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富人熱衷海外求醫 美國患者卻赴中國治癌

加拿大都市网

網絡圖片

過去四十年,生物科技不斷取得進展,而中國在這一領域一直很落後。如今中國卻一躍成為全球範圍內Car-T等細胞療法的領頭羊。

克雷格•蔡斯(Craig Chase)從南京的江蘇省人民醫院(Jiangsu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出院的前幾天,他的醫生告訴他一個讓他完全意想不到的消息:他的癌症被治癒了。

「這位醫生英語不太好,所以他用了谷歌翻譯(Google Translate)。當他說我康復了,我對他說這不可能——多發性骨髓瘤是不治之症,」蔡斯回憶道。「但他說,『不,你確實痊癒了』。真是難以置信。」

也許令人難以置信,但千真萬確。蔡斯今年57歲,在中國接受了六周的治療後,當他回到美國接受進一步檢查時,他的醫生沒有發現多發性骨髓瘤的蹤跡。他罹患這種血液腫瘤三年了,這一曾危及他生命的病症已然消失。

中國的有錢人常去美國尋醫問葯,但反之卻少有聽聞。事實上,蔡斯是第一位在南京這所醫院就醫的美國人,在這裡,他接受了一種實驗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也稱為Car-T。

網上圖片

過去四十年,生物科技不斷取得進展,而中國在這一產業一直很落後,傾向於追隨西方而不是尋求自主創新。而如今,中國卻一躍成為全球範圍內Car-T等細胞療法的領頭羊。這種療法試圖通過破解機體的生物學來治療、甚至治癒疾病。

中國Car-T臨床實驗數目已超過美國,企業高管和科學家們稱,中國具備若干使其可以與美國抗衡的戰略優勢,包括寬鬆的監管制度、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精密製造方面的專長。

「我見過的中國公司都決心成為這個領域的領導者,」隆卡爾癌症免疫療法交易所交易基金(Loncar Cancer Immunotherapy Exchange Traded Fund)的創始人布拉德•隆卡爾(Brad Loncar)說,隆卡爾最近剛訪問過中國。「這些療法有可能給醫學造成極大的顛覆,我認為這些中國公司將此視為一個獨特的機會,有望讓他們作為新的競爭者走到生物科技產業的最前沿。」

就在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對北京方面希望中國在未來主導重要產業的計劃感到不安時,中國正力爭成為細胞治療及基因編輯等其它新興技術的領軍者,這將是現代醫學的一個重大轉變,也是中美科技競賽日益激烈的一個重要標誌。

Car-T「是生物技術領域中中國可能在中短期內獲得全球競爭力的少數領域之一……在某些目標上中國甚至有可能引領全球的步伐」,伯恩斯坦(Bernstein)的分析師在今年的一份報告中寫道。

蔡斯的中國之行也有一些「小插曲」。有一次,他的醫生用中藥包來緩解他腳踝嚴重的腫脹。「那聞起來有股意大利菜的味道,」身為票據經紀人的蔡斯回憶道,雖然他說那似乎挺見效。

這一沒什麼技術含量的趣事掩蓋了一個事實,Car-T是生物學中最前沿的技術:它涉及到採集患者的血細胞,然後在實驗室進行改造,讓它們能夠識別和消滅癌細胞,最後再將它們回輸患者體內。

美國市面上已有兩種用於治療特定白血病的Car-T產品,分別出自瑞士製藥公司諾華(Novartis)和美國西海岸的生物技術集團吉利德(Gilead)。但Car-T仍處於初級階段,該領域的許多科學家認為,這一療法還有待取得更大進展。下一個研發目標是多發性骨髓瘤,在那以後預計企業將把注意力轉向實體癌症,甚至像艾滋病毒(HIV)這樣的傳染性疾病。

網上圖片

近年來,中國在Car-T領域的研發呈爆炸式增長。美國政府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登記在冊的Car-T臨床實驗有116項,而美國有96項,歐洲有15項,在這種療法剛發現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中國會居於領先位置。

「當我們在2010年開始(人體試驗)時,中國還未起步,」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教授卡爾•瓊(Carl June)表示,瓊協助開發了最早的Car-T。「後來他們追上了我們,而現在他們已經超越了我們。」

