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21:04:59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健康

坚持喝白开水30天 外貌竟产生如此巨大变化!

图片来源:Pixabay 人体有70%以上是由水组成,补充水分是相当重要的事,然而很多人却不懂其中要领。据调查9成以上的人不会喝水,超过6成的人渴了才喝水,只有5%的人有良好的喝水习惯。生命时报访问专家和医师,告知你正确的喝水习惯。 有外国网友上传自己一个月内坚持只喝白开水的对照图(上图),左图为试验前,右图为试验后,脸型明显变小,肤色不均和痘痘也有明显改善。 英国记者Sarah Smith也做了类似实验,她遵照医嘱每天喝3000c.c.的水,一个月后相貌年轻了10岁,眼袋、黑眼圈、眼下皱纹、面部红斑都消失了,头痛和消化不良的问题也有所改善。 ●喝白开水的好处 1.大脑反应快 美国研究指出,水是供给氧气的重要元素,大脑需要氧气才能运转更快,30天内只喝白开水,能加速大脑反应;相对地如果大脑缺水,海马回的神经传递受影响,脑袋会昏沉反应慢。 2.更显年轻 水能活化细胞,喝水可以减慢老化,维持肌肉骨骼的韧性和强度,让皮肤健康有弹性。 3.心血管更健康 水进入体内20秒就会到达血液,使血液黏度降低,缓解血压和代谢疾病。每天喝水5杯以上的人,比每天喝少于2杯的人死于心脏病机率低41%。 4.加速新陈代谢 每天喝白开水能加速新陈代谢速度,喝500c.c.的水,新陈代谢速度就会提升24%,长期只喝白开水,身体能把毒素和废物排出,帮助减少腹部脂肪。 5.抵抗力提高 饮用足够的水能强化肝脏和肾脏功能,排出有毒物质,由于水参与了整个身体循环,总体上就提高了身体的抗病能力。 ●何时喝水? 人类每天摄取的水分中,要确保1600c.c为白开水,剩下的则从其他饮食中获得,正确方法为每次喝两到三口。每天要把握3个重点喝水时段,早起一杯水(约200~300c.c.),睡前一小时一杯水,餐前一杯水。 ●饮水5要诀 1.白开水最健康 白开水被认为是人体最适合的饮用水,煮沸后水质和水硬度得到改善,保存适量矿物质,是最经济健康的饮品。 2.温水养身 饮水温度不要太热或太凉,最适宜的温度为10~30度,喝冰水会让胃肠黏膜的毛细血管突然收缩,引起消化道不适或腹泻;喝太烫的水会破坏食道黏膜,诱发食道癌。 3.尿液反映饮水情况 人体缺水时会反映在尿液上,尿液呈现淡黄色或浅黄色时,应补充100~200c.c.的水;呈深黄色时应补水500c.c.,尿液颜色过浓且量明显减少时,应就医检查。 4.别等渴了才喝水 当出现口渴症状时,代表人体已开始脱水,这时才喝水属于「被动饮水」,长期下来人体会处于一种潜在的缺水状态,不利代谢。因此喝水跟吃饭一样要定时且主动,在感觉到口渴前就要喝水。 5.小口、慢慢喝 快速大量饮水会迅速稀释血液,增加心脏负担,也会吞下太多空气,导致腹胀或打嗝。正确喝水方法为把一口水含在嘴里,分几次慢慢吞下,还能滋润口腔和喉咙。

冬季猛烈阳光易伤眼 户外工作须保护眼晴

■专家指出,眼睛与皮肤一样,也会被耀眼的阳光「晒伤」。网上图片

列市紧急事故应变展 指导如何准备维生包

■右二起亨特、多鲁克和麦克劳德,在联合展览会合照。

冬季光穿鹅不行,你的眼睛也需要小心保护!

图片来源:Pixabay 专家指出,眼睛与皮肤一样,也会被耀眼的阳光“晒伤”。网上图片 近日天气严寒及睛朗,专家提醒公众,注意冬季出现的猛烈阳光,因为眼睛也像皮肤一样,有机会被“晒伤”,特别是须较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士,要采取措施保护双眼。 根据卑诗工作安全局(WorksafeBC)发言人纳卡哈雷(Baryy Nakahara)指出,户外工作人员必须谨慎注意耀眼的阳光。 应配戴防紫外线太阳镜 他指出,来自阳光的紫外线,加上雪地和其他反光表面反射出的强光,都会对眼晴健康带来损害。同时,很多人往往忽视了耀眼阳光引致的健康风险。 目前,卑诗工作安全局有法例规管寒冷天气引起的精神健康问题及预防受伤事宜。 视光学师塞克斯顿(Briar Sexton)表示,要适当地保护眼睛,须配戴太阳镜,并且确保是100%防紫外线。 综合报道

