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04:02:41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海归

【視頻】海歸兒子「啃老」十多年 父親怒砸其家:我不想活了

近日,江苏南京发生一起家庭纠纷,王先生看着自己十多年前耗资百万送出国留学的儿子在家“啃老”,一直不工作,气得把儿子的车卖了,气愤的小王便砸了父亲的车报复。 被砸车后,王先生一气之下把儿子的家也砸了,小王更扬言要拿刀砍父亲,吓得王妈妈赶紧报警。 来源:新京报

回國求職的海歸一抓一大把 沒了光環如何才能脫穎而出?

网上图片 今年8月底从英国研究生毕业回国的张含(化名),在秋招季投了70多份简历后,等来了两个不太满意的offer,和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调剂”——HR问她,是否愿意给地产公司老板的女儿当家庭教师。 “回国前没想到竞争那么激烈,面试时才发现,80%都是海归和研究生。”留学经历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优势,张含开始反思,自己准备得是否足够充分。 而正在法国留学的杨笛(化名)已经在准备找自己的第六份长期实习了。她发现身边留学生选择回国的比例增加,留学身份的“含金量”已不比从前,希望不断“加码”积累经验,为未来回国增加优势。 我国正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教育部数据显示,40年来,共有313.5万名留学人员回国。2017年,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48万余人,创历史新高,2012年这一数字仅为27万人。 在归国大潮下,海归们头顶的光环逐渐减淡,激烈的竞争带来落差和迷茫,但回国发展依然是不少海外留学生的选择。一些人开始反思留学生“水土不服”、眼高手低等以往被诟病的缺点,努力扩大优势。 秋招:竞争激烈,“海归一抓一大把” 今年7月,赵岳(化名)回国了,在澳大利亚读研两年后,他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约本科已经就业的同学吃饭,为即将到来的秋招做准备。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当年和自己一起走出校门的同学,已经发生让他“想象不到的变化”,“谈起工作和求职,他们都很有职场人的感觉,也挺成熟的。”甚至已经有同学在短短两年里,升到了小主管职位。相比他们,赵岳觉得自己还是刚出校门的“小毛孩”。 赵岳的父母都是高中教师,母亲教授英语,父亲教授化学。2012年高考前,父母已经有意向送他出国,“当时出国还是很流行的,特别是教师家的孩子,很多高中一毕业就送出去了。”后来赵岳因为身体问题,留在国内读本科。 从大二开始,赵岳正式为留学做准备,考雅思、选学校,甚至母亲还教他做饭。2016年,赵岳前往澳大利亚攻读研究生。当时的他已经感受到“海归越来越多”。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在赵岳出国的这一年年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经达到了265.11万人,而当年就有43.25万留学人员回国,比2012年增长超过58%。 到达澳大利亚后,赵岳也发现身边有不少留学生都表达了回国想法,“有的已经工作了几年,有的是和我一样刚来的,觉得国内前景更好。” 大量留学生归国带来的激烈竞争,让赵岳感到了焦虑。今年毕业后,赵岳踏上了回国的航班,而9、10月的秋招季也一如他的预料。“相比于海外留学生,用人单位其实更喜欢国内名校研究生,而且面试的时候海归一抓一大把,美国和英国的居多。” 一知名地产公司HR邵策(化名)告诉澎湃新闻,在今年的秋招里,有一半求职者的简历都有海外学习经历,“有的是交换生、双学位,有的是研究生留学、本科留学。”海归对于企业而言已经不再稀奇。 在投递了17个简历后,赵岳有3个面试进入了最后一轮,最终拿到了两个offer,在他看来,已经高于“找不到工作”的预期,尽管两个offer都不太让自己和父母满意,“觉得工资比较低,最高给到税前9000,税后就五六千吧。” 如今赵岳已经决定接受其中一家公司,“总不能在家闲置着,有工作才有机会上升。” 研究生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温煦(化名)求职之路顺利得多,他认为这得益于自己目标明确,准备充分。 从小就热爱汽车的他,在本科期间就自学德语,研究生成功申请到德国留学,学习汽车工程专业。回国后,凭借着曾经在宝马公司德国慕尼黑总部实习过6个月等经历,温煦在今年的秋招中拿到了4家汽车企业的offer,他最终选择了广州一家知名汽车公司,offer上的年薪介绍为22万元,他觉得很满意。 温煦说,基于对汽车的热爱,他在本科阶段就通过同学介绍、网站论坛等方式,接触了一些在德国学习汽车专业的留学生,“一开始只是想取取经,希望申请到一个好学校。”大三寒假,温煦前往德国旅游,顺便“见网友”,这些“网友”后来给予他不少帮助。 等温煦到慕尼黑工大后,有一些“网友”已经毕业,且在德国的汽车企业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温煦在宝马总部的实习,就是源自于一个在宝马工作的“网友”的推荐。“没有推荐想拿到这个实习还是很困难的,而且我去的部门也比较核心。”这件事,让温煦意识到人脉资源的重要。 对于校招,温煦认为海投简历未必是件好事,“会把自己搞得很疲惫”。他的目标很明确,只投了7家自己心仪的汽车公司,并在面试前对应聘企业的文化、未来发展思路等进行了详细了解,有些企业内部有认识的同学或者“熟人的熟人”,面试前温煦都会争取约一次见面,“进一步了解一下,争取在面试时能让面试官眼前一亮。” 温煦认为,准备充分,认真对待每一次面试,是自己在今年的秋招中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预期:不纠结工资,“看的是长远发展” 刚回国的张含始终不想“太屈就”。 她觉得在“喜欢的工作和令人满意的薪水”之间,至少要有一个,而自己拿到的两个offer,都不太符合。趁着秋招的尾声,她赶紧又投了一波新的简历。校招加上社招,她已经投了70多份简历。 张含本科毕业于上海一知名高校,又在英国排名TOP5的高校攻读了研究生,此前还有过5份实习经历。这让她对今年的秋招充满期望,“想去一些快消巨头,对工资预期是(年薪)15万元及以上”。 然而在求职时,张含才发现竞争者“80%都是海归和研究生”,“因为海归的求职目标都比较一致,都是一些大公司。很多巨头公司直接在简历关就把我给淘汰掉了,像可口可乐这种。”而小公司则以“你太优秀,我们怕留不住”为由拒绝了她。 11月13日,接近秋招尾声,张含只拿到了1个offer。与此同时,有一家她面试时感觉不错的地产公司HR给她打来了电话,问她是否愿意调剂到一个特殊的岗位——给老板女儿当家庭教师,一份长期且全职的职业,并且可以居住在“老板”家隔壁的别墅。 “我当时就满脑子的问号,但她说她老板只要复旦或交大的研究生,应聘者中只有我一个人符合这个要求。”张含婉拒了这个“调剂”后,被告知她申请的营销管理岗位也“没戏了”。 此后,张含又收到了一个offer,但先后提供offer的两家公司一个地点在外地,一个工资太低,她都不太满意。在反复面试、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张含对工作的预期也开始降低,“之前只看着大公司,现在会开始投一些小公司,还有创业公司,对工资也没那么纠结了,如果是我喜欢的工作,我可以降低我的薪水预期。” 回国两个月后,卢俊已经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和生活,调整好了心态。 1994年出生的他,不仅在美国完成了本科学业,也成立了家庭。在读本科时,卢俊一直在不同酒店实习,积累了近三年的实习经验,还没毕业就拿到了美国一家全球知名品牌酒店的offer。 在工作一年后,他和妻子做出了回国发展的决定。“还是继续从事酒店业,当时计划的是,经理级别以下的都不接受,因为我在美国已经是主管职位了。” 然而现实还是让他有些失望,尽管不少公司都投来了橄榄枝,但职位却不如预期。甚至有一家酒店人事部门直接告诉他:全市我都敢打包票,没有一家酒店可以让你从主管做起。 最终,他在所在城市选择了(美国工作)同集团下的另一家知名品牌酒店,对方承诺他小半年内可以升到经理级别。 而对于工资,卢俊并不抱很高的预期。“回国前了解过。”他说,在国外有过工作经验的人,常常会忍不住用美国工资乘以人民币汇率,然后和回国后的工资进行对比。而他“很明智的不去转化汇率”,要不然就会有很大落差。他坦言,在美国的工资是如今工资的三倍多。 对收入预期的落差,存在于大多数海归身上。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认为收入高于甚至远高于的预期的海归不足1%,而认为收入低于预期和远低于预期的海归占比80%,2017年该比例为69%。 工作后,因为酒店行业的特殊性,卢俊没有固定假期,高峰时期甚至小半个月才放一天假,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理想情况下,每天工作时间从早上7点到下午4点。