聚焦老年华人在温哥华的“第一次”

加拿大都市网

图文:本报特约记者 高冰尘

加拿大政府上周三首次宣布3年百万移民计划,根据这个规划,加国3年内将接受98万移民,累计升幅达13.33%。这被认为是“近年来最雄心勃勃的移民计划”。根据这个宏图,父母和祖父母的团聚人数未来几年也会逐渐提升,这也意味着大量老年人也会继续蜂拥而至。今天,我们将向大家描绘一幅温哥华老年华人的幸福生活图。

第一次入党

来自上海的葛先生也参加了保守党。

来自大陆的华人一说起入党都觉得是件特别隆重的事情,且不说宣誓的时候要举着个右拳,而且誓言当中也挺叫人感到有点“杀”气的,什么献出生命、永不叛党、保守秘密之类。到了海外,老年人发现,“入党”完全是个没有门坎的事情。
来自上海的葛先生在大陆一辈子没有加入过党组织,今年因为联邦保守党选新党领,有人来拉他“入党”,他觉得保守党的理念和自己契合,基本上没有考虑什么就“入了党”,他说,自己六十岁才加入“组织”,进步实在太晚了。
江苏刘先生76岁的妈妈周女士,今年也参加了“保守党”,她是去年刚刚团聚过来的,估计连列治文在哪里也搞不清楚,更不用说联邦保守党和省自由党的区别了。周女士说,提起入党还真有不少话讲,文革的时候想入党一直因为成分不好,入不了。后来,粉碎了“四人帮”后,因为家里有点海外关系,组织上又来发动她入民主党派,可自己意愿不强,坚持要加入共产党,但上级部门就是不同意,一气之下还跟单位的党总支书记闹翻了。再之后,快要退休了,才有组织上找她谈话,准备发展周女士入党,周女士说:黄花菜都凉了,还入个鬼啊。
周女士说:真是太意外了,来到温哥华,屁股还没坐热,先“入党”了。这可是大姑娘上轿第一回啊!

第一次当“官”

温哥华老年华人协会在开会员大会。

来自浙江的崔老先生今年已经76岁,他团聚移民来温哥华前,一直在中国从事冶金行业的技术工作,一辈子没有当过“干部”。崔先生说,不当干部是因为咱们不懂官场那一套,另外,也不会拍马屁走关系,咱吃的是“技术饭”,就这样平平常常度过了一辈子。
目前担任温哥华一家老年协会分会副会长的他表示:来温哥华后,十年前就参加了老年协会,很多人要我当理事什么的,我都没答应。后来见协会里面两派斗得很厉害,就索性不参加他们活动了。可是,我住的小区后来另外有家老年协会要成立分会,最终,经不住大家的“花言巧语”,我就勉为其难地担任了分会的副会长职务。说白了,就是为大家服务。不过,每次大家见面都不再叫我崔工了,改口叫我“崔会长”了,有人还免费给我印了一盒名片,眼睛一眨,咱这就走马上任都快两年了。
和崔先生经历非常接近的庄老先生说,他也是退休后团聚移民过来的,平时没事情闲不住,就经常给一些协会活动当义工,后来,就被这些协会拉进去当了“官”,目前身上的职务至少有七八个。庄先生说:不用特别在意,也就是自娱自乐,不拿钱的“官”才是真为人民服务。

第一次务农

从汕头退休的教师春木先生对于自己退休后来温哥华的生活非常满意。他这几年一直在位于兰里的一个牧场替朋友看“场子”,同时,也帮着朋友家干点农活。比如种菜、施肥、收割之类。
春木说,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工商学兵样样都干了,就差一个“农”。因为,文革上山下乡那会,自己因为家里是独子,可以照顾留在城里,没有去农村。后来去当了兵,又读了军校,再后来就一直教书。改革开放的时候,自己又下海经商,商场经营失败后,又回到民办学校继续教书。自己的这一生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做过农民。没想到,来到温哥华后,居然让我的这个夙愿实现了。
春木说,他自己在写一本小说,描写老年人在异国他乡的移民生活,他希望自己的经历能给所有老年后选择定居国外的人一个参考。
春木说,干农活其实就是释放自我,让自己和大自然浑然一体,这种感觉是以前没有过的。这样的日子干久了,你能和大地进行交流,那种气场真是太大了。
春木说,住在温哥华的女儿一直劝他早点返回城里,可是,“我挺愿意继续在农村呆着,每天的心情真的非常放松。”

