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婦女不能忽視的子宮體癌 !

加拿大都市网

SOURCE都市报

▲婦女在更年期前後,多種癌症風險增高,宜多運動及注意飲食保持生活健康。

婦女在各種癌症中,最擔心的頭號敵人當然是乳癌。然而近年有一種癌症患者數字不斷上升,侵蝕婦女生殖器官。它是子宮體癌,10年間增幅達七成。

患者數字增加,慶幸奪命數字沒有增加。如何能成功對付癌症?患者袁女士告訴大家,成功戰勝癌魔在於三個字:快、狠、准!

撰文:陳旭英

女士因肩負生育重任,故有子宮、卵巢等生殖器官,大約在12至13歲起開始來經。所以女性對於陰道有血液排出,早習以為常。

然而,當陰道在正常月經周期以外有血液流出,便不是平常!

58歲的袁女士在數年前,便經歷過不正常出血。

「當時我已經一年沒有來經期,以為自己正經歷停經階段,忽然有天陰道有一滴血流出來。雖然我知停經過渡期的一兩年內,有時可能會再來經,但我都不敢怠慢,還是見醫生檢查清楚為上。」袁女士說。

當時的婦科醫生即時為袁女士進行超聲波掃描,發現她子宮內膜增厚,屬不正常狀況,建議要再做進一步檢查。

「當時醫生未能明確指出厚了多少,我覺得該診所的超聲波儀器可能未必夠清晰,於是自己尋找醫生再了解。之後我找到養和醫院的譚醫生,約見他及再照超聲波,結果發現我的子宮內膜厚度比正常的四毫米增加了幾毫米。他建議我入院進行宮腔鏡檢查,刮少少組織送去化驗,看看是否有細胞變異。

結果不幸地,我星期一接受刮組織手術,星期三譚醫生打電話給我,指化驗報告發現有癌細胞,確定有子宮內膜癌,需要儘快做手術。 」袁女士說。

從陰道的一滴血,到揭示子宮癌變,只不過短短一個多星期,期間袁女士難免心情跌宕、忐忑不安,幸好譚醫生隨即安排兩日後的星期五,為她進行手術,斬斷癌根。

十年增幅七成一

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譚家輝醫生說,香港女性最常見癌症中,除了乳癌排第一位外,子宮體癌(主要是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子宮頸癌亦屬常見,分別位列最常見癌症的第四、第六、第七位。當中值得留意的是子宮體癌,近年病發率上升幅度大。

婦女如進入更年期,超聲波掃描發現子宮內膜增厚,便要追查原因。

子宮體癌患者最常見年齡層是40餘至60餘歲最多,即更年期前後。患病高峰年齡是55歲,35歲以下患者很少,40歲後患者數字逐漸增多。而死亡率為每7人有1人。 「年齡愈高,死亡率愈高。原因之一是長者未必能及時求醫,二是長者子宮體癌的癌細胞很多時屬較惡種類;從統計數字中,我們可以看到85歲以上患者死亡率達一半。」譚醫生說。

過去2001至2015年,子宮體癌患者數字一直上升,原因目前未能確切掌握,但估計可能與習染西方飲食習慣有關。

大部分病情屬早期

雖然患者數字上升,幸好整體死亡率沒有增加,因為大部分患者都會求醫。譚醫生說,子宮體癌最明顯徵狀是陰道不正常流血。因為早求醫,故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屬早期。

從香港癌症統計中心資料顯示,六成四子宮體癌患者病情屬第一期。二期患者佔總數的8.2%,三期佔總數的10.1%,四期是7.1%,另有10.7%屬未能分期。

譚醫生說,患者期數愈早,治癒率愈高,第一期患者治癒率達九成以上,二期的治療效果也好,三期以後就較差。部分患者在流血初期來求診,但因為細胞屬較惡性,故預後較差。

譚醫生說,子宮內膜癌的癌細胞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子宮內膜樣腺癌(endometrioid carcinoma),大部分患者屬這類,佔整體個案中八至九成。第二類是漿液性腺癌(serous carcinoma),這類較常見於年長女性,屬預後較差的一類,佔整體個案一成;再其次是透明細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再其後是癌肉瘤(carcinosarcoma),這類個案極少,但一有流血癥狀求醫時,腫瘤體積已經很大,屬最差的一類。

