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淋巴殲滅癌魔 在被醫生判死刑的她究竟如何怎樣癌症?

加拿大都市网

SOURCE都市报

▲江太太治療前後的正電子掃描圖片,腫瘤大幅縮小。

癌症是全球人類第二大死亡原因,每年有800多萬人被癌症奪命。幸好在醫學界不斷研究下,近數十年已有不少治癌方法,由化療、電療到標靶療法到最新的免疫治療,部分已擴散的末期個案,都可以續命,甚至完全擊退癌症。

兩年前被內地醫生判死刑的江太太,正是憑着不放棄的心到港求醫,接受嶄新的免疫治療,癌細胞完全受控,生活重回正軌。

撰文:陳旭英

上月中旬,江太太第二十度赴港,到香港養和醫院接受治療。記者見略施脂粉的她精神奕奕,聲線溫柔但有力。

她向記者說:「現時除了要定期到香港吊注藥物外,平日生活和一般人沒有兩樣,可以逛街、看電影。平日和朋友聚會,如果我不主動說病情,她們都不知道我是癌症末期病人,曾經命懸一線……」

是的,兩年前,江太太的確命懸一線,那怕可能只要大風颳起,她也抵受不了而魂歸天國。

「我兩年前到港時,身體虛弱得無法坐直身子,只能卧在床上由家人送入院,那時我體重不夠70磅。當廖醫生細閱我的報告,認為我適合用免疫療法藥物,我和丈夫都心想只要能延長一點壽命,於願足矣,沒想到在接受第三第四針後,身子逐漸好起來,能吃能行動,能夠陪伴年幼女兒,真的很感恩……」她向記者說。

由垂死至康復

江太太的經歷,可說是奇蹟,2016年初發現腹部有硬塊,從家鄉到廣州的醫院求診,醫生為她照腸鏡,發現患腸癌,在肛門對上55厘米位置,大約三分二個腹腔都是腫瘤。

江太太隨即接受外科手術移除兩隻手掌般大的腫瘤,及後配合化療,希望能控制病情。可惜在三個月後又再次發現腫瘤,醫生指癌細胞已擴散到腹肌組織,是低分化腺性腫瘤,屬惡性。對付擴散性腫瘤,手術已無效,惟有進行化療。可是經過了數次化療,都沒有半點成效。其後由於腸塞,江太太接受第二次手術,再取出約兩隻手掌大的腫瘤,但術後出現併發症─腸漏,需要在肚臍下開一個排便造口,之後情況轉差,只能靠吊注營養液和進食粥水。

▲需要進行腫瘤病理分析及基因檢測,才能決定癌症病人是否適合免疫治療。

由於腫瘤已經大面積轉移至整個腹腔以至脊椎,內地醫生說80%的肝受影響,只剩下兩個月壽命,無法再為江太太提供進一步治療。

但年輕的江太太和丈夫都不願放棄,江先生拿着太太的醫療報告到香港逐家醫院約見癌症專科醫生,希望為太太找到一線生機。在上天的帶領下,他們遇上養和醫院腫瘤科的廖敬賢醫生,他當時正尋找帶有HNPCC基因突變的癌症病人,接受免疫治療新葯研究。

江太太,正是HNPCC基因突變腸癌症患者,並帶有MSI特性。新葯在她身上發揮很好的治療效果,癌細胞得以受控,之後的掃描圖片確認腫瘤縮小,最新的癌症指數下降至0.6。

重新啟動免疫系統

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廖敬賢醫生說,近數年醫學界發現免疫治療對不少癌症病人發揮效用,目前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已經批准免疫治療藥物用於治療肺癌、黑色素瘤等癌症,目前醫學界繼續研究,希望可以擴大治療範圍,為更多末期癌症病人帶來希望。

▲廖敬賢醫生提醒病人在接受免疫治療期間,切勿同時服食中藥。

廖醫生說,免疫治療在近5至10年間,在治療癌症上寫下重要一頁,「它有別於昔日我們使用的化療、標靶治療殺癌細胞,而是透過病人本身的免疫功能,認出癌細胞而啟動攻擊,擊退癌細胞。」

廖醫生解釋免疫療法理論:「人類免疫系統,會攻打外來不正常細胞,當中包括兩個過程。過程一,是辨識到不正常細胞,過程二是淋巴系統要活躍起來才能發揮作用。
但有些癌細胞會透過分泌一些物質,令人類淋巴細胞無法活躍起來,我們研究發現當中兩種細胞蛋白質PD-1及PDL-1會令免疫系統無法活躍起來。 」