第一次演出

温哥华老年华人协会在演出。

“我的梦想就是穿上拖地的长裙,然后在聚光灯下、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舞台,这一刻,等了五十年才实现……”张阿姨不愿意接受采访,她说这是她自己内心的秘密,一直不愿意告诉大家。经过记者再三表示一定会帮其保护身份,她才娓娓道来。
张阿姨说,她来自北京一个艺术世家,父亲在大学教书,母亲是舞蹈演员。她受母亲的熏陶从小就喜欢舞蹈,可是,父母都不让。后来,中国的政治运动实在太多,父亲在反右中被整死,母亲在文革中又彻底改行。尽管自己热爱舞台,但是,连“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都不让自己参加。后来七八年参加高考后,就已经顾不上这个爱好了。直到六十岁之后来到列治文,才终于成了列治文文化娱乐俱乐部老年舞蹈团的一个骨干。“记得两年前第一次正式上舞台的时候,面对观众的掌声,我的眼里都是泪花,没有人知道我的原因。”
张阿姨说,现在她们的演出小组经常到小区演出,她觉得这是自己的一次“重生”。

第一次教书

姚老师(前排右2)在自己的书画展上。

认识姚先生已经10年多了。他原先在上海的一家报社做美编,后来团聚移民来到温哥华。先在老年华人协会帮着搞搞宣传,后来,就开始尝试“教书”。十年前,他在国际村的春节庙会上“摆摊招学生”,如今,在温哥华已经“桃李满天下”。姚先生还经常在小区举办书画讲座,他在上海和温哥华两地还举办过多次的画展和“师生展”。温哥华的老年生活,给他带来了全新的人生体验。
像姚先生这样的首次当教师的还有好几个。他们分别从事中文、收藏、太极拳以及证券等知识辅导的义务工作,主要的教学场地在微信圈、小区同乡会举办的活动中进行。

第一次结婚

在列治文三号路靠近时代坊的一家咖啡馆,记者和约定见面的陈老先生见面,但是,临要见面时候,陈先生又把地点改到斜对面的统一广场的鸿星饭店。
陈先生今年六十五岁,江苏海安人,他穿着一件紧身外套,举手投足确实一股“老姐姐范儿”。他见到记者时候一再说:主要还是怕有熟人见到,虽然,我在温哥华的熟人非常少,但是,毕竟这事情有点“争议”。
陈先生告诉记者:儿子在温哥华的政府机构工作,儿子是凭着自己的能力技术移民过来的。我和她妈妈在大陆属于未婚先孕,我们没有办过结婚手续,孩子出生后,他母亲就离家了,所以,我们父子关系非常密切。他妈妈的离开,和我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姑娘打扮,外号“陈娘娘”。后来,孩子他妈经不起街坊的议论,也就离开了。之后,我一直保持着对同性的喜好,也被公安局抓过,但是,一直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有的时候真发觉可能“中了邪”。
陈先生说,儿子一再动员自己移民,但是,一直没肯,直到了解到加拿大同性婚姻合法,自己才鼓足勇气过来,一晃已经五年了。
陈先生让记者看他和同居洋“男友”的照片。照片上的那位显得非常阳光。陈先生说:儿子对我非常理解,加拿大社会对同性婚姻非常包容,我们交往了一年多,非常轻松,最后,可能会选择正式结婚。
临别时,陈先生说,如果有喜讯一定会告诉记者,但是,千万要“保密”。

【本文部分受访者姓名为化名】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加航道歉!因为机组人员拿走原住民领袖的头饰

当你有高胆固醇时可以吃奶酪吗?

加拿大男子在美国铁人三项赛中死亡 遗孀觉得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