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11:28:01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聚焦大温

为弱势人士筹建新居所 列市办9场社区座谈会

星岛日报记者/图片:City of Richmond  列治文市政府将主办一系列共9场社区座谈会,研讨在埃尔姆桥路(Elmbridge Way)7300号路段兴建40个支援出租住房(临时组合屋)的建议。 自本年2月宣布兴建支援出租住房的建议以来,市府收到公众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截至周二 (4月10日),市议会通过网站LetsTalkRichmond.ca收到1,194份意见调查表,另收到约1.3万封请愿书和125封个人信件,在2018年2月28日举行的社区说明会中,市府职员与超过600人展开对话交流 。 参加社区座谈会人士,将有机会更深入了解列市的无家可归问题,以及在该路段兴建支援住房的建议。通过主持人的协助,与会市民可以发表意见,自由提问。 9场座谈会将在列治文市政大楼举行,其中3场以华语进行(见附表),每场名额上限为25人。 参加座谈会需预先登记。有兴趣出席人士,请到市府网站登记。

今夏“爱“之烟火闪耀英吉利湾 相约超级浪漫盛会

■ Paul Tilbury(左)和Heather Owen(右) 主持发布会。 图文:本星岛日报记者王学文 温哥华将于今夏举行3天国际烟花汇演(Honda Celebration of Light),届时烟花会燃亮英吉利湾(English Bay)整个夜空。今年参演的3支烟花队分别来自南非、瑞典和韩国。其中,韩国是首次参赛,今年的国际烟花汇演的主题是“爱”。 今年的国际烟花汇演将于7月28日(周六)揭幕,由南非队打头阵。紧跟其后的是瑞典队于8月1日(周三)的表演,而8月4日(周六)则是首次参赛的韩国队。主办方表示,今年大会首次要求三支参赛队伍将同一主题融入他们的烟花表演中,而经过大众投票,今年的主题是“爱”(Love)。比赛最终结果将于8月7日宣布。 首场7月28日南非上阵 温哥华烟花汇演协会(Vancouver Fireworks Festival Society)共同主席蒂尔伯里(Paul Tilbury)和欧文(Heather Owen)在周二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温哥华烟花汇演已经进入第28个年头,每年都吸引大量市民观赏,已成为本省最大型的公众活动之一。 去年更适逢庆祝加拿大建国150周年,观看烟花汇演的市民更是超过100万人次。汇演的三天时间里,市民不仅可以欣赏到灿烂的烟花表演,更可欣赏到音乐表演、美食以及各种娱乐活动。 可为温市带来可观收益 ■ 雷健华 温哥华市议员雷健华(图)指出,国际烟花汇演可谓是城中盛事,不但为温哥华市民带来欢乐,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也为温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韩国驻温哥华总领事Gunn Kim表示,非常荣幸韩国队今年能首次在烟花汇演中表演,他相信韩国队一定会尽全力做到最好,为温哥华市民带来欢乐。 4月13日起开始售票 另外,除传统的英吉利湾(English Bay)外,大会今年仍将会在史丹利公园第二海滩举办适合家庭参与的嘉年华活动。若想获得更好观看点,市民还可于4月13日后登录网站购票。

《九龙》凶杀案加艺上演 反映香港欺凌弱势不绝

■  剧中华裔探员John Ng(左)在调查案件时,遭遇到白人上司的不公平对待。图为彩排时摄。 图文:本报记者王学文 以上世纪20年代香港九龙为背景的舞台剧《九龙》(Nine Dragons)将于4月12日至21日在列治文加艺剧院(Gateway Theatre)上演。该剧讲述一个香港最出色的华裔警探调查一宗悬疑谋杀案的故事,编剧表示,希望通过此剧揭示于英国殖民时期,香港人所受到歧视和压制,同时引发观众对现代社会背景下弱势群体所面临挑战的思考。 ■  施崇梵   该剧华裔编剧、加艺剧院艺术总监施崇梵(Jovanni Sy,图)表示,《九龙》讲述了在1924年的香港九龙,一个出色的华人警探Tommy Lam负责追查一宗凶杀案,而头号嫌疑人则是一富豪之子Victor Fung。警探Tommy虽然是华人,但却讲著标准的英式英语,一心想令自己融入英国主流群体中。但不管他如何努力以及出色,都依然受到英国上司的排挤和歧视,无法获得晋升。 华裔编剧指歧视依然存在 施崇梵表示,他本人是菲律宾华裔,当他年幼移民到加拿大时,华裔移民并不多见。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一直努力适应加拿大社会,希望自己像别人一样,甚至更“白”,在这种环境下又产生身分认同的问题。他相信这是许多幼年移民的人所面对的问题。 他指出,在另一方面,由不同族裔身分而引发的歧视直至今天依然存在,比如美国的黑人和加拿大的原住民,他们仍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有时不得不面临不公正的待遇。他相信许多观众在观看此剧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演员8岁移民加国 也曾受欺凌 扮演警探Tommy的华裔演员John Ng表示,他1965年时于香港九龙出生,当时香港仍在英国统治之下,对于当时的环境亦有亲身感受,后来又对香港的历史做过进一步研究和了解。John于8岁半时移民加拿大,他说当时华人并不多,在学校时他自己更曾被白人学生欺凌过。他将这些个人的体验带入剧情,对警探Tommy的一些经历可谓感同身受。 John Ng认为,剧中许多剧情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今天仍然存在,比如不同种族的人被人谋杀后,引起的社会关注度都会不同。作为弱势群体,往往感到不被重视,相信如今很多社群都有同样的感受。 警探Tommy在剧中还有一个白人女友,但John Ng指出,由于当时社会风气下不允许华人与白人谈恋爱,他们两人迫于压力,只能展开地下恋情,不能公开。 列市是世界首演的第三站 John Ng表示,舞台剧《九龙》剧情丰富紧凑,不但有对白,还有歌唱以及打斗场面等,非常精采。该剧已在亚省卡加利及缅省温尼辟市(Winnipeg)演出过,列市是世界首演的第三站。 读者查询购票及详情,请浏览网站或致电604-270-1812。

全国春季房销回升 大温房价涨11%至105万元

■ 一份报告预测,全国大多数房地产市场的春季销量,维持稳定或有所改善。 星报 星岛日报记者 最近一项民调结果显示,联邦政府在今年实施的房屋贷款压力测试,令超过四分之一的置业者感到为难。不过,据地产公司Re/Max委托Leger研究机构所展开的民意调查预期,全国大多数房地产市场的春季销量,维持稳定或有所改善。 报告指出,加西的平均房价继续上升。大温哥华地区今年头两个月的平均房价,较去年上升近11%至1,051,513元。温哥华岛的维多利亚市更是一个卖方市场,平均价格由去年头两个月的761,000元,升至今年的831,000元。 大多伦多地区的平均房价为753,747元,较去年下跌近10%。公寓市道蓬勃,令今年的房价继续回升。大多伦多地区外围的宾顿市和杜咸区,仍然是很多年青家庭寻求居所的选择。 渥太华的楼市则完全不受大多伦多地区的影响,今年头两个月的平均房价为388,289元,较去年同期的373,841元升4%。 该报告认为,大多伦多地区的高需求和低库存量,使到楼市继续维持卖方市场。新的贷款规定、海外买家税、利率调升和新移民增加,都将影响今年的房屋销售和巿道。 目下的巿场以细屋换大屋的买家最为活跃,因此独立屋交投畅旺,其次是多层共管大厦。 大多区仍卖方市场 多户房价升11.7% 报告预测,大多伦多地区柏文的平均价格升11.7%,由去年的465,392元升至520,002元。主要买家是刚组织家庭的年轻人。 首次置业的年轻家庭大多选择47.5万至50万元价位的房屋,因此基本上是买多层共管大厦。婴儿潮一代的财富交下一代,令子女可以购买豪宅。退休者则把豪宅放盘上楼,也要求豪华公寓。这些人买独立屋或公寓的目标价位是200至400万元。

华人社区帮助离世产妇家庭渡难关 已筹得超过11万人民币

■ 义工正统计捐款数额。受访者提供 星岛日报记者沈雯洁 列治文华裔孕妇星期日凌晨在列治文医院分娩,不幸大量出血离世的消息,得到华人社区广泛关注,纷纷捐款支持肇事家庭。本报记者周二与死者刘女士(Wei Liu)丈夫余先生的朋友张小姐(Caryn)取得联系,了解到目前最新捐款数额,已逾11万人民币。 ■死者(Wei Liu)身穿婚纱的图片。余先生提供 Caryn表示,截止周二下午5时,微信上共收到11万人民币捐款,其他支付宝和网上银行的捐款数额,需待负责财务的义工更新,才有实际数字,暂时不清楚具体数额。 她续道,说周二晚上,治丧小组将举行晚间会议,随后专责捐款数额统计的5位财务人士,将把手机内从4月9日开始,市民热心捐款的数额全部截屏,并由区泽光做见证。 小组原计划周二晚在区泽光的见证下,把第一批捐款交给死者家属,不过就本报了解,至周三凌晨,有关事宜尚在规划中。 此外,Caryn还透露,死者家属周二已联系殡仪馆和墓地,正准备追悼会,但目前未有准确日期和时间。 初生双胞胎女婴状况良好 Caryn昨日下午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最新消息,称收到卑诗儿童医院的来电,死者遗下的双胞胎女儿状况良好,每三小时吃一次奶,她感谢市民的关心。 另一方面,中总领馆领事胡启全回复本报记者查询时表示,考虑到死者家属的私隐和时间问题,还未与余先生联系,目前并不清楚死者家属在哪方面需要中总领馆协助。胡启全透露,刘女士的父母现已在温哥华,余先生父母则未到步。 有意帮助死者家属,可通过电邮转账至victordonation@gmail.com,该账号只收加币。支付宝账号是:13306536859、X章甫。 温哥华沿岸卫生局(Vancouver Coastal Health Authority)周一向本报确认,一名孕妇在列治文医院分娩期间死亡,当时有35位员工,包括麻醉科医生在场,竭力挽救她的性命。验尸官将审查这宗死亡事故,沿岸卫生局也会跟进审查。

电骗党又出新招 冒充中领馆通知取文件

中领馆再次向公众发出提防电话诈骗案的警告。 资料图片 星岛日报讯 不法之徒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新近的手法包括冒充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简称:中领馆)、驻加使馆或驻美使馆等名义,用中文录音电话致电本地华人或中国留学生,套问私隐信息,并引诱向指定账户汇款。中领馆周二发出声明,呼吁中国公民严防电骗。 中领馆周二下午发出声明表示,根据最新了解到的相关信息,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有新变化,包括冒充驻温哥华中领馆、驻加使馆或驻美使馆等名义,甚至通过技术手段冒用总领馆电话号码,用中文录音电话致电本地区华侨华人或中国留学生。 录音电话谎称对方在使馆或中领馆有重要文件需要领取,或恐吓对方涉嫌犯罪等,要求对方照录音指示按键转接人工服务,或回拨指定电话号码。 接电话的人一旦听信录音,按语音指示按键转接人工服务,或者回拨指定电话号码,则会被套问姓名和出生日期等私隐信息,并引诱向指定账户汇款。 声明中表示,本地已有个别人士上当,遭受经济损失。 中国驻外领馆不以电话录音发通知 中领馆再次提醒旅居卑诗省和育空地区中国公民提高警惕,严防此类电话诈骗。声明指,中国驻外使领馆不会以电话录音的方式向中国公民发出通知,更不会要求接电人回拨任何电话号码进一步联系。如接到类似电话或者电话录音而又无法辨别是否为诈骗,建议挂断电话后拨打中总领馆领事保护值班电话778-238-0003核实,或拨打外交部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12308热线,要求把信息转有关使领馆进一步核实。 声明又提示,中国驻外使领馆如遇中国公民领事保护等紧急情况联系当事人或当事人家属时,一般只会约请当事人面谈,即使有紧急事故,也不会通过电话索要银行账户等信息,更不会要求转账汇款。 中国公民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不要在电话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姓名、住址、家庭情况、银行账户等个人信息。在遇到任何要求提供相关信息、要求转账汇款时,不要匆忙做出决定,切记首先要提防诈骗的可能。 如不幸上当受骗,应即时向当地警方报案,并同时向中国公安机关报警。受害人如无法直接向中国公安机关报案,可通过在中国的亲友报案,并向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求助。