但实际上,他很少能在晚饭前回到家。 工作辛苦,有时又感觉付出的劳动不被尊重,这些并不影响卢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更高端的酒店、服务,开始受到消费者们的追捧。在卢俊看来,市场对高端人才是有需求的,现阶段需要积累的并不是工资,而是工作经验。 “酒店业是一个看重经验的行业。”卢俊认为,求职时,普通企业对求职人员的海外经历并没有太高需求。但在职业后期,上升到一定岗位后,会开始对学历和海外经历进行要求。“我们总监、总经理级别,无一不是有海外经历的。”这让他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海外经历不在求职的前期发挥作用,而是职业的后期。”卢俊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着明确的规划,也做了详细分析。“分析清楚后,就不会觉得自己现在很亏,因为看的是长远发展。” 加码:积累优势,拒绝眼高手低 进入研究生课程的最后一个学年,杨笛(化名)已经在准备找自己的第六份长期实习了。 在留学低龄化的趋势下,2012年,杨笛高中毕业后就前往法国就读本科,现在是在欧洲留学的第六年。在国外的时间越长,她对未来一定要回国的想法就越是清晰。 留学的这几年,杨笛发现不仅留学生选择回国的比例在增加,身边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学习中文。“像我们专业需要选修一门外语,学校就只提供两门外语,一门是西班牙语,一门就是中文。”而杨笛身边大多数法国“小伙伴”或其他国家同学,都选择了中文作为选修外语。还有一些欧洲同学和她表达了未来想去亚洲工作的想法。 “国内发展好,工作机会多。”已经成为不少海外留学生们的共识。 但对目前国内海归的求职情况,杨笛心里也很明白。“现在留学生那么多,含金量肯定不如从前。而且专业不是工科就是商科,很雷同,说实话,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需要一个留过学的人来工作,相比而言,国内毕业的学生可能更接地气,也更适合。” 此外,杨笛也意识到,自己本科阶段就出国留学,在国内找工作几乎没有任何人脉资源,“如果我一毕业就立刻回去,是真的没什么求职优势。” 基于这些考量,杨笛决定明年8月毕业后,先在欧洲工作三年左右,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回国找工作。这也是很多留学生为回国求职“加码”的方式之一。 《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在海外工作经验分布情况方面,海归群体中有近七成具有一定的海外工作经验。其中,具有“1-3年以下”海外工作经验的占比23%,与2017年相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而拥有“3-6”年较长海外工作经验者占比11%,较2017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但这个“路径”,不配合十分的努力,也并不一定能成功。为了明年可以顺利在国外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杨笛从本科阶段就开始不停的找各种实习。 2016年8月本科毕业后,她也没有马上开始研究生学业,而是选择了“间隔年”,推迟一年入学,而这一年则在上海一家法国企业进行全职实习。此前她已经在该企业的法国本部实习了半年多。 如今还有1年就要毕业,杨笛已经在法国、荷兰、德国、上海积累了5份实习经历,其中有两份都是长达半年的“大实习”。但接受采访时,她又在继续筹备自己毕业前的第六份实习。 在杨笛为自己不停“加码”的同时,远在南半球悉尼大学的黄子澜,正在为了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而通宵熬夜。他希望通过一份优秀的毕业论文,引起导师对他的注意,愿意收他做“徒弟”,从而可以继续留在悉尼大学攻读博士。 和其他留学生不太一样的是,黄子澜在留学前已经在国内工作了一年,任职于一家知名电视台。出国留学,是他想为职业加码。 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集聚澳洲,海归的“含金量”早已无人谈起。“如果要说有优势,只能是语言上的优势了。”据他了解,和他同专业的留学生,回国后大部分都前往国企工作,或者考公务员。 随着环境的变化,他自己的职业规划,也在留学后慢慢发生了转变。“以前想回到传媒行业,但接触到一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后,我发现自己或许更喜欢相对偏向于学术的工作。”现在,能进入高校国际关系研究院,是他最心仪的归宿。但高校研究院对学历的要求,又成为了一个新的门槛。 据留学机构启德教育《2017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高学历已经成为了海归的基本标签,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达到78.3%。而仅仅是硕士学历,已经不太满足于一些高校或企业的要求。 因此,写一份优秀的论文,获取读博机会,以及拿到可以支撑自己读博的奖学金,是黄子澜当前最大的“功利心”。如果不能申请成功,他的计划也和杨笛差不多,先在澳大利亚找到一份工作,积累一定的海外工作经验后,再带着“加分”的简历回国发展。 留学期间,黄子澜也时常会关注国内媒体对海归就业报告、海归求职现状的报道,落差、迷茫是文章里常常提及的词汇。在他看来,这些都和心理预期有很大关系,“有的人抱着出国就一定光环加身的想法,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才会出现落差和眼高手低。” 支招:扬长避短,正确评估自身实力 在等待面试结果的过程中,张含开始分析自己这次秋招不太如意的原因。 以往张含会以因实习经历丰富而充满信心,但经历过秋招后,她才发现,由于在本科期间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自己的5份实习脉络并不太清晰。“有媒体、公关、营销,没有专门往一个方向去做,可能给人感觉杂而不精,匹配度不高。” “匹配度”是在招聘中常常被提及的词汇,一地产公司的HR邵策告诉澎湃新闻,增加实习经历已经成为了很多学生的共识,“比较少出现毫无实习经历的简历”。因此,实习经历的含金量和匹配度,成为了HR们在招聘时的重要考量指标。“对于实习经历只有一个月的,我们是排除掉的,一看就是为了应付找工作。”还有一些学生实习经历丰富,却和求职岗位并不太匹配,这在邵策看来,属于“没想好自己想要做什么”。 与此相对应,在大企业实习、与应聘的工作匹配度高、实习时间大于3个月的实习经历,属于“优质经历”,“即使只有一份实习,但含金量高就行。” 准备时间太晚,也让张含比较后悔。虽然她8月底就回国了,但当时并没有意识到秋招的竞争激烈,“没有用心准备”,在国内“玩了一阵子”才开始投入秋招之中。而在这时,一些准备得比较早的同学,已经拿到了满意的offer。 还有部分海归,因为不了解国内的招聘时间,而错过了最佳招聘机会。AO史密斯海外招聘负责人赵毅告诉澎湃新闻,相比于国内毕业生,海归往往比较缺少求职信息源,“像国内不仅有宣讲会,还可以找导师推荐,师兄师姐内推等。而留学生只能靠自己搜集招聘信息,有的出国比较早,或者忙于毕业论文,还会错过秋招或春招。” 作为海外招聘的负责人,赵毅在招聘时,首先看重的是海归的独立和创新能力。在他看来,留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突然到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下,能够快速适应,并且独立生存,是一种很珍贵的能力。“企业希望求职者能够快速适应陌生环境,并且把自己的工作做得优秀。” 但对于出国后并没有主动融入当地文化和圈子,而选择和中国留学生“抱团”,继续生活在舒适圈的海归,赵毅表示“不是我们想要的”。 和不少招聘人员的看法类似,赵毅觉得“不接地气”也是海归最大的问题。“海归从国外回来后,会觉得自己带着留学光环,再加上海归的家庭条件普遍比较优渥,在态度上就会不太一样。”在文化上也存在一些差异,“国内的学生如果做错了什么事,老师会直接指出来‘你是错的’,而在国外,即使你是错的,老师也会在错的里面挑出对的内容,鼓励学生。”赵毅表示,这些差异,会导致一些海归在职场上“不屑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这些评价,杨笛也有所耳闻。“现在确实有些海归还会觉得自己回国后很厉害,不太看得起国内学生,但实际在工作上可能还不如国内学生。”杨笛说,自己也曾经听说过海归“难管教”的说法。 针对这些优缺点,赵毅给留学生们的建议是“扬长避短”。“海归需要明白的是,企业要招的是合适的人,而不单单是看高学历。”独立能力、海外眼界、英语水平等都是海归们的优势。而对于劣势,赵毅建议“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高”,应该根据自己的真实实力和当前的求职大环境,对自己进行正确地评估。 来源:澎湃新闻

