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澳門「豆撈」看食俗 打邊爐涮海鮮 湯底鮮而不濃

加拿大都市网

■「豆撈」就是廣府菜中的打邊爐,涮料以海鮮河鮮為多,圖為人手打制的墨魚丸、蝦丸、鯪魚丸和肉丸等。資料圖片

本報訊 周未及短假期, 不少香港人都愛去澳門玩玩。去澳門,不一定要入賭場。澳門美食就好似澳門風土人情一樣,夠土!夠味!要了解廣府的傳統食俗,要品嘗粵菜的傳統風味,澳門是一個尚未被北味影響的地域。

澳門美食豐富;有葡國風味「鬼佬菜」,更多的是粵菜中的傳統廣府菜。其中一款「豆撈」,光聽菜名就夠吸引了。 「豆撈」其實就是廣府菜中的打邊爐,重慶稱火鍋,北京叫涮鍋,東北是圍爐……但為何在澳門稱「豆撈」?

粵菜中的「撈」,最熱鬧是過年食的「撈起」,最實惠是下班一碟「姜蔥撈麵」或「豬油豉油撈飯」……碼味要撈得均勻方腌得透,走油要快手撈起方鮮嫩……青菜用滾水一汆即撈,再下油鹽撈勻食;既可減少營養流失,又可減少脂肪攝入,撈菜比炒菜更健康。

粵語中的「撈」是動詞,其實也是「干」。 「同撈同煲」不僅是共食,同時也喻:同心同德地「撈世界」。當年很多人跑到澳門「撈偏」望發達,現在識「撈世界」的都知要走正道。所以,澳門人稱「豆撈」,此乃是「都撈」和「斗撈」的諧音;「都撈」乃一起干,「斗撈」是看誰幹得好。涮料下火鍋,一汆就得快手「撈」起;「手快有手慢冇」這句廣東俗語,便是從這打邊爐的群體活動中提煉的。

澳門與香港不同,唐人的老家多是珠三角或五邑一帶,廣府菜沒受北味的影響。澳門人打邊爐,同樣是堅持:清淡、鮮甜、嫩滑。湯底鮮而不濃,濃了便會搶奪涮料的原味;涮料就地取材,除了南海邊上的海鮮,更多的是接近中山、東莞的河鮮。除了有切成傳統的大薄片,更有廣府特有的「丸」和「滑」;豬、牛、羊、魚、蝦、蟹、墨魚等,剝殼、撕皮、剔筋、去骨、清肚……分別剁碎敲泥,半加工成「滑」和「丸」。廣府的風味與潮州的Q彈完全兩樣,滑中帶爽口,丸中飽含汁。百搭的蘸料,有清淡的麻油、生
抽,提鮮的姜茸、蒜泥、蔥花,重口味的甜麵醬、豆瓣醬、花椒醬、剁椒醬、小米椒……難怪澳門的「豆撈」能在大江南北如此地受歡迎。

為了招客,有些北方火鍋店把「豆撈」稱為香港火鍋;其實,能與香港拉上關係的也僅是可「一人一火鍋」。香港的飲食習慣中西合壁,「一人一火鍋」乃把西方的分食用在東方的火鍋上。太自我也太孤獨了,完全背離了「豆撈」初衷的「都撈」「斗撈」。其實,「豆撈」是用漏勺撈涮料,與北方涮火鍋「一箸走天下」的食俗完全不同。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Greenworks无绳割草机送两块电池 打折特价3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