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 16:10:37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移民故事

在加拿大什么人可以算中产?

     加拿大的媒体最近似乎都有一种浓厚的兴趣,追着联邦政府官员问“什么人算中产?”      这样的兴趣显然是源自政府。联邦政府这几年经常把“中产”和“努力工作试图加入中产的人们”挂在嘴边上。大部分政策以“中产”为主要目标,新的一届内阁中砍掉以往专门的体育部长、旅游部长,却偏偏别出心裁任命了一个“繁荣中产部长”。      这样的兴趣和疑问也非常合情合理,因为一个天天喊“中产”的政府没有一个人给出“中产”的明确定义,对什么人属于中产、什么人不属于中产之类总是含糊其辞。      12月11日,有记者追问总理定义“谁是中产”,杜鲁多回应说“加拿大人民知道谁算是中产阶层里边,也知道他们的家庭面临什么(挑战),我们更专注于真实的问题……”。媒体说,但是我们不知道。总理给部长的职权任务书也没有明确定义;而新任的繁荣中产部长也给人一头雾水, “中产是那些认为他们有能力负担自己生活方式的人,他们具有生活质量,而且他们可以......比如送孩子去打冰球,做各种活动。这是关系到具有一定生活消费,让家人可以做您想做的事情。”      如果按收入计算,据报道,按照加拿大统计局的资料,2015年加拿大家庭的中等收入是70,336加元,2018年是71,011加元。当然,统计数据的定义非常多,这个数字也只是一个参照。哈珀政府时期的财长奥利弗曾说,年收入12万的家庭“算中产”。      2015年,新的联邦政府上台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中产”减税,为高收入加税,并推出“加拿大儿童福利金”,加大了“牛奶金”的额度,这一“中产”减税措施将个人年计税收入在45,282至90,563加元的区间减低税率,对高于200,000的收入增加税率。如果按照这个做法,个人收入在大约4万5到9万的人士都因为“中产”概念而受惠,收入更高的一部分的受惠程度将逐渐减低。      2019年,新一届政府同样以“为中产减税”作为第一步,提高基本个人免税额(BPA),2020年的BPA将由现行的12,298加元提升到13,229元,到2023年逐渐提升至15,000加元。      如果以2020年计算,此举对年收入低于1万2千元的人士没有帮助,因为以前得以免税,将来依然免税,但对所有高于这个限额的个人都有益处,即使年收入高于1万5千元,也会因增大的免税收入额而获益,直到从15万以上的“高收入”为止,这部分减税优势才会逐渐消失,到21万年收入时全部消失。因此年收入在1万2千至15万之间的人士都因为“中产”概念而受惠。      由2015和2019两次为“中产”减税的举措可见,惠顾的范围虽然都是涵盖中等收入的个人或家庭,但具体的收入数字却有很大差别。政府自己就不想把这个概念按照收入划清楚。      现在的财长莫尔诺不希望仅以收入来界定是否是中产,”中产的价值观就是大多数以及各个背景的加拿大人所共享的价值观:他们相信努力工作才能取得成功,并希望他们的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他们关注有足够的住房和医疗护理、给他们孩子有教育机会、一个有保障的退休、有保障的就业、以及适度的休闲开支……。      其实,加国社会的收入呈一定的正态分布状态,非要以收入为“中产”画出明确的界限并无意义。但“中产”的概念代表了大多数加拿大的自食其力打工者和辛勤的生意人,而且帮助和扶持中产就是从中间路线推动经济发展,可以促进整体经济朝着普惠型发展,远比侧重帮助高收入或侧重帮助低收入者为好。 德胜 图片来源:Pixabay

多伦多警方首次招聘变性警官

多伦多首位变性人警官Myles Glazier GLOBAL NEWS 视频截图 出生的时候是名女性,一直为自己的性别感到深深困扰,但是从未泯灭自己的警察梦。现年26岁的多伦多第一位变性人警官Myles Glazier,18岁时在自己的家乡申请做警察,但被建议去做精神检查。经过8年变性治疗后,他终于开始在多伦多26分局担任警官。 Myles Glazier说,他每天早晨穿上警服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梦想成真了。 他带着微笑对环球新闻Global News的记者说:“刚开始的几个月真的是太棒了!” 但是作为一名刚开始必须隐藏自己真实性别的人来说,他的职业生涯并不一帆风顺。 “我的压力山大,焦虑无比,”他说:“我仍然记得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受。” 出生的时候登记为一名女性,Myles并不认可自己的性别身份,一直感到纠结。他说:“我斗争了很久很久。” 18岁的时候,他在家乡Orangeville申请做一名警察,但是被建议去做精神检查,他只能无奈离开。 经过整整8年的治疗,Myles终于找回了自我。 GLOBAL NEWS 视频截图 2018年底,他的入职申请被多伦多警局接受,今年10月,他正式成为一名警察,在靠近Kipling Avenue和Finch Avenue West的23分局开始工作。 Myles解释他最终选择多伦多是因为其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一名LGBTQ2组织(同性恋变性人双性人双重性格人组织)的联络官员Bottineau说,她听到Myles的经历很开心,她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 传统上,多伦多警局,同世界上很多警方一样,和LGBTQ2组织关系紧张。 在2017年,当多伦多警方被指责对连环杀手Bruce McArthur不断杀害男同性恋不作为的时候,多伦多警方被拒绝参加多伦多同性恋游行(Toronto’s pride parade)。 Bottineau说,我们和警方的关系起起伏伏,但是现在我们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 Myles说,随着时间流逝,很多事情在改变。你完全可以做你想做的自己。他也希望其他变性年轻人能听到他的故事而变得更勇敢,同时也希望其他人能够对别人更宽容。 GLOBAL NEWS 视频截图 编译:都市网  Daisy Ref: https://globalnews.ca/news/6279112/toronto-police-myles-glazier/

加国小镇中鹤立鸡群 甘德镇故事源远流长

撰稿:睿 纽芬兰省东北部小镇甘德(Gander),约万余人口,6个交通灯。当地盛行雪地运动,小镇居民在超市购物时不锁车门比比皆是。很多方面来看,甘德也许只是加拿大无计其数的小镇之一。但正是当地的机场,使得甘德在这些小镇中鹤立鸡群。 甘德是一个因机场而兴起的城镇。地理位置看来,甘德位于英国伦敦至美国纽约航线下方,因此1938年这里建起了当年全球最大的机场之一,作为当时远程越洋飞机离开北美上空的最后一站,飞机在甘德机场加满油后继续前往目的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万盟军空军人员进驻甘德,这里曾是数万架次加美战斗轰炸机奔赴欧洲战场前稍作停留的地方。 纽芬兰拉布拉多省督Sir Humphrey Walwyn和一名飞行员交谈1941年10月14日 二战结束后,跨洋飞行前,飞机不再需要在甘德机场加油,这里也逐年冷清,直到2001年的9月11日。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恐怖袭击。突如其来的袭击发生之后,美国立即第一时间宣布关闭飞行领空,除军事、警用及救援飞机外,所有民航班机禁飞。并规定所有正在飞行的班机立即在距离最近的机场降落,所有原目的地美国的航班即刻改到飞往邻国加拿大。这次是美国历史上至今唯一一次未经计划的紧急停飞措施。 甘德机场候机大厅等内部装修风格还保留着始建初期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风貌 如此危急的情况之下,很多远道从欧洲而来的越洋客机,不得不立即转往加拿大寻找机场降落。于是,纽芬兰省甘德机场紧急启用,准备接纳38架无法顺利飞往美国的客机,以及另外4架军用飞机。这些飞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总共将近7,000人。小镇甘德,只有大约500个酒店/旅馆房间。不过万余人的甘德,需要在最短时间内作出最快反应,接纳来自于近百个国家的来客。 改道的飞机陆续降落在甘德的同时,911恐怖袭击事件的震惊细节也从四面八方不断地传来。在航程辗转的疲倦和恐袭带来的惊恐情绪的多重重压下,几乎所有乘客都陷入了沉默。他们透过飞机客舱舷窗望向外看去,窗外还有其它刚刚降落的客机。每个人心中都很清楚,他们不是唯一的受困者。 改变航线降落在甘德机场的38架国际航班 2001年9月11日 当时的甘德镇长Claude Elliott不假思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全镇进入紧急状态。甘德镇和方圆几十公里的其它城镇,将所有可能的地方都添置了折叠床,改成了临时旅社。这些乘客们被安置在学校、体育馆、图书馆、教堂等公共设施。甘德居民们为他们准备了食物、换洗衣物、电话和电脑等供他们和家乡的亲友联络。当地洗衣店也为所有人免费开放。临近路易斯港镇的高中学生作为志愿者配合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料理安置事务。更有很多小镇民众邀请他们来到家中暂住,希望舒适的环境帮助缓解他们焦虑的情绪。乘客中刚好有位怀孕的女子,她被安置在一间紧挨诊所的居民家中,以备不时之需。甘德当地民众还给乘客们起了个亲切的别名“飞机客”Plane People。 最后一班离开甘德的国际航班 2001年9月15日 次日,甘德镇长Elliott作了一个宣布:所有意外被困的乘客都自动成为荣誉甘德市民。这些新晋荣誉甘德市民,当然要去镇上四处走走。于是甘德居民们作为向导,带着“飞机客”们或远足,或观湖,或享用当地美食。所有的人都似乎短暂地从911恐袭之后的凝重氛围中,稍稍舒缓。   911改道降落于甘德的一位美国飞行员 Beverley Bass 3天之后,美国亚特兰大机场重新开放。飞机客们被告知他们可以起飞了。在加拿大红十字会人员的周密组织之下,所有乘客都悉数按时回到机场,准备开启新的旅程。3天以前,他们还只是因为不幸的发生,而恰巧同道的旅客;3天之后,所有人都已因为共同的境遇而彼此开始熟悉。虽然即将踏上各自的归程,但很多人已经在交谈间交换了彼此的联系方式,希望以后常来常往。 正在乘客们等待再度起飞前临行惜别之时,达美航空15号航班上的一位穿着红衣的女士向机组人员申请,是否能用机上广播宣布一件事。在得到机长允许之后,这位女士激动地说,她希望能够回报几天来热心帮助他们的加拿大小镇居民。 Beverley Bass时隔多年后再次回访甘德 2017年 这位红衣女士就是俄亥俄州立大学退休员工Shirley Brooks-Jones。Brooks-Jones说,她打算以15号航班的名义成立一个奖学基金,专为路易斯港高中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以答谢这些学生们几天来的悉心照顾。当她说明原委之后,机上乘客们纷纷交上写明捐款金额、各人信息的纸条,所捐金额已经有14000美元之多。而Brooks-Jones女士本人和达美航空公司,也捐出了对应的总金额。过去十多年来,来自全美、加拿大和世界其它国家的奖学金捐款,早已破百万。受益于这项奖学金的路易斯港高中学生,也有至少百余人。 今年已有83岁高龄的Shirley Brooks-Jones女士,仍在每年911周年之际来到甘德,感怀18年前这场悲痛的意外所带来的得失。“他们不仅仅给我们吃喝,为我们提供住处。他们更是给予了我们所有人爱护和尊重。他们为我们做的所有一切,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满满的都是爱。” 以甘德911为创作原型的歌舞剧 COME FROM AWAY远道而来 痛苦的意外让这7000名“飞机客”和万余甘德人走在了一起,并共同度过了生命中交集的那几天,也成为了一生的朋友。虽然18年后的今天,世界似乎更不太平了,但是总是因为那麽一点一滴凡人心底的善良,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依然心怀希望。