這些海歸「創業黑話」你全懂?恭喜你可以有膽量回國了……

网上图片 很多海归回国后,发现自己听不懂大家说话了。 下面就讲讲海归最应该了解的创业黑话 “国内套路多 我要回美国” 今天我们来说说8090后的创业黑话,这些黑话你要是学不会还是先别回国,因为根本很难hold住场面,一开口从气势上就会输半截。而且很多词明明你是知道意思的,现在旧词新意了。 故事要从上周参加刘小斯撸的一个局开始讲起。在局上,我认识了一个纽约回来一周的哥们,正在做一个能和国外有意思的人对话学英语的平台俗称「常青藤的口语健身房」叫Talkology。他对话时清澈的眼神和真诚的态度,总让我心疼地想起我刚回国那会儿的清纯模样 。(呕) 我们在局上讨论了各种创业的事儿,聊得唾沫乱飞,例如“这事还得看你想做平台还是做品牌”,“你得形成闭环”,“用户粘性高不高”,或者“我们从内容切入……”。 大哥一直在旁边微笑地听着,没想到回去以后大哥竟然小手一挥发了一条这样的微博: 这微博把我乐了个半死,我一边感叹没想到我回国一年多也已经变成了江湖人士,会开始说黑话了呢……一边决定给准备创业和即将回国的精英们先上一门课: 怎么样说创业黑话才能显得自己很懂行, 让VC听的一愣一愣的? 遥想当年我回国(其实就是1年前),只记得VC三连:市场有多大、壁垒是什么、价值在哪里。 现在词汇量大到无与伦比了。我刚回国那会,每次听到别人说的话,用的词,组的句,我都不明觉厉,并紧张到不知如何回答。 例如 “打法是什么?如何获得用户的心智?” 打法???我满脑子都是 ▲ 我想到了丐帮的打狗棒还有降龙十八掌,那我到底该用哪种打法呢?!?!? 心智??我到底怎么样才能进入别人心里还能进入他的心智??? 后来我才知道我想多了,原来他们说的心智就是下面这样 还有颗粒度这个词,我刚开始也真的是不理解。 比如有个朋友对我说,要看XX的认知颗粒度,还有执行颗粒度。 我: 于是我鼓起勇气问对方,遭到了对方深深的鄙视: 后来我才把它翻译成了英文,就是granularity的意思…… 后来很欣慰的知道被这些词语震惊的不止我一个,比如我朋友索小姐刚前两个月从硅谷回到北京,她偷偷发微信告诉我: ▲ 海归眼里的千人千面 还好我当年进阿里的时候已经接受过了一次新汉语教育,例如打法啊、如何撬动商户啊、双十一战役啊这些词我都已经听惯了。 (我后来才知道campaign原来要说成战役) 最后自己也终于能熟练地操起这些词汇,带着一口京腔,把别人说的一愣一愣的了。 为了让你了解还有多少词汇你需要学习,我从朋友@没有羊先生微博下整理出来的词汇罗列一下: 打法,同步,对齐,闭环,生态,发力,导流,格局,长尾,垂直,落地,干货,阈值,优化,迭代,敏捷,评估,高优,体验,布局,创新,痛点,价值,流量,数据,玩法,体系,平台,跟进,反哺,回顾,沉淀,碰,对,用户画像,去中心化,商业模式,插个需求、周末加班(好像有什么很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降维打法、卷入、头部、腰部、沉浸、生态、渠道下沉、头部、腰部、颠覆、裂变、导流、测试、迭代、露出、分发、逻辑、撬动、盘活、整合、操盘…还有B轮儿……a轮儿b轮儿天使轮儿。 (欢迎补充更多) 原来很多人回国,喜欢中文夹着英文说,还经常说的结结巴巴的。这样去融资肯定不行。 比如原来VC爸爸问你,你的打法是什么?你会说: 我的strategy是先用小budget来测试这个channel,看能不能有有效的ROI…… 这样说,不仅会让人觉得你很装逼,而且还会觉得你是个国外回来的根本不懂行! 你得这么说: 我用增长黑客打法,先用小预算把这些资源盘活,把模式跑通,给对手一个降维打击…… 下面我重点拆解一下一些重要词汇 增长黑客(名词) 【原意】:一群以数据驱动营销、以市场指导产品方向,通过技术化手段贯彻增长目标的人 【创业黑话新意】:可以不花钱就拉新 【造句】:这事需要预算吗?你不是硅谷回来的懂增长黑客吗? 【英文】:Growth Hack 打法(名词) 【原意】:各种打人的办法(例如降龙十八掌) 【创业黑话新意】:如何野路子搞到流量的办法 【造句】:你实在是太阳春白雪了,这样是不行的,这样缺少打法 【英文】:Strategy / Tactic 盘(动词) 【原意】:盛放物品的扁而浅的用具 【创业黑话新意】:名词变动词,整合资源而搞到的意思 【造句】:我可以拉几个哥们儿盘一波流量、把这块业务盘活 【英语】:%……&*&*( 跑(动词) 【原意】:为某种事务而奔走,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 【创业黑话新意】:商业模式莫名其妙运转了起来 【造句】:你给我1000万,我就把整个商业模式跑通了。 【英语】:其实也是run 降维打击 (动词) 【原意】:将攻击目标本身所处的空间维度降低,致使目标无法在低维度的空间中生存从而毁灭目标。 【创业黑话新意】:不按套路出牌,直接连地拔起把对方击垮。 【造句】:(1)瑞星、江民、卡巴斯基等知名杀毒软件都是靠收取年费的形式来获得收入,360直接把付费这个维度给取消了,成为了著名的降维打击。或,(2)我不和你正面刚,我有你的小辫子,我把你直接降维打击 不瞒你说,自从我学会了这些词汇以后,再兑那么一点京腔,说话的时候就算自己不知道说啥都能说得好像有几分名堂…… 难怪人们都说北京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你很难分清对方到底是一个傻x还是一个牛x…… 最近又出现了一些新词,比如混沌大学的增长第二曲线,于是我经常不想工作的时候就对老板说,我想去追寻我的第二曲线了。 玩笑开到这里。请不要太当真,现实情况并没有我说的那么糟,但如果真的有人整天在用这些词80%就是在装X。 看到一个圈层里的人发明出一种新语言,在语言上增加新的涵义并在圈层里达成共识真的是非常有趣,仿佛一句话就能串起许多不言而喻的背景知识。 但在用这些词之前你真的懂它什么意思了吗? 其实每个词背后都有许多本书和理论的积累。我希望每个人在看到我这篇文章,听到这些词汇后,会真的去研究它本身的来源,概念的深意,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 这一篇送给创业和创投的海归们,祝大家早日接地气,一起操盘一些大事情,把模式跑起来! 来源:doriskeke微信公众号:(doriskekekerundong)

