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04:46:29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新闻快递

溫哥華空置稅今年生效 100萬元屋繳稅1萬

  温哥华市议会于去年11月表决通过征收物业空置税,将对1年内空置超过6个月的非主要居所,征收物业估值的1%税项,即空置房屋市价100万的话,需年缴1万元空置税,成为加拿大首个征收空置物业税的城市,希望借此冷却楼市,及鼓励业主将空置物业出租,带动租赁市场。 措施已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最快将于2018年按2017年空置情征税。物业是否空置主要靠业主申报,当局会严厉抽查。未准时缴交税款会被额外征收物业估值的5%罚款;若被发现虚报住宅空置情又没有跟进改善,将按违规时间每天罚款最多1万元。可获豁免征税情况,包括住宅正在维修、出租条件受限制、业主正在接受治疗而住院等等。 温哥华市政府将于措施实施一段时间后检讨成效,有预测指空置税可为温哥华增加200万元收入。温市府于去年3月公布与电脑软件公司Ecotagious合作的统计报告,以分析住宅单位耗电量方式推断是否空置,结果显示温哥华有逾万间空置房屋。    

父母回港住屋空置 華裔:被迫做民宿

多市府有意开征房屋空置税,家住士嘉堡的李先生表示若真的成事,他将被迫把物业改作短期出租的Airbnb。 李先生表示,父母回流香港留下一间房屋,屋内尚有很多私人物品。由于房屋计划日后留给孙辈,因此未有打算放盘,况且以目前房地产市道,卖屋容易买屋难,更不会考虑出售物业。 李先生指镇屋有人代为铲雪及剪草,因此日常毋须花很多时间打理,只是每年额外支付数十元购买物业空置保险。他说,房屋现时只用来招待访加旅游亲戚朋友暂住,一年住人的时间不足1个月。 保留弹性招待亲友 他说,如果市政府要巧立名目加税,只有被迫将房屋转做民宿。虽然民宿比一般出租房屋更繁琐,但首先是不必担心遇到租霸,又或被人用作大麻屋,即使是一般租客,也不会很爱护房屋;其次是保留弹性,遇到有亲友到访或其他需要使用房屋的情况,也很容易安排。 李先生指身边有朋友加入Airbnb经营民宿多年,所得经验是提高门槛会减少一些生意,但好处是没有“手尾”。曾经遇到有住客醉酒损坏物品,也能够顺利索取赔偿。他说,物业改为短期出租,很多开支将可以扣税,即使生意不太理想,起码比现时白交地税和管理费节省一笔金钱。 另一名华裔居民马先生表示,父母亲原本在士嘉堡有一间房屋,父亲去世多年,近年母亲因健康问题入住护养院,他会抽空到母亲的家清洁,其母原拟将房屋拥有权加上孙儿,不过律师表示如果孙儿与祖母联名拥有物业,他日孙儿拟自行置业时,便会失去首次置业税务优惠,所以至今未有决定。马先生表示,如市府真的征收空置税,便需考虑怎样处理母亲的物业。

「政治秀」影響微 經紀:豪宅業主寧交稅

■地产经纪黎宇昌 本报记者 对于多伦多市长庄德利有意征收房屋空置税,地产经纪黎宇昌表示,房屋空置导致楼价上升的因素极微,他认为市长提出征收房屋空置税,反映政府不敢直接干预市场,只是旁敲侧击令民众觉得政府有所作为的“政治秀”,但实际上不能够解决问题。 指多市房屋空置率不足2% 黎宇昌声称,多伦多没有大量空置住宅,几万间空置房屋乍看之下似乎很多,但事实上只是基数大,房屋空置率不足2%。他指多市空置率相当低,市面上有太多人要租屋,找到适合的出租单位并不容易。 他说,全世界有很多富豪或生意人在很多国家都有自住物业,这些人或者只是夏天才居住在多伦多一、两个月,又或是一年出差逗留几次,在此情况下,物业又是否被视为是空置房屋将成疑问。 他认为,即使市政府征收房屋空置税,对租屋市场或楼市的影响也不大,一些持有数百万元或以上豪宅的业主,宁可交税而不出租。以一间500万元的物业为例,如果要交2万元空置税,大多数业主会选择纳税,因为豪宅要放租并不容易,不幸遇上租霸或不良租客,对房屋所造成的损毁,将远超需要缴纳的空置税。 政府要开征房屋空置税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衡量一间房屋是否空置。黎宇昌说,一间屋是否空置非常难界定,法律上也没有规定一间屋每年要住满多少日才不算空置,市政府要设定很多条件才能够界定一间屋是空置。他说,要衡量物业是否空置,可能要从房屋是否有可供生活的全套家具,以及水、电和天然气的使用量等方面来界定。

