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亨」林同年 100年前經營卑詩最早「超市」

加拿大都市网

■ 同和號外貌。 列治文檔案館
 
列治文市華人史鉤沉共存共榮
 
根據2016年人口普查資料,列治文華裔人口為107,080,佔總人口54%。在不少新移民印象中,華裔在當地生活始自上世紀80年代香港移民潮,但實情並非如此。早於一百年前,華裔即屬列市人口的一個主要部分,除參與修路築堤,也是漁廠與農場主要勞動力,當中更有成功商人。1895年在列治文史蒂夫斯頓(Steveston)開業的同和號雜貨店(Hong Wo Store),被視為卑詩最早出現的「超市」。
 

■ 被譽為「中國大亨」的列治文同和號東主林同年。 林氏家族收藏
 
 
 
 
 
創辦人林同年(Chung Ling Lam或Ling Lam)同時經營合約勞工、蔬果種植以及醃制黃瓜多種生意,產品遠銷至溫哥華市,當年更有「中國大亨」(Chinese Boss)稱號,受到社區人士尊敬,他的葬禮行列有5,000人出席,影響力可想而知。
 

■ 特里斯路與戴克路交匯處,現仍豎立介紹同和號和林同年的紀念牌。
 
今年80歲,在列治文土生土長的列市議員史蒂夫斯(Harold Steves),是同和號其中一個歷史見證人。他向《星島日報》記者指出,由1892至1930年,華裔約佔史蒂夫斯頓區三分一人口,當中不少是季節性的流動工人;另外三分一是日裔,三分一是白人。 他表示,自己的家族與同和號有很長淵源,父親和林同年是親密好友,他本身也與林同年及他兒子林喬治(George Lam,譯音)稔熟。同和號的建築物在1977年因有火警危險,遭市府勒令拆卸時,他獲准取走裏面的物件,他家中也收藏了一批林喬治描繪同和號以及史蒂夫斯頓的畫作。
 
 
種植蔬菜供銷溫市華埠餐館
 
史蒂夫斯憶述,同和號不僅做社區生意,更擁有私家碼頭,把貨品和船員訂購的物品的直接運上漁船,是區內漁船物資的主要供應商。而跟區其他內的華裔農場生產一樣,同和號種植的蔬菜,也供銷至溫市華埠中餐館。 曾光顧同和號的另一位市議員麥樂田(Bill McNulty)表示,林同年不僅開設雜貨店和農場,也供應合約工人到漁廠和農場,當時的人尊稱他為「中國大亨」,在他去世時,送殯行列多達5,000人。 記者嘗試尋找林家後人不果。翻查列市歷史文獻,發現1966年區報《列治文評論》(Richmond Review,現已停刊)曾在報道中,訪問了林同年的女兒林潔西(Jessie Lam,譯音)。 綜合林潔西的口述歷史,林同年從中國到加國後,先在溫市居住,並在華人循道衛理堂學習英文,及後到列治文當漁廠工人。1895年在史蒂夫斯頓開設雜貨店,並以「共處和諧」意思將雜貨店改名為「同和號」。
 
 
女兒:父親極注重中文教育
 
林潔西又透露,父親林同年在華裔農夫圈子很有名,也得到很多白人公司如Empress, Royal City (Broder’s)以及Nalley’s的勞工合約,更在史蒂夫斯頓擁有250英畝農地。她指,父親極注重中文教育,子女課餘後都要到中文學校上課。 林同年1939年去世後,同和號由子女林潔西及林喬治接手,維持着林同年的生意,包括雜貨店和農場,農產品繼續行銷溫哥華,一直經營至1971才結業。 其實,同和號原店1908年遭焚毀後,曾在特里斯路(Trites Rd.)與戴克路(Dyke Rd.)附近重建。
 

■ 1938年加拿大皇家空軍拍攝鳥瞰圖,顯示同和號、工人棚舍和穀倉位置。 UBC地理系
 
 
從加拿大皇家空軍1938年拍下鳥瞰照片,可見到該處漁廠林立區域,同和號除擁有雜貨店,更有三幢供工人居住棚舍和一間穀倉。 同和號1977年拆卸後沒留下痕迹,原址附近即特里斯路與戴克路交匯處,目前豎立紀念牌,簡介雜貨店及「中國大亨」林同年,更形容同和號是「非一般的商店、漁廠及農場工人的職業介紹所,也是本地市民聚腳點」,更說「你不能在史蒂夫斯頓找到的東西,都可以在同和號找到」,足見同和號與華商在列治文歷史上的顯著位置。
 
另外,史蒂夫斯頓的碼頭一直是菲沙河口其中一個漁獲集散地,今天漁人碼頭旁的喬治亞灣罐頭廠(Gulf of Georgia Cannery)博物館,在上世紀初曾招聘很多華工處理漁獲及包裝罐頭,廠里所保存一機器名稱,被指有歧視華人之意。
 
share to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