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89歲時也能這麼酷 必看法國高分紀錄片:《臉龐,村莊》

加拿大都市网

作者:  AM1540加拿大A1中文電台 金牌主播 張菲菲

法國紀錄片《臉龐,村莊》劇照

人的臉是會講故事的。

89歲的瓦爾達奶奶,遇到了34歲的半匿名攝影藝術家JR,他們決定坐着小卡車穿梭於法國各地的村莊旅行,車上配備了便攜式照相亭和打印設施,把他們偶遇人們的肖像照,隨心所欲地貼滿不起眼的街頭,籍此表達對普通勞動者的尊敬。當一張張黑白打印的巨大臉孔面無表情地附着在凹凸不平的牆上,彷彿增添了更粗糙蒼老的觸感,為影片描繪出無法言喻的豐沛情感,一路走來,這一老一少也在對世界的探索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這部《臉龐,村莊》(Visages, villages),可以說是去年最有趣的紀錄片之一,獲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紀錄片金眼獎,第42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觀眾選擇獎。

法國電影稍有了解的影迷大概聽說過阿涅斯·瓦爾達這個名字。19歲時,她把一個碗罩在頭頂,對理髮師說:「沿着它剪!」從此留起了二次元雙色波波頭。這位新浪潮祖母,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更創造過一段名垂青史的電影革新。

 

JR,反叛、神秘。堅持用藝名及黑白靜態巨幅人像表達自己的政治態度,墨鏡帽子不離身,沒人能說出他的真名和模樣。我只知道他曾去中國舉辦過藝術展,並在上海的拆遷房上創作了著名的《城市的皺紋》。

雖然新浪潮已過去了六七十年,但導演瓦爾達帶給你的新鮮與感動卻依舊如故。影片里,瓦爾達和JR為法國藍領階層拍攝的巨幅黑白照毫無徵兆地出現在某個鄉村一隅,短暫地成為當地的地標景觀。這些臉孔可能是茁壯的碼頭工人妻子、哲學家般的流浪老人、被自己照片困擾的咖啡店女招待、郵包里裝滿甜瓜與西紅柿的中年郵差……一張張毫無特點與美感的臉龐被驀地放大,深深地介入現實,就連一隻山羊也能驚人地詮釋出自己的嚴肅態度,讓你在驚愕中無法忽視。

片中的兩個場景脆弱而美麗,令人印象深刻:

JR向瓦爾達展示了諾曼底海灘上一座從懸崖上墜落的巨型德國地堡,瓦爾達想貼上年輕時自己為已故攝影師布丁拍攝的照片。他們的團隊好不容易將布丁的巨幅像貼在了地堡的直角上,記憶中穿海魂衫的少年再次以更大的模樣獨坐在海邊,像搖籃中的孩子般靜默地凝視遠方。但第二天,上漲的潮水便無情地將照片隨奶奶多年積攢的記憶沖刷得無影無蹤,一切轉瞬即逝……

     

JR說:「海的行動可真快啊!」

奶奶說:「海總有它的道理,還有風,還有沙。照片消失了,我們也將消失。」

 

另一處則是片尾:瓦爾達滿懷期待帶着毫不知情的JR乘火車去拜訪隱居的大師戈達爾,我的內心頓時被法國新浪潮時期碩果僅存的電影雙傑暮年重逢的場景點燃。然而……明明答應見面的射手座怪老頭硬是沒有開門,僅在家門口玻璃上給老友留下語焉不詳的兩句「密語」,瞬間戳中了瓦爾達的淚點,令她思念起同為法國著名導演但早已故去的丈夫雅克·德米,奶奶傷心的含淚咒罵到:「我愛戈達爾,可他就是只臭老鼠!」但臨走前仍不忘抹着眼淚,把老混蛋最愛吃的奶油小圓麵包掛在了門把手上。

隨後JR安慰瓦爾達的方式凝成為了本片最溫潤的結尾:一路被奶奶抱怨看不到他眼睛的JR突然摘下墨鏡,凝視着早已視力模糊的瓦爾達,而他看起來就像是年輕時的戈達爾。瓦爾達說:「我已經看不清了,但我終於看到你了!」兩人相擁而坐,眼前是拜倫筆下「有着沉思所需養料與空氣」的鏡子般的日內瓦湖……

這部影片的部分資金是眾籌而來,六百多人貢獻的五萬五千歐元僅占整個預算里的一小部分,你卻可以在開場字幕里看到每個人的名字。整個故事輕盈、天真,看似有紀錄片的自然與隨機,但也散落着選擇與設計,沒有重心,沒有規則,沒有獵奇,不討好任何人。這一老一少,一高一矮,一胖一瘦讓你在觀影時產生奇妙的參與感,你甚至可以聽到他們之間有聲與無聲的較勁與對話,彷彿自己也是一場同行的旅伴。 

 

最後JR更拍下瓦爾達布滿褶皺的眼眸與雙腳,印在了一輛火車上,讓它們代替奶奶去遠方尋找更多的風景。而我卻幾乎掉下淚來,《臉龐,村莊》或許是瓦達爾的最後一部電影了。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