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的背後不是余秀華 而是千萬個王彩玲

加拿大都市网

SOURCE来源:凤凰网

范雨素

在余秀華通過詩歌變為中國的一種社會現象後,育兒嫂范雨素的非虛構文學作品《我是范雨素》火了。被捲入刷屏狂潮的讀者們興緻勃勃地臆測:范雨素是下一個余秀華嗎?

對余秀華和范雨素的消費,卻是一種借他者檢視自身的「異域風情」,即已經被城市化和現代知識體系馴化的人群,在城市和現代化帶來的靈感、源泉枯竭後,一方面從國外文化中找到新動力,一方面間歇性的回到自己的鄉土。

范雨素是不是下一個余秀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消費的盛宴過後,我們能不能真的去關注她背後千千萬萬個王彩玲,以及廣袤鄉野上更多無力發聲的群體。

在余秀華通過詩歌變為中國的一種社會現象後,4月24日,《界面》旗下的非虛構欄目《正午》推出《我是范雨素》一文,短短一天內十萬加,迅速刷屏朋友圈,出現了余秀華詩歌剛出現在互聯網時類似的現象級討論和傳播。

雖然手機這種閱讀方式,並不能以完美的閱讀體驗呈現這篇文章豐富的社會意涵,但由於作者的「底層」身份、超過一般寫作者的行文水平、「像位人類學家,寫下村莊的、家族裡的、北京城郊的、高檔社區生活的故事,寫下對命運和尊嚴的想法。」足以突破了存在或矯揉造作、或空洞乏力、或精神分裂、或偽非虛構的公關文等問題的中文社會紀實寫作。

若用一個詞概括何為成為現象的根源,那就是「野生」。生自鄉野,成長自鄉野的范雨素,用野趣的、有荒野穿透力的文字,記錄了一個有美好記憶的鄉土和被城市化撕裂的鄉土與社群,並打動了對中國當下社會有類似體驗和共鳴、又一次觸發了集體記憶中的「懷鄉」情緒。無論是文章還是她本人,都值得觀察和討論。

非虛構知識生產的「發現者」和「讀者」 

首先要問是誰在發現范雨素?這要從附加在范雨素背後的「非虛構寫作」這套知識生產體系來看問題。根據《正午》的記者手記,人類學出生的專欄作家淡豹在皮村採訪范雨素過程中發現其文風的獨特性,和郭玉潔共同編輯後,才成就了今天公眾在互聯網上看到的范雨素。

正午的記者和專欄作家們,擅長於非虛構的「故事」。這種既古老又新穎的知識生產工具,它得以那那些在激烈的、粗暴的正式評論和社交媒體評論,或者在枯燥的、八股的學術論文和研討會中,無法呈現的關於「人」的敘事。

非虛構並不像人類學和社會學那樣是西方舶來品,是中國文學,這個文化遺產寶庫,結合不同的知識生產行業,經過上一代的「報告文學」、「特稿」、「深度報道」、「調查報道」等不同形式的變體後,加入了更專業和精緻的寫作工具。

1
2
3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加拿大男子试用特斯拉的一个新功能引发事故 损失数千元!

安省亚裔女子用餐馆给的幸运饼干中了$10万!

Costco最新店内五月优惠券 大量特价

今年山火季节又至!加拿大如何为此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