历史回眸:在加拿大的日本人遭受过的灭顶之灾

早川莉娜,弟弟和母亲 1942年初 撰稿:睿 1930年,早川莉娜(Lena Hayakawa)在卑诗省一个日裔加拿大移民家庭出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她的父母在卑诗当地经营着一家红火的草莓农场,莉娜的童年充满着简单和美好。        珍珠港事件爆发 美国加州号驱逐舰被日军炸沉 1941年12月7日 但这一切都在她11岁那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对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进行了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珍珠港事件意味着日本正式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站在纳粹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的一边,这也意味着美国的盟国——加拿大也就此和日本成为敌对双方。 皇家骑警没收卑诗省日裔渔民的渔船 当时在加拿大卑诗省有着相当可观数字的日裔移民,尽管加拿大军队和皇家骑警均不认为当地日裔移民社区对加拿大社会存在任何威胁,但时任联邦政府却不以为然。紧随珍珠港事件,联邦政府立即将卑诗省内约1,800多艘日裔加拿大人拥有的船只全数收缴,关闭所有日文纸媒和学校。日裔加拿大人所有的相机和短波调频通话器也被如数清剿。日裔加拿大人不仅被政府没收财产,甚至还被规定了每天归家的宵禁时限,气氛不亚于战区。 5首位日裔加拿大移民 永野万藏一家人 19世纪末 1942年初起,加拿大联邦政府通过the War Measures Act战时措施法令。规定所有日本人以及在1922年之后取得加籍的日裔进行“敌国居民登记”。并就此开始对所有卑诗省境内,18至45岁之间日裔平民男子予以大规模的逮捕拘押,并把他们关押于名为“保护区”,实为集中营的地方。同年3月,拘捕令范围扩大到所有日裔人士。大约占卑诗日裔人口至少九成、总数为23,000多名日裔男人、女人和儿童,被迫离开原本安定的家园,名下物业财产全部归政府所有。 一群被发配筑路的日裔加拿大人 他们中至少七成是加拿大公民。在经过短暂的拘押之后,政府给出了两个选择:他们必须移居洛基山以东的荒漠地区,或是回日本去。已经生效的战时措施法条例,授予联邦政府权力囚禁日裔加拿大人,并强迫他们离开他们定居的卑诗省菲沙河谷一带,这些“敌国居民”被以从事间谍破坏活动的罪名,重新安置在阿尔伯达和曼尼托巴省的劳动集中营里。另有至少700名日裔加拿大男性公民被关押于位于安省的战俘营。 早川莉娜近照 早川莉娜一家就被发配到了曼尼托巴省的一个甜菜农场,全家住在小木屋里,起早贪黑在地里劳作。莉娜多年后回忆说,小屋四处漏风。即便在严寒的冬日,全家人也只能在屋外如厕。有时,母亲不得不从雪地里拿回雪块,融化后用于生活用水。 二战结束之后,早川一家终于得以开始新生活。不幸的是,他们再也没有回到自家的草莓农场,而是在曼尼托巴省Whitemouth重新开始。所幸的是他们留了下来,在这场浩劫中另有四千多名日裔加拿大人被流放回到日本。彼时的日本刚刚战败,又经历两场原子弹袭击,满目疮痍。而他们中有很多人出生在加拿大、从未去过日本的,虽然回到祖籍国日本,却像是一株无根的植物,在两个“祖国”之间挣扎,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未能真正融入日本社会。 卑诗省日裔移民家庭被分散送往省内外劳动集中营 直到1949年4月1日,联邦政府终于允许日裔加拿大人在有保证人的情况下,返回家庭原住地。同年,日裔加拿大人重新获得了包括选举权在内的公民权。 1947年,日裔加拿大人协会成立,在那之后的数十年里,该组织不断呼吁联邦政府对二战期间侵犯日裔社区人权的行为致歉,早川莉娜也频繁活跃于各类活动中。此后,日裔加拿大人的身份地位开始恢复,1977年,加国政府用历史上首位日本移民永野万藏的名字命名了卑诗省省的一座山,那年也是永野万藏抵加100周年纪念。 加拿大总理Brian Mulroney马尔罗尼在日裔加拿大人协会主席见证下向全体日裔加拿大人致歉 1988年9月22日 1988年9月22日,时任加拿大总理的梅隆尼(Brian Mulroney)正式就当年针对日裔的迫害隔离行动道歉,并向18,000名幸存者每人赔偿21,000元。 尽管联邦政府致歉已经过去31年,但很多当年亲历事件日裔人士至今仍心有余悸。尤其是那些被流放回到日本,一生再未返回加拿大的人们。

战地新娘,加拿大的21号码头 见证数万个爱情故事

艺术家bev tosh和她的英国战地新娘肖像展 撰稿:睿 1940年秋天,当英国姑娘Rose Marie Potter嫁给驻扎在欧洲战场的加拿大军人Alexander Ironside的时候,她并不知道自己只是二战期间嫁给加拿大士兵的数万名英国姑娘之一。仅仅1940年,就有至少数千名英国女性和加拿大驻军结婚。 1942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决定免费批准这些英国新娘和她们的子女移民加拿大,并获得加拿大国籍,确保她们能够和丈夫在战后团聚。和前线战场一样,后方的加拿大国内也悄悄组织起一支移民局工作人员的队伍。成千上万的申请表格,无计其数的医疗健康检查,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当一切准备就绪时,这些战地新娘和她们的孩子们被送上英国驶往加拿大的单程邮轮,和加拿大夫婿的后方亲人团聚。直到1945年,英国战地新娘的数字已经多达好几万。       一批准备离开英国 启程前往加拿大哈利法克斯21号码头的英国战地新娘 如果时光倒退74年,试想今天是1945年3月8日,那时距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已经持续了6年,并接近尾声。那年的早春三月,英国邮轮RMS Aquitania阿奎塔尼亚号从英国伦敦出发,目的地是距离6,000公里的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港口。阿奎塔尼亚号首航是一战爆发时的1914年,这是同时期英国邮轮中少有的身兼军用和民用,且航行数十年仍然保持完好巅峰状态的一艘。 加拿大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正在船上用餐的战地新娘和她们的孩子们 和战时几乎所有的行动一样,这次航程当然也是保密的。因为德军U-boats U型潜艇正巡逻于北大西洋,时刻准备着摧毁任何不幸经过的邮轮。 21号码头今天已经成为加拿大移民博物馆 而这趟邮轮上的数百名乘客的身份非同一般,这些乘客清一色都是英国年轻女子,她们中的一些人还怀抱着幼子。她们来自于英国各地,但此行的共同目的就是和她们的夫婿团聚。她们的夫婿都是参与二战并驻扎在英国的加拿大军人。英国姑娘Rose Marie Potter和她怀中的幼女,也在乘客中间。 阿奎塔尼亚号邮轮在酷寒的北大西洋经过一周的颠簸之后,终于停靠在哈利法克斯的PIER 21港口码头。尽管这场征程并未惊动外界,但船上的每个英国姑娘都很清楚,她们刚刚抵达的PIER 21码头是加拿大最主要的移民吞吐口岸。所谓21号码头,其实囊括了第20、21以及22号码头三个登陆口岸,合称为哈利法克斯海洋航站Halifax Ocean Terminals。 Lois和Ross Bowling已经相继离世 这个航站建筑和海港并不相连,而是建造在和海岸线平行的海洋防波堤上。正因为其地理位置紧挨火车站和若干哈利法克斯当地军事基地,海洋防波堤可以和大型军舰无缝对接,并且这里是距离欧洲最近的安全深海港口,故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也被用于近50万加拿大军人前往欧洲战场的始发地。 加拿大军人Bruce Blagborne 和英国姑娘 Doiran Phillips的结婚照 1944年 1928年至1971年间,PIER 21码头曾是超逾100万的移民进入加拿大的首站,在二战及战后移民加拿大的高峰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这些英国姑娘们需要耐心等待,直到她们的移民申请文件被加拿大移民局一一审核,最后盖上写有“landed immigrant”登陆移民的字样。自此,这些心怀憧憬姑娘和她们怀中尚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勇敢地踏上了在加拿大这样一个全新国度的人生旅程。二战期间,PIER21码头就曾成功接纳近5万名战地新娘和两万多名婴幼儿。 Joseph 和Jenny...

