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扫盲:要把植物变成“肉”总共分几步?

加拿大都市网

   曾有位外国作家在自己的饮食著作中提出:你只应该吃你奶奶认为是食物的东西,那才是健康的食物。这打击的范围可不小,因为奶奶们对汉堡、奶茶、烤冷面等许多当下流行的食物通常都不太认可。

     更具挑战的是,现在又流行起一种叫“人造肉”的食物,那是什么东西?

  随着国外的人造肉汉堡和国内的人造肉月饼相继问世,人造肉的扫盲科普工作迫在眉睫。实际上,圈内不太喜欢“人造肉”这个称呼,从专业角度讲,他们研究的是“植物肉”,也就是想办法把大豆、豌豆等植物,变得越来越像肉。

  要把豆类变成“肉”,任重而道远。目前无论国内外,都还处于“第一代”植物肉研发阶段,简单来讲,也就是能把豆类勉强变成接近“肉碎”的食物。

     但即便只是“肉碎”,也需要费几番周折。

  最起码需要解决风味、组织结构、颜色、植物蛋白吸收率和价格方面的问题。其中,前三项是当务之急。

  风味就是味道。所有物质都可以解析成分子,肉是由数百种分子组成的。它之所以有肉味儿,是因为它具有某些“肉味”分子。而大豆等植物中也有这些成分,所以科学家需要把大豆的蛋白水解、进行热反应,找到植物中的“肉味”分子,并激活它。除此之外,还必须鉴定出“豆味”分子,并且想办法掩盖它。再者,调味的香料也不可少。

  然后是组织结构,它直接影响食物的口感。肉的蛋白是纤维状的,因此吃起来“有嚼劲”,而大豆的蛋白是球状的。所以想要把大豆做成肉的口感,必须改变其蛋白的构造,把球蛋白变成拉丝蛋白。

  前两项工作是在特制的挤压机里完成的。除了风味、口感的配方,在植物肉生产的链条中,挤压机研发技术也是核心技术之一。从挤压机里出来,大豆就被打造成了“肉碎”的形态,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形成“肉排”或者“肉块”。

  颜色的问题更难破解。生肉有血色,和熟肉看起来区别很大。但大豆显然没有血色,目前有些生产商是使用甜菜根部提取液来调色,但它不会随着烹饪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有公司表示,对此前生产的植物肉不太满意。“口感还不够紧实、不够有弹性”“有牛肉味,也有牛肉的血色,但风味和血色在生肉和熟肉时一样”。虽然植物肉产业已经站在了风口上,但技术各方面还不够成熟,现阶段还不到起飞的时候。

  业内比较强的是Impossible公司的技术,他们现在可以做到让植物肉原本没有味道,煎完才有味道。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突发!知名说唱歌手Drake多伦多豪宅被封!涉枪击事件一人重伤

多伦多滨水区要新建一座漂亮的新桥

视频:专家警告“不要买Costco瓶装水” 三大扣分原因网友震惊!

傻眼!安省男子花$7700预定豪华度假别墅,结果房源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