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19:32:51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健康知识

健康知識:肉丸與番茄醬不是一種健康的搭配

有些食物似乎是天生一对,比如,花生酱和果冻、培根和鸡蛋、意大利面条和肉丸。然而,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如果你的晚餐是意大利面条和肉丸加一罐番茄酱,你可能得不吃肉丸才能从这顿饭中得到一些健康益处。 众所周知,西红柿具有抗癌特性,这要归功于在西红柿中发现的一种叫做番茄红素的化合物。但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在番茄酱中发现的番茄红素如果和富含铁的食物(比如肉丸)一起食用就会被中和。 为了得出他们的结论,研究人员从一小群医科学生身上采集了血液和消化液样本。参与者被分成两组,一组在取样前喝了含铁的番茄提取物奶昔,另一组喝了不含铁的番茄提取物奶昔。在分析了样本之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喝了含铁番茄奶昔的学生的血液和体液样本中番茄红素的含量显著降低。 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人类营养学助理教授雷切尔·科佩克表示:“当人们摄入铁时,我们看到番茄红素的摄入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下降到二分之一左右。每当一个人吃了富含番茄红素和铁的食物时,比如意大利肉酱,你从中获得的番茄红素可能只有其中的一半。” 研究小组表示,铁与人体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它是健康饮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产生能量、排除废物,但铁也可以干扰身体的其他细胞过程。科佩克解释道:“如果你把铁和某些化合物混合,铁会破坏它们,但我们不知道铁是否会损害有益的类胡萝卜素,比如在水果和蔬菜中发现的番茄红素。” 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色素,它能使西瓜、粉红葡萄柚、当然还有西红柿等水果呈现出鲜艳的颜色。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对多种癌症都有潜在的抗癌作用,包括肺癌、皮肤癌和前列腺癌等。这项研究的作者并不确定为什么铁会干扰番茄红素的吸收,但可能是因为铁氧化了番茄红素,导致了一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研究人员表示:“也有可能是铁破坏了番茄和脂肪的良好乳化混合物,这对细胞吸收番茄红素来说至关重要。营养在预防疾病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收集吃什么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的详细信息,这样我们才能给人们提供可靠的、科学的建议。”(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studyfinds.org/meatballs-may-kill-anti-cancer-benefits-from-tomato-sauce/)

15%的人看到血就會暈倒 是什麼原因?

假如你在看烹饪节目,里面的厨师不小心切到手指流了一点血,你有木有觉得想要晕过去?要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身边,你又会如何反应呢? 目前大概有15%的人在看到血液时会晕倒,更有4%的人看到受伤流血会升级为全面的恐惧症。但真正有趣的是,有很多人在切到自己时不会感到要晕过去,但当他们看到自己流血时仍然会想要晕倒。 这些晕厥现象的核心是焦虑,研究人员认为这导致血压迅速飙升然后直线下降,而血压的突然下降导致血液从大脑中流失,使人失去意识。 虽然血压升高作为交感神经系统的“战斗或逃跑”反应的一部分,在真实或感知危险时是完全正常的,但随着血压突然逆转就会出现意识问题。根源是迷走神经,它将被称为孤束核(NST)的大脑区域连接到与不自主运动相关的身体区域,如呼吸、吞咽和心脏功能等。 NST就像一个体内开关,可以在“战斗或逃跑”反应之间转换,以及之后产生的强烈平静的反应。一种解释是,当NST从让你采取行动的交感神经反应和随后发生紊乱的副交感神经反应切换时,与迷走神经的交流变得混乱并试图同时做两种反应 - 降低血压同时增加你的血压、心率,结果血液被泵离大脑,导致意识丧失。 另一种可能性是,不是试图同时做两套反应,而是大脑的NST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反应之间切换太快,并且一下子失效,使身体功能暂时关闭。研究人员还认为,因为NST也负责厌恶反应,所以恐惧和厌恶的混合物会被卷入并导致昏厥。但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混乱?这种反应机制有可能成为为生存提供援助吗? 