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04:48:51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刘慈欣

劉慈欣談三體電視劇 網飛今年開拍《權力的遊戲》編劇參與

 10月16日,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来到母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在母校70周年校庆日,为学弟学弟们带来了一场分享报告。在大河报的专访中,刘慈欣表示关于《三体》影视剧的拍摄,目前国内外都在拍摄中。谈到拍摄进度,刘慈欣透露“国内可能会快一些,按照原定计划,网飞也将在今年开拍。”除此之外,他还确认了改编编剧用了《权力的游戏》编剧的消息。(新浪娱乐)

《三體》科幻作家劉慈欣加盟科技公司

(著名科幻小说家刘慈欣) 【加拿大都市网】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天马行空的科幻想像,也可能变成现实。内地著名科幻小说《三体》作者、“雨果”奖得主刘慈欣,昨天在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宣布加盟商汤科技,担任科幻星球研究中心主任。 未来将参与研究科幻产业与人工智能(AI)的结合,探索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设定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性。 商汤科技是中国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刘慈欣在演讲中说,将与商汤一起参与《三体》宇宙相关的开发工作。“智子(《三体》小说中的人工智能)也许暂时只存在于科幻的想像之中,但眼下,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把许多概念、许多故事转化为现实。” 五十八岁的刘慈欣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出版了多部科幻小说,包括《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流浪地球》等。二○一五年,《三体》荣获国际科幻文学界最高殊荣的雨果奖,刘慈欣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亚洲人。

電視劇版《三體》殺青 張魯一于和偉林永健等主演

【加拿大都市网】近日,改编自《三体》的同名电视剧宣布杀青,张鲁一、于和伟、林永健、李小冉、王子文等主演。 新快报讯 记者梁燕芬报道 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被誉为中国科幻的高峰作品,小说的影视化呈现一直备受外界关注。近日,改编自《三体》的同名电视剧宣布杀青,张鲁一、于和伟、林永健、李小冉、王子文等主演。 《三体》讲述了纳米物理学家汪淼与刑警史强联手破解三体文明在地球制造恐慌的真相,并由此展开一系列调查与对抗的故事。《三体》原著小说时空线极为复杂并且信息量巨大,在影视化改编上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据悉,为了更好地还原原著情节,制作团队耗时四年打磨剧本,历经126天拍摄,在宁波、横店、北京、黑河等地取景。 很多科幻迷认为,“特效”是检测剧版《三体》是否成功的重要元素。对此,原作者刘慈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技术并没有鸿沟,导演本身对作品的理解和准备工作才是他合作的前提。 剧中,张鲁一饰演物理学家汪淼,并与于和伟饰演的刑警史强探寻三体文明的神秘目的。原著中的灵魂角色叶文洁由陈瑾和王子文分饰老年和青年时期。陆军少将常伟思与物理学家申玉菲则分别由林永健和李小冉饰演。   (文章来源:新浪娱乐 https://ent.sina.com.cn/v/m/2020-12-16/doc-iiznezxs7183459.shtml)

