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哈佛取消10新生入學資格的啟示

加拿大都市网

■美國哈佛大學早前宣布禠奪逾10個准新生入學資格,理由是他們曾在社交媒體發佈攻擊及歧視言論。網上圖片

國際上首屈一指的學府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一向是不少華裔學子爭入的名校,惟要得到錄取殊不容易。早前有逾10個准新生遭校方禠奪入學資格,理由是曾於網上發佈攻擊及歧視性言論,事件引起討論。有人支持校方的決定,也有質疑校方做法,認為過分介入學生私人生活。哈佛通過社交媒體了解學生並非罕有例子,有調查顯示,35%美國大專學院招生人員會從社交媒體了解申請者背景,70%僱主會從社交網站了解應徵者。互聯網普及之初,往往被視為「虛擬世界」,但哈佛大學向准新生開鍘事件再反映一個事實,就是隨着社會轉變,網上世界再非虛擬,已是現實生活一部分,這正是現今年輕人必須學習的一課。撰文:廖長仁

哈佛大學校報《The Harvard Crimson》早前報道,兩個准新生報料,指一些將於秋季入學的新生去年9月在社交媒體臉書(facebook)創建群組,該群組一度取名「好色中產少年的哈佛熱話」(Harvard memes for horny bourgeois teens),聊天內容涉及色情圖片和資訊,還有種族歧視言論,甚至拿性侵、納粹大屠殺、虐待兒童等話題大開玩笑。哈佛大學錄取辦公室今年4月給該群組部分學生髮信,要求他們解釋侵犯性的言論,並以錄取正在審議為由,禁止該批准新生參加迎新活動。哈佛大學發言人對事件不予置評,只稱校方有權不予錄取。

10准新生社交媒體發佈不當資訊
有人質疑校方做法,認為利用社交媒體追查學生言論是過分介入了私人生活。根據報道,有學生舉報,校方進行了調查,而且事情涉及一些歧視性及攻擊性的言論,如果以過分介入私人生活為由想推翻校方決定,機會不大。
其實在當今社會,互聯網已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從社交媒體去了解一個人背景已成新常態。卡普蘭考試培訓公司(Kaplan Test Prep)2月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350個受訪美國大專學院招生人員中,35%會從社交媒體了解申請者背景,包括瀏覽申請者的臉書、推特(twitter)和Instagram等網站;47%表示,社交媒體令他們對申請者有更正面印象,高於去年的37%;但也有42%表示,社交媒體令他們對申請者產生負面印象,比去年37%有所上升;25%稱經常使用社交媒體有助他們作出是否接納申請者的決定,比去年的11%多出一倍(見附表1)。

循社交網站了解應徵者成新趨勢
而通過社交媒體了解應徵者的情況,在今天職場更為普遍。就業網站CareerBuilder剛發表的招聘調查報告顯示,70%受訪僱主通過社交網站了解應徵者,比2006年只有11%,明顯大增;34%表示從網上所發現資訊,導致他們譴責或者解僱員工;54%曾基於社交媒體的資料,決定不聘請應徵者。
通過社交媒體資料以決定不聘用應徵者的原因,39%因為應徵者張貼有挑釁性或不當照片、視頻或訊息;38%因發佈自己喝酒或使用毒品的訊息;17%因應徵者張貼訊息次數過於頻密(見附表2)。

在目前的數碼世界中,自拍貼文、上載轉載,易如反掌,要在科技方面追得上,一點不難,換部新手機就可以了。
不少人在數碼世界生活的思維上,依然十分落後。認為哈佛大學通過社交媒體,追查准新生言行,是過分介入了當事人私人生活,這個看法忽略了一個現實,那就是在網上,私人與公共空間的界線非常模糊。
放在社交媒體的資料,人家只要有心找,根本毋須「入侵」戶口,即可收入囊中。
當一個訊息給放上了互聯網,人家如何搜尋、如何運用,當事人所能控制範圍委實有限。而在別人對當事人產生負面印象後,再爭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的問題,往往難以補救對個人聲譽所造成的打擊。
二三十年前互聯網普及之初,網上空間常給形容為「虛擬世界」,只是隨着高科技日新月異,網上的世界早已不再虛擬,且更成為了現實生活一部分。隨着社交媒體近年普及化,一個人在網上留下的訊息,更逐漸被視為一個人身分和形象一部分,已經不分網上網下了。這正是年輕人亟需及早好好學習的一課。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