列治文37岁产妇产后大出血死亡 留下三子女

 ■ 余先生周一下午通过视频回应事件,在长达1分钟的视频里掩面哭泣,向所有捐款人士表示致谢。视频截图  星岛日报报道   一则有关卑诗省列治文华裔母亲在分娩时,不幸大量出血离世的消息,周一在社交媒体微信疯传,引起华人社区广泛关注。消息称,列治文一家庭于4月8日凌晨发生巨变,37岁怀有双胞胎女婴的准妈妈刘女士,在列治文医院分娩时因大量出血离世,两个女婴则转送温哥华儿童医院护理。死者生前好友称,听到消息时,感到难以置信。死者丈夫余先生周一下午通过视频,向本报讲述感受。温哥华沿岸卫生局回复查询时称,当时已有35位医护人员在现场进行急救,惜未能救回死者生命。发起募捐的Caryn呼吁,给他一点空间去面对事件。 周一下午,余先生(Victor Yu)在社区组织“7300关注组”成员的协助下录下视频,余先生说:“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家不幸遭遇的关注和爱心捐款,特别是Caryn为此事彻夜奔走,对我来说是暗夜中的一丝光明,逐渐给我勇气和力量去面对。事情太多,孩子太小,求大家给我一些私隐和时间,再次感谢。” 在这个长约1分钟的视频,余先生更掩面掉泪。 诞下双胞胎女儿 5岁儿未知母死讯 余先生在视频里没有提到妻子去世的原因,也无提及当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发起募捐的Caryn为“7300关注组”义工,也是死者刘女士的朋友。Caryn透露,事发后,余先生情绪极度低落,几乎不吃不喝,仍无法接受悲剧发生。她呼吁大家给他一些空间,因为任何人在面对类似的事情时都需要时间接受。 Caryn接受本报访问时称,印象中,余先生夫妇十分善良恩爱。在刘女士上周六分娩时,“7300关注组”的成员都送上祝福。但在4月8日早上得知刘女士不幸去世的消息,实难以置信。Caryn说:“当时余先生在微信群里发布这条消息,我不敢相信是真的,认为自己脑子糊涂了。我与另一位义工去随后看望余先生一家。余先生5岁的儿子只知道母亲病重住院,可能要好几年才能康复,他说要成为医生帮妈妈看病。”回忆起伤心处,她哽咽痛哭。 由于余先生既要挣钱又要抚养3个孩子,因此Caryn建议他请保姆帮助。然而余先生认为无法承担保姆费用。Caryn之后在微信群发起募捐活动,目前已有很多来自社会各界人士伸出援手,她相信大家的爱心支持一定能重新为这个家庭带来希望。 死因仍待验尸确定 死者父亲周二会抵达加拿大,见女儿最后一面,届时,医院会进行验尸。Caryn表示,相信司法机构会做出正确判断,有关事件详情等到验尸报告发出后再说。 刘女士生前多年好友王爽向本报记者称,目前不想打扰余先生,但会通过捐款方式给予帮助。在王爽印象中,刘女士是个热情、单纯、做事认真,且热爱生活的人。刘女士生前从事旅游业,她表示,曾由于工作原因,需要带学生去纽约作艺术之行,旅程就是由刘女士协助办理的。当得知刘女士离世的消息时,她感到十分痛心,无法相信。王爽说:“作为朋友很难帮助死者家人立刻减轻伤痛,只能在经济上作出资助。” 发起募捐的Caryn已开设捐款专用联名账号,邮件转账已设置成自动存款。微信和支付宝收到的捐款会逐笔记录,再统一转入联名账户。若使用加币邮件转账,可使用victordonation@gmail.com。

华人社区看待中国热点问题的8个态度

文:本报特约记者高冰尘 移民到了海外,虽然离中国万里之遥,但是,每一个华人最念兹在兹的就是那片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土地上发生的变化。最近,北京接连发生的大兴区西红门镇新建二村19人死亡重大火灾以及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孩童被“扎针”两起事件,引起了旅居海外的华人的极大关注。如何看待这些接连发生的“热点事件”?其实,每个海外华人的态度并不相同。 第一种态度:立场优先 对待中国热点事件,除了公共事件之外,华人侨社一般也都会有不同反应。但主要取决于对中国政府立场的取舍。海外绝大多数华人社团尽管他们一再表示“非宗教、非牟利、非政治”的立场,但是,不少社团还都是会有所“选边”。比如达赖喇嘛来访加拿大,他们会表达反对。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他们会集会表达支持。比如2016年7月14日,大温哥华110家华人社团集会,支持中国捍卫南海主权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 另有对中国政府持批评立场的社团,他们在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问题上会表达支持,对中国政府迫害异议人士会坚决反对。每年的六四纪念日,诸如温哥华支持民主联合会这样的团体都会举行集会。 前大陆宁德地区法官李建峰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多事情不能强求,立场不同,谁也别想改变谁,但我们选择的立场和加拿大的立场相近应该是比较正确的。 第二种态度:观棋不语 有观点但是不愿意公开表达,这恐怕是很多海外华人的因应之道。晓飞始终不愿意让记者公布他在中国究竟是在哪一家社会科学院工作,他虽然在大陆研究的是农村经济,但是对中国的其他社会问题也都有独特的见解。可是,他从来不愿意公开表达他的意见。 他说:自己采取这种方法,不是因为消极,而是个性使然。我不愿意张扬,因为观察这个世界并且不愿意和大家分享,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晓飞说:我和别人不同,有的人喜欢评点别人说了什么,但是,我最喜欢的是默默地观察,然后,和三两好友喝酒聊天时候互相海吹。关注中国的热点问题,已经变成了自己的一种消遣方式,而不是一种参与精神。 晓飞说:我喜欢这样,虽然对社会没有帮助,但是,表达之后,也没什么用,所以,还是自己一个人吹吹当做休闲吧。 第三种态度:不闻不问 来自山东青岛的王一定居住在素里已经十几年,记者在十二年前温哥华举行的一次纪念赵紫阳去世的活动中见过他,之后,在多次涉及中国“敏感问题”的集会、座谈会上也见过他,但是最近五六年,他完全从人群中消失了。记者日前再次在商场偶遇他,问及近况时,他说:自己一直在从事“咖啡器具”的业余发明研究,基本不再过问时事政治。他说,实在没有时间,人生有限,我要把自己的有限的一点还可以利用的时间,用到有意义的事情上去,中国怎么发展,我内心都祝福,但愿是朝好的方向去。 另一位来自苏州目前从事地产中介生意的YG女士表示,我只关注大陆的天灾,只要有地震或者洪灾火灾,该捐款的一定捐。至于其他一些政治或者公共性的事件,我很少关心,因为我们是新移民,我们在这里主要是养家糊口,管那些事情有用吗?前几天吃饭,一桌人一会儿郭文贵的“蓝金黄”一会儿北京的“红蓝黄”,我就像是个外星人一样,完全不知道在说啥,后来吃完饭后上网,才发现最近发生了那么多事情。 第四种态度:左右摇摆 记者在立场完全不同的两组华人社团的活动中经常见到一位孙先生,他来自山西,移民前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印象中,孙先生参加活动从来不发言,也不愿意表达个人立场。他说,自己去主要是觉得热闹好玩,加上自己也没别的爱好,就等于打发时间。去年9月底,孙先生去温哥华市政府门口出席了一些华人社团举办的国庆升旗仪式,凑巧在之后十天,又在唐人街见到他出席了台湾“双十节”的升旗活动。孙先生说:如果一定要问我有什么立场,那就是没有立场,或者叫左右摇摆。因为,我觉得左右都有道理,所以,我都不反对。 孙先生说:共产党和台湾现在的政府都不容易,我们不要兵戎相见,要学会包容。立场不是太重要,和谐团结最重要。 第五种态度:隔岸观火 加拿大凯斯通留学移民公司总裁方宝杰向记者介绍了一件事情,他有个亲戚群,有一年他发现海外有条消息,是关于食品安全的,就在亲戚群里转了一下,哪知道,被几个亲戚痛骂,好像自己在妖魔化中国那样,直到最后新华社发布了相关的消息,这些亲戚才终于信服了。 方总裁说,我自己觉得有点像公公给媳妇擦鼻涕——好心成了二意。既然一些亲戚不领情,也没有办法,我后来就退出了亲戚群。 方总说,这些大陆的亲戚还是受了传统的教育,脑子被洗的差不多了,根本没有办法短时期内恢复。说到底,还是内心恐惧,怕一句话说错了,一条消息转错了,会有麻烦。现在,我对中国的热点问题基本上是隔岸观火,自己依旧非常关注,但是,不会再去骚扰别人了。 记者发现,持这种立场的人不算少数。在列治文从事电焊工作的来自上海的陈梁先生说,他在大学群里稍稍提了一下中国的腐败问题,立即遭到群主的训斥。介绍他入群的同班同学也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离开中国很多年了,很多事情不知道,不要乱说话,伤了同学友谊。一气之下,陈先生也退了群。 第六种态度:激情昂扬 FRANK葛先生在大陆从事的法律相关的工作,现在在一家餐馆洗碗,但是,他对自己的职业从来没有不好意思。他说:自食其力最光荣。葛先生特别关注中国的热点问题,而且,属于激情澎湃的那种类型。记者过去曾经亲眼见到他为了立场观点问题和温哥华一位著名的侨领当场高声辩论。在不久前刘晓波去世的纪念会现场,也看到他充满感情的发言。他说:自己从来没有任何政治抱负,自己就是说真话,是加拿大给了我这个自由,自己是因为珍惜这个自由才这么做。 另一位对毛泽东充满感情的来自湖南的陈女士说,她去年参加了小区纪念毛泽东冥寿的演唱会,我还参加伴舞,我觉得这是出自自己的感情,没有任何伪装,别人怎么解读,我都没所谓。 第七种态度:另类表达 来自北京的老邓不愿意记者将他的网名公开,他是位知名的网络写手,他喜欢在网络上表达他对中国问题的关注,他目前的推特粉丝有三万多人,在多个网站聊天室都是个“大腕”。老邓说,网上有神秘感,现实太残酷。老邓发言的风格具有其个人色彩。他比较喜欢用第一人称编个故事,然后把最近的大陆热点通过小品文的方式,让大家在他轻松文笔中有所了解。老邓说,像他这样的“匿名者”在温哥华还有好几位,他们时时关注中国热点,也几乎每天都在发表评论,就是不愿意显山露水。 第八种态度:心灰意冷 “哀莫如心死!”刘启明曾经是江苏北部一座城市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但是,因为在涉及当时他所在的那个政府机构的负责人的调查中不愿意做伪证,遭到上级领导的打压,最后,他自己因为“挪用公款”被“免于刑事处分”,他愤然辞职,下海经商。五年前,投资移民来到温哥华。 刘先生说:我早就不看大陆的新闻了,真的是不闻不问。五年前刚抵达的时候,是因为学英语,自己故意不看中文。现在是因为失望,自己再也没兴趣关注。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需要慢慢调整。 (文中部分受访人士为化名)

华裔空前团结 反对大麻入侵列治文

图文:本报记者沈雯 明年7月1日,大麻合法将在加拿大成为事实。在联邦自由党政府的推动下,目前全国各地的省市政府正在紧锣密鼓,咨询民众,以制订与联邦相一致的政策。不过,以华裔居民为主的卑诗省列治文市,反其道而行之,市议会在10月17日通过动议,强烈反对大麻合法化;稍后,列市教育局也在11月8日通过动议,支持市议会反大麻合法化立场。 地方政府“公然”反对联邦政府政策,在加拿大十分罕见。一石击起千层浪。列治文市议会和教育局挑战联邦政府的一致行动,全国瞩目,也在小区引起巨大反响。那么,列治文是怎样走上反大麻合法化的“高调”之路的呢? “抽大麻妻离子散,丧失生活能力” 列治文居民梁小姐(Bertha Leung),是温哥华唐人街华埠广场(Chinatown Plaza)美雪眼镜店的店主,开业20多年了。由于靠近温市东端,在附近流连的瘾君子不时会到华埠广场进出。久而久之,梁小姐成为这些吸毒成瘾者的倾诉对象,并了解到这些瘾君子如何从一个健康青年变成整日无所事事、妻离子散、看不到未来的中年人。   “这些年来,我发现一个规律,这些染上毒瘾的人士都是从抽大麻开始,吸食大麻带来轻飘飘的愉悦感前所未有,随之而来的还有自由感,吸食久了会发现大麻已经不能满足欲望了,只能借助于吸毒来满足。”   梁小姐表示,抽大麻或者染上毒瘾的人士通常都有固定的朋友圈。很多人一边喝酒,一边抽大麻,久而久之,精神就会变得极其麻木,神经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比如增强抵抗反应,使得药物带来的愉悦感降低。若造成的效果总是减弱,为了增强效果,成瘾者对药物的依赖性会变得更强,从而导致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恍恍惚惚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造成的悲剧,不可胜数。梁小姐称曾目睹多起,已是见怪不怪了。   “我有个客人从6楼阳台上直接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幸运的是他侥幸活了下来,但就需要多年的医治,这让全家人心如刀割。他告诉我说他当时‘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还有一位朋友,吸大麻时间长了觉得不过瘾,继而转为吸毒。后来他又下决心戒毒,尽管政府提供了安全注射屋,但只是靠自己的意志戒毒,实在太难,最后走投无路的他选择去了教会,因为只有上帝才能救他。” 对于大麻明年7月合法的政策,梁小姐很不满:“清朝时很多人滥用鸦片,整日精神颓废,不愿工作,社会直接倒退几十年。大麻少数种类含有的四氨大麻酚,会带给吸食者与其他毒品相似的强烈刺激,吸大麻上瘾的后果很严重,尤其是年轻人不要等到染上毒瘾、丧失工作能力、失去未来后才悔恨。” 小区忧不良影响 华裔成立 关注小组 像梁小姐一样,在列治文有许多人都觉得大麻合法化很儿戏,是不负责的做法,尤其是对青年学生会带来长远的不良影响。 何锦荣(Jonathan Ho)是列治文学务委员,经常参加学校家长会,聆听家长的倾诉。当今年3月联邦政府有关大麻合法化的新闻传来时,他注意到,突然多了许多家长在会议上提出对于大麻合法化的担忧。 这种现象对何锦荣敲起了警钟。他想,学生和家长的利益是第一位的,我们应该采取行动,把家长的意见与关注表达出来。   他把这个想法和列治文市议员区泽光沟通之后,又找了几位小区有影响力人士一起讨论,经过一段短时间的筹备,列治文“关注2018年7月大麻合法化小组”于今年10月正式成立了,何锦荣随之把想法分享给周围志同道合的朋友,小组成员在短短几天内增加到10多人,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关注2018年7月大麻合法化小组”(下简称“关注小组”)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把省政府的问卷翻译成中文。早在2017年4月,卑诗省政府网站上设有大麻合法问题的调查问卷(http://engage.gov.bc.ca/BCcannabisregulation/),初衷是深入了解民众对于大麻使用最低年龄、个人拥有额度、大麻吸食后驾驶规定、大麻种植以及大麻零售模式的看法。但是何锦荣发现很多居民不知道该如何填写调查问卷,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阅读调查问卷方面存有一定的困难。注意到这一情况,关注小组成员立刻提出一个解决办法:把省政府的问卷翻译成中文,再重新上传到网络,此举能够鼓励更多居民参与调查活动,自由表达心声。 何锦荣介绍,完成翻译网上调查问卷之后,关注小组把行动转到了请愿书上,希望通过请愿书能够让更多持有相同观点的民众发声。 多此一举? 做与不做是两回事 “这样做能让联邦政府收回大麻合法化的成命吗?”记者问。 何锦荣坦率回答说:“我们知道无法改变自由党政府明年7月初的最终决定,当时也有人觉得我们这样多此一举,但是我觉得做与不做却是另一回事。”   在所有成员的参与下,关注小组起草了反对大麻合法化的立场书。每逢周五或者周末,小组成员和志愿者就会到列治文的各大商场放置立场书。尽管关注小组义工在一个并不起眼的摊位站着,却吸引了不少感兴趣的民众前来签名。   何锦荣介绍,“截止到11月16日,我们网上签名活动达到了9,300个,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很满意。原本一些并不担心的民众通过我们的宣传,也了解到大麻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闻农场变大麻场 决投身义工行列 在签名活动中,黄太太是一名积极的义工,付出了许多精力和私人时间。 15年前移民到加拿大后,黄太太一直住在列治文,对列治文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注意到,大麻合法化的新闻,周围的年轻一代都拍手叫好,认为合法对于社会而言是件有益的事情。这令她十分忧虑,对日后不仅是列治文,而且是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担心不已。 “10月9日,我读到一则新闻,提到三角洲一个专门种植西红柿的大型温室农场,与维多利亚一间大麻制造商签订合作协议,占地110万平方英呎的西红柿农场将会改为种植大麻。当时我无名火起,立即在脸书(Facebook)表达反对并分享给朋友,只是当时不知道找谁去发声。”   几天之后,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黄太太收到了“关注2018年7月大麻合法化小组”呼吁更多志同道合的民众支持的信息。经过详细阅读关注小组的立场书后,她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尽管黄太太每天都很忙,仍很高兴成为义工大军中的一员。 她说,看到十位小组召集人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以及坚守为民众发声的精神,虽然她有全职工作,但乐意在工余尽量抽出时间做一些幕后工作。10月26日至29日,黄太太与其他义工在位于列治文三号路的百家店(Parker Place),进行了持续三天的联署大行动。当她看到许多市民无论刮风下雨,都冒着寒冷的天气前来踊跃支持,心中很是感动。   “我们只是举起反对大麻合法化的标语牌,不需要讲什么,很多民众就来签名。我还看到几位签名者是来自附近食物铺的职员,令我十分感动。” 年轻人多支持 中年人多反对 反对大麻合法化的签名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黄太太也碰到过一些年轻市民,一看到反对大麻合法化的牌子,如同惊弓之鸟,走得远远的,极不愿意接近他们摆起的摊子。黄太太尝试与他们沟通,他们很直接地说:“不会支持关注小组的行动。”她表示,注意到支持大麻合法化以年轻人为主,反对大麻合法化则以成年人为主。 ...

