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年前華裔修路築河堤 反抗歧視奮力建築家園

加拿大都市网

■ 列治文短短數十年間,由鄉郊發展為繁榮城市。圖為列治文市中心。本報圖片

本報記者馮瑞熊報道

華裔占市內總人口54%的列治文,是加國華裔比例最高城市。回顧列治文1879年成立鎮政府後,華裔是其中一個經濟及基建支柱。基於政治經濟原因,列治文華裔人口升伏甚大。《星島日報》最近報道過有「中國大亨」之稱的華商林同年和他創辦的同和號雜貨店,長期服務列治文。早年華裔參與修築列治文道路和河堤、投身罐頭魚廠及家庭服務等行業,尤其經營農場方面往往表現突出,而遇到歧視及不合理對待,更會挺身反抗。華人在列市可說絕非新移民,百年前即已落地生根,一直建設家園至今。

大溫華人史鉤沉共存共榮 140年前華裔修路築河堤 血汗先鋒助列治文建埠

■ 華裔農夫早年在列治文一農場工作。 資料圖片

 

在19世紀中葉的1860年代,卑詩省人口集中於維多利亞和新西敏市兩地(溫哥華未開埠),坐落菲沙河(Fraser River)三角洲的列治文由20多個島嶼組成,最大的是目前列市市中心區的魯魯島(Lulu Island),和溫哥華國際機場的海島(Sea Island),除薩利希海岸(Coast Salish)原住民部族原住民居住及捕魚外,很多地方人跡罕至。

華人辛勤成勞動力來源 卻屢受排擠

華裔早於135年前已聚居列治文,也有跟與其他族裔務農維生的。據官方紀錄,列治文首個移民是從事農牧業的愛爾蘭裔移民Hugh McRoberts。現位於威廉路(William Rd.)的麥克羅伯特中學(Hugh McRoberts Secondary School),就以他命名。他在1860至1861年間,購下菲沙河畔1,600英畝土地,與家人定居海島,由於Hugh McRoberts曾居住澳洲新南威爾斯的列治文(Richmond),他女兒把他們家稱為Richmond Place。1879年,約30名移民包括John Wesley Sexsmith向省督上書,要求把列治文列為城鎮獲批准。有指列治文的名稱,就是John Wesley Sexsmith以他在安省出生地列治文來命名。

■列治文鎮政府早年聘華工築堤的南部地區。
馮瑞熊攝

■ 列治文鎮政府早年聘華工築堤的南部地區。 馮瑞熊攝

列治文屬近海低地,常受水浸困擾。成為城鎮後,鎮政府開始修築河堤和道路,華裔也成為勞動力來源。據列治文檔案館出版的《列治文華裔加人早期檔案指引》(Guide to the Early Records of Chinese Canadians in Richmond,下稱《檔案指引》)記載,列治文鎮政府1883年以合約聘用華工興建道路及河堤,期間雖受到市民反對,並對華工的工資諸多限制,早期列治文不少道路及河堤仍是由華工建成。

在記載中,列治文早期居民Ida Steves憶述,當年居民聘用華裔勞工修築防範水浸的河堤。她還記得華工用鐵鏟掘泥,當河堤破裂時,海浪會涌到她家大門去。對於市議會以及居民來說,雖然聘華工建河堤更經濟和快捷,但市議會1885年通過禁止取得建河堤的合約商聘用華工,或把合約轉判予華工,令華工失去這種工作機會。此外,由於罐頭及儲存技術進步,加上開通到歐洲的航運,沿菲沙河出現的罐頭魚廠在1880年代猶如雨後春筍,需要大量勞動力,工資便宜且刻苦耐勞的華工,成為魚廠強大的勞工後盾,部分華工更充當合約商,從卑詩及世界各地引進華裔工人到魚廠工作。

史蒂夫斯頓華埠燒毀 華裔人口即銳降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南部坐落不少罐頭魚廠的史蒂夫斯頓(Steveston),有三分一人口屬華裔。不過,由於魚廠是季節工,通常5月至9月,華工住在簡陋工人宿舍,季節完後就離開,到其他地方工作。加上沒有選舉權及被選權,在正統歷史中,華裔的記載都零零碎碎。1906年,罐頭魚廠引進劏魚機器取代人手,列治文華工數目急降,只有少數華工留下來,受聘於農場或工廠。加上在史蒂夫斯頓的華埠於1907年大火中摧毀,列治文華裔人口從此銳減,不過,仍有不少華裔從事不同行業,包括替西裔家庭當傭工例如廚子或園丁。

■華工是早期列治文一股主要勞動力。列治文檔案館

■華工是早期列治文一股主要勞動力。列治文檔案館

由於不少華裔在中國時已務農維生,到了列治文仍重操故業,部分人儲錢買地,建立自己的農場,農產品遠銷至溫哥華。根據《檔案指引》記載,華裔農夫Mah Bing在1918年購入列治文1號路160英畝農地,另外,林同年女兒Jessie Lam透露父親在史蒂夫斯頓擁有250英畝農地,農產品行銷至溫市等地,可見華裔當年從事農牧業的力量不可忽視。

 