劉慈欣:新冠疫情與外星人

请原谅我用了这么一个俗不可耐的题目,这里并不是想说新冠病毒是外星人带来的,而是认为疫情的突然传播与外星人的可能降临,这两件事有某些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人类世界所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重大意外事件。 在过去的三十年,人类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一直在平稳的发展中,虽然地球上不断有局部的意外和波折,但并没有一个全球性的事件打断这种的进程。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个幻觉:社会的发展将一直是这样直线型的、平滑的、可预测的,但这次全球疫情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幻觉。 纵观人类历史,世界性的重大的意外事件其实是一个常态,它们在历史上不断出现,从黑死病到两次世界大战,历史的走向不断被这些意外所改变,有些意外事件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与此相比,我们所经历的平稳发展而没有重大意外的这三十年,反而是一个例外。也正是在这三十年中,我们渐渐养成了对未来的一种直线思维方式,这是很危险的。 这次疫情其实不算是完全的意外事件,因为在历史上这种大范围的传染病曾多次出现,人们对此类灾难并不陌生。但即使如此,当疫情到来时,人类社会在各个方面都没有充分的准备,使得本来可以控制在局部范围的疫情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灾难。 在未来,人类世界所遇到的意外事件可能真的是意外的,在历史上没有任何先例,也完全不可预测,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外星人。 人们都认为外星人只是一个科幻的话题,但事实上,这件事是十分现实的,甚至比我们正在经历的疫情更现实。外星人问题的特点就是其不确定性和突然性,也许人类在以后的一万年也不会遇到外星人,也许它们在明天就会出现。在这里,我们不谈那些属于科幻领域的太空航行方式,比如超光速航行或空间跃迁什么的,只设定外星人以常规动力的宇宙飞船航行。设想飞船的速度为光速的百分之一左右,这个设定对于跨越恒星际的航行来说是合理的,也是在现有理论上可以达到的。假设进入太阳系的外星飞船有人类的航空母舰大小,那么,以人类现有的观测技术,只有当外星飞船到达小行星带附近,才能确定这是一个非自然的物体,这个距离也就是约三个天文单位左右。在这个距离上,外星飞船到达地球只需40小时左右,而这给人类留出的反应时间也必定远少于疫情在全面爆发前给人类留出的应对时间。 设想一个天文观测团队发现并最终确定了这个飞向地球的物体的性质,在第一时间,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向谁报告。通过学术途径显然是来不及的,而现在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联合国,都没有处理这个事件的机构。当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勉强可行的汇报渠道,那个机构首先要确定那不是科幻迷的梦呓而是真的外星飞船,才能进一步向上一层汇报。当走完所有的行政层级到达国家层面和联合国,并且在最高层面确认这一发现,40个小时肯定是不够的,可能40天都不够。 当人类最后确定他们所面对的是什么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没有什么可以做的。对于这样的事件,人类从来没有在理论和实际层面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各国都没有做过应对这一事件的任何紧急预案,也从来没有被国际社会共同认可的应对外星文明的原则和策略。外星人的到来,对人类意味着重大的灾难或利益,在现有的国际政治框架中,国际社会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达成一致。外星文明的出现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而人类对这样的冲击完全没有准备。人们曾经认为,共同的灾难会让人类团结一致,新冠疫情的全球性流行证明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面对外星文明,不同的国家和政治势力,不同的种族和文化群体,不同的宗教团体,将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陷入无休无止的争斗和冲突之中,外星人将面对一个混乱而茫然的地球世界。即使降临地球的外星文明是善意的,这也会变成一场灾难;而如果是恶意的侵略者,那它们不需要实施任何攻击行动,只需表明自己的意图,就足以使人类世界崩溃。 未来改变历史的重大意外事件可能来自各个方面,除了来自自然,还可能来自人类社会自身。比如突然出现的重大科技突破就可能成为意外事件,如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越人类,或者发现了使人类长寿甚至永生的技术,都会对人类社会的各方面造成巨大冲击。如果我们对这些没有充分的准备,那么即使是像这样具有正面效应的意外事件也会成为一场灾难。 新冠疫情提醒我们要避免对未来的直线思维,但预测未来重大意外事件是十分困难的,在这方面,科幻小说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进行思想实验,把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排列的越多越好,虽然我们不可能投入资源对所有的可能性都做出实际上的准备,但我们至少能够在思想和心理上做好准备,至少能让我们意识到未来之路的形状,知道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折和变幻莫测的。 2020年6月27日 日本《每日新闻》 (作者:刘慈欣,图片来源pixabay)

劉慈欣《流浪地球》即將啟程 美媒:中國科幻大片的突破之作

《流浪地球》剧照 中国日报网11月6日电 中国科幻小说第一人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于2015年荣获雨果奖,中国科幻小说终于有了“向世界输出”的开端。随后,刘慈欣的作品便成了炙手可热的电影改编“香饽饽”。 10月25日,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电影《流浪地球》宣布定档2019年春节档,影片自公布开拍以来备受关注,更是被不少网友寄望为“国产科幻大片的突破之作”。中国科幻小说开始在海内外引发关注。 据美国著名科技网站The Verge报道,尽管中国的科幻大片还不是电影市场的主流,但在《流浪地球》的最新预告片中,地球即将毁灭的戏剧化剧情加上颇为壮观的太空船逃离地球的场景,颇具好莱坞大片风格。 《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刘慈欣最著名的作品是《三体》。在小说《流浪地球》中,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即将膨胀为一颗红巨星,预计会延伸到火星轨道之外,所有太阳系内人类可居住的星球均会遭到毁灭。陷入绝境的人类开启了“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名为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的新家园。 The Verge网站截图 故事一开始围绕着一个小男孩展开,就在工程师们利用发动机让地球停止转动之后,这位小男孩出生了。随后便是整个世界都在为离开太阳系做准备,工程师们将地球推入一个更大的轨道,建造地下的大城市,并准备在太阳毁灭之前逃离太阳系。就像《三体》及其续集一样,作者采取了全球视角来描述该事件对地球的威胁,在科学家们设计出解决难题的方案的同时,穿插一些过去“黄金时代”的故事。刘慈欣在该故事中展示了几十年来地球经历的巨大变化:巨大的温度差、自然灾害、社会问题以及与木星擦肩而过时的美丽景象。 中国电影界清楚地认识到这个故事十分适合做科幻大片的素材。由郭帆执导,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流浪地球》定档于2019年2月,此部电影将成为中国第一部大制作的科幻电影。新预告片显示随着气温骤降,人类开始在地表下生存,并暗示了后续出现的骚乱。2018年早些时候放送的一个预告片展现了空间站的一次危急场景。 《流浪地球》剧照 中国在全球的电影行业中的角色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中产阶层见证了连锁影院在全国范围内的崛起,中国观众也为美国电影作出重要贡献。《钢铁侠3》等电影还专门为了中国观众取景,《极致追击》(S.M.A.R.T. Chase)和《巨齿鲨》(The Meg)等影片为了同时迎合中国和美国观众,聚集了中美两国的投资者、演员和工作人员。 中国电影业雄心勃勃,预算也在稳步增长。中美联合制作的大片《长城》因为马特•达蒙(Matt Damon)的加盟而在美国颇有名气,该影片的预算为1.5亿美元。由成龙主演的科幻动作片《机器之血》(Bleeding Steel)花费了6500万美元,因其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上方取景而成为全球头条新闻。正如美国希望进军中国市场一样,中国电影制作人也在试图扩大国际吸引力,向国际市场进军。 根据《好莱坞报道》网站(The Hollywood Reporter)报道,《流浪地球》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的星际”电影。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兼编剧安娜•吴说,科幻小说“对中国电影业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虽然现在有很多科幻电影,但她在接受The Verge采访时表示,电影工作室和投资者对科幻片很谨慎,因为科幻片既需要高水平的特效,又需要花费大笔资金。尽管中国电影制片人已经对科幻片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但一直以来都不太顺利。改编自刘慈欣的《三体》的电影在2015年就开始拍摄,但由于后期制作和预算问题,至今仍被搁置。虽然一直有报道表示亚马逊想要花费10亿美元购买《三体》版权并加以改编,但中国的游族影业(YooZoo)表示,自己是《三体》系列小说全球影视剧改编权等权利的唯一所有人。 安娜•吴说,科幻小说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流浪地球》备受期待,每个人都翘首以盼。”她说,“我也非常关注票房的盈利情况,这将影响未来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投资。” 来源:中国日报网

