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孫後代信息都可能被公開 這項隱私面臨安全黑洞

加拿大都市网

新浪網圖片

基因檢測正逐漸廣為人知,一些嗅覺靈敏的公司也不失時機地推出利用基因檢測預測疾病的商業化服務。在我們面前,一邊是精準醫學打開的未來醫療世界大門,一邊是海量數據帶來的隱私安全「黑洞」。關注基因信息安全,正是為了基因檢測和精準醫學更好地發展。

  基因檢測亂象叢生

近年來,基因檢測揭開神秘面紗,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基因檢測是指採集被檢測者的血液、口腔粘膜細胞,經提取和擴增其基因信息後,通過基因芯片等技術,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分子的基因信息進行檢測,並從中分析出包括疾病風險、用藥安全、營養代謝等方面的信息。

專家介紹,基因檢測主要針對健康和個人成長與發展方面進行,通過基因檢測,可以預知高發疾病患病風險,檢測是否攜帶先天性遺傳疾病基因,幫助腫瘤患者進行個性個體化醫療。毫無疑問,基因檢測所推動的精準醫療,將給人類帶來巨大福音。

但亂象也由此滋生。「一口唾液,就能測出孩子的天賦和潛能」「準確預測癌症腫瘤,準確率近100%」……打開搜索引擎,鍵入「基因檢測」,類似的廣告語不時可見。基因檢測儼然成了可以預測未來發展以及旦夕福禍的「利器」。

據了解,正規的基因檢測機構一般要有獨立的醫學檢驗實驗室,開展基因檢測項目,實驗技術人員也應該具備相應的專業資質。「現在,基因檢測市場魚龍混雜。」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半月談記者,目前很多基因檢測機構並沒有獨立的醫學檢驗實驗室,業務水平參差不齊。

75個位點就能確定一個人

  行業亂象的背後,不僅是檢測質量不能保障,檢測結論可能存在誤導,還關係個人隱私安全。隨着精準醫療在全球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個人基因數據被「脫敏」後公開,用於各類研究。

  人們往往認為,一組醫療數據把名字、身份證信息去掉後就安全了,可以公開使用。然而,隨着基因檢測技術發展,只需大概75個統計上獨立的SNP(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即可唯一確定一個人,所以說基因數據比指紋數據更敏感。當基因檢測數據與一些病理數據相遇時很容易匹配到具體個人,從而侵犯個人隱私。

  「基因檢測和基因數據安全涉及倫理問題。例如,很多基因關係到人類的智商、身材等,還有一些檢測手段能判斷出胎兒的性別,所以不能隨便什麼機構都可以開展。」河南省人民醫院醫學遺傳中心副主任醫師侯巧芳說。哈佛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92%的美國人不願意公開基因數據,因為子孫後代的信息都有可能被公開。

  隨着基因技術的不斷發展,與中國人疾病有關的基因數據還面臨大批量流出的風險。目前國內相關檢測機構使用的大多是進口設備,數據安全受到的威脅更大。

  打開預見未來的世界,正快速商業化的基因測序技術帶來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景象。由基因測序衍生而來的科研、診斷、治療、預警等應用場景,正挑戰已有的政策、監管、法律、倫理甚至是商業競爭邏輯;基因組巨大的信息量還有大部分沒有明確的解釋,除了個別遺傳病基因,其他基因與患病概率之間的關係仍無頭緒,個人了解的慾望與檢測的必要性也沒有最終定論。

  行業混沌誰來監管

基因大數據着實誘人,它可以為不少疾病帶來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與此同時,如何保證基因安全,也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在政策管理方面,國內目前僅有針對臨床基因檢測運用的政策約束。2014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衛計委聯合發出禁令,要求任何醫療機構不得開展基因測序臨床應用。但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引起較大爭議,到了2015年上半年,國家衛計委又先後公布了基因測序臨床應用的試點名單。

但在非臨床領域,尤其是在天賦檢測、健康風險等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國內的監管始終處於缺位狀態。

河南豫龍律師事務所律師付建表示,沒有監管和規範的行業只會野蠻發展。他呼籲,儘快出台監管政策,同時強化數據資源在採集、存儲、應用和開放等環節的安全保護,推動電信和互聯網數據管理細則出台。「如果時間拖太久,市場沒有監管,很容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當然,單純依賴政策的保護、技術的革新是不夠的。未來醫療將是全民主動參與,每個人都是數據的提供者、使用者和受益者,如何引導普通大眾提升基因安全保護意識,讓更多人可以在放心的環境下,收穫基因數據賦予的健康紅利,也是亟須探討的問題。

來源:新浪網,新華網,半月談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轻松地切丝切片!4合1切菜器打折仅售29.99

以巴冲突|以色列拒绝哈马斯停火声明进攻拉法 已控制过境点

Amazon自产8寸平板电脑 原价149.99特价109.99

20元新钞将转用垂直设计 查尔斯肖像登加元再等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