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妄想症:被監視 被迫害

加拿大都市网

独居长者苏伯的「安心通」通话器多次失灵,采访期间更示范按键求助,但通话器不断重拨,未能联络职员。摄影组摄2017/03/15 东周刊707A 城中人‧城中事 P025

▲我們應多關心獨居長者,避免因孤獨感而影響情緒。有時會聽到朋友投訴家中長者愈來愈固執,

思想又「盲塞」,有時更會無中生有,指摘別人想陷害他…… 如果上述情況持續發生,絕對不應輕視,因為這位長者可能患妄想症,需要接受治療。

撰文:陳旭英 攝影:李玉梅

什麼是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養和醫院精神科名譽顧問醫生潘佩璆醫生說,顧名思義,妄想症即病人有「妄想」(delusion)。

「醫學上,妄想是指一個人有很堅持的信念,這信念是不真實的,亦不可以用文化、教育或個人經歷來解釋。」潘醫生說。他舉例,一個人相信自己被黑勢力或政治勢力迫害、被監視,而這人沒有任何客觀證據顯示有此背景關係,這就是妄想。妄想作為一種精神病的病徵,可以出現在不同種類的精神病裏面。 「其他老年人的精神問題,例如譫妄,嚴重抑鬱症,認知障礙症等等,都可能出現妄想。

住在老人院的長者指稱被人偷竊或故意弄壞舊衣物,這可能不是真的,或是妄想,醫生要看看他的認知能力有沒有問題,有沒有其他精神病癥狀,才能做出診斷。 」潘醫生說。

妄想症在社區中,實際患者數字多嗎?潘醫生說,研究數字顯示,約有1%的70歲長者出現思覺失調病徵,而妄想就是思覺失調的主要病徵之一;85歲長者,這比例提高至10%,即每10人有1人患病。

▲潘佩璆醫生說,80歲以上長者,大約有一成人有思覺失調病徵。

長者患妄想症,不但對患者本身造成困擾,亦令身邊家人、朋友甚至不認識的人帶來影響。

妄想被鄰居迫害

80歲的張婆婆是位獨居長者,年輕時是位教師,一直沒有結婚。她退休後寄情文學研究,一室書香。然而近數年,她平靜的生活起了變化……

「樓上自從有一個年輕家庭入住後,我便沒有一日安寧!」張婆婆說。

喜愛寧靜的她,覺得樓上住客在地板咯咯作響騷擾她,令她 睡不安寧。她步行到哪處,樓上的咯咯聲都跟隨着她。她走到書房,聲響便從書房天花傳來。

婆婆說,這家人其後提升滋擾程度,「晚上我睡着後,樓上住客竟然噴毒氣想毒害我!我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我把所有窗戶關上,連窗帘也完全拉上,阻隔毒氣進入,保護自己。

日子這樣過得實在太困擾了,有一天我決定不再默默忍受,跑到樓上拍門,質問對方為何要這樣做!

他們也真無恥,敢做不敢認! 」婆婆說。

其後她再去管理處投訴,請管理員幫忙為她出頭,阻止樓上住客對她的滋擾和迫害。管理員向該住戶查問後,當然發現沒有其事。婆婆不罷休,最後報警。警員到場了解後雖然都大約知她有妄想,但無法幫忙。

「我投訴無門,無人信我,無人幫我,我那段日子真的好睏擾,好傷心,我真的想自殺……」張婆婆說。

最後拯救婆婆的,是她的姪女,探望時聽她訴說被監視苦況時,感覺到她的無助。之後致電精神科醫生請教,帶她去求醫。

 

認知障礙症早期病徵

為何婆婆會患上妄想症?潘佩璆醫生說,上述案例有多個典型因素,第一是患者獨居,第二是性格孤獨及較內斂,與人相處或出現問題,第三是疑心較重;另外患者當中聽覺有問題的,比例較高。
「外國研究發現,新移民較容易患妄想症,相信與掌握當地語言能力較差有關。遺傳因素亦有關係,愈年輕病發,遺傳因素愈強,年長才病發的,遺傳因素較低。 」潘醫生說。

要特別留意的是:部分妄想症病人,後期發現有認知障礙症。潘醫生說:「在妄想症案例中,有不少初期被診斷為妄想症,一兩年後發現有認知障礙症。妄想是認知障礙症的其中一個病徵,在早期時妄想病徵較明顯,而記性差、思維能力下降等病徵並不明顯,故不容易分辨。

在認知障礙症患者中,大約有三至四成有妄想徵狀。有時過了某階段這病徵就消失,妄想一般在早中期認知障礙症中出現。 」

▲長者如欠缺關懷,容易胡思亂想。

懷疑妻子有姦情

70歲的郭伯伯是另一位妄想症患者,他的妄想病徵,幾乎釀成悲劇。
「我一早已退休,兒女都已成家立室,搬出居住,剩下我和太太一同生活。退休生活沒什麼特別,平常都是去晨運、上茶樓,然後回家午睡。

有一次和太太去晨運,這個公園有男有女,我發現太太和其中一位男士談話特別投契,忽然感覺此男士與太太有瞹昧關係,兩人眉來眼去,細聲說大聲笑,背後一定有’貓膩’。

回家後我愈想愈發覺不妥,但又苦無證據,於是趁太太外出時跟蹤她,可是沒有發現。她一定是知道我有懷疑,所以不敢約會姦夫!

