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物流發出「悲情預告」 內地速遞業宛如「困獸之鬥」

加拿大都市网

SOURCE都市报

▲內地四大快遞公司之一中通在阿里加持下,市佔率有望提升。

五年前阿里巴巴馬雲曾斷言:「京東將來會成為悲劇」。有「中國亞馬遜」之稱的內地電商平台二哥,其創辦人劉強東不但曾捲入美國涉嫌強姦官司,上周更發出「悲情預告」,旗下蝕足12年的京東物流若未能及時止血,手上現金只夠燒兩年。

為求生存,京東物流的速遞員首當其衝,包括取消底薪和要自發「995」或「996」加班(即朝九晚九,每星期上班五或六日)等。京東物流最終更可能要瘦身裁員8%。

今年以來,內地已有多家二線速遞公司因經營困難而出事。其中如風達速遞宣布暫停業務,國通速遞因嚴重虧損而停工。就算是一哥順豐,去年盈利亦見頂下跌,市值自高位已蒸發了一半,反映內地速遞業已陷入困獸斗階段。

撰文:韋寧

近期新聞多多的京東主席劉強東上周發出內部信件,指旗下京東物流去年虧損達28億元人民幣,是連續12年蝕錢。若燒錢情況無改善,手上現金只夠燒兩年。

曾揚言「京東永遠不會開除任何一個兄弟」的劉強東,為了生存亦只有硬着頭皮拿兄弟「開刀」,將速遞員的福利待遇降至市場水平,包括取消底薪。此外打破「大鍋飯」慣例,嚴格執行「末位淘汰」,甚至不排除要裁減8%員工。

▲劉強東上周發出「悲情預告」,旗下蝕足十二年的京東物流若未能及時止血,手上現金只夠燒兩年。

現時京東約有18萬名員工,當中物流職員接近14萬,影響可說相當大。劉強東坦言員工若不能忍受短痛,無異於「等死」。

京東可謂四面楚歌。集團本身的營業額去年增速放緩至約兩成七,是首次跌穿三成水平,遠低於競爭對手阿里巴巴近六成和最新崛起的拼多多的超過六倍。去年京東錄得凈虧損48億人民幣,按年大增超過4倍。當中一直流血不止的京東物流成為最大包袱。

速遞業輪流叫救命

毫無疑問,內地的速遞物流業正身處寒冬。上月,如風達速遞宣布暫停業務。由於「賣身」計划出現變數,新舊股東就股權協定未能達成協議,令公司復業無期。數千名員工和供應商慘被拖欠款項,涉及7000萬人民幣。

差不多同一時間,國通速遞的「停工放假通知」曝光。國通自稱去年下半年因經營困難而嚴重虧損,並已處於停工狀態,恐怕將會長期維持。另外尚有多家二線速遞物流公司的經營問題陸續浮現。

如風達和京東物流一樣,都屬於中國最早一批電商自建物流團隊。如今齊齊「叫救命」,主因是市場競爭激烈,派件數量不足,形成僧多粥少局面。一名如風達的資深員工說:「看起來我們服務的都是大企業,但是每一個客戶提供的業務量都不多。」

▲阿里巴巴不斷在速遞物流業插旗,已先後入股申通、圓通和中通,「三通一達」已佔其三。

其實一線速遞公司已佔據市場大半江山。內地有所謂「CR8」,即順豐、京東、三通一達(中通、申通、圓通、韻達)、德邦和百世八大速遞公司。根據國家郵政局最新資料,今年首季速遞與包裹服務品牌集中度指數,CR8為「82」,按年再升1.3。

須知數字愈高,代表業務愈集中。簡言之,內地速遞行業規模最大的前八家企業已佔據八成二市場份額。剩下的一成八市場才輪到其他中小速遞公司爭奪。

現在連八大之一的京東也要「節衣縮食」,凸顯一個事實,就是一線公司也難逃「生意淡薄」的厄運。內地速遞業的整體收入由過去數年每年增長逾五成,放緩至近年不足三成,去年更低見兩成六,最終引爆減價戰。

競爭加劇爆減價戰

去年全國速遞服務企業單件收費為11.9元人民幣,相比2017年的12.37元,進一步下跌近4%,正是大部分速遞公司的單量及營收都有增長下,利潤不升反跌的主因之一。

以一哥順豐為例,去年凈利潤45.56億人民幣,按年下跌約半成。一直堅拒上市的順豐創辦人王衛,兩年前反口借殼在A股上市。上市後,順豐股價一度炒上70元人仔高位,之後便無以為繼。隨

着業績下滑,順豐股價節節下挫,比高峰期縮水一半有多,市值蒸發超過1530億人民幣。
另一方面,馬雲的阿里巴巴近年不斷在速遞物流業插旗。今年3月,集團投資近47億入股申通快遞的控股公司。之前亦先後投資圓通和中通等多家快遞物流企業,在「三通一達」中已佔其三。

王衛與阿里巴巴早已明爭暗鬥,而馬雲5年前更預言「京東將來會成為悲劇」,批評劉強東的發展策略出現方向性問題。尤其是京東燒錢大搞物流,單是派包裹,聘請大批速遞員已「搞死」自己。這場內地速遞業困獸斗,未知誰可笑到最後。

順豐股東集體減持

▲京東為提升競爭力,近年大搞送貨機械人等噱頭,可惜愈搞愈蝕。

順豐早前宣布業績後,多個股東先後減持股份,包括元禾順風、順達豐潤和嘉強順風等。官方解釋股東因內部或個人資金需求。問題是時間太巧合,難免令人猜測是否順豐增長已經見頂。

雖貴為內地速遞業一哥,順豐想鞏固龍頭地位,挑戰將愈來愈大。以早前公布的業績為例,公司絕大部分收入和盈利都是來自核心速遞業務。隨着人力成本不斷上升,正蠶食邊際利潤。加上來自「三通一達」,以及京東和阿里菜鳥的威脅,結果順豐生意愈做愈大,盈利卻不進反退。

為扭轉劣勢,順豐開始「不務正業」。例如六年前推出新鮮食品電商平台「順豐優選」,全面進攻零售業。四年前再推出「順手付」APP,集購物、速遞和理財於一身,可惜新業務至今未能帶來實質貢獻。

1.
2.
3.
4.

share to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