信息碎片时代 品味书香墨韵

在信息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 我们的阅读生活正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纸质书时代的书香墨韵精神,会不会越来越像一种文物,在现代生活中与匆忙前行的人们渐行渐远,遥远难追? 纸质书会渐行渐远吗? 文:尚虹 前几天在某微信群里和朋友们讨论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近期一个有关中国上古文物的特展时,有人谈起了《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 by E.H.Gombrich)这部书。群里马上有人响应,此书可在网上收听,中英文版本都有,又方便又可利用碎片时间,比如开车,做家务,健身都可以。也有人说,他N年前就买了此书的中译本,不便宜,他也下过几次决心,却没能读完哪怕最初的几章。 群里共鸣的声音是:现在越来越难静下心用一整块的时间去好好读一本书了,即使读,也是在电子设备上,或者kindle,或者Ipad,最方便的是用手机。热论之中,最初提起话头的朋友说了一句:这本书最好读纸质本,因为有太多插图,都是名画名雕塑,如果只读(只听)文字,这本书的价值会折损一半。 嗯,看起来纸质书至少在这个回合体现了存在的价值。然而,仍有不服气的朋友继续辩驳:如今高清图片数字化,所有古今中外的画作,各类艺术形式,都已陆续复制并电子存盘,小小一片存贮卡就可容下相当多的画片,不必再印制出版,既便携又环保。 是的,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确实令阅读更为友好,更方便好用。然而,能够方便快捷地接入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不必然意味着人们仍能保有良好的阅读爱好或习惯。现实的苦恼不是信息不够多,而是时间不够用。尤其是逐年更新换代的智能手机,更是差不多主宰了人们醒着的每一时刻:新闻浏览,各类检索,小说电影,娱乐游戏……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获取知识与交流观点,更多是呈碎片化的方式大量存在。与其说纸质书在衰落,不如说,是纸质书时代的书香墨韵精神越来越像一种文物,在现代生活中与匆忙前行的人们渐行渐远,遥远难追。 去年秋天回京整理家累,秉持“断舍离”的精神,清除了不少用不着的衣物杂项。 然而,轮到整理书房时,望着四壁书柜里多年积攒的数千藏书,却每本都难以割舍:一类是师友所赠,自当珍惜;一类是学生时代求知若渴,用节省下来的生活费一本本买齐成套的专业用书;一类是工作后有所选择,或出于研究所需,或出于对作者的尊崇与喜好,陆续买的各种颇具学术价值的书刊;还有一类是各色各样的工具书,字典辞典,百科年鉴,中文洋文,不一而足。筛来选去,最后能狠下心来淘汰的书不足一成,书房大体保持原样。有朋友问:既然很多书注定不会再读再用,为什么不能像旧衣物一样或卖或捐? 这问题其实我也一遍遍问过自己,舍不下的不是书本身的价值,更多应该是精神上的不舍:从读书到研究,从家庭到社会,这些书是塑我成型的原材料,是我精神血肉的一部份,没有它们,不会有我今天的面貌。记得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期,琉璃厂的中国书店清理库房,倒出一批散乱破旧的线装书,在院子里堆成一个小山,灰尘大得呛人鼻息,要从中找齐完整一套,殊不容易。我爬进灰土书山,几个小时,找齐了三部清末石印的史书,从脸到手,有如挖煤归来。一册一元人民币,一共花了不到一百元。简单洗了脸和手,付清账单,捧着纸箱一路返校,那种捡到宝贝的兴奋和欢喜至今难忘。人生能有多少次这样的快乐呢? 记得工作后的一项福利是每年都有一笔工资外的购书津贴,每次到书店选了一大堆书,付账时的豪气,每每使我在清贫的研究生涯中产生一种大富翁的幻觉!那时买了不少大部头成套的专业用书和工具书,诸如《十三经注疏》,《诸子集成》,《中国历史地理图册》等等。每次搬家,工人们都会抱怨书箱太多太沉,选书柜时,最看重的不是花样款式,而是隔板是否结实,空间是否够用。每天忙完白天的工作,处理完家务和照料孩子睡下,我会轻舒一口气,到书房拧亮台灯,巡视着一排排的书籍,犹如点兵的大将,又像翻牌的皇帝,找出心仪的一本书,在灯下读上一两个小时。回想起来,那真是人生难得的一种幸福,非常纯粹,又无上满足。 本世纪初的第一年,我随家人一起移民到了加拿大。 直到今天,长辈和师友们仍在惋惜我的专业学而不能致用,我的内心也一直有所不甘。好在移民后还在从事中文的编辑与写作,学史的背景其实颇有助于对今天新闻的解析。巧合的是,这十几年也差不多是因特网与智能手机迅猛发展的时代。在地球越来越像一个共同小区的今天,网络的快速传播使实际居住的地域空间越来越不具有关键意义,重要的却是读书人的初心是否会因流转的岁月而褪色?我的藏书远在北京家中,能带来的只有少数部分。然而,在多次借阅列治文图书馆中文图书,特别是对李国柱博士捐赠图书的采访报道后,我欣喜地发现了若干与我兴趣相合的中国文史书画方面的图书。而且,很多馆中的中文书正在陆续录成电子版本,供人们坐在家中就可借阅通读。不独小区图书馆,世界各大图书馆,博物馆也都走向电子化与公众化,让世界各地求知的人们,可以无偿地使用其丰富的各类资源。 任何人只要想静心读书,如今的阅读条件只会比过去好,而不会更差。纵使碎片化一地的信息时代,阅读的初心也不应为之闭塞。爱书者恒爱书,不管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   从纸上到网上,与时俱进的读书生涯 图文:李春燕 古人云:“书海无涯苦作舟”。我则以为书海泛舟,其乐无穷。回想起来,我爱好读书是受了姐姐的影响。她从小爱集小人书,每期必买,后来又集样板戏图册和小说。反正她买什么,我就跟着看什么,一来二去,也就迷上了书籍。 四人帮倒台后,我和姐姐如文学青年一般沉浸于文革时被打成“大毒草”的名著之中,家里更是订阅了《人民文学》和《小说月报》。 到了大学,阅读世界名著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我攻读物理学之余的调味剂,否则不知日子该有多么单调和乏味! 移居温哥华后,惊诧于当地图书馆的华文藏书量和禁书之多,于是如鱼得水般地频繁出入于图书馆。女儿上中学后,开始向我推荐英文小说。后来我又加入她所在高中的家长读书会,与老师和众家长们共品畅销书,交流心得,令视野洞开。 至今,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国际化的英文小说,比如Khaled Hossini的《The Kite Runner》和Abraham Verghese的《Cutting for Stone》。两位早年移民美国的医生作者都把他们小说的背景铺设在祖籍国,为读者展现了一副未知而神秘的异国风情。Hossini在小说《The Kite Runner》中描写了两个阿富汗男孩之间的友情、孽债、追悔和救赎的故事,同时交织着父与子之间因各自的秘密而生成的解不开的误会和隔阂。2003年,小说一经问世,便雄霸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两年之久。四年后,Hossini第二部小说《A Thousand Splendid Suns》得到的赞誉声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独有偶,Verghese在小说《Cutting for Stone》中讲述了一对本不该出生的孪生兄弟,其印度修女母亲因难产致死,其英国外科医生父亲见状不辞而别,一来到世上便被收养的故事。父亲的抛弃和兄弟的背叛成为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背负的的沉重包袱。Verghese利用自身的职业优势,在书中引入希泊莱特誓言和大量的医学术语。难产那一段的描写非常细致入微,读者仿佛能穿透纸背,看到手术台上鲜血淋淋。小说中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衣索比亚政权动荡时期,人物跨越非洲、亚洲和美洲,历经数十载,因此小说跌宕起伏,惊世骇俗,是一部难得的史诗性佳作。此外,德国作家Jan-Philipp Sendker的小说《The Art of...

