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傳奇神父:不走進華人社區 教堂就沒落了

加拿大都市网

■顯聖容天主堂神父盧樂民(左)與新任主任司鐸羅際元。
 
在7月1日上午11時5分左右,前往華埠顯聖容天主堂的民眾們在彌撒結束後魚貫而出,主持彌撒的盧樂民神父垂手站在教堂大門旁,向每位教友道別——這是他卸任華埠顯聖容天主堂主任司鐸後的第一天,來自台灣的華人神父羅際元,將成為接棒者。
 
「盧神父,謝謝你,你多保重!」一位年長的女性教友握著盧樂民的手說。「盧神父,今早飲茶嗎?」另一位男性長者用粵語親切地問道。盧樂民一一微笑問候回應,目送眾人走出教堂。隨後,他回到辦公室脫下外袍,靠在椅背上喝了一口冰鎮礦泉水,這是他在忙碌了一個上午後享受的第一口清涼。
 
對於常去顯聖容天主堂以及華埠的人來說,盧樂民並不陌生。來自瑪利諾會的盧樂民在顯聖容天主堂擔任主任司鐸逾27年,聆聽着包括華人在內的移民的困難與心聲,目睹了華埠及曼哈頓的歷史變遷,見證了天主教堂與學校的興衰起落,最終也成為華埠傳奇的一部分。
 

■顯聖容天主堂位於華埠中心,是許多華人教友周日參加彌撒的地點。
 

顯聖容天主堂位於的華埠中心地帶曾是惡名昭彰的五點區的街道上。 這座教堂建立於1801年,最早是荷蘭路德教派使用。當曼哈頓的荷蘭人越來越少,而說英文的人越來越多, 它就演變成為聖公會。 羅馬天主教會於1853年買下這棟建築,由古巴流亡神父斐利斯維瑞拉創立堂區。維瑞拉神父服務的主要對象是貧窮的愛爾蘭移民。當愛爾蘭人同化了,教堂座椅上坐滿了意大利人,之後意大利又遷至上城。

「真正的跳板在中國人抵達時來到了,否則教堂就沒落了,」盧樂民說。「愛爾蘭人和意大利人承襲天主教的傳統,而許多中國人並沒有,我們必需走出去進到他們的社區,邀請他們來教堂。」

盧樂民說,在過去27年里,華埠及曼哈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量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湧入,許多教堂與教會學校關閉,但顯聖容仍維持得不錯,我想原因在於我們提供多元化的服務與活動,尊重每種族裔與文化。」

精通粵語對華埠有歸屬感

盧樂民於1942年誕生於布碌侖的賓臣墟,1960年畢業於Power Memorial Academy。後來進入瑪利諾神學院,畢業後於1969年5月24日晉陞司鐸。 晉鐸後他最初被分配到香港的瑪利諾會任務區,在香港中文大學學習中文和研究亞洲宗教。

1982年盧樂民被選為香港瑪利諾會的區會長,1984年被選為瑪利諾副總會長和瑪利諾總理事會理事,他擔任該職直到1990。1991年,精通粵語的盧樂民成為顯聖容天主堂的主任司鐸。 1992年教堂內部亟待整修,他負責監工。 2001年,隨着教堂和毗鄰的學校外部的維修,在教堂前加設街燈。2003年慶祝顯聖容堂成立175年。 十五年後,教堂和學校在盧神父的領導下繼續擴展。

談起過去的27年,盧樂民對華埠及前來教會的教友充滿感情,「這麼多年來,我覺得對於華埠產生了一種歸屬感。有這麼多人向你訴說他們的遇到的問題,很多人是嬰兒時還是我做的洗禮。」盧樂民說,其實現在前來教堂的80%的人都來自於布碌侖和皇后區,「因為絕大部分華埠以前的居民都搬去了布碌侖和皇后區,但他們沒有改變來這裡的習慣。」

盧樂民表示,自己雖然退休,但是未來也許會每周或者每月前來顯聖容主持一兩次粵語彌撒,為有需要的民眾提供服務。

2001年9月11日,在辦公室的盧樂民接到下城警局的電話,稱世貿中心起了大火,現場需要神父為傷者、生還者提供服務。盧樂民放下電話後,立刻奔赴現場,「我到現場後都震驚了,到處是被燒傷的人、流血不止的人、尖叫哀嚎的人。」他沒有多想,立刻為傷患提供服務與安慰,而他絲毫沒有意識到死神正在向他逼近。

「當時沒有人想到樓會倒塌,」盧樂民回憶說,當他全神貫注在世貿中心南樓照顧傷患時,突然倒塌的瓦礫將他困住,「我在廢墟中被困了大約8分鐘,後來幸運地逃了出來,剛跑到樓的轉角,樓的正面就塌了下來,當時跟我一起進行救援的停在樓下的救護車被壓得扁平。我幸運地撿回了一條命。」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加国四省Facebook用户可申请赔偿 平均可获$35

Amazon自产8寸平板电脑 原价149.99特价109.99

多伦多滨水区要新建一座漂亮的新桥

尾灯可能故障!福特将在加拿大召回某些皮卡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