国殇日:战时的多伦多 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每年10月底11月初秋冬交替之时,加拿大也迎来了又一个国殇日。萧瑟凛冽的寒风中,人群中那一抹抹象征热血的罂粟花格外显眼。和每个大小城市一样,多伦多市区到处举办大小规模的纪念仪式。仅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有至少45,000名多伦多市民赶赴欧洲前线参战。这一数字还不包括留在后方奉献微薄之力的人们。 一战前线的加拿大士兵们 1914年8月4日,一封来自英国伦敦的电报被送达加拿大总督府,也带来了英国政府对德国宣战的消息。未经国会讨论和投票,也没有召开内阁会议,加拿大随即宣布参战,和英国政府共进退。当时的多伦多可谓是倾其所有,将很多学校、公园、工厂改造为军火库、监狱、兵工厂,以及征兵训练的大本营。市内几乎每个拥有相当规模条件的场地都被利用。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些当年的史料图片。 加拿大国家会展中心 1915年 今天的国家会展中心的MUZIK大楼。 THE CNE 加拿大国家会展中心 1914年9月,位于安大略湖边,占地近200英亩的加拿大国家会展中心CNE被改造成为军事训练基地和战俘监狱。当时的园艺大楼(今天的MUZIK)和政府大楼(今天的Liberty Grand Entertainment Complex大型宴会厅)则住着大约一万名士兵。而Stanley Barracks史丹利军营,则软禁关押着一批来自欧洲敌对国的新移民。 国家会展中心的一块区域关押软禁着一些来自敌对国的新移民 加拿大国家会展中心操练的后方预备军人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5-19年间,国家会展中心每年举行军事汇演,驻扎当地的士兵们以演练的方式,向来访市民们展示军力。 The Distillery District 古酿酒厂区 始建于1832年的古德汉--沃兹酿酒厂(Gooderham & Worts Distillery)旧址,是目前北美保存最完好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区。 今天我们所知的古酿酒厂区是酿酒作坊、酒吧、餐厅、艺术品画廊、手工艺品店等一应俱全的文化艺术中心。不过,100年前一战期间的Gooderham & Worts古酿酒厂区遗址,则是另一间和酿酒完全没有关系的工厂所在地。这间工厂就是British Acetones Toronto Limited英国丙酮多伦多有限公司。化学原料丙酮是制造弹药的必须成份。 1889年起,英军开始使用无烟火药来制造炮弹,这种火药的主要成份是硝基甲烷和硝化纤维/火药棉,丙酮便是其制作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溶剂。根据记载,英国丙酮多伦多有限公司当时每年丙酮产量为至少1.000吨,是英军最大的供应商。   今天的Liberty Grand Entertainment Complex大型宴会厅 Liberty...

加拿大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奥尔森 11个孩子命丧他手

撰文:睿 1982年1月11日,42岁的奥尔森(Clifford Olson)手持一本带有词语注释的刑法大典走进位于温哥华的一间法庭,庭内座无虚席。褐色头发顺着耳际微微卷曲,身材矮壮的奥尔森用他那双深褐色的眼睛环顾四周,似乎面带笑意。这场庭审所针对的,就是加拿大卑诗省有史以来最大的连环凶杀案。 Clifford Olson 1980年代初 奥尔森并非一位律师,而是这场庭审的被告。在包括多名受害者家属在内,全场所有人的注目之下,针对奥尔森的10项指控被一一宣读。之后,奥尔森用清晰而平淡的口气脱口而出:“我无罪。” 三天之后,奥尔森毫无前兆地突然改变口径。他承认了自己被指控的所有10项罪行。另外,还主动交代了杀害16岁被害人Sandra Wolfsteiner的事实。 Clifford Olson和自己童年照片的合影 开口索要10万元 奥尔森对总共11项一级谋杀罪供认不讳,并表示愿意向卑诗省皇家骑警指出匿藏受害者尸体的位置,不过前提是必须得到10万元,给他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虽然此举动引发众怒,但警方最终还是决定以10万作为交换尸体匿藏地点信息的筹码。 Olson从青少年时代就曾被警察指控上百次 警方随后根据奥尔森交代的细节,在温哥华附近约90公里的一处偏僻地域,找到了11具年纪分别从9岁到18岁的少年儿童遗体残骸。其中3个男孩、8个女孩。死因分别为钝器重击、刀伤、勒颈,其中有些死者曾被性侵。 这11宗命案,均发生在1980年11月到1981年7月的短短9个月之间。 恐怖气息笼罩卑诗 让我们先回到1980年的温哥华。那时的温哥华距离主办1986世界博览会尚有6年时间,国外甚至外省的报刊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到达温哥华,各区域警局之间的联系合作也困难重重。互联网时代还未到来,1980年的温哥华还是个单纯的地方。 在奥尔森归案之前,整个卑诗省被一层恐怖的气息完全笼罩。曾经夜不闭户的居民们开始紧锁门户,高速公路上也再也见不到搭车人,电线杆上到处贴满寻人启事,寻找不断失踪的儿童和少年。这些失踪者均非问题少年,因此更加令民众人心惶惶。 首次因为凶杀被捕的Olson 1981年 无恶不作的奥尔森 出生于1940年新年第一天的奥尔森是家中的长子,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让父母省心的孩子。他的父亲Clifford Sr.曾经先后做过送奶工、建筑工和公寓管理员的工作;他的母亲Leona则是一名保姆。奥尔森的其他几名弟弟妹妹都是守法公民,唯独他从小就麻烦不断。从斗殴、逃课,到抢劫、行骗,无恶不作。从17岁首次入狱,到41岁犯下连环凶杀的罪行,这24年里,他就曾被指控至少100项罪名。 事实上,杀害11名少年儿童的这9个月的时间,奥尔森尚在前一宗案件的假释期间。犯罪,是他所知的唯一一种生活方式。 这期间,奥尔森甚至还解决了“终身大事”,他和刚刚离婚的 Joan Hale相识并结婚,后者于1981年4月为他生下一个儿子Stephen。 1985年,Joan Hale和奥尔森离婚。 生命不息作恶不止 曾自称是“卑诗省的野兽”的奥尔森被庭审法官称为最为危险的罪犯,并被一审判决终身监禁,永不得重见天日。如果你以为入狱的奥尔森从此偃旗息鼓,那你就错了。在那之后的三十年间,有关他的新闻从来没有间断过。虽然困于狱中方寸之地,奥尔森仍将警察和小报记者们玩弄于股掌之间。 他曾不止一次地将一些悬案归揽上身,以此换得新闻报纸一次次的报道。甚至有受害人父母曾经收到过奥尔森的来信,信中非常详细描述他犯案的过程。他多次提出假释申请,迫使当年受害人的家属出席听诊会,对他们进行多次伤害。 奥尔森犯下的罪行人神共愤,而他又不断申请假释,加拿大刑法因此特意以此为前车之鉴,制定了奥尔森条款/C-31法案,取消被判终身监禁的谋杀犯在服刑15年之后即可申请假释的规定。并且取消狱中服刑的重刑谋杀犯领取联邦退休金的资格。 Peter Worthington所著以Clifford Olson为主角的书籍《狩猎者》 Clifford Olson和Peter Worthington再安省金士顿最高警戒监狱见面 1990年代初 71岁死于狱中 2010年11月,70岁的奥尔森最后一次来到全国假释委员会申请假释。 这时的他已垂垂老矣,竭力用几缕稀疏的头发掩盖住泛光的头顶。 “我要出去,我再也不会来这里了。”他咬牙切齿地对委员会小组人员说。那之后,他的确没有再申请假释。活到70多岁的年纪,他终于第一次说了实话。 2011年9月30日,71岁的奥尔森在狱中死于癌症。 以下为部分受害者       ...

尼亚加拉瀑布小镇有一个魂魄不散的上尉

▲1813年12月,NEWARK叛军和攻打的美军里应外合,将全镇房屋几乎烧光 1812至1815年的美加战争,是美国独立之后的首次对外宣战。 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美国,打算开展拓疆运动。美国于1803年从法国手里花费1500万美元买下了路易斯安第州,从而使美国的国土扩大了整整一倍。不过美国并没有因此满足旗下疆域。 1812年,为了进一步扩大自身领土,当时的美国趁着英国在欧洲陷入与拿破仑的战争中分身乏术,对加拿大开展侵略战争。战争历时三年之后,加拿大在原住民武装和部分英国军队的联合作战下将美军击退。  ▲昔日和今天的Olde Angel Inn 历史上所有其他矛盾派系之间的战争都是相似的,参与美加战争的士兵中倒戈的不在少数。 1813年冬,正当美军向北推进的同时,众多加拿大境内的地方武装力量试图趁着战争的混乱立地为王,不再臣服于英国。其中一个紧挨美加边境的城镇“NEWARK”,当地武装部队决定投靠美军。 NEWARK,就是今天人们熟知的瀑布小镇Niagara-On-The-Lake。 ▲两百多年前Colin Swayze上尉藏身的酒窖入口 今天已经不对外开放 也许为了证明效忠美国的意图,也许是为了表达对英国政府的不满,他们甚至开始动手点燃城中所有房屋,亲手毁掉自己的家。而那些自知寡不敌众,又不愿倒戈美军的当地驻军,都已经奉命撤离,前往金士顿等别的城镇。 1813年12月的一天深夜,NEWARK当地居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被叛军们从家中驱赶出来。颤抖着,他们站在隆冬的雪地里,亲眼目睹自己的屋子被相继点燃。一栋接着一栋,火焰吞噬了城中几乎每幢民宅和基建。第二天清晨,只有三座房屋幸存。 ▲1812-1815年的美加战争 John David Kelly画作Battle of Queenston Heights描述了1912年10月13日的一场战役 根据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记载,在决定效忠英国的守军里,唯一只有一人选择违抗撤离的命令,留在NEWARK。 他的名字就是Colin Swayze上尉。因为对英国的耿耿忠心,更为了等待和一位姑娘的相会,他选择按兵不动。而这个看似浪漫的选择,却要了Swayze上尉的命。 他的爱人并没有如期赴约,徘徊于Regent 和Market街口的Swayze上尉等到的却是大批入侵的美军,和NEWARK城内里应外合的叛军。整座城市被包围得水泄不通,出逃已经不再可能。 Swayze上尉被迫藏身于一个葡萄酒窖中。这个酒窖就位于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Olde Angel Inn天使餐馆 / 旅店的地下室。 在酒窖上下清查的美军士兵们没有放过任何角落,他们甚至用随身的刺刀刺穿酒窖内每一个酒桶。当他们挥刀劈向其中一个酒桶时,红色的液体随即涌出。这一次,不是红酒,而是鲜血。 Swayze上尉就此一命呜呼。 Swayze死后,美军士兵点了一把火,将Olde Angel...

