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媽」又丟臉到國外了?背後真相沒那麼簡單

加拿大都市网

今天(26日),一群中國大媽被推上了國際輿論的風口浪尖。

  24日,一段事發於歐洲國家瑞士、由路人拍攝的視頻開始流傳網絡。視頻中,一群中年亞洲女遊客在瑞士盧塞恩湖邊與天鵝合影時,在身後寫有「禁止投喂」字樣提示牌的情況下,有兩名女遊客不時作投喂狀,其中一人更在天鵝叼走手中之物時一把抓住天鵝的脖子,試圖搶回物品……

▲視頻截圖▲視頻截圖

  視頻背景音雖有些嘈雜,但仍可聽到其中有疑似普通話發音傳出:「等一下、等一下,我還沒拍……」

  而最後大媽一把摟過天鵝脖子的動作更是令拍攝路人爆出粗口。

  這段視頻很快被多家瑞士媒體報道和轉發,並進而在國內引發大量關注。

  於是,在國慶前夕,在這段視頻的助攻下,所謂中國大媽「怒登」國際「熱搜」,並讓「中國遊客素質」這一敏感話題再度成為討論熱點。

  而無論是國內網友對大媽們的「怒其不爭」,還是事關「大媽們到底是否有意傷害天鵝」的細節之爭,也都無形中為即將到來的中國遊客出境熱潮敲響警鐘:當你踏出國門的那一刻,便要小心了,因為你的一言一行都不可避免地可能被緊盯、被記錄,甚至是在偏見中被誤解、被放大……

  事情真相尚未完全明了,中國大媽們先被罵慘了……

  上述那段視頻的相關報道,最初於24日出現在瑞士媒體《20分鐘》日報網站上。

  小銳注意到,報道原文中並未指明視頻中遊客的膚色或國籍,而是引用鳥類學家的話指出,突然摟住天鵝脖子的行為對人和天鵝都有一定危險。

▲《20分鐘》日報網站報道截圖▲《20分鐘》日報網站報道截圖

  然而,這段視頻到了另一家瑞士媒體那裡,就有了新的解讀——

  號稱「瑞士唯一官方中文公共服務新聞媒體」的瑞士資訊網以《「中國大媽」:離開瑞典,來到瑞士》為題報道稱,這兩名遊客說的是普通話,而遊客的行為則被認為是「對其他生命個體(無論人類還是動物)的尊重缺失」。

  不僅如此,視頻中被天鵝叼去的那一片模糊難辨的紙巾狀物品,在瑞士資訊網的報道中,也變成了「紙幣」。言下之意,中國遊客因為怕天鵝吃掉自己的鈔票而粗暴對待天鵝。

▲瑞士資訊網報道截圖▲瑞士資訊網報道截圖

  在國慶長假即將到來之際,這一波「操作」經過國內媒體的轉述後,妥妥地又將中國遊客的境外「素質」和「文明」推向風口浪尖。

  不過,與以往類似事件中涉事遊客被一致地「口誅筆伐」相比,這屆網友卻有了更多元的視角。

  對於瑞士資訊網報道中所指的「紙幣」,有網友通過觀察截圖細節分析稱,被天鵝叼去的物品更像是紙巾而非鈔票。

  此外,不少網友為視頻中的遊客辯解:她是怕鵝把紙巾吃掉!

  有意思的是,還有網友聲稱,在《20分鐘》日報網站上的視頻中,該遊客說的是韓語,這兩人其實是「韓國大媽」,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段視頻是「經過配音的」。

  不過,本着嚴謹的態度,小銳認真地確認了幾遍原視頻,發現遊客說的並非韓語,視頻中的聲音與國內網絡上流傳的版本也並無不同。

  有時候,比外媒指責更嚴厲的,是中國網友的批評

  是肆意投喂,還是逗天鵝玩?是為拿回「紙巾」,還是怕天鵝吞掉?是偏見,還是客觀評價?

