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U學者找到使人更快樂的依據:施比受更快樂

加拿大都市网

■ SFU 教授阿克寧的研究證實,施比受得到更多快樂。 SFU 網上圖片

本報訊

在英語中有一句諺語,「施比受更好」(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receive)。卑詩省一位女教授,就一直在尋找這個說法是否有科學證據。近日,她終於找到證據了。

西門菲沙大學(SFU)心理學教授阿克寧(Lara Aknin)最近在大學向聽眾介紹她的研究結果她說,要給大家介紹的研究成果題目是:使人更快樂的科學根據。能為別人花費時間和金錢的人,通常比那些只考慮自己的人更快樂。尤其是基於一些正確的理由,為別人花錢就更讓花錢者覺得快樂。

阿克寧近年來花了很多時間,思考那些樂於施捨的人,會不會,何時會,為什麼,以及能得到怎樣的情緒回報。

到目前為止,她和她的研究夥伴已經發表了諸多研究成果,包括在2008年通過實驗,證明了哪怕為別人只花5塊錢,就可以帶來比自己花5塊錢更多的快樂。而在2013年又證實,這樣的實驗結果,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貧窮國家,乃至小規模傳統社會都是相同的。

快樂首先來自於良好社會關係

她的最新研究是與另外兩名學者一起完成的,研究報告題目是「樂觀情緒與推廣有益社會行為「。

這篇論文有3個主要內容,一是積極的情緒可以增強有益社會的行動;二是積極的情緒,例如樂觀,可以帶來有益社會的行為;第三,從事有益社會的行為,可以帶來積極的情緒。

文章認為,人類本來都是親社會的。人們願意幫助別人,可能出於各種原因;而人們關注的是積極情緒的作用。

積極情緒不僅可以幫助人們獲得正面的經驗,也可以促成未來的相似行動。簡言之就是,有證據表明,積極情感在人的成長期間,能夠促進親社會行為並得到獎勵。

在對成人的研究中,他們曾隨機選擇了700個成人,發給他們一份調查問卷,問卷上把快樂程度分為10級,讓受調查者選擇自己大概屬於那一級。然後選出自認快樂程度最高的70人,再對他們進行深入調查。

結果大多數都是有很好的社會交往和朋友圈,也有的是從參加體育運動獲得快樂。

助人確實也可帶來更多快樂

阿克寧稱,除此之外,通過幫助別人收穫更多的快樂也是一種方式。無論是捐血,還是為他人付出時間,受到無私或其他原因的激勵作出善行。

這些人在情感上獲得的快樂回報,要大大高於以自我為導向的行為。

阿克寧還曾研究慷慨助人的動機,會帶來怎樣的結果。

她說,並非所有的給予都一樣。慷慨的行為通常都是出於對他人的關心或關心,但「親社會行為」也可能是出於自私的目的。例如有人捐款可能是為了出名或稅收抵免,也有人是為了給同事給老闆留下好印象。所以,她也研究以自我目的為導向的給予行為,會帶來怎樣的經驗和情感回報?

給予和快樂之間是雙向關係

她的研究還發現,給予和快樂之間不僅是單向關係,而且是雙向關係。她指,幫助別人可以讓人感到快樂,而快樂的人更有可能願意幫助別人。無論是對成人的研究,還是對兒童的研究,都存在這種積極的反饋循環可能性。阿克寧說,孩子們從兩歲開始就有能力做出幫助別人的行為了。他們在一項實驗中選擇了64名20個月大的孩子,然後觀察孩子們的給予行為。觀察孩子們在把東西給予別人時的表現,其中有一樣是屬於他們自己的物品,另一種是屬於實驗者的物品。研究發現孩子們在給出屬於自己的物品時,笑得更多。她的研究成果,獲選入加拿大慶祝建國150周年系列講座的150個題目之一。

資料來源:加拿大國際廣播電台(RCI)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ASUS华硕ROG Ally掌上游戏机 原价899.99史低特价699

打击校园示威潮|美国众院扩大“反犹”定义 “针对以色列国”即踩界

“巴勒斯坦自由”成员于省议会展示头巾遭驱逐

热门补充剂姜黄到底有没有副作用?姜黄影响药物治疗的3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