杨小平: 诚信务实, 帮客户实现移民梦想

作为中国最早的移民公司之一,27年以来,嘉诚海外咨询公司以严谨、专业、到位的服务,成功帮助上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在异国他乡安居乐业,拥抱加拿大新生活。公司创始人杨小平与夫人杨舒凌也在帮助移民申请及安家的过程中,找到了成就感。 中国最早的移民公司之一 一个专业负责的中介,不仅能够帮助申请人节省公证翻译以及审计等各项费用,保证移民方案取得申请成功,而且还能为投资移民量身定做移民方案和安居计划,让每一个移民的家庭能平稳过度并儘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无微不至地照顾客户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间是一切最好的证明。嘉诚海外于1989年正式成立,在广州市工商局注册成为最早期获移民经营权的移民公司,公司提供极具多元化服务,其中包括投资移民、省提名计划、海外留学等,提供一条龙留学移民安家服务。 对于想要移民的群体,杨小平感同身受,80年代时,杨小平与杨舒凌怀揣梦想不约而同来到温哥华,在着名的UBC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在他们看来,“一个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却可以控制它的广度,移民海外或者出国留学就是拓宽视野的过程,只有经历了,才会更享受现在的美好。” 精准规划帮客户圆梦 在很多人看来,移民的成功取决于财富,实际上,移民更需要的是勇气勤奋和精准的规划,而精准的规划无疑需要专业的移民公司一手打造。杨小平表示,他的初衷很简单,就是用最省钱,最省事的方式让更多 家庭圆梦,在加拿大开始全新的生活。许多客户在嘉诚海外的帮助下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寻觅到新的投资机会,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BC省提名计划(英文简称:BCPNP)每年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充满创新精神并且对经济发展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前来参加。然而省政府对于此类申请人的要求非常严苛,除了有最低资产必须超过60万加币外,还设立了行业技能语言等门槛,而且每年名额只有250个,移民公司准确解读政府的各项要求,并对客人做最仔细最尽责的分析,才能一举中的减少弯路,在这个方面嘉诚海外咨询有丰富经验和团队能帮你把控风险,让客人无后顾之忧。 有一位客户在国内的工作领域是工业机器人,刚开始他寻找到另一家移民公司帮他处理他的移民申请,根据那家公司提出的主意,客户在维多利亚市购买了一家小照相馆,从事与所熟悉的领域毫不相关的工作,他无法发挥才能,同时与省政府BCPNP移民计划中的要求和标准相去甚远,在苦苦等了三年后仍然没有面试的机会。在辗转无奈之下,根据其他亲友的强烈推荐,这位客户来到了嘉诚海外寻求帮助。对于专业知识思路极其清晰敏锐的杨小平建议这位客户把在国内工业机器人的研发中心搬到温哥华,嘉诚海外以最快的速度将客户的商业计划递交给了政府,这种高科技研发正是省政府急需引进的项目,于是这位客人一年不到便顺利通过了BC省提名计划的面试,现在已经在温哥华安居乐业。 贴心服务成为家人般的存在 采访当天,杨小平夫妇邀请了嘉诚海外的两位投资移民老客户Michael和Maria和记者一起茶聚,客户对嘉诚海外在移民领域的专业精神赞不绝口,Maria发自内心地说道:“为了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移民一定要仔细甄别,嘉诚公司无疑是这个行业最专业的。” 留学生千里迢迢来到国外,身上背负着全家的爱与希望,孤身奋战的留学生往往面对更多困难与挑战,其中留学转移民就是接踵而来的一大难关。对于这些不甘于放弃的学生,嘉诚海外就是他们的造梦工厂。曾经有一位留学生Emily在大学学的是旅游专业,大学毕业后取得3年工签,因为初入职场缺乏与僱主间的沟通,最终这位学生的工签只剩下半年也没有得到僱主的担保,她所从事的工作也不符合移民类别,当她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准备回国之际偶遇了嘉诚海外,她的命运又发生了转机。 “我们帮她作了余下半年的规划,并推荐合适的雇主。她现在所做的工作不仅是她的兴趣爱好,也和她的专业息息相关。通过嘉诚公司律师的帮助下,不单止成功将工作签证延期两年,现在这位学生从事内心所热爱的职业,而且成功获得BCPNP的提名。” 在优秀顶尖的企业,每位员工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嘉诚海外亦是如此。杨小平先生总是能把客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对待,他也是这样要求他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因此,与其他留学移民公司与众不同的是,对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和移民机会,嘉诚海外都会定期举办相关讲座,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让每位学生及家长都清晰了解现状,并能预见未来。杨小平认为:就业是留学生转移民的关键,若能早早规划好,到时处理申请才会更省事省力。 27年来,杨小平夫妇时常会收到来自新老客户的感谢,感谢嘉诚海外团队在移民路上的一路支持和相伴。回忆起点点滴滴的感动,杨舒凌也很激动:来自每位客户的肯定就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最大动力,每位客户都渐渐成为了朋友。 “事业与家庭相兼顾的模范家庭” 认识杨小平夫妇十年的客户Maria回忆起刚下飞机时见到他们的情景,往昔彷彿历历在目,一股暖意涌上心头,Maria由衷的赞美道:既能兼顾事业,还能照顾家庭,杨小平与杨舒凌真是令人钦佩的夫妻俩! 2008年,Maria通过嘉诚海外的帮助,从肇庆来到温哥华,相比起其他新移民的迷茫和慌张,初到本地的Maria反而觉得很安心,因为她感受到自己被一股浓浓的关爱包围着。 “下飞机后在嘉诚海外列治文办公室会面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他们夫妻俩, 杨舒凌温暖的笑容让我一瞬间放下所有负担,从租房子到送孩子入学,都是杨舒凌忙前忙后,我从未操心过。今年是我移民温哥华的第十个年头,直到现在,凡是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我都会向她寻求帮助,对我而言,他们就是家人般的存在,”Maria说道。 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也是这对工作好拍档值得为人称道的地方。移民公司千头万绪的工作并不影响杨小平和杨舒凌对家庭的照顾,无论工作如何繁忙,杨小平总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孩子们的寒暑假总会带他们去世界各地旅行,去欧洲去地中海去东南亚去迪斯尼去搭乘游轮,短假期就会去博物馆画廊,去附近的国家公园远足,冬天滑雪夏天爬山,在孩子们面前杨小平是个慈爱严厉的了不起父亲。而杨舒凌则会把家庭的里里外外照顾妥贴,三个孩子上学放学和课外活动的接送总是亲力亲为不假手于人,如果孩子们遇到成长中的难题,杨舒凌总是先扮演倾听者的角色,然后耐心地帮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 因为将家庭和事业的平衡处理得好,杨小平非常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在他看来工作不是简单的付出,而是一种艺术一种修行。在嘉诚海外的会议室镶着的星云大师的十字箴言“工作最伟大,服务最神圣”无疑就是杨小平信念的写照。 看到杨小平夫妇诚信务实的处事态度,就不难联想到嘉诚海外的企业理念:不忘初心,务实求进。在这过去27年来,正是秉承了这些原则,嘉诚海外从国内外数千家留学移民机构中脱颖而出,相信嘉诚海外将一直辉煌下去。  

温哥华市府的“民心工程”  成了“烫手山芋”

本报特约记者 高冰尘 连日来,温哥华市府在马宝小区(Marpole)为无家可归者新建两栋楼共78个组件屋单元的决定引起了一些居民的强烈反弹。本月9日起,发生了多起群众示威抗议事件。温哥华市政府在西59街夹Heather St 路段的街角地上兴建的这个临时组合屋项目,因为离学校区域非常近,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极大担忧。本报记者采访了抗议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各界市民,听听他们的看法。   听证会为什么变成了说明会? RAY SUN(来自山东,移民23年,抗议活动主要组织者之一) 该项目以信息说明会的形式,躲过了同类项目需要进行的听证会。我们居民的听证权被剥夺了。这两种会有非常大的区别,听证会需要投票表决,多者胜。而信息会则不需要。 市府为什么不开听证会,原来他们悄悄地修改了city bylaw (城市法规),按照新法规,他们不需要再进行听证。受此法规影响,温哥华还有马上要开工的其他三处,其中,临时屋离学校最近的只有20米,在一个区域周围就有三个学校,总计学生达2600多人。我们不反对建设组合屋,但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对居民表决权的剥夺,难道不违背加拿大宪法吗?尤其是其中的加拿大人的权利与自由条款。 据了解,省财政厅拨给温哥华市政府6000多万的专款,要在半年内解决600多街头流浪人的住所问题(平均每人10万加币),如果半年内不用,省财政厅要收回该款项,温哥华共需要开工12处。面对即将到来的2018年的选举问题,能不让人联想其他吗?所以,这件面子工程他们是铁定要做的。另外,之所以敢这么做,还因为ONNI公司的这块土地,在听证ONNI项目时,原来就有540套社会福利屋,市府想把组合屋项目混同于社会福利屋,试图蒙混过关。 我们提出:为什么不选一处对居民影响小的地方来搞这个项目?市府回答:This is the best  location! 这是最好的位置!我的老天!市府的工作人员,你们拿着纳税人的钱千挑万选,选了一处离学校只有20米,同一条街上周围300米范围内有3个学校、2600多学生的最佳位置。他们的安全,市府考虑了吗?所以临时组合屋的选址是最好的吗? 为了取得本来就应该有的听证表决权,为了尽到家长和监护人的职责,我们组织并进行了抗议和请愿活动,表面上看,我们是在和“无家可归者临时组合屋”这个项目在斗争,其实我们是在争取我们自己的应有权利。 我们已经向市府表达我们的意愿:为了取得我们应该有的参与和表决权,将举行更大规模的示威,还将启动法律程序起诉市府,当然最好的是坐下来好好协商。 寒冬将至,让居者有其屋 吴曙方(来自中国江苏省。移民16年,信息技术开发和服务资深人士) 市政府为什么要赶在明年初在此建好第一栋楼呢?有好多好多因素。除了这个冬天会格外冷之外,今年的大温地区无家可归者点数结果显示,比2014年增加了30%,达到3605人,其中温哥华市最多,有2138人。在3605人中,21%有工作,50%认为是过高的房租让他们无家可归。 在5月刚刚结束的省选中,住房危机是选民最关心的问题。为此,新任省政府在9月11日宣布,将在2年内投资2亿9千万元新建2000个组件屋单元。紧接着,省政府在9月29日宣布投资6千6百万元在温哥华修建600个组件屋单位。不到一个月后,省政府和温哥华市府在10月26日联合宣布了这项新建工程是600个组件屋单位中的78个。同时,大家也注意到,本省各市级政府将在明年秋天换届选举。 我个人是欢迎各级政府就住房危机和无家可归等社会问题做出实质性的举动。但是,住房危机和无家可归不是政府一方就能解决的,也不是靠金钱就能解决的,需要与居民的人心沟通。近几年,住房危机和无家可归问题的加深和恶化,政府和居民都有责任,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大家一起建立信任,共同努力。作为居民和公民,我们要尽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了解和使用已有的民主机制,向政府官员随时提意见和建议,向民选官员随时反映,利用媒体随时监督政府,对于重大急迫问题团结一致请愿和游行示威。 市政府为什么会把事情办砸呢? 红朝笑笑生(来自江西,移民10多年,从事技术工作)   不久前,市政府不声不响地做了一个决定,要在某个区的某个地方,建一个流浪汉收容所,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留宿。 必须说,这真是个正能量满满的新闻啊。因为,在生活成本日益增长、各级政府都无能为力的今天,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突然像某位总书记那样,牵挂起困难群众了,实在让人既惊讶又感动。要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了解市长大人的动向,都是从八卦新闻上找消息的。 谁也想不到的是,这么一个难得充满爱心的决定,市政府却把它搞成一地鸡毛,最后引发了强烈抗议,真是让人不服不行:原来蠢字是这样写的呀! 温哥华市政府为什么会把事情办砸呢?我们只要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官僚们把事情办砸不稀奇,如此乱来而不搞出事情,那才是太稀奇了。 市政府在决定建收容所的时候,不知道是怎么选地址的,因为他们把地方选到了三所中小学附近。换句话说,未来将要安置的流浪汉们,将有大量的机会,同每天上学放学的中小学生们发生接触。 我们要知道,流浪汉虽然不是罪犯,但是让流浪汉大量出现在学校旁边,难免会对缺少认识和防卫能力的孩子,构成相当的安全威胁;而一旦出现罪案,创伤往往伴随孩子终生。从这个角度上讲,市政府负责选址的有关部门,智商一定很高,有多高不知道,反正起码得有二百五;因为没有二百五的脑子,选不出这么好的地址来。 其实,想建收容所是个好主意,市政既然有心办事,就要做好相关安排,把事情办周全。不光是选址不宜设在学校附近,而且要预先安排好内部的管理,杜绝吸毒等现象发生;此外还应该对收容人员建立甄别机制,取消性罪犯或毒品犯的入住资格;以及加强警力巡逻、严防犯罪发生。只有建立了相关管理机制、同附近居民充分沟通,大家才能够互动配合,再捐助些衣服食品等物资,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渡过冬天。问题是,像政府这样闭着眼睛黑箱操作,强塞给纳税人一个结果,能不让人抗议乎? ...

鼎新资本丁华昆:从加拿大学霸到叱诧风云的金融大佬

2008年爆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使得许多行业遭受重创,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相继倒下,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在这百年一遇的危机中,还在卑诗大学(UBC)就读金融数学的丁华昆,却凭借苦心钻研出的统计模型,怀揣着仅四位数的启动资金,闯入惊涛骇浪中的市场,一年未到,他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00万美元。然而这只是开始,从2008年到2016年的短短八年,丁华昆和他所掌管的鼎新资本创造了管理资产增长2万倍,并且连续八年保持盈利的神话。 成功杀入美国对冲基金前10 对于从事对冲基金行业的华人而言,2017年6月19日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第6届Pinnacle Awards颁奖典礼在芝加哥隆重举行,素有对冲基金行业奥斯卡美誉的Managed Futures Pinnacle Awards,每届大会活动现场都汇集着全球金融界的卓越投资大佬。而在那天,凭借傲人的业绩,加拿大鼎新资本投资管理公司,从全球近几百家对冲基金中脱颖而出,荣获2016年度全球最佳新锐多策略对冲基金大奖。 从2014年至2016年间,鼎新资本已多次被美国著名基金数据库巴克莱对冲(Barclay Hedge)评为“全球多策略量化基金十佳”,美国彭博社、搜狐财经、CCTV等媒体也有报道过有关鼎新资本的量化投资策略。众人的焦点都纷纷转移到鼎新资本上,其掌舵人丁华昆(Richard Ding)也慢慢走入大众视野。 初见丁华昆是在温哥华的一场投资分享会上。许多在金融领域有所建树的专业人士和在商科就读的年轻朋友都是慕名而来。只见坐在嘉宾席中的丁华昆,认真聆听着台上嘉宾的分享,一副学者的模样,轮到他发言时,他专业、严谨、又风趣、犀利的演讲,引来大家的阵阵欢笑和热烈的掌声。 大浪淘沙 金融海啸赚第一桶金 2008年是丁华昆进入其投资人生的开始。当年的金融海啸,令全球许多金融大鳄折戟沉沙,包括金融界巨人雷曼兄弟也轰然倒闭,留下高达6130亿美元的债务,成为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破产申请案例,以致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大量企业也受其连累倒闭。 俗话说:祸兮,福之所倚。2008年的“危机”降临时,丁华昆正在卑诗大学深造。热衷数学的他,研读的领域是波动率(Volatility Index, VIX)产品的定价和交易模型。在这场人人哀叹的危机中,数学天才丁华昆却发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并毅然决然怀揣仅四位数的启动资金,冲入了这个极不稳定的市场。凭借自己苦心钻研出的统计模型,丁华昆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从美国金融市场赚到了100万美元。 时势造英雄 经历越多越谦虚 谈及成功的秘诀,丁华昆认为,华人血液里流动着的勤奋刻苦质量,是他迈向成功最关键的基石。他在国内受数理量化策略方面的训练本身就很深厚,而海外留学生涯得到的系统化的金融数学领域的专业训练,令他如虎添翼。而由于拥有全球宏观的大视野,让他对于全球金融市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懂得了如何扬长避短,终可在投资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 许多经历过金融海啸的人至今仍谈之色变,而在丁华昆看来这种经历却是一种幸运。“对研究波动率的投资者来说,刚入行就遇上百年难遇的金融海啸是极其难得的财富。许多没有亲历过金融海啸的人,由于缺失这段宝贵的经历,会导致他们对市场认识不全面,在投资中经常犯激进的错误。” 尽管丁华昆的投资策略早已在大浪淘沙的对冲基金战场中磨练得出神入化,他还时常告诫团队:“宁可少赚,不要亏。经历得越多就越谦虚。” 投资窍门多 学会扬长避短是关键 《孙子兵法.九变篇》写道:“凡用兵之法,……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在变幻多端的投资市场,投资者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市场形势选择投资策略,这样才能攻无不克,得到预想的投资收益。 2008年惊心动魄的经历,丁华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冲淡。他回想起来,依然会由衷地感慨:成功不仅需要时代提供机遇,更需要依靠能力和勤奋去捕捉住一闪而逝的机会。 “现在回忆起来,也始终认为当年如此高的回报是百年不遇的机遇,是很难复制的。”丁华昆每次与新成员复盘当时经历时,总会提醒:“08年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回报,是因为遇到金融海啸;另外,当时市场上有很多错误定价。如果是正常的年份,不可能有如此高的回报,除非你愿意承担巨大的风险。” 其实,投资没有太多诀窍,几类投资方法都摆在那里,比如基本面投资、量化投资、宏观投资;而找到合适自己的投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认清自己的优势,然后挑选适合个人背景和能力范围的投资方法,不断提高领悟能力,而扬长避短则是关键。 人生的成就无非取决于两方面,第一是自身能力和积淀,第二是时代所提供的机遇。机遇的突然降临会让人感到惊喜万分,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但是,机会往往偏爱有准备的人,更钟情于集才能和勤奋于一身的人。丁华昆正是其中一位。 在丁华昆看来,从事金融投资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在学习巴菲特、查理.芒格、索罗斯等投资大师的投资理论的同时,也会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投资体系。 “在读书期间,我通过海量阅读对整个市场形成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一方面是大量阅读全球金融史;另一方面,研读了上百篇学术论文和华尔街的研究报告,以金融垂直领域为核心,向相关领域拓展。后来,在真实市场环境中,我们专注于有优势的领域,尽量避开短处。这是鼎新在北美对冲基金行业取得一席之地的根本,也是我们得以连续多年保持盈利的原因之一。” 赢自团队 打造梦之队 与劳动密集型领域截然不同的是,投资领域的团队必须秉承小而精的准则,每位成员仿佛是武侠小说里拥有绝顶神功的高手,尽管只有十来位成员,其在金融战场中的作战能力却与千军万马不相上下。在金融界,有名的黄金搭档就是查理.芒格和沃沦.巴菲特,他们两个人的组合就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 志同道合的人总是相聚成群。同样,在丁华昆的眼里,与优秀的人共事是一种幸福。自小就是学霸的丁华昆,仅用3年时间就顺利从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随后来到加拿大深造,并且以优异成绩获得纽芬兰大学数学硕士和卑诗大学金融数学硕士学位。他的团队成员也都是当之无愧的精英,比如基金经理于明,不仅拥有复旦大学财务会计专业本科学位、美国波士顿大学金融工商管理(MBA)硕士学位,而且还曾拥有在美国著名对冲基金公司Dalton基金工作的丰富经验。 “每个人都有他的过人之处,与优秀的人共事,你获得的远超乎你的想象。这也是一大乐趣。”丁华昆总结鼎新团队的成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家型,在细分领域有所建树,专研、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另一类拥有全球性宏观的视野,知识面广博,能够以更全面的视野看问题。 丁华昆认为投资要做好需要提高两方面的认知,对外面世界(包括金融市场体系)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认知(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等)。而由于生活经历、知识体系的差异,要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和理念并不容易。想改善的话需要向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学习,多读书,每天晚上比白天进步一点。常年坚持下去,最终会从量变到质变,会让你成为一个智者,无论是在金融领域还是在你的整个人生。 相关知识: 何为波动率?波动率是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程度,是一个统计概念,用来衡量资产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反映出金融资产的风险水平。若波动率越高,说明资产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就越强;若波动率越低,说明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趋于平缓,资产收益率的确定性就越强。

