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竟喜歡喝人奶?挑選奶媽的條件十分苛刻

加拿大都市网

SOURCE星岛环球网

在清朝末年的這段歷史中,慈禧太后是不可避免的一個話題。她統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垂簾聽政把同治,光緒,宣統玩弄與鼓掌之中。她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罪人,為了滿足個人的慾望,一步步把大清帶進了滅亡的深淵。

慈禧開始挑選奶媽,為其提供新鮮的奶源。在皇宮裡供養着120人的奶媽團隊,而且每一季度更換一批。為了保證奶源的正常供用和質量,專門派人為她們提供飲食,而且絕不能吃鹽和辣的東西。

為了不影響人奶的新鮮度,取奶水時,奶媽必須先洗澡,而且不能用任何香料。慈禧在挑選奶媽時除了年輕漂亮,還有許多奇葩的要求。

一是奶媽必須要生過3次小孩,慈禧認為,生過孩子越多,說明奶媽的生命力越強,自然奶水也就越有味道,營養也就越高。

二是丈夫,子女健康,健在的,就是不能克夫,克子,克女。如果家人有什麼疾病或是死了男人,子女的即使再年輕漂亮,所產的奶慈禧也不敢喝。

三是作為奶媽除了健康,身體還不能有其他小的缺陷,如:狐臭,口臭之類的異味。慈禧對奶的要求是必須原滋原味,不能參雜任何的雜味。

慈禧選奶媽就像是宮廷選秀女一樣的嚴格,即使這樣京城周邊的婦女還是很樂意進宮為慈禧供奶的,除了管吃管住,主要是在宮裡能經常見到慈禧和朝中權臣,他們一高興賞賜點小獎勵,就夠這些奶媽及家人安逸的生活好長一點時間了。

雖然在晚清朝廷中表面上是男子掌權,可是無論是大臣還是普通人都知道,大清的命脈實際上是掌控在慈禧太后的手中。

慈禧太后對權利的慾望幾乎達到了瘋狂的程度,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慈溪太后還喜歡喝人奶。

而在當時的社會,人奶是很難獲取的,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其實慈禧太后的生活非常奢靡,也幾乎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慈禧太后喜歡喝人奶也是有原因的。一種說法是慈禧太后為了駐顏,她擔心自己的年紀大了臉上的皺紋多起來,所以就命令手下去尋找有奶水的女人,並每天給自己供應人奶。

我們都知道,晚清時期宮中的子嗣飄零,懷孕的女子是少之又少,所以為了可以及時讓慈禧太后喝到人奶,她的手下就開始去民間找。

很多剛剛生育完的女子就要被迫給慈禧太后提供奶水,很多剛剛出生不久的孩子還沒有充足的奶水,卻要將這些奶水都留給慈禧太后,所以很多女子都是非常不情願的,可是卻敢怒不敢言。

還有一種說法是,慈禧太后之所以會要求喝人奶,是因為她患了一種難以公開的疾病,不知道聽哪個太醫說喝人奶可以治癒,所以才會到處找有奶水的女子。

而無論是哪種原因,給慈禧太后提供奶水的無辜女子人數絕對不在少數。

而更加讓人們不能接受的是,原本我們以為提供奶水的人都可以獲得朝廷的一些賞賜,起碼在生活上應該是有保障的。

可是有一種傳說是,當時這些女子被召集入宮之後,當奶水沒有的時候,會全部被滅口,無法活着離開宮廷,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將慈禧太后的真實病情告知給其他人。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慈禧太后也是非常殘忍,雖然身為女性卻成為迫害女性的劊子手,為了一己私慾居然草菅人命。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報應,所以慈禧的後人大都下場凄慘,淪為貧農。

他的曾祖父曾在北京城顯赫一時,宅子佔地近百畝;當年,祖父的四合院也很氣派;他卻正在為兒子的婚房發愁:「兒子與女朋友談了5年了,可買不起房,結不了婚啊!」

他是慈禧太后胞弟葉赫那拉·桂祥的曾孫,名叫「葉赫那拉·根正」。自慈禧去世起,「葉赫那拉」就一直是這個家族對外人諱莫如深的姓氏。

所以,在身份證上,他的名字是「那根正」。進入21世紀,他的名片上才大膽地出現了「大清慈禧皇太后曾侄孫葉赫那拉·根正」的漢字和滿文。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那根正先生現在的職場身份是:頤和園遊人投訴接待總站站長。