40餘海歸大學生上了初中生的當 被「翻譯公司」坑走20萬

网上图片 大学生、高知海归,却落入老套的“就业保证金”陷阱?听说骗子只有初中文化水平! 无业游民成立"翻译公司" 37岁的李某初中文化,没有固定工作。2017年8月,李某从朋友处偷师:学习如何开“招聘兼职翻译公司”骗钱。 “出师”的李某叫来王某、蒋某,三人文化水平相似,合伙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国际翻译公司,租用了高大上的办公地点,并约定对每天骗到的保证金进行日结。 公司“开张”后,李某又叫来自己的侄儿李某某。四人在扣除当天公司日常开销和员工工资之后,分别还能拿到保证金金额的15%,这让李某等人体会到了赚快钱的感觉,他们更加卖力地演绎着一幕幕骗人的戏码…… 网上图片 海归大学生被骗 陈莎(化名),22岁,大学本科毕业,刚从德国留学回来,有三年的德国生活经历。2017年10月底,她在浏览一知名招聘网站时发现杭州一家翻译公司正在招聘兼职翻译,于是陈莎就向这家公司投了简历。没想到,第二天,陈莎就收到了公司打来的电话,让她过去笔试。 2017年11月3日,陈莎来到这家翻译公司所在的办公地点。公司前台那某接待了她,并给了她一张A4纸大小的翻译稿件,让她当场用德语笔译。笔译交卷后,那某让她回去等消息。这一切,都俨然一场正式的招聘。两天之后,陈莎就收到了面试电话。 陈莎应约前往公司,之后她见到了假扮面试官、自称“夏总”的李某某。“你非常符合我们的应聘条件,笔译也完成得非常出色,你是否愿意和我们签订合同书?”面试完陈莎后,李某某拿出一份公司合同,逐条给陈莎解读。 合同的期限有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和一年几种形式,根据不同的合同期限,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权益保证金,分别为1290元、2580元、3870元、9760元。“夏总”向陈莎承诺权益保证金到合同期结束就返还,而缴纳保证金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约束应聘者按时完成翻译任务,同时要求不能向外泄露稿件翻译内容。 最后,陈莎选择签订了一份3个月期限的合同,并向李某某缴纳了3870元保证金,然后拿走了公司发放的一份109页的翻译稿件任务。而当陈莎在交稿时间联系公司时,才发现之前联系她的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已成空号。 从北到南辗转作案 事实上,在陈莎之前,已有数人被骗。 2017年8月至9月,李某所在的骗子公司还设立在北京。在骗了13名被害人,骗得保证金5万余元后,考虑到很多权益保证金的期限快到了,他们就离开北京来到了杭州,以同样的手段骗取数十名被害人的保证金14万余元。 2017年11月23日至12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公安分局陆续接到了多名被害人报案,称自己被一家翻译公司骗了不少钱。同年11月24日,公安机关对该案立案侦查。2017年12月11日至2018年1月6日期间,李某、王某等6人陆续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经查,犯罪嫌疑人李某、王某等6人先后在北京、杭州两地成立翻译公司,骗取两地40余名被害人缴纳保证金近20万元。 近日,李某、王某等6人因涉嫌诈骗罪被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提起公诉。 检察官说法 承办检察官说,案件中的受害人主要是海归、大学生,几乎都是高学历高智商的人群,他们在缴纳保证金之前不可谓不谨慎,不少人不仅在网上搜索了该公司的营业执照,还到营业场所进行了确认,但最终依然落入了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圈套。 因为诈骗分子针对这样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专门的骗术,通过注册公司、租用办公场所,并设置笔试、面试、签订合同等环节层层瓦解就职者的警惕心,最终达到骗取保证金的目的。 承办检察官指出,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因此,正常的公司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以任何名义向就职者收取费用。   来源:综合检察日报、青年时报  

中國就業歧視頻現,海歸經歷竟也成攔路虎

(招聘会现场 东方IC 图) 正值“金三银四”招聘旺季,而就业市场各种“花样”歧视愈演愈烈,除了常见的性别、年龄、学校歧视等,颜值、学习经历、海外学历等也成为求职“拦路虎”。2017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一项调查显示,75.7%的受访者曾在找工作时受到过不公平对待。 首都师范大学一名毕业生向记者介绍,招聘限定“985”“211”高校学生、一些文职类工作重颜值、限户籍等已是司空见惯,出现的新歧视是“学生官”,给学生干部贴上浮躁、功利的标签,“考公务员可以介绍学生干部的经历,但去企业就得见机行事,准备不同的策略和面试装扮。” 不少海归也表示求职时阻力重重,例如,很多单位的招聘系统中,英语四六级成绩这一必填项,让本科在国外就读的学生犯难。从美国南加州大学回国求职的戴瑶认为,一些企业对海外学生的成绩、课外项目和学校排名缺乏深入了解,一听说是海归,就给贴上‘学习差’的标签。 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中,性别歧视还是最普遍的,女性求职困境每年都在上演。“以公务员招录为例,性别要求大多基于3点理由:一是招录单位认为单位女性过多,希望招录男性;二是担心女性生育休假影响工作;三是认为工作压力大,需要经常加班、出差,不适合女性。”全国妇联副主席邓丽认为,这些是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挑选性别最常考虑的因素,因此女性通常是就业性别歧视中的最主要群体。 事实上,就业歧视的根本原因是招聘市场“供大于求”。有专家认为,通过“花样”筛选,招聘单位可以如愿招到人,但事实上,由于很多招聘条件与应聘者的学识、能力无关,一些应聘者表面迎合其喜好,并没有在学识能力上与招聘单位深度契合,这对招聘单位的长远发展不利。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沈剑锋表示,近年涉及就业歧视的诉讼案件屡见报端,但就业歧视诉讼这种通过个人行使权利而进行的救济本身存在一些弊端。“它是事后救济,不足以消除对劳动者的伤害;它是个案救济,并不能解决招聘过程中对特定群体全部的侵害;就业歧视诉讼本身举证难,导致歧视发生较多,救济案件并不常见。因此,通过规范招聘行为,从源头上防止就业歧视就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尽管规定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对职业中介机构进行监管,但对招聘会主办机构(职业介绍机构)在就业歧视法律责任上的规定并不明确。这需要在正在制定的《人力资源市场条例》中予以完善。”沈剑锋还提出,无论是招聘单位、招聘会主办机构还是劳动者都应正确对待就业歧视,不要将其与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相对立。反对就业歧视是防止用人单位用和工作无关的标准,剥夺特定群体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机会。反歧视不是反对市场竞争,也不是反对选择,而是反对不当选择。 来源:工人日报

中國迎第三次留學生歸國潮 他們為何都選擇回國?

星岛环球网消息:据参考消息报道,“留学时,曾想要在当地留下来工作。但如果真的在硅谷开了家公司,我们很可能已经倒闭了。” 王孟秋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回国开了家科技公司,募得投资1.66亿元人民币,员工已发展到140人。美国《旧金山纪事报》近日的一篇文章报道了王孟秋的故事。 法国《欧洲时报》网站近期也刊文称,中国正处于第三次留学生“归国潮”中,“海归”的拐点似乎已经到来。 据教育部2017年1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6》数据显示,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幅为58.48%。回国与出国人数“逆差”逐渐缩小,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发展。 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中,81.45%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11.09%为博士研究生学历,7.46%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而这些留学回国就业者选择的主要机构类型为国有企业(25.85%)和民办企业(17.42%)。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留学回国人员,则主要选择大专院校和国家级事业单位。 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是吸引留学生回国的重要原因。各行业发展前景光明,各个城市生活水平的提升,让很多留学生更加笃定回国的信念。曾有媒体这样表述:“20年前回国,是祖国需要我;20年后回国,因为我需要祖国。” 近年来,国家针对留学生归国的各项优惠政策也助推“归国潮”愈发猛烈。西班牙《国家报》7月20日在《中国人才回流》一文中介绍了中国著名的“千人计划”。 该计划从2008年开始实施,旨在用5年到10年的时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有重点地引进并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此外,还有一大波针对留学生的优惠政策:免税车购买福利让留学生能够享受购车优惠;全国300多个针对留学归国人员的创业园助力创业梦;如果选择回国后进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做学术研究,例如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将会获得约200万的科研经费,还能享受几十万的住房补贴…… 家乡已经如此美好,为何不回家呢? 在中国留学生归国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来中国学习的海外留学生数量也在迅猛增加。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6年在中国留学的国外学生总人数为44万人,相较于2012年增加了35%。 ▲外国学生马修·塞申斯在课堂上认真地用中文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英国《独立报》刊文认为,未来几年内中国可能超越英国,成为海外学生留学的第二选择。文章进一步表示,中国政府作出的努力、中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为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项目,是造成这种趋势的部分原因。2016年,来自183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名海外留学生得到了奖学金。 英国利物浦大学负责中国研究项目的戴维·古德曼教授认为,到中国留学的学生将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受益,尤其是中国经济和就业市场都在不断增长。 ▲阿斯兰(右三)在华东师范大学进修期间,与中国朋友在一起合影。 在第三次“归国浪潮”下,国家的崛起吸引了海内外人才。这不正是社会的高速发展让所有人对中国抱有期待吗?