  真相暫時不得而知,只是拍攝者在視頻最後的那句粗口,和後來瑞士資訊網的着意解讀,卻正投射出一個有些尷尬又不乏刺痛感的事實——隨着越來越多的國人走出國門,一些中國遊客的不文明行為正遭受來自世界的抱怨;甚至,這些行為會被有意放在顯微鏡下觀察。

  活生生的案例,又何止中國大媽們。

  例如就在半個月前,三名中國女生在日本旅遊入住民宿時,與民宿主人產生矛盾並將沒有分類的垃圾丟滿房間的新聞,就在網絡上引發了新一輪關於「中國遊客素質」的討論。

  而更早些時候,一群中國遊客在日本機場與警方發生衝突並唱起國歌的一幕,想必至今令國人記憶猶新。

  據日媒報道,因天氣原因導致航班延誤,滯留在機場的175名中國旅客在與航空公司溝通未果後,雙方發生肢體衝突。現場視頻顯示,在警察將涉事中國旅客帶走的過程中,其他中國旅客自發唱起了國歌,一舉震動世界……

▲現場視頻截圖▲現場視頻截圖

  不過,將「素質差」的大鍋直接扣在中國遊客身上的事例也不少見。

  今年年初,日本青森縣八甲田山上的知名景觀「樹冰」遭遊客塗鴉。因塗鴉中出現漢字「生日快樂」,一些日本網民怒斥中國人「國民素質太差」,「不要再來日本」。然而20多天後,多家日媒揭露真相稱,塗鴉者實際上是一名居住在日本的緬甸籍男子。

▲日媒報道截圖▲日媒報道截圖

  而有時候,比外媒指責更嚴厲的,是來自中國網友的抨擊。正如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在2013年的一篇報道中所說:「最嚴厲的批評似乎還是來自中國人。」

  文章以發生在當年5月的一個事件為例:當時到埃及盧克索旅遊的一名中國遊客發現,在一座擁有3500年歷史的神廟牆壁上刻着「XXX到此一游」。這幾個字的照片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傳播後,憤怒的中國網遊最後把這個15歲的文物破壞者找了出來,直到其父母公開道歉後,人們的怒火才得以平息。

  被緊盯的中國遊客何時「鬆綁」?可能要很長一段時間……

  事實上,對同胞種種不文明行為的出奇憤怒背後,折射的恰是國人面對外界種種負面評價以及由此衍生之誤解、偏見乃至歧視的焦慮。

  而拋開種族歧視、有色眼鏡等敏感語彙不說,中國遊客這種被「格外關注」的待遇何時才能「鬆綁」?

  我們都知道,答案可能既簡單也複雜。

  「繼二戰後『醜陋的美國人』和數十年後到處『比V』的日本人後,『如今,輪到中國人到處討人嫌了』。」《紐約時報》曾在上述報道中這樣寫道。

  報道詳盡形容了中國遊客的鮮明特徵:通常隨身攜帶大量現金、不熟悉外國的風俗習慣、沒有排隊的概念、總會在室內大聲喧嘩、在公共場合隨地吐痰……

  不過,報道也同時指出,201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當年有8300萬人次的中國大陸遊客在境外共消費了1020億美元,「超過美國人和德國人成為世界最大的旅遊消費群體」,因此中國遊客「讓世界各國又愛又恨」。

▲《紐約時報》網站報道截圖▲《紐約時報》網站報道截圖

  而轉眼幾年過去,中國遊客的數量及其素質都在發生着變化:

  據國家旅遊局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的出境游市場已經達到1.29億人次,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地位。

  與此同時,隨着近年來出國旅遊人次越來越多,在大量的討論和反思下,中國遊客的文明程度已經有了肉眼可見的改善。

▲中國遊客在法國埃菲爾鐵塔前拍照▲中國遊客在法國埃菲爾鐵塔前拍照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周鑫宇看來,當下中國遊客境外出遊的癥結已經不能簡單歸結於「素質」,而應落在「文化差異」。

  同理,現階段「媒體討論也好,尋常反思也罷,也都是提升國人對文化差異認知和敏感度的過程」。周鑫宇舉例說,中國人在吃飯時喜歡大聲說話,但歐美人吃飯時比較安靜,一些中國遊客出國後對跨文化環境不熟悉,也沒有及時意識到這種差異,導致一些人認為中國遊客「大聲喧嘩素質差」。

  周鑫宇指出,在這種情況下,「意識到差異、了解到不同後,作為遊客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差異、入鄉隨俗」。(來源:參考消息)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驻多伦多总领馆对领区中国留学生发布安全提醒!

大统华等华人西人超市最新FLYER!母亲节特卖

别错过!Coach Outlet多款男式软皮乐福鞋一律$66

司机小心!GTA地区每次交通截停都需要强制性呼气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