因为做了这几件事 十几年的药都白吃了

图片来源:Pixabay 美国梅奥医学诊所的专家,总结了最常见或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用药事件。 错误一 1天3次服药就是每8小时吃一次 不少人认为它们是相同的,其实不然。多数药物为1天3次服用,可随着早、午、晚餐一起服用。尤其是一些降糖药,更需要在每天三餐时,按时服用。 但服用某一类抗生素时,比如头孢类,为确保血液中药物浓度的持续覆盖时间,需严格按每8小时服药。因此,大家要针对具体药物咨询医生。 错误二 饭前服药就是空腹服药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都属空腹服药;“饭前服用”的药物,是指在饭前15~30分钟内服用。“饭后服用”多指在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 一般对肠胃刺激大的药物,建议饭后服用,但某些胃肠道不良反应小、进食后服用会影响其吸收的药物、保护胃黏膜或者促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等,建议饭前服。  错误三 忘服药,下一次吃双倍剂量 忘记服药,千万不要在下一次服用2倍剂量,不但药物的副作用会加倍,更会造成身体负担。 如果该药物属于1天服用1次,忘记服用后,当天补上即可。1天服用2~3次的药物,其中某一次忘记服后,若接近这次服药时间,可补服,下一次按正规时间服用;若已接近下一次服药时间,则无需补服,下次服药时间服用当次剂量即可。 此外,饭前服用的药,如果忘记服用了,建议还是在餐后补充。尽管进食以后,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与分解,但相较于完全不服用药物,影响较小。 错误四 药片难下咽,能掰开吃 部分药片,中央有刻痕,可沿刻痕掰开服用,但不可嚼碎。而控释、缓释、肠溶片剂药物,一般不能掰开吃。这些药片掰开后,药效迅速释放,达不到长效的目的。 比如奥美拉唑肠溶片等药物,到肠道才会释放药效,若事先压碎或只吞下没有胶囊外壳的药粉,胃内酸性环境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分解药物,导致药效减弱。 错误五 重复吃同一类药 拥有同一种通用名的药品,由不同药厂生产时,又会有一个独特的“商品名”。很多时候,人们熟知其商品名,却忽视了通用名,从而可能出现重复用药的情况。 比如,百服宁、泰诺、必理通等,其实都是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而拜新同、欣乐平、圣通平等,其实都是降压药硝苯地平。服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看一下药物的通用名,在药盒上,通用名的字体要大于商品名。 错误六 搞混药名,看错包装 “国家用药错误报告项目”统计显示,将近1/4错误用药因搞混药名所致。一种情况是“听似”,药品名往往一字之差,或者发音相似。比如,优降宁是降压药,而优降糖是降血糖药,消炎痛主要用于治疗关节炎、肌肉痛,而消心痛则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等等。 另一种情况是“看似”,药品包装相似。这在进口药物中最为常见,比如诺华制药,它多数药物包装风格一致,像是“孪生兄弟”,很易搞混肴。因此,拿到一张新处方时,最好与医生核对药名、用量、用法等内容。用药时还要仔细核对药名,尤其要关注药物通用名。 错误七 几种药一起吃 每一种药物都有特定的化学成分,不同化学成分相遇时可能“放大”药物本身的副作用,也可能产生有害健康的物质。 比如,在服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时,服用喹诺酮类的抗菌药物,会导致喹诺酮的吸收减少,药效损失;在服用抗抑郁药氟西汀的前后两周内,都不可以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比如司来吉兰),否则会导致五羟色胺综合征,表现为心动过速、高血压,甚至休克。所以,购药前必须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错误八 吃完药吐了都要补服 因为疾病等原因(如胃肠型感冒等),很多人服药后会发生呕吐。是否需要补服,一般依据用药后呕吐的量及呕吐发生的时间来定。 比如,一些免疫抑制剂对胃肠道刺激过大,刚吃完就吐出整片后,需要立即补服;如果呕吐物中看不到药物,也不确定药物的吸收量时,可根据时间来决定是否补服,若时间超过2小时后呕吐,此时认为大多数药物已经吸收,无需补服。 错误九 用保健品代替药 常有细心患者买药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某些保健品与药物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成分。所以,觉得用成分相似的保健品代替药物服用会更加安全。实际上,保健品只是对日常饮食的补充,本质上仍属于食品范畴,不能达到治病目的。 保健品中含有的有效成分,也可能会低于药品。譬如,非处方药物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每100毫升约含锌元素350毫克,而保健品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中每100毫升含锌约为35.3毫克。保健品锌含量相对较低,仅为弥补某些缺锌人群膳食上的不足,不能治疗缺锌引起的厌食症、营养不良。

原来 我们一直在喂养体内的“癌细胞”!