新移民是推动加拿大楼市主力 占置业人数21%

皇家地产发表一份调查报告,指加拿大新移民置业的比重,占全国置业人数比重达五分一。 皇家地产进行一项名为《Royal LePage Newcomer 2019》的调查指出,新移民到加后,大约在3年内会置业,其中,75%新移民会以储蓄或现金来支付置业所需。 调查共访问大约1,500人,被访者是最近10年内移民来加;皇家地产总裁兼行政总裁Phil Soper表示,调查发现,新移民在全国总置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约21%,数字反映新移民是“显著”促进加国地产市场的动力。 Soper表示,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新移民亦是加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国楼市亦十分重要。 皇家地产估计,若维持目前的移民水平,相信新移民在未来5年,会购入68万间房屋。 报告指新移民的定义,是在加拿大居住10年或以下的人士,包括移民、学生、难民及公民;报告指,有31%新移民是家庭团聚,25%为学生,20%是独立移民。 Soper指出,加拿大的新移民人数约200万至300万,而加拿大的总人口约3,700万人,每年约有30万人移民来加拿大。 他表示,不少新移民来加后,最重要的事情是置业,这情况在加国各地都一样;调查亦发现,有86%新移民认为物业是一项不错的投资。 调查指出,大约有32%新移民拥有物业,而加拿大全国则有68%人是业主;新移民中,51%购买独立屋,18%人购买柏文,15%人购买镇屋,13%人购买半独立屋。 Soper表示,大多伦多地区、卑诗省的低陆平原及满地可,是新移民首选置业的地区。 (图片:CBC) T02

三个男人与《鬼城探秘》

今年初春的一个傍晚,多伦多西部的一家快餐店,三个年过半百的男人一边嚼汉堡,一边咬薯条,一杯可乐下肚,顿觉胆肥。头脑风暴之后基情四射,于是拍拍肚腩,密谋后决定,怀揣洛阳铲,去深度挖掘加拿大的历史…… 近日,由多伦多从事媒体工作的捷克佳、曾一和龙牧华三人通力合作完成的《鬼城探秘》一书由西安大略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首部详细介绍安省鬼城历史与现状的中文著作,也是一年前注册成立的智库组织广思研究所(Mindale Institute)运作后的第一个成果。 据介绍,项目团队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规划线路,实地走访安省东北部地区约二十座荒败毕现的“鬼城”,通过深入研究相关史料,遴选出其中颇有代表性的十座,包括Vroomanton、Cooper’s Falls、Germania、Swords、Eldorado、Millbridge、Allans Mills、Brudenell、Foymount和Balaclava,成就《鬼城探秘》的面世。 团队成员龙牧华表示,两年前与9岁女儿的一次聊天令他记忆犹新并不时闪现,那就是父女间有关加拿大华裔身份认同与归属的对话。他认为,作为移民,如果想完美地融入加拿大,必须更加努力、更加深入地了解加拿大历史与文化,这将是一段漫长的旅程!这可能是启动鬼城项目的原初动力。 同样对加拿大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主要撰稿人捷克佳表示,《鬼城探秘》书中所呈现的许多小城,当年曾是欧洲早期拓荒者辛勤耕耘的热土,他们在地广人稀的旷野中披荆斩棘,驱狼逐熊,实现对新世界的梦想。然而,受资源枯竭、铁路弃用等因素的影响,当年许多小镇在短暂的繁盛之后迅速败落沦为鬼城。捷克佳说,好在这段历史距今并不算久远!通过现场的勘察,历史的记载,墓碑的刻录,后人的回忆……将这些素材与线索汇聚在一起整理,脉络开始清晰,深掘小城荣枯的背后,是怀抱雄心壮志的早期移民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和精彩人生,我们也无意间成为文化考古者。 与此同时,1812战争、公共土地法、殖民化道路、加拿大最早的加油站、安省第一座金矿、冷战核打击预警系统等历史片段出现在相关段落中,作为移民对加拿大历史缺失的恶补,颇有裨益。捷克佳认为,同为外来移民,在感受早期拓荒者艰苦创业的同时,深入了解本地历史,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对国家的认同度,并更好地融入加拿大这个倡导多元文化的社会。 《鬼城探秘》一书中的摄影作品,除个别资料图片外,均出自团队成员曾一(网名“胖哥”)之手,整部作品也由他操刀进行版式设计与编排。曾一表示,拍照片是一种交流,是摄影者开放心扉,与镜头里的人或物对话沟通的过程。喜欢拍那些停摆了的历史沉淀,只要静下来准备好倾听的心情,每按一次快门,都能触摸和呼吸到曾经鲜活的存在。翻动尘封的往昔,故事一点一点地显影,如平平静静地对话,愉悦安祥。影像集结成册,若观者能心有戚戚焉,这沟通的愉悦就真实而丰满,弥漫开去。 对废墟摄影颇有造诣的曾一说,一幅照片,是原野中走过的某个灵魂看到的时空的切片,了无生气的遗迹,呈现的是已然发生之事。当它们被凝视时,就连续起来,挣脱了反锁,获得了一个鲜活的新语境,继续流动和生长。希望、迷茫、贪婪、痴心、狂喜、荒谬,或许还有深深浅浅的举止失措和依依不舍。所谓的鬼城,永远在这里。爱恨情仇的灵魂,依然徘徊在这片土地上,从未远去。 龙牧华说,《鬼城探秘》是广思研究所的第一个项目。由加拿大华裔人士创建、在政府注册的广思研究所致力于加中两国相关领域的合作调研、加拿大华人与华社发展研究,以及行业发展调查报告。主要服务对象包括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社区团体以及商业机构等。作为一个全面开放的机构,无论是团队构成、经费资助,还是项目运作,乃至智库发展方向,都热忱欢迎有志之士加盟或参与。 被狂犬追赶,被警察盘查,妇人推开窗户的厉声喝问,战战兢兢行驶在冰雪覆盖的山路上半途折返……探秘期间令人难忘的趣事还真不少。 龙牧华深有感触地表示,在项目实施中,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彼此的配合十分默契,从项目策划,到实地调研,再到文章撰写和编辑成书,前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完成,速战速决,团队合作堪称完美。项目团队也特别致谢加拿大闽商总会及其负责人魏成义、焱律师事务所、华人企业家王道、加中友谊发展促进会会长王家明博士对“鬼城探秘”项目的慷慨捐助,并欢迎更多商家与朋友倾力支持广思研究所随后开展的更多项目。 《鬼城探秘》由西安大略出版社(Western Ontario Press Inc.)正式出版,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1-988641-15-7。全书共130页,约3万字,120余幅照片,采用铜版纸精美印刷,售价$49.98。欲购书的读者可致电联系作者416-729-4381,647-261-6357和416-317-8853,或电邮Mindale.institute@gmail.com。

安省这座被遗弃的游乐场让人不寒而栗…

今天的Boblo小岛 撰稿:睿 距安省温莎西南边大约30分钟车程的Amherstburg附近的底特律河中,有座叫作Boblo的小岛。 Boblo原名Bois Blanc,法语是“白色树木”的意思。大概是这里早年种满了白桦树,在18世纪初,这里的法裔居民如此命名。 岛上戏水的人们 1920年代 不过,很多英裔居民因为不能准确拿捏法语发音,所以BOB-LO这个英语发音也就流传开来。 1949年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提起这里的法语名了。 一张描绘空中鸟瞰Boblo岛的旅游明信片 1850年,Arthur Ra​​nkin上校从加拿大联邦政府手里花40块钱买下了 Boblo岛。准确地说是除却岛上唯一灯塔之外的剩余225英亩地盘。几经转手之后,19世纪末,Boblo由美国底特律Belle Isle岛和安省温莎轮渡公司共同所有。 荒废的两艘轮渡 1898年,Bob-Lo短途旅行公司诞生了。 Boblo小岛短途旅行,顾名思义,只需花费几毛钱购买船票,人们可以乘坐蒸汽轮渡到岛上闲逛野餐。一战期间,留在美国境内的后方士兵们经常来到Boblo散心。 岛上荒废的舞厅 战后的1949年,岛上的人气日渐清淡。这时,Boblo的新主人Browning家族决定将这里彻底改头换面。 Boblo游乐场就此诞生了。疯狂老鼠过山车、摩天轮、旋转木马、迷宫、舞厅、古董老爷车博览会。另外,这里还有一个拥有300多种珍奇动物的动物园,和环绕全岛的迷你小火车。曾几何时的那些炎热夏日里,你口袋里只要装上几块钱就可以去一个叫作“BOBLO“小岛上的游乐场里,从早玩到晚。 大概是游乐场鼎盛时期 1980年代 1993年9月,就在游乐场中的孩子们和那些童心未泯的人们嘴里,还留着最后一口彩色棉花糖的香甜的时候,Boblo游乐场宣布永久关闭。留下那些记录着欢乐的旧照片、小纪念品,以及那些转瞬即逝却不曾泯灭的夏日回忆。 巨型石屋内外景 碰碰车、大型舞厅、剧院、废弃蒸汽轮渡……被留下的还有游乐场里绝大部分的设施和建筑。从上世纪90年代初游乐场关闭至今,这里仍然吸引着不少前来猎奇的人们。如果你也想去看个究竟,可以从多伦多地区驱车3到4小时前往安省小镇Amherstburg,从那里乘坐轮渡到Boblo岛。 今天的Boblo岛上部分地区,仍旧伫立着一些看似富丽堂皇的民宅,似乎标志着这里正在艰难地试图走出历史。 不过,我还需要提个醒,请遵从岛上一些地方的no trespassing不准进入的标示。 今天Boblo岛上的一栋豪华宅邸 人们总说,这座被遗弃的游乐场给人不寒而栗的感觉。然而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力,在无情逝去的时间面前,都是如此有限。  