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种场景,即我们的祖先在看到自己的血液时反复无意识地摔倒,又仍然能设法避开掠食者。我们的祖先在晕倒的情况下应该不可能存活下来并继续进化成我们现在的样子。研究人员认为,晕血可能是一种生存工具。例如,假设你被一只熊袭击并且在看到自己的血液时晕倒,这可能导致熊失去兴趣,这时候你一个人,伤痕累累,流血,但仍然活着。 也许更合理的理论是,当人们看到自己的血液并经历血压突然降低导致昏厥时,保护性反应可以防止我们流血,这是因为不管你晕倒的原因如何,改变到水平位置有助于心脏恢复大脑的供血。 希望在你醒来的时候,已经不流血啦。(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午睡會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每周午睡一到两次可能会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不过,如果午睡的次数更多,这种好处就会消失。 研究人员对瑞士的3462名志愿者进行了平均5年多一点的监测,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午睡习惯,然后将这些习惯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进行对比。数据显示,与完全不午睡相比,偶尔午睡(一周一到两次)与较低的心脏病发作、心力衰竭或中风风险有关。然而,随着更频繁的午睡,这种联系消失了,而且这种联系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并不存在(可能是由于这个年龄段有更复杂的健康问题)。 两位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的精神病学研究人员在《心脏》杂志随后发表的社论中写道:“虽然将白天午睡与心血管疾病风险联系起来的确切生理途径尚不清楚,但这项研究有助于平息午睡对健康影响的持续辩论,并表明这可能不仅仅是持续时间的问题,而且还是频率的问题”。这项研究突出了以前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很少关注的一点,午睡是如何有规律地进行的。 在你将一连串计划好的午睡列入你的日程之前,我们应该强调这项研究是观察性的,因此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研究人员确实调整了一些因素,包括日间和夜间的睡眠时间,睡午觉可能不会直接导致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变化。那些坚持每周一到两次午睡的人可能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会影响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项研究依赖于自我报告,而且只有相对较少的心血管疾病事件(155起)被报告,这使得更难得出广泛的结论。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还是为午睡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数据。之前的某些研究表明,午睡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其他的研究则报告了相反的结果。午睡频率能否解释这些结果中的差异?这是研究人员提出的新建议,他们希望在未来的研究分析中看到每周午睡的次数。 如果你想知道的话,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参与者,在研究开始时年龄在35岁到75岁之间,每周午睡一到两次,一半多的人表示他们根本不午睡。 虽然没有人承诺每周午睡几次会大大降低你患心脏病的风险,但这项最新的研究是该领域的一个有趣的补充。研究人员表示:“虽然现在下结论说午睡对于保持最佳心脏健康是否合适还为时过早,但研究结果表明答案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或者‘否’,我们还有更多关于午睡的知识要学习。”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每周午睡一到两次可能会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不过,如果午睡的次数更多,这种好处就会消失。 研究人员对瑞士的3462名志愿者进行了平均5年多一点的监测,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午睡习惯,然后将这些习惯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进行对比。数据显示,与完全不午睡相比,偶尔午睡(一周一到两次)与较低的心脏病发作、心力衰竭或中风风险有关。然而,随着更频繁的午睡,这种联系消失了,而且这种联系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并不存在(可能是由于这个年龄段有更复杂的健康问题)。 