定義空置房屋有困難 空置稅征了也收不着

■有意见指征收房屋空置税,理想多过实际。资料图片 时事评论员冯玉兰 华人聚居的卑诗省列治文市有市议员候选人提出征收房屋空置税的政纲。消息传来,同样是移民聚居地的大多伦多地区居民也对此表示关注,忧虑多伦多是否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本地业界及政客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一来多市空置率低,而且此项税收理想多过实际。至于在执行方面,有时评人认为像列治文候选人提出的对一年中空置6个月以上的房屋征税,其实无法监控,更有可能涉及侵犯隐私权。 本地资深地产从业人员及时事评论员冯玉兰认为,在多伦多谈征收房屋空置税基本上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多伦多的情况与温哥华不同,多伦多的房屋空置率很低,而且这一征收空置税的政纲也是理想多过实际。 无法实际监控 冯玉兰昨日对本报表示,多伦多的房屋空置率仅在1%左右,从专业角度看是很低的,而且往往许多房屋空置的情况并不是由于屋主不想出租,而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如在上一个租客与下一个租客搬出、搬入之间的屋主装修的空档。再比如,对于买公寓大厦楼花的人士,开发商规定买家要在整栋楼的单位都卖出之后才可以挂牌出租或转卖,因此也可能造成一段时期的房屋空置。因此多伦多的房屋空置问题并没有到温哥华那样的程度。 据她分析,温哥华与多伦多的情况不同,温市的外来投资者所占比例比较大,曾有人形容说,亚洲打一个喷嚏,温哥华就会感冒。 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温哥华整条街卖房子的情况并不鲜见。温哥华的移民是富豪多,而多伦多的移民则大多是专业人士,靠打工为生,并没有那么多的钱去买许多套房子。加上多伦多的出租市场的需求非常强劲,并没有出现温哥华一些地方那样十室九空的情况。 另外,从执行的角度看,她认为像列治文候选人提出的对一年中空置6个月以上的房屋征税,也很难做到。一是无法监控,一是有可能涉及侵犯隐私权的法律纠纷。因此这样的提法是理念大于实际。 她认为,要解决房屋空置的问题,应该是重在鼓励出租,而不是惩罚。如安省现在就有这样的优惠政策,投资购房的屋主只要有一年的租屋收据,就可以申请HST的退税。至于独立屋空置带来的没人剪草、产雪等问题,现在的市议会都有相关的惩罚条例。

驚傳:華人聚集區歹徒發迷藥卡片再行搶劫

​【加拿大都市网】 ■网传有匪徒向途经汽车投掷混入化学液体的鸡蛋,趁司机下车清理时,便趁机打劫。 星报资料图片 ■市民如中招,在神志不清醒时,应走进人流多的商店求助,并尽快送院求医。 星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近日社交媒体流传狡猾匪徒犯案的两个手法,声称事件曾发生在士嘉堡、万锦市及烈治文山市。该两个犯案手法包括派发混有迷药的“优惠卡”和向途经汽车投掷混入化学液体的鸡蛋。传闻称有市民接过有迷药的卡片后,因神智不清被偷走财物;被投掷“有料鸡蛋”于挡风玻璃的司机切勿下车清理污渍,避免成为劫案受害人。 记者昨天向一位前警官查询,他表示暂时未有接获涉及以上犯案手法受害事主的报案,而网络上流传的讯息有真有假,如上述犯案手法并无确实发生时间地点,不过市民在任何环境都应该提高警惕,如果怀疑自己成为受害人,应该即时报警。 媒体传播的匪徒设圈套犯案手法,第一种是在油站、商场或街道上,向市民派发一些所谓“优惠卡”,卡片传出阵阵香味,通常有人发觉卡片有气味,自然反应可能会嗅闻一下,然后将之丢在车厢内或放入口袋中,想不到这张卡片是含有一种化学药物,当人吸入后会产生迷糊感觉,吸入后无法开车,在附近将车停下;在街上或商场吸入迷药的市民,会感到迷糊及无法自主,匪徒这时会“扮好心”扶“中招”市民,取走他们身上的财物。 若中招向人流多商店求助 如果市民遇到有上述情况,在神志不清醒时,应该走进人流多的商店求助。 另一个讯息称,市民如果在晚上驾车时,突然有人用鸡蛋掷向汽车挡风玻璃窗,切勿下车查看情形,更不要启动汽车水拨,试图用玻璃水清洗挡风玻璃,因为鸡蛋被混入液体,玻璃水和蛋白混合时,不但无法抹走蛋,反而会在挡风玻璃窗造成一片模糊,并声称会将92.5%视线遮盖,看不到整个路面情况,因此很多司机会下车清洁,埋伏路边的匪徒就会出现,向司机下手盗窃财物或行劫,有时更会将汽车一并抢走,呼吁司机在驾驶途中被掷鸡蛋,不要用抹玻璃水清洗,而是要立刻开车离开。 有市民声称有一天驾车途经Elgin Mills Road近湾景大道(Bayview Avenue)附近一条天桥,突然有人用鸡蛋掷向汽车挡风玻璃窗,事主心知不妙没有停车查看,而是小心翼翼驾车离开。 线警员提醒市民 时刻留意周围环境 有前线警员昨天表示,至今未有接获有匪徒利用掷鸡蛋或用迷晕药卡抢劫的报案。他称如果匪徒用上述手法抢劫,似乎是费时失事,风险及出错导致被捕机会更大,因为这种做案手法,是无法控制受害人嗅入迷药后的反应,而且落手环境多是公众及人流多的地段,容易失手。 该警员表示,如果匪徒要抢劫,一定会衡量在受害人身上取得多少财物,以及犯案行程的风险,相信匪徒多会选择一些能全盘控制环境及方法下手。 他指出就算真的有匪徒利用掷鸡蛋或“迷晕卡”做案,市民唯一方法是要随时留意自己身处的环境,如有陌生人或可疑人士接近,如非必要不要接触。如在路面行车期间遭人掷鸡蛋,不要立刻用汽车水拨清洁,因为鸡蛋污迹不会阻碍驾驶,司机应将汽车驾至人流多的商场停车场才下车清洁,最好视察周围环境,不要在现场即时下车。 药剂师称药力足够 可令神经系统失控 药剂师邝先生昨日表示,原则上匪徒是有可能利用药物令市民感到迷糊,至于用什么药则不得而知,迷奸药或其他迷幻毒品只要分量足够,是可以导致一名强壮的人头脑及神经系统完全失控。 他强调,特别是在一个密封环境内,如果卡片能够释出足够药力的气体,在汽车内的司机很快会进入迷糊状态。在非密封的环境,如果嗅入强力迷幻气体,神经系统亦会被麻醉。 邝药剂师称,他没有从多伦多医疗服务系统中,听过有市民被人用迷幻气体麻醉或昏迷事件,如果有的话,当局可以在受害人身上验出是被那一种麻醉药物导致昏迷,并且会广泛通知医生及药剂师。 他指出,在中国时常听到有人称用闷香等物,导致一些市民迷糊,乘机劫取财物事件。

