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獵奇:多倫多那座舊精神病院

加拿大都市网

SOURCE都市报

安省精神病收容所Provincial Lunatic Asylum

走進時光隧道 撫去歷史塵埃

前幾期里我們造訪了多倫多幾座歷史建築,本期我決定將注意力投往多倫多社會歷史上最神秘卻又往往被很多人掠過的一組建築。這組建築物曾經歸屬於加拿大精神病學以及心理健康服務機(Canadian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撰文 張殷睿

根據Lakeshore精神病醫院史料檔案記載,這個精神病治療機構在1890年1月21號正式開始接收病人,當時名為Mimico精神病收容所Mimico Branch Asylum。這組建築位於今天怡桃碧谷Etobicoke的安大略湖岸邊,也是漢伯學院Humber College湖濱校區的一部分。該機構於1979年9月1號關閉時的正式地址為位於Lakeshore Blvd West和Kipling Ave的東北交界的3131 Lakeshore Boulevard West。

精神病院的木屋結構
1871年,安省內主管精神疾病治療的負責人聚集在位於當時皇后西街999號的安省精神病收容所Provincial Lunatic Asylum召開年會。年會自然而然聚焦在解決人滿為患的該收容所問題,負責人員遂建議易址建造一個「新的分支」,從而將嚴重病患分離出來。而分流重症病患也將會從很大程度上讓病情較輕的病人得到更多的關注,從而提高他們的痊癒率。

Mimico精神病收容所的建築群雖然由獨立個體建築組成,但卻暗藏玄機 ─ 有地下通道相連。集當時頗為流行的哥特以及羅馬復興風格,這些建築的設計者是當年安省總建築設計師Kivas Tully。 1884年,第一批全部為男性的病人和醫護人員被派遣至Mimico地區,參與精神病院的修建工作。

The Cottage Plan 所謂「木屋結構」是一種在19世紀末新興的精神病院建築規劃。在此之前,為數眾多的精神病治療機構均採用Kirkbride Plan。後者將醫院辦公區域和所有病房都容納於一棟大型建築。而先前多年的實際運用證明Kirkbride 規劃缺乏有效的分隔,在精神病院更容易造成噪音干擾甚至於暴力襲擊的威脅。

反之,「木屋結構」的精神病院是由星羅棋布的大小獨立建築所構成,不同類型和性別的病人分門別類居住。例如,男女病人居住的樓宇往往位於建築群的兩頭。辦公樓、廚房以及活動中心居其中。這些獨立建築物的共同點是都在兩層樓或以下,乍看自成門戶,但殊不知所有的建築物地下均有半地下或者地下通道鏈接。

Mimico精神病治療中心正是加拿大全國範圍採用「木屋結構」(The Cottage System)的先驅。
Mimico精神病院最初興建始於1888年到1889年。和其他工程不同的是,絕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由病患合力完成的。


當年醫院的幾名護士

病人提供無償的建築勞動
在漫長的60多年期間,Mimico精神病院的病人無一例外,肩負起大多數建築的興建工程。他們在政府公共建設部監督人員指導下,挖掘地基,大興土木……看似用之不竭的無償勞動力,也意味着整個醫院的設計宗旨是以經濟適用為中心的。

院方對病患的分工很明確,男性病人擔負起建築工作的重擔,而大多數女性病患則在庭院內種植蔬果,烘培點心。在鼎盛時期,醫院的西北兩段還經營着兩個不小的農場,農場內飼養的豬,牛,禽類等足夠讓整個Mimico精神病院內的醫患人員自給自足。

其時,整個病院十足一個迷你小社會,病人們的工作職責和規範則嚴格按照維多利亞時代的價值觀分界:女性病患主內,她們主要負責洗衣做飯以及牲畜餵食。男性病患則負責農場農場體力勞動,木工以及草地的維護等。

這樣自給自足的體系最初是由Joseph Workman醫生提出的,他認為勞作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對於病患的身心健康有利。故而,他們的勞動理所當然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補償。


兩名病患正在勞作

讓病患回到正常的生活里
如此對精神病患無情的剝削和利用一直持續到1950年期間。這一切還被冠以「道德治療」 (moral treatment)的美稱。正因如此,整個病院極力營造出家庭溫暖一般的氛圍,甚至還因此衍生出相應的病患運動俱樂部。