「新一線」城市成海歸就業新選擇

■图为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现场。新华社资料图片   本报讯 《2017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日前在北京发布,根据《报告》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仍然是海归就业首选,同时杭州、武汉、南京、成都、苏州等正在迅速崛起的“新一线”城市,也成为海归选择的新热门。 大多数海归回到中国后,都希望能够在一个宽广的平台施展身手。作为一线城市的北上广深,工作机会多、发展空间大,不少海归会优先考虑在这几个城市求职,但当他们开始在一线城市生活和工作时却遇到不少烦恼。朱一丹曾就读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回国后她选择到北京工作。“北京的交通非常拥堵,短短几公里的路有时能堵上好几个小时。而且秋冬季节的天气很糟糕,经常会遭遇‘霾伏’。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很容易影响到我上班时的心情”,朱一丹说道。 彭圳培曾就读于法国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校,回国后他在北京、上海、深圳都待过,现在深圳工作。当谈到为何只到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就业时,他称这几座城市有着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工作岗位。但当求职者都涌向这些城市,很容易出现人才饱和的情况,职场竞争也异常激烈。为了在一线城市立足,彭圳培付出不少努力,但是也感到来自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他说:“无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在深圳,我每天都得在高峰期乘坐地铁上下班,经常被挤得无处可站。同时,高房价也正在阻碍年轻人在这里扎根。” “疲惫”是不少在一线城市打拼的海归心声。正因为此,一些海归将目光投向中国其他城市。据《2017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虽然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仍是海归族就业首选,占比分别为18.6%、15.6%、13.4%及12.0%;但杭州、武汉、南京、成都、苏州等迅速崛起的“新一线”城市,也成为海归就业的新选择。 海归投身于“新一线”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看好那里的发展前景。陈志浩曾就读于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攻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成都,准备创业。“我在成都长大,非常清楚这座城市的优势所在,也非常看好它的发展前景。成都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许多领域还有待开发”,陈志浩说。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下,不少“新一线”城市通过大手笔招才引智政策,吸引海归前来创新创业,比如设立留学生创业园区、项目孵化平台等,为海归提供资金扶持、创业指导以及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等。这也是海归投身到二线城市的原因之一。 李志锋曾就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回国后他落户重庆。“在重庆创业初期,我曾获得创业资金36万元。这笔资金给我的创业带来不小的帮助。” 回家创业 工作家庭两全 ■29岁的海归女姚瑶回国创业,图为姚瑶蜷缩在办公室一角睡觉。中新社资料图片   除了政策原因,海归选择这些“新一线”城市还考虑到了环境等其他因素。 “成都是一座宜居城市,有着适宜的气候、优良的空气品质以及悠闲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成都的生活成本较低,这是它相对于一线城市的优势。较低的房价也让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比较能接受”,陈志浩说,“选择在成都扎根,很大程度上也有工作和家庭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成都是我的家乡,北上广深中的任何一个城市都离成都太远了。毕竟父母都在成都,我想离家近一些;其次,在家乡创业我的心里更有底。一来我熟悉当地的环境,二来在成都积攒下来的人脉能够为创业提供帮助。” 一些海归因为曾在这些“新一线”城市读大学,回国后也会选择回到大学时期学习生活的地方,落户于这座城市。从本科到硕士期间,李志锋就读于重庆大学,学习应用物理专业,后来他前往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先是在北京创业,但两年后他选择搬到了重庆。“我之所以选择到重庆创业,是因为对这里非常熟悉。虽然我不是重庆人,但我在重庆生活过很多年,这里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而且在重庆创业,成本相对较低”,李志锋说道。

海歸夫婦放棄北京高薪工作 在江蘇養殖大閘蟹

海归夫妇带火“妇女扎蟹队” 扎一只蟹得3元,有人一天最多能赚1000多元 贺意涵   秋意渐浓,就连非吃货属性的朋友也时常会把“这是一个吃大闸蟹的季节”挂在嘴边,因此每年9~11月大闸蟹的市场总是热火朝天。   本周,记者采访了一对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年轻夫妇,他们放弃了北京的高薪工作,为了继续深造而下到江南,借助淘宝创业,不但做起了“塘主”养殖大闸蟹,还带火了一队乡村妇女。而这支后来被称为“妇女扎蟹队”的团队有多火,且往下看。   海归瞒着家人裸辞   因一次宴请扎根江苏   “这两天忙,订单都没停过,一会儿聊天时出神可别介意。”采访开始前,蟹塘主的老板娘贺意涵带着歉意放下了手机。其实,从与老板娘相见到她说这句话,也不过十来分钟,只是手机提示音一直在提醒着我们“生意来啦”。   9月20~23日是阳澄湖的开湖时间,也是蟹农忙碌大半年准备一鼓作气大干一场的时候。“可不,辛苦了这么久,憋着这一股劲儿,就等现在。”贺意涵说道。   看着面前这位妆容精致的姑娘,若不是晒黑的双臂和被蟹钳夹伤的手指,实在无法与蟹农联系起来。不过贺意涵笑称,她的老公Louis(路易斯)更具违和感,“他人很白净,还是那种只晒红不晒黑的肤质,每次下塘都不太像是能干活的。”贺意涵说,“初来乍到,大家都以为我们是去玩或者买螃蟹的,根本没想到咱俩是去养蟹卖蟹的。”   可就是这样子的两个“读书人”,如今“牛郎织女”式地当起了蟹农。   时间回到2010年,贺意涵从河南郑州大学毕业,在一家银行零售部找到了一份可以说是“铁饭碗”的工作。两年后,再辗转到北京某知名互联网公司管理层就职,当时的月薪除去五险一金已有15000元。与此同时,Louis在英国拿到硕士学位后,归国就业的第一站也放在了北京,就职于中关村的某金融平台,薪资待遇也很不错。但租房挤地铁疲于奔命的生活让两人觉得理想、抱负变得无所适从,便任性了一把。2016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两个人裸辞,结束了北漂生活。   “刚来到南京,我们没想过自己能做些什么事情,也没有找工作,只是一个偶然机会,我老公在英国的老师过来参加了一个学术论坛,我们也去听了。”贺意涵和Louis当天还宴请这位外国老师吃了淮扬菜,可没想到,一个外国人点的第一道菜,竟然是大闸蟹。   外国人热衷于大闸蟹,这个小细节,在贺意涵脑中刻下了一笔。当晚睡前,贺意涵就提议:“干脆在江苏做大闸蟹的生意。”   于是,说干就干,便有了现在的“蟹塘主”。   组建“妇女扎蟹队”   有人最多一天赚1000元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门外汉”贺意涵和Louis开始在人生地不熟的江苏寻找养殖基地,语言、交通甚至连住宿都成为了他们的难题。   听人说起,红膏蟹才是大闸蟹中最好吃的,于是两人来到江苏兴化。从南京到兴化,242公里,每周二次来回奔波,不过与北京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学费打拼。   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夫妻俩请了专业人士协助采集了兴化水域和大闸蟹年产值的数据和资料,并对比了12块水域的水质资料后,最终选取了现在的这片区域,200亩蟹塘,作为自己的螃蟹养殖基地。   承包蟹塘,两人就已拿出全部积蓄了,因此,从选蟹苗放养到清塘巡视,每一个环节,夫妻俩都是亲力亲为。   “没想到养蟹这么苦这么难!”贺意涵说,“你知道吗?一只蟹要脱17次壳,昼伏夜出,我们基本上都要在下半夜睡觉,很多时候会累的直接钻进蟹塘上的棚子过夜。”   虽然辛苦,但都说相爱的两人在一起共同努力,相互扶持,一切都是值的。为了提高蟹的品质,饲料都是选取蒸玉米,进口鱼粉等。贺意涵不喜欢鱼粉的腥味,所以喂螃蟹的活儿,都交给老公处理,贺意涵更多得负责销售。   在卖蟹的过程中,贺意涵花了很多心思,这也将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妇女扎蟹队”的由来。   “我们捆扎螃蟹的工具有绳子和香草两类,香草成本高。不过,我收到过很多评价说用香草捆的蟹蒸出来特别香,成本高也值了。”刚做生意,为了在客户群中留下良好口碑,贺意涵透露就连扎法都做了一番研究。   她回忆,当时,想着请一位村里赋闲的妇女帮忙,没想到她速度很快,“三下五除二”就扎好了。精益求精,贺意涵就思量着,要是来个花式扎法会不会更好。因此,两人最终也研究出了一套新花样。   随着销量的增加,贺意涵需要更多人手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于是,她说服了那位大姐将她的手艺传播给村民,实现共赢。目前,在他们麾下已有一个五六人的团队,组成了“妇女扎蟹队”。据了解,她们很有能力干活,按扎一只蟹3元的预算,一位妇女一天最多能收入1000多元。   而最初那位大姐的受欢迎程度,也在意料之外,贺意涵说:“今年已经有7位老板去找她要电话号码,前前后后也有五六十人找她扎蟹,甚至还有好多人直接跑到她家里去学艺。”   但是这位大姐却跟贺意涵表态:“放心,跟谁涨价也不会跟你涨价。”   开淘宝店扩大销售   每天发完货就很踏实   其实,在刚刚回国那会,夫妻俩就看到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头。因此除了亲力亲为维护好蟹塘,组建“妇女扎蟹队”,他俩最终还想要在淘宝上开一家店铺,扩大销售。   不光如此,夫妻俩也帮助了村里不少蟹农开起了网店,增加了营收。贺意涵说:“在这里很开心,大家都很朴实。”   “虽然头发剪短了,人晒黑了,皮肤也有了皱纹,但是咱俩每天都盼着把货发完的那一刻,很踏实。”贺意涵说,这就是变化。(记者华姣)   来源:钱江晚报