萬錦女行人深夜被左轉彎汽車撞亡

据CP24报道,周六晚上11点30分左右,一名女行人在万锦Steeles Avenue 交 McCowan Road地区被汽车撞亡。 警方说,这名据信为25岁的万锦女子看起来是被一辆东行汽车欲左转弯进入McCowan Road时所撞。 肇事司机留在了现场。警方未说是否会提出指控。

古偉凱專欄:我看加拿大種族歧視

虽然加拿大明文规定不容许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包括口头言语上和文字上的,但是对一个以移民为人口增长主要来源的国家而言,“种族歧视”是难以避免和无可奈何的问题。恕我直言,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部份是欠缺包容的个人主观因素造成,还有一部份是与生俱来的。 举例来说,我们华人移民平日见到肤色较深的印度人,相信一定有一些人称他们为“阿差”,即使嘴巴上不讲,内心可能已经这么认为;见到非洲来的移民,华人常称他们为“黑鬼”,这虽然不是严重的语言侮辱,但已违反了种族歧视,因为对方多数不懂这些歧视语言,所以很少发生肢体冲突;又如有些白种人自以为有种族优越感,与华人相处稍有不适意,即叫嚣“Go back to China”。我认为这两种情形很可能是个人主观因素或与生俱来的,因为两个种族之间并不是有什么“深仇大恨”。 去年10月上旬,我在报上看到一则有关种族歧视的新闻,内容是指在美国曼哈顿街头,有一名白人女子对着一位华裔男子大声呵斥“Go back to China”(滚回中国),这位受辱的华人是美国“纽约时报”的编辑Michael Lou,中文名字叫做罗明瀚。当时下着雨,他与家人正打算离开教堂找一间餐厅吃饭,还推着一辆婴儿车,这时有一位中年白人女子感到自己的路被堵住了,随即对着罗明瀚和他的家人用英文大叫“Go back to China”,罗明瀚不甘平白受辱,愤怒地回了对方一句:“我就出生在这个国家!”事后罗明瀚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并在“推特”twitter上也讲述了这个故事,并用Thisis2016作为关键词,呼吁亚裔发起反歧视运动,收到“雪崩式”的反应,就连纽约市长都作了回应。有不少人认为,这段“推特”挑动了亚裔美国人的神经,许多人感同身受。 美国黑白之间的种族冲突,经历了两百多年仍无法完全消弭。去年圣诞节前,位于明尼苏达州的全美最大商场Mall of America首次雇用由黑人扮演的圣诞老人,就有网民呼吁杯葛该商场,白人网民认为圣诞老人是白人。但是有家长与教师认为这是推广多元文化的大好机会,认为圣诞老人是虚构人物,可以是任何种族与任何性别。1960年代曾有民权组织批评商场拒绝雇用黑人扮演圣诞老人,是种族主义的象征。前年美国霍士电视台一位女主播更声言“圣诞老人就是白人”。传媒工作者都如此偏激,难怪美国历经两百多年都无法消除种族主义。 先别说不同种族之间的歧视早已存在,难以消除,即使是同一种族之间也有歧视,例如早几年来的华人移民,就看不惯新移民的一些漏习;新移民也对一些年老移民的习性也看不顺眼。 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城市都有不少的华人,第一代移民华人也喜欢聚居在大城市,找工作和生活都比较方便,但引起的种族冲突也较多。通常成长后才移居国外第一代移民都比较缺乏归属感,在移居国出生或自小在国外长大者,除非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刻意区分“非我族类”,否则不同族裔之间的孩子们都应该没有什么隔阂。我认为要消除种族歧视要从自身做起,尤其是为人父母者。

翻建房子再出售如何保障自己利益?

