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病毒」標題黨 給歧視的種子澆水

加拿大都市网

■在一個多元文化社會,各方都有責任,去防止對病疫的恐懼轉化為成見和對立。 資料圖片
 
星島日報訊
 

歧視的種子可能埋藏在不少人的心中,沒有適合的環境它就是死的,但一旦找到了一點土壤,可能就發芽長大。

我理解《省報》採用「標題黨」的做法企圖吸引讀者,但身為一個名氣響噹噹、甚至得過獎的媒體,輕易地採用「中國病毒」四個字是不妥當的。尤其編輯主管們很清楚當前社會氣氛、本已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憂慮驚嚇,標籤化華人的問題已經蕩漾,怎可以繼續火上澆油?

日前一個實例,一個住在溫哥華、過去20年沒有到過中國的華裔女子,只因為在墨西哥航空公司的飛機上咳了一聲,立即引發空服員關注,問她是否去過中國,又是否去過武漢。儘管她說沒有,卻仍硬要她戴上口罩,這難道不是一種隱性的歧視嗎?

全球各個角落都上演着類似的歧視案例,一名居住在西班牙格拉納達(Granada)的華人撥打救護車緊急服務,雖然他的病症與冠狀病毒無關,但因為其華人的身份還是遭到了工作人員的「特別對待」。有些人似乎忘記了病毒本身,在意的竟是膚色的問題。

「我不是病毒,我是人類」

很欣慰看到兩個意大利華裔男孩夏宏望,和Massimiliano Martigli Jiang (姜嘯),拍了一段「我不是病毒」的視頻,視頻中的主角Massimiliano矇著眼睛、戴着口罩,站在一個寫着「我不是病毒,我是人類」的標語牌旁。有些人冷冷看着他,有些人好奇地拍照,但直到第一個人上來擁抱他,接着有越來越多的人也走近他,給予他支持鼓勵。他說:「我們希望所有人都不要再歧視華人了,很多人和你們(意大利人)一樣在這裡長大,一起讀書,我們並不是病毒。」

是的,我們都是加拿大的一分子,我們在這片土地工作,我們的子女在這裡長大唸書,任何膚色種族都一樣,病毒不會因人種而區別對待,會區別對待的只有偏離的人心。「恐懼」是一種傳染病,但「溫暖」同樣有極大的散播能量,所以當第一個人給了Massimiliano溫暖後,激發許多人站出來擁抱他。

更可喜的是,這兩天,我們看到西班牙、瑞典、英國、法國等一些年輕人,紛紛發起了「我不是病毒」的運動,在這個冬天,如此的暖流令人感動。當歧視開始萌芽,只要有人先站出來踩着它,就會阻止它成長發展,這是我們需要的積極力量。

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說:「我們只崇敬真理,自由的、無限的、不分國界的真理,毫無種族歧視或偏見的真理。」百年後,他的這段話,依然是動蕩社會中最好的指標。文:陳儀芬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多伦多又一家知名超市本月永久关闭!曾跟Costco竞争

爆红全球减肥“神药”今天上市!预估每月$400,哪些人可以使用?

涉内幕交易︱美国​Tiktok法案的起草人 大量购买Meta股票

快抢!匹克球拍套装 原价79.99特价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