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漫長不可粗心 自殺遊戲正接近你孩子

加拿大都市网

SOURCE都市报

暑假即至,悠長的假期,孩子們是瘋狂地玩。在萬事電子化的21世紀,網絡和電子產品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一直是社會各界的關注。現在除了電腦、電視都設置了家長可管控的模式,許多的手機應用程序(app)、遊戲也都開始限青少年兒童的使用時間,家長在假期里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合理玩遊戲成話題。

前不久,一款風靡全球名為「Momo Challenge」的網絡死亡挑戰遊戲讓各國的家長們都炸開了鍋。頗受熱議的Momo挑戰像病毒一樣嵌在動畫片中,惡意引誘少年兒童完成危險任務,其中包括自殘和自殺。加拿大陸續有警方和校方針對兒童使用網絡的安全問題向公眾和家長發出了警告和提示。此次的事件,引發家長和學校都不得不去考慮,孩子們究竟是如何在網上消磨他們的時間的?家長們也開始反省自己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關注和陪伴。


安省註冊心理學家,註冊心理治療師鮑立銑

小心,Momo正接近你

Momo挑戰通過陪伴孩子,以過關的形式逐步引導並加以洗腦,最後鼓勵參與遊戲的人完成終極挑戰——自殺。前不久,菲律賓傳出一名11歲的男童自殺,母親在他的手機里發現了Momo挑戰的相關訊息。目前加拿大已經有教育局及學校向家長發出了使用網絡的安全通知以及防範提示。然而,不少人卻懷疑Momo挑戰是否真實存在,因為大部分人都只是通過媒體和網絡「聽說」,並沒有親身看到這款挑戰遊戲。許多人聲稱這是社交媒體蓬勃之下的騙局,是家長們自製的恐慌。但毫無疑問,這場Momo引發的風暴給家長和青少年兒童們都上了的一堂網絡安全課。

遊戲的主角Momo有着令人不安和作嘔的「鳥女」形象,源自日本藝術家Keisuke Aiso的作品鳥女雕像。他早期設計這個驚悚的雕像的確是為了嚇人,但並未想到這個形象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並傷人。早在去年8月,CBC就曾報道魁北克省的加蒂諾(Gatineau)警方針對「Momo Challenge」發佈警示信息,但當時它的聞名程度遠不如現在。這個挑戰最早源於臉書(Facebook),起初只是要求參加者打電話給一個陌生的號碼,當中包括了要求對方做一系列「挑戰」,但這些挑戰往往都涉及暴力行為。隨後這個挑戰慢慢從網上轉移到在手機應用程序中擴散。

萬錦市家長聶女士給記者發來了兒子所在的小學校長,給家長們發出的針對孩子使用網絡的相關安全問題的12點建議

臉書之後,Momo挑戰開始在手機應用程序Whatsapp上蔓延開來。自稱是Momo的人在這款社交軟件上隨意加人,發送讓人不安的圖像,並要求對方完成危險的任務。如果拒絕服從指令,就會被詛咒並被告知Momo會「找上門」。根據警方2018年的報道,之前加蒂諾有一人接受了挑戰。當時CBC的曾報道網絡安全專家建議民眾,當在社交媒體上被自稱為Momo的人聯繫時,應立刻刪掉並阻止該賬戶訪問。專家還表示了對這種狀況可能蔓延的擔憂。當時加蒂諾警方、渥太華警方以及加拿大皇家騎警都表示他們會密切關注這一現象。