专长房屋翻建、翻新及投资的地产经纪邹卫表示,在投资翻建房屋中存在各种合作模式。她指将一个房屋推倒重建动辄要投资过百万元,媒体报道的合作方式中,卖家应该没有这样的资金实力独立完成翻建,所以才寻求与建筑商合作。这种卖方与建筑商合作对单一房屋进行翻建或装修的情况应该是存在的。 那么地产经纪在代理未来适合翻建的房屋挂牌出售时,经常可以给卖家提供哪些协助?邹卫表示,适合未来翻建的房屋情况各有不同,有的适合推倒重建,有的房屋虽老,但结构尚可,适合加建或是大规模翻新。 专长房屋翻建或翻新的地产经纪公司,会考虑挂牌房屋的情况,向潜在买家提供一份未来装修、翻建或是重建的图纸、方案,让买家形象直观地看到未来改造后房屋的图景,这样就增加了出售物业的吸引力。 她指这些改造方案可能只是为了增加所售房屋对买家吸引力而做出的草图、示意图,没有法律效力,但也存在其他可能性。一些以投资为目的的翻建物业,可能已经推展到一定阶段,比如屋主已经申请到土地用途更改、建筑许可证、建筑方案已获批准,因屋主需急用资金或屋主认为市场时机好可以马上赚钱,也可能将这种正在进行中、比较成熟的“项目”转手卖给别人。这时售价就会比前一种情况要高得多。当然也有投资者是在改建新建房屋完全建成之后才将新屋出手,价钱会更高。 邹卫指以她的经验,现时卖家作为投资者参与项目开发情况,较常见的是卖方透过渠道融资,自己做开发商主导完成项目。当然更常见更简单的做法,是卖家将土地直接卖给开发商,不涉及后续项目开发过程。至于卖方以土地入股与开发商合作共同开发项目,邹卫指这种情况在各不同的开发合作模式中应该也是存在的。双方会根据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及就未来如何分配利润做出详细谈判,情况不可一概而论。 她指适合翻建的房屋一般为地块较大、老旧的单层平房,其业主或卖家有很大比例是老人家,因退休等原因出售物业,他们都不会参与下一次投资过程。在其他情况下,普通业主在卖房前与建筑商直接合作,装修或改建后获利分享的情况,她本人未有遇见。她认为在此种情况下业主存在一定风险。 因为业主是以个人名义与建筑商合作,对于建筑法规、成本、利润等都不了解,在专业知识上无法与建筑商相比,可能不了解其中的陷阱。此外,对于后续的许多问题,建筑商可以透过合同文件进行规定并经由律师过目,而普通业主未必能做到这一点。“不是说这种合作模式不能进行,但业主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利益。”

拒租房給90後年輕人 業主被投訴歧視

■有年龄分别为23岁及22岁的人士声称,业主因其年纪,拒绝租出柏文。图片与本个案无关。星报资料图片 综合报道 两名年龄分别为23岁及22岁的青年男女向安省人权委员会作出正式投诉,指他们试图租住多伦多一处共管柏文单位时,因其年龄特征而遭房屋主人及其经纪歧视。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报道,这两位准租客之前都是与父母同住,现决定搬出独立生活。他们于上周向房主的代表经纪提交了租房时所要求的文件资料。他们信用纪录评级均为“优秀”(excellent),两人向房主提供了雇主信,证明两人均有长期稳定工作,年收入合共约8万元。他们申请租住一个月租为1,900元的两室两卫柏文单位。为了降低开支,他们决定未来与其中一名租客的两名姐妹合租该公寓。   “两人一年7.8万收入仍属低” 他们的申请未得到房主的首肯。房主的代表经纪上周对二人回应说,房主经过考虑后,不希望4个“年轻的成年人”租住她的物业。挂牌经纪在给租客代表经纪的电邮中表示,“他们(指4位租客)都是20出头的年轻人,我的客人(指房主)没有兴趣面对因此可能引发的问题”。他又说:“他们现在信用纪录良好,但他们以往都没有自己负担生活费的经验,在我看来,两人一年7.8万元的收入仍属太低。” 代表租客的地产经纪则表示,每月1,900元的房租只占两位租客收入不足30%,显示两人有足够收入负担房租。他指相反许多房主每月用于房屋贷款和其他债务负担的钱,远远高于这一比例。两位租客表示,这显示出多伦多的房地产市场对于千禧世代的年轻人多严酷。“我们没有足够的收入在大多伦多负担一所房屋,就连租住柏文时也成为偏见的受害者,有人总认为青年人就是不负责任以及具有破坏性。” 安省人权法(Ontario's Human Rights Code)及安省租客保护法都明文禁止业主基于年龄理由,对准租客做出歧视对待。

多倫多一晚20名行人和騎車者被撞傷

据CP24报道,周二晚上发生多起涉及行人的车祸,警方正在调查中。 Queen 交 Dalhousie streets发生的一起汽车撞人车祸中,一名行人骨折入院,另一名行人轻伤。 在King 交 Dufferin streets地区发生的一起车祸中,一名50多岁男子被车撞成重伤入院。 从晚上5点30分开始,多伦多已经有20名行人和骑自行车者被车撞伤。