如今,“防癌”成为了人人都关心的话题,但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将“致癌分子“挡在我们的身体外呢?近日,美国马萨诸塞总医院和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对13.5万人进行研究,发现在可能引发癌症的因素中,饮食、吸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的比重占到 20%~40%。 而以往刊登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份报告显示,调整饮食可降低患癌风险。可见,癌症与饮食息息相关,尤其与下面十个字关系密切。《生命时报》综合国外的权威研究并请教专家,教你从嘴边防住癌。 糖 有人说糖会“滋养”癌细胞,虽然这一说法并不准确,但高糖饮食确实与癌症有关。瑞典科学家曾对8万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过多摄入糖、甜饮料、果酱等食物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吃糖会导致胰岛素大量分泌,使胰岛功能受损,成为诱发胰腺癌的潜在因素之一。 而美国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今年年初发现,典型西方饮食中,大量糖的摄入可增加患乳腺癌以及癌症向肺部转移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0克以内,最好不超过25克。 烫 6月15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过热饮品(如咖啡、茶等)可能会引发食管癌,“过热”指的是饮品温度在65℃以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喝咖啡、茶本身不会致癌,只是别喝太热的。 中国人尤其吃饭讲究“趁热”,但过热的食物会损伤食道黏膜。长此以往, 黏膜反复受到慢性损伤, 就可能引发慢性炎症,进而增大癌变的可能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爱喝功夫茶、生滚粥的潮汕人,爱喝大碗烫粥的太行山区居民,常饮滚烫奶茶的新疆哈萨克人,都是食管癌、胃贲门癌的高发人群。 建议不要吃烫食、不要直接喝开水和烫茶,最好放凉一点再喝。小笼包、生煎包等带馅食物吃的时候要当心。 咸 盐和癌症也有“亲戚”关系。日本胃癌高发,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摄取盐分太多。吃得太咸会导致胃黏膜屏障的慢性损伤,日久会增加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导致胃癌发生。 食物宜淡不宜咸,建议每日盐的摄入总量应低于6克,同时注意食物中的“隐形盐”,比如酱油、味精、调味料等,都要少用。吃饭口味重的人,最好多吃富含维生素 C 的水果,能帮助阻断致癌物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 腌 鱼干、鱼酱、腊肉、腊肠、腌菜等腌制食物风味独特,但这类食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硝酸盐,会在胃内被转变为亚硝酸盐,然后与食物中的胺结合成亚硝酸胺, 具有极强的致癌性,会导致胃、肠、胰腺等消化器官癌变的几率升高。 一份由美国癌症研究所与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联合发表的报告显示,食用培根等加工肉制品会提高下腹部癌变(如结直肠癌)的风险。每天食用 50 克加工肉制品(相当于一个热狗),将会提高 18%的患下腹部癌症的风险。这些加工肉大都采用腌渍的方法制作。 建议尽量吃新鲜蔬菜、肉类,减少腌制食物的摄入。 熏 夏天大家更爱吃烤串,而熏肉、熏鱼、火腿、豆干等熏制食物也深受大众喜爱。熏烤类食物在制作中,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具有强弱不同的致癌性,强致癌物苯并芘就是其中一种。经常吃烤牛肉、烤鸭、烤羊肉等熏烤类食物,容易得食道癌和胃癌。 此外,烤制食物以肉类为主,而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多会影响肠内代谢,增加肠癌风险。 油 这里的 “油”,一方面是指高脂肪食物。《自然》杂志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肥胖、高脂肪及高热量饮食是引发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高脂饮食可驱动肠道干细胞数量激增,使之进行无限期地繁殖,并且分化成为其他类型的细胞,易于引发肠道肿瘤。 另一方面是指油炸食物,比如油条、油饼、臭豆腐,在煎炸时往往会产生多环芳烃。特别是反复煎炸的油,其中的致癌物更多。 酒 研究表明,过量喝酒和肝癌密切相关;经常喝啤酒或其他含酒精饮料的人,结肠癌发病率高;而美国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人们患胃癌的风险与饮酒量呈正相关。 中国癌症基金会建议,男性饮酒每天不超过20~30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0~15克。 霉 由于天气潮湿或者保存不当,花生、玉米、大米、高粱等食物很容易受潮,进而被霉菌污染,并产生有致癌作用的霉菌毒素,这种毒素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与肝癌的关系极为密切。建议大家学会合理储存食物,防止受潮霉变。 烟 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已经成为共识,除了要戒烟外, 这里的烟还包括油烟。 国人喜爱煎、炒、炸等高温烹调方式也需要改善,它们很容易产生大量油烟,其中夹杂着不少烷烃类物质等致癌物,以及类似于 PM2.5的可吸入颗粒物,都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建议大家采用蒸煮等健康烹饪方式,炒菜时避免油温过高, 控制火候和时间,并打开抽油烟机。 懒 不少人懒得做饭,喜欢吃火腿、香肠等加工食品,还有的人习惯在外就餐,这样做很容易导致油盐摄入超标, 带来致癌风险。把上顿饭菜热热、凑合吃掉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但剩菜常有致癌物亚硝酸盐的风险。 建议吃饭要按时、定量,吃新鲜的食物,尽量不吃剩饭剩菜。除此之外,懒得运动也会增加癌症风险。 6个字防止“癌从口入” 据统计,一个突变细胞生长为恶性肿瘤所经历的时间,平均超过30年。也许在不经意间,你的一个微小的生活习惯正在促使着癌细胞的形成。何裕民教授表示,生活中防癌要记住六个字:“粗、淡、杂、少、烂、素”,从小习惯入手,也许就能真的防止“癌从口入”。 粗 粗粮、杂粮、粗纤维类食物 食物中缺乏植物纤维是近年来癌症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植物纤维具有“清洗肠道”的功能,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缩短肠内容物通过的时间,减少致癌物被人体吸收的可能,尤其能预防大肠癌的发生。粗粮中还含有丰富的钙、镁、硒等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其中硒是一种抗癌物质,能结合体内各种致癌物,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  吃“粗”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1最好安排在晚餐 正常人吃的频率以两天一次为宜,“三高”人士可一天两次。 2粗细搭配可互补 研究发现,饮食搭配以6分粗粮、4分细粮最适宜。从营养学上讲,与其单独吃玉米、小米、大豆,不如将它们按1∶1∶2的比例混合食用。肉、蛋则是粗粮的最好搭档,能起到营养互补的作用。 3粗粮不宜细做 不论哪种粗粮,都是以蒸、煮等少油、少盐的烹饪方法为佳。比如,小米、燕麦、薏米等都适合煮粥喝。 淡 低脂肪、清淡、少盐 少吃高脂肪、动物蛋白类食品,以天然清淡果蔬为宜,适当控制盐摄入。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指出,所有饮食构成要素中,脂肪与癌症关系最密切,特别是乳腺癌、大肠癌与前列腺癌。 少吃脂肪也有技巧,比如选低脂或脱脂鲜奶,以豆制品取代部分肉,把肉皮、肥肉外层的油炸裹粉去掉,刮除蛋糕的奶油不吃,烹调时用蒸煮烤卤取代煎炸方式。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曾发布一项防癌忠告,其中,“多吃蔬菜、少吃肉”得到了防癌专家的广泛认可。专家建议,对于爱吃肉的人,每周红肉的摄入量要少于500克,尽可能少吃加工肉制品;每天食用白肉最好限制在50—100克以内,每周只吃2—4次。 另外,食盐和盐腌食物可能增加胃癌的发生率,每人每天吃盐最好别超过5克。尤其要小心你身边的“隐形盐”。比如,超市食品中,薯片、泡面含盐量最高。在外就餐时,含盐量高的菜也让你“防不胜防”,尤其是北方人爱吃的红烧菜、炖菜、老鸭汤等。 素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目前已证实,足量的蔬果纤维,可预防结直肠癌,并减少乳腺癌、食道癌等数种癌症的发生率。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科学项目经理蕾切尔·汤普森博士推荐了几种最有效的防癌蔬果:西红柿可降低前列腺癌危险;西兰花、卷心菜和豆芽能降低患消化系统癌症的几率;草莓、洋葱、大蒜中都含抑制肿瘤生长的成分。 美国农业部、美国癌症协会和国家癌症研究院联合建议,6岁前儿童,每天应摄取5份新鲜蔬果(1份蔬菜约为100克,水果约为150克),6岁—13岁之间儿童及女性每天要吃7份蔬果,13岁以上青少年及男性成人则应每天摄食9份蔬果。 杂 食谱宜杂、广 其实,预防肿瘤,并不需要什么灵丹妙药,也不需要名贵药材,关键在于平衡饮食,不挑食,荤素搭配,忌燥热及过分寒凉食物。只要配合得好,红黄白绿黑等有色彩的食物都是“抗癌药”。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曾明确表示: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食物能够保护人们不得癌症。虽然有许多研究表明,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一些成分,比如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多酚、黄酮类等,对抗癌都有一定作用,但并不只是推荐任何一种具体的抗癌食物,而是建议食谱有2/3以上的食物来自于蔬菜、水果、全谷以及豆类。 少 食物摄入应有节制 食物摄入总量及糖、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均应有所节制。日本东京一研究成果指出,吃得太饱,会增加患癌的风险。研究人员发现,“每顿都吃得很饱”和“基本上只吃八分饱”的人相比,前者患癌的概率更大。暴饮暴食的同时,如果还酗酒、吸烟,那更给身体雪上加霜,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等消化系统肿瘤都与此有关。 做到只吃“八分饱”,不妨尝试以下几招:在感到有点儿饿时开始吃饭,而且每餐在固定时间吃,这样可避免太饿后吃得又多又快;吃饭至少保证20分钟,因为从吃饭开始,经过20分钟后,大脑才会接收到吃饱的信号;用小汤匙代替筷子,每口饭咀嚼30次以上,减慢速度;多吃粗纤维的、增加饱腹感的食品,比如豆类、魔芋等;每次少盛一点,或使用浅盘和透明餐具。 烂 尽量煮烂、煮熟 除新鲜水果、蔬菜外,其他食物应煮烂、煮熟。意大利一项研究发现,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叶黄素根本不怕煮,反而比生吃更能保护身体免于癌细胞侵袭。尤其是富含类胡萝卜素的胡萝卜、西红柿,以及西兰花和十字花科蔬菜等。 英国食品研究中心的苏·索森说:“从生胡萝卜中吸收的类胡萝卜素约为3%到4%,把它们煮熟或捣碎后,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可增加四五倍,烹饪能帮助溶解。”以西兰花为例,加热到60度最理想,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抗癌活性,减少患食管癌、胃癌、肺癌、胆囊癌和皮肤癌的危险。 所以,吃菜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1嫩脆蔬菜多生吃 质地脆嫩可口的蔬菜不妨生吃,但一定要细细咀嚼,令抗癌物质充分释放。 2适当加热促吸收 深绿色和橙黄色蔬菜适当加热有利于类胡萝卜素的吸收。特别是那些质地较为结实的蔬菜,生吃时其中的营养成分和保健成分难以充分释放出来。 3避免浸泡太久损细胞 洗的时候不要浸泡太久,避免造成细胞损伤。 4短时加热保脆嫩 切好之后马上下锅烹调。加热烹调时,尽量选择短时间加热的方法,断生之后马上盛出,保持蔬菜的脆嫩感。 5蒸、炒保存抗癌物 蒸、炒的方法传热效率高,而且不会让活性成分损失于水中,比煮的方法能保存更多的抗癌物质。

