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檢查對抗肝癌 提升病人治癒率

加拿大都市网

陳詩正醫生說採用前經路方式切除肝癌,能減少日後複發機會。

肝癌是目前十大常見癌症之一,每年在醫院死亡的癌症人士,有很多是死於肝癌!幸多年來醫學界致力研究如何及早發現肝癌,及改良治療方案,提升病人存活率。今天,肝癌治癒率已大大提升。

撰文:陳旭英 設計:楊存孝

肝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可是一些高危人士,都有可能掉以輕心,沒有做好定期監察,到癌魔攻擊時,病情可能已經不輕。

45歲的郭先生是一名乙型肝炎帶菌者,過去20多年都沒有特別關注,沒有做任何檢查,直至去年年中,他因為上腹痛而求醫,醫生在詳細檢查後,發現他有肝瘤,體積碩大!

「過往很少見醫生,事實我沒有什麼病痛,一向壯健,身體不差,估不到一有事,便是大件事!」郭先生說。

郭先生去年中因腹痛求醫時,普通科醫生在臨床檢查中摸到他肝臟有異樣,同時發現他膊頭痛楚,立即轉介他到醫院接受詳細檢查,結果血液報告顯示甲胎蛋白數值超高,達十萬以上,而正常是十以下。

三成癌病人死於肝癌

而在電腦掃描中,發現肝臟腫瘤達20厘米!因為腫瘤體積大,引致上腹痛楚,痛楚更反射至右邊肩胛,所以右肩痛。

由於肝臟腫瘤體積巨大,郭先生被轉介見外科專科醫生,接受腫瘤切除手術。

很多因癌症死亡人士是死於肝癌,即每3個在醫院死亡的癌症人士,其中一位致命原因是肝癌。

香港養和醫院肝臟外科中心外科專科醫生陳詩正說:「在10大常見癌症中,肝癌在男性中排第4位,女性則是第7位;但在致命癌症排名中,肝癌是男性中排行第2位,女性排第4位,反映肝癌很多在中或後期才發現,故此治療相當困難,死亡率較高。」

肝癌又稱為肝細胞癌,因為它是由肝細胞演變而成。陳詩正解釋:「肝癌分為兩類,一是原發性,癌細胞在肝臟內產生;二是轉移性,例如大腸癌轉移至肝臟。

原發性肝癌亦分兩類。肝臟內有肝細胞及膽管,由肝細胞演變出來的是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一般稱肝癌;連接肝臟的膽管亦可以癌變,即膽管癌。

在原發性肝癌中,九成是肝細胞癌;肝連接膽管,由膽管演變出來的是膽管癌,約佔一成;另外有極少數是其他癌症,例如血管癌。 」

肝細胞癌患者大部分在50至70歲之間,亦有年輕的患者,陳醫生說治療過年紀最輕的肝癌患者只有8歲。
昔日確診肝癌病人,90%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現時醫療技術進步,大約有二至三成個案可以進行外科手術。

「若能以外科手術方法切除肝腫瘤,是較為徹底的治療方法。在能夠接受外科手術的個案當中,超過一半能治癒,昔日只有少過一半個案能治癒。」陳詩正說。

「10個可以進行手術的肝癌病人,5至6個有5年存活率,大約4個5年內去世,原因包括複發、出現新的肝臟腫瘤。能徹底治癒的病人,主要因為較早發現腫瘤、腫瘤體積較小。」

高危人士 緊密檢查

如何及早找到腫瘤,是治療肝癌的契機。陳醫生指出,肝炎帶菌者患肝癌機會是非帶菌者的100倍,所以肝炎帶菌者,應最少每年進行兩次檢查,包括驗血檢查甲胎蛋白指數及超聲波掃描,但會有漏網之魚。
「有三分一人就算有肝癌,甲胎蛋白指數也不高;而進行腹部超聲波掃描,可以檢查肝臟有沒有腫瘤,但這個檢查有一些局限性,例如腫瘤少於一厘米是難以察覺,而若肝臟已出現硬化令表面呈凹凸不平或病人體形較肥胖,超聲波亦較難察覺。」

