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12:21:29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健康

节目中的姐姐们容光焕发 怎样才能做好皮肤保养?

  近期,《乘风破浪的姐姐》热播,节目中的姐姐们容光焕发、精神状态饱满,让人羡慕不已。想和她们一样看起来光彩夺目,维持良好的皮肤状态很重要。其中,给皮肤抗老是护肤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   一提到皮肤衰老,很多人觉得自己还年轻,这件事离自己还很遥远。但有时我们看到,一些中青年的脸上也会长老年斑。这是因为人的皮肤尤其是暴露部位,经常接受阳光(主要是紫外线)照射,很容易比其他部位提前进入衰老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化的程度也会更突出,这个就叫“光老化”。   一般认为, 25岁是个标志性年龄,绝大多数人在这个年龄皮肤开始走向自然老化。而暴露、非防晒部位因为自然老化和光老化的共同作用,皮肤会更早(早于25岁)开始衰老。   25岁以后的皮肤,除了保湿、防晒,最需要做的就是抗氧化。   我们的身体生理代谢过程中会有很多副产物,其中有一类反应性分子物质(RMS)通常被称为“自由基”或“氧化剂”。当RMS浓度超过一定的阈值时,我们身体的细胞将会受到伤害和破坏。但我们的身体是强大的,自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中和RMS,从而限制其损害。   然而我们的皮肤,接触污染物以及紫外线照射都能够产生额外的氧化剂,这就超过了我们身体的清除能力,结果这些漏网的RMS对我们的皮肤持续造成伤害,就会引起皮肤的早期衰老乃至导致皮肤癌的发生。   现在研究还发现,污染尤其是空气中的PM2.5,它被吸入呼吸道后,可以沉积在肺泡中,然后转移到毛细血管中,再通过血液循环分配到所有器官,包括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   PM2.5通常与有毒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或多环芳烃(PAHs)有关,一些光反应性PAHS在UVA(长波紫外线)暴露下会引起强烈的氧化应激反应。也就是说,空气污染和紫外线有协同作用,会一起增强对皮肤的氧化伤害。   因此,25岁以后,除了要一如既往地做好保湿工作外,为了延缓皮肤尤其是暴露部位皮肤的老化,我们还要做到严格防晒,减少紫外线辐射皮肤产生的氧化剂,也可以外用抗氧化剂来直接对抗氧化应激对皮肤的损伤。在寒冷的冬季,我们]还要做好防雾霾工作,这对皮肤健康同样非常重要。   资料来源:《你皮肤真好》,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文由江苏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尹志强进行科学性把关。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运动时膝关节痛?可能是这几种原因