果不其然,半年之後,有家長在臉書上反映,自家的孩子在觀看YouTube上的動畫片視頻時,被突然跳出的Momo引誘和恐嚇。一開始視頻的內容是正常的,後來視頻變成鳥女Momo指引孩子去做各種危險動作。該家長反映的情況在網絡以及社交媒體上短時間內大範圍地流傳,並在家長、學校和孩子中間產生了恐慌。一個多倫多的自媒體賬戶就有人發佈了Momo的視頻,傳遞着「如果不聽Momo的話,可能會殺死觀看者」的信息。隨後YouTube對此回應稱,沒有發現推廣Momo挑戰的視頻,並表示傳播有害且危險的挑戰活動的視頻,與YouTube的政策相悖。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月底的報道,北愛爾蘭的警方也開始建議父母對這一挑戰遊戲的出現保持謹慎的態度。他們甚至認為也許有黑客正在試圖通過這款遊戲搜集隱私信息。雖然有幾篇新聞報道聲稱「自殺遊戲」可能導致死亡,但缺乏實例的的認證。部分人相信這只是一出惡作劇。

有關該挑戰的報告最終讓警方和學校對此向公眾發出了警告。安省省警(OPP)2月28日在推特(Twitter)賬戶上就發佈了消息,告訴家長們不論這個挑戰遊戲是真的還是惡作劇,應當抓住這個時機針對網絡安全教育孩子。多倫多教育局(TDSB)教育主任John Malloy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因為表示,考慮到媒體的大量報道以及從員工、家長和學生那裡收到的問題,這是一個提醒家長和孩子們網絡安全的機會。但是他也承認,TDSB所收到的關於這個挑戰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是否真的存在的相關消息,多具有矛盾性。

媒體的關注和恐懼的迅速傳播也導致很多父母比孩子更為緊張。卑詩省社交媒體專家Jesse Miller在接受CBC的採訪時曾表示,Momo是首先引起了父母們的注意。甚至有孩子說,直到媽媽給看Momo的照片之前,自己完全不知道這是什麼遊戲。但圖片讓孩子不安,並被嚇哭。

網絡發達的當下,「Momo挑戰」事件向父母傳達的信息非常多。過於恐慌的家長也許並未真正懂得、也來不及學習如何針對這件事與孩子做正確的溝通。但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蓬勃的發展趨勢下,新的問題、隱患只會層出不窮。在網絡安全的話題上,家長和孩子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學校給家長發信了

無論這款挑戰遊戲是真還是假,在大多倫多地區,已經有家長和孩子反映近期受到這個遊戲的相關影響。居住在萬錦市(Markham)的家長聶女士對星島《加拿大都市報》記者表示,她是在3月1號收到了Beckett Farm Elementary School 校長發來的郵件,針對網絡使用的安全對父母提出了12點相關建議(Online safety tips for parents)。 「雖然郵件里沒有指名Momo遊戲,只是督促家長一定要做出一些正確的指導方式,但不免讓我們都想到近期的新聞。之前我就聽到過人們議論這個遊戲,但是沒有特別的在意。電子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之快超乎人們的想像。平時很多微信文都是假的,所以一般我不大相信朋友圈裡瘋傳的一些東西。」

但聶女士表示,這次的事件有所不同。她相信這款遊戲是真實存在的。 「我的朋友圈裡有一些家長朋友。其中一個熟悉的家長反饋,在沒有和孩子交待任何事的情況下,她的女兒有天回家就突然和那位家長提到了Momo。我的這位朋友因此非常緊張,因為孩子是從學校回來以後說的。小朋友們之間也許是聊到了這些事情。所以這時候學校能和家長對此進行溝通也是一件好事。」

聶女士稱,自己是在收到了學校的郵件以後,開始格外關注事件的發展。 「我知道Momo這個人物的畫面很可怕。假如真的有的孩子真的玩進去了,真的受到Momo影響,後果不堪設想。我覺得,家長們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絕不會玩類似的遊戲。它滲透在最受歡迎的動畫片里,稍不留神,孩子就會因為誤點屏幕上的畫面或按鈕而進入到他們分不清是好是壞的遊戲當中。起初,遊戲不會馬上讓孩子做出自殘行為,但當挑戰升級,最後一項便是讓孩子做出自我挑戰,可怕的時刻便會隨之而來。」