杜魯多會中國富商 不違法卻亟需慎行

杜鲁多(前排右三)11月初在大温参加华商主道的募捐活动。前排右一为陈卓愉,前排右二是宴会主人潘妙飞。 本报记者张文慈报道 付1,500元大温豪宅见总理并可合照 加拿大总理杜鲁多继早前在安省与华商晤面引发议论,上月又在大温与中国富商见面,并获取捐款,此事持续发酵。有政治评论员说,就算杜鲁多的行为未有违法,但他行事须更加谨慎小心。另有评论认为,本国一些人对中国有不合理恐惧心,杜鲁多试图藉会面建立贸易联系,无可厚非。 据《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周五报道指出,在前联邦自由党内阁成员陈卓愉安排下,杜鲁多在11月7日参加大温一项私人募捐活动。来自温州的富商潘妙飞(Miaofei Pan)在他在大温豪宅,宴请了杜鲁多和大约80个客人。当时为著与杜见面,许多华人富商愿意支付1,500元购买门票。据估计,自由党能从每项募捐活动中,获得5万到12万元的收入。 上述报道指筹款活动中的一些客人或主持人,与中国执政共产党有密切联系。超过80个嘉宾每人付出1,500元门票后,可以跟杜鲁多合照。 富商当面促加国降移民门槛 潘妙飞告诉《环球邮报》,他向杜鲁多建议加拿大政府降低中国富商移民加拿大的门槛。他指,自己有许多非常富有的朋友想来加拿大居住,但是前联邦保守党政府对投资移民设置许多限制,道致中国富商难以前来,令加国也不能完全享受到中国投资带来的好处。 报道还称,潘妙飞是加拿大华人社团联席会荣誉主席,这个组织最近在南海问题上表达了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 联邦总理办公室对募款保密,联邦自由党也没有向外透露当晚潘妙飞宴会宾客名单。潘说,活动参加者都是他的朋友,而且都是加拿大籍。联邦自由党发言人卡利(Braeden Caley)在电子邮件中说:「联邦自由党的所有筹款,都完全符合加拿大选举局(Elections Canada)政治筹款的规则和条例。」 《星岛日报》记者周五分别致电陈卓愉、潘妙飞,至截稿时未获回复。 学者:杜鲁多行事需更谨慎 卑诗维多利亚大学(UVic)政治学系荣休教授拉夫(Norman Ruff),就小杜参加华商家宴事回应《星岛日报》采访,称杜鲁多一再告诉众议院,自由党尊重加拿大人问责和透明的价值观,又曾打算结束现金筹款活动,就算他见中国富商并没有违法,仍需要谨慎小心,避免违反他自己制订的行为规范。拉夫说:「中国向来设法通过华商游说本国政客,企图影响渥京对中国的政策,相信见中国富商是一个警钟。」 卑诗大学(UBC)政治学家莫斯克罗普(David Moscrop)也称,类似问题在民主国家经常发生,政治捐款也总有灰色地带。不过,加国媒体在类似事情一旦牵涉中国,总有些人带著不合理的恐惧心或敏感。如今中国是经济强国,任何执政党都希望与中国开展贸易,杜鲁多与华商见面试图建立贸易网络,相信并无不妥。 《环球邮报》的报道又指出,今年5月19日在多伦多举办了一场募捐活动。洋名理查德的周姓(Richard Zhou)组织者邀请了许多华人富商参加。其中一名姓张(Zhang Bin,译音)的亿万富豪出席活动不久后,就同生意伙伴向杜鲁多父亲的非牟利基金会捐赠20万加元,还花了5加万元设立一尊老杜鲁多雕像。 ...

加媒揭華人富商一擲千金同總理吃飯為了什麼?

杜鲁多在温哥华参加募捐活动(温州市政府侨办图) 据环球邮报披露,许多有中国背景的富商不惜一掷千金来换得与总理杜鲁多见面的机会,而自由党也悄悄借此获得巨大收益。 温哥华和多伦多的一些有影响力的华人会不定期组织总理私人募捐活动。为了与总理见一面,许多华人富商愿意支付$1,500元来购买门票。据估计,自由党能从每场募捐活动中获得5万到12万元不等的收入。 一些参加募捐活动的中国富商与中国政府有密切联系。 前自由党内阁成员陈卓愉(Raymond Chan)帮助杜鲁多在加拿大西岸组织募捐活动。在多伦多,Richard Zhou则是负责人。 最近一次募捐活动发生在11月7日。来自温州的富商潘妙飞(Miaofei Pan)在自己的豪宅内宴请了总理和多达80名客人。据悉,这次活动的门票为$1,500元一张。 潘先生说他告诉杜鲁多希望加拿大政府能降低中国富商移民的门槛。潘先生说他有许多非常富有的朋友想来到加拿大居住。但是前保守党政府对投资移民设立了许多限制,道致中国富商难以定居,加拿大也不能完全享受到投资带来的福利。 潘先生的家乡温州专门设立了一个政府机构(侨务办公室)来联系散落在海外的温州籍华人。侨办希望海外华人能促进两国间的经贸往来。 潘妙飞还是加拿大华人社团联席会的荣誉主席,这个组织在南海问题上支持中国政府。 总理办公室对这些募捐活动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并没有向外透露。潘妙飞说活动参加者都是他的朋友,而且都是加拿大籍。 5月19日在多伦多也举办了一场募捐活动。组织人Richard Zhou邀请了许多华人富商参加。其中一名叫Zhang Bin的亿万富翁在参加活动不久后就同生意伙伴向总理杜鲁多父亲的基金会捐赠20万元,还花了5万元设立了一尊老杜鲁多的雕像。 保险行业翘楚,廖子蔚女士(Hong Wei Winnie Liao)也曾举办过募捐活动。不过她拒绝环球邮报的采访。 C03