然而這看似欣欣向榮的一切卻無法掩蓋悲劇的現實。精神病院易進難出,很多精神病人早已無家可歸,歷年來倖存的病人們便擔當起掘墓人的使命。為逝者打造棺材,送他們最後一程。

這處墓場位於今天的Evans和Horner Ave交界以北約5公里處,長眠了至少1,511人,死者從嬰兒到百歲老人不等。在上世紀30年代北美經歷經濟大蕭條的衝擊下,精神病院得到的經濟支持越來越岌岌可危。在混亂的大時代下,也隨之亂像叢生。收治病人越來越多,甚至有無法負擔孩子養育費用的家庭也將孩子以精神病之名送入精神病院。這一切導致了Mimico精神病院的治療條件急劇下滑,衛生環境惡化,治療不作為,甚至於非人道治療的情況時有發生,毫無必要的約束衣(StraitJacket)的使用也成倍增加。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了精神病院「去除機構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的浪潮,倡導者們要求把與世隔絕的獨立精神病院逐漸取消,替換成融入社區的心理健康服務站。 1959年, Herbert Clayton Moorehouse醫生 (Dr. Herbert Clayton Moorehouse)接任Mimico精神病院院長一職,他提出不再用隔離的方式對待精神病患者,而是想辦法讓他們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中。

回溯歷史,正是他結束了剝削病人勞動力的歷史。 1964年,Mimico精神病院正式更名為Lakeshore Psychiatric Hospital。在此之後的1967年至1972年,Donald Ross Gunn醫生髮現了一種名為琥珀膽堿succinylcholine的去極化肌肉鬆弛劑,這也奠定了病患人道化治療的基礎。

1979年年初,安省醫療部長Dennis R. Timbrell認為如此大規模的維多利亞模式精神病院是「非人道而且不合格」的,因此勒令其關閉。

在Lakeshore精神病院關閉後的數年間一直處於空置狀態,和北美其他所有被遺棄的精神病院一樣,不計其數的鬼故事和傳說如同瘋長的野花般滋生。而我認為,恰恰是這些無根據的傳聞遮掩了這裡真正發生過的故事,因為事實往往比虛構更加可怕。凝視着這些穿越歲月的舊照片,我試圖去想像當年這些病患眼前的景像,卻想像不出他們心中曾經的迷惘,苦痛,和煎熬。歲月帶走了他們的悲傷和絕望,在這座城市裡慢慢消散,而靜默中只留下了生長和死亡。


安省Lakeshore 精神病患墓園Ontario Lakeshore Asylum Cemetery

去除機構化的兩極效果
Lakeshore精神病院只是當年北美「去除機構化」運動浪潮中被迫關閉的多家醫院之一。
對於「去除機構化」運動的結果,眾說紛紜,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它幫助許多精神病患從與世隔絕的狀態恢復到正常人的模式里,給他們帶來了重生的希望,也減輕了國家支撐精神病醫院的財政負擔;但另一些人認為,「去除結構化」運動的過程中,不負責任地把一些重症患者放歸到社會裡,給社會帶來了不安定因素,也讓那些本來應該在精神病院里的到特殊看護的人被送進了監獄或者無家可歸。而不管怎樣,該運動的確推動了精神病院的轉型。

儘管這一決定遭到醫院員工、附近居民、個別病人以及他們的家庭強烈反對,同年9月1號,醫院如期關閉。很多重病患者被轉移至新建的皇后街心理健康中心Queen Street Mental Health Centre(安省瘋人病院前身Provicial Lunatic Asylum),惠特比(Whitby)以及漢密爾頓(Hamilton)心理疾病醫院,另外癥狀較輕患者被釋放出院。作為這場革新運動中的犧牲品,很多病患流落街頭,不得所終。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怒了!霉粉提前预定的多伦多酒店被取消,再查价格竟飙到$8000!

多伦多-尼亚加拉瀑布全新巴士昨天开通 最低票价$10

快抢!匹克球拍套装 原价79.99特价19.99

今年山火季节又至!加拿大如何为此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