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覺得心碎時千萬別硬扛 避免心碎綜合征

加拿大都市网

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一種經歷:不管是傷心、難過還是生氣,人們常用「心都碎了」來形容。雖然這是對悲傷情緒的誇張說法,但現實中,因過度悲傷等情緒引發心臟病、甚至猝死的情況並不少見。

其實,這種由悲傷或震驚所引發的胸痛、憋氣和呼吸短促等一些類似於心臟病的癥狀稱為心碎綜合征。但並不是真的心碎了,只是這種痛起來的感覺,就像心真的碎了一樣。

著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曾刊登過一個病例:一位61歲女士,寵物狗死了,情緒波動較大,之後出現了嚴重急性胸痛發作而到急診就診,最終被診斷為心碎綜合征。

除了人類,動物也會得心碎綜合征。美國塔夫茨大學醫學院姜楞教授在講課時,曾經講過一個故事:為了捕捉新居的老鼠,姜楞教授在房間裡布置了一個捕鼠夾捉鼠。一日早晨,她發現捕鼠夾夾死了一隻大老鼠,周圍還躺着 3 只已死的小老鼠。這些小老鼠是被嚇死的,就是死於心碎綜合征。

雖然心碎綜合征在臨床中並不少見,但其診斷和治療仍存在爭議。近日,《歐洲心臟病學》雜誌發表了《心碎綜合征國際專家共識》,共識介紹了心碎綜合征的臨床特徵、診斷標準、病理生理學和它的診斷、預後、管理。

精神刺激是重要誘發因素

心碎綜合征是一種突發的非缺血性短暫心肌收縮異常的疾病,其中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患者在經歷了重大情緒事件(如愛人身亡、離婚、分手等等)後發病,並進而導致急性心衰、惡性心律失常、心室破裂等。

從發病原因上,精神刺激作為心碎綜合征的一個重要誘發因素,已獲公認。國際一項多中心回顧性研究發現,20%的心碎綜合征患者發病前有精神方面的刺激,例如親屬的意外傷亡或激烈的爭吵。特別是當急性發作時,極易出現類似心臟病的癥狀,如急性胸痛、呼吸困難或暈厥等。

對這些「悲催」問題的發生,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臟病專家亨特·錢皮恩給出的答案是,當遇到過量或突如其來的情緒壓力時,人體會釋放出大量的腎上腺素及其他化學物質,併流入血管。這些物質對心臟來說儼如毒素,會影響肌肉的正常活動,或令毛細血管收縮,減弱心臟跳動能力,造成類似心臟病發作的癥狀。

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7.5倍

心碎綜合征的病理生理機制尚不完全明確,但大量證據顯示,交感神經激活是發病的核心機制。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找到誘發該病的情緒或軀體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患者軀體壓力事件更多見,而女性患者則容易受到情緒誘因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該病多見於絕經期婦女,女性平均患病率是男性的7.5倍,其中55歲以下女性的患病率是同齡男性的 9.5 倍,55 歲以上女性的患病率比年輕女性高3倍。其中43%的患者伴有高血壓,11%伴有糖尿病,25.4%伴有高脂血症,吸煙者佔23%。

該病屬於功能性疾病,一般沒有器質性的改變。隨着患者情緒逐漸平穩,一般 2~4 周就能恢復。不過如果對心碎綜合征處理不當,嚴重時可發生心搏驟停、呼吸停止,出現猝死。

心碎綜合征的診斷常常具有挑戰性,因為其臨床表現、心電圖異常以及生物標誌物缺乏特異性,與急性心梗非常相似。目前缺乏一種良好的、可靠的非侵入性工具以幫助該病的快速診斷,左心室造影被認為是排除或確診心碎綜合征的「金標準」。

心碎綜合征的發生與性格有關

現代醫學早已證明了人的精神、思維只由大腦控制,與心臟並無直接聯繫。但是,心臟與人的心理究竟有無關聯呢?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對心碎綜合征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

中醫古籍中提到「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七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如突然的、劇烈的或長期的精神刺激,情緒反應過度強烈或持久,則七情過度,就會影響內臟功能,使氣血調節功能紊亂而致病。

在現代社會中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疾病顯著增多,不少學者提出醫學模式應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發展。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體疾病,謂之心身疾病,我們這裡所討論的心碎綜合征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心身疾病。

心碎綜合征的發生與人的性格有關,性格是一種複雜的心理因素。美國學者最早將人的性格分為A型和B型。A型性格表現為急躁,易衝動,缺乏耐心,強烈的時間緊迫感,爭強好勝等;B型性格為從容不迫,耐心容忍,不爭強好勝,會安排作息。A型性格容易患心碎綜合征。

產生不良情緒需適度排遣和發泄

心病還需心藥醫。預防和治療心碎綜合征,關鍵還在於心理調節。心碎綜合征的發生都是精神上受到重大打擊,或工作生活中的巨大壓力,造成心理上強烈的刺激而引發。因此,要掌握釋放壓力的方法,緩解精神緊張,當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時,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更要有健康的心理作抗衡。

在日常生活中,誰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一些不順心的事情,首先要盡量避免人為地引起傷心痛苦的事情發生,同時應善於調節自己的心態。善於控制和調節情緒的人,能夠及時消解、克服它,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不良情緒的刺激和傷害。

另外,過度或勉強的「喜怒不形於色」也不可取,這是因為強行壓抑情緒的外露,會給人們的生理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因為情緒中的聲調、表情、動作的變化、淚液的分泌等,可以被意志所控制。心臟活動和血管、汗腺的變化,腸、胃、平滑肌的收縮等隨着情緒而變化,卻不受人們主觀意志的控制。那些表面上看來似乎控制住了情緒的人,實際上卻使情緒更多地轉入體內,給體內器官帶來損害。

如果不良情緒已經產生,而暫時又無法消除,就應當通過適當的途徑排遣和發泄,千萬不要悶在心裏。要幫助悲傷者認識到哀慟情緒和有關行為都是正常的,並鼓勵他們適度表達。及時釋放不良情緒,對心身健康也是有益的。

一旦遇到親友亡故、婚姻破裂、失戀或其他的情感打擊而感到巨大悲痛,應該找人傾訴,或者大哭一場。美國生物化學家威廉·弗利博士發現,動情而哭時,會分泌更多的激素和神經遞質,有助去除體內因負面情緒而分泌的化學成分。

美國哈特麥斯學院的羅琳·麥克拉在研究「情緒健康和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時發現:類似愛、感激和滿足這樣的情感,都會刺激腦下垂體後葉激素的分泌,會使神經系統放鬆,減輕壓抑感,體內各組織的含氧量也會顯著增加,就像經過康復治療一樣。心電圖還顯示,人在心懷感激時,腦部和心臟也有同步電流活動產生,從而使相關器官的運轉更加有效,心緒也會更加舒緩寧靜。(保健時報記者 董超)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家长警惕!安省一名5岁幼童死于麻疹,10多年来首例!

多伦多市议员罗宾逊去世 四年前确诊乳腺癌

LISEN立胜鹅颈式手机支架 折上折到手价26.24

世界最美街道新榜单出炉 加拿大这条街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