电子烟泛滥至青少年 团体促国会尽快规管

■控烟团体联合呼吁国会应该立即做出紧急干预,停止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危害。星报资料图片

脑深层电刺激手术倍增 助药物无效帕金逊病人

■狄德安(右)宣布省府提升帕金逊症治疗新措施。左为里德科普。

专家提醒:饭后千万别急着做这八件事!

图片来源:Pixabay             不急于吸烟   饭后吸烟的危害比平时大10倍。这是由于进食后的消化道血液循环量增多,致使烟中有害成分大量吸收而损害肝、脑及心脏血管。   不急于饮茶   茶中大量鞣酸可与食物中的铁、锌等结合成难以溶解的物质,无法吸收,致使食物中的铁质白白丢失。如将饮茶安排在餐后一小时就无此弊端了。   不急于洗澡   饭后洗澡,体表血流量会增加,胃肠道的血流量便会相应减少,从而使肠胃的消化功能减弱。   不急于上床   俗话说“饭后躺一躺,不长半斤长四两”。饭后立即上床容易发胖。医学家告诫人们,饭后至少要休息20分钟,再上床睡觉。哪怕是午睡时间也应如此。   不急于散步   饭后“百步走”,会因运动量增加,而影响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特别是老年人,心功能减退,血管硬化及血压反射调节功能障碍,餐后多出现血压下降等现象。   不急于开车   事实证明,司机饭后立即开车,容易发生车祸。这是因为人在吃饭以后胃肠食物的消化需要大量的血液,容易造成大脑器管暂时性缺血,从而导致操作失误。   不急于吃水果   饭后一只水果被奉为金科玉津,但医学家却提出了异议。但食物进入胃里需长达1至2小时的消化过程,才被慢慢排入小肠。餐后即食水果,食物会被阻滞在胃中,长期可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不急于松裤带   饭后松裤带,会使腹腔内压下降,这样对消化道的支持作用就会减弱,而消化器管的活动度和韧带的负荷量就要增加,容易引起胃下垂,出现上腹不适等消化系统疾病。   饭后“八不急”,将对你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是的八条,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屡见不鲜,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饭后习惯。