50%車禍奪行人命 老人深色衣最常被車撞

■踏入深秋,涉及路人的交通意外预期会增加,警方提醒市民应加倍小心。星报资料图片 冬令时间将至,每年深秋之际都是行人过路被汽车撞倒的高峰期,多市警方指出,至现时为止,今年已有35名行人在车祸中丧生。一般而言,约50%交通事故丧生的受害人为路人,而长者更容易成为轮下亡魂。警方近期推出途人安全过路活动,提醒市民若于夜间过马路,应身穿浅色或反光物料,以及专注过马路。 多市警方表示,虽然每年均透过各种形式活动,以执法及教育增加市民了解安全过马路重要性,但涉及行人的致命车祸仍不时发生。警方指出,尤其在现时天色较早转黑的深秋时分,行人与司机未必及时调节自己以适应此环境。根据警方数字,深秋至将入冬时份,市内涉及行人过路的车祸事故,较其他月份为多。 多市警方指出,过马路行人在车祸中死亡的个案,约占所有市内交通意外死亡个案50%,冬季将至且现时天色较早变暗,司机与行人的视线会较夏季天亮时间长的环境为差,在此状况下司机及行人均须提高警觉,专注横过马路及驾驶。 警方在入冬前再次推出途人安全警觉周,提醒市内道路使用者在冬季过马路时,多加警惕,尤其注意天色提早黑暗,以及路滑时过马路与开车需留意的事项。 警吁勿做低头族 在行人过马路安全方面,警方冀透过一系列教育与执法工作,加强市民特别是长者横过马路的注意事宜,多市警队形容长者往往是途人遭汽车撞倒意外中的多数受害人,长者最经常被汽车撞倒,一般是只差两三步便登上了行人路;在停泊车辆后跑出来,司机不为意有长者突然走出而撞向他们;或者长者贪方便,于非行人灯号过路处横越马路而被撞飞等。 警方称长者较常在过马路时犯的问题,包括没有选择在安全地点过马路、没有留意路面车辆行驶状况、没有理会行人过路灯号的时间显示,甚至没有理会行人灯可否横过马路,以及低估了自己需要更长时间才可真正横过整条马路。 万圣节快到,警方向长者暨家长们提供一系列安全过马路贴士,包括行人必须遵照行人过路灯横过马路;即使自己有横越马路优先权,亦必须留意车辆来势,警方特别敦促过马路者,切勿听着音乐或埋首打手机短信,忽略了马路上可能出现的突发环境,途人专注过马路,易具足够反应处理路面突发情况。 此外,警方呼吁夜间需步行外出的市民,最好穿着浅色衣服,若身穿深色衣服者可考虑携带反光贴,并在有需要时贴在身上,让驾车者容易见到。 多市警方同时劝喻途人不要在路中心横越马路,此举会容易发生原可避免的致命交通意外。 ( 独家稿件,谢绝任何形式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阿崗昆公園現中文提示牌 是否種族歧視?

网上图片 据环球邮报报道  在阿岗昆公园边界有一处美丽的湖泊Oxtongue,每到赏枫季节湖面便倒映着五彩斑斓的深秋景色,著实美不胜收。 美景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但有一个问题是,Oxtongue湖边小径和几个极佳的观景点是私人拥有的。Oxtongue湖附近共有5个度假村,里面的业主已经被纷至沓来的游客打扰的不厌其烦了。 由于大多数游客都是中国人,于是度假村的业主立起了中英文告示牌,上面写著「专属区域,非请勿入」。这引起一些种族主义担忧。 Blue Spruce度假村的拥有者Scott Hayden在他的领地上已经立起了6块告示牌。他说只写英文并不起作用,于是他又靠中国学生帮忙写上了中文。 Hayden说他只是想提示游客这里是私人领地。他明白很多游客来自中国,以前从没看过枫叶,但是每年都来这么一大批人让他难以应付。刚刚过去的感恩节假期,亚岗昆公园发放了8000张门票,超过了去年水平。 去年暴增的游客让度假村在路口立起指示牌告知此路仅限业主使用,但是并不能阻挡游客和旅行团。有中国游客站在Hayden的码头上赏枫叶,尽管中文指示牌就立在旁边。 Hayden抱怨游客借用他洗手间,乱扔垃圾,随意使用他的脚踏船,还有人违章停车阻挡了消火栓。甚至有人在他的沙滩上驾驶无人机拍照。Hayden认为这很酷,但是不能在他的私人领地上做这种事。 有度假村居民对Hayden说他们再也不会过来了,因为这里的景象太疯狂了。 Hayden不认为设立中文标示是种族歧视,他说如果很多游客来自意大利、法国或者德国,他也会用那些国家的语言。 不过也有当地业主对中文指示牌感到失望。Tracie Parrott说她反对设立这种指示牌,她觉得这算是种族歧视,而且这让她居住的社区看起来非常排外。 大多华人和东南亚社区法律援助干事Avvy Go认为中文告示牌就是一种种族偏见。Go说根本不需要用特定的语言来针对某一族群,中国人肯定不是唯一到亚岗昆的游客,使用一种通用的提示会更加妥当。

加拿大是我的家嗎?沉默不能改善種族歧視

去过温哥华西区Kits第四大道上的有机商店Whole Foods Market的人都知道,这家商店不管任何时候都很多人。可是商店很小,里面的走道很窄。住在学校的我们其实很少来这个开车要20分钟才到得了的地方买菜;主要原因是这家从美国来的超市价位比任何有机商店都来的贵。我在美国住过十多年,我知道。 今天(10月10日)恰逢感恩节,把火鸡放入烤箱后,我们决定到第四大道晃晃,吃碗拉面,然后去这家超市买煮南瓜汤需要的鲜奶油。 这家超市由于走道很窄所以推车也很窄。小朋友站在推车上要我推着他,当我们一条走道一条走道地晃完到最后一条走道的尽头时,碰到在卖手工肥皂的摊贩,我们必须绕过一个在听卖手工肥皂的中年白人妇女和她的手推车。所以这时,小朋友说:“excuse us!”她好像没听到,所以我再说一遍:“excuse us!”她斜眼看着我们说:“it’s not going to work, you guys have to back down your aisle and get out from the other side.”(“这里不行,你们必须绕回去从另一个走道出去。”)。 我看看小朋友,然后看着这个太太的推车,她只须要把推车往前推或是往后拉一点,我们就有空间离开我们的走道去付账;可是她要我们绕回走道底,从另一个走道出来,因为她在听卖肥皂的解释给她听哪个肥皂比较好? 我清了清喉咙,说:“Do...

