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民在美國落地生根不斷轉型 如今面臨貿易戰影響

加拿大都市网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40年來,也影響海外華人社區的繁榮,美國紐約市新僑區法拉盛即深受其惠。資料圖片

星島日報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40周年,除了中國國內經濟騰飛,社會及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外,也推動了經濟改革開放政策,大量學生出國留學,學習美國高科技術,推動中國經濟與各個層面一日千里發展,加上開放政策下親屬移民到美國與家人團聚,帶來資金和技術,其中紐約市的傳統僑社商業形態,由過往的家族小生意轉型為大型的集團式經營,不但成為僑社經濟主力,在主流社會也有舉足輕重作用。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對紐約等華人移民有近200年歷史的僑社衝擊和形態變化,最為明顯,曼哈頓華埠從過去以廣東省台山等五邑人為主流,粵語和台山話為主,由於文化的不同,抗拒普通話和台語等其他省籍方言,隨着近20年來中國各省市移民數量增加,今天的華社已是個南腔北調相容並存的大中華社區,這種現象在新興的皇后區法拉盛尤為明顯。

在紐約有「第二華埠」之稱的皇后區商業重鎮法拉盛,20多年前還是一個只有羅斯福大道上一條街的「蚊型」華人商業區,台灣移民和少數香港移民開發商業,當年在法拉盛購買商鋪投資和置業的還很少。隨着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大陸移民湧入和商業資金投入開發級市場、大型餐飲業等,再加上台灣移民多年經營的基礎,今天的法拉盛已是紐約市多元族裔移民社區的標杆,在紐約市經濟設佔有重要地位。

法拉盛「老僑」、法拉盛華人商業促進總幹事杜彼得,是早年一批為法拉盛建設作出貢獻的台灣移民、法拉盛社區轉變的活歷史見證人,他肯定中國經濟改革開放是催化法拉盛成為紐約市主流經濟發展社區的關鍵元素。杜彼得說,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在短期經濟轉形上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且也直接影響到海外華人社區的繁榮,紐約的新僑區法拉盛深受其惠。

杜彼得指出,2000年後大量中國資金湧入,形成強勁的房地產購買力,各式大樓拔地而起,幾幢舊樓房出售即能合法變成一塊不錯的有效建地,落成後可通過不錯價位迅速售出。這個現象,啟動了各行各業良性發展,例如開發、營造、銷售、餐飲及服務業等。這樣不僅提供令人刮目相看的就業與消費市埸,也使主流社會驚訝地發現華人社區潛力。杜彼得稱,法拉盛僑社從被稱為「小台北」、主要以台灣移民為主的社區,蛻變為今天在法拉盛緬街、羅斯福大道等中心街道,除台語、粵語以外,更多聽到的是來自中國五湖四海的鄉音。

杜彼得還表示:「這種中國方言並存現象,讓我們體會到,中國和平崛起之後,竟在不知不覺中,使得擁有兩岸三地華人聚集的社區間接產生有利影響。」更積極的意義是,華人不再以過客心態自我矮了半截,反更有自信地融入本地社會,所表達意見更受重視。 (星島日報記者陳裕光紐約報道)

華人移民類型不斷轉變 中產階級頻現

美國南加州由於氣候好,華人商業活動集中,教育水平高,所以是許多中國移民的首選地方。按人口普查資料,光是洛杉磯的聖蓋博谷,以華人為主的亞裔數量就比美國48個州的亞裔人口總和還多。

■南加州洛杉磯市的傳統華埠。資料圖片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發展速度為世界各國所驚嘆,而華人移民類型也不斷轉變。洛杉磯加大(UCLA)亞太中心社會學教授周敏博士指出,近年海外移民人口激增,成倍增長,以大陸人口為主。在美華人女性生育率較低,但教育水平高、事業奮鬥。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改革開放後移民潮正式開始,加上美國親屬移民政策的優惠,使移民的類型更加多元化,出現大量高科技人才、城市中產階級。

據羅省中華總商會主席庄佩源表示,他找不到任何一個地方像中國那樣有如此巨大改變,中國經過40年改革後,發展水平已趕上世界的一流國家,成為頂尖大國,南加華人也引以為榮。庄佩源說,30年前在雲南開會的時候,如要致電回美,必須在電訊局排隊打電話,如今中國通訊系統已是世界頂尖。

美國華人聯合總會會長李社潮指出,南加州作為擁有龐大華人群體的地區,40年來社區的變化發展頗有代表性,具體呈現出幾大特徵,亦即華人社團數量增多、社團成員數目上升,以及社團成員背景多元化。李社潮提到,改革開放前十年出國的群體與近十年的僑民本身出現很大差異,這也體現在個人心態、目標、素質等方面。