千万别小看口腔溃疡!它可能是癌症预兆

图片来源:Toronto Star 在临床上,经常能看到有些人出现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四季不断,深受其扰。其实这已不单单是口腔问题,而是全身疾病的体现,特别是一些免疫系统疾病,不仅表现在皮肤还会损害黏膜,下列几种情况是造成“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原因。   缺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微量元素锌、铁、叶酸、维生素B12等时,会引发口角炎。很多日常生活行为可能造成维生素的缺乏,如过分淘洗米、长期进食精米面、吃素食等,很容易造成B族维生素的缺失。   精神压力大。工作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神经功能紊乱等也会让口腔溃疡反复“光顾”。   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疾病患者易发口疮的一大重要原因是,常见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便秘、痔疮等影响了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有效治疗胃肠道疾病是解决复发性口疮的“根本途径”。   激素波动。有些女性每到经期或月经前后就会出现口腔溃疡,自愈或治愈后下月行经时依然会出现,疼痛难忍。主要是体内黄体酮水平增高而雌激素的水平降低所致。   免疫系统紊乱或免疫缺陷。反复发生多发性口腔溃疡,同时或前后伴有外生殖器溃疡;皮肤出现痤疮、毛囊炎;眼睛不适、视力下降,应考虑白塞氏病。口腔溃疡前后伴有脱发,颜面部紫红斑,关节疼痛等症状时可能是红斑狼疮所致。口腔溃疡伴有持续发热,频繁感染应考虑血液系统疾病   肿瘤。年龄较大且口腔溃疡病史较长的患者,如出现溃疡面较深较大,口腔不明原因的肿块应警惕口腔黏膜癌变可能。

皮尔区确诊1麻疹病例 曾到机场者有感染风险

皮尔区公共卫生局最近证实确诊一宗麻疹病例,现正寻找可能感染麻疹的人士,当中涉及的主要包括曾经乘搭两班国际航班及曾到机场的人士。卫生局表示,1月27日曾到皮尔逊国际机场的人士有可能有感染麻疹的风险,包括当天下午4时至8时曾到皮尔逊国际机场一号大楼,及曾经乘搭汉莎航空LH-470航班,由法兰克福飞到多伦多,航班在当天下午4时08分抵达皮尔逊机场,以及乘搭多伦多至满地可的加航AC-834或LH-6829航班,两航班大约下午6时起飞的乘客。卫生局发言人Lesley Hudson表示,建议所有可能感染麻疹的人士,须检查是否有免疫纪录,并确保自身及家人能及时接种麻疹疫苗(在医疗纪录中名为“MMR”或“MMRV”的疫苗)。该局亦表示,1969年以后出生的人士,建议接种两剂疫苗,且须注意是否出现症状及身体状况。卫生局指出,麻疹症状可能会在感染后的21天才出现,症状包括发高烧,出现感冒状况,如咳嗽及流鼻涕,眼睛酸痛或对光敏感,口腔内有白色小点,及持续长达1周的红色皮疹。Hudson表示,若果认为自己可能患有麻疹,在看医生前,须提前通知医生你可能已经感染麻疹,令医护人员能采取必要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并保护其他人。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疾病,十分容易传播给没有免疫力或易受伤害的人士;卫生局表示,1岁以下婴儿、孕妇及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士容易患上麻疹。有关麻疹更多信息,可联络皮尔逊卫生局,电话905-799-7700。(资料图片)(编译:T02)

“我喝凉水都长胖!”这到底是为什么?

图片来源:Pixabay 皮肤突然长出黄褐斑、肥胖在不经意间造访、莫名其妙想发脾气……这些都可能是内分泌紊乱的表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内分泌系统似乎有些神秘。   内分泌系统是个大家族,既有我们熟知的甲状腺、胰腺、性腺,也有“名气稍小”的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等。腺体分泌异常,会导致激素失衡,进 而出现多种症状。打个比方,内分泌腺体就是网上商家,分泌的激素就是顾客(身体各器官)买的东西。商家发货后,物流公司会把商品(激素)通过血液循环送到 目的地。如果顾客选错商品、商家写错地址、快递员送错地方,都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许多生活、饮食习惯,还有一些疾病、肿瘤,都可能打乱内分泌系统的工 作。比如熬夜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过于紧张、劳累,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导致激素分泌紊乱。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 症等疾病也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内分泌紊乱的表现多种多样,以下五大症状是“男女通吃”的。   脱发。经常熬夜、饮食油腻、精神压力大等因素,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其中,男性雄激素分泌过于旺盛,导致双氢睾酮浓度平衡遭到破坏,影响毛囊;女性产 后、更年期、口服避孕药等造成雌激素分泌失调,都可能导致头发稀疏、斑秃以及脂溢性脱发等。如果出现发际线后移、前额明显秃发、头顶部位稀疏等,就需要去 医院内分泌科就诊了。   脸上长痘。男性雄激素水平过高,女性月经周期前后或经常熬夜时,脸上都可能长痘痘,也就是痤疮。这是内分泌失调促使皮脂分泌过盛,无法排出而将毛囊堵塞的结果。还有些女性,皮肤上突然出现很多色斑,面色发暗,也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毛发旺盛。不管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会产生雄激素和雌激素。只要雄激素分泌过多,不论男女都可能出现毛发旺盛的症状。   肥胖。有些人“喝凉水都会长肉”,这往往与长期进食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导致内分泌失调有关。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脂代谢紊乱、睡眠呼 吸暂停综合征等与脂肪过剩相关的代谢紊乱综合征,也会出现超重或肥胖。肥胖反过来还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诱发各类代谢性疾病。   脾气急躁。性格突然变得很暴躁,遇到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很可能是内分泌功能紊乱(尤其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   经常疲劳。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伴随体重增加、食欲波动、排便不正常,最常见的是甲状腺功能减退。部分女性在月经期间萎靡不振,也与激素分泌异常 有关。美国研究发现,经期女性体内褪黑素分泌减少,以致难以入睡,白天精神不振。40岁以上男性睾酮分泌减少也会感到疲劳,长期精神不佳。   还有一些内分泌紊乱的表现具有性别差异。男性主要表现为性欲减退、性活动减少、勃起硬度下降,这与雄激素水平下降有关;此外,男性甲亢时常伴有乳房发育。 女性的特殊表现较男性更多。一是乳腺增生、胀痛: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雌、孕激素水平不平衡有关。二是月经失调:压力过大、甲状腺异常、雌激素偏低、多 囊卵巢综合征等都会导致月经不规律或者停经。三是不孕不育: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的任何部位功能异常,都可能妨碍正常排卵周期的建立,进而导致不孕症。 四是夜间盗汗:雌激素偏低以及绝经期提前导致的排卵减少等原因都可能造成。

胃真的是越撑越大 越饿越小吗?