专访:从留学生到市议员 廖立晖细说个人奋斗史

从留学生身份踏足加拿大,廖立晖曾经歴辛酸困难,努力不懈后成为本地电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在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再攀上人生另一高峰,以高票当选烈治文山第三区市议员,竞逐第二届任期也在没有其他参选者情况下自动连任。数月前他加入星岛A1中文电台早晨节目,兼任议员与主持人,他表示两栖身份同样是服务市民,并且乐在其中。 在香港完成中学后,廖立晖留学加拿大,在温哥华入读预科课程。他说,当年在温市读书,除了上学及到教会聚会外,开始对电台的工作感到兴趣。那时当地有中文电台办训练班,可惜错过报名期限,该机构老板破格让他有数天在节目时段从旁观察。 其后廖立晖前往温莎大学主修传理系,希望日后可以在这个行业发展。通过参加中国同学会,他有机会在学生电台当义务主持,每星期做一至两个小时节目。在学期间,获悉在多伦多由黄桂林主持有关广播的讲座,他来到多市参加。他把所学的在现场示范,得到黄桂林赞赏,由此加强在这个行业发展的信心。 两年半内完成大学课程 由于留学费用昂贵,廖立晖连暑期也上课,以半工读方式在两年半内完成大学课程。他喜欢加拿大的生活,因留学生的身份,毕业后必须觅得工作才可以继续居留。原本打算到温哥华的他,得知多伦多有电台招聘员工时,毅然孤身来到多市碰运气。 廖立晖忆述当初入职电台只是销售员,每天的工作是剪报和联系新客户。该媒体用副波广播,公司运作分两部分,提供电台节目和自制收音机,他有时要在另一边的工厂帮忙测试收音机。那时他每月只有200元薪金,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一直依靠父母接济。但电台愿意作担保人,才可以申请移民,唯有咬紧牙关过日子。后来公司让他兼做送收音机的上门服务,每送一个可赚5元,所以下班后吃个汉堡包,驾着旧汽车前往市中心各区送货,令他熟悉大街小巷,接触不同阶层的人士,也扩大其人际网络。 送货生涯接触不同阶层 他说,曾经到一个豪宅,在大门对讲机通话后才开闸,汽车绕过喷水池才到达大屋前,多名女佣及园丁拖着几头犬只出来,对方问是否需要泊在地下停车场,看到这个场景已吓到不敢下车,表明来意并取得签收后,就立即驾车离开。 他又去过贫困地区如中区唐人街送货,屋主迟下班指明晚上9时后才在家。当时穿越迂回曲折的小巷,如处身九龙城寨,到达后放下机及签收转身走,岂料户主叫他停步,原来是给他5元买咖啡喝。拿着这笔小费上车后,令他大为感动。 首位华媒人晋身政坛 对于当年初出茅庐的廖立晖来说,在美加华语电台工作的歴练,令他领悟人生道理,即使能力有限的人,也能以爱温暖别人,这种高尚情操值得欣赏和敬佩。同时启发他要自强不息,日后帮助有需要的人来回馈社会。 挨过一段日子后,廖立晖终于冒出头来,在周末伙拍另一主持人做长达3小时节目。那时是因黄桂林回港出任新城电台台长,于是推荐他做早晨节目,开始受到听众认识。 至1993年有旅行社老板创立新电台,选用的频道毋须用指定收音机,可接触更广泛的群众,他看好前景便转往新台发展,其后也在其他电台工作,逐渐成为城中知名节目主持人。 正当在广播界的事业如日中天,廖立晖接受新挑战,成为政坛新星。他称,在电台工作已20年,华人媒体的发展越见狭窄,于是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前景。直至2010年,刚巧有认识的人计划参加市选,四方寻求选民的支持,因而驱使他对市议员的工作产生好奇,开始搜寻有关资料及请教有经验的人。但从政是由零开始,也不知从何着手,于是由朋友推介找资深传媒人伍瑞珍帮忙。 珍姐助选功不可没 起初“珍姐”对廖立晖有意参选有所保留,反复思量后认为他的知名度是唯一优势,要求他准备2万元竞选经费和100名义工助选,最终他能符合这两个条件,由此展开竞选运动。他与义工在选区逐家拍门,原来有不少选民知道他参选,二话不说表明会投票支持。首次参选就告捷,他以高票当选为烈治文山市议员,成为多伦多首位华媒从业员成功晋身政坛;争取连任时,由于没有其他候选人,他自动当选继续服务选民。 廖立晖指出,以前未想过从政,在传媒界工作多年,对加拿大的三级政府运作有一定的认识,进入市议会应该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当上市议员却是新丁,在语言及议会运作文化等方面,需要时间适应。回想首次参加会议前,收到厚厚的议会文件,对所讨论的议题又不甚了解,有点头昏脑胀。他于是向前任议员请教,对方愿意花时间,用心讲解议会程序,阅读议事要点,慢慢掌握如何参与会议。 他说,初期在议会上听取其他议员的发言,特别一些具争议性的项目,有时出现支持与反对的意见,知如何举手投票,担心自己错误决定带来深远的影响。早年在香港传统的教育方式,较少独立思考的训练,反而在议会工作让他有更多学习的机会,扩大思维及考虑平衡各方利益。 两份工作服务市民 感激妻子操劳体谅 无论是当市议员或电台节目主持,廖立晖形容只是戴上不同的帽子,同样都是服务市民。作为市议员,他不仅是帮助华裔居民,也要照顾其他族裔选民,尽力改善区内的情况。作为电台节目主持,他把最新的新闻及资讯带给广大的听众,与时代的步伐并进。 其实,当市议员不是单单出席社区活动,与选民见面,争取曝光率及保持知名度,在下届便能稳操胜券。廖立晖指,市议员处理很多如垃圾铲雪等琐碎的事,同时又与市府人员保持良好关系,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对市民及政府均带来好处。 与碧咸叶子菁多年好友 廖立晖表示,曾有市民因接获6,000元的水费账单而向他求助,经过调查后,原来水表出现故障,可以协助事主追回多付的水费。他每年进行电子废物回收,有市民说家中有旧的巨型电视机,无法搬去收集站。于是他请一位朋友帮忙,上门把电视机运走。另外,该区曾经发生多宗入屋行劫案件,于是他协助成立邻居互助守望计划来防止罪案,随后他与警方及市民定期开会,加强邻居之间的联系,互相帮助,获得市民的认同。 当了8年的市议员,廖立晖最近加入星岛A1中文电台早晨节目成为主持人之一。他称,市议员的工作本是兼职性质,却是用上全职的时间服务市民。考虑在电台兼做主持工作也经歴很大的挣扎,主要是一早出门回电台做节目,改由太太送子女上学,令太太较为辛劳。幸好得到家人的谅解和支持,自己牺牲一些睡眠时间,以另一种方式服务市民。由于早晨节目7时至9时,之后返回议员办公室,两方面工作不受影响。 廖立晖与碧咸和叶子菁认识多年,彼此份属好友,建立默契,成为节目拍档可以合作无间。 他坦然表示,重拾主持工作如接受新挑战,也经过适应期,但不忘初心,继续保持中立态度,希望把最新的资讯带给听众。本报记者