接受超聲波掃描的頻密程度,應該因應個人風險而有所不同。陳醫生指出如每半年照一次超聲波,少於一厘米腫瘤,例如九毫米便難以發現;這個腫瘤在3個月後已有可能發展至2厘米,到6個月有機會發展成4厘米,有些人的腫瘤生長得更快,所以每半年照一次的人,如錯過了9毫米腫瘤,下次有機會是4厘米。
故對於肝癌高風險人士,陳醫生建議應每3至4個月進行超聲波掃描,即每一年3至4次;體形肥胖的,這3至4次中應有一次是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以便更精確找出是否出現腫瘤。

精準檢查 精良手術

肝炎帶菌者如有飲酒習慣,其患有肝癌的風險增加一倍,如同時有脂肪肝再增加一倍,即一名肥胖、有飲酒習慣的肝炎帶菌者患肝癌機會,風險是體重正常沒有飲酒習慣的非肝炎帶菌者的四百倍!故高危人士一定要加密定期檢查。

治療肝癌主要是手術切除,術前病人會接受正電子掃描,以確定腫瘤有沒有轉移,如有會重新計劃手術,或重新規劃治療方案。

「很多術後或要再接受手術的個案,其實不是複發,而是第一次手術前未能發現腫瘤。」陳醫生說。為了在術前充分掌握腫瘤狀況,養和醫院為病人注射兩種對腫瘤敏感度高的追蹤劑C11 Acetate及18F-FDG,減低腫瘤走漏眼機會。

近年研究亦發現,在切除腫瘤後,如從病人的病理報告中發現癌細胞已侵入微絲血管中,癌症轉移風險大,複發率亦會較高。如癌細胞沒有侵入血管,八成能治癒;但若果已侵入血管的,四成能治癒。
可否在手術前知道血管是否有癌細胞侵入?陳醫生說有兩方法,一是抽組織檢查,但有機會導致癌細胞擴散;二是進行正電子掃描,如C11 Acetate追蹤劑檢查影像發光的話,較少機會侵入血管,如在使用18F-FDG時,影像呈光亮,很大機會已侵入血管。

如術前檢查發現有高危轉移風險的,也毋須絕望,目前有另一選擇可增加存活率。陳醫生說,如腫瘤體積不太大,研究發現如能切除全肝,再進行肝臟移植手術,5年存活率是八成,即肝癌病人的生存率由原來的四成增至八成。其當中就需要家人或親友捐出部分肝臟作活肝移植。

外科醫生亦致力研究如何在手術中做得更好以減低複發率,其中一個方法是切除時避免大幅度觸動腫瘤,採用前經路方式(Anterior approach),在不反轉肝臟下逐少將腫瘤與正常組織分離。採用前經路方式取出腫瘤,病人的複發率較低,原因相信是不打擾及刺激腫瘤,減少癌細胞走散有關。
從臨床經驗所得,上述方法對於第二期的肝癌個案最為有效,存活率高。

失血少 提升存活率 

在切除手術中,病人會流失血液。研究發現,如能減少失血量,減少或避免輸血,病人的存活率較高。
陳詩正於2003年進行研究,分析兩組醫生切除肝臟腫瘤後,病人的存活率有沒有分別。結果發現,肝臟移植團隊與專職肝癌切除團隊,進行切除同一體積、嚴重性的腫瘤手術,從數據分析中,肝植移植團隊的肝癌切除病人存活率較高。 「由肝臟移植團隊進行肝癌切除手術,病人輸血率16%;而專職肝癌切除團隊,病人的輸血率是38%。

相信若在手術期間進行輸血,會對病人造成不良影響,抑壓病人免疫系統,故影響抗病能力包括癌症。
但直到近年,大多數進行切除肝臟腫瘤的手術需要輸血的比率都已降低,所以今天病人治癒率提高。 」
郭先生在確診肝癌後,在兩星期內接受外科手術切除,住院一星期。術後的病理化驗報告顯示腫瘤已屬第3期,複發機會較大,故需要密切監察。

陳醫生指出,及早發現病情,在腫瘤體積細小時切除最有利,亦有機會可以用微創手術進行切除,對病人的復元會較好。所以他叮囑高危人士一定要加密檢查。

肝臟內有肝細胞及膽管,兩者均有機會出現癌變。

 


為了準確掌握情況,病人在接受正電子掃描時,需注射敏感度高的放射性物質追蹤劑。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崩溃!多伦多女子被移民局告知公民身份有误 恐成无国籍者!

最新研究:睡眠会形成真实和虚假的记忆

当你有高胆固醇时可以吃奶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