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包子鋪指數」、幫鄰居購物……在華老外這樣抗「疫」

加拿大都市网

2月6日,德庫在深圳一家美式快餐店接受體溫檢測。受訪者供圖

兩個老外,一個在深圳,一個在上海;平日出門戴口罩,出入社區量體溫,生活看似平靜和相似,但他們卻都「閑不住」……

76歲的比利時人豪朗·德庫幫身體不好的鄰居下樓購物並送到門口;美國學者萬福麟打趣說要建立「包子鋪指數」,反映城市日常生活的恢復水平。

「我從來沒想過因為疫情離開。」定居上海20年的萬福麟是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國際企業項目總監,疫情期間他給國外親朋好友寫信,講述了他在上海的所見所聞,認為「沒必要過於擔心」。

在深圳的德庫,自願承擔起為身體不好的鄰居採購生活物資的任務,他說「能和家人、朋友以及勇敢的中國人民一起抗擊疫情,我覺得是一種幸運。」

一講起中國抗「疫」,兩個人都打開了話匣子。

民眾的自覺自律讓人感慨

每天清晨,德庫坐在位於深圳羅湖區的自家陽台上,泡一杯清茶,在電腦上查閱着最新疫情信息。自2006年起每年春節,他都會陪妻子回深圳過年,今年因為疫情,他準備留在深圳陪妻子。


2月20日,德庫在深圳的家中。受訪者供圖

德庫告訴記者,起初,街道清冷、店鋪關閉的景象讓喜歡熱鬧的他有些不太習慣,但同時也讓他感慨於民眾的自覺自律和衛生意識,「宅在家中,出門戴口罩,就是普通人力所能及的貢獻」。

「我們進出小區、進入公共場所都要接受體溫檢測,小區也全面加強了衛生管理和消毒工作,這讓我們更加放心。」

「當下,戴口罩除了防疫作用外,還象徵了團結,我當然希望能成為當中的一分子。」美國人萬福麟說,他看到,在公共場所,戴口罩的工作人員定期用消毒劑擦拭電梯和扶手;絕大多數城市公交沒有中斷,城市還在運轉,這些都讓人放心。

城市正漸漸重拾「煙火氣息」

上海徐匯區的一家包子鋪前,等候的隊伍漸長。每天,萬福麟總會在包子鋪前駐足。

「我喜歡每天在街上散步,看到來來往往的人群,拍下慢慢恢復正常生活的上海。我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是包子店。從昨天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與幾天前相比,排隊的隊伍變長了,長度基本是工作日中午的正常水平。」


2月19日,上海一家包子鋪前,顧客們「全副武裝」排隊購物。店前排隊人數逐步回升。受訪者供圖

三句話不離經濟學本行,他開玩笑地說要建立一個「包子鋪指數」,用以「衡量城市恢復其國際化生活速度的指標」。

「一切都在發生着積極變化。」萬福麟說,他想在街頭見證上海重拾往日的「煙火氣息」。

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德庫開始承擔起為家人和鄰居定期去超市採購的任務。「我和妻子為家人和鄰居購物,因為鄰居的健康狀況不佳,外出會冒更大的風險。」

“鄰居中還有一對剛從武漢回來的夫妻,因為在隔離期不能出門,他們就把購物清單發給我,再微信轉賬。後來小區物業派專人及時負責這戶人家,就不用我操心了。」德庫笑呵呵地說。

這位和藹可親的比利時老人表示,他特別想為中國、為武漢做點有意義的事。他想讓所有人知道,「正是武漢的付出和努力才讓我們更加安寧。」

中國人的團結奉獻令人讚歎

「疫情期間的一個故事讓我感動不已。一天晚上(在電視里)看到,武漢的人們打開窗戶,高唱着國歌,互相加油鼓勁,高喊着『武漢加油』。」萬福麟在給親友的信中寫道。

談起疫情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德庫說道,來自全國各地的數萬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一線,同時承擔著巨大的感染風險。「我必須要強調,其中有許多女性,她們是真正的勇士!」


2月6日,德庫在深圳深南大道旁的鄧小平畫像前。受訪者供圖

德庫告訴記者,中國醫護人員的勇氣和奉獻精神值得全世界的讚歎和敬佩。

德庫坦言,疫情剛暴發時,他和家人還有些擔心和焦慮,但很快,政府採取的一系列高效措施讓他有了十足信心。

足跡遍布中國21個省市的他自認為對「第二故鄉」中國非常了解,但這場疫情讓他再一次驚嘆於中國的組織動員能力,「我和大部分外國人一樣,驚訝於中國在不到兩周的時間裏就建起兩所大醫院。」

除了新增病例數逐漸下降,讓德庫放心的另一點是,超市和市場的貨品都沒有短缺,「這裡的價格依然保持穩定」。

恐慌與歧視是當下最不該有的情緒

疫情暴發後,萬福麟給在美國洛杉磯的家人寫了兩封信,並被媒體報道。兩封家書不僅講述了他在疫情期間在上海的所見所聞,更批評了針對疫情「莫須有」的恐慌和歧視心態。


1月26日,萬福麟在的士上戴着口罩自拍。受訪者供圖

他在信中寫道:「在英語中,我們總說『遵從內心』,但這恰恰是當下我們最不應該做的事情,這往往會引起恐懼和愚蠢的仇視情緒。」萬福麟告訴記者,「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去消滅這種情緒,儘管這需要時間。」

德庫對中國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充滿信心,「中國政府的防控工作非常到位」,中國一定能戰勝疫情。

來源:中國僑網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