慈禧後人身份差點證明不了

金秋的北京,頤和園西邊不遠處一個老式居民小區里,那根正穿着已顯舊卻洗得乾乾淨淨的襯衫,看上去和普通「老北京」沒什麼兩樣。

在接受採訪的幾個小時里,他一直端坐在沙發邊,雙手平放膝上;他的語調平和,不緊不慢,一口一個「您」;他笑容謙恭,遞茶水遞物都用雙手。

言談舉止,無不透露出他的家教和與眾不同的氣質。

那根正祖上載入清史的名人很多。除了慈禧,為人們熟知的還有:慈禧的妹妹、那根正曾祖父桂祥的二姐婉貞是光緒皇帝的生母、溥儀皇帝的嫡祖母;桂祥的二女兒、那根正祖父的姐姐靜芬是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

那根正的「慈禧後人」身份為人們所知曉,主要緣自他近年與人合著的兩本書:《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他在書中講了許多正史無記載、與野史和傳言也大相徑庭的故事。他說,從小爺爺常把他拉到身旁,給他講家族歷史、宮裡逸聞,講「老佛爺」、某皇上、某王爺、某太監的故事。

曾經有人寫文章對那根正的「慈禧後人」身份提出疑問,那根正對此頗感委屈,但又似乎有口難辯。

因為他家的家譜及慈禧與娘家人合影的照片都在「文化大革命」中付之一炬,而只有這些東西能證明那根正的爺爺那增錫(原名那德錫)是桂祥的長子。

2006年,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出版了《北京衚衕志》,書中提到:「西太后胞弟桂祥之子那德錫」,曾在清河「購置舊房產,翻建了一座三合院。

1958年秋,那德錫率子那景元、孫那根正遷到清河一街42號的住所。」那根正立即把這套書買回了家。

曾祖父被清朝高官爭相攀附

如果中國近代歷史沿着原來的軌跡運行下去,那根正也許會是一名位高權重的王爺。但如今,祖輩的榮華富貴、大院豪宅,對他來說已是滄海桑田。

時光倒回去100多年,那根正的曾祖父桂祥可是大清朝高官們爭先攀附的人物,人稱「桂爺」。早期桂祥的最高職位是鑲黃旗都統,此外還有一大堆「閑差」。

後來女兒成了光緒皇后,桂祥被封「三等承恩公」。桂祥的官位不算太高,地位卻非同一般,每到年節,官員們紛紛登門送錢送禮,除了京官,外省官員專程趕來的也不少。

那增錫常常回憶當年桂公府的氣派:下人兩百多;有三個廚房,廚子二十來人;家裡用的瓷器都到景德鎮的「王爺窯」定製;家裡設家館,所有孩子都在家館上學;家裡還有個「女紅房」,七八個師傅給全家人做衣服。

按規矩,光緒皇帝每年要賞岳父桂祥大批綢緞,慈禧也常賞娘家衣料,「女紅房」一年忙到頭也做不完;隆裕嫁給光緒時,陪嫁達二百多挑……

祖上的奢華景象,那根正聽爺爺講了又講,包括按清朝規制,當年桂公府大門的高寬尺寸、裝飾圖案造型,門前獅子的大小,那根正都能細細道來。

獲賞珍寶上世紀六十年代還有很多

身為這個家族的後人,如果不是「文革」,祖輩留下的財產足夠那根正兄弟姐妹們豐衣足食幾輩子。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宮」中賞賜的稀世物品還在他家裡堆得滿滿當當。

40多年過去了,當年全家人驚恐地銷毀「大清朝」「老佛爺」留下的所有痕迹的一幕幕,那根正至今歷歷在目。

那是1966年秋,家裡人先是在院子里挖了一個大坑,把沒法燒掉的「帝王將相」的東西都埋了進去,其中有瓷器上千件。然後再把家譜、字、畫、照片等統統燒了。最後是在深更半夜把裝有二三千塊銀元的大袋子扔到北京城北的清河裡。