不洗水壺 杯口含菌量或”比馬桶高”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引述研究发现,如果一周不清洁,水壶杯口的含菌量比马桶脏! 水杯,如果超过一个礼拜没有清洗的话,它就会含有90万个CFU菌落形成单位,而这个90万CFU生菌数含菌数越高,就代表它比马桶还要脏! 」 专家建议像是保温杯,环境较为温暖和潮湿,长期没清理也有利于细菌生长,也有人会天天清洗水杯,甚至倒入小苏打去除异味,再用软牙刷清洗杯口,不想将生菌吃下肚,天天勤洗茶壶,喝水也比较安心啦!

安省怪獸屋清拆無期 爭議擾攘4年多

■上周五法庭再对怪兽屋业主发出新命令,不过条件与3年前发出相近。 星报 综合报道 大多伦多区宾顿市一栋巨型“怪兽屋”(Monster Home)争议扰攘4年多,上周五法庭再向业主颁布命令,不过条件与3年前发出的内容并无不同,有居民对裁决感到不满,称为“怪兽屋”清拆无期深感因扰。 涉案怪兽屋位处宾顿市Centre St.,业主艾巴士奥尼(Ahmed Elbasiouni)被法庭颁令于90天内在三个选项中作出决定,包括拆卸房屋、向市政府调整委员会(Committee of Adjustment)申请批准图则、或改变建筑结构以符合地区建筑规定,否则其建筑物许可证将被撤消,意味市政府将接手将建筑物拆卸。 然而,居住该怪兽屋旁边的朗尼恩(Peggy Ronayne),得悉法庭的新命令后,不满指内容与数年前无异:“我们听闻那业主又再获颁布相同的命令,须于90天内对那间屋作出几年前就应该要作的那些决定。” 艾巴士奥尼声称,将会按照法庭命令,选择向委员会申请批准图则。市议员莫尔(Elaine Moore)表示,不希望怪兽屋问题继续拖延:“我关注的向来都是该房子对社区及其邻居造成的影响。” 据悉艾巴士奥尼在数年前获颁类似法庭命令时,不服裁决提出上诉,以致有关命令无法执行,高等法院上诉庭至2015年3月才驳回上诉。 艾巴士奥尼表示,物业于2012年得到市建部批准,并向《星报》记者展示许可证。2013年市建部承认误发许可证,曾试图撤回,并下令业主拆卸建筑物。市政府曾要求部门就误发许可证原因提交报告,不过部门回复指,建屋比例在地区划分上出现“技术性差异”,此外并无提交报告。

海歸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回國後悔嗎?

人民日报:生活不会是一条直线。出国留学与选择归来,都是学子人生路上的重要节点。青春应该张扬,无论深思熟虑还是“脑子一热”,都是勇敢迈出的脚步。 但是,对于当初的选择,他们是否感到过后悔呢? 一项2015年的调查表明,近一半的海归对自己的工作不太满意,八成认为自己的薪资没有达到预期。据另一项调查显示,同样在海外留学完成学业、在海外工作的人相较回国工作的人,对工作的满意者更多。当初无论心甘情愿还是迫不得已选择归国的他们,是否曾后悔回国呢? 为何选择回国 有人坚定有人愁 当初是主动回国还是被动回国,这直接影响着海归面对国内生活时的心态。 蒯治任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2005年回到国内发展。他曾在白俄罗斯生活3年,但回国的想法一直很坚定。“我出生在军人世家,爷爷、姥爷、父亲、叔叔都是军人出身,母亲是一名警察。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亲人和家庭对我的影响特别大。”由于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蒯治任有着一种深切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促使他回到故土。 “有国才有家。学成回国,为祖国作贡献和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我一直以来最直接的想法。”蒯治任说。 与蒯治任不同,有人在是否回国的问题上经历了长期的纠结和犹豫,想法也发生过改变。 “澳大利亚的生活太过安逸。选择回国,是因为不想年纪轻轻的就过这么安逸的生活。”潘民(化名)曾在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留学,毕业之初未曾想过回国,于是留在当地工作了3年。但简单安逸的工作、节奏缓慢的生活,让他逐渐感到自己作为年轻人的斗志和活力在慢慢消退。 “在国外,要过得舒适安逸很容易,但想跻身主流社会很难。我在上学期间做过很多兼职,毕业后也尝试过不少工作,经历这些之后让我发自内心地想为自己而活。”因此,即便很多亲朋好友难以理解,他最终还是选择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到国内创业。 肖瑜(化名)曾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留学,于今年年初回国。她在留学期间本有移民的想法,但最终这个念头在与家人商量后放弃了。“因为家人都在国内,国内朋友也更多。自己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生活太孤单。” 回国都有适应期 工作总有不如意 谈起回国后的生活,也许会听到不少海归说起一开始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因人而异,但多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引起的。 面对刚回国时的不适应,一部分海归转变自己,慢慢地接受;另一部分海归却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纠结后仍难以习惯,导致无法很好地融入国内的环境。 海归对于自己回国后的生活是否满意,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受到工作状况的影响。 蒯治任回国工作了8年后开始创业,开办了慧华科技有限公司。他表示,在回国后工作和创业过程中,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遇到过不同类型的问题。“尤其是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多,财务、劳资、保险、税务等,对于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我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肖瑜回国至今没有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所以还没有就业。“作为应届毕业生,我觉得自己能力还不够。我读的专业偏重于理论,缺乏实践,没有技术含量。”她坦言,由于自己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再加上国内的就业市场竞争压力非常大,使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遭遇到不少挫折。尽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也没有为她带来太多的加分。 虽然就业过程并不顺利,但肖瑜的心态却较为乐观:“找工作就和找对象一样,要双方满意才行。想找什么样的对象,就得先让自己成为与之相匹配的人。我选择先实习,就是希望能够借此锻炼自己。” 难免想念与抱怨 但不后悔回国 我们采访到的这些人,虽然回国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但对于“是否后悔回国”这一问题的回答却出奇一致——不后悔。 “谈不上后悔,就算留在国外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肖瑜说,“只是有的时候会想念在国外大学时代的生活,想念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 潘民回国后的创业之路充满艰辛和挑战。他坦言:如今每天的日子都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中度过,与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相比有太多的烦恼和忧愁,但也更加充实和满足。“我不后悔回国。虽然我也不敢保证未来会不会再回到澳大利亚。但是现在的创业,只要能坚持,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在比较烦躁的时候,我也发过一些牢骚,但这只是个人情绪的调节方式而已。”蒯治任说。他的祖辈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军人,父亲是铁道兵,叔叔是空军。他们都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付出过鲜血和汗水,因此蒯治任对祖国和党有着很深的感情。“每每想起姥爷身上大大小小的枪伤疤痕,每次坐在火车上看着通往远方的铁轨,我都觉得我应该沿着先辈的脚步继续前行。祖国即使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也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她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美丽。” “所以,我不后悔回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蒯治任坚定地说。

