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聊聊 一腳踏進滑鐵盧(上)

加拿大都市网

 
 
 
 
 
滑鐵盧,男女老少都能耳熟能詳,自然得歸功於一代梟雄拿破崙。當然,此滑鐵盧非彼滑鐵盧,只是南安省的一個小城Waterloo,卻也是遊客趨之若鶩,情有獨鍾之地。況且,離多倫多也就一腳之遙,無疑是一日游的首選。
 
如果說拿破崙遭遇滑鐵盧,是事故,是霉運的話,那麼走走聊聊遭遇滑鐵盧則是心甘情願。原因就是吃不到葡萄,那就找個影子替代吧。不過,此滑鐵盧跟彼滑鐵盧,還真有些關係。1816年,小城正式設立為行政村時,正好 Battle of Waterloo滑鐵盧戰役結束不久。這場戰役中,英國普魯士聯軍大敗法軍,從而一舉終止了開戰多年的Napoleonic Wars拿破崙戰爭。普魯士是德意志境內最強的邦國,而這裡正是德國移民社區,於是,喜慶的德裔居民就把自己的定居地命名為Waterloo。
 
德國人的小鎮
 
要知道為何德國移民會聚集在此,就得回到兩百多年前。1784年,Iroquois部落從皇家分得該處很大的一塊地,共計2730平方公里,但很快就賣出了一部分。其中,有38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在1796至1798年間,通過Crown Grant賣給Richard Beasley的。美國賓州的一些門諾教徒,則又從Richard手上買了些地,並於1804年舉家遷入,可謂第一波移民。次年,又有26個 Mennonites門諾教徒團購了Beasley手上所有未賣出的土地。這些教徒,很會經營,把自己的地再分成更小的地塊出售,從而慢慢形成了社區。1815年滑鐵盧戰役結束後,這裡成為德裔流行的移民地。到1840年代,德裔人口已佔絕對多數,遠超門諾教徒。
如今緩步老街King,依然可以感受到舊時的痕迹。除了新地標市政廳外,安然矗立着一棟棟百多年的老屋,有的還掛有解說歷史的銅牌。從陳舊的建築外貌里,也依稀可見德意志的元素。最有特色的是那座建於1857年的啤酒廠石砌車間,一排排的窗戶,也都裝着木門;前面的空地上,則堆着小山一樣的木製啤酒桶,構成了一組視覺獨特的風景線。也許德國佬太好酒,所以老街上有許多啤酒坊的遺迹,還立有銅碑解說。
在King和William交會處,有一個亭子很特別。橫樑上飾有和城市有關的圖桉和景觀。亭子中央有一個高高的玻璃櫥窗,裡邊安裝了一組由計算機控制的會發聲的電動木偶。木偶形象是微縮的樂隊和舞者。木偶的動作、聲音及輔助的燈光,可以隨着季節或節慶而變化。這是Waterloo市政廳於1984年安裝的,取名為Oktoberfest Heritage Timeteller。Oktoberfest正是特指德國人十月啤酒節。
 