图片来源:Pixabay 吃饭时,我们经常能听到有些克制的姑娘说“不能再吃了,不然胃要被撑大了!”   没错,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的胃就像一个劣质气球,经常往大了吹,就会越来越松,甚至有爆掉的危险;而如果总是不去吹它,橡胶会老化,胃也会渐渐萎缩。   我们的胃真的和气球一样脆弱吗?首先我们需要来了解一下胃的结构。   长期吃撑或饥饿会改变胃容量吗?   我们的胃是一个肌性器官,意思就是它是由肌肉构成的一个房子,而且是好几层肌肉。   胃壁最内层是各种胃腺体细胞,能够分泌胃酸、蛋白酶原及一些胃肠激素。胃壁里的几层平滑肌之间存在肌间神经丛,一直在周期性地进行发放电冲动,维持胃壁的收缩,使胃在平时就处于一种轻度收缩的状态。胃在完全空虚时略呈管状,容量约为50mL,在高度充盈时呈球囊状,容量可达2L。   胃从上到下分幽门部、胃窦部、胃体部、贲门部、胃底部,但其实我们进食的时候,即使吃再多的食物,大多也只是局限在胃窦部和胃体下部,其他部分是没有食物的,主要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   当我们进食的时候,胃会出现容受性舒张,就是胃的容积变大,为容纳食物做好准备,同时胃内腺体分泌增加,排空延迟,蠕动增强,为的就是让食物在胃内充分和胃液混合,将食物形成食糜,一定程度上消化蛋白质,为下一步在肠道的吸收做好准备。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较短,而含蛋白质和脂肪多的食物停留较长,混合食物一般胃排空时间为4小时~5小时。这也就决定了我们三餐的间隔。   当食物排空后,胃又恢复了原来的形态,胃壁内的肌间神经丛不断的发放基础性的电冲动,维持胃处于一个轻微收缩的状态。   所以不管是经常吃撑或者饥饿,都不存在将胃容量撑大或者缩小的问题,因为胃的形态根据有没有食物,有多少食物,本来就是不同的,我们的胃具有非常良好的伸缩能力。   经常吃撑或饥饿很伤胃   即使无论吃撑或者饥饿,胃容量既不会被撑大,也不会饿到萎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任自己的饮食,想吃就吃,想饿就饿。   相对胃本身的形态,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胃黏膜的问题。长期吃撑或饥饿对于胃黏膜和胃的功能是有明确影响的。   我们的胃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一个主要刺激就是食物,长期饥饿,缺乏食物的刺激,会导致胃酸分泌不足,影响食物的消化,同时粘膜腺体由于失用,可能出现萎缩的情况,注意这里是粘膜腺体的萎缩,而不是胃本身的萎缩。   同时长期饥饿,由于缺乏食物的刺激,胆汁长期滞留胆囊不排出,造成水分吸收增多,时间长了容易引发胆结石。   长期吃撑的时候,会明显影响胃的排空功能,出现腹胀,长此以往,导致慢性胃炎,引起消化功能下降。   另外,如果一次性吃得太撑,还有可能出现呕吐、急性胃扩张甚至胃穿孔等问题,想象一下气球被吹到极限后的场景,就知道后果有多可怕了吧!   总之,我们的胃并不会因为多吃或饥饿而导致容量的改变,但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长期吃撑或饥饿,保持规律的三餐,你对胃好,胃才对你好。

孕妇多吃这个 可以降低早产风险?

图片来源:Pixabay 一般而言,正常的怀孕周期是38~42周,早产儿则是在母亲怀孕37周前出生。早产是全球性重要课题,每年会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同时,它也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因,每年都有近100万孩子因此而死亡。早产还使孩子发生视觉障碍、发育迟缓、学习困难等一系列健康水平低下问题的风险增大。近期,南澳大利亚健康与医疗研究所的一项新研究成果表明,妇女在怀孕期间增加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能有效降低早产风险。   为考察早产风险与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关系,研究小组对70项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进行梳理分析。他们发现,每天摄入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孕妇,生育早产儿的风险降低了11%;生育超早产儿(未满34周)的风险降低了42%;孕育低体重出生儿(未满2500克)的风险降低了10%。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预防早产的方法并不多,因此,这一新研究成果对产妇、孩子和医疗工作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摄入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不一定非要依靠补充剂,海鱼体内的鱼油所含该营养素就非常丰富。

水果虽营养 但有件事要小心!

图片来源:Pixabay 很多人都认为水果是好食物,吃得越多越好,营养丰富,还可补水。水果吃多了真的有益健康吗?为此,记者采访了郑州市中医院营养师朱绍英。   水果糖分高,不宜饭后大量吃   朱绍英表示,许多水果中含有对身体健康有益的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花青素、黄酮类物质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吃得多就可以补充更多的营养,成年人每天食用水果的量应该控制在200~350克。如果每天大量食用水果,有可能会因为水果中的糖分含量高,增加肥胖的危险。   “吃水果时,需要注意选择时间,饭后立即吃水果,会造成胀气和便秘,最好饭前吃,可以增强饱腹感,代替部分主食,避免摄入过多热量。”朱绍英讲道。   这三类人,有些水果不宜吃   朱绍英说,吃水果除了讲究方法外,还要分人群。患有以下三类疾病的人,吃水果要格外注意。   肾病患者   肾功能不全的人要少食用含钾量较高的水果,因为肾脏是排泄钾的重要器官,当出现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时,肾脏排钾能力下降,会导致钾在体内潴留,引发高钾血症,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甚至猝死。含钾较高的水果主要有牛油果、杨桃、香蕉、橙子、柚子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入,而许多水果中含有大量糖分。比如柿子、无花果、荔枝、香蕉、榴莲、菠萝蜜等含糖量高的水果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胃病患者   患有胃病的人吃水果也有讲究,比如应少吃山楂、猕猴桃等。一些胃口不好的患者因山楂酸甜可口,有增进食欲的功效,便常备些吃,其实山楂中果胶和单宁酸含量高,接触胃酸后容易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与食物残渣等易形成胃结石。结石可引起胃溃疡、胃出血,甚至胃壁坏死和穿孔。而猕猴桃中所含的大量维生素C和果胶成分,会增加胃酸,加重胃的负担,如果大量食用可能会产生腹痛、腹泻等症状。 来源:人民健康网

烫了这么多年的碗筷 到底消毒没消毒?