搭在這顆「中法混血」衛星 中國作家劉慈欣等4人基因樣本送上太空

发射前,中法双方研制团队在厂房内与中法海洋卫星合影,拍摄“全家福”。(图片来源:中新社) 科幻小说《三体》的作者刘慈欣、物理学家李淼等人的基因样本,随着天仪研究院小卫星的发射成功进入了天空,并将在轨长期保存。   10月29日8时43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一箭八星”成功发射,将中法海洋卫星、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研制的科教卫星,以及六颗国内有关单位研制的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卫星送入轨道。   据火箭总指挥马惠廷介绍,这是长二丙火箭迄今为止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一次飞行任务。   作为中法航天合作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主要研制,设计寿命三年,主要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可首次实现全球风浪同步观测。该卫星所获得的探测数据,将由中法两国科学家共享。   在剩余六颗卫星中,有四颗属于民营卫星公司天仪研究院,包括潇湘一号02星TY1-02、星河号TY1-03、铜川一号TY4-02和长沙高新号TY4-01,其中,前三颗是面向未来特定星座的首次技术验证星。   在这次发射过程中,天仪研究院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无尽之门航天科技公司共同实施了首次太空基因样本运送公益项目,将若干人类基因样本送入太空并进行在轨长期保存,以验证并宣传地球物种保存备份技术。   作为“天格计划”首发验证试验卫星,铜川一号TY4-02由天仪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以及陕西省铜川市联合研制。星上搭载了新型的、高灵敏度X射线偏振探测器,可用于开展全新的天文观测试验。该星还将与陕西星邑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的卫星地面站进行天地链路试验,对星间通信技术进行验证。   参与铜川一号TY4-02研制工作的清华大学项目组成员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该卫星发回的数据将用于伽马射线暴及其他热门天体物理学研究。该项目从立项到首颗技术验证星成功发射,仅用了两年时间,研究进程远快于此前进行的类似项目。   “尖端研究同样具有时效性,通过与商业卫星企业合作,我们的项目可以更低成本快速展开。”该人士称。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左2)、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主席勒加乐(右2)在发射成功后握手互贺并赠送卫星模型。  (图片来源:中新社)   天仪研究院CEO杨峰表示,这些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天仪研究院在卫星星座组网领域以及未来的卫星遥感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也意味着天仪的业务模式已从早期的科学实验服务,升级为面向更大商业市场的微小卫星的整体解决方案。   天仪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主要研制面向商业市场的航天系统与载荷。与国家队和国外卫星公司不同的是,该公司针对航天科研市场,通过微小卫星为国内外的科学家、科研院所、企业和个人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服务。   自2015年起,中国商业卫星产业起步并迅速发展。目前,天仪研究院、九天微星等民营企业均已实现商业卫星的发射和在轨运营。   杨峰表示,天仪研究院计划在2018年发射十颗微小卫星,目前已成功发射六颗。12月初,还将再发射三颗卫星。 来源:新浪科技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