追隨大師霍金的蹤跡
 
坐在老火車站寬闊的站台上,有一種懷舊情緒。看着鐵軌上停放陳列的各式車廂,不覺想起了30年前,坐着慢悠悠噹噹跑的舊式火車去外地上學的情景。那車頭還只是蒸汽機呢,車窗打開,手臂上滿是黑黑煤粉塵。滑鐵盧車站建於1910年,但是在1934年就不再從事客運了,原因就是汽車普及後,乘客減少。現在,漂亮的羅馬式樣磚砌車站是遊客中心,同時附設有一個小小博物館,用圖片和實物來展示城市的過去。
鐵軌北側有兩棟值得一訪的大樓。一棟為Canadian Clay and Glass Gallery:一座是陶瓷,玻璃和搪瓷類藝術品的國家級博物館,始建於1991年。另一棟為Perimeter Institute:一個有關理論物理的獨立研究機構,涉及領域有宇宙學、粒子物理、量子引力、量子信息技術、超炫理論等。研究所是由黑莓的創始人之一Mihal  Lazaridis,捐贈1億加幣於2000年成立;後來,他又追加7千萬加幣。研究所大樓,非常有特點,讓人過目不忘。其凹凸不平的窗戶,大小不一,分佈也貌似雜亂無章,卻現代感極強,也不失莊重。讓滑鐵盧市民自豪的是, 科學大師,當代愛因斯坦Stephen Hawking霍金,在2008年被聘為研究所的Distinguished Research Chair,時常會駐所作訪問研究。屆時,他老人家,偶爾也會出現在滑鐵盧的餐廳或者市場。如果巧的話,您會路遇他老人家的。
研究所的北面有一個名字很好聽的湖塘,叫Silver Lake。銀湖東岸有一座老木屋,水車會不時隨着風兒緩緩而動。這就是小城始祖Abraham Erb的磨坊。Abraham Erb是第一個來滑鐵盧買地居住的。他共買了2塊,確切位置就是在Waterloo市現在的中心區。因為他開設的鋸木廠 (1808) 和磨坊 (1816),是當時的社區中心,所以Arabham被稱為 founder of Waterloo。
離開磨坊北上,就是有坡有谷的市民公園:Waterloo Park。公園裡有步道、小動物園、露天舞台、花園,以及建於1820年的城市第一座School House。綜合性室內娛樂中心Waterloo Memorial Recreation Complex,也在公園裡。有一次,看完滑鐵盧交響樂團的露天音樂會後,我們就去了在娛樂中心舉辦的德國人民俗傳統節,有穿着傳統服飾的傳統舞蹈,也有民俗表演,比如赤腳在木盆踩葡萄。看完表演,離開公園再往北,就去了那座着名的象牙塔。
 
重走象牙塔:滑鐵盧大學
 
說實話,同胞去滑鐵盧,選擇的目的地基本是滑鐵盧大學。崇尚望子成龍的風氣,由此可見一斑。不過,徜徉在滑鐵盧大學校園,只見現代火柴盒建築,有的還外加玻璃幕牆,沒有歐美大學普遍擁有的那種神聖莊嚴的石砌四方城。想找一片Harvard Yard一樣的天地,或者Cornell的McGraw Tower一樣的地標,幾乎是痴人說夢。為何?因為這是一個年輕的大學。
University of Waterloo滑鐵盧大學,於1957年7月1日成立。次日,經考核合格,慕名而來的74名新生正式入學。 安省議會在1959 立法賦予了大學正式的法律地位。1960年,滑鐵盧大學開始授予學生學位。不過,後生可畏,年輕的大學培養了大批為社會歡迎的畢業生,其學生的就業之容易也遠勝於多倫多大學等老牌名校。原因是其立校之本為學習和實踐相結合的教育理念。滑鐵盧大學的誕生,是為了應對冷戰、太空競賽,以及醫學和科技飛速發展所面臨的對高素質技術專才的需求。因此,大學從創辦之始,就圍繞社會需求的工程技術領域開辦專業。再加上獨創的co-op形式,使得滑鐵盧大學在加拿大,乃至美國的產業界有着獨一無二的影響。 
年輕的學校,有年輕的氣息。走在校園中,鋼筋水泥建築給人以簡潔明快的感覺,明晃晃的玻璃又透射出時尚,和時代和年輕人很吻合。滑鐵盧大學的數學、計算機、環境海洋、工程,都位於全加前列,所以一定要去朝聖一下。數學學院和計算機樓群連接一起,甚為壯觀。特別要說的是,滑鐵盧大學創辦了北美第一個數學學院,由此可見數學學科在UW中的分量。另外,UW的計算機學科也發韌於此,大大不同於一般大學的計算機學科是從電子學科滋生而成,正是如此,有極強的底蘊和後勁。現在,滑鐵盧的軟件工程專業仍然由數學和工學兩個學院共管。校園中心的地質博物館也非常有趣。
校園還環抱着一個自然保護區,Laurel Creek就在此間蜿蜒,是師生們休憩的地方。教學區北面的科技園,是一個技術轉移孵化中心。園裡有棟老屋Brubacher House,是建於1850年的農舍,為典型的賓州德裔門諾人建築。家族一直呆到1965年農場為UW購買。內部的陳設則反映了19世紀中後期南安省農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