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警队的华裔三虎将 全来自大陆

加拿大都市网

 

姜 衫

加拿大都市网

杨乾良

加拿大都市网

周海宁

大多伦多地区两个主要的华人聚居区,分别是多伦多市和约克区。多年以来,这两个大型城市的警队都设有专门的华裔社区联络警官,比如在华裔社区知名度较高的陈楚标(多伦多警队)和警长蒋振宇(约克区警队),都充当了多年的华社联络警官,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非大陆移民。

2014年春天,这两个警队的华人社区联络官都首次启用来自大陆背景的警员,这是一个堪称里程碑的事件。实际上,约克区警队早在四年前就启用来自北京的新移民警官韵宁作为华社联络官,是大多伦多地区警队首位大陆移民警员担当此职,如今多伦多警队也与之同步,由杨乾良接任华人社区联络工作,这不但反映出大陆背景的华裔警员已经逐渐成熟,也更是华人社区日益壮大带来的需要。
大陆背景警员担重任
据了解,多伦多警队和约克警队最近分别调整了工作安排,多伦多警队的杨乾良接任华人社区联络官,而约克区警队华人社区联络官分别是姜衫和周海宁,主管警长还是蒋振宇。多伦多和约克区警队原来的华社联络官陈楚标和韵宁现已换岗。
虽说安省警员对学历的最低要求是高中,但是在竞争激烈的选拔中,几乎看不到高中毕业生考上警察的。和中国当警察的程序不同的是,加拿大各级警察学院并不招收应届毕业生,而是面向社会招募各行各业有工作经验,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士,然后再送到警察学院学习。因此,刚毕业的学生不占任何优势,反而是“上了年纪”的人更招警队青睐。原因很简单,他们有社会阅历,不再那么沖动,见多识广遇事不慌,执法也更有威慑力。
杨乾良的铁饭碗梦
目前三位新上任的华社联络官有着相似的经历:读书、移民、工作、入警。
原籍河南的杨乾良大学毕业之后到广州工作,得利于国际贸易工作便利的信息,他属于较早的一批技术移民。1998年他从广州来到多伦多,登陆后找到一份电器销售的工作,一干就是七年,从销售做到管理,年薪甚至超过做警察的收入。
不过他不像高中毕业就来到加拿大的姜杉思想那么“单纯”,依然具备比较传统的思想。他回忆说,当时就是觉得销售工作虽然挣钱,总觉得不是铁饭碗不够稳定。因此就想找一份稳定长远的工作,正好听到朋友说做警察不错,他就决定一试身手,没想到2005年一考就过。虽说他是文科生,但是体育居然也不差,他竟然认为警察的体能考试太简单了。
杨乾良认为最难的一部分是情景反应,就是走进一个房间,里面的电视播放一种场景,他要假设自己是一名警察,要根据场景通过语言去控制住局面或者进行调解。他表示平常也没这么做过,况且也没有警察的心境,加上面对没有反应的电视喊话,不免有些尴尬。还有就是驾驶警车,由于当时他一直在市中心上班,几乎不用开车,以前在国内也没开过车,所以入了警校后驾驶训练就成了最难的训练。相反,虽说以前没开过枪,射击训练对他倒不成问题。
2006年,他和几位华裔同袍共同在多伦多市政府广场上宣誓入警,成为多伦多警队入职较早的一批大陆新移民警察。之后他被分配到33分局,成为该局唯一一名会讲普通话和广东话的警员,《交通法》是他最为熟悉的法律。
不甘寂寞的姜衫
同杨乾良的背景相比,则姜杉稍有不同。1996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姜杉随父母移民到加拿大,所以他的中文已达到相当的水平,至今他还是认为自己的中文比英文好。在渥太华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毕业后,姜杉在多伦多找到了一份软件工程师的工作。然而稳定的工作并没有让他满足,反而是激起了他少年时挑战自我的心。
姜杉回忆说,他并不喜欢天天面对电脑的工作,喜欢与人打交道。爱处理问题,观察能力强和与公众打交道的能力强是他的特点,于是他就决定报考警察。他分别报考的是约克区和哈密尔顿警队,约克警队先来考核,他经过几轮过关斩将之后,却倒在面试这一关。这一关需要面对三名警官的轮番轰炸,首次经历这种阵仗的姜杉由于当时过于紧张而功亏一篑。正当此时,哈密尔顿警队的考试接踵而至,有了上次失败的教训,他这次顺利过关,2005年成为哈密尔顿警队的一员。不过他还是心仪约克区警队,最终他于2008年顺利转队加入约克区警队,一直在第二分局一线担任巡逻任务。
英语传奇的周海宁
周海宁的经历比较传奇,2001年他移民来的时候居然英语基础为零。周海宁祖籍是山西省运城,以前所学的是医药专业,毕业后在当地铁路局下属商贸公司经商,出国前还经营了一段时间的酒店,英语对于他来说简直毫无用处而造就放弃了,作为技术移民“家属”懵懵然来到加拿大。
他回忆说,当时来了之后什么也听不懂,上新移民免费英语课听了一周觉得无法进行下去就彻底放弃了。他决定开始自学英语,争取再上个大学来改变发展路线。一年的时间,他除了学习什么都没做,硬是把一本英语词典背了下来,托福和GRE居然都过了,然而他的身体却过不了。
原来,常年在国内无规律的生活和喝酒过度,使他的体质变得非常弱,再加上一年苦读最终让他大病一场,读书的期望就此落空。2003年他重操旧业,在一家制药厂找到了一份制药的工作。在那里他遇到了后来考上了约克区警察的韵宁,韵宁在2004年当了警察之后,对周海宁的启发帮助很大。经过一段准备,他顺利在2008年4月加入约克区警队,后来一直在5分局工作。