雖然特朗普政府最近擬議對來自中國的藥品原材料加征關稅,但這幾乎影響不了中國未來尋求發展並出口細胞和基因治療技術的能力。

去年6月全球最負盛名的腫瘤學會議上發佈了一項大型Car-T臨床試驗結果後,蔡斯第一次聽說某種Car-T療法可以治療他的癌症。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每年在密歇根湖畔的會議中心舉行年會,來自世界各地的3萬多名研究人員和醫生在此對由全球各大抗癌藥公司贊助的研究項目進行探討。

但在去年的年會上,最令人矚目的研究來自一家幾乎沒人聽說過的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南京傳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Nanjing Legend)。在對中國35名複發性和耐藥性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進行的研究中,33名受試者在接受治療兩個月內病情出現緩解。反應率高達94%,是CAR-T試驗的最高水平。

人們對這項試驗感到興奮,但很快就有一些人士發出了質疑聲,部分原因是南京傳奇毫無知名度,而且還是一家中國公司。一些與會代表向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表示,一個會篡改經濟增長數據的國家的公司,其數據不足為信。

那時候蔡斯已經在美國一項Car-T試驗的等候名單上排了5個月了,在對南京傳奇進行一番調查並與該公司高管交談後,他判斷這是一家可信的公司。他的一名醫生曾擔心中國的醫院會如何處理Car-T療法有時致命的毒副作用,比如過度生成免疫細胞,也就是所謂的「細胞因子風暴」——但蔡斯推測他們會盡一切可能讓他活下去。一個月後,他搭上了飛往上海的航班。「我知道他們計劃在美國銷售這種葯,所以他們不會先讓美國人參加他們的臨床試驗再讓他有去無回,」他表示。

不只是他注意到了ASCO年會上所發表的數據。南京傳奇的母公司、在香港上市的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GenScript)的股票遭到了投資者瘋搶——自從那項利好研究發表後,該公司的股價漲了5倍。

南京傳奇也引起了世界最大醫療保健公司強生(Johnson & Johnson)高層的興趣。這家大型製藥集團一直在想辦法加入研發多發性骨髓瘤CAR-T的競賽,而南京傳奇的臨床試驗結果令強生的人目瞪口呆。

「臨床數據似乎超過了我們過去看到的所有數據,」強生旗下楊森製藥(Janssen Pharma)的腫瘤研究負責人彼得•勒博威茨(Peter Lebowitz)表示,「這些數據簡直好到令人難以置信。」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勒博威茨博士和他的同事們多次前往中國展開盡職調查,最終確信南京傳奇代號為LCAR-B38M的CAR-T項目是一項「絕佳的資產」。

去年12月,雙方達成協議。強生付給南京傳奇3.5億美元,約定如果獲得美國和中國的監管機構批准,兩家公司將平攤CAR-T研發成本和均分利潤。

勒博威茨博士認為,LCAR-B38M項目可能優於美國兩家生物科技公司藍鳥生物(BLUEBIRD BIO)和新基(Celgene)合作研發的Car-T項目。外界普遍認為,後者所研發的是這場攻克多發性骨髓瘤競賽中最先進的產品。他表示,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南京傳奇的Car-T會與致癌蛋白上的兩個點相結合。「如果你想抓住籃球,兩手抓肯定比單手抓更容易。」

即使南京傳奇的CAR-T最終證明要優於美國競爭對手,但它可能也只是一個特例。兩國研究人員稱,儘管研究搞得很火,但中國在科研方面仍然處於追趕階段。

「南京傳奇是個例外,」瓊博士表示,「其他公司都還只是在模仿美國的做法——中國目前還沒有太多創新。」專註於Car-T療法的中國公司博生吉醫藥科技(Persongen Biomedicine)的創始人楊林對此表示贊同。「從技術層面來說,在血液腫瘤方面,我們國家基本上是在追隨着趨勢走。」

不過,一些生物科技集團正在開拓新的領域。目前中國有超過20個針對肺、肝、胰腺、乳腺和卵巢等部位實體癌症的Car-T臨床試驗項目。鑒於此類癌症的發病人數非常多,這方面的治療是Car-T公司的重中之重。

上海斯丹賽生物科技公司(Innovative Cellular Therapeutics)的投資者名單上包括日本軟銀(SoftBank)。該公司表示,它在把Car-T轉變為通用產品(而非只針對單個患者)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從目前的「自體」模式(利用病人自己的細胞)發展到「異體」方式(利用捐獻者細胞),被認為是降低治療成本和複雜性的重要步驟。