列治文華裔生活簡史

■ 列治文華裔生活簡史

列治文首位華裔市議員鄧偉雄,他祖父鄧棠勝在1912年也支付了500元人頭稅後抵加國,他與兄弟在三角洲經營農場,到1934年遷到列治文橋港(Bridgeport)區務農,又成為合約華工的工頭。鄧偉雄早前接受本報採訪時,透露了當年華人生活的點滴。

 

華裔農民早年辛酸備嘗 白人慾專賣警截運菜車

由於大溫不少華裔農夫經營有道,令一些白人農夫心生妒忌,卑詩省議會1927年通過《天然產品銷售法》(Natural Products Marketing Act),專針對果菜的銷售,限定銷售數量以及價格。

華裔農民早年辛酸備嘗 白人慾專賣  警截運菜車

■列治文成為城鎮後的首間鎮政府大樓。列治文檔案館

省府立法致力讓白人重掌農業

時任農業廳長巴洛(Barlow)坦言,該法例目的是讓白人把農業重新奪回手上。法例通過後,多名華裔農夫因「私賣馬鈴薯」(potato bootlegging)罪名而被判罪,更引發華裔農夫與白人農夫間的打鬥。

1934年,卑詩海岸蔬菜銷售局(BC Coast Vegetable Marketing Board)成立,限制華裔農夫所經營果菜農場擴大市場佔有率,更派出警察鎮守各處橋樑,限制華裔農夫向批發商輸送蔬菜。

■列市華裔農夫會把農產品,帶到溫市銷售。網上圖片

■ 列市華裔農夫會把農產品,帶到溫市銷售。網上圖片

1935年8月,有華裔農夫以運載馬鈴薯的貨車衝擊設在列治文馬寶橋(Marpole Bridge)的關卡,警方截停了14輛車;但因檢控官未能證明該批馬鈴薯是作本地銷售用途,最後所有農夫獲釋。

1936年6月,卑詩海岸蔬菜銷售局開始充公儲存在溫哥華倉庫的馬鈴薯。

住在拉德納(Ladner)的華裔農夫Chung Chuck與Mah Lai,入稟卑詩最高法院申請禁制令,制止銷售局無理行動。但銷售局繼續截停華人運送蔬菜的貨車。

獨自運載馬鈴薯 慘遭十多人圍毆

1937年3月,當Chung Chuck獨自運載一批馬鈴薯到馬寶橋時,遭到銷售局督察麥凱(Earl McKay)帶領10多名白人農夫的攔截,並且毆打Chung Chuck。Chung Chuck雖然持刀頑抗,仍被打至重傷,但他也把麥凱刺傷。事後Chung Chuck到市府狀告麥凱,但他就無法認出毆打他的白人姓名。

 

鄧偉雄稱幼時遭欺凌 「有時站出來反抗」

列治文華裔市議員鄧偉雄的祖父鄧棠勝,當也要支付人頭稅才可以抵加國,期後輾轉成為合約華工的工頭。來加後,鄧棠勝返鄉結婚,妻子一直留在中國,他每五年返華一趙,共育有6子女(每名相差5歲),鄧偉雄的父親鄧祥倉排行最小。

鄧偉雄稱幼時遭欺凌  「有時站出來反抗」

■在列治文成長的市議員鄧偉雄,經曆本市過去半世紀的蛻變。馮瑞熊攝

1950時代,16歲的鄧祥倉與兩名哥哥來加與父親團聚。1960年代開始,鄧祥倉與妻子在列治文布倫德爾路(Blundell Rd.)夾花園城市路(Garden City Rd.)處定居,開設雜貨店,售賣煙草和汽水等,他與家人住在店樓上,雜貨店每天早上10時營業至晚上11時,全年無休。

■鄧棠勝在1912年支付了500元人頭稅的證明文件。受訪者提供

■鄧棠勝在1912年支付了500元人頭稅的證明文件。受訪者提供

鄧偉雄向《星島日報》記者表示,他小時候常跟祖父鄧棠勝,駕車到溫市華埠找工人到列治文工作,他還記得當年華埠十分興旺。父母親如其他華裔一樣,十分勤勞,更時常對他們說,要比其他人更好,就要比他們更加勤力,因此身為家庭成員,他們兄弟姊妹上學之餘就輪流看店。他說,母親曾告訴他,慶幸他們可以在列治文長大,擁有這麼多機遇。

鄧偉雄說,直至上世紀60年代,列市仍以白人為主,日裔居民也不少,華裔人口當時不多,他還記得就讀列治市中學(Richmond Secondary School,又稱Richmond High School)1976年畢業班600多個學生中,華裔不過10多名,他的同學及朋友都是白人。他說,身為華裔的他受過欺凌,「有人會叫我們不同的名稱,有時我們要站出來(反抗),令到日子好過些!」

他指今天華裔在列治文已非少數,華裔兒童也不像他小時候會遭歧視。他指自己在中西兩種文化中長大,這是優勢,不過他始終記得祖父與父親的教誨,就是「取諸社會,用諸社會」。

1981至2011年間列市華裔與白人人口

■ 1981至2011年間列市華裔與白人人口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多伦多华人男子涉电诈被捕!冒充中国警察上门 有人损失$10万!

赌城威尼斯人 | 男子酒店遭蝎子蜇伤睾丸 拉斯维加斯业主家杀22只

仔细检查!安省夫妇在自家狗狗身上发现了近20只蜱虫

突发!多伦多市中心大面积停电 影响6500户数小时!罪魁祸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