靠技术吃饭,凭手艺赚钱—温哥华两位Handyman的故事

都说加拿大人对于完美家庭的定义,是 “一栋房子两辆车,两个孩子一条狗”,而这个家里的男主人,最好还是个Handyman。Handyman, 在英文字典里的解释为手巧之人,而在生活中,我们更多地用这个词来形容善于自己动手打理家、修理家用电器、解决家里家外那些关于房子和车子等方面活儿的人。在北美,很多男人都以做Handyman为傲!以工具多,能干为荣。而电工、管工、泥瓦匠、木工、机械工、修理工等,都属于这Handyman的范畴。本期专题我们为您介绍两位温哥华华裔移民里的Handyman,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温哥华将Handyman这个角色发挥得如鱼得水。图文:本报记者金勉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吴圣茂: 用技术创业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电工老吴”是吴圣茂在温哥华比他本名更为人熟知的一个称呼。大学的时候,吴圣茂学的就是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之后在中国工作的几十年,他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专业领域,一门心思搞技术加上能吃苦,练就他成为经验丰富的高级电器工程师。正是这份对专业的坚持,让吴圣茂在移民加拿大后,很快得以选定发展方向,也在奋斗之中于专业领域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基于出国前的工作经验,初来乍到加拿大的吴圣茂,在受到朋友给予的启发后,决定考个电工证。但考电工执照是需要时间来准备的,于是吴圣茂先开始了找工作,那是在他落地还不到一个星期的时候。“我不计较工钱,也不在乎什么工作,只要有人要,肯迈出第一步,有了加拿大工作经验,这才是基础的基础。”吴圣茂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态。 第一份工作,吴圣茂是在一家橱柜厂里做,他说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但因为心态好,虽然累也还是觉得挺开心。而在平时辛苦上班的同时,吴圣茂也在周末开始接一些电器维修的活儿,一是自己本来在出国前就有修理维护各种机器设备的经验,用得上可以挣钱;二来也是试试水,为自己以后做准备。那时候吴圣茂还没有考过驾照,他坐公交车去为客户工作,一个留学生在网上找修自动麻将机的人,吴圣茂坐着公交车去帮他修好了,拿着$80的工钱他开心极了,因为他说这是他在温哥华第一笔靠技术而不是苦力挣回来的钱。 带着太太当翻译,我拿到了电工牌 后来,吴圣茂又找到一份在西人公司做机床操作工的工作,这期间,他也开始了考电工牌的积极准备。考电工牌,对于吴圣茂来说不难,但也难。因为技术上的大部分东西,吴圣茂都已经具备了,只是加拿大与中国在很多方面的标准不同,所以还得要学习、了解、熟知。而对于吴圣茂来说,考这个牌最大的挑战,是英文,他说自己的英文水平根本看不懂加拿大的电工code,能考下牌照,离不开太太的帮助。 吴圣茂的太太在中国是英文老师,所以每次吴圣茂去上电工课的时候,她也一道陪同,充当起“陪读”和“翻译”的角色。“我老婆不懂技术,我不懂英语。每次老师上课,我太太就帮我把老师讲课的内容都记下来,然后回到家再全部给我翻译。我就一边看她的翻译笔记,一边做题。这段时间,我们过得都很辛苦。我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学习,看书看到打瞌睡;而我太太当时白天在麦当劳打工,上班之余还要带孩子、干家务,完了还要帮我准备考牌做翻译。同时她自己周末也要去上课读VCC的医疗器械消毒的证书课程,而且有很多考试……”这期间一路走来的心酸与艰难,虽如今从吴圣茂与太太口中澹澹地说出,但背后的一切感受,旁人许是无法体会。 吴圣茂说加拿大很人性化的一点,是对技术的尊重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这也体现在考电工牌的时候,允许带翻译。于是考试当天,他申请太太给他做翻译陪她进考场,顺利通过拿到了电工证。 作为一个技术男,吴圣茂做事一向都是稳扎稳打。由于有了电工证,还是想能够专门从事电工工作,所以在打工期间,他也一直在寻找更合适自己的工作机会。偶尔一次翻报纸,他看到Delta有家工厂在招安装调试和维修机器设备的人,这正是吴圣茂擅长的。虽然英文不是太好只限简单交流,但吴圣茂还是不愿放弃,他让太太帮他打了招聘广告上的电话。由于技术过硬,加上在西人公司上班也有一年时间了,吴圣茂在关于专业技术方面的交流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虽然那次面试他仍是带着太太做翻译以备不时之需,但吴圣茂展现出的专业水平让老闆当场就决定录用他。就这样,吴圣茂又凭自己的专业找到了一份工作,工资也涨到了$30一小时。 虽然是换了几家公司工作,但吴圣茂说每换一次工作他都是有计划的,不盲目进行。“像我这样的技术移民,没有工作心里不踏实。”在后来的这家工厂上班的时候,他仍然兼职着Downtown的一个easy park停车场的照明维护工作,有时候还出去修东西,一天有15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上班或者在上班的路上。周末时间接一些维修活,开始积累了一部分客户。也在Delta这家工厂上班半年后,吴圣茂决定辞职自己干。 带着手艺来创业   冷暖自知 从一开始自雇,到后来成立公司,吴圣茂的客户越来越多,业务范围涵盖各种家用电器、车库门、大门开门机、草地喷淋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监控系统等等,所有跟电有关的设备维修,更换或者安装,他都可以做。“技术精,做的又快又好”是很多客户给吴圣茂的评价。有时候客户打电话来询问,如果是简单且不会有安全威胁的小问题,吴圣茂也会直接在电话里指导他们自己做,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又能帮他们省钱。 吴圣茂说,感恩这些年自己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也得到了很多客户的认可。但有时候虽然能根据客户在电话中描述的状况,可以大概分析出故障原因,但故障产生的原因不那么简单,就必须上门检查确定。这时候有的客户不了解“上门费”这个概念,或是对他的收费有异议,就会对他产生误解,吴圣茂坦言也难免因此而受委屈和气。“做维修工作,主要靠经验,根据经验迅速判断故障,查找故障。有的顾客有时候看见我几分钟就解决了问题,觉得我不应该那么收费。其实在路上的时间对谁都免不了,还有技术应该是值钱的,不能因为解决问题的时间短就判断我解决的问题是小问题。另外,做这行我们每天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有些零部件坏了无法维修的需要更换,光是查询和购买零配件,就占用了我不少时间。还有一些设备很老,已经没有零配件卖,我还要找到能代用的产品。我也会根据故障现象给客户提供建议,修还是不修。有时候维修成本太高对客户不合算就没有必要修,我都会根据客户需求来给建议。”用技术与诚信做事,对于自己打造的这份事业,吴圣茂从来不怠慢。 “当很多人在纠结到底是回流,还是在加拿大继续挣扎、奋斗的时候。我内心很笃定,很踏实,移民加拿大是我这一辈子最正确的选择。我想告诉那些跟我差不多的技术移民,会英语当然很好,不太会英语也可以闯出一片天地,因为你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创造出价值。要是没有技术,那就去学,靠自己努力打拼来的东西,都是稳稳的幸福。”感慨着最初的坚持,吴圣茂这样分享道。 孙杰克:技术男的文艺生活 Handyman孙杰克有点与众不同,虽然是学技术出身,目前置身于温哥华的装修和修理行业,但他为人风趣幽默,对工作和生活都充满热爱,将日子过出了文艺男的活色生香。 遇事云淡风轻  做事做到极致 对比中国那快速且充满压力的生活节奏,孙杰克用“天堂”来形容温哥华:“这里好山好水,生活方式也相对单纯。”所以作为投资移民的他,在温哥华将自己从小喜欢动手的爱好,变成了事业,只为做自己钟意的事,而这事又刚好能赚钱。 开装修公司,帮客户定制、打理、维修房子里的各种东西,旁人看来又忙又累的活儿,在孙杰克这里都变成轻松的事儿。如果说曾经的机械与电子专业背景赋予了他在这方面的经验,那从小爱动手、爱鑽研的特质,则显示了他能成为Handyman的天赋。西温的一些房子靠海,木头栏杆、楼梯扶手就容易烂,孙杰克就帮客人找来更好的材料自己设计自己做,修整完毕后,他再帮客人刷上保护漆,看着就像没动过一样,但从里到外的坚固度与都是焕然一新了。  “我喜欢动手做这些东西,所以不觉得累。装修这一行,靠的是技术的过硬和经验的累积;这也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单纯体力活,它是需要有严谨思维的,比如在一个工程开始前,就要有清晰的判断和详细的计划,有了相应的思路,做事才能‘轻描澹写’;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对于做装修这行所需具备的素质,孙杰克这样回应。他说前几天干活的时候,一个喷油漆的机器坏了,自己捣鼓了很久去查找原因,还查Google上Youtube。花了两个多小时后来还是去了专门的维修店。“这类的突发情况经常会遇到,所以需要会应急,马上找原因马上修,不要因此而打乱全部的计划。虽然修这机器花了一点时间,但我同时也学到了很多。” 斗志源自生活态度 做事做到极致,是孙杰克给自己的要求,也是他认为的立身之本。准备周全、注重细节,孙杰克帮客人完成的活儿的效果,总是比客人预期的要好甚至是让客人惊讶。 他说自己干起活儿来像老牛一样,一天可以工作十几个小时,但这一切的基础,是要有好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因为身体好才有体力干这么多活,也才能有清晰的思路来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而他让自己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充沛体力的方法,是探索生活,让日子过得多姿多彩。 他喜欢做饭,而且做得很好吃,每天出门上班前都会帮太太把早餐做好;晚上吃完饭与太太一道悠閒散步;假期的时候出海钓鱼、滑雪、自驾游,去世界各地旅行探索不同的文化……这种将工作与生活完美平衡的状态,是孙杰克幸福状态的最好写照。”热爱你的工作和生活,就会有充满激情的斗志。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智慧的人生态度。”孙杰克笑着说,轻松而淡然。 与孙杰克交谈,感觉他活得很通透,没有一些Handyman的粗糙和急躁。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善于选择自己的道路,适应并享受当下的处境,在他身上,似乎一切都是很和谐。但孙杰克说曾经的自己,也是个高傲且带些嚣张的人,而在社会的大熔炉里锻炼过,人就会成长。低调地做人做事,智慧而快乐的生活,是他后来一直信奉并坚守的生活理念。 Handy不Handy, 这或许是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也可能是一种文化,如果想做,人人都可以尝试。边实践,边提高,在把自己修炼得动手能力更强的变Handy过程中,我们也在学会热爱生活啊!

移民政策是解决劳工短缺的重要钥匙?

加拿大约有920万名婴儿潮人士将于2030年退休,加上出生率持续下降,全国将会面临劳工短缺的问题,对经济及财政带来压力。有最新报告指出,如要维持加国社会稳步增长,移民政策是解决劳动人口需求的重要钥匙。 联邦移民、难民及公民部长胡森(Ahmed Hussen)表示,移民对加拿大是什为重要,有助推动经济发展,无论是现今或未来,需要从世界各地吸纳专才来加国定居,以填补缺乏的劳动力。加拿大会议局(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发表最新的报告,名为“无法独自完成”(Can't Go it Alone)。该会首席经济分析师安图内斯(Pedro Antunes)称,报告讲解引入移民可以为加国劳动市场注入强心针。当中提及的方案,包括让少数群体更容易进入劳动市场,维持劳动力增长来刺激经济活动,以及使用税收资助社会开支如增加医疗护理经费。 预计2040年需额外增加220万劳工 报告指出,在2018年至2040年,将有1,340万人退出劳动市场,但离开学校进入职场填补空缺的人士只有1,180万人。由于人口老化问题转趋严重,加上出生率继续下跌,加国需要人才投入劳动力,才可以维持优质的生活标准。此外,加国整体工作有42%可能因自动化趋势而流失职位,例如销售员、收银员、行政助理、厨房助手及货车司机,在未来十至二十年将会是被淘汰的高危一族。而且拥有大学程度的工人中,只有12.7%会被机器取代他们的工作职位。 专家分析,预计在2040年需要额外增加220万名劳工,包括更多的妇女,原住民及残障人士加入劳工行列,为经济带来1,010亿元效益。因此,引入移民仍然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在2018年至2040年间,使劳动市场增加370万名劳工,经济增长率提高三分之一。 据资料显示,加国每年吸纳移民数目,至2021年上升至350,000人,相对现时约300,000人,过去十年每年约有250,000人,这项增长主要是减轻离开职场的退休人士带来的影响。年届65岁或以上的人士占本国人口比例,由现时的17%升至25%。但出生率维持每名女性生育1.5个孩子,而且不会增长。 3,350位申请人中签 获发移民邀请 根据非官方机构加拿大移民通讯(CIC News)的消息,加拿大移民部在5月1日的抽签中,向3,350名透过“特快入境”系统(Express Entry)申请移民的人士,发出“邀请移民通书”(ITA)。 该批中签人士在综合评分制度(Comprehensive Ranking System,简称CRS)的最低得分为450分,比今年4月17日抽签所要求的451分还要低。 “特快入境”系统管理多个经济类移民类别的申请人,包括联邦技术人员类别(Federal Skilled Worker Class)、联邦技术工业类别(Federal Skilled Trades Class),以及加拿大经验类别(Canadian Experience Class)。 获邀者较去年增6,750人 以上类别的合资格申请人,会进入“特快入境”人才库,并按照个人的年龄、教育程度、技术工作经验,以及英语或法语程度,获得CRS评分。拥有足够分数的申请人,将透过定期抽签,获得“邀请移民通知书”(ITA)。 本年至今,已有31,250名透过“特快入境”系统的移民申请人,获得ITA,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750份。 在5月1日的抽签中,联邦移民、难民及公民部(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78位移民温市宣誓入籍 华裔公民次日即申护照

■纳巴特克(右)与女儿为成为加国公民而高兴。

加国猎奇:一对情侣杀害了一对情人?