海歸獨生子女多 盼與家人團聚

与2015年相比,海归选择私营/私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有明显增加,增长11.3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成为吸纳海归就业的最大载体;海归选择外商/港澳台独资企业比例下降10个百分点,显示出私营企业的人才竞争力逐渐增强。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苗绿预测未来会有更多的海归进入私营企业。她表示,随着中国私营企业的崛起,很多人非常敏锐地转向了私营企业,而不是选择国企,这与中国私营企业走出去以及私营企业的国际化相关。报告显示,在海归创业方面,方便与家人团聚和看好中国发展潜力是海归回中国创业的两大主因。 此外,容易获得亲戚、朋友等社会网络的支持、中国创业环境好、持有专利技术及相关领域中国市场前景好依次占比33.8%、29.4%、18.4%。 从初始创业时间上来分析,76.4%的海归从2015年至今开始创业。课题组认为,如此高的比例与中国大力宣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出台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密切相关。 海归创业选择的城市中,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创业集聚,对海归的吸引力较大,仍是海归创业首选,占比24.3%,紧随其后的是上海(8.1%)、成都(6.6%)、广州(5.9%)、武汉(4.4%),这五所城市几乎吸引了半数创业海归。 独生子女多 盼与家人团聚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海归认为,海外留学经历对生活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很大提升,近半数认为创新能力、扩大人脉网络也得到了发展。对于目前较受关注的校园安全问题,六成以上的海归认为只是“个别案例”,27.4%的人认为“较为常见,要提高防范意识”。 在就业方面,近九成受访者认为,海归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国际视野、语言优势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但调查中,海归也认为在就业中存在劣势,主要表现在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回中国时间晚,错过校招季;不适应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海投效率低下;不熟悉市场环境等。 与没有留学经历的人相比,48.4%海归认为其自身优于中国同类学生,22.8%的海归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差别,10.8%的海归认为不如中国同类学生。 “方便与家人团聚”和“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是海归回中国的两大主因,分别占比70.6%和63%。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调查样本中70%以上的海归是独生子女。

海歸激增中國找工作遇阻  四成月薪低於6000元

■海归回中国创业仍首选北京。图为北京举行针对博士毕业生、海归留学生等高层次人才设置的专场招聘。资料图片 本报讯   “近九成海归可在半年内找到工作”、“IT/通讯/电子/互联网行业超越金融业,成为就职人数最多的行业”、“40%以上海归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这份《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反映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的留学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 教育部资料显示,2017届全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相比2016年(765万)增加30万人。新华网报道,据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资料,截至2016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 调查报告显示,海归的薪资分布中,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占比44.8%,6001至8000元的占比22.7%,8000至10000元、10001至20000元的海归分别占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5.8%。相较于实际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收入,近七成海归认为远低于期望薪资,认为高于期望的海归仅为1%,三成海归认为基本符合期望薪资。 智联招聘市场公关部高级总监李强指出,海归回中国找工作遇到最大的阻力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异。“他有很高的期望值,比如希望月收入达到两万以上,但现实不会有这么高,这是最大的一个差异。”海归群体对留学效益价值持肯定态度,认为收益大于成本的占36.3%,认为收益成本相当的占18.1%,两者之和为54.4%。 留学成本回收方面,30.3%的人认为3至5年能够收回出国经济成本,24.1%的人认为1至3年能够收回成本,另有22.5%的人认为5至10年才能收回经济成本,认为10年以上收回的占比17.5%。 报告显示,近九成海归可在半年内找到第一份工作,32.1%的海归能在一个月以内找到工作,38.6%的海归花费1至3个月,18.5%的海归用了3至6个月。 从海归就业的行业看,IT/通讯/电子/互联网业和金融业位居前两位,其次是财务、人力资源,研发,设计和产品等岗位。在职级分布中,59.7%海归就业于普通岗位,占比最高。而就职于基层管理者的占比21.4%,中层管理者占比12.5%,高层管理者占比4.6%。

海歸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回國後悔嗎?

人民日报:生活不会是一条直线。出国留学与选择归来,都是学子人生路上的重要节点。青春应该张扬,无论深思熟虑还是“脑子一热”,都是勇敢迈出的脚步。 但是,对于当初的选择,他们是否感到过后悔呢? 一项2015年的调查表明,近一半的海归对自己的工作不太满意,八成认为自己的薪资没有达到预期。据另一项调查显示,同样在海外留学完成学业、在海外工作的人相较回国工作的人,对工作的满意者更多。当初无论心甘情愿还是迫不得已选择归国的他们,是否曾后悔回国呢? 为何选择回国 有人坚定有人愁 当初是主动回国还是被动回国,这直接影响着海归面对国内生活时的心态。 蒯治任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2005年回到国内发展。他曾在白俄罗斯生活3年,但回国的想法一直很坚定。“我出生在军人世家,爷爷、姥爷、父亲、叔叔都是军人出身,母亲是一名警察。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亲人和家庭对我的影响特别大。”由于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蒯治任有着一种深切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促使他回到故土。 “有国才有家。学成回国,为祖国作贡献和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我一直以来最直接的想法。”蒯治任说。 与蒯治任不同,有人在是否回国的问题上经历了长期的纠结和犹豫,想法也发生过改变。 “澳大利亚的生活太过安逸。选择回国,是因为不想年纪轻轻的就过这么安逸的生活。”潘民(化名)曾在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留学,毕业之初未曾想过回国,于是留在当地工作了3年。但简单安逸的工作、节奏缓慢的生活,让他逐渐感到自己作为年轻人的斗志和活力在慢慢消退。 “在国外,要过得舒适安逸很容易,但想跻身主流社会很难。我在上学期间做过很多兼职,毕业后也尝试过不少工作,经历这些之后让我发自内心地想为自己而活。”因此,即便很多亲朋好友难以理解,他最终还是选择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到国内创业。 肖瑜(化名)曾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留学,于今年年初回国。她在留学期间本有移民的想法,但最终这个念头在与家人商量后放弃了。“因为家人都在国内,国内朋友也更多。自己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生活太孤单。” 回国都有适应期 工作总有不如意 谈起回国后的生活,也许会听到不少海归说起一开始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因人而异,但多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引起的。 面对刚回国时的不适应,一部分海归转变自己,慢慢地接受;另一部分海归却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纠结后仍难以习惯,导致无法很好地融入国内的环境。 海归对于自己回国后的生活是否满意,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受到工作状况的影响。 蒯治任回国工作了8年后开始创业,开办了慧华科技有限公司。他表示,在回国后工作和创业过程中,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遇到过不同类型的问题。“尤其是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多,财务、劳资、保险、税务等,对于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我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肖瑜回国至今没有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所以还没有就业。“作为应届毕业生,我觉得自己能力还不够。我读的专业偏重于理论,缺乏实践,没有技术含量。”她坦言,由于自己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再加上国内的就业市场竞争压力非常大,使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遭遇到不少挫折。尽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也没有为她带来太多的加分。 虽然就业过程并不顺利,但肖瑜的心态却较为乐观:“找工作就和找对象一样,要双方满意才行。想找什么样的对象,就得先让自己成为与之相匹配的人。我选择先实习,就是希望能够借此锻炼自己。” 难免想念与抱怨 但不后悔回国 我们采访到的这些人,虽然回国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但对于“是否后悔回国”这一问题的回答却出奇一致——不后悔。 “谈不上后悔,就算留在国外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肖瑜说,“只是有的时候会想念在国外大学时代的生活,想念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 潘民回国后的创业之路充满艰辛和挑战。他坦言:如今每天的日子都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中度过,与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相比有太多的烦恼和忧愁,但也更加充实和满足。“我不后悔回国。虽然我也不敢保证未来会不会再回到澳大利亚。但是现在的创业,只要能坚持,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在比较烦躁的时候,我也发过一些牢骚,但这只是个人情绪的调节方式而已。”蒯治任说。他的祖辈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军人,父亲是铁道兵,叔叔是空军。他们都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付出过鲜血和汗水,因此蒯治任对祖国和党有着很深的感情。“每每想起姥爷身上大大小小的枪伤疤痕,每次坐在火车上看着通往远方的铁轨,我都觉得我应该沿着先辈的脚步继续前行。祖国即使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也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她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美丽。” “所以,我不后悔回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蒯治任坚定地说。

是誰造成了海歸們的今日悲哀?

