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戰疫:加拿大新冠疫情一年有得有失

加拿大都市网

【加拿大都市網】加拿大在去年1月25日報告首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回顧這一年,加拿大在對抗疫情方面既有得,亦有失。加拿大流行病學專家王培忠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變異病毒的出現和傳播,加拿大需着力防範更為嚴重的反彈。

截至1月24日晚,加拿大累計報告病例近74.74萬例,康復約66.46萬例,死亡19094例,尚有活躍病例63668例。

點擊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2021年1月14日,加拿大多倫多市中心一家食品小攤顧客寥寥。 中新社記者 余瑞冬 攝
 

作為多倫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紐芬蘭紀念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的王培忠表示,經歷了過去這一年,現在回頭看,加拿大政府、專家和民眾都想把疫情控制好,並付出了努力。

加各級政府、各黨派之間配合較好,且始終保持高透明度;加官方積极參与國際合作,依靠科學、支持科研,這與美國特朗普政府違背科學的做法形成較大反差。因而,加拿大的抗疫成效好於美國和其它許多西方國家。

王培忠認為,加拿大在第一波和第二波疫情中都錯過了更有效遏制病毒的關鍵窗口。這暴露出一些不容迴避的問題。

其一,在初期過度自信,導致反應遲緩。憑着應對SARS的經驗,加方自認應對能力足夠強。當發現首個病例,以及世衛組織先後宣布新冠疫情為緊急公共衛生事件和大流行後,加官方仍輕視病毒風險。

他認為,這不能完全歸咎於政府,原因是政府過於依賴少數專家。而專家的失誤易導致應對失當。如,加公共衛生部門在去年4月上旬方表態建議民眾在室內公共場合佩戴口罩。

前期應對也暴露出公共衛生體系若干漏洞。2003年SARS之後加拿大設立公共衛生署,其功能類似他國的疾控中心。但其預警功能在新冠疫情初期未能成功發揮。

點擊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2021年1月14日,佩戴口罩的乘客在加拿大多倫多市中心等候公交車。 中新社記者 余瑞冬 攝
 

其二,將疫情視為簡單的公共衛生事件。王培忠強調,控制疫情不僅僅要靠公共衛生舉措,更應視為國家行動,需政府的多方面決策及嚴厲措施。

去年3月中旬起,加拿大一些地區開始實施限制措施。但檢測工作並不到位,如檢測能力不足、檢測結果耗時過長,未有效遏制病毒傳播。病毒對不同群體的影響最初亦未得到很好的跟蹤、分析和解決。

目前,除了疫苗採購、分配等個別事宜,加拿大仍無全國統一的疫情管理方案。諸多事項都由各省自行操作。在去年夏天之前,不同部門及專家還不時出現建議不一致的情況,令民眾無所適從。

其防疫抗疫工作本身受到一定程度的政治因素影響。如,針對國際旅行的限制措施出台較晚,對跨境旅行者的管理亦過松。

他說,加拿大缺乏疫苗本土生產能力。從國家戰略層面而言,這種局面也需改變。

展望後續抗疫,王培忠認為,一大挑戰是長時間疫情帶來的鬆懈與倦怠,人們的壓力及抑鬱情緒漸增。政府需多關注疫情對未成年人及一些特殊人群的影響。

抗疫下一步重中之重是疫苗。但加拿大目前仍面臨疫苗供應、分發及民眾教育等問題。目前疫苗緊缺問題難以在幾周內改善。加政府的目標是9月底之前為所有有意願者接種疫苗。但仍有一定數量的人對疫苗持觀望或抵觸態度。

王培忠樂觀估計,今年年底時加國疫情應有很大緩解。但今年未必能靠疫苗實現群體免疫,民眾仍須做好自身防護。他亦相信,新冠病毒未來不會消失。鑒於其變異速度較快,將來民眾可能需要像對付流感一樣,每年注射疫苗。

目前加拿大多地實施宵禁、緊急狀態、居家令等連續加碼措施,每周平均新增病例數已有所下降。王培忠認為,這顯示相關措施開始奏效,但仍不及預期,不可高興過早。

他提醒,在變異病毒傳播的情況下,一旦放鬆,極可能面臨更為嚴重、更難以控制的反彈。

控制疫情的目標應向「零增長」方向努力,「要在事情變得更糟之前把事做好」。(完)

來自中新網 記者: 余瑞冬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