加國法規:未經許可砍樹 旺市3公司被起訴

综合报道 旺市政府经调查后,决定起诉一家发展商及两间公司,指控他们在今年7月未经当局许可私自砍伐最少10棵大树。有当地居民及市议员要求修订法例,加强对违例伐木的罚则。 根据安省公司记录资料,旺市地主米兰尼(Cam Milani)、Elmwood General Contractors Ltd.及Teston Sands Inc.分别被控10项控罪。旺市发言人指出,省级法院将于10月6日处理有关控罪及罚款。 米兰尼未有回应事件;任职Teston Sands Inc.总裁的米兰尼母亲Lucia亦没有给予回应;Elmwood General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男子接听电话,声称对于控罪并不知情,不会就此作评论。 事件引发部分市民争取加强当地的树木保护附例。目前旺市树木保护附例指,任何人士未经许可砍伐20厘米或以上的树木,最高可被罚款1万元,企业的最高罚款金额则为2.5万元。 举报今次砍树案件的旺市居民Robert Kenedy批评,旺市现行法例罚则过轻;市议员Marilyn Iafrate则称,已经要求职员在今年秋季就加强附例提交报告。 资料来源:星报

法團普通話開會 業主投訴語言歧視

列治文市出现语言风波的Wellington Court屋苑业主立案法团(简称法团),上月在周年大会中否决必须在所有法团会议中聘请认可传译员的议案,令争拗再次升温,暂和解无望,势由卑诗人权审裁处(BC Human Rights Tribunal)审理,因该屋苑一位西人业主向审裁处作出投诉,称受到语言歧视。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是首宗因法团会议开会语言问题而闹上人权审裁处的个案。其实以母语进行法团会议在大温非罕见,过去没引起风波,而这趟双方僵持不下,恐与处理手法和沟通方式有关。 Wellington Court屋苑开会语言之争,持续近一年。据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大温地区移民聚居者众,不少以非英语成员为主的业主立案法团,往往以成员的母语作开会语言,但正式会议纪录和相关文件均以英文为准。如果在会议上有英语人士出席,一般处理方法由法团成员自行传译,或由负责的物业经理作中间人,协助沟通,使所有出席者均了解会议内容。 要确保与会业主能有效沟通 他还表示,业主立案法团结构有如政府般,成员赋与权力去处理涉及屋苑的事务,过程中出现争拗不足为奇。只是过往甚少听闻因开会语言之争而闹上人权审裁处的情形,所以今次有屋苑业主向审裁处作出投诉,在卑诗属于首例。 据大温律师李溢表示,卑诗《分契物业法》(Strata Property Act)并没有列明法团会议的语言限制,不过他估计,在人权审裁处审讯中,控方或会以物业法中有关法团举行电子会议(digital or electronic meeting)规定中,列明法团须确保与会业主能互相沟通的条文作为理据,指法团以非英语进行会议,未能确保与会的业主能有效沟通。 据本报记者近日深入了解后知悉,Wellington Court业主立案法团在有白人业主列席会议时,现转用英语开会。而遇有不谙英语的业主出席会议时,就由成员把会议内容传译普通话。而在周年大会及全体业主特别大会中,该法团都聘请能翻译英语及华语的认可翻译员在场协助。 今次事件,也反映族裔之间沟通,是否可在互谅情况下,彼此共同体认须按照加拿大基本价值观行事,而不坚持要“少数服从多数”,或甚至动辄以数人头方式“便宜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