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烙餅攤雞蛋 北方美食清淡爽口

加拿大都市网

本報訊 北方人除了愛麵食,對烙餅也一直情有獨鍾。老北京有句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8月11日到20日是末伏。末伏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末伏來了就意味着,由夏入秋,由熱漸冷。但正所謂「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這幾天仍舊高溫不減,暑熱最易傷心勞神,因此在飲食上還需注意。

傳說在春秋時期的秦國,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涼環境避暑,另一方面又舉行相應的風俗活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三伏食俗文化。

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考慮,以前農業落後,也沒有暖棚設施,沒有更多夏季青菜供應百姓,夏至數伏時正是
蔬菜青黃不接斷檔之時,加之北方伏天天氣炎熱,汗流浹背的人們都願在此時做一些簡單少油而又清淡爽口的美食,因此衍生出伏天吃餃子、麵條、烙餅的食俗。

也有一說,三伏天要吃「烙餅攤雞蛋」,主要是突出一個「補」字。在三伏當中,中伏的時間往往較為漫
長。到了三伏的時候,人體消耗已經到了一定程度。所以,這個時候要適當多補充營養。烙餅攤雞蛋中有油,有高蛋白的雞蛋,很適合在這時候吃。

唐宋兩代之後,餅開始成為以麵粉製成的圓形麵食,出現了多種配料帶餡的餅、千層餅、酥油餅、家常餅
及薄餅等,逐漸在北方地區流行,尤其在北京,至今仍是人們喜愛的一種主食。著名「吃貨」梁實秋先生就曾寫道:餅而曰烙,可知不是煎,不是炸,不是烤,更不是蒸。

如果做家常餅,手續最簡單。家常餅是薄薄的,裏面的層次也不須太多,表面上更不須刷油,烙出來白磁
糊裂的,只要相當軟和就成。以往北平婦女自己不動手,可到衚衕口外蒸鍋鋪油鹽店之類的地方去定製,論斤賣。一斤面大概可烙不大不小的四張。

除此之外,北京的蔥油餅也是一絕。儘管不少地方都有賣,但最標準的還是老北京人家裡做的。不同於南
方的蔥油餅,北京的蔥油餅薄而大,做的時候講究層多、蔥多,而油不太多。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