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疲倦?吹風機舉不起來?警惕癌症近了

加拿大都市网

SOURCE都市报

風濕科疾病大多由免疫系統紊亂引發,當病發後,如能及早診治及得到適當控制,基本上生活如常。然而有部分風濕科疾病與癌症有關連,病人有較大機會患癌。如不幸罹患兩惡疾就一定前景灰暗?今期風濕病科專科醫生為大家解構如何積極面對。

文:陳旭英

從事飲食業的何先生大約5年前發現身體長期疲倦,縱使放假整天在家休息,翌日仍感渾身乏力。初時,他並不知道這可能是疾病病徵,直至一個月後,他洗頭髮後用電風筒吹乾,但拿風筒的左手愈來愈感到無力,加上平日上下樓梯更感乏力,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可能身患怪病,於是見家庭醫生,幾經波折再進行多項檢查,終確診多發性肌炎。

「其實我一向以來都算身體好,沒有大病過,估不到一發現患病,便是大大劑的重症!」何先生說。他憶述家庭醫生曾懷疑他患上重症肌無力症,但當進行多次抽血檢查及經專科醫生追查後,才發現患上一種稱為多肌炎的疾病。

幸好何先生當時受影響情況未至於太嚴重,在藥物控制下尚且生活自如,仍能工作。然而家人卻比較擔心,因為多肌炎患者有較大機會患癌,所以這些年來,何先生需要見多位專科醫生進行各種檢查,初時他感心力交瘁。

「因為各科醫生的複診,分別在不同日子,不同時間,有時要到另一區的醫院,而見醫生、抽血、照掃描等等,每次都花大半天,實在感吃力。

幸好確診多肌炎至今已經5年,經歷這麼多次的檢查,都沒有發現癌症,要感恩……」何先生說。

多發性肌炎確診首年患癌風險高

何先生之所以要定期複診監察身體會否有癌變跡象,是因為研究發現,大約兩成皮肌炎患者會患癌。

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嘉恩說,在風濕科疾病中,的確有個別病症與癌症有關。

「外國有研究指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患淋巴癌風險比一般人高,但不代表有類風濕就會有淋巴癌,所以不必一開始就千方百計篩查病人是否有癌。

然而免疫系統疾病中的肌炎,研究確認大約有兩成病人,在確診後5年內患癌。 」陳嘉恩醫生說。
肌炎分為皮肌炎(Dermatomyositis)及多發性肌炎(Polymyositis),兩者均為肌肉的長期炎症,是由自身免疫系統引發的結締組織疾病,其癥狀包括紅疹,以及肌肉力量日漸減退。

「皮肌炎患者有較大機會患癌症,有研究指其風險是健康人士的6倍,多肌炎的患癌機會則是健康人士的兩倍。患癌時間亦有分別,研究發現肌炎患者在出現病徵後的一年內,最大機會出現癌症;2至5年後,患癌機會降低。」陳醫生說。

陳嘉恩醫生說,個別有高風險因素的病人,需要定期進行癌症篩檢。

八個高風險因素

外國研究以癌症標準發生比率(Standardize Incident Ratio of malignancy cancer,簡稱SIR)高於一就屬高風險。皮肌炎患者首年SIR是17,其後的1至5年,此比例下降至2,5年後就再下降至1.3,即發病首年罹患癌症機會最高,如果發病1至5年都沒有發現癌症的話,往後風險再降低。

雖然肌炎患者的患癌風險較一般人高,但當中亦有高風險因素及低風險因素。

陳嘉恩醫生說:「並不是所有肌炎病人都一定會患癌,有些患者有較高風險因素的,他患病的機會率自然較高;另一部分患者是有了某些因素,因而令患癌風險下降。」

以下是高風險因素:
一,年逾60歲。
二,男性。
三,病情影響食道人士。
陳醫生解釋:「肌肉炎通常都是手部近端肌肉乏力及不適,典型例子是舉高手用電風筒吹乾頭髮時感乏力,要中途休息;近日一名來求診的男性病人向我表示,乘搭高鐵時無力將行李放上行李架。
肌炎影響食道並不常見,但如果有此問題,要非常小心處理,一是代表疾病較惡,二是患者較大機會有腫瘤。至於為何有較大機會引致腫瘤,暫時原因不明,但相信與免疫系統有關。 」
四,發炎指數高的病人。
陳嘉恩解釋,皮肌炎病人抽血化驗發炎指數,大部分結果是正常,但如果病人的發炎指數高的話,就有較大機會有癌症,需要密切監察。
五,有皮膚潰爛、皮膚呈黑色病徵的病人,亦有較大機會出現癌症。
六,有血管炎的肌炎病人。
七,病發過程很快速的患者。陳醫生解釋,肌炎病情可以急性或者亞急性地出現,有些患者在發病四星期後已經很嚴重,這種就屬急性,這類患者日後的患癌機會亦較高。
八,帶皮肌炎抗體TIF1-γ(transcriptional intermediary factor 1 gamma)或NXP2。

