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鮮前先做功課 這三部位能不吃就不吃!

加拿大都市网

■■專家提醒欲安心吃海鮮,要挑不只是鮮度,吃魚哪個部位實不可忽略。 網上圖片

星島日報訊

華人不少都愛吃海鮮,不過由於海鮮種類太多,如何正確挑選和烹調就非常重要。事實上,蝦子一旦從水裡撈起、離開原生環境後很快就會死亡,市場上或餐廳販賣活跳跳的蝦,可能是用了藥劑,例如麻醉劑或興奮劑。要買鮮活海鮮,能夠找到相熟又可靠的店家就較有保證。

《中時電子報》引述康健雜誌報道,目前急速冷凍還是最安全的海鮮保鮮方式。專家提到,在市場上,可請攤販直接拿冷凍狀態的蝦子,而非已解凍好的;除非買回家立刻就烹調,否則解凍、回凍這一來一回,不但新鮮度變差,也會影響肉質鮮美。

至於一條魚當中,在毒物學上有三個部位不建議吃:魚頭、內臟和魚皮,不過有些人就是特別喜愛魚頭或特定內髒的美味,所以如吃的話注意控制分量,盡量別吃太多就好。

去到市場挑海鮮,首先要找自己信任的店家。有熟識的魚販,就可視乎當天魚貨種類購買。台灣專家譚敦慈提出,要辨識海鮮的新鮮度,有幾個方法:

1.選魚
看魚眼睛的方式已不大準確,因為讓魚眼睛晶亮的方式愈來愈多。消費者可用手輕壓魚身,看肉質是否保有彈性;再者可以聞魚鰓,如果腐敗或是泡過藥水,一聞就會知道,

此外,輕壓魚肚上的小洞,看流出來的水是否乾淨,如果是臟臟黑黑、有臭味,代表這條魚已經不大新鮮。也可以把整條魚拿起來,不垂墜癱軟而是硬挺成形的,比較新鮮。

2.選貝類
蛤蜊等貝殼類海鮮,要拿起來互相輕敲,若是清脆的「叩叩」聲,就是新鮮。

3.選蝦子
如果選購時發現,蝦頭和身體已有分離斷裂情形,或是摸起來太軟、輕壓蝦殼沒彈性,都表示這些蝦子已經不新鮮。

4.選魷魚(透抽)
夏天有冰鮮的魷魚,但到了冬天,就買冷凍的。購買時,魷魚眼睛較明亮的,代表比較新鮮;如果是霧霧的,表示保鮮不足。

宜避免買大型魚

儘管海鮮很營養,但有些魚不宜常吃。首先是大型魚,尤其是食物鏈頂端的鮪魚、旗魚等,因為這些魚體內累積的甲基汞等重金屬可能較高。台北衛福部食葯署訂定飲食建議,孕婦和育齡婦女吃鯊魚、旗魚、鮪魚及油魚,每周不宜超過一份(35克),約為成人三指併攏的大小及厚度;6歲以下兒童則每個月不宜超過一份。

第二種避免吃的是鸚哥魚等珊瑚礁魚類,常看到有些海產店會宣稱,這類色彩鮮艷的魚是現釣、限量,但請小心,一方面基於環境永續,亂吃珊瑚礁魚類會破壞生態平衡;再者有些魚其實有毒,所以基於環保和安全雙重因素,建議選購一般市場上當造的魚種,那比較安心。

除了限制分量,烹調前也別忘了「去皮再煎」,美國學者比較三文魚去皮與未去皮入煎的重金屬含量,結果是兩者所含重金屬相差40%,建議煎大型魚最好去皮再煎。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2024年全球10大热门景点 帝国大厦夺冠巴黎铁塔排第2

为什么夏天晚上不应该使用电扇

Haribo多伦多卡车快闪 免费领新品水果软糖!

华裔记者冯文嘉和第三代华商雷震瀛获加拿大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