移民第二代 我是华裔我自豪

图文:本报记者靖莲英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用歌声传递力量,用艺术表达情感,把生活中的点滴转为回报社会的善行,让加拿大主流社会看到这样一群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华裔青年人,在这块土地上成长的快乐,在建设自己家园时的激情,在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中的孜孜追求,也让曾经遭受不公平“人头税”待遇的先辈们为他们自豪……他们是在加拿大出生或长大的华裔移民后代,他们用自己平凡的生活和不平凡的努力告诉所有国民:我们都是自豪的加拿大人!他们是夏明德(Timothy Hsia)、夏明义(Stephen Hsia)、华偲然(Peggy Hua),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币名闻天下 双杰屡建奇功 是的,你猜对了,夏明德(Timothy Hsia)和夏明义(Stephen Hsia)是一对同胞亲兄弟,在列治文(Richmond)出生长大的兄弟俩,是朋友圈中公认的精英——家庭医生和律师。有着辉煌职业生涯的兄弟俩一贯低调,却在一夜之间成为加拿大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成为加拿大皇家铸币厂(Royal Canadian Mint,简称RCM)为庆祝加拿大立国150周年发行的五枚纪念币中的两元纪念币的设计师,这枚名为“我们的奇观”(Our Wonders)两元币主题图案呈现的是加拿大的北极光景观,图案下方是一艘小船中两个仰望北极光奇景的人,此设计构图和谐,简洁明快,让人一见之后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得他们的设计图案在成千上万个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 2017年,对夏明德和夏明义是意义非凡的一年。随着加拿大庆祝150周年立国活动的蓬勃展开,为配合RCM的宣传活动,他们多次到首都渥太华、本地的温哥华、列治文出席激光纪念币的发行和签名,所到之处,热爱钱币收藏的民众排起长队欢迎和等候他们,尤其是华裔民众热情要求合影,不断鼓励赞扬,令他们大为感动和自豪,为同胞的支持而感动,为社会的肯定而自豪。他们很高兴自己以华裔后代的形象出现在电视、电台、报刊杂志上,让加拿大社会了解到华裔是这个国家积极进取的一群人。这次钱币设计得奖的是哥哥夏明德,因为设计大赛规定一个设计图案只有一个设计者,尽管兄弟俩一同绘图设计了两个图案,但弟弟夏明义署名的图案没有中选,而夏明义在这个夏天完成了自己的个人终身大事,与爱人喜结连理,走在了哥哥的前面。 夏明德和夏明义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们的成功能否复制?见仁见智。良好的家风、开明的父母、言传身教的祖父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勤奋上进的性格……兄弟俩说了很多,尤其是他们的祖父夏荣庆(Philip Hsia)的故事,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飞虎队先祖 不断书写传奇 上世纪三十年代,夏荣庆是个来自湖北农村的乡下孩子,虽然在农村出生长大,他却有一颗看世界的心和勇气。他的妈妈知道他的志向后,给了他几个铜板让他去大武汉闯世界。青年夏荣庆深信“知识改变命运”,他在武汉打零工谋生的同时,找到一家技工学校,为技工学校当打扫卫生的校工,并成为该技工学校的学生。他打零工的一个地点是汉口江岸边的客运码头,当时的大武汉是九省通衢的交通转运站,南来北往的商贾大亨们大多要在这里转车或转船,夏荣庆在码头上给旅客们扛行李包拎行李厢赚学费,旅客中不乏来自欧洲和北美的商人,主要是英国和美国的,夏荣庆帮他们搬运行李的过程中学会了说简单的英语。 抗战开始,热血青年夏荣庆被征兵加入了空军,开始了保家卫国的军人生涯。由于他会一些英语,于是被国民政府选派送到当时的同盟军美国的空军学习飞行驾驶技术,聪明好学加上刻苦训练,夏荣庆成了飞行学员中的佼佼者,光荣地被编入赫赫有名的飞虎队(Flying Tigers),飞虎队其实是中华民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缩写AVG)的呢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立,主要由美国飞行人员组成的空军部队,他们在美国接受训练,在中国,缅甸等地对抗日本。夏荣庆就于1942年初经由美国、加拿大、英国、中东、印度,辗转飞到四川,加入抗日的太平洋战争。后来更由于卓越的飞行记录而成为当时的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的私人飞行师。1949年,夏荣庆弃武从商,带着家人作为难民去了香港,先是当英文老师,后来从事保险经纪人职业,就是俗称的卖保险的。“永远要尽力而为(Always Do The Best)”是夏荣庆的人生座右铭,也是他用来教育子孙后代的格言。按照这样的信条努力,夏荣庆很快成为香港卖保险的第一名,在著名的友邦保险AIA Group Limited(现在更名为AIG-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公司从普通业务员做到了副总裁的位置。当了“卖保险皇帝”的夏荣庆赚钱后不忘回馈家乡和社会,他在香港设立了一个奖学金基金会,用来资助湖北老家有志上学却没钱交学费的年青人,这样的善举深深地影响着夏明德和夏明义兄弟。 夏爸爸(David...

聚焦老年华人在温哥华的“第一次”

图文:本报特约记者 高冰尘 加拿大政府上周三首次宣布3年百万移民计划,根据这个规划,加国3年内将接受98万移民,累计升幅达13.33%。这被认为是“近年来最雄心勃勃的移民计划”。根据这个宏图,父母和祖父母的团聚人数未来几年也会逐渐提升,这也意味着大量老年人也会继续蜂拥而至。今天,我们将向大家描绘一幅温哥华老年华人的幸福生活图。 第一次入党 来自大陆的华人一说起入党都觉得是件特别隆重的事情,且不说宣誓的时候要举着个右拳,而且誓言当中也挺叫人感到有点“杀”气的,什么献出生命、永不叛党、保守秘密之类。到了海外,老年人发现,“入党”完全是个没有门坎的事情。 来自上海的葛先生在大陆一辈子没有加入过党组织,今年因为联邦保守党选新党领,有人来拉他“入党”,他觉得保守党的理念和自己契合,基本上没有考虑什么就“入了党”,他说,自己六十岁才加入“组织”,进步实在太晚了。 江苏刘先生76岁的妈妈周女士,今年也参加了“保守党”,她是去年刚刚团聚过来的,估计连列治文在哪里也搞不清楚,更不用说联邦保守党和省自由党的区别了。周女士说,提起入党还真有不少话讲,文革的时候想入党一直因为成分不好,入不了。后来,粉碎了“四人帮”后,因为家里有点海外关系,组织上又来发动她入民主党派,可自己意愿不强,坚持要加入共产党,但上级部门就是不同意,一气之下还跟单位的党总支书记闹翻了。再之后,快要退休了,才有组织上找她谈话,准备发展周女士入党,周女士说:黄花菜都凉了,还入个鬼啊。 周女士说:真是太意外了,来到温哥华,屁股还没坐热,先“入党”了。这可是大姑娘上轿第一回啊! 第一次当“官” 来自浙江的崔老先生今年已经76岁,他团聚移民来温哥华前,一直在中国从事冶金行业的技术工作,一辈子没有当过“干部”。崔先生说,不当干部是因为咱们不懂官场那一套,另外,也不会拍马屁走关系,咱吃的是“技术饭”,就这样平平常常度过了一辈子。 目前担任温哥华一家老年协会分会副会长的他表示:来温哥华后,十年前就参加了老年协会,很多人要我当理事什么的,我都没答应。后来见协会里面两派斗得很厉害,就索性不参加他们活动了。可是,我住的小区后来另外有家老年协会要成立分会,最终,经不住大家的“花言巧语”,我就勉为其难地担任了分会的副会长职务。说白了,就是为大家服务。不过,每次大家见面都不再叫我崔工了,改口叫我“崔会长”了,有人还免费给我印了一盒名片,眼睛一眨,咱这就走马上任都快两年了。 和崔先生经历非常接近的庄老先生说,他也是退休后团聚移民过来的,平时没事情闲不住,就经常给一些协会活动当义工,后来,就被这些协会拉进去当了“官”,目前身上的职务至少有七八个。庄先生说:不用特别在意,也就是自娱自乐,不拿钱的“官”才是真为人民服务。 第一次务农 从汕头退休的教师春木先生对于自己退休后来温哥华的生活非常满意。他这几年一直在位于兰里的一个牧场替朋友看“场子”,同时,也帮着朋友家干点农活。比如种菜、施肥、收割之类。 春木说,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工商学兵样样都干了,就差一个“农”。因为,文革上山下乡那会,自己因为家里是独子,可以照顾留在城里,没有去农村。后来去当了兵,又读了军校,再后来就一直教书。改革开放的时候,自己又下海经商,商场经营失败后,又回到民办学校继续教书。自己的这一生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做过农民。没想到,来到温哥华后,居然让我的这个夙愿实现了。 春木说,他自己在写一本小说,描写老年人在异国他乡的移民生活,他希望自己的经历能给所有老年后选择定居国外的人一个参考。 春木说,干农活其实就是释放自我,让自己和大自然浑然一体,这种感觉是以前没有过的。这样的日子干久了,你能和大地进行交流,那种气场真是太大了。 春木说,住在温哥华的女儿一直劝他早点返回城里,可是,“我挺愿意继续在农村呆着,每天的心情真的非常放松。” 第一次演出 “我的梦想就是穿上拖地的长裙,然后在聚光灯下、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舞台,这一刻,等了五十年才实现……”张阿姨不愿意接受采访,她说这是她自己内心的秘密,一直不愿意告诉大家。经过记者再三表示一定会帮其保护身份,她才娓娓道来。 张阿姨说,她来自北京一个艺术世家,父亲在大学教书,母亲是舞蹈演员。她受母亲的熏陶从小就喜欢舞蹈,可是,父母都不让。后来,中国的政治运动实在太多,父亲在反右中被整死,母亲在文革中又彻底改行。尽管自己热爱舞台,但是,连“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都不让自己参加。后来七八年参加高考后,就已经顾不上这个爱好了。直到六十岁之后来到列治文,才终于成了列治文文化娱乐俱乐部老年舞蹈团的一个骨干。“记得两年前第一次正式上舞台的时候,面对观众的掌声,我的眼里都是泪花,没有人知道我的原因。” 张阿姨说,现在她们的演出小组经常到小区演出,她觉得这是自己的一次“重生”。 第一次教书 认识姚先生已经10年多了。他原先在上海的一家报社做美编,后来团聚移民来到温哥华。先在老年华人协会帮着搞搞宣传,后来,就开始尝试“教书”。十年前,他在国际村的春节庙会上“摆摊招学生”,如今,在温哥华已经“桃李满天下”。姚先生还经常在小区举办书画讲座,他在上海和温哥华两地还举办过多次的画展和“师生展”。温哥华的老年生活,给他带来了全新的人生体验。 像姚先生这样的首次当教师的还有好几个。他们分别从事中文、收藏、太极拳以及证券等知识辅导的义务工作,主要的教学场地在微信圈、小区同乡会举办的活动中进行。 第一次结婚 在列治文三号路靠近时代坊的一家咖啡馆,记者和约定见面的陈老先生见面,但是,临要见面时候,陈先生又把地点改到斜对面的统一广场的鸿星饭店。 陈先生今年六十五岁,江苏海安人,他穿着一件紧身外套,举手投足确实一股“老姐姐范儿”。他见到记者时候一再说:主要还是怕有熟人见到,虽然,我在温哥华的熟人非常少,但是,毕竟这事情有点“争议”。 陈先生告诉记者:儿子在温哥华的政府机构工作,儿子是凭着自己的能力技术移民过来的。我和她妈妈在大陆属于未婚先孕,我们没有办过结婚手续,孩子出生后,他母亲就离家了,所以,我们父子关系非常密切。他妈妈的离开,和我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姑娘打扮,外号“陈娘娘”。后来,孩子他妈经不起街坊的议论,也就离开了。之后,我一直保持着对同性的喜好,也被公安局抓过,但是,一直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有的时候真发觉可能“中了邪”。 陈先生说,儿子一再动员自己移民,但是,一直没肯,直到了解到加拿大同性婚姻合法,自己才鼓足勇气过来,一晃已经五年了。 陈先生让记者看他和同居洋“男友”的照片。照片上的那位显得非常阳光。陈先生说:儿子对我非常理解,加拿大社会对同性婚姻非常包容,我们交往了一年多,非常轻松,最后,可能会选择正式结婚。 临别时,陈先生说,如果有喜讯一定会告诉记者,但是,千万要“保密”。 【本文部分受访者姓名为化名】  