从前线到机关

加拿大警察也分为一线巡逻的军装警员和在后方机关的各个专业部门,这些专业部门有刑事调查、警犬、特警、扫毒、风化、防诈骗、凶杀、后勤训练等。多元文化部门是一个比较具有加拿大特色的部门,主要是为了适应加拿大移民多元化的社会现状。
杨乾良:从躲媒体到找媒体
杨乾良表示,他所在的部门有8名各族裔社区的联络官,根据每个主要社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设。有的国家居民历来不相信警察,有事情也不愿意报警。有的国家和加拿大法律差异较大等,这都需要族裔社区联络官来沟通协调。
他认为现在大陆新移民占了华裔新移民的主体,他之所以从一线到机关可能是因为他通晓普通话和粤语的关系,之前他并未申请过这个职位。谈到与一线的差别,他指出原来在路面上面对媒体他都采取躲避的方式,现在要大大方方面对媒体,还要让媒体多多宣传警务活动。以前处理的都是一线警务,现在主要是忙于和华裔社区打交道,熟悉各个方面的关键人物,工作量甚至大过以前,至少节假日都要参加一些活动了。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华人社区和多伦多警队联系更加紧密。
姜衫:防弹衣穿里边了
姜衫认为他从一线到现在的工作说话的方式变了,原来对嫌犯用命令的语气比较多,现在对民众要用友善的语气。2014年5月23日,他在万锦市一家新移民服务中心,用普通话为华裔新移民进行了一场警务讲座,这是他从警以来第一次给居民开办讲座。也许面对神情紧张的嫌犯他的威慑力更强一些,面对不时交头接耳嬉笑怒骂的新移民听众们,他倒是显得有不知该怎么去控制。
他还特别指出,以前是把防弹衣穿在外面,现在做社区工作就把防弹衣穿在衬衫里面。以前腰间的装备里有警用皮手套,专业上被称为搜查手套,一般是准备动手抓人搜身用的,现在他也不带了。他解释说,警用黑手套有很强的威慑力,有时候嫌犯不愿意就范时,他通常就会掏出手套,一派准备动手的架势,对方态度往往会立刻软下来。而现在,他仅携带类似医用的橡胶手套,以防紧急救护时需要用到。
周海宁:认识的人多了起来
以前给人印象寡言少语的周海宁觉得以前常年在5分局工作,只认识当地的各族裔人士,现在主要负责2、4分局的少数族裔联络工作,社交圈子一下子大了很多。他还特意指出,他和姜衫的工作与杨乾良还是有所不同,因为约克区警队多元文化巨人手不多,他们负责对各少数族裔社区的联络,不仅仅是华裔社区。
在一线上班虽说辛苦,但是倒班是上4天休4天,一年下来只上140多天班。到多元文化分局上班就是朝九晚五地一年上下来,周末还要参加很多活动,属于自己的时间少了很多。好处是少了很多精神上的压力,因为在一线需要面对暴力犯罪、死亡、家暴、精神病人等令人沮丧的事情。
在这几个月的工作中,他发现其他族裔人士不仅仅参加本社区活动,也经常参与其他族裔社区活动。相比之下华裔居民往往只参加华人的活动,此外华人常常各人自扫门前雪,缺乏邻里守望意识。在小区发现可疑人士也不愿操心或者报警,因此华人聚居区目前多发撬门别锁入室盗窃的案件,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他觉得,要对社区有所付出不仅仅是索取,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安全的环境,只顾自己到头来还是逃脱不了成为受害人。