當時那根正已經15歲了,毀掉的很多東西他都印象深刻:有一個近兩米長的紫檀木黑箱子,裝滿祖宗畫像和字畫;有清朝時的照片和底版,摞起來足有1米高。

銀元上面的圖案有龍有鳳,還有袁大頭,品種很多;有一張慈禧和桂祥全家十幾個人的合影,足有21英寸彩電屏幕那麼大。

還有一張紫檀木床,是慈禧賞給那增錫的,上面的雕龍刻鳳極其精緻,那家人把它拆了,扔進炕洞,燒了三天三夜,炕上的青磚都燒紅了。

當時廚房裡掛着的一幅照片沒被注意到,僥倖保留了下來。這是一幅近2米長、手工上色的頤和園全景照片,是當時慈禧的照相師用遙拍技術拍的,拿到德國沖印,只帶回中國三張,慈禧和光緒皇帝各一張,剩下一張賞給了桂祥。

1990年,那根正和弟弟把「文革」中挖的大坑刨開了。兄弟倆看着一大堆碎瓷,覺得沒什麼用處,從中挑了一臉盆有圖案有字的瓷片留作紀念,其餘的全部用盛蘋果的竹筐裝了滿滿8大筐,運到北京郊區的垃圾場倒了。

2002年,那增錫留下的院子拆遷,至此祖宗留下的家產所剩無幾。

爺爺的階級成分被劃為貧農

這麼多的皇家賜物藏品,居然躲過了清帝退位後半個世紀的戰爭和社會動蕩。

那根正說,對他們家族,國民黨不招不惹,日本人不敢輕舉妄動,共產黨則平等相待,葉赫那拉氏後人因此一直衣食無憂、安穩度日。

1912年2月,《清帝退位詔書》發佈。這以後,桂祥和所有清朝皇族一樣,「王公世爵照舊保留,私產一律得到保護」,而且仍能從溥儀那裡領到逐年遞減的俸銀。

但是,宮中的賞賜沒有了,也沒人登門送錢送物了,桂公府開始裁減下人。

1924年,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桂祥從此沒有了俸銀。但對於桂公府的家產,民國政府和各路軍閥沒有人來覬覦過。

當時桂祥全家40多人,出去工作的很少,基本上靠家產度日,除了花積攢的金條、銀元,也開始拿出字畫、古玩變賣。

一兩年後,桂祥把桂公府的宅子賣了,給3個兒子分別買了宅子、分了家產。後來,自立門戶的那增錫也給兒子們分家,給6個兒子各買了一個獨門獨院。但巨額家產也引發爭執,每次分家都讓那家兄弟之間失了和氣。

日本侵華期間,那增錫在清河陸軍學堂當教官,他恨日本人,不肯學日語,不願替日本人做事,後來乾脆辭職回家賦閑。因為溥儀的關係,日本人對他還算客氣,也沒來動過他們的財產。

北平解放前夕,那增錫積極幫北平地下黨給自己的學生傅作義做工作,為和平解放北平做了貢獻,還因此認識了任弼時、葉劍英等共產黨的領導人。

不久新中國成立,那增錫翻着從任弼時那裡要來的土改小冊子,對工作隊說:「我現在就破房幾間,地無一壠,長工沒有,短工全無,按共產黨的政策,我應該劃為貧農。」

於是,那根正爺爺的階級成分被定為貧農,家產又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分家後的那增錫與那根正父親一家生活。上個世紀50年代,那根正全家11口人,收入只有父親一個普通幹部的工資,家裡經常拿出銀元去換人民幣,日子仍然過得很好。

當時瓷器古玩不好出手了;屋外窗台上扔着一個鋁製飯盒,裏面滿滿一盒翡翠玉石首飾,多年沒人理會;五六十個精緻的鳥籠子、幾百個蛐蛐罐在院子里隨便堆着。

清朝滅亡後,收古玩的人隔三差五上那家,廉價買走不少東西。

後來外國人也來了,他們專門找北平的王公貴族,開很高的價收買物件。那家人沒有文物意識,揀自認為無關緊要的東西賣了不少,但宮中賞賜的從康熙開始的各個皇帝用過的東西都沒出手。

申請十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直到那增錫1959年去世,那根正家都保持着許多外人不知道的規矩。