微信支付宝来到大温!逛街不带钱包只带手机

图文:沈雯洁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许多华人移民海外后,慢慢入乡随俗,充分体验和享受加拿大民主惬意的生活氛围,不过还有一个习惯却很难改变:刷微信和抢红包。广大在海外生活的移民也是手机从不离手,时刻检查群里聊天最新动向,看到红包也会赶紧点开,哪怕最后只抢到一分钱,但是内心的愉悦感可谓是无与伦比。 不过,不少移民多年的华人觉得很好奇:微信钱包里多年存下的钱毫无用武之地,我应该去哪里才能花掉呢?其实,最近经常在渥烈治商场(Oakridge Mall)、列治文购物中心出没的居民会发现,很多熟悉的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付款标志频繁出现在商场店家内,只要你的微信号与国内银行账号绑定,轻轻一扫就能立刻付钱。此外,支持移动支付平台的商家例如Motion Pay和River Pay也率先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引进温哥华本地。 支付革命!列治文商家紧跟国内潮流 作为移动支付的两大巨头,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于2015年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抢占海外品牌和零售商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不知不觉,微信和支付宝风潮刮到加拿大,现在越来越多的本地商家和服务商开始使用“微信支付”,这种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深受华人、留学生和访加华裔游客的青睐,很多人更倾向于使用微信结账,然后在中国境内直接使用人民币还款。 一走进位于时代坊的泛亚旅游社,就能看见标有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牌子醒目的摆放在店内,专门负责移动支付的Ignacio表示,凡是拥有微信的人士都能使用他们店内的支付机器,许多来自国内的旅游人士看到这样的支付方式,都会突然觉得眼前一亮,感叹确实很方便。这款产品受到许多来自国内人士的青睐,尤其是报旅游团的游客。 仅去年,来到加国旅游的中国游客就达到86万人次,根据加拿大国家统计局(Statistics Canada)公布的数据,2017年1月,卑诗省游客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了9.2%,中国游客涨幅最大,高达55.8%。按照这样的趋势,Ignacio相信便捷的移动支付方式,一定会成为大温地区的趋势。 “这种支付方式让华人出门不用带钱,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千万不要丢手机(笑),”Ignacio续道,“最近申请旅游团,买飞机票变得越来越便宜,机票最低价都是六、七百块钱,所以目前还未遇到微信限额的问题。” 用微信和支付宝买鸭脖 位于列治文3号路的精武鸭脖,一直以来由于正宗地道的武汉鸭脖及各类卤味小吃广受好评。在过去的几个月,这家店又设立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两种移动支付方式,店员告诉记者,几乎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食客使用支付宝或者微信付款,今天刚开门不久就有年轻的女士使用微信支付,他们都认为使用起来很便捷,相信这两种支付形式会成为大温常见的现象。 不过,使用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人群也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位于Oakridge Mall的珠宝首饰连锁机构Birks集团的店长透露,尽管商店内设有迎合中国市场的支付系统(支付宝和微信),但是根据目前的观察却发现使用的人数并不多。 巧合的是,这三家店铺都使用由加拿大Motion Pay移动科技公司所提供的机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两种电子支付方式,通过消费者在中国的银行账户,实时把人民币兑换成加币,再经加拿大的支付系统公司(Motion Pay及IOT Pay等),最后存入收款方的账户。转账手续费为支付额1.5%,都由收款方承担。 Riven Zhang是加拿大Motion Pay移动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Motion Pay是加拿大第一家获得微信和支付宝授权的服务商,目前在加拿大有近700多家来自不同行业的商铺使用他们公司提供的支付机器。在张先生看来,这种支付方式不仅加强了国内外商业之间的交流,而且也起到了促进中加贸易的桥梁作用。 对于消费者而言,使用方式简单易行。在消费者使用微信支付时,机器屏幕上会显示出这项产品的人民币价格和加元,同时还会显示实时汇率。不过,有一点与信用卡截然不同的是,Motion Pay绝不会从消费者身上赚钱,就像信用卡一样,他们从商户方面收取1.5%的手续费。 “在未来的一两个月内,使用Motion Pay机器所提供的支付服务的商铺预计会达到1000家,现在有很多商家签了还没装。大部分使用我们机器的商家主要集中在旅行社、快递公司、礼品店、销售保健品的商店、酒庄、各种零售商店。”张先生说:“希望为广大留学生提供简单方便的消费方式,只需要轻轻一扫就搞定。” 对于消费额度完全根据与电子货币包相关联的中国银行账户的支付限额,不同银行对于微信消费限额都有不同的额度,通常情况下,每笔交易可以达到10,000元,一天的消费总额能够达到4万。 鱼龙混杂消费者需谨慎 张先生透露,Motion Pay的初衷是希望海外华人出门也不用带钱包,在给海外华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避免钱包被偷窃或丢失,而且依靠这些支付方式,还能够购买更多东西。 现在微信和支付宝已经在大温地区遍地开花,出门靠刷手机渐渐成为趋势。不过,张先生表示,微信和支付宝进入加拿大市场可谓相当曲折,因为北美市场对于服务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商家需要遵守很多规则。Motion Pay在风险控制方面投入了许多时间与精力,为商铺装机器并不是说递张名片就能轻松搞定,而是需要严格遵守“了解客户原则”,了解对方商家是否合规也是支付公司需要做的必备课。 “公司初期一定要符合规则,所以在这方面投入很大。我们律师费(legal cost)在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此外我们还有一位首席合规官(chief compliance officer),这位专业的律师专门来审核我们所有档的合规情况。这就解释为什么这么多大公司愿意与我们合作,公司合规性是首要考虑的条件。” 由于消费者对于微微上涨的汇率却很难分辨,以致市面上也有一些公司披着“合法管道”的外衣,在汇率上赚钱。对此,张先生建议商家需要留心观察汇率,如果支付公司收取的汇率很低,比如说1.1或者1.2,基本上支付公司不赚钱,那么深受其苦的则是消费者。作为消费者应该留心消费单据(E-Receipt),究竟显示的是国内发票还是加币发票,若是国内发票,则很容易在汇率上做手脚。 “这种方式完全违背了微信和支付宝所要推崇的方式,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从事支付服务公司的目标,应该是解决华人在海外面临的消费问题。” 对于Motion Pay的未来,张先生满怀憧憬,他希望在不久的未来Motion Pay不仅是提供给客户这样一个机器,而且是一个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今后Motion Pay将在B-2-B(企业对企业)方面做更多的研发,方便中国公司购买海外的农产品或者冰酒等。 “现在很多留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本地创业,而我们可以让钱更快速的送到用户手里,让他们的生意进行得更方便。无论用户来自哪个领域,我们都希望帮他去解决支付方面面临的问题,此外我们和银行之间的合作完全符合正规程序,加上风险控制团队和研发团队的共同协作,我们相信带动的是中加贸易,为加拿大经济注入全新的活力,同时也为旅行的华人带来便利,所以在未来我们会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新支付方式会冲击信用卡吗? 对于来势汹汹的微信支付潮流,UBC尚德商学院(Sauder School...

业界牛人咸生林 从保险理财大师到华裔银行家先行者

图文:记者王慧晴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9月,由华人创办的第一家加拿大联邦特许银行——加拿大第一财富银行开业满一周年。在这个节点,该银行的创始人咸氏金融有限公司总裁咸生林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在位于本拿比MetroTown的咸氏金融办公室,身材魁梧的咸生林说话轻声细语、出口成章。虽然记者对这位加拿大保险理财业牛人的辉煌业绩早有耳闻,但在看到满满一墙的“百万圆桌顶尖会员资格证书”时还是被惊到了。他的个人业绩非但超出普通会员(MDRT)标准的数十倍,更是连续18年荣膺全球保险业最高荣誉的百万圆桌顶级会员资格,这样令人乍舌的业绩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而现在咸生林又开始了另一个身份——银行家。 斗胆包天的想法 早在6年前,创办银行的想法就在咸生林的脑海中形成了。这并不是拍拍脑袋的结果,而是源自他多年的保险从业经验。 咸生林1990年移民加拿大,第二年投身保险业加入了伦敦人寿,凭着过人的能力,其理财“段位”迅速提升、成为行业高手,不仅早就取得保险业“百万圆桌顶级会员资格”,更从2012年起连续6年问鼎伦敦人寿全加拿大业绩第一。咸生林早期的客户其实都是西人,后来华人移民越来越多业务才发展到华人当中。他发现,加拿大现有的银行对华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太熟悉,因此造成服务不到位,给华人移民创业投资造成不便;而新移民初来乍到对加拿大的金融体系也不了解,没有信用度,在融资方面会出现困难。咸生林认为在一个快速增长的华人小区中,由华人主导的银行将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能为华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但是咸生林知道这个想法简直是斗胆包天,“在西方国家,银行是所有政府审批项目中最难的,正好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咨询了银行业专业人士,与他们深入探讨论证,得出的结论是成功的可能性达不到5%。 但即使这样,咸生林还是愿意试一试。“这可能和自己的个性有关,认准目标、坚持不懈、敢于尝试,你不去试,怎么知道注定会失败呢?但一旦要试了,可不能儿戏,就要认真对待点点滴滴。” 意义非凡的新银行 实际上开办银行的整个过程,也确实印证了以上的难度。几年间,政府的批文杳无音信,等待期间,对政府的每一项政策要求都仔细核对加以落实。漫长的5年之后,2015年7月22日,咸生林才拿到加拿大财政部长签发的银行成立令,之后开始了紧张的开业筹备,2016年7月7日才最终等来了加拿大金融监管委员会的开业令。 拿到开业令后,咸生林特意选择了2016年9月9日作为加拿大第一财富银行总行的正式开业日,一周之后温哥华分行开业。一年前的这个时间,这家华人主导的与加拿大皇家银行、TD、 BMO等28家大银行在同一个排序的联邦一级特许银行的开业,在业界和民间造成不小的轰动,加国的一些华文媒体、以及中国新闻网、中新社等中国主流媒体都予以正面报道,盛赞是“华人在加拿大百年奋斗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意义非凡”。当时加中文化发展协会会长高如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华人在加拿大开办银行是开天辟地,给了广大华侨华人一个很大的信心,对提升海外华人的社会地位,打破主流社会对华人的传统印象,意义重大。在去年多伦多总行的开业典礼上,包括西人在内,都肯定了银行成立的意义,认为由此改变了过去一直由白人控制的加拿大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对此,咸生林更是感慨良多,“一百多年来,华人在加拿大创业谋生非常艰难,咱们华人在这里无非就是开餐馆、超市、洗衣店等一些小生意,但现在华人也能做金融、开银行,这无疑是给华人增光添彩,我们应该引以自豪。” 创造自己的特色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目前拥有中国背景的人口占加拿大总人口的4%,即132万人。第一财富银行在华人最为集中的多伦多和温哥华开设分行,咸生林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要成为加拿大华人的首选。” 但在强手如林的加拿大银行业竞争中生存谈何容易。咸生林表示,必须要创造自己的特色。第一财富银行是一家少数人持股的银行,股东们都是中国移民加拿大的商界精英,在加拿大华人圈建立了强大的人脉关系和良好口碑,在此起点上,“服务于华人”当然是最大的亮点,在业务上致力于通过高利率储蓄账户、定期存款和房地产市场的贷款服务吸引华人,同时要服务好其他大银行不够重视的空白领域。咸生林认为“我们的成本比较低,会给客户带来更高的利息回报。”新银行开业一年来各项业务风生水起,多伦多、温哥华两家分行齐头并进,这让咸生林信心百倍。 他山之石可攻玉 咸生林可以说是加拿大华裔银行家的先行者之一,但实际上华人在海外创办银行,咸生林并不是最早的一个。来自四川的华商孙启城1984年在美国纽约唐人街创办国宝银行,三十多年来发展成为拥有6家分行、上百名员工,批准过总值约十亿美元的贷款的金融巨鳄。然而在2012年国宝银行卷入房贷欺诈风波,纽约检方指控国宝银行为帮助客户获得贷款而造假、涉嫌欺诈。虽然3年后国宝银行最终被判无罪,但是元气大伤。 美国国宝银行的遭遇从某个角度暴露出华人银行脆弱的现实,华资银行了解华人小区的文化、语言无障碍,的确为小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实惠,但是少数华人法律意识薄弱,对当地的法规不熟悉,对违规的后果估计不足,一旦银行为了业绩而剑走偏锋,就必然遭遇如美国国宝银行跌入风雨飘摇之路的困惑。认识到这一点,并引以为戒,才能少走弯路,规避人为风险,使得加拿大第一个华人甲级银行健康发展。咸生林说,“提升服务产品与对象的多元化,在服务好华人小区的同时,打入主流社会才是华人银行生存壮大的长远之计”。“我们的服务对象很快要面向加拿大全国,因为我们的服务和产品不仅华人需要,主流社会和其他族裔也需要。” 从保险理财大师到华裔银行家先行者,这增加的身份让咸生林更加忙碌了。在采访最后,记者请他总结自己职业生涯的成功之道时,他向记者回忆起2012年在夏威夷召开的伦敦人寿精英峰会上,他作为全加拿大业绩第一名发表感言时的情景。他在当时的演说中讲道,“拿到第一不容易,保持第一更难,但我心中的第一,是业务知识第一,行业规则第一,职业道德第一,良心生意第一。这么多年我要求自己做到,我咸生林推荐的产品都是有价值的,是我自己个人和企业理财所选择的。我本人有任何疑问的产品绝不推荐给客户。这才是做口碑。做口碑很难,要花很大的力气,需要长久的时间,但只要做出来了,就是金不换了。加拿大第一财富银行也是要从口碑开始,只有得到小区和客户的认可,才能健康的发展壮大。”