「我們一開始是追隨者,但我們有潛力成為領導者,」斯丹賽首席醫學官肖揚說。

CAR-T在中國大熱受到了一股資金洪流的推動,去年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吸引到了約100億美元的投資。中國生物科技公司通常是由「海歸」科學家創立的。這些創始人常說,在中國獲得資金比在美國更容易。

由於人口老齡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污染,中國的癌症發病率高居世界首位,2015年確診的病例為430萬,為2000年的兩倍。這使得招募參試患者更加容易,而且潛在的需求巨大。中國也有一些戰略優勢,比如營運費用更低,中國的高科技製造業有助於降低面向單個患者的CAR-T治療的高昂成本。這個治療流程(大部分是手工完成的)的「定製」特點,導致了天價治療費用,在美國人均費用高達47.5萬美元。

這讓那些收入普遍低於美國人的普通中國患者感到擔憂。參加南京傳奇CAR-T試驗的一位患者張琪(音譯)表示:「這種藥品在美國上市後,大家都感到非常焦慮。」因為即使是100萬元人民幣(合15.8萬美元)的費用,對每個中國普通人都是「巨大的負擔。」

南京傳奇首席執行官章方良(Frank Zhang)表示,由於中國的Car-T製造成本可能僅為美國的六分之一,因此價格可以降下來。章方良在杜克大學(Duke)獲得了博士學位,並在一家美國製藥公司工作過7年。

大約30家開展Car-T試驗的中國企業正在建造總計逾1萬平方米的專用生產設施,這些設施往往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補貼。

諾華首席執行官瓦桑特納拉•辛漢(Vasant Narasimhan)表示,諾華最終也可能找中國公司協助其研發。諾華是最早啟動Car-T研發的公司。「毫無疑問,中國在自動化、機械人化和微型化方面擁有非常強悍的專業技能,」他說,「如果那裡擁有一流的水準,我們就想要充分利用。」

瓊博士表示,他不久前創立的一家名為Tmunity的公司,也可以在中國開展研究,但可以以更低的成本進行試驗。他指出,中國有許多生物學家都是在美國的大學接受教育後回國的。如果中國繼續開展如此大量的研究,最終總會取得重大突破。

「一部分的發現過程就是在人身上做試驗,然後對試驗結果進行研究,」他說,「他們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新發現,這將產生新的知識產權。如果你做的試驗足夠多,就會有這種結果。」

規則漏洞:監管空子有利於中國的臨床試驗

在中國,Car-T試驗數目激增得益於法規上的一個漏洞。由於這種療法此前被歸類為醫療技術而非藥物,相關試驗只需要得到醫院內部倫理委員會的許可,而無需經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醫生說,這個流程最快只需兩個月。

已開展Car-T試驗的上海長海醫院(Changhai hospital)的楊建民醫生表示,在美國,只有在所有其他療法都失敗後,患者才能加入Car-T試驗;在中國,只要化學療法失敗了,患者就可以開始接受Car-T療法——化療被美國視為「一線」療法。

他說,多數參加長海醫院Car-T試驗的患者都出現過不良反應,導致發燒、高血壓,有些情況下還出現了危險的神經系統中毒。但他接著說,一旦發生了患者死亡病例,將由醫院內部的倫理委員會決定是否停止試驗。

中國至少有兩項Car-T試驗使用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目前,美國科學家尚未獲准把這種技術用於人體試驗。「事實上,那些在西方被認為是對生命不負責的做法,在中國推動了這個行業的發展,」博生吉的楊林說,「很混亂,但企業也能很快看到療法是否見效。」

南京傳奇的首席執行官章方良表示,更快的試驗進度對他的公司有助益。「在美國也許需要一年或更長時間,而在中國可能幾個月就能進行招募。」

中國藥品監管機構在去年12月宣布,Car-T可能被作為藥品監管,這意味着它可能會對一些試驗進行審批。之後四家公司遞交了申請(其中南京傳奇申報的臨床試驗項目在近期獲得了批准——譯者注)。分析人士說,這一決定雖然會減緩中國Car-T的飛速發展,但將有助於防止亂象叢生。

「這是他們第一次這麼做,所以有必要確保不做錯,」強生的勒博威茨博士說,「但他們也想證明,從科學和監管的角度來看,他們前進的速度不會輸給任何人。」

來源:FT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不锈钢华夫饼机 原价111.99打4.5折49.99

清凉一夏!美的Midea便携式空调特价397.98

多伦多昨夜雷暴:树木刮倒车辆被淹 今日继续高温39度

新报告称四分之一的加拿大人可能生活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