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信棠專欄:了解息肉保健康

加拿大都市网

SOURCE来源:加拿大都市报

作者:岑信棠

50多歲的雲妮最近要找大腸外科醫生進行內窺鏡。雖然她一直知道健康飲食及生活習慣的重要性,但在商界打滾多年,她因工作關係要經常應酬,實在無法保持健康習慣。花了數十年拼搏事業後,眼見3位好友先後患上腸癌,如今她自覺要好好關注個人健康。

大腸內窺鏡的檢查結果顯示,雲妮有3粒息肉。大腸息肉是由大腸黏膜長出來的組織,有蒂息肉(Polypoid polyps)的外形有如冬菇,以一條幼莖與大腸黏膜相連;另一種則沒有幼莖,名為無蒂息肉(Sessile polyps)。顯微鏡下,息肉分為兩種,較常見的是腺瘤(Adenoma),它們較易變成腫瘤,風險取決於息肉大小,數量和所在位置。如病人長有3粒或以上的息肉,儘管顯微鏡下它們未惡化成腫瘤,但將來其他息肉變成腫瘤的機會較高;另一種是增生性息肉,它們的變癌機會小。

大腸息肉很常見,60歲人士當中,至少三分一人帶有一粒或以上大腸息肉,但絕大部分人的息肉不帶癥狀,只有少數會出現大便隱血,貧血,暈眩,皮膚蒼白等。猶幸雲妮一向有先見之明,50多歲時已自行決定檢查,還真發現有息肉。醫生向雲妮解釋,大腸黏膜細胞每隔數天會進行新陳代謝,正常細胞會按序成熟,然後在最表層脫落並凋亡。但是,當大腸黏膜細胞基因變異,便會阻礙細胞成熟和凋亡,反而讓不成熟及基因變異的細胞繼續生存,最後可演變成惡性細胞,患上大腸癌

雖說絕大部分的大腸息肉都不是惡性,但是大多數的大腸癌卻由息肉演變而成。大腸內窺鏡是診斷大腸息肉的主要方法,還可同時切除息肉,如息肉過大而內窺鏡無法完全切除的話,病人則要以手術切去一段大腸。接受一次大腸內窺鏡後,一般跟進做法是10年內毋需再做,但視乎病人的息肉類別,大小及家族史,部分情況短至3年後要再次接受內窺鏡檢查,雲妮雖沒有腸癌的家族史,她仍接受醫生建議,每3年做大腸內窺鏡檢查。

事實上,最近政府推出大腸癌篩查,先驗市民的大便隱血,當結果呈陽性則再進行內窺鏡檢查。篩查目的是儘早診斷並治療大腸息肉,以免讓其惡化成癌症外科。醫生也提醒雲妮,要避免腸癌風險因素,例如紅肉及腌制肉類,煙酒等不健康飲食習慣,應減少沾染,避免肥胖及患糖尿病,且應多做運動,奉行健康生活習慣。

有次,雲妮一位朋友陪她複診,朋友問醫生這些避免腸癌的方法是否真的有效,又或者可否預防大腸息肉?腫瘤科醫生解釋,她倆只有50多歲,離平均壽命還有30多年日子,而這些風險都是與腸癌有關的已知因素,從腫瘤學角度看,致癌因素會一直累積,所以不論是預防腸癌或大腸息肉,聰明的做法是避免任何高風險的致癌因素,好處不但是免除息肉生長,同時可減低患心血管及腦血管病風險,還能保護認知功能,避免過早患上認知障礙。在愈見長壽的年代裏,這些更顯重要吧!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