家裡的一面牆一直設着祖宗堂,掛着與努爾哈赤同時代的葉赫那拉幾位祖宗畫像,還供着鑲嵌在雕花紫檀木框中的慈禧照片,平時拉上布幔,把整面牆遮上。

大年夜,全家人穿上新衣,拉開布幔,拿出祖宗牌位,掛上家譜,點蠟上香,按輩份排好,向祖宗磕頭,那增錫還要說上三五分鐘的祭詞。

家族的人出去從不說自己姓葉赫那拉,他們有的改姓那,有的改姓葉。因為慈禧死後,對她的咒罵立即開始,鋪天蓋地。那增錫對此很不服氣,他總說:「老佛爺非常賢德、能幹,清末那點屎盆子全扣她頭上了。」但家族中很多人至今仍不願承認自己是慈禧後人。

那家的孩子管得很嚴。女孩兒不能高聲說話、哈哈大笑;小輩早上起來、外面回來都要先到父母房中請安,否則就會挨耳光;女人不上桌,不會男客;孩子從小得練字。

對於清朝的滅亡,葉赫那拉後人一直歸罪於袁世凱。那根正說,清朝皇族們不恨孫中山,只恨袁世凱,認為袁世凱是個騙子。提起炸了慈禧墓的孫殿英,爺爺也恨得不得了。

在新中國,葉赫那拉後人大多當醫生、教師、工人,近年「只有一個遠房侄子,開個小服裝店」。家裡人可以務農、做工、做官,但鄙視經商。

1879年出生的那增錫在世時,始終活在對家族昔日顯赫榮華的緬懷當中。1928年,清東陵被盜,他們家裡人急忙偷偷跑去看,干著急卻無可奈何。

上個世紀50年代,那增錫還帶着家裡人去過清東陵,只是不敢公開祭拜。他生前曾說,我是經過三個朝代的人,共產黨是最講道理的。

葉赫那拉後人與愛新覺羅後人常有來往。溥儀到瀋陽後,曾跟那增錫通過書信,還讓人給那增錫捎來偽滿州國的「登基昭書」和紀念章。

溥儀被大赦後,那根正曾跟着父親去看望溥儀。近二三十年,那根正不時與溥傑、溥任等愛新覺羅後人相聚,有時一起去上王爺墳。

一次他與溥傑開玩笑:「我爺爺常說,努爾哈赤是我家女婿,皇太極是我們家外孫子,所有的大清朝皇帝都是我們家後代。」

溥傑老人笑答:「你們是娘家人,稱不上龍,你們家是鳳」。溥傑還當即給他寫下「龍飛虎嘯鳳翥鸞翔」幾個大字。

那根正曾上山下鄉9年。他1971年就申請入黨,但「外調」發現他是「賣國賊慈禧的後人」,沒能如願。他堅定地一次次申請,1988年終於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說:「封建統治腐朽沒落,是必定要滅亡的,歷史證明,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才能走向強盛。」

那根正對頤和園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從兵團回城後有了穩定的工作,但他仍爭取調到頤和園。他對頤和園所有建築和景點,都能如數家珍。他長期收集頤和園門票,從1924年開園到後來各個時期的門票,他收集了1000多種、上萬枚。

他從容淡定,守着頤和園踏實工作,平凡生活。業餘時間,他鑽研滿、漢書法。他曾將80多件家傳文物捐贈拍賣,支持貧困地區教育。各國元首、要人到頤和園遊覽,他常為他們講解,他和各國貴賓的合影裝了厚厚一本影冊。

那根正簡介:原名葉赫那拉·根正,1951年10月生於北京,系納蘭性德九世孫,慈禧太后內侄曾孫。那根正1969年到內蒙古建設兵團,1978年調回北京。

現任北京頤和園遊人接待總站站長。那根正自幼受到祖父、父親耳聞目染的家學教育,對滿族文化與滿文書法藝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被業內稱為中國滿漢雙文書法藝術家。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为什么年轻人总是将手机设置为“请勿打扰”?

恐怖!华人女子带两娃家门口遇袭摔下楼梯 大型犬直往身上扑!

在隐私模式下浏览网站 并不能如你想象的那样保护你

Coach Outlet母亲节新款加入!软皮乐福鞋$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