由於發現PD-1及PD-L1這個細胞上的蛋白質令淋巴細胞不會攻擊癌細胞,所以科學家研發出了PD-1的抑製劑,讓PD-1不要發揮功能。其中抗PD-1藥物用於治療黑色素皮膚癌發現有效,即使已經出現轉移的病人,部分患者都能縮小腫瘤,隨後發現抗PD-1(及PD-L1)藥物對不少癌症都有效果,包括肺癌、頭頸癌、腎癌、膀胱癌、肝癌、胃癌、淋巴癌都有效,令醫學界大為鼓舞。

而最近這兩年的免疫治療研究有新發現,不再將焦點局限於腫瘤種類,而是着眼於腫瘤性質,這例如微衛星不穩定性,如腫瘤有此特性,接受免疫治療的成效較高。
生物指標 尋找病人

面對如何選擇病人呢?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腫瘤的PD-1及PD-L1表達較多的,接受免疫治療藥物大多有效,PD-1及PD-L1表達較少的,就成效較低;但在研究中又發現有個別病人的PD-1及PD-L1表達少,卻對治療有效。因此我們需要更多資料,去找尋治療對哪些癌症病人有效。」

PD-1及PD-L1外,近年醫學界再發現更多生物指標(bio-maker),以找出對治療有效的腫瘤患者,計有腫瘤細胞的腫瘤突變負荷(tumormutation burden, TMB)、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錯配基因修復缺失(mismatch-repair deficiency, MMR)等指標,都可以幫助腫瘤科醫生判別哪些是適合病人。
如何準確地運用適當份量,亦是腫瘤科醫生希望掌握到的。 「目前不同國家醫生進行研究時所使用的藥物劑量分別很大,到底要用多少份量達到最佳效果,需要更多臨床研究證實。」廖醫生說。

▲江太太兩年前接受記者訪問時,雖然仍瘦弱,但精神頗佳。

第三個要尋找的答案,是需要持續注射藥物的時限。廖醫生說,「當開始注射後,發現對病人有效,有效的會繼續注射,但免疫治療藥物費用高昂,到底持續使用至什麼時候才可以停?如腫瘤縮細情況理想,是否用藥兩年就可以暫時停葯呢?」

擴闊免疫治療的應用

另一個研究重點,是如何將約20%的整體治療效果提升,研究方向有三,包括一種免疫治療加另一種免疫治療、免疫治療加化療、免疫治療加放射治療。

亦有研究是否可以在病情較早期開始用免疫治療,廖醫生解釋:「目前主要用於較後期的癌症病人,在黑色素皮膚瘤治療指引中,免疫治療藥物第一線使用是用於病人第一次複發;最新臨床研究證實三期黑色素皮膚瘤的病人術後用免疫治療,可減低複發風險。

我們見到免疫治療慢慢擴大應用範圍,但其他腫瘤暫時仍未可於早期使用。 」

免疫治療對病人的狀態需求,較傳統化療為低,故就算病人很虛弱,都可以接受免疫治療。像江太太接受治療時體重只有37公斤,身體非常虛弱,幸腫瘤有「微衛星不穩定性」 現象,故廖醫生隨即安排治療。

廖醫生說,江太太最初每三星期注射一次,在注射第三針後見她沒有好轉,自己的心也向下沉,叮囑江氏夫婦如再沒有好轉,就不必回來注射第四針了。估不到這一針後,江太太狀態逆轉,身體一天一天好起來。

除了江太太外,還有兩名MSI現象的腸癌患者正接受免疫治療,其中一位病情受控,但另一位效果未如理想。

除了腸癌,另外有一位病人的食道腫瘤(鱗狀細胞癌)複發,頸有一顆碩大的淋巴腫脹,但他不想接受化療,尋求其他方案。廖醫生為他注射四針藥物後,頸淋巴腫瘤已消失,現在每隔數個月才回來複診,掃描圖片確認情況良好,沒有複發。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好消息!大多伦多将再开一间Costco!带加油站和地下停车场

Nofrills等西人超市最新传单!肉糜西瓜可乐特价

送旅行杯!Cuisinart美膳雅搅拌榨汁二合一打6折仅89.99

大统华等华人西人超市最新FLYER!母亲节特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