▲以小说改编拍摄的Netflix系列剧集Alias Grace,2017 一对年轻的仆人情侣被指控将雇主——一名安省富农和女管家双双谋杀,这是一宗发生于1843年的血案。但是Grace Marks 和James McDermott到底是否此案真凶,至今没有确切的答案。 1843年7月28日,盛夏。安省列治文山农场主Thomas Kinnear和他的情人、管家Nancy Montgomery在位于Yonge街和Elmwood大道的家中遇害。犯罪现场血腥惨烈,Kinnear中枪身亡,而Montgomery则在头部遭钝器严重击伤之后被人勒死。 ▲Thomas Kinnear位于安省列治文山的农场 ▲流传至今唯一的Grace Marks照片 警察很快锁定了两名最有可能犯案的凶嫌,两名Kinnear农庄的爱尔兰裔年轻仆人情侣--20岁的James McDermott和16岁的Grace Marks。这两名年轻人在案发之后,匆忙席卷了一些属于农庄的值钱物品,准备乘船逃亡美国纽约州。警察在案发两天之内就将两人拘捕。 ▲法庭画像Grace Marks和James McDermott 1843年 因为凶犯犯罪手段残忍,两名死者既是主仆又是情人的关系,加上两名嫌疑人又如此年轻,这宗血案成了街头巷尾的议论焦点,各报章也纷纷争相报道。不过凶案细节则仍然疑点重重,关于嫌疑人的具体信息的报道也少之又少。 时年16岁的嫌疑人,Grace Marks于1827年在爱尔兰出生,1840年和家人迁居加拿大。 20岁的James McDermott则是1837年从爱尔兰来到加拿大,短暂从军后,被Thomas Kinnear雇佣。 Grace Marks和James McDermott被雇佣的时间前后相差不过一个星期。 庭审期间,Grace Marks和James McDermott在作证时都表示,曾多次看到女管家Nancy Montgomery因为工作做得不好而责骂彼此,故而因为积怨决意进行谋杀。在接下来的庭审中,两名嫌疑人开始互相诋毁,试图为自己挽回余地。虽然尽力将Grace...

用自然疗法治死儿子 加国母亲被判刑后 剩下的都是悔恨…

星岛都市网微信原创 作者:金石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2013年 加拿大卡尔加里 一个7岁男孩子病了 她的妈妈不相信西医 只相信自然疗法 没有得到治疗的孩子 在数天后身亡 48岁的母亲则被判刑三年 图片来源:FACEBOOK 由于儿子在2013年的细菌感染死亡,卡尔加里一名48岁的母亲塔玛拉·洛维特(Tamara Lovett)被判三年有期徒刑。 洛维特的儿子瑞安(Ryan)当时感染链球菌,但她并没有把儿子送去医院治疗,坚信自己的自然疗法,最终导致了儿子的死亡。 洛维特被判刑三年。法官Eidsvik称,判决是为了阻止其他父母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好转,在法律上和道德上,都必须要把孩子送到医生那里接受治疗。” 7岁的瑞安当时已经感染了十天,并且病情一直在恶化。2013年3月2日,洛维特看到Ryan躺在地板上,才拨打了911,而当医护人员抵达时,他已经死了。 在打电话给911说他已经停止呼吸之前,瑞安已经死了。尸检发现小男孩的身体充满了链球菌,这导致他的大部分器官衰竭。 洛维特在法庭上称,她相信当时瑞安只是感冒,所以用蒲公英茶和牛至油来试图缓解。 而实际上,除了链球菌感染外,瑞安当时还患有脑膜炎和肺炎。医生证实,如果使用抗生素,瑞安的感染本可以治愈,他不应该死掉! 而自从儿子死了以后,洛维特一直生活在痛苦中。她的法庭上频频流泪。“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希望别人从我的无知中能得到教训。” 无知母亲获假释 希望其他人汲取教训 昨天,50岁的洛维特获得完全的假释。 洛维特在加拿大假释委员会听证会上表示,她仍对瑞安感到悲伤。“我每天都感到悲伤,内疚感将永远伴随我的生活,但我必须学会原谅自己。如果能重来一次,一定不会是这样,” 但一切都回不去了! 洛维特告诉假释委员会,她已经放弃了她的“New Age”生活方式,并成为一名基督徒。希望其他人能从她这里得到教训。 假释委员会认为,洛维特对西医的看法仍然不完全符合社会的节奏,但她有进步,风险较小。 洛维特表示说理解一些公众会更喜欢她在监狱里服刑。 洛维特必须继续接受咨询,不得照看任何18岁以下或弱势群体的人。 判她有罪的法官在审判中曾说,洛维特用她儿子的生命做“赌博”,任何正常的父母都不会等到孩子濒临死亡才去寻求帮助。

华人买下安省葡萄酒庄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星岛都市网智苏报道:加拿大广播电台星期五晚上9点播出的纪录片《我的那片田园》中,探讨了中国投资对加拿大农业的影响。该记录片由多次获奖华裔纪录片导演戴小平执导,跟踪拍摄了三个家庭:在加拿大莎省两个小镇种地的一个华裔家庭、当地农民家庭;一个由中国投资者购买的一家位于安大略省的酒庄的故事。 Marynissen Estates酒庄坐落在安省尼亚加拉地区。前酒庄主Sandra Marynissen的父母于1952年从荷兰移民到加拿大,并在第二年购买了这篇庄园。在是加拿大最古老的赤霞珠白葡萄酒庄。随着父亲的去世,以及自己的健康每况愈下,酒庄疏于打理,又急需大量投资,Sandra决定将它转手卖掉。 2012年,Simon Zhang(张西蒙,音译)的舅舅杨军从Sandra Marynissen手中购买了这座酒庄。杨军是中国公民,在国内从事制药工作,由于工作繁忙,目前还一直生活在中国。 张西蒙表示,舅舅杨军很喜欢喝白葡萄酒,在中国,拥有一座酒庄是身份的象征。家人移民到加拿大后,杨军希望在加拿大拥有一份产业。 杨军是与其余几位股东一起购买的Marynissen Estates酒庄,其中3位股东都居住在加拿大,杨军的家人作为第一位中国背景的股东,入股后就上了当地新闻头条。 对杨军的妹妹Cathy Yang(杨女士,音译)来说,在酒庄开始加拿大的新生活的过程非常不易。 酒庄前任销售经理Wendy Cheropita表示,从许多当地人那里得知,他们在酒庄卖给海外投资者后就不再光顾这里了。 “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改变。他们不理解海外投资者是怎么回事,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又很恐惧。”Wendy说。 许多尼亚加拉附近的当地人,将Marynissen酒庄看做是“真正的加拿大酒庄”。当中国投资商入股酒庄后,不少当地人认为,酒庄失去了一部分加拿大成分。 杨女士也承认:“好多人认为中国人有钱,可以买这些东西,但经营的状况好不好,可能也有人看我们的笑话。所以,我们当时挺艰苦的,真的对红酒和种植都不太懂。” 除了经营之外,他们也面临葡萄酒销量的问题及语言障碍。 “我们都是从零开始的。”杨女士说。 导演戴小平告诉Niagara This Week,张家人购买这座酒庄时,并不知道如何种葡萄,也没想到,从这份投资中得到回报究竟需要多久。 但更艰难的事还在后面。购买酒庄1年后,三名股东宣布退出,张西蒙的舅舅杨军决定将酒庄买断。 杨女士请求前任经理兼酿酒师Gordon Roberts回来继续工作,一起就酒庄的发展方向从长计议。据Roberts,由于杨军的投资,酒庄的就业率上升了3倍。 但杨女士说,酒庄在加拿大的占地面积和销量都不是很大,由于他们有意将酒庄推向中国,所以还需要增加产量。而本地员工们只打算在加拿大境内卖葡萄酒。 于是,张家人与本地员工在这一发展方向上出现意见分歧。 为了增进Gordon对两国文化差异的了解,杨女士的弟弟杨军每年都会邀请他到中国一聚。 而对Gordon来说,与张家人一起工作会有一定的语言障碍,有时他会担心,自己的观点有没有很好地传达给对方。 他说:“如果你缺乏行业知识,就很难弄出一份符合行业规则的企划。” 杨女士在谈起双方意见分歧时说道:“有的时候,酿酒师就是不听你的。他觉得自己是对的,因为他觉得你不懂行。” 最终,Gordon提前终止了在酒庄的工作。 “我仿佛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了那里。”他说。 杨女士坦言,酒庄一直在亏损,如果当时知道经营酒庄会遇见这么多问题,可能就不会购买酒庄了。 “是一种错误的投资吧。”她说,“真是想把它给卖掉,可是我们一直坚持着。” 说到这里,杨女士声音哽咽,落下了泪水。 杨女士认为,家族企业让自己家人来管理更好,加上与当地人交流有语言障碍,于是她决定让还在美国读大学的儿子张西蒙过来帮忙。 张西蒙表示,一开始,很难与当地员工进行有建设性的对话,因为他自己连葡萄的名字都叫不出。 “这是我苦恼的来源。”他说,自己意识到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 为了学习经营葡萄酒庄,张西蒙决定系统学习葡萄、酒庄工具及酒庄结构方面的知识。他还向种植商请教实际操作上的问题。 “一开始,他们看到你是中国人,觉得你什么都不懂。”他说。但随着三个月的相处,张西蒙与种植商们逐渐建立了信任。 产品设计也在张西蒙的考虑范围内。他发现,包装设计对于是否能将酒卖到LCBO有直接影响。与此同时,他还周游中国,寻找成本较低的原材料,如标签和酒瓶。 随着时间推移,张西蒙开始邀请更多当地人到酒庄来品酒,让当地员工对他们讲述品酒知识。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始再次光顾酒庄。 “让他们相信你,同时对他们有信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说,“我花了整整一年,才让他们敞开心扉,教我知识。” 对于在酒庄的员工来说,让酒庄所有者信任自己才是必要的,因为酒庄的经营取决于所有者的投资。 Winetech Canada的Wes Wiens负责教张西蒙关于种植葡萄的知识。他说:“让他们(酒庄所有者)理解我们经营的季节,我们理解他们的期待。虽然我们还有许多要做,但我们都在学习中。” Wiens还说,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工作,双方都需要根据需要和变化而调整。 目前,张西蒙打算更换葡萄酒品种,为进入中国市场做准备。他们将在丰收后,与Wes Wiens一起在酒庄种植制作品丽珠白葡萄酒的葡萄品种。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葡萄酒消费者。”张西蒙说,他开始花更多时间在中国,介绍Marynissen酒庄的葡萄酒。 与此同时,杨女士也开始负责对来酒庄参观的中国朋友做讲解。

