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年齡越大 越會感覺時間過得飛快?

加拿大都市网

人年齡越大,越感覺時間飛速流逝,是一個被心理學家用實驗證明確實普遍存在的現象。馬克·威特曼和桑德拉·倫霍夫招募了 499 名不同年齡段的被試者,最小的 14 歲,最長的 94 歲,對時間流逝的感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時間流逝速度的主觀感覺隨着年齡增長而增加,在 50 歲時到達頂峰,之後趨於穩定,直至耄耋。

時間流逝的客觀速度是恆定不變的,但人對它的感覺卻來自主觀經驗。有時候明明已經過去了一小時,卻覺得還不到一小時,這便是低估了時距——主觀估計的時間流逝變慢了,然後發現「時間流逝變快了」。至於影響這種主觀判斷的因素,心理學家認為不止一個。

我們生理反應速度的變化就可能影響對時間的估計。隨着年齡增長,人的新陳代謝在變慢,這會改變心理上的時鐘。不過,更重要的影響還是來自我們生活的外界環境。

新異刺激的出現頻率對我們的時間感就有重要影響。心理學家大衛·羅斯和喬安娜·薩默斯的時距辨別實驗發現,在一系列等時距出現的重複刺激序列中,人們對第一個刺激呈現時間的判斷會長於中間刺激。相應的,皮特·烏瑞克·謝和 詹姆斯·英特里利蓋托也發現,當新異刺激出現在重複刺激序列中時,它的呈現時間往往會被高估。

在我們年少時,有許多個「第一次」:第一次學走路,第一次挨打,第一次見到小狗,第一次考試,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戀愛……每天還要學習新知識。隨着年紀的增長,對這個世界更加熟悉,一個事件成為新異刺激的門檻越來越高,於是,日常生活中能激發我們新鮮感的東西變少了。

另外,步入職場後,大部分人從事的工作在或多或少的投入時間後,都會變得以重複勞動為主。因此,我們會覺得新異刺激頻繁出現的童年時期過得很慢,而缺乏刺激的成年生活則過得很快。

與之相似,我們在記憶中儲存的重要事件和變化也會隨着年齡增長而密度降低。這裡邊還尤其包含心理的變化,人容易對他的性格塑造時期記憶猶新,其實就是因為那時候他遭遇的變化太大也太重要了。相反,大人總是喜歡用孩子來度量時間,比如在寒暄時說「這孩子都長這麼大了,時間過得真快」,也是因為他們自身值得注意的變化實在太少了。

分配給時間的注意力也會影響我們的時間判斷,在這裡,主要變化的並非我們自身的注意力,而是我們分配注意力的對象。人對時間流逝注意得越少,就越會低估時間的長度,於是感覺它過得越快。這與日常經驗也是相合的,當我們專註地看一本小說、看一部電影時,完全沒去注意時間,就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當我們頻頻看錶,焦急不耐時,時間卻因為注意指向了它而走得更慢了。

人在年幼的時候,時間多不歸自己分配,經常需要等待自己不喜歡的那段時間過去——例如在上課的時候計算還有幾分鐘才可以下課休息,很在意時間。而人在成年以後,掌控了時間的分配權,不再在意一時一分的變化;外加太多生活瑣事需要操心,也沒有多餘注意力可用來關注時間,結果,時間就這麼變「快」了。

此外,影響我們時間判斷的還有對「時間不夠用」的焦慮感,馬克·威特曼、桑德拉·倫霍夫的實驗研究和威廉·弗里德曼、史蒂夫·詹森的複製實驗發現,「時間不夠用」的感覺可能在心理上被人們重新解讀為「時間過得快」。至於老年人,雖然退休後事情少了,但可能會因為衰老或認知能力退化,也具有時間不夠用的焦慮感。

當然,一段流逝的時間在一個人所有逝去日子中佔據的比例多大,也會扭曲他對這段時間的感覺。同樣的一年時間,五歲兒童會感覺是他現有人生的 1/5,30 歲青年卻只當成他的 1/30,觀感上,後者會比前者判斷這段時間「更短」。

有必要解釋的是,人們對過去時間的判斷,與對當下時間的估計是兩個不一樣的心理活動。雖然在這麼一個回答里難以詳細區分二者,但自己能意識到這點的人並不少,所以很多人會感覺「一天過得很慢,一年卻過得很快」。

圖為男女隨着年齡的增長基礎新陳代謝速率的變化。(大象公會,王從余)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14街夹万锦路入屋盗窃 两持枪贼劫走大量现金!

西南航空波音737 MAX客机3万呎高空遭遇罕见“飘摆” 175名乘客吓餐饱

1种午睡习惯加速大脑衰退?患脑退化症率高40%!研究揭最佳午睡方法

北约克男子多次尾随性侵女性 警方称有更多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