图片来源:Pixabay 有些人外出就餐时,习惯性地用开水清洗碗筷、杯碟。但 专家称,开水温度不够高,清洗的时间也太短,根本达不到消毒的效果。网上图片 有些人外出就餐时,都会习惯性地把开水倒入碗中,清洗一遍碗筷、杯碟,才会放心使用,即使是到了星级饭店,知道人家的餐具都经过严格消毒,但还是像患了强迫症一样,只有热水烫了碗碟才安心。专家指,开水温度不够高,清洗的时间也太短,根本达不到消毒的效果。 很多饭馆的工作人员对顾客冲洗碗碟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还表示,饭馆每天都要准备大量的开水,供顾客在用餐前冲洗碗筷。有专家认为,用热水来冲洗碗筷,不仅达不到消毒的目的,还会无端端浪费很多水源。那么,其实饭前用开水烫碗筷能不能消毒呢? 一般饭馆的准备的热水也就是60至70摄氏度,用这样的开水烫碗筷,消毒效果不佳。其实对餐具来说,高温煮沸才是最常见的消毒方式,很多病菌都能通过高温消毒的方式杀灭,但饭馆中的热水是杀灭不了多少细菌的。但是,高温消毒要真正达到效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温度,另一个是时间。 肠道传播性疾病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常引起急性腹泻的细菌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蜡样芽孢杆菌等。这些细菌多数要经100℃高温作用1至3分钟或80℃加热10分钟才能死亡,如果加热温度仅为56℃,即使加热30分钟后,这些细菌仍可存活。另外,某些细菌对高热有更强的抵抗力,如炭疽芽孢、蜡样芽孢等。因此,吃饭前用开水烫碗,因作用温度和作用时间不足,只能杀死极少数微生物,并不能保证杀死大多数致病性微生物。 专家介绍说,要达到效果,煮沸、蒸气或使用红外线消毒碗柜等都是可选的方法。如果采用煮沸,要想做到真正消毒,一定要多煮一会儿,用红外线消毒碗柜一般要维持15至30分钟。 此外,用酒消毒碗筷同样不保险。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常用白酒来擦拭碗筷,以为这样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其实不然。因为,医学上用于消毒的酒精浓度为75%,而一般白酒的酒精含量在65%以下。所以,使用白酒擦拭餐具,是达不到消毒目的的。 碗筷用以下这几种消毒方法才靠谱,简述如下。 大家可以采用煮沸消毒,将洗涤洁净的餐具置入沸水中消毒2至5分钟;或者使用蒸汽消毒,将洗涤干净的餐具置入蒸汽柜中,使温度升到100度时,消毒5至10分钟;再次烤箱消毒也可以,如红外消毒柜等,温度一般在120度左右,消毒15至20分钟。 此外,碗筷还可以通过使用消毒柜来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现在商场里还有很多具有红外线消毒功能的碗柜等高新科技产品,也可起到一定的消毒灭菌作用。不过,消费者在购买时需注意产品是否合格。一般合格的餐厅会将碗筷专业消毒,那么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既然大家如此关注碗筷消毒,那么日常洗碗的时候也应该多注意。洗好碗底对碗筷的卫生也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大家在打扫住房时,只注意表面和屋中间是否干净,对墙角弯里很少注意,因此这些地方成了卫生工作的死角,成了灰尘、细菌、蚊蝇、毒虫丛生的积聚地。 同样,在洗碗时,有些人只注意洗碗内,不注意洗刷碗底,结果碗叠碗时,这个碗的底放在另一只碗上,碗底的脏物和细菌,正好带到另一只碗内,给病菌留下繁殖的温床,因此大家再洗碗筷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让碗筷上不再存在致病细菌。 外出就餐,对餐具的卫生情况不放心怎么办?办法之一是自备餐具,起码在店家不提供一次性餐具的情况下自备筷子。之二是准备酒精消毒棉纸,当对餐具不放心时,用酒精棉纸把餐具擦一遍,以达到较满意的消毒效果。

“过年肥三斤” 营养师教你健康盛宴秘笈!