互联网时代我们是否依然爱书?—-我的精神家园系列之1

图文:记者沈雯洁 曾经有人把书店形容成每座城市的出口,阅读总是能够给人带来静谧深入的体验,找寻在思想上、心灵上和志趣上的共鸣。 书店和图书馆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是文化的象征,可是在互联网时代,它们经常与“困境”,“消失”相联,令人颇感无奈。失去书店的城市会让孤独的人没有去处,让精神没有停泊的港湾,因此在一座美丽的城市里必然有着书店和图书馆的位置,它体现了静水流深的底蕴。本期《都市报》采访了一家位于素里的新华书店和一家走在时代前沿的列治文公共图书馆,希望通过他们的分享能够让你更爱阅读。 Joy 十年守望书香源于热爱   20年前,Joy初到温哥华,热衷于读书的她托付家人寄《读者》给她,可是每次收到要么读得太快意犹未尽,要么就是收到的杂志过于久远。按耐不住对于阅读的热爱,Joy特地来到唐人街寻找书店,可是推开书店的门看到的景象却让她顿感辛酸。 “唐人街尽管也有书店,但却是极其简陋的书架,旁边放着奶茶,感觉很苍凉,”Joy继续说道:“书店的存在可以代表着这座城市居民的素质,在韩国、日本和台湾,有些小城市整条街上都林立着书店,这一代人通过书本带来的星星点点的指点,慢慢成长。在温哥华有很多名人与学者,这些有品位的读者需要好书。我希望不仅是自己读好书,也想把好书分享给别人。” 不愿辜负文字与生活 开店十多年,Joy的书店成为了读者心灵的栖息处,期间收到不计其数顾客的支持与爱戴,不仅有读繁体字的顾客,甚至还有黄头发蓝眼睛的西人。刚开始,当她亲眼目睹西人字正腔圆地阅读《古文观止》时,这令她在惊讶之余也心生佩服。同时,她也见证了许多咿呀学语的小读者成长为风华正茂的少年。在和小读者沟通时,Joy意识到在文化上产生的共鸣能够将来自各个角落的读者都联系起来。 在众多读者里,Joy对一位巴基斯坦的孩子印象深刻。这位小读者有着亚裔的长相,他的家就在新华书店附近。或许周围的伙伴都是亚洲人的缘故,这位小读者钟情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经常光临书店购买填字本。每次按着描红模板一笔一画临摹完成后,他都第一时间和Joy分享完成“杰作”的喜悦,这些温馨的点点滴滴都珍藏在Joy的回忆中。 “我记得有一次这位小读者跑到我跟前问我Biangbiang面会不会写,我倒是听到过,可惜不会写。这位小读者就一笔一画的在纸上写给我看,现在他已经得到中国政府颁发的奖学金,研究中国文化。看着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无形中也影响着我,在书店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带来欢乐和温暖。” 交谈间隙,有位在一旁看书的老先生突然指向张学良的书表达不满,称海峡两岸对张学良的评价黑白两极分化,相反在他的心目中,袁世凯却是魔力惑人的英雄。Joy随后心平气和的响应道开店也会遇到激进的读者,会抱怨这些简体字是大陆文字,不过读书能够让人的心胸变得宽广,这些激进的言论并没有影响到她的心情。 纸质与电子阅读平分秋色 在如今信息时代,阅读朋友圈分享的文章几乎成为了每个人的习惯,当电子阅读和书面阅读产生冲撞的时候,会有许多人疑惑书店的未来会何去何从。对此,Joy的态度却很云淡风轻,她认为电子阅读和书本阅读都是互补的关系,其实双方并不冲突。 “最近香港第28届书展有相关的统计数字,他们在书展现场采访了800个人,发现结果还是对半分。因此人们并没有因为网络的发展而放弃了纸面阅读,这其中的关系犹如饮食,只注重健康的人可能一星期吃两三次素,但是也不会拒绝大鱼大肉,这是一种相互平衡互补的关系。” 在Joy眼里,真正爱阅读的人无论阅读的形式如何日新月与,并不会改变她的坚持。“这其中还需要画一条线:爱读书和不爱读书的人,有些人宁可花钱吃大餐,却觉得买书浪费钱。所以无论阅读的形式如何变化,他也不会有阅读的冲动。不过有时网上的信息有误,不像书本经过了编辑长期的审核和纠错,所以补错还不如不补。” 最新阅读书单推荐 每次国内有新书上架,遇到心仪的,Joy总想第一时间推荐给本地读者。然而每次选书,她都亲自参与。今年Joy的书店也进了一批书,其中包括《白先勇细说红楼》,散文家白先勇解读曹雪芹,两位文学赤子超越时空的心灵碰撞;周梅森写的《人民的名义》,在电视上热播,环环相扣、正邪较量的情节很引人入胜;林俊宏翻译的《未来简史》,探索人类今后20年面临的挑战;最近被冯小刚拍成电影的《芳华》,是作家严歌苓自喻为“最诚实的一本书”;作品经常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的海岩,为三十周年创作的纪念作品《杀人动机》。 Joy着重介绍了名为《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书,“只有当死亡逼近,生命才刚开始。这本书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已不在人世了,这位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因患肺癌而离开人世。当他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即将获得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拥有属于自己的研究室,当生活变成理想中的样子时,他却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肺癌。知道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这位医生随后冻结了精子,一边接受治疗一边等待女儿的出生,当保罗说:我准备好了,令人感动。”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Joy提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她亲眼目睹很多出生在本地的华裔少年与母亲用英语交流,而母亲费劲地回应,两代人好似最熟悉的陌生人。她想起了白先勇先生的一句话:“当我们的文化不完全时,我们的灵魂会一直流浪,” Joy感触道:“一位华裔不会说中文,就彷佛没有了根,中华文化犹如小火炖汤,越长久越浓厚,文化的魅力从何处来?就书本当中来。” 列治文图书馆:阅读方式悄然在改变 在你理想中的图书馆是什么样的呢?每人的桌上都有一台计算机,还可以听音乐查数据随时打印,万一遇到特别难找的书,在计算机上随手一查几秒钟就能显示出来,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便捷。列治文公共图书馆似乎满足了所有人对于图书馆的美好幻想,传统与高科技的结合,宽敞的阅读空间,种类繁复的藏书,还有永远微笑待人的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解答问题。 图书馆有了3D打印机 Cindy Ho是列治文公共图书馆(Richmond Public Library,简称RPL)的数字服务主管,她表示:“图书馆之美在于便捷和免费,只需要一张图书馆卡,你可以享受所有的服务,你可以找一个僻静的角落阅读喜欢的书;在宁静的夜晚倾听有声小说;学习3D动画以影片的形式更精致的呈现出心中的想法。” 列治文公共图书馆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2013年,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向列治文居民发放了一份市场调查表,目的在于确定是否需要为公众创造一个数字中心。结果却发现大部分市民对于电子书、3D打印、动画与设计以及编程方面的学习很感兴趣,因此于2014年列治文图书馆逐渐迈向数字化的开始,常去的读者会发现图书馆里多了几台3D打印机,许多兴致勃勃的观众把自己家中坏了的零件带来,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照着旧模具的样子打印出一个全新的零件,不由得心花怒放。 Cindy Ho和同事Anne Bechard灵光一现:现在卑诗省中小学课程在不断改变,在教学上越来越注重电子技术方面的发展,为了支持这些学生、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图书馆应该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为所有人提供免费的帮助。 “之后我们就把重心转向了编程、机器人与电子技术、动画与设计等教学活动,与此同时,电子书籍的数量也在源源不断地增加,只需在图书馆办一张卡,就能免费享受所有的服务,一张图书卡能够为你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你能在里面尽情探索遨游。” 在图书馆里有3D打印机,还有免费电子技术课程,光听上去就让人难以置信,除此之外,列治文公共图书馆还是第一个拥有计算器实验室和免费的WIFI的地方。在宽敞崭新的电子中心,只见高耸的天花板上挂着许多线,可是看上去又不碍眼,只见一位男生走上前轻松一伸手就能把这根线拉下来和计算机连接上。见到记者不解的眼神,Cindy笑着说其实这是充电器,挂在天花板上方便读者取用。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使用列治文图书馆电子中心的人数突破了2000次。回想起从2015年电子中心的初步运作直至现在,Cindy很感激来自小区民众和同事的支持与反馈。“从一开始我们的电子项目初步试水,我们从同事那里得到许多反馈,小区朋友也给了我们很多鼓励,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是迎合民众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想传达给列治文的居民:根本不用去很远的地方看书,因为你的后院就有这么好的资源。” 老人孩子都来学“新技术” 在Cindy看来,图书馆塑造的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理念,可能十多年前仅注重读书写作和思考,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伴随着IPAD出生的这一代年轻人渴望通过电子技术来交流,表达情感与思想。然而老一代在子孙的督促带领下也需要掌握新时代的“秘密武器”,紧跟时代潮流的步伐,比如运用社交软件和孙女孙子聊天。 “踏入这扇门来学习的人来自各个年龄段,有家长带着孩子一同来学习,也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他们的孩子说:奶奶赶紧上网和我发短信。因此我们也会教老一辈人如何使用鼠标,如何在键盘上打字,这样永远都不落伍啦!” Cindy笑着说:“我之前一直在思考究竟该如何将电子技术转换为交流工具呢?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转换成一部小电影或者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站?信息交流其实也是思想上的交流。” 可能很多人一谈起学习动画设计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群人认真的坐在计算机前跟着在线视频学习的枯燥场面,但是在列治文图书馆计算机学习却成为了一种社交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交到朋友,因此以前住在同一小区却不曾见面的邻居也能认识,在学习中又多了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最有趣的是我们把不同兴趣爱好的人联系到了一起,在学习会上我们会让每位同学互相交流想法,你可以先设计作品,最后会留出一段时间便于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此外,我们每个还会安排见面活动(叫作:Richmond Public...