两位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的精神病学研究人员在《心脏》杂志随后发表的社论中写道:“虽然将白天午睡与心血管疾病风险联系起来的确切生理途径尚不清楚,但这项研究有助于平息午睡对健康影响的持续辩论,并表明这可能不仅仅是持续时间的问题,而且还是频率的问题”。这项研究突出了以前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很少关注的一点,午睡是如何有规律地进行的。 在你将一连串计划好的午睡列入你的日程之前,我们应该强调这项研究是观察性的,因此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研究人员确实调整了一些因素,包括日间和夜间的睡眠时间,睡午觉可能不会直接导致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变化。那些坚持每周一到两次午睡的人可能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会影响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项研究依赖于自我报告,而且只有相对较少的心血管疾病事件(155起)被报告,这使得更难得出广泛的结论。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还是为午睡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数据。之前的某些研究表明,午睡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其他的研究则报告了相反的结果。午睡频率能否解释这些结果中的差异?这是研究人员提出的新建议,他们希望在未来的研究分析中看到每周午睡的次数。 如果你想知道的话,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参与者,在研究开始时年龄在35岁到75岁之间,每周午睡一到两次,一半多的人表示他们根本不午睡。 虽然没有人承诺每周午睡几次会大大降低你患心脏病的风险,但这项最新的研究是该领域的一个有趣的补充。研究人员表示:“虽然现在下结论说午睡对于保持最佳心脏健康是否合适还为时过早,但研究结果表明答案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或者‘否’,我们还有更多关于午睡的知识要学习。”(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專家分析:到底是喝冷水好還是喝熱水好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提起来这喝水,最是平常不过的一件小事了,但你知道吗?这饮用水的水温,也真有讲究。   最近很热的一个梗就是“多喝热水”。无论是女生胃痛、发烧,还是大姨妈,直男们包治百病的一句话就是“多喝热水”,也是让人哭笑不得、吐槽不止。而曾经出国旅游的朋友们不难发现,外国人平时都是喝冷水的,不仅仅餐厅不提供热水,很多酒店也没有烧水壶这类的设备,仿佛全世界就我们中国人习惯喝热水一样。   那么,究竟是热水健康还是冰水健康呢?我们就分别来说一说不同温度的饮用水,都对身体有什么样的影响。   冷水:2-10℃   冷水的温度,一般都是在10℃以下的,冰水则根据其中冰含量的多少有所不同,一般为0℃。这样的水温因为和人体体温差距很大,所以喝下后会引起比较强烈的生理反应。冷水入口后,会导致接触的口腔、食管、胃部的表层血管快速收缩,接触的局部血液循环减慢。因为消化道的血管承担着吸收、转运营养物质的重要任务,当血液循环减慢,就会影响消化和吸收的功能。所以,在就餐的时候,我们不推荐饮用10℃以下的冰水和冰镇饮料,因为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特别是胃肠功能比较弱的朋友,有可能会引起积食、胃肠痉挛等不适,这也就是老人常说的“冷热一搀和,容易肚子疼”。   凉白开:20-30℃   平时我们常喝的凉白开,也就是室温水、常温水,根据当时天气情况不同,一般的温度在20-30℃左右。这样的水温其实是最适宜饮用的。首先,较为贴近人类体温的水在饮用后不会刺激胃肠道,也不影响消化功能,另外,这种比体温稍低的水,在吸收之前,仍是需要经过人体“加温”的,这样将水“加温”至体温水平的过程,需要燃烧热量,根据华盛顿大学研究得出的结论,相比喝温水的人,喝凉白开的人每天可以额外消耗80以上卡路里热量,相当于一只白煮蛋、两个橘子或者半碗大米粥的热量,这对于减肥中严格控制饮食的人来说,也是不大不小的一份助力呢。另外,生病发烧和运动之后,人体的核心体温都会升高,而为了保持人体的体温稳态和正常的生理功能,人必须通过出汗等等方式来降低体温,使核心温度回落至正常,这个时候喝凉白开有助于尽快降低体温,同时补充体液,美国运动医学研究证明,运动中喝凉白开组相比喝温水组,能更好地维持核心温度的稳定,发挥得也更好。   温水:40-50℃   温水,当我们喝的时候有温热且不烫口的感觉时一般是在40-50℃。因为我们口腔、食道表面都覆盖着黏膜,正常的生理温度是36.5-37.5℃,而进食温度应保持在10-40℃最能维护正常的生理功能,最高能耐受的温度在50-60℃。温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消化,另外,还可以缓解偏头痛、月经痛等神经性疼痛,让人感觉舒适。