  夏季气候变化不定,时而阳光普照,时而大雨倾盆,对膝关节炎患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膝关节炎也成为最常见的骨骼肌肉疾病,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那么膝关节炎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如何科学诊断和治疗呢?   膝关节炎的种类   人体的膝关节主要由股骨、胫骨和周边的一些结构组成,膝关节是活动量、承重量比较大的一个关节,长年累月的运动会导致慢性劳损,甚至会有急性损伤。   1.膝关节炎   膝关节炎是中老年群体中较常见的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普通关节炎表现为膝关节的疼痛、膝关节的肿胀和膝关节的活动受限。老年人应减少高强度运动,比如跑步、爬山、长时间的骑自行车会加速膝关节的磨损。可以做一些户外活动,有助于接触阳光,增加身体钙元素吸收。   膝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在早期、中期、晚期不同。早期重点在于预防,通过多休息,注意保护膝关节,减少运动量的方式观察一到两周。如果没有得到缓解,需要到医院通过关节营养药、消炎止痛药以及烤电、戴支具的方式控制活动量,缓解疼痛。中期除了药物治疗和休息以外,可以做一些关节镜切除。晚期可采取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治疗方法。   2.滑膜炎   滑膜炎一方面是由于滑膜增生,另一方面是由于活动受到一定刺激分泌出关节液而形成的炎症。早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制动治疗得到缓解,如果关节液积液积累过多,可以用生理盐水来清洗排除,或通过关节镜切除手术来治疗。   3.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以滑膜本身增生为主,滑膜液分泌相对比较少,是一个良性病变,十年以上会形成特别明显的肿胀。对于这种疾病,可以通过膝关节镜最大限度地清除膝关节滑膜增生部分,从而实现很好的救治。偏恶性的情况复发比例较高,需要及时到医院找骨科医生采取进一步的治疗。   4.髌骨软化症   髌骨位于膝关节前方,是全身最大的一个籽骨,在蹲起跑跳过程中起到力学传导和支点作用。在运动过程中髌骨直接接触股骨会形成摩擦,甚至会引起一些轻微的撞击。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会造成髌骨的退化、剥脱,甚至磨损消失,形成髌骨关节炎。治疗方法和膝关节炎的方法类似,要注意适当运动,减少蹲起跑跳动作。早期通过休息可以缓解髌骨软化症,如果磨损严重甚至剥脱,造成软骨下骨外露,可以通过膝关节畸形矫正、关节镜及手术的方式来控制。   专家建议   首先,在饮食起居上,讲究全面均衡饮食,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室内活动要减少爬高活动,洗澡小心地滑,避免外伤。卫生间可以安装辅助性把手,能对老年人的活动起到外力支撑作用。   此外,在运动方式上,可以选择散步、游泳等运动,适当做广播体操,减少长时间的跑步、爬山、骑车等剧烈活动。   受访专家: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骨科、骨关节科主任医师郭晓忠(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胶原蛋白饮料和胶原蛋白糖是智商税吗?

是智商税!这年头到处收智商税的坏人太多了,让人防不胜防。 吃下胶原蛋白液体饮和胶原蛋白水果糖之后,他们并不能变成皮肤中的胶原蛋白,而是被消化系统分解成氨基酸吸收,皮肤中的胶原蛋白需要重新合成。 而体内合成胶原蛋白原料并不缺乏,甚至过量。在这种情况下,再补充也没有用。 所以不要再吃胶原蛋白液体饮和胶原蛋白水果糖了,这真的是智商税。如果你真的只吃米饭和白面,不吃肉,不吃菜,不吃海鲜,不吃豆腐,从而导致体内赖氨酸缺乏,无法合成胶原蛋白的话,那就吃猪皮吧!它便宜量又足,能给你带来足量的胶原蛋白合成原料。 如果吃胶原蛋白真的有效,为啥不吃猪皮呢?猪皮便宜量又足,关键这玩意除了 75% 的水之外,胶原蛋白的含量高达 19%。吃一百克猪皮,相当于补充了 75 克水,外加 19g 胶原蛋白。菜场新鲜猪皮的价格不超过 10 块钱一斤,很多肉贩子还白送。 X 宝上胶原蛋白液体饮的价格是 188 元,含 180g 胶原蛋白粉,推荐剂量是每天 3g。花了这么多钱,每天补充的胶原蛋白还不如半两猪皮的多。所以吃猪皮不香吗? X 宝销量最高的胶原蛋白饮 如果只是贵点,最多只能是税。关键是口服胶原蛋白没有用!所以才说是智商税! 胶原蛋白液体饮和胶原蛋白水果糖这一类东西的逻辑链基本上都简单易懂,胶原蛋白是皮肤的重要组成部分,胶原蛋白流失造成皮肤衰老,口服胶原蛋白补充。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口服能够被皮肤吸收然后补充缺失的胶原蛋白吗? 先来看看胶原蛋白是什么。 胶原蛋白由三条多肽链组成(对,就是化妆品里面经常提到的多肽)。每条多肽链又由上百个氨基酸组成。所以说白了胶原蛋白就是由特定氨基酸序列,按照一定空间排列组成的大分子。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胶原蛋白结构 胶原蛋白吃下去之后,并不能直接被吸收。同其他蛋白质,比如鸡蛋一样,都需要经过消化变成小分子之后,才能被吸收。经过消化系统之后,胶原蛋白最后变成了两个蛋白质分子组成的二肽和三个蛋白质分子组成的三肽。被吸收之后,最后在体内只剩下氨基酸了。 蛋白质体内消化过程 那么胶原蛋白是如何合成的呢?胶原蛋白合成最主要的氨基酸是脯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他们在核糖体内形成肽链之后,再折叠形成三维空间结构。所以吃下去的胶原蛋白被消化成赖氨酸,甘氨酸和谷氨酸,他们又能合成胶原蛋白,似乎吃胶原蛋白饮真的有用。但是要注意的是,人体并不缺这三种合成胶原蛋白的氨基酸。 谷氨酸是啥?味精的主要成分啊。现代人口味这么重,大家关心的只会是味精摄入过多,而非不足。而且人体自身是可以合成谷氨酸的,所以谷氨酸不会不足。脯氨酸可以在体内由谷氨酸合成而来,所以也不会缺乏。 唯一有可能缺乏的是赖氨酸,因为人体自身不能合成这种氨基酸。但赖氨酸在肉类,海鲜,坚果和豆制品种都广泛存在,唯一含赖氨酸比较少的食物是谷物。所以除非一个人只吃白面或者米饭,不吃肉,不吃菜,不吃海鲜,不吃豆腐,才有可能造成赖氨酸匮乏。 吃下胶原蛋白液体饮和胶原蛋白水果糖之后,他们并不能变成皮肤中的胶原蛋白,而是被消化系统分解成氨基酸吸收,皮肤中的胶原蛋白需要重新合成。 而体内合成胶原蛋白原料并不缺乏,甚至过量。在这种情况下,再补充也没有用。(知乎日报,作者 / 胖博士,图片来源网络)