图片来源:Pixabay 姚婉芬提醒市民,过节期间要注意饮食健康。 本报温哥华记者王学文 春节即将来临,华裔市民开始购买年货或准备外出聚餐吃年夜饭。不少市民感叹“过年肥三斤”,注册营养师姚婉芬提醒市民,过节期间莫贪嘴,要吃得营养又健康。 姚婉芬指出,以往人们过年喜欢大鱼大肉,现在饮食习惯已经逐渐发生改变。在菜肴原材料的选择方面,应尽量避免使用肥肉、五花腩、猪手、圆蹄等脂肪含量高、却几乎不含纤维的食材。她说,有些人称用猪手、圆蹄等可以补充骨胶原,但其实未必要以形补形,用其他蛋白质类食物也可以补充骨胶原。 菜肴宜加大量高纤蔬菜 她推荐市民以海鲜和鱼类代替肉类,比如鲍鱼、龙虾、海参等,若一定要吃肉,也可以选择不太靠近骨头的肉,如牛腱、牛肩、牛筋、鸡胸肉、猪腿肉等。烹调时可加大量蔬菜、萝卜、莲藕、菇类等高纤维食物,这样就可以吃饱一些,而不是靠大量肉类来获得饱腹感。此外,腊肠、腊味也属于不健康食品,姚婉芬说,这类食物含有大量盐份,早几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建议将醃制食物列为致癌物质,包括火腿、午餐肉、香肠等。她指出,这些食物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适可而止,不宜多吃。 在烹饪方法,姚婉芬则建议用蒸、焗、焖、炖、煮等方式,而油炸或是加很多酱汁烹调则不太健康。 她特别指出,痛风患者要注意,吃肉时不要连汁都一起吃掉,因为肉汁容易引起痛风发作。而高血压患者则要注意少盐,烹饪时少加酱油等调味料。 除正餐外,过年还少不了吃零食。姚婉芬强调,传统贺年糕点中,年糕、芋头糕、马蹄糕等都属于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吃5至6片萝卜糕或2片年糕就相当于吃了一碗白饭,因为碳水化合物会在人体内转化为血糖,因此若有糖尿病则要特别注意。 糕点含腊肉腊肠不健康 她还建议特别喜欢吃糕类食品的市民宜自己做、而非去超市买,因为这样可以控制食材,减少盐份、糖份和面粉的用量,还可用冬菇、瑶柱等取代腊肉、腊肠等不健康的食材。 她提醒市民,莫以糕点代替正餐,正餐仍需食用青菜、瘦肉、豆腐等,而糕点则在正餐之间,一件起,两件止。她说,应以不加蜜糖的果仁、果干等,取代传统的糖莲子、糖冬瓜等。即使配合运动,零食的用量亦应有所控制。有些市民认为运动可以将食物的热量消耗掉,但实际上很多人并不清楚各种食物的热量于运动的对应关系,如30粒腰果产生的热量需要跑步40分钟才能消耗掉。 过年过节少不了亲朋好友一起聚餐,姚婉芬建议,参加聚餐前不要空腹,最好先吃一个水果或十几粒果仁,进食的速度亦应放慢,可以边聊天边吃饭。若是吃自助餐,则应选择小碟子,每次盛放食物时先选蔬菜再选其他。 姚婉芬还提醒公众,酒也有热量,一杯啤酒就有150卡路里,而一杯鸡尾酒通常有400卡路里。她建议用餐时酒和水轮流喝,这样可以减低酒的份量。

流感、感冒、肺炎如何区分?小心耽误病情!

流感、感冒、呼吸融合细胞病毒(RSV)及肺炎(Pneumonia)的病症相似,你懂得分清吗? 基本上流感、感冒、呼吸融合细胞病毒及肺炎都会出现发烧、咳、鼻水和鼻塞,若再出现喉咙痛、打喷嚏和头痛的症状,就是感冒。如果发高烧超过两日,身体出现疼痛、打寒颤、腹泻或呕吐的症状,就是患上流感。若果发高烧超过两日,呼吸急促,感到辛苦,加上痰多、呼吸有声、喘气和X光肺片花,就有机会患上肺炎。 但如发高烧超过两日,同时出现呼吸急促,鼻水比感冒时多、有痰结、痰声、气管囉音和喘鸣,更出现小支气管炎和肺炎,就是呼吸融合细胞病毒。 这几个不同的情况在病征上有重叠,临床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家长应多留意小朋友有否出现没有胃口、呼吸困难或高烧不退等病征,有任何问题要立即看医生,切勿自行断症!

刷牙时牙膏不要涂太多!小心…

图片来源:Pixabay 专家建议3岁以下的儿童,只需涂抹一粒米大小的牙膏。 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一项基于对5000多名3至15岁儿童家长的调查显示,研究发现,大约40%的3到6岁的孩子使用满或半满牙膏。疾控中心警告,氟化物会损害牙齿的发育。而氟化物虽然对牙齿有好处,但需要小心使用。 氟化物是在水和土壤中发现的一种矿物,70多年前,科学家们发现饮用水中含有更多氟化物的人有较少的蛀牙。这导致了在自来水、牙膏、漱口水和其他产品中添加氟化物的努力。专家说,氟化物帮助降低了美国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蛀牙率。不过对于儿童,过量的牙膏会导致牙齿出现斑点或者松动的风险。专家建议3岁以下的儿童,只需涂抹一粒米大小的牙膏;3到6岁的孩子应该保持豌豆大小。 来源:巴士的报

春节来了应酬多?多吃这些排钠食物!

图片来源:Pixabay 农历新年就快到了,不少人应酬多、聚餐又多,难免会进食过多高油脂、重口味的食物,不但容易变肥,更可能带来隐藏的健康危害,因此高兴之馀别忘了多喝水,并且搭配这几种「排钠食物」,避免血压飙高。 血压飙高三凶手 1.肥胖: 体重跟血压原来息息相关,就算是血压正常的市民,如果体重超过理想体重20%,其罹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就会提高8倍。再者,肥胖的人体内脂肪含量较高,如果大量脂肪酸水解,在身体中变成小小的游离脂肪酸进入静脉,就容易刺激交感神经,让血管收缩、增加肾脏对钠离子的再吸收等作用,导致血压升高。 2.高热量: 一次过摄取过多高热量食物时,会造成体内胰岛素快速提升,间接刺激肾脏对钠离子再吸收。加上摄取高热量饮食,会刺激交感神经,让血管收缩,会造成血压升高。 3.高钠: 摄取过多的钠会对肾脏造成负担过重,无法顺利将钠排出,更会将多馀的钠离子再吸收,连带将该排出的水分一同再吸收,增加血浆流量,造成水肿、血压升高。因此摄取高钠饮食,也跟摄取高热量饮食一样,会刺激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导致高血压。 改善方法 多吃香蕉、奇异果排钠 如果大餐已经吃下肚,那该怎么办?除了多喝水,以助钠透过尿液排泄外,不妨将餐间点心换成香蕉、奇异果或是蔬菜棒等,这上钾含量较高的食物有益于维持身体电解质、水份平衡,更能帮助预防、控制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