中医认为,水能滋阴,热能温阳,温水对于养生也是很有好处的。   热水:70-80℃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机构都曾经提示,饮用65℃以上的热饮,会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这个温度是什么样的概念呢?用开水泡茶,稍晾一会,还是热气袅袅的时候水温在70℃左右,火锅或者煲汤刚盛出来的热汤在80℃左右,咖啡机刚刚做出来的美式咖啡温度在95℃左右。所以说,“多喝热水”还真不是一剂万能药,反而有可能损害健康。很多人吃到烫的东西,感觉口腔、舌头都不舒服,第一反应不是吐出来,而是随便咀嚼两口就囫囵吞枣地咽下去,其实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要知道,食道表面的上皮细胞比口腔的还要娇嫩得多,口腔都受不了的东西吞下去,只会损伤食道。饮水前,先用嘴唇部分碰一下试一试,如果嘴唇都觉得烫的水,就绝对不要继续饮用了。(文/北京朝阳医院西院内分泌科 付煜)

心跳越快血管越危險 教你怎樣降心率

 《美国医学会杂志》的心脏病学子刊曾发表一项研究称,针对社区人群的观察结果显示,每分钟心率增快5次,心衰风险就增加13%,死亡风险增加13%,最适宜的心率是60次/分。         关于心率与死亡率,尤其是心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过去有过不少研究。例如2014年公布的、以随访严谨和数据完整著称的弗拉明翰研究,得出了“心率每增加11次/分,总死亡风险增加15%”的结论。可以肯定地说,心率越快、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越高。由于心脏的每次跳动,都会带来一次血流脉冲和血管的被动弹力舒缩,对全身的动脉都是一种冲击。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心跳次数越多,对动脉的损伤就越大,也越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损伤。另外,心率是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的共同结果,心率增快可能是交感神经系统亢进、儿茶酚胺激素分泌过多等各种病理过程的表现。这些因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衰等疾病形成中的重要机制。降低心率是最重要的治疗目标,研究已证实,使用药物将心衰病人的心率降低10次/分,3年内的死亡风险可下降11%。         特定人群如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应尽量将心率控制在60次/分。广大健康人群,只要心率处于60~100次/分的正常范围,就没问题。同时,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增加有氧运动等,也有降低静息心率的作用,无论健康人还是心脑血管病人,都应坚持这样的生活方式。         心跳过快的七个原因         1.压力和焦虑。这些精神因素会造成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激素的释放,升高心率和血压。如能舒缓情绪,心跳过速的现象就会自行消失。可尝试放松,练习深呼吸、瑜伽和太极。         2.刺激性饮料。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等具有兴奋作用的物质会升高血压,加速心跳。美国梅奥诊所的心脏病专家建议,成年人每天咖啡因摄入量不要超过400毫克,大致相当于4杯咖啡。         3.脱水。脱水时,有效血容量会减小,引起血压降低,进而迫使心脏更为努力地工作,加速跳动。大量出汗后要及时喝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流失的体液和矿物质。         4.缺觉。睡眠不足也会增加皮质醇激素的分泌量,导致心率和血压上升。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成年人每晚保证7~9个小时的优质睡眠。         5.疼痛。发表在《梅奥诊所学报》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急性疼痛引发的应激反应会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瞳孔扩张和血液中的皮质醇含量升高,治疗后心跳便会恢复正常。         6.怀孕。孕妇的心脏承受了更多的压力。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成果显示,到妊娠末期,子宫接受了母亲血液供应量的1/5,使心脏泵出的血液量增加30%~50%,导致心跳加快。         7.甲状腺问题。甲状腺分泌的多种激素对人体主要器官的功能有调节作用,甲状腺激素不足(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心率便会降低,而过量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升高心率。