聶女士的兒子目前正在上小學一年級,年齡相對較小。聶女士表示慶幸,兒子目前還沒有聽到過Momo,她也不會主動和兒子提及此事。但她堅稱會從其他方面去教導孩子注意網絡安全。聶女士認為,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習慣,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等,都能有效地防止孩子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作出不正確的行為。

「我的兒子才7歲,平時他也玩遊戲,玩得多的都是學校網站過濾得非常好的遊戲,需要有密碼才能登陸的,不會有額外的東西。比如,一些數學相關的遊戲,讓孩子寓教於樂。把數學放在遊戲當中,要過關就要做數學題,讓孩子通過這些簡單的遊戲覺得學習很有趣。我兒子平時也會看電視,比如YouTube或者Netflix,我都是陪着的。所以我知道他看到的是什麼,對他和對我來說,這樣很安全。」

而當記者提出孩子要玩手機上的遊戲怎麼辦時,聶女士則表示這的確有點難以控制。 「我們出去孩子無聊的時候,的確會玩大人的手機。手機上下載的遊戲很難把握這些遊戲中間不會跳出來什麼額外的東西。我一直都在教給兒子,一旦中間跳出來其它屏幕,一定不能隨便按。要麼叉掉,要麼要告訴爸爸媽媽。有的是升級要付費,有的根本就是出來和遊戲完全不相關的畫面和信息。不管怎麼樣,我會告訴兒子不可以隨便點擊。 」

聶女士也表示,雖然自己一直很儘力地教,但是深知孩子越大越難控制。 「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會有自己的主意。所以我覺得類似Momo這種遊戲,對很小的,比如一、二年級的孩子,可能造成不了特別大的威脅。第一因為他們現在還沒有那麼懂事;第二在這個年齡段,因為較小,陪伴型的父母會多一些。就像我,總會陪着孩子上網,我可以把握能過濾掉不好的東西。一旦真有這個出現,我可以第一步制止。但是到了三、四年級,或者四、五年級,這種挑戰對這麼大的孩子威脅會多一些。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剛剛有了自己的理念,但並不成熟,對錯、好壞還沒有特別明顯的分界線,什麼是英雄、什麼是逞強還分不清。父母總會有陪不了的時候,就有可能會有這種不當使用網絡的危險性。」

記者向聶女士提問學校發來的12條安全是用網絡的提示是否真的有用,聶女士給出了肯定的答覆。 「這12條作為家長,學習了就有備無患。裏面有一些是我目前不需要做的,因為孩子小,還沒到那個level。所以我認為,每個家長要根據自家孩子的年齡不同,去看哪些方面是自己必須要做的。像我現在就要更加註意孩子在網上的行為,因為總會有家長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要檢查網絡安全也是對的。因為我在電腦方面不是很強,所以在防火牆的設立上我會讓孩子的爸爸去做。隨著兒子越來越大,以後怎麼去杜絕他受到網絡中不好的東西的影響,對於我來講真的是一門功課。」

在當今的社會裡,孩子們從小接觸電子產品和遊戲變得自然而然。如何把握這個尺度,是需要家長和孩子們共同探討的話題。聶女士表示,雖然現在沒有和兒子提過Momo挑戰遊戲,但的確開始告訴孩子,遊戲並不全都是好玩的,有些遊戲是不好的。 「我和孩子每天的溝通、聊天都很多。我不會像有的家長,還會去給孩子看或者特意說這個東西。我認為我只需要給孩子一個大的方向。在七歲這個年齡段,兒子知道什麼是網頁、什麼是新開屏幕。因此我告訴他上網不能隨便打開新的網頁。也要求他如果要想玩什麼東西,要通過爸爸媽媽的允許。」