Angela Zhu(朱思濛): 永远要做最好的自己

文:记者沈雯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初见Angela Zhu(朱思濛)是在《都市报》10周年报庆的演出现场,气质出众的Angela弹着古筝举止端庄,一袭湖蓝色的古典长裙搭配及腰长发,每一个手势都令人心醉。 Angela堪称是男生心目中的女神,不仅从小就学习芭蕾,钢琴和古筝也弹得出神入化,小提琴也拉得极其娴熟,是位多才多艺的女生。舞台上的Angela星光四射,举手投足都充满魅力,在生活中的Angela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同学心目中的绝佳榜样,是朋友中的知心姐姐,各项校园活动中的领导者.. ..... 才貌双全多才多艺  投身公益活动大放异彩 Angela Zhu目前在Crofton House School就读11年级,到了即将升学择校的阶段,Angela对待未来充满美好的期望,她希望今后能够进入知名高校就读医学院。今年刚过去不久的那个暑假,Angela专程去了斯坦福大学学习心脏搭桥手术,每天跟随着知名教授在实验室里练习,几乎每天都要坚持操练,每次一站就是整整四小时。由于做实验用的是猪心来代替,因此第一天上课课堂 上就有一位女生晕倒,但是Angela却特别沉着冷静,应对自如地坚持了下来,实习项目临近尾声时,Angela顺利获得了斯坦福大学颁发的心胸外科手术的夏季实习证书。 平日里Angela还积极投身于各项公益组织活动中,现在她还是公益组织机构Uniform Dream Society专门负责市场领域的主管,这个公益机构是由本地所有高中生共同创立的,每年为数以万计贫困地区的儿童捐献校服和上学所需的用品。 Angela说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让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也能接受到教育,拥有力量勇敢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拥有校服是通往教育的直通票,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筹集资金为把校服送往印度、菲律宾和中国,”Angela介绍道:“2016年我成为了市场部门的主管,因为我们每年都会举办筹款音乐会,会邀请大温地区所有的会员前来参加我们年度盛典,并且通过活动分发礼物。我会和成员们找一些会场进行卖票和宣传方面的工作。 ” 负责整个部门的Angela刚开始有点不习惯,担负起团队内的重担,而且还是整个团队中最年轻的,不过适应性极强的Angela很快就觉得得心应手,“我极力营造出互相支持的氛围让每个人都能尽最大限度发挥出才华,彼此之间也互相尊重,很开心带领着大家一起发光发热。” 说到这里Angela也向记者展示孩子们收到校服的喜悦,只见在印度新德里,一群收到校服的孩子开心的把校服举得高高的,还有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写下的谢谢卡片;在菲律宾孩子们接二连三的拍成队伍,手里举着大大的“谢谢”,脸上满是微笑;在中国贵州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换上了新校服,一位女生手中挥舞着刚拿到的新校服,笑得乐不可支。 眼前的Angela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却从未去过中文学校刻意学习,Angela透露学习中文和之前学古筝紧密相联,自从师从陈文英老师不仅古筝5-10级在Kiwanis Music Festival(音乐会)上连获冠军,而且还学会了读懂中文简谱。 2016年时,Angela所在的中学里的一位中文老师对她说:有一个汉语桥演讲比赛,很适合你!怀着激动与紧张,Angela还是参加了,其中有一个比赛项目是根据题目写稿子然后上台对着专业评审和数千观众作演讲,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开口说中文,尽管在家对着妈妈已经排练多次,但是Angela心里还是有点害羞,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Angela获得了汉语桥土生(土生土长)组一等奖。 母亲谈育儿经:顺其自然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母亲Anita的眼里,Angela做什么都特别用心,她是个从不让家长操心的孩子。在Angela的书房里还挂着一个小白板,板上清晰地书写着本周所有要完成的事情,还标上时间段,母亲笑着说从来都没有要求过女儿这样做,但是她却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 即将申请大学的Angela课业方面很紧张,现在就需要着手用作大学申请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在周末闲暇时她还要顾及到社团活动,公益活动,慈善捐款演出,经常背着古筝到处跑。在面对如此多的压力和挑战时,许多同龄人都很好奇Angela是如何把时间规划得这么好。 Angela说道:“一直以来我都养成把功课在学校里就完成的习惯,每天把吃午餐的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剩余的时间都用来写作业。周围的同学会说要不要一起去玩,但是还是会坚持把作业写完,因为回到家以后会弹古筝,还要温习明天的课程,每天的生活尽管忙碌的像一只小蜜蜂但是还是很开心。” 2016年,充满爱心的Angela还接受邀请专程去广州市的中山医院进行义演,演出活动一结束就马不停蹄地赶到山区慰问盲人孩子,看到了他人的苦难,Angela总希望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希望在地球上另一边的人们也能绽放出无忧无虑的微笑,也能感受到幸福。她事后回忆道,正是因为这些活动让她在心中燃烧起从医的梦想。自从八年级开始,Angela就在一个养老院里做义工,有时候会为他们弹古筝或者打牌来打发时间,随着日积月累的陪伴,一位叫Lora的老太太成为了Angela的好朋友,经常拉着她讲自己的人生故事。  “这位老太太已经有91岁了,我和她经常玩填字游戏,她开心时露出的微笑温暖慈祥,时间久了,她就和我说之前在温哥华综合医院(Vancouver General Hospital)从事护士的经历,之后又和丈夫去尼日利亚生活,由于尝试了所有感兴趣的事情,她这一生没有任何遗憾了。直到一天我再去她的屋子里,只见门口贴着黄色的警示带,后来从医生的口中知道Lora奶奶由于心脏病突发所以去世了,这就是我去斯坦福大学学习心胸外科手术的原因,我想要帮助更多的老人,”说到这里,Angela的眼神透露着坚定。 尽管心爱的Lora奶奶已离开人世,但是坚强的Angela很快就平复了情绪,她知道Lora奶奶已达成了所有的愿望,尽全力享受生活。 眼前的Angela仿佛是美好的代名词,自律、美丽、优雅、严于要求自己,想询问Angela的母亲Anita的育儿经,Anita笑着摇摇头表示从来都没有强求女儿干什么,把孩子领到正道上,她自然会越活越美好,Anita说:“我的女儿真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

移民的艺术人生璀璨如花

图文:本报记者靖莲英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般来说,爱好与职业能统一是件可望不可及的事。但在工作之外,有一、两个业余爱好持之以恒地点缀着生活,既能让沉闷平淡的生活活色生香,也能使单调划一的工作变得生动有趣。尤其是与艺术沾点边儿的爱好,说得高大上一点是陶冶情操,说得通俗易懂点就是好玩与图个乐儿…… 竹青映花红  笛声悠扬远 黄国梁(Gallant Wong)是个在列治文Auto Mall里,专卖丰田车的销售经理,但是他儒雅的气质、不俗的谈吐加上器宇轩昂的帅气形象,常常让他的客户以为他是个艺术家。而实际上,他也是个爱好吹竹笛、喜欢大合唱、收藏邮票和柯达古玩照相机的业余艺术家。 ♥一首“弓舞”爱上吹竹笛 在香港出生的黄国梁,是家里三个孩子中的老大。天生有点艺术气质的他,小时候就喜欢听歌,尤其是国语歌曲,他也不懂为什么会对国语歌曲情有独钟。在初中学校里,他很热衷参加学校的大合唱排练和演出,也羡慕那些在文艺汇演上表演弹钢琴、拉小提琴的同学们,但他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不可能给他买钢琴买小提琴,只能把对文艺的热情全部寄托在唱歌、听唱片等花费较少的事情上。 直到有一天,黄国梁所在初中学校的文艺演出会上,一首协奏曲《弓舞》中竹笛的清亮悠扬让他听入了迷,他想这个竹笛应该不会太贵,就找到学校负责音乐社活动的伍老师(女性),说出自己想学习吹竹笛的愿望。伍老师很爱惜少年黄国梁对文艺的热情,马上带着他拜师交友,领他加入了香港女青年会(YWCA)属下的青年中乐团。这样,黄国梁不用花太多钱买了一根竹笛,每周一次参加青年中乐团的排练(免费的),以及青年中乐团所有的演出。找到“组织”的黄国梁很兴奋,从来不会缺席乐团的排练和演出,课余时间除了听歌唱歌还可以吹笛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他没有同龄人吃不饱和穿旧衣服的烦恼和困扰,因为他的少年时代有音乐的梦想支撑着,满满的都是喜悦,天天想的都是“要快点把这首曲子练好,不要让老师失望。”可以说,在香港青年中乐团的那几年,奠定了黄国梁演奏笛子的“童子功”,也陶冶了他温文尔雅的性情。同时,还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次夏日游 情定温哥华 有音乐梦相伴,日子过得很快。黄国梁高中毕业进入社会,忙着成家立业,业余爱好暂时放到了一边。1994年夏天,他们全家来温哥华短暂旅游并探访在这里生活的妹妹一家,那时他的女儿只有11个月,却似乎跟温哥华特别有缘,他们夫妻本来担心才11个月的小Baby到陌生的地方旅游会有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不适应,谁知道她在这里吃得好睡得香,学会了走路,还开始叫爸爸、妈妈,令他们开心不已。 从温哥华回到香港,黄国梁立即着手申请移民加拿大,几个月就获得了加拿大移民部的批准。1996年,黄国梁一家三口登陆温哥华,开始他们的移民生活。 ♥若是有缘 知音何处不相逢 在香港从事对华贸易的黄国梁,必须得从头开始职业生涯。他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找工作和适应加拿大的生活上,音乐爱好暂时丢到一边。不过,从小就经过音乐熏陶的他,性格随和而乐观,不怕困难,也不惧从头开始。他去各种就业培训机构上课,学习在加拿大进行职业规划,很快就找到现在从事的工作,顺利地融入本地生活。 在响应记者的疑问“去车行的客人会不会把你当成艺术家而不是卖车的?”时,黄国梁坦承一开始很多客人确实认为他太斯文,但等他的销售经验和汽车知识都丰富之后,客户都觉得他诚实可靠,服务细致,非常满意他的服务,之后还愿意介绍朋友给他,来照顾他的生意,使他很快成为公司的销售明星,业绩一直不错。 生性踏实而勤奋的黄国梁在有了稳定的工作后,还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无论晚上还是周末,手机都随时开着等候为客户服务。大约是2005年初,他到温哥华的一家餐厅吃饭,偶遇了一个在香港青年中乐团的团友。该团友得知他移民9年有了稳定的生活却没有找到本地的中乐团体后,热心地介绍他加入“枫叶中乐团”,该团友自己拉大提琴,团友太太拉二胡。黄国梁心里非常感恩这次偶遇,真有“他乡遇故知,惺惺相惜之”之感。从此他得以在工作之余,重新拿起心爱的竹笛,吹出悠扬之声,抒发胸中快意。 ♥甘当绿叶 守护中华民乐之花 “在加拿大有了稳定的工作,就能享受惬意的、多姿多彩的移民生活,”这是黄国梁的深切感受。除了捡起吹竹笛的爱好之外,他还发展了收集竹笛、古董照相机和邮票的诸多爱好,这些爱好花费不多,却能够让他潜下心来做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移民生活。每当他面对自己的这些“收藏”时,他脑海中浮现的是收集这个“宝贝”的过程和一连串有趣的故事,就能够忘却工作中的压力,再一次享受“如获至宝”的喜悦。 黄国梁加入“枫叶中乐团”一年后,遇到了另一个“知音”。这个知音引荐他进入庇诗中乐团,使他的音乐人生开启另一个新天地。因为庇诗中乐团在大温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拥有众多的爱好中国民乐的支持者,更有许多专业的中乐演奏专家参与其中,所以黄国梁在这里如鱼得水,他一方面在专业上虚心地向前辈学习,另一方面又不辞劳苦地为团员们和后辈服务,甘当绿叶,一起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音乐。 多年来,黄国梁从来不缺席庇诗中乐团演出之前每周五晚上的排练,今年三月份的排练季节,温哥华下起了几十年未遇的大雪,黄国梁排练到深夜才回到高贵林的家中,路途的辛苦和危险让家人和朋友都替他担心,他却一笑置之。他的奉献精神也深受大家的推崇和喜爱,团员们一致推举他做庇诗中乐团团长,他也欣然上任,“当团长就是多了一个为大家服务的机会。”黄国梁说。 曾经为香港歌手黄凯芹的录音歌曲笛子配乐的黄国梁,目前并不打算出自己的笛子演奏专辑,他玩音乐就是为了享受音乐本身,这样的境界令人羡慕,这样的修为千金难求。 指点千乐齐奏  棒挥万马奔腾 与梁家栋(Tony Ka Tung Leung)谈音乐是件很惬意的事情。 舞台上的梁家栋有大将风范。聆听他担任指挥的本地中乐团的音乐会,他把对音乐的理解,对生活的激情,对理想的憧憬,用一根小小的指挥棒表现出来,引领整个乐队进入美妙的音乐圣殿,带给听众无与伦比的音乐美的享受。众所周知,指挥是一个“乐队的灵魂”,作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家,就必须具有高度的音乐艺术素养,并且善于从作曲家的总谱中取出其“灵魂”,并将其注入到听众的“血液”中。梁家栋就是这样一个“灵魂”人物,而且他常常一身兼为作曲家和指挥两职,于他而言,挥动指挥棒的那一刻,正是他脑海里千乐齐奏谱华章的开始,既有感情的浩瀚壮阔又风格多样化,把音乐的灵魂丝丝入扣地传递给听众。 舞台下的梁家栋是个斯文甚而有些腼腆的计算机专业人士。高瘦的身材,厚厚的眼镜片,浓浓的“五四青年”文艺范儿。梁家栋出生于香港,7岁时随家人移民来到加拿大,其音乐兴趣始于二胡,姊夫是他的第一位二胡老师,这之前他没有学过其他乐器,在练习二胡的几年后为大提琴的音色着迷,于是开始学习大提琴。在姐姐和姐夫的介绍下,梁家栋14岁时加入多伦多中国民族器乐团。 勤奋并且爱思考的他认为身在海外需要了解更多西方的管弦乐,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中乐的发展,这样他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大提琴中。近三十年积极参与多伦多中国民乐团的各种排练和演出,他见证了海外中乐团发展的艰辛和收获,并总是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所面临的困难。大家都知道,海外的中乐团,乐谱有限,基本靠听唱片编曲或者改编名曲。作为年青有为的一代,梁家栋受命为中乐团配乐,因而引起他对西方音乐及作曲的兴趣。 有了兴趣就付诸行动。八十年代末,梁家栋从多伦多大学工程系毕业,找到了计算机专业工作后,就把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都用到学习作曲中。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二年其间,梁家栋跟随多伦多大学陈嘉年教授学习作曲,之后他有机会在著名乐团如Arraymusic、指挥联会、Esprit乐团、国际艺术中心、雷湾交响乐团及新声音艺术探险会等继续学习深造。 ♥不放弃任何一个演出机会 对音乐和作曲的激情促使梁家栋不放弃任何一个演出机会,也愿意无偿提供自己的作曲给那些非营利的音乐协会去演奏。其他演奏过他的作品的乐团包括龙吟沧海乐团、台湾小巨人丝竹乐团、香港创乐团、温哥华庇诗中乐团、维也纳萨克管四重奏、纽奔驰域省的Motion乐团、多伦多约克交响乐团及里贾纳交响乐团等。现在,梁家栋是香港作曲家联会会员,加拿大作曲家联盟会员,加拿大音乐中心作曲家,并于2009年成为多伦多中乐团驻团作曲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的勤奋实践,让梁家栋在多伦多音乐界声名鹊起。他既是作曲家,还是演奏家和指挥家。他的音乐作品曾被许多现代著名的乐团演奏,并在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法国、香港、韩国、卢森堡、乌克兰、美国及加拿大播放录音,其中包括有卢森堡小交响乐团、ERMMedia及加拿大电子原音音乐协会录制的激光唱片。2003年他的室乐作品《六度分离》在美国波士顿被选为ALEA III国际作曲准决赛项目之一。2006年,乌克兰基辅交响乐团演奏他的交响乐《起初》,并收录在其唱片《新时代的杰作》第9集内。他亦曾在香港青少年国乐团、点心丝竹乐团、多伦多中乐团、温哥华中华乐团及约克大学中乐团的演出中作指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