若怀疑是甲状腺问题造成的心跳加速,应进行甲功五项检查。         11种方法有助降心率         1.锻炼:实现持续降低心率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锻炼。         2.保持水分:当身体脱水时,心脏必须更努力地工作以稳定血流。每天多喝无糖和无咖啡因的饮料,如水和凉茶。         3.限制咖啡因和尼古丁等兴奋剂的摄入量:兴奋剂会导致脱水,增加心脏的工作量。         4.限制酒精摄入:大多数酒精会使身体脱水。酒精也是一种毒素,身体必须更努力地加工和去除它。         5.健康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水果,蔬菜,瘦肉蛋白质,坚果和豆类的饮食可以帮助改善心脏的健康状况以及整体健康状况。富含抗氧化剂和健康脂肪的食物和补充剂可以降低血压,使心脏更易于跳动。心脏健康的营养素包括:ω-3脂肪酸,鱼,瘦肉,坚果,谷物和豆类中比较多;酚(适量),茶,咖啡和红酒中比较多;维生素A,大多数绿叶蔬菜中比较多;膳食纤维,全谷物,坚果,豆类和大多数水果和蔬菜中比较多;维生素C,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和豆芽中比较多。         6.充足的睡眠:长期缺乏睡眠会给整个身体带来压力,包括心脏。大多数成年人每晚睡眠7至9小时。         7.保持健康的体重:额外的体重也会给身体和心脏带来压力。         8.减少或解决大量长期压力的来源:由工作,照顾家人或经济负担造成的压力都会使心脏和身体其他部分更加努力地工作,以保持正常的节奏和流动。         9.寻求心理辅导或心理服务:创伤性的经历,悲伤和某些心理健康状况会对身体产生压力,并可能影响大脑化学,使人们难以应付日常活动和压力。         10.走到户外:研究表明,那些在大自然中度过更多时间的人,即使是在树林或公园散步的人,也往往比那些没去的人更快乐,更没有压力。         11.练习放松技巧:增强自我意识和正念的活动,例如冥想,在常规练习时有助于减轻压力。         老人要把心率当回事        ...

為什麼躺着看書很舒服 卻越看越累?

很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坐在桌子前读书时,可能很长时间都会精神十足,毫无倦意;而当我们躺在床上看书时,不一会儿就感到疲劳,甚至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是为什么呢? 躺卧是向身体发出的“休息”信号 当人躺到床上以后,地球对人体的引力面积增大,人体的生理节奏开始下降,大脑皮层就逐渐进入抑制状态,这正是人们入睡的信号。当人躺着看书时,大脑和心脏在同一水平线,大量血液进入大脑,此时心跳比平时慢,血液循环变慢,但大脑仍在紧张地活动,用脑消耗的氧气大于供应的氧气,时间一长,就容易造成大脑疲劳,人体就会感到疲劳。 此外,躺着看书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不能保持稳定,眼部肌肉需要不断地调整,容易造成眼部疲劳。同时,躺着看书时拿书的手要悬在半空中,时间一长就会感到酸软无力。这就是为什么躺着看书容易疲劳,甚至犯困的原因。 舒适和健康只能取其一 躺着看书看似非常惬意舒服,可是研究表明,躺着看书会极大地损害人们的健康。 首先,会损害视力。躺在床上看书,多侧卧,两只眼睛往往是在斜视状态,光线不好,眼睛就需要不断调适。一旦时间稍长,就容易造成眼睫状肌疲劳,让人感到两眼酸胀,长期下来,眼球就会发生变化,形成近视。 其次,生理学家发现,躺着看书还会诱发身体的其他疾病。比如,躺着看书,使大脑不断地接受来自外界的知识信息,强制改变已经放慢了的生理节奏。久而久之,会使生理节奏失去平衡,导致神经衰弱和心血管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健忘、失眠、多梦、多汗、心悸、食欲减退、皮肤过敏等。 躺着看书还会导致脊椎变形,引发脊椎病。躺着看书时,颈椎会长时间处于一种僵化固定的前屈状态,这种姿势恰恰是和颈椎前凸的生理曲度相反的。日积月累,不仅使颈部肌肉和韧带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更主要的是造成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导致颈椎间盘退变,甚至压迫相邻的脊髓、神经根、血管、韧带等,最终导致颈椎病的产生。另外,除去躺着看书,长时间玩手机、操作电脑、打牌等都会导致脊椎变形。 最佳的看书姿势 读书是一种脑力劳动,应该注意选择正确的看书姿势以提高效率。看书的最佳姿势是坐着,书本放在眼睛正前方,离眼睛一尺左右的地方比较好。如果在夜间或者光线昏暗的地方看书,照在书本上的光线也应该柔和一些。 通常情况下,看书一小时左右,就应该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放松一下眼睛,可以眺望远处或者望向天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作者: 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