最後我多番質問,太太終於承認!之後幾日我都無法抑壓怒火,多次與太太為此事而爭執,有次想沖入廚房拿菜刀……」郭伯伯說。

飽受妄想煎熬的郭伯伯其實十分苦惱,幸好在釀出悲劇前,兒女們報警,由警員上門並召喚救護員送他到急症室,經詳細診斷後確認患上妄想症。

潘醫生說,郭伯伯所有對太太與男子有染的描述,都是他妄想出來,沒有任何事實根據。然而這些妄想對他來說是真實的,而太太在他不斷追問下為求解脫而「被逼」承認,並沒有令問題得到解決,反而令問題惡化。

不宜爭辯 宜體諒

如懷疑長者有妄想症,陪同他們求醫時,醫生會如何處理?

潘佩璆醫生說:「我們會詳細了解其病況、經歷,明白他所經歷的及遭遇的,我們態度不能表認同,但要表示明

白病人對此感到十分困擾,過程中建立互信關係,讓病人知道醫生明白他,理解他的感受,從中了解有什麼可以幫助他。

如何治療妄想症?潘醫生說主要靠藥物,但服藥便代表她有病,病人並不認為自己有病,故在治療上有困難。 「有時不是要立刻處方藥物,而是先了解,體諒。」潘醫生說。

若果有社康護士去探訪,了解其實際生活環境,從中查找減少病人困擾的方法,會對病人很有幫助。 「醫療專業人士探訪關懷,對這類病人很有好處。當他知道有人關心,有人想幫他,他們會較樂意接受。

到了此時,再向他們提出有藥物可用,病人會較易接受。 」潘醫生說。

▲現時有不少長者學習中心,在持續學習中保持精神健康

藥物+認知行為訓練

第一線藥物是抗思覺失調葯,有時病人亦需要服抗抑鬱藥物,前者是主力。 「這類藥物療效不錯,大約有一半病人可完全或部分解除妄想情況。其藥理是減低多巴胺作為傳導物質的腦細胞活躍程度,令這些腦細胞不過分活躍,從而減少出現不真實的想法。」潘醫生說。

高劑量的抗思覺失調藥物會有副作用,病人服後或會有手震、腳震及肢體活動不靈活等問題。故醫生在處方藥物時,會找出一個能控制妄想不出現及沒有太多副作用的劑量,這點對長者特別重要。
有幻聽、幻覺又嗅到毒氣的張婆婆,在服用抗思覺失調藥物後,妄想徵狀已消失。

潘醫生說藥物並非百分百有效,有一小半病人效果差,有約三分一病人對藥物完全沒有反應。 「藥物無效的病人可以用心理治療,例如認知行為訓練,幫助他們面對幻覺,如何在妄想下過比較正常生活。」

有不少妄想症病人會選擇搬遷,以避開滋擾源頭;在搬遷後,大約會有兩三個月妄想消失,但之後會重臨,故這不是好辦法,最終病人仍是要面對妄想。另外如病人有失眠情況,醫生亦會處方安眠藥。

懷疑妻子有外遇的郭伯伯,在家人報警後被救護員送院治療。雖然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郭伯伯仍然覺得妻子有外遇,但這想法比昔日少。醫生在詳細了解及判斷後,認為郭伯伯可以出院,不過為免他出亂子,安排他每天到日間醫院,數月後他完全康復,並主動向醫方提出回來做義工。郭伯伯至今仍然保持服用低劑量藥物,避免妄想念頭再次出現。

家人可以怎麼做?

如家中有長者患妄想症,除帶往求診及治療外,有什麼可以做的?

潘佩璆醫生說,避免在家中與病人爭拗,因為在病人來說這是真實的,爭拗只會失去互信。他建議家人應向病人表示同情,用心去感受對方處境,如面對同一處境,會有什麼感覺呢?但是小心,絕不要附和病人的妄想。

「作為家人要表同情及理解,從病人處境出發,想想自己會如何面對。
例如說:『你有這個感覺,我們都聽明白了,或者我們尋找專業人士幫忙吧。 』或例如說:『你現在睡不着吃不好,好辛苦,我們想想有沒有辦法可以幫到你。 』切忌爭拗,減少正面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