由於子宮體癌主要是子宮內膜病變引致,故絕大部分屬子宮內膜癌,少數屬肉瘤。子宮體癌的治療效果相對其他婦科癌症好,第一是絕大部分屬早期,第二是大部分癌細胞都不是窮凶極惡。

異常陰道出血或分泌

子宮體癌病徵是陰道的不正常出血,如何才算不正常?譚家輝醫生說,病徵可以有不同方式出現,生育期內的婦女可能是經期與經期之間出血,或經期長時間流血仍未停止,或經血量多。

「如果婦女已進入更年期,即停經後有出血情況,就一定要見醫生檢查清楚。亦有一些個案是婦女收經後有不正常分泌,雖然不是血,但亦要提高警覺,最近有一名患者屬這情況,求醫檢查後發現是子宮內膜癌。

亦有個案是沒有任何病徵,但在定期婦科檢查中發現子宮內膜增厚,追查下發現病情。這類不適用於生育期婦女,因為她們子宮內膜厚度會因為經期而有變化,未來經前厚,來經後薄,故不能作準。

收經後婦女的子宮內膜厚度應在四毫米以下,超過四毫米的就算沒有出血徵狀,都需要追查原因,因有機會是癌,或可能是瘜肉。 」譚醫生說。

如發現子宮內膜增厚,需要接受進一步檢查。譚醫生說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經陰道置入幼管抽組織化驗,如是癌細胞就能確診;如果不是惡性細胞,有三個可能,一是的確沒有癌細胞,二是沒有抽中癌細胞,三是瘜肉或其他組織。 「由於這檢查未能否定癌症可能,亦未能找到出血原因,故最後要再進行宮腔鏡檢查,刮取子宮內膜組織進行病理化驗。」

何不一早做宮腔鏡?譚醫生說,如病人在抽組織化驗程序中已能發現病情,就毋須再接受麻醉進行宮腔鏡檢查。

生育器官全切除

組織化驗可以確認是否癌細胞、細胞種類及惡性程度。一旦確認癌變,病人需要進行手術切除,術前需要再進行電腦掃描,看清楚盆腔有沒有受影響,再計劃手術。

無論是哪種惡性細胞,子宮體癌手術均需要切除子宮、卵巢、輸卵管。部分個案如在電腦掃描中已發現淋巴被侵犯需要切除淋巴,或需切除腹膜組織及大網膜。

現時切除子宮體癌,大部分個案都是採用微創方式,減少病人創傷。個別情況由於腫瘤巨大,為免切除時癌細胞有機會走散,故為確保安全,需要採用開腹方式;另外如病人曾進行多次手術後,腹腔內有較多黏連,亦有可能需要採用開腹手術。

手術完成後,所有切除的組織會送交病理化驗室進行化驗,並由病理科專科醫生分析、撰寫病理報告及評定期數,之後再評定是否要進行術後化療。

▲病人在手術前需要進行電腦掃描,檢查盆腔有沒有被癌細胞侵犯。

譚醫生說,大部分子宮體癌一期患者,在完成手術後能根治,部分個案如有高危複發因素,術後需要進行體內放射治療,以減低複發率。二期病情的個案,亦有可能需要進行體內放射治療。

三期個案在術後可能要接受化療,甚至大範圍電療。

視乎細胞受體情況,病人亦有機會要接受術後荷爾蒙治療,服用黃體酮。部分年長患者的子宮體癌,亦可能與荷爾蒙有關,不排除術後有機會接受荷爾蒙治療。

因收經後陰道不正常出血而求醫,發現子宮內膜增厚,最後確認患子宮內膜癌的袁女士,於確診後的一星期內接受了腹腔鏡切除子宮、輸卵管及卵巢手術。由於手術屬微創,傷口細、失血少,袁女士說翌日便可以離開病床,她亦康復得很好,前後留院三日便回家。術後至今兩年,袁女士仍然每3個月複診一次,確保安全。

「慶幸我早發現,譚醫生又很快幫我做手術,手術又做得好,術後沒有什麼痛楚,只是短時間感覺自己不夠氣,不能大聲說話而已。」袁女士笑說。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户外必备!Columbia等品牌春季防雨夹克低至5折

Blink视频门铃+Echo Pop套装 原价144.98仅售44.99

多伦多国庆长周末哪里开门哪里关?

怒了!多伦多5年新公寓楼空调坏了四周 室内热到无法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