“海归”可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   如今,随着“海归”的增多,他们的就业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海归”回国后集中想在上海、北京、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就职,造成“海归”就业分布的不合理,“海归”就业更加困难。海外归来的学子应该放弃非大城市不去的观念,到二三线城市寻找发展的机会。   日本《新华侨报》报道,“海归”回国后集中想在上海、北京、广州等这些大城市就职,造成“海归”就业分布的不合理,是“海归”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海归”应该多考虑到更多需要人才的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城镇发展,比如温州、珠海、烟台、青岛等地。在中国国内沿海的城市,有些企业每年的订单都是好几个亿,但是这个企业里面却没有一个懂外语的人才,都是日本的客户拿着订单带着翻译人员来。实际上国内大量的二线、三线城市都很缺乏人才。目前,在中国,已经不能说上了大学就是人才了,现在需要的并不是光有学历的大学生,真正的人才应该反映在能力上。   目前来看,中国国内大学生里的“国际化人才”还是比较少的。麦肯锡的调查报告表示:中国大学生毕业中只有不到10%的人拥有为外企工作的国际化技能,而印度为25%。中国每年新培养的60万工程师里面,只有16万具备为跨家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语言技能。今后五年,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国际化素质的经理人,但是中国目前只有5000名这样的人才。   因此,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至少在“国际化”这一点上要高于国内的大学生。在中国的国际化人才非常紧缺的背景下,海外中国留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强项,在学习乃至工作期间让自己的“强项更强”,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如此,或许“海归”回国后就业的道路才能更加宽阔。 优势丧失 今日“海归”职归何处?   十年前,“海归”是非常令人艳羡的群体,是就业市场中企业争相追捧的“金领”人才,月薪动辄上万;五年前,部分“海归”变成“海待”,蜂拥的留学潮使他们与本土人才相比,逐渐丧失头顶的光环;而今,金融危机来袭,不少“海归”面对海外恶劣的就业环境,开始选择回国寻找工作。今日的“海归”又将“职”归何处?   招聘回归理性   据《新民晚报》报道,有关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0年中,有近50万中国人留学海外,学成归国的人数占三分之一左右,并且每年以13%的速度递增。与数年前“一张洋文凭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情况相比,如今多数“海归”在招聘会现场已经没有明显优势。雇佣成本高、不了解国内形势、容易眼高手低,这些理由让有些企业将他们拒之门外。   小吴今年夏天即将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律系毕业,如今在一家中国企业的英国市场部担任法务助理。她坦言,当初从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时,抱着深造的念头选择了留学,想为今后的职业发展积淀更深厚的基础。“没料到竟然遭遇金融危机!”虽然她在公司实习期间表现很不错,但英国的经济形势却对海外留学生毕业求职较为不利。“毕业后如果不能留在英国工作,我自然还是会回上海找工作!”如今,专攻国际法的她已经在广泛搜集国内企业的招聘信息,为求职做好两手准备。   但是,国内企业聘用“海归”的态度却显得较为谨慎。某著名国企的人力资源经理陈先生将“海归”形容为“空降兵”,两年前一次招聘应届“海归”的经历,让他对这个群体有些“感冒”。“他们开出了很高的期望薪水,但却不是很了解国企的运作情况。”陈先生表示,如果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角度考虑,本土人才比大多数“海归”更符合自己企业的招聘要求,因此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海归”适应国内人才市场的这个过程,似乎成为不少企业婉拒人才的重要原因。本市一家人才服务公司经理也表示,如今无论国企还是外企都已经在用人观念上产生变化。出于节约开支、注重效率的考虑,很多进军中国的知名外企也加快了人才本地化的进程。只有在海外有5年或者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才能回国找到比较理想的职位。对那些毫无工作经验或只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海归”来说,与迅速成长的本土人才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应对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雇主们日渐挑剔的目光,“海归派”如果不重新估计自己的价值,给自己在市场中找一个合适的定位,就有可能会在竞争中遭遇失败。 www 政策环境优越   2月中旬召开的2009年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年上海促进就业、优化人才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从政策角度对海外人才实施引智工程,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据悉,2008年27家在沪金融机构先行赴英、美招聘中高端紧缺金融人才的“海外招聘团”,共招聘岗位170多个,取得一定成效。因此依托国家启动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上海2008-2010年引进海外智力行动计划》将全面推进,同时启动的还有“3100工程”,即用3年左右的时间,从海外引进约100名各领域领军人才。其中,相关政策将支持在欧洲增设的海外联络处,拓展海外工作网络,加大海外人才跟踪和服务力度。此外,也将以留学人员创业园为载体,结合实施“上海浦江人才计划”,推进“归谷工程”,启动1至2个创业示范点建设。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鲍淡如表示,上海正在加快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四个中心”建设,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大助力。如果能把海外高端人才掌握的知识、甚至是失败的教训带过来,对于上海的发展将非常有益,而“引进一人,未来有可能培育出一个部门,从而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政策环境的优越无疑为高端“海归”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回家求职”的理由。   找准求职定位   与“海归”中的中高端人才相比,初出茅庐的“海归”新鲜人境遇多少有些尴尬。   某网站日前针对海归最新就业形势的调查分析,其实目前“海归”回国就业机会并不少,但就业路上最大障碍来源于他们自己——对月薪的高期望值和对就业城市、企业的挑剔。调查显示,有四成以上的“海归”表示,他们在国内求职的期望月薪至少10000元,超过20%的“海归”期望在国内的月薪不低于6000-8000元,只有2%主动表示,如果实在没有退路,可以勉强接受月薪4000元以下的职位。此外,有近90%的出国留学人员表示希望毕业后回国工作,但理想的就业城市只有北京和上海。从就业职位来看,几乎所有的“海归”都希望在公司中处于中高层职位。   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的Fiona表示,父母为自己出国留学花尽了积蓄,如果不能在五年内赚回一百万,总觉得留学有点对不起他们。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实中“海归”月薪三千元左右的也大有人在,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新鲜人来说,找到高薪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他们更需要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一方面,目前这一群体逐年膨大、国内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加上部分海外学历含金量的降低等因素,都造成了“海归”就业发生转型的局面。另一方面,留学归国者除了具备国际化学习背景,还要兼具海外工作经历,才能为求职或创业增加砝码。   “海归”在吸收外来文化一段时间后,回归本土往往会出现对本国文化的不适应,在行为上常常表现为不容易沟通、没耐心等。专家表示,如果“海归”能够及时调整求职心态,尽量获取海外有价值的实习甚至工作经历,踏踏实实做事,他们的“双文化”背景对职业整体规划还是很有益处的。 “海归”职业规划要精准   提到“海归”,更多人马上想到的是诸如“海归”成“海待”,“海归”就业难等字眼。以下是三个拿到国外硕士学位的学生成功就业的小例子,他们对自己精准定位,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处处留心处处动脑。每一个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希望他们的经历可以给更多处在求职迷茫中的毕业生一点启示。     海外就业进入管理层   人物:王艳   留学国家:日本   专业:自动化控制   《齐鲁晚报》报道,王艳到日本去留学,是以上海大学与日本交换学生的身份去的,还是继续攻读自己的老专业——自动化控制。一年的本科课程结束后,由于考虑在日本呆的时间较少,不论在知识还是能力上都没有太大的提高,于是,王艳选择攻读硕士。  在攻读硕士期间,除了勤奋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外,王艳开始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工作的机会,她的目标非常清楚,“一是与自己的专业相关,二是公司要在上海有分公司。”