他们第一次拔枪

相对于世界大部分地区来说,加拿大警察面临的危险是最低的。除了良好的训练、齐全的装备、完善的条例之外,还有相对弱势的犯罪分子。因此警察拔枪的机会不多,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每次拔枪,回去都要写一份详细的报告,那么第一次拔枪对他们来说是什么感受呢。
杨乾良:群起拔枪不如近身肉搏刺激
2007年是杨乾良上路执勤的第一年,有一天晚上在巡逻途中收到调度台的犯罪情况通报,其中提到一辆被盗车辆的车牌,正好就被他遇上了。他立刻驱车跟随并没有紧追不放,他解释说警察的训练是确保自身安全,不搞个人英雄,遇到情况要呼叫周围的同事进行合围,确保行动成功。周围的警车逐渐围拢过来,他第一次拔枪和其他同事共指嫌犯参与了这次拘捕行动。
听起来好像并不惊险,而2008年的另一次行动却使他感受到危险。他回忆说,当时他和同事去一个公寓抓一名17岁的抢劫嫌犯,嫌犯的父母和妹妹都在,但是他们并不知他犯事儿了。没想到这个17岁的青年十分强壮,也非常爱面子,在父母面前不愿意束手就擒,于是双方在狭窄的屋内推搡起来。
杨乾良表示,身上一身装备在窄小的房间里非常碍事,即便是两名警察面对一个身强力壮的毛头小子也有些为难,当时他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威胁。眼看强攻无效,他就住手让对方平静下来,有事儿出去再说,他们准备出去大干一场。没想到出门之后这个小子就束手就擒了,因为他觉得当着家人的面被擒很难堪,所以要搏上一搏。多亏了他们采用攻心之术才化险为夷,这次经历他觉得比拔枪还难忘。
姜衫:拔枪四顾却面对亡灵
对于姜衫来说,第一次拔枪是执勤搜查建筑,所以谈不上难忘。不过,他说有一次拔枪经历令他非常难忘。他回忆说那是2013年一次出警,通报称一名有自杀倾向和精神问题的男子持刀威胁妻子。他和同事首先抵达现场,拔枪在手沖入室内,结果却发现那名男子刚刚在厨房内用刀自杀。他立即收起手枪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紧急抢救,但最终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还有一次虽然没有动枪,但是面对负隅顽抗的嫌犯,经历也非常刺激。他表示那是在2010年的一个晚上,一个商业机构发生入室盗窃案件,他和同事赶到现场分前后门进攻对嫌犯进行堵截。他刚到前门就发现嫌犯在室内试图踢破玻璃门沖出来,他马上抽出伸缩警棍也开始砸玻璃要沖进去。这时候同事已经从后门进入室内,他也从砸破的大门沖进来,两人开始联手制服嫌犯。
他回忆说,当时地面上全是碎玻璃,在搏斗中一方面要制服对方,另方面还要防止跌倒被玻璃刺伤,所以境况非常危险。两人最终还是成功拘捕了嫌犯,这是他比较危险的一次经历之一。
周海宁:枪未出鞘更惊魂
周海宁从警6年,和姜衫一样在无数次搜查建筑时浪费了第一次拔枪的经历,直到2010年的一个晚上,他虽然仅仅是把手放在枪把上,却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他回忆说,当时是处理一件街头抢劫案。一名路人被四名黑人抢劫后报警,他负责录取报案证词,当结束后送当事人回家的路上,突然遇到了这四名嫌犯。受害人坐在车里大声喊出:就是他们。
然而单枪匹马的周海宁面对的是四个都在一米九左右的黑大汉,他在迅速通过电台求援的同时,还必须立刻上前拦住他们,否则的话就会贻误战机。他驾驶警车拦住他们的去路之后,命令他们面对墙壁举手跪下。他表示,当时就是要震慑住他们,不能让他们四下观察发现自己是孤身一人,他的手一直按在枪上,随时准备应付突变。
好在约克区警队警员之间的支援速度相当快,第一个同事抵达现场只用了不到40秒,其它的警车陆续到达。即便只有40秒,但一对四的场面也显得十分惊险和漫长。

多伦多警队分局警务支援部

杨乾良所在的分局警务支援部(Divisional Policing Support Unit /DPSU),是2011年9月由多伦多反暴力策略部(Toronto Anti-Violence Intervention Strategy (TAVIS) 和社区动员部( Community Mobilization Unit)合并而成的新部门。
依然兼具社区联络的工作,还要兼顾安省警察总长协会的一些具体执行工作。在反暴力策略方面加强对社区资源的利用,加强对各分局社区回应组警员资源、信息的予以统筹,与反暴力快速反应组合作,提供与社区和青少年合作的专业服务。还有一项工作是预防犯罪,以及与受害者服务组,为受害者和证人提供帮助的工作。

约克区警队多元、平等和包容分局

姜衫和周海宁所在的约克区警队多元、平等和包容分局(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Bureau),致力于加强与辖区内各少数族裔社区交流,同时负责对警队成员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现由6人组成。约克区警队仇恨犯罪调查组也属于该分局下属机构,共有21名警员,分布在各个分局。由5人组成的警队牧师组也归属该分局。

 

share to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