聶女士並不認為自己是強勢的家長。現階段孩子不懂什麼是自殺、自殘的情況下,家長必須要把關。 「孩子才這麼小的時候,不管做什麼,一定要讓父母知道。一個是網絡安全,一個是關注自己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包括心理各方面的健康,平常的言行舉止。父母除了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和關注,自身也要主動辨別信息的來源和真偽,還要鎮定、理智、不製造輿論。我們作為家長都應該隨着孩子的長大,持續學習相應的引導和教育方式。」

 

心理學家:遊戲的陪伴無法替代父母

安省註冊心理學家,註冊心理治療師鮑立銑博士在接受星島《加拿大都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心理疏導和網絡安全的溝通指引,是很多家長關心並且常會遇到問題的領域。

「很多家長對此很頭疼。其實這不止是人們的關注,也是很複雜的一個話題。從家長的角度,大家因為Momo挑戰開始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另一方面,很多時候也要看到這些問題的背後和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比如很多家長忙於工作,或者和孩子有文化、語言的差異,有交流、語言上的困難,都會使得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網絡、遊戲,會替代原本應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情感支持和陪伴,因此我能理解這方面出現的一些現象。 」

聶女士對鮑立銑的觀點表示了認同。有很多生活忙碌的家長,讓遊戲鑽了空子, 取代家長陪伴孩子。 「當孩子有異常反應的時候,跟平常比都不是很正常的時候,或者一段時間的表現不太一樣,我覺得家長要第一時間引起重視。分析一下是自己造成的,還是在學校發生了什麼,還是網絡上某些東西的影響?因為網絡的東西太寬廣了,不是我們想控制就能控制的。」

鮑博士提出,透過現象看本質是許多家長應該去反思的問題。 「包括自殘,很多青少年找到我談這個問題,其實背後已經有很多抑鬱(depression)方面的問題,是很長時間前就出現了的。這是蠻讓人擔憂的一個現象,需要更多的人引起對孩子的關注,而不是把網絡上的遊戲當成是洪水猛獸一樣。現象的背後,是有孩子的這種需求在之中的。更重要的是,怎麼樣能夠去考慮到孩子的需要,考慮到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能夠尋求相應的正確的幫助,這才是人們真正要去關注和解決的問題。與其關注游戲裏的人物長得有多醜,不如反思一下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以及正確地引導他們如何去使用網絡。 」

鮑博士提倡,儘管網絡強大,但父母們不應低估作為父母的能力和權利。 「父母能帶給孩子的許多,網絡是永遠無法替代的。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親密的關係。包括父母需要行駛的一些必要權威,對孩子的正確引導。包括價值觀的導向等,這些是網絡無法取代的。但是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比較疏離,父母根本無法影響到孩子,就會有其他的途徑去影響孩子,比如網絡和社交。當父母給了孩子足夠的陪伴,孩子怎麼會去聽一個虛構的、恐怖的人物的指令去做不好的事呢?多傳播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的關注,是華人社區很需要的事。」

鳥偶原型已被銷毀

據《星島日報》報道,恐怖的「鳥女」Momo的創造者、日本藝術家Keisuke Aiso早前嗎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強調,原型人偶早被他銷毀,他無意傷害任何人。 「孩子可以安心,Momo死了,它不存在了,詛咒也已經解除了。」

Momo女孩於2016年初登場,參加當年在東京銀座區舉行的鬼怪主題展覽,當時這個以矽膠製成、身高約一米的雕像並未受矚目。對於Aiso來說,Momo也不過是他手下眾妖之一。他說,設計Momo是為了嚇人沒錯,但絕非為了傷人。根據他的說法,去年就銷毀了2016年參展的Momo人偶,但理由和網絡惡作劇無關,而是因為這個以天然油漆和橡膠為原料的模型並不耐放,也已經開始崩壞。

本報記者 文琪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年仅45岁!再有波音吹哨人离奇死亡!感染罕见病菌,手脚全黑!

Mountain Warehouse抓绒保暖衣清仓 两件$26!

驻多伦多总领馆对领区中国留学生发布安全提醒!

12星座一周运势(5月4日-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