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瘙癢是皮膚問題?也可能是這個原因

加拿大都市网

  據國外媒體報道,每到空氣開始變得乾燥時,你會開始感到身體瘙癢嗎?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先審視下自己,「我的洗澡的頻率是多少?」如果你每天洗澡超過兩次,可以試試停止這種做法,只洗關鍵部位,皮膚問題可能就會完全恢復正常了。

  所謂「關鍵部位」是指腋下、腹股溝和雙腳。「洗淋浴或泡澡時並不需要洗前臂之類的部位。」哪怕不用沐浴露,僅僅是熱水便可去除皮膚外層的油脂,而這些油脂可以幫助皮膚保濕。皮膚越乾燥多孔,就越容易受到刺激和過敏。

  這是過度清洗造成部分人群身上濕疹泛濫的原因之一。有些人由於基因原因,天生就更容易患上這種疾病。濕疹本就令人極為不適,況且往往會與一系列由免疫系統失靈導致的病症共生。有濕疹的幼兒更容易在童年時期患上過敏性鼻炎或哮喘等疾病,這些都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又稱「異位性反應」造成的後果。

  如今對清洗髮出質疑似乎是種很怪異的做法。若干年來,「清潔」的理念一直在不斷變化。從最基本的衛生習慣,逐漸演化到種種誇張的「儀式感」。清潔產品越來越多,還按性別、年齡和「皮膚類型」分門別類。而與此同時,濕疹和乾癬等免疫相關的皮膚問題卻在發達國家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此外,雖然治療痤瘡的方法越來越多、越來越昂貴,痤瘡卻和過去一樣頑固難消。

  沒人希望事情朝這一方向發展。此次疫情也許是個好機會,能讓我們重新思考怎樣的清潔程度對自己最有利、以及哪些做法最好停止。首先從最簡單的衛生習慣看起:洗手,每次20秒,每天洗多次。為了阻止病毒傳播,這也許是我們能做到的最有價值的事情了。

  不少人其實並未意識到自己皮膚上生活的數萬億微生物的重要性,而皮膚可是人體免疫系統中最大的器官。2014年,研究人員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開展了一項實驗。他們從一小群志願者臉上刮取了一些樣本,結果在他們的毛孔中發現了蠕形蟎蟲的DNA證據。這項研究引發了轟動,令許多人驚恐不已。雖然高密度的蠕形蟎蟲與酒糟鼻有關,但它們的存在也是有其作用的,蠕形蟎蟲也許會以我們的死皮細胞為食,可謂最「天然」的去角質產品。

  諸如此類的科研發現使傳統的細菌理論有所轉變。我們不再認為,只有殺死微生物才能避免生病。微生物與宿主之間的關係更多地在於大背景和平衡。我們與其它物種並非一定要分個非此即彼,而是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這種新認識也許會對我們的皮膚管理方式造成深遠的影響。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皮膚學家理乍得·加洛(Richard Gallo)近期開展了一項研究。他的團隊將常見於人類皮膚的表皮葡萄球菌(拉丁名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塗覆在一組小鼠身上,並將該菌屬的另一種菌株塗覆在另一組小鼠身上。接着,兩組小鼠都接受了「日光浴」。而塗了某一類表皮葡萄球菌的小鼠患皮膚癌的概率比其它小鼠要低,原因可能是這種菌株會產生一種名叫6-N-羥氨基嘌呤的化合物,而這種化合物似乎可以阻止癌細胞的複製。

  皮膚微生物群失衡並不僅僅是用了太多肥皂和擦洗過猛的結果。我們還會經常接觸到含有抗菌功效的防腐劑。其中為首的便是對羥基苯甲酸酯,常用於延長多種洗護與美容產品的使用時間,如化妝品、牙刷、洗髮水等等,此外還有包裝食品。在用量很少的情況下,對羥基苯甲酸酯是無害的。但經過數十年的積累,這個問題開始愈發引人擔憂。如今,幾乎所有人的血液中和皮膚上都存在對羥基苯甲酸酯。而這種物質會殺死多種細菌和真菌。所以問題不在於對羥基苯甲酸酯是否會改變我們的微生物群,而是它改變的程度究竟有多少。含有對羥基苯甲酸酯的產品會阻斷玫瑰單胞菌(拉丁名Roseomonas mucosa)的生長,而這種細菌可以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後者會在濕疹爆發期間大量繁殖。

  人們對腸道菌群的關注程度遠甚於皮膚菌群,這令在2012年發表了首份人類皮膚細菌與真菌多樣性地形圖的遺傳學家朱莉·賽格里(Julie Segre)感到十分惱火。「我不明白人們究竟為何對腸道菌群和皮膚菌群所持的態度完全不同。人們一邊喝着益生菌酸奶、想讓腸道里充滿益生菌,一邊又拚命用着殺菌洗手液。」

  風險投資人已經投入了成百上千萬美元的資金,試圖改變這一現象,希望益生菌產品可以作為一大賣點、成為人們每日護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與此同時,研究人員正在測試「細菌療法」的療效,試着將前面提到的玫瑰單胞菌噴在濕疹患者的內側手肘上。據首席研究員介紹,在每周兩次、一共六周的治療過後,大多數患者的紅腫和瘙癢等癥狀都減退了。甚至在治療停止後,還有受試者報告稱自己需要服用的類固醇劑量減少了。

  目前最有希望的不是益生菌(即微生物本身),而是益生元,即各類「可以促進微生物繁殖」的產品。普通的益生菌早已存在,我們也許用不着再做大力推廣。市場上已有的一些產品也許可以當成益生元來使用,比如以黏土為基底的除臭劑,它們可以吸收皮脂,也許可以限制產生臭味的微生物的繁殖。

  而從根本上來說,讓孩子們從小多多接觸自然界也許是維持健康皮膚菌群的最好方法。畢竟我們是與其他人類、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進化的。當然,疫情限制了我們待在戶外、接觸他人的時間。就目前而言,針對性的衛生習慣(記得洗手!)和保持社交距離仍然是至關重要、關乎生死的醫學干預手段。但拚命殺菌並非長久之計。就像任何藥物一樣,用得更多並不代表療效更好。在根除「假醜惡」的同時,我們還要努力尋找「真善美」,這也是疫情期間的主旋律之一。

  最後要說的是,千萬別再摸自己的臉了,否則臉上的蟎蟲們可能會對你感激不盡哦。(科普中國,圖片來源pixabay)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盖茨曾认为这种习惯是懒惰 现在是他拥有健康大脑的第一要诀

理疗师希望你了解的疼痛管理小贴士

3个原因告诉你为什么会在半夜醒来

看日食时没有戴合适的眼镜?如何判断您的眼睛是否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