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然專欄:空城後,你會孤獨嗎?(13)

加拿大都市网

作為著名的建築設計師,賴特曾經這樣表達他的建築觀:「美麗的建築不只局限於精確,它們是真正的有機體,是心靈的產物,是利用最好技術完成的藝術品」

賴特的建築生涯設計超過1,000多個建築。無論是位於伊利諾斯州的威利茨私人住宅(Willitts House,1901),水牛城的馬丁之家(Darwin D. Martin House Complex,1903)、芝加哥的羅比住宅(Robie House,1908),被奉為荒原學派經典之作的流水別墅(Falling Water,1934),以及亞利桑那州斯科茨代爾的西塔里埃森別墅(Taliesin East,1937),這些住宅至今還是人類居住建築最具文化象徵意義的經典之作。

馬丁之家、羅比住宅、流水別墅是賴特設計的三幢最大的私人住宅,其規格除了比普通的房屋大,最重要的是採用了開放式的設計,這是賴特其「荒原學派」時期最重要的實踐。

在19世紀晚期,水牛城發達的工業和商業,加上運輸的便捷,令這座城市成為紐約的「衛星城」,並迎來蓬勃發展的城市化進程。賴特最幸運的是在這裡認識了馬丁,馬丁不但給他機會、也給了他發揮才能的空間,並且令他的「荒原」理念從這裡得到更大的發揮,並一步步走向成功。而在隨後的20年里,馬丁給賴特的幫助自始自終。

賴特在認識馬丁前,一直在芝加哥工作。他設計的第一幢「荒原學派」是位於伊利諾斯州Highland Park的威利茨私人住宅(Willitts House),這幢房子建於1901年,比較有意思的是,這是第一幢包含所有「荒原學派」元素在內的建築。

威利茨私人住宅建在平坦的草地上,周圍是樹林,這是一所高檔貴族莊園,擁有7間卧室、6個浴室、一個圖書館、一個工作間、一間餐廳和一座頂層畫廊,兩間地下室和一座天主教小教堂。在平面設計上,門廳、起居室、餐廳之間不做固定的完全的分割,使得室內空間增加了連續性,這種設計觀的超前性,這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堪稱為佳作。

根據賴特的解釋,他認為「建築物內部的空間比它的圍牆更為重要」。所以,在設計時他將房子設計成一個「打開了的盒子」,例如帶有斜嵴的延展,令屋頂伸出很遠,成很寬大的挑簷,在牆面上投下大片暗影,配合低矮的圍牆,使得整幢房屋看上去與地面十分貼近,這是典型的「荒原」風格,房子就像從地里長出來一樣。

威利茨私人住宅外牆上有着連續排列的窗子,這種設計增加了室內外空間的聯繫,打破了舊式住宅的封閉性。房屋立面以橫線為主,給居住者以舒展安定的印象。而連排的窗孔、牆面上的水平飾帶和勒腳及周圍的短牆,像將房子「種」在地上,這就是賴特的理念。房子固然是一個「盒子」,他要做的恰恰是要「毀掉盒子」,創造一個開放的空間感,在周圍的自然環境和居住的人之間形成一種天然的屏障,同時也不失與大自然進行恰如其分的接觸的感覺。

賴特在1908年寫道:「草原有自己的美,我們應當承認並加強這種自然美,這種安靜的水平感。因此便有挑出的屋簷、低平台、向外延伸的牆,以及幽僻的私人花園等等。」(未完待續)

木然

rmu@singtao.ca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