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掃盲:要把植物變成「肉」總共分幾步?

加拿大都市网

   曾有位外國作家在自己的飲食著作中提出:你只應該吃你奶奶認為是食物的東西,那才是健康的食物。這打擊的範圍可不小,因為奶奶們對漢堡、奶茶、烤冷麵等許多當下流行的食物通常都不太認可。

     更具挑戰的是,現在又流行起一種叫「人造肉」的食物,那是什麼東西?

  隨着國外的人造肉漢堡和國內的人造肉月餅相繼問世,人造肉的掃盲科普工作迫在眉睫。實際上,圈內不太喜歡「人造肉」這個稱呼,從專業角度講,他們研究的是「植物肉」,也就是想辦法把大豆、豌豆等植物,變得越來越像肉。

  要把豆類變成「肉」,任重而道遠。目前無論國內外,都還處於「第一代」植物肉研發階段,簡單來講,也就是能把豆類勉強變成接近「肉碎」的食物。

     但即便只是「肉碎」,也需要費幾番周折。

  最起碼需要解決風味、組織結構、顏色、植物蛋白吸收率和價格方面的問題。其中,前三項是當務之急。

  風味就是味道。所有物質都可以解析成分子,肉是由數百種分子組成的。它之所以有肉味兒,是因為它具有某些「肉味」分子。而大豆等植物中也有這些成分,所以科學家需要把大豆的蛋白水解、進行熱反應,找到植物中的「肉味」分子,並激活它。除此之外,還必須鑒定出「豆味」分子,並且想辦法掩蓋它。再者,調味的香料也不可少。

  然後是組織結構,它直接影響食物的口感。肉的蛋白是纖維狀的,因此吃起來「有嚼勁」,而大豆的蛋白是球狀的。所以想要把大豆做成肉的口感,必須改變其蛋白的構造,把球蛋白變成拉絲蛋白。

  前兩項工作是在特製的擠壓機里完成的。除了風味、口感的配方,在植物肉生產的鏈條中,擠壓機研發技術也是核心技術之一。從擠壓機里出來,大豆就被打造成了「肉碎」的形態,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形成「肉排」或者「肉塊」。

  顏色的問題更難破解。生肉有血色,和熟肉看起來區別很大。但大豆顯然沒有血色,目前有些生產商是使用甜菜根部提取液來調色,但它不會隨着烹飪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有公司表示,對此前生產的植物肉不太滿意。「口感還不夠緊實、不夠有彈性」「有牛肉味,也有牛肉的血色,但風味和血色在生肉和熟肉時一樣」。雖然植物肉產業已經站在了風口上,但技術各方面還不夠成熟,現階段還不到起飛的時候。

  業內比較強的是Impossible公司的技術,他們現在可以做到讓植物肉原本沒有味道,煎完才有味道。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快抢!匹克球拍套装 原价79.99特价19.99

Costco最新店内五月优惠券 大量特价

多伦多-尼亚加拉瀑布全新巴士昨天开通 最低票价$10

爆红全球减肥“神药”今天上市!预估每月$400,哪些人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