15岁华裔少年多次化疗移植骨髓 战胜癌魔重返校园

现年15岁的华裔男童Geoffrey Fang,过去5年虽遭到癌病魔的折磨,但仍然积极面对生命,与癌病对抗,最终治疗成功,且被选为2019年儿童奇蹟网络冠军(2019 Children's Miracle Network Champion Child)。 居住在烈治文山的Geoffrey,上周到区内一家大型零售店,与其他人分享战斗癌病的过程。 Geoffrey表示,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及与癌魔战斗期间,必须保持强壮身体,及保持积极态度,这可让自己能度过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次病发及任何困难。 Geoffrey在2014年经历发高烧、没有胃口及欠缺精力,情况持续超过1个月,令他的体重减轻,之后进入病童医院,被诊断患有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血液与免疫系统疾病。 Geoffrey的母亲Maggie Ma表示,对诊断感到十分震惊,简直不敢相信,因为自Geoffrey出世以来,身体一直非常健康,从来没有担心他的健康状况,但突然知道患有癌症,令她感到很大震惊。 当时Geoffrey只有11岁,没有完全掌握HLH的含义,而且因为生病而感到困惑;但进入病童医院后获得适当治疗,且在1年内完全康复。 2016年时曾出现一个坏消息,当时一个常规检查中,发现Geoffrey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这是一种没法治愈的癌症,只能靠骨髓移植保持生命。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是一组疾病,其中,骨髓不能产生足够健康的成熟血细胞,但未成熟血细胞则不能正常运作;根据加拿大癌症协会表示,这疾病一般在老年人出现,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 Geoffrey停学两年后,经历多次化疗,之后接受骨髓移植手术,在隔离病房居住了5周;他表示,这令感到不愉快,有时会很痛苦,十分疲劳。 他表示,生病时,是他感到十分困难的时间,幸好医院确保他没有受到十分难以忍受的痛苦。 Geoffrey已经重返学校,现在是Bayview中学的10年级学生;他表示,生病让他看到生活的不同,而且将每一天当作礼物。 Geoffrey当选冠军后,成为今年的大使,未来1年,会在北美倡导儿童医院的慈善需求。 (图片:Metroland) (编译:T02)

曾经的“白衣天使”移民加拿大后,如何重拾“医生梦”?

移民加国,如何能继续做原来专业的事情?在重回专业路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走对的路,用最少的时间,顺利获得对接呢? 本报记者 文琪 《加拿大都市报》记者最近参加了中国医科大学(China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中国医大)多伦多校友会名为“岁月如歌”的2019年度校友聚会。 50多名目前生活在多伦多的校友欢聚一堂,交流经验,彼此促进。 中国医大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辽宁省沈阳市,是中国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它的历史颇为丰富,前身为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在那个年代,中国医大是唯一一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途中继续办学的院校,也是中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 聚会中,校友们编自导自演了一场丰富的歌舞晚会。不同级的校友回顾了当年在校的同窗情,也分享了各自扎根在加拿大的打拼奋斗史。中国医大现任校长闻德亮特意为本次校友聚会发来了庆贺的视频,在视频中与海外校友分享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建设。他表示母校没有忘记身在海外的校友们,还特地漂洋过海为多伦多校友会的校友们寄来了印有“中国医科大学”以及每个校友名字字样的毕业生戒指,在晚会当晚由校友代表为参会校友颁发。 正是因为中国医大的西医学院式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促使不少优秀的医生前往西方继续深造学习和生活。中国医科大学多伦多校友会自2014年成立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已经联络上百名分布在加拿大各大城市的校友。这些当年在中国从事一线医生工作、颇有医疗经验的专业人才,继续在加拿大的医疗领域发光发热。 重新开始回到医生行业 到会的50余位校友中,移民加国后不但有从事家庭医生、牙医、儿科医生、病理科医生、自然疗法医生等不同种类医学工作的校友,还有在药厂从事研发的研究员、营养师、超声诊所创办人、护士、影像技师、针灸师、IT等其他相关领域的校友。其中更有多人是在加拿大完成了博士以及博士后学位的攻读。 ▲中国医科大学多伦多校友会会长、家庭医生王绽菲 中国医科大学多伦多校友会会长、家庭医生王绽菲(Flora Wang)在会上感慨时光荏苒。她于1993年在中国医大毕业,在国内从事了多年的心脏内科医生工作,2002年移民到加拿大。 2019年,她最终重新做回执业医生,拿到了加拿大的行医执照,成为一名家庭医生。这条路走得不快,并且颇为曲折。但她说她享受这个过程,认为“这是梦想的职业,因此一切都值得。” 据王绽菲分享,她移民加拿大后以优秀的资历和语言条件顺利进入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攻读博士后学位,为了让自己尽快地融入加拿大的环境、更多地了解医学领域,此后她还从事了医疗领域的研究技术员(research technician)的工作,深度巩固科研知识。而当她决心重回医生岗位后,她先学习了两年理疗,取得了物理治疗师(physiotherapist)的从业资格,这样可以在不同的领域服务病患。 “但归根结底,从事医生职业,依然是我一生的热爱和梦想。所以我移民后,多年来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最终通过了所有加拿大的医学考试。” 外国医生想要在加拿大从医,除了语言、临床上的高要求,最难的部分是获取住院医生(residency)的实习资格,因为这需要和本地医学院毕业的精英共同竞争少之又少的名额。王绽菲称,“加拿大提供给外国培训医生的机会极少。每年都有许多外国医生虽然通过了医学考试,但是碍于没有住院医生的位置,无法完成住院医生课程,进而取得医生执照。我还算比较幸运的,花了三年半的时间通过了所有的考试,配对(match)到北安省医学院(Northern Ontario School of Medicine),做了两年住院医生。这个过程非常艰辛。” 在中国时已攻读了博士学位的王绽菲,在国内有7年多的心脏内科医生从业经历。因此在北安省医学院进行住院医的实习时,最初给她匹配的是内科。她对记者坦言:“内科的住院医时间太长了。我移民多年,太迫切回到医生的岗位,并且因为移民后就发现加拿大的家庭医生职能是中国没有的,我对此非常感兴趣,也做了很多功课和了解,所以我最终转到了家庭医学科,在北安省医学院做了两年住院医。” 走弯路也是经验 ▲中国医科大学多伦多校友合影 王绽菲目前在在奥罗拉(Aurora)的一家诊所做家庭医生。刚移民来加拿大时,由于讯息并不像现在如此发达,她并不了解可以有重新拿回医生执照的这条路。在获得加拿大医生从业资格的过程中,她自认走了许多弯路。 “我希望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经历。虽然曲折,中间做了许多额外的工作,但我并不后悔。加拿大本地的博士后学历,巩固了我的医学背景和语言。甚至我做理疗师的经历,在我申请住院医时都有很大的帮助。我觉得对我们这些在外国有过从医经验的医生来说,移民后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有可能都会对将来申请执照最关键的一步有所帮助。所以,那些没有一下子重回医生岗位的华人朋友们,也不要灰心。只要坚持,都会有所回报。” 加拿大作为移民国家,从来不缺在海外拥有过专业训练的专科移民人才。但在移民后,能够跨越重重困难,再度做回到本行的,却非常稀少和难得。王绽菲认为,全面的信息的和全盘的规划对于这些拥有专业技术的新移民非常重要。 “我对此是很有感触的。申请加拿大的住院医生,最重要的是他们非常在意你离开临床的时间有多长。这个限制大概是三年之内为好。另外,很多华人移民后由于面临生存、照顾家庭等压力,会把自己的起点放得特别低。在这点上,我们跟其他族裔的外国医生不一样。他们来了以后就认为'我就是医生,移民后干嘛要做别的事情'?然后他们会在短期内依靠政府的救助金度日,但把全部的时间精力都花在专门考医生执照上。因此我也建议我们华人移民中有从医背景的,来了以后要把起点放得高一点,尽快把这些考试都搞定,迅速申请,这样的成功率会大一些。” 王绽菲认为自己在与本地人竞争住院医的资格的过程中,胜在了专业的背景和不懈的坚持。 “我博士学位读的也是内科。来了加拿大后攻下了博士后学位,做了临床的研究,还做了理疗师,持续与病人接触,并对这里的医疗系统逐步了解。我认为这些年的'弯路'恰恰在此时就帮助了我。另外,面试技巧也非常关键。因为我们面试时是和本地人竞争,要做大量的准备和培训。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是付出了极大努力的。我什至去了专业的机构雇人做面试辅导,面对面、一点点地纠正我的问题。面试虽然只有20分钟,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你要推销自己,显示出强项。根据申请专业的不同,面试的形式也不一样。家庭医生是以panel的形式去面试的。不问临床(clinical)的东西,而是看你的个性(personality)的问题很多。为什么说面试对我们很重要,因为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很多华人可能显示得不够自信,说得不够流利。前面很多笔试过了,但是面试会失败,竞争不到住院医的资格。” 移民考医生执照这条路虽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王绽菲认为, “医生这个行业要救死扶伤,因此能成为医生的人,都是有职业梦想的。我觉得移民来了后,值得再去努力一试在这里成为医生。但是也不是说在国内是医生,移民后就一定要成为医生,努力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可能也是有的。在我们校友会,也有很多人成为医疗领域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大家以前都是医生,但走向不同的方向。还有的校友是做IT和理财规划师的,这些都是和医生不同的领域。所以考医生不是唯一的一条路。” 我成功也希望你成功 当然,曾经是医生但是没能继续在加拿大从事医学专业的移民,多少都会有些遗憾。这其中的很多人,不乏是有能力在加拿大再度胜任医生这个职业的。只是因为移民的原因,对新环境的了解和融入花费了大量时间,又恰逢人到中年需要顾家、照顾孩子,以及在这条艰难的路上心理和情感上缺乏支持,最终让许多在中国拥有医疗背景的专业人士没有能够跨越最后的关卡。 王绽菲作为中国医科大学多伦多校友会的会长,看到生活中有不少人遇到这样的困境,就思考如何帮助那些曾经有医学背景的同胞再度重新获得行医资格,这是她一直高度关注的事情,她希望建造一个平台,让身在多伦多的这类人能够聚集到一起,互相帮助,互通信息。 “移民十余年,看到过许多外国的医生,移民来后有做出租车司机的,有做保安的,这确实曾被很多本地人惋惜,媒体都有报道。这些人有很多技能,但是移民后却用不上。我个人在走获得加拿大医生执照这条路上,获得过很多人的帮助,所以我也想帮助更多的人。我现在有建立一个名为'华人医生执照考试'( Chinese MCC Preparation Group)的微信群,目前大概有50余人,在不同的地域、处在不同考试阶段的移民医生都在一个群里。我们互相提供信息。还有几个已经成功获得执照做回医生的人,都在这个群里帮助辅导大家。我也曾经试图和Health...
关闭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