这样的工作岗位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跨文化交流的优势,而且若有可能,毕业后可能被正式录用派到中国工作。   目标确定之后,王艳通过朋友、网络等方式,开始时刻注意这方面的消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临近硕士毕业的时候,正好有一家公司的跨国事业部招人,王艳非常轻松地通过了面试。在日本,技术人员毕业后办理就业签证比较容易,所以毕业后王艳顺利留在日本工作了两年。今年,公司正好准备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于是总部派她到上海负责统筹工作。王艳每一步的成长,完全在她的计划之中。   专家点评: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是一句众人再熟悉不过的话,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不是很多。精准的专业定位,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踏实的工作,使王艳成为海归成功就业的典范,也使她借助海外的高学历更快地走向了职业生涯的另一个阶段。   100个问题与百万高薪   人物:李琳   留学国家:英国   专业:经济与法律   李琳16岁就去了英国。读完全封闭的女子中学后,她进入英国一重点大学读经济与法律。这个专业是父母跟她一起精挑细选出来的。中国留学生出国,选学校胜过选专业,大多数人都选择随大流的商科或者管理、经济等,专业细分度差,就业针对性不强。经济与法律专业的设置,正是针对经济合作与竞争中出现的与法律产生的交叉领域展开研究,这类人才兼通经济与法律,目前比较稀缺。   在之后的学习和打工中,李琳还跟父母通过网络视频研究了一套非常细密的考试问答,设置有100个问题,囊括学习和职业规划的主要方面,并且总结了相当完备的回答内容。凭借这个,李琳顺利通过了大学和硕士生涯的所有考试。   在最近一次英国本土金融机构的招聘中,李琳从一千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年薪约百万人民币的岗位。   专家点评:不要因出国而出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选择管理类或文科类的专业时,一定要慎重,并不是读了这些专业就能当管理者。专业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增加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性。比如德国的制造业和化工业非常强,而这也正是国外一些大城市今后重点发展的行业,但是很多留学生都挤着去读管理,实在太盲目了。   曾经只有800月薪的“海归”   主人公:小蒋   留学国家:澳大利亚   专业:国际贸易   小蒋大学毕业后去了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留学,获得硕士学位的他回到国内给自己开的月薪只有800元,如今已坐上副总经理的他当然月薪已远远不止800元,而他也已从当初的小职员成为现在公司老总面前的红人。   小蒋说他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自己那时虽说是个留学回来的海归,专业面宽泛,国内国贸专业的毕业生也非常多,自己的优势就是英语(论坛)口语,但工作经验一栏却是空白,从大学到硕士生,他一直都在读书,尤其离开大学到国外留学的几年,更是对国内的一切都非常陌生。因此,工作之初更多的是向公司学习经验。   如今,小蒋已是一家知名公司的副总经理,月薪也从当初的800元升到数万元。小蒋觉得自己最初的低工资就业磨练了现今的坚强的意志,心态也逐渐成熟和平衡,他感到那段经历是非常有意义的,将让自己终身受益。   专家观点:如今单位用人,不是根据你是不是海归来作判断,而是从岗位的要求来选择。任何岗位都有相应的知识能力要求,谁符合这些要求,且符合企业的用人成本,那么企业就录用谁。   所以,海归和非海归的标签是隐性的,只有能力和素质才是显性的。不管你的学历多高,如果你没有真才实学,低工资就业的情况并不意外。如果没有能力,就算降低薪资要求也没用,而如果确实有实力,那么用人单位也不会保持不合理的薪资待遇。   对于金融危机下的海归群体来说,保持平常心,准确定位,踏实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海归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在外留学人员掀起的新的一轮回国浪潮。海归是个令人仰视的名词,标签上都打着高级的烙印。从1872年第一批出外留学生开始,中国已陆续向各国输出多批留学生,从最初的公费留学到现今的自费留学,到海外学习的人员逐年 递增,热情不减。   侨报网消息,中国第一个留学生是近代改良主义者容闳先生,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初,他赴美学习,三年后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咸丰四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在他的推动下,留学热潮从此掀开崭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政府也十分重视外派留学工作,迅即派出新一批青年学生赴苏联及东欧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同他们的上一代不同的是,他们完全为公派留学。这批留苏(东欧)的学子到60年代文革之前陆续归国,起初分布在工业、国防及科学技术诸领域,并逐步领先于其同代人,担任中级官员。至文革后及八、九十年代,这批“海归”达到国家权力的顶峰,包括中共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李鹏、李岚清、尉健行等。   留学生对新中国教育科学文化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中国科学院于1950年成立。1955年首届学部委员共172名,(不含哲学社会科学部)有158位是归国学者,占92%。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留学生在新中国建设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两弹一星、航天技术、医疗科技等领域。   但是,反观当代留学生群体的成就却一落千丈。近些年,中国留学生在外犯罪率普遍上升,手段残暴,骇人听闻,并有低龄化趋势。如:2004年美国肯塔基大学中国留学生张栋涉嫌杀害女友,被警方逮捕,并被控一级谋杀罪。2005年,中国留学生王亮、杨宁和魏巍涉嫌参与杀害日本松本真二郎一家四口。2009年,来自中国的博士生、研究生的朱海洋用厨刀杀死女友杨欣,并凶残地把她斩首。   这一桩桩一件件鲜明的对比,令人咂舌,为何现代的留学生相比之下有这么大的落差?其中的原因有:   一、大部分留学生带有“残疾”。 由于留学生大多是有一定年纪才出国留学,普遍思维已经定性,在国内所受的教育和国外教育差异大,一时难以完全承接得上。加上本身语言障碍大,听不见说不清看不明,无法与外国人正常而流利地沟通,导致许多学子总体学业成绩一般,被认为是带有“残疾”的群体。   二、表面自负傲气实际已被边缘化。留学生的强烈自豪感从国内到国外,遭遇截然不同的待遇后荡然无存。留学生们依旧以曾漂洋过海而洋洋自负,表面风光无限,一回国俨然是“衣锦还乡”、高人一等。但实际上,留学生在国外基本上是过着底层的生活,因为高额的留学学费已经让众多留学生们不得不选择自力更生,即使在国内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国外也得依靠洗盘子刷碗等底层手工活维持生计。有经济基础的留学生们却缺乏进取心,以到处玩、飙车、谈恋爱等为主,普遍沦落到小混混层次,自甘堕落地在边缘徘徊,郁郁不得志,此时正易受不法分子的蛊惑和拉拢,成为彻头彻尾的边缘人。   三、意识形态自相矛盾。出国后,留学生们因国别、文化、种族等方面的差异,加上自身缺乏普世价值理念、缺乏国际视野、缺乏本土文化根底,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宗教信仰,对内受到排挤,对外被宗教异端势力纠缠。所接受的先进教育与国内的传统教育迥然不同,国别间的文化冲击令留学生们无所适从。茫然回国后的留学生们又遭遇到“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尴尬,跟不上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变化,“海归”文凭不再吃香,原有的环境、文化等再受到折腾。于是,许多留学生们愤世嫉俗、人格分裂、挫折感强烈,找不到精神家园,越发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是谁造成了海归们的今日悲哀?   专家认为,首要是教育制度的问题,制约了海归们的创新思维和潜力。国内的教育一直都尊崇传统保守的教育理念,只一味要求学生接收知识,而不允许学生质疑知识,抑制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新思维能力。最主要的是在外语教学上,没有提供适当的环境给学生们操练,仅仅教会外语的语法、知识点,忽略了说读写听的重要性。而且,很多落后地区根本无法做到外语教学从娃娃抓起,直到初中阶段才授课,先天外语能力的不足结合后天教育的错误方式,导致了学生们学外语一知半解,运用能力低,无法达到外语要求。   其次,对海归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事实上,国家还是比较注重海归们的回国创业和就业问题的。但是在两个方面上其实可以再给予放宽:一是收税税率过高。大部分海归们回国的薪水起点较高,但国家的征税点一直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致使海归们要缴纳很高的税费。二是国籍问题太过约束。中国至今仍未采用允许国民带有多国国籍的政策,使得许多带有外国国籍的海归派们对回国创业犹疑不决,流失了许多有意向有能力在国内创业的海外精英分子。因此,要重振海归派们的辉煌,应该下决心率先解决这些问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今困难时期,不仅要废除阻碍海归派们回国的政策,千方百计吸引海归精英回来创业和发展,还要从源头上对未来的海归派们进行更优质更先进的教育,使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力促中国新一轮的成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