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一代看病追求速戰速決 多半傾向去零售診所看醫生

加拿大都市网

■■千禧新世代看病多半傾向光顧零售診所。華盛頓郵報圖片
星島日報訊
 

千禧一代祟尚生活快捷方便,連看醫生也追求速戰速決。多項調查均顯示,18歲至29歲人士傾向光顧零售診所或緊急護理診所,但有專家提醒,這類診所可能會不必要地處方抗生素,而且未必能夠全面照顧病人需要。《華盛頓郵報》報道,「凱撒家庭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今年7月在全國隨機訪問了1200名成年人,26%表示沒有家庭醫生(primary care physician);如果以年齡劃分,18歲至29歲人士之中,相關比例多達45%;30歲至49歲人士有28%、50歲至64歲有18%,65歲或以上只有12%。

華盛頓智庫「僱員福利研究所」(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ute)去年一項研究也有差不多的結果,33%千禧一代沒有家庭醫生,50歲至64歲人士的相關比例只有15%。

全美1981年至1996年出生人口多達8300萬人,是人數最多的年齡組別,他們講求方便、快捷、連通性和價格透明,因此傾向光顧藥房或大賣場提供的零售診所,或者晚上和假期都提供服務、獨立運作的緊急護理中心,甚至瀏覽網上問診網站。這類服務通常明碼實價,病人可以了解診金和藥費後,再決定是否光顧。相反,傳統醫務所收費方法不透明,病人往往要看過醫生後才知道收費多少。

23歲青年布朗(Calvin Brown)去年大學畢業後,在加州不同城市工作,他沒有家庭醫生,甚至認為「看醫生」這個行為在他一代正逐漸消失,每次40元的醫療中心服務反而更受歡迎,「這就好像極速約會,可以速戰速決」。

新澤西州30歲中學教師喬賽斯基(Caitlin Jozefcyk)因為預約困難,而且經常延誤45分鐘,7年前放棄光顧保健醫生,即便懷孕後也繼續選擇醫療中心,每次由不同醫生檢查,「我很喜歡這種模式,可以利用手機應用預約,連處方藥物也可以直接送到藥房」。毋須預約的診所固然方便,但只有少數能夠提供全方位治療、專科醫生轉介,或者協助病人決定真正需要。內科醫生達姆萊(Nitin Damle)指出,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其實需要多次回診。維珍尼亞州38歲婦人珀維斯(Marquenttha Purvis)去年確診患上第二期乳癌,她也說保健醫生協助她安排各種療程,「沒有他,我無法獲得所需治療」。

千禧一代放棄一對一的醫病關係,代價也可能是診費上升,甚至是接受了不必要的治療。《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近期發表的報告顯示,近半因為感冒、流感或者類似呼吸道小病,在緊急護理診所求醫的病人,都不必要地獲醫生處方抗生素,但在傳統診所的相關比例只有17%。

腎病學家奧羅拉斯基(Janis Orlowski)表示,他曾經見到很多人去5處不同地方治療急性膀胱炎,但他們其實沒有患上急性膀胱炎。他有一名40歲的男親友咽喉痛,由於沒有家庭醫生,因此先後光顧不同診所,並且用自己的方法紓緩痛感,結果一年後才發現患上晚期喉癌。

美國家庭醫生學會主席蒙格(Michael Munger)認為,人們其實需要組織有序、並且具備縱貫研究的護理,而且最好在身體健康期間已經找到這種護理,「無論你有多健壯,你都需要一些了解自己身體的人」。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加拿大4岁半儿童公园摘花写信道歉 市长暖回网上获赞!

无发热卷发套装 打6.4折特价17.59

网上购物时遇到隐性收费?竞争局希望收到您的报告

报告:加拿大生活水平正经历40年来最严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