高危癌症種類
另外,附腫瘤綜合症(paraneoplastic syndrome,即與腫瘤密切有關而發病的神經疾病)的患者,都有較高機會患癌。這類附腫瘤綜合症可以是癌症出現後,才有肌炎,亦可以是差不多同一時間出現肌炎及癌症。

陳嘉恩醫生亦指出,某些病人的肌炎極難治療,或者容易複發,亦要特別留意及追查原因,會否已經出現癌症。而肺癌病人又同時發現患肌炎的話,如果能夠治好肺癌,肌炎也就會得到改善。
血鈣高人士要小心,因為癌症如擴散至骨骼,病人的血液中的鈣質成分會較高。

皮肌炎患者如不幸有上述風險因素,他們最大機會患哪些癌症?陳嘉恩醫生說,西方的研究報告發現有三大癌症與皮肌炎有關,分別是乳癌、肺癌、大腸癌。而不同地區患者患癌的種類亦有不同,南中國地區患者較多患鼻咽癌,其次是卵巢癌;而多肌炎患者與何杰金氏淋巴癌有關。

陳嘉恩引述2016年台灣研究報告,200名皮肌炎及多肌炎病人當中,17.2%有癌症,當中皮肌炎患者有23%患癌,多肌炎有8.9%患癌,所患的大多是鼻咽癌及乳癌。

另一份2018年北中國進行的研究報告,240名皮肌炎病人,最多人患肺癌。

因為皮肌炎病人有較大機會患癌,所以當風濕科醫生確診病人有TIF1-γ或NXP2抗體的皮肌炎時,會立即為病人進行篩檢有沒有癌症。昔日政府醫院病人會被轉介見各專科醫生,例如見婦產科專科篩檢是否有乳癌或卵巢癌,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檢查有沒有鼻咽癌,另外會安排做電腦掃描,以檢視肺部及腹腔有沒有腫瘤。

但這種「斬件式」的檢查,未必對病人最有利。陳嘉恩說,現時會建議病人接受正電子掃描。研究確認,進行正電子掃描的敏感度及準確度,媲美由不同專科醫生檢查(如超聲波丶電腦掃描丶抽血驗癌指標等)。

至於病人相隔多少個月才做一次正電子掃描,要因應病情而定。如有上述兩個抗體,可能每隔一年就要做一次正電子掃描;病人如有新發現的問題,例如突然體重下降或身體不適,就可能需要正電子掃描檢查。


治療免疫系統疾病的甲氨蝶呤,如大劑量使用亦可以抗癌。

勉勵患者 樂觀面對

如發現皮肌炎患者出現癌變,會轉介腫瘤科治療。期間風濕專科醫生亦會因應病情調節藥物,因為部分調節免疫系統藥物不適合癌症。陳醫生說,新一代藥物如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一種),對曾經有癌症的皮肌炎病人當中是最安全的一種藥物。其他的生物製劑類藥物,如病人在5年內曾患癌症的話,並不適宜。

一般來說,醫生會用甲氨蝶呤治療皮肌炎及肌肉炎,但如果病人有腫瘤,醫生會停止處方甲氨蝶呤及免疫系統調節葯,並再由臨床腫瘤科醫生因應病人的情況而作出相應治療。抗癌治療基本可以控制免疫系統疾病,故無需再另行處方免疫系統調節葯。

陳醫生曾治療一位皮肌炎患者,病情難控制,皮膚上經常有疹子,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檢查是否有癌症,幸好跟進病情多年,都沒有發現癌症。

雖然皮肌炎屬長期疾病,難以完全治癒,再不幸患上癌症的話,對患者身心都是打擊及煎熬,但陳嘉恩勉勵患者以樂觀態度面對。她引述台灣研究指出,這類病人10年後仍然生存的,達65.5%,即大部分可以存活10年以上。癌症可治療,最重要是及早發現病人的癌症,及早治療。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中国对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3国试行免签政策

2.2折后还有优惠券!带过滤高压手持花洒原价186现仅售38.22

杜鲁多悬了!多伦多“铁票仓”丢失,保守党绝地反转赢得补选!

烟三文鱼是生还是熟?这1类要小心吃!感染李斯特菌严重恐流产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