從歷史發展脈絡來看,改革開放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後,首先帶來了留學潮,也就是說留學生成為了最先走向美國社會的代表群體。留學生打開華人入美的突破口,接下來就是各類行業領域的商人群體湧入,涉及科技、貿易、物聯網等。行業的多樣化自然帶來社區成員多元化,包括在美華人的文化、身分、教育背景等。她以「包羅萬象」來形容社團成員的組成。來自五湖四海、兩岸三地的華人,不僅在社區貢獻知識及資源,更把家鄉文化特色帶到南加州。(星島日報記者井雋弘、李青蔚洛杉磯報道)

■■洛杉磯華人超市員工在布置年貨貨架。中新社
 

金山僑社翻天覆地 新一代華人落葉生根

「三藩市灣區的僑胞從來沒像今天這樣揚眉吐氣!」中國海外交流協會顧問池洪湖提到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形容金山灣區的華人世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福建籍的池洪湖,1960年代移民到美國,見證了美國華人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和變化,他說,「這一切都離不開中國的安定、發展、強大。」

■紐約華人在慶祝中國農曆新年。路透社資料圖片
 

池洪湖指出,中國推動改革開放,有多個關鍵的節點:1971年,中國回到聯合國,開始與西方國家接軌;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1979年建交,世界開始關注中國;1976年,鎮壓「四人幫」,鄧少平推動改革開始,深圳、汕頭、廈門三大特區、「一國兩制」的實施,中國國運開始。中美建交,推動海外華人華僑回家鄉,池洪湖說,他們參加廣交會、投資開廠,把技術、資金、管理、市場帶到了中國,經濟特區成為當時中國大陸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

經濟上,昔日的金山老華僑大多從事貨倉、洗衣、餐館等低端的服務行業。1980年代開始,大陸來的新移民很多,華人經濟實力顯著增長,華人華僑在美國影響力也與日俱增。現在,在各種行業都有華人身影。電腦、網絡技術、生物醫藥、大數據及人工智能、金融投資、地產開發、建築、教育、文化藝術等,已經融入主流,推動當地發展。

過去,衣錦還鄉、落葉歸根是老華僑的夢想。現在,新一代華人是落葉生根,他們參政議政蔚然成風,積极參与社會事務,爭取話語權;他們運用選票躋身政壇,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改變時代。中美間互訪、旅遊、求學等,也大大刺激了金山灣區各行各業,中國許多新的消費模式,在美國社會異軍突起,代購業務方興未艾,金山灣區一些商店已經可用微信支付。中美雙向留學、夏令營、尋根等市場也越來越蓬勃發展。池洪湖表示:三言兩語說不完,這是一個美好時代,生逢其時,見證了時代大變遷!(星島日報記者黃偉江三藩市報道)

中美貿易戰 影響加州農業及地產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經濟在這40年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全球經濟佔有額僅為2.7%,一下翻了5倍,達到2017年的15%,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期間中美關係變化高低起伏,近來中美貿易關係再度緊張,中美間互加關稅,貿易戰升級。三藩市灣區的經濟學家表示,中美貿易戰對加州的農業以及地產均會帶來影響。

■華人移民類型轉變

前IBM大中華區營銷主管、現任私立三藩市大學(USF)商學院教授鄺鐵誠表示,中國改革開放40年間的變化全世界有目共睹,全國GDP翻了82倍,2017年達到12.24萬億元,中國人均GDP從1978年100美元提高到2017年8000美元,超過8億中國人脫離貧困。

鄺鐵誠認為,中美貿易戰對中美雙方來講當然都是會有損失,但中國來講這種損失並非致命,是可管控的。對於加州和三藩市灣區本地而言,鄺鐵誠認為,中美貿易戰對加州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首先加州是農業大州,向中國出口水果、堅果、大米以及紅酒等,向中國出口的農產品比重佔到全部出口量的25%到30%。屋侖港作為北加州最大港口,來自中國以及開往中國的貨船比例也佔到近50%。另外,三藩市以及洛杉磯市中心的大量商業高檔住宅建築,都是來自中國的投資。因此如果中美雙方持續或升級貿易戰,對加州來說影響不能小覷。

三藩市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徐立博表示,從經濟學原則上說,兩國之間貿易是由國際分工決定的,中美之間的貿易差也是市場自然決定,美國向中國加收關稅也許短期內可看到利好結果,但是從長期發展來看,這種過度干預市場行為,是會起到反效果的。(星島日報記者李娜三藩市報道)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北约克野生狐狸中毒 获“跨物种输血”治疗后痊愈!

多伦多油价明日涨!

多伦多天气油价汇率 今日晴最高13度!

性能强大!家用空气净化器 打6折到手仅1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