「红肉」对比「白肉」 专家详解怎样健康吃肉

太长不看版 「红肉」并不是完全不能吃,每天吃掌心大小的一块是可以的,想进一步控制,2根手指大小以内也是推荐的。 如果出于限制饱和脂肪等考虑,选择完全避开红肉,也可以通过白肉、豆制品、坚果、蔬菜的摄入来保证营养均衡。 考虑到红肉中丰富且易吸收的血红蛋白铁,还是建议女性和儿童适量吃一些,避免出现缺铁性贫血。 此外,注意肉的加工方式、限制整体饮食中的饱和脂肪、实现均衡多样的饮食搭配,可能比纠结于吃不吃「红肉」这一种食物更有意义。 *以下信息仅为科普,不应视为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 关注健康的朋友都注意到,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说「红肉」吃多了会有危害,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多种癌症的风险。 为此,甚至有人提问说,能用「白肉」完全替代「红肉」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红肉」指的是哺乳动物的肌肉,常见的包括猪肉、牛肉、羊肉等等。 鸡、鸭等禽肉和鱼、虾等水产,则统一被称为「白肉」。 红肉有什么问题?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区分,是因为有大量研究表明,较多的红肉摄入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多种癌症风险,还和较高的死亡率相关。 相比之下,白肉的摄入就没有和这些健康危害表现出相关性。 这可能与红肉中较多的饱和脂肪含量有关。而较多的饱和脂肪摄入会增加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除了可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问题,还可能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风险。 红肉在加工、烹饪过程中,还会在高温和油烟下产生多种致癌物。红肉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而腌肉、腊肠等加工肉更是直接被列为明确对人类致癌的物质。 大量吃红肉摄入较多的的血红素铁,会提升体内自由基水平,也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虽然红肉中的铁对于预防缺铁性贫血是很有好处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男性来说,更普遍的问题是肉吃得太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每天40-75g的禽畜肉推荐量其实就是一个掌心的大小。《柳叶刀》为最小化疾病死亡风险提出的最优饮食建议中,建议每人每天只吃红肉18-27g红肉,差不多就1-2根手指的大小。 白肉可以替代红肉吗? 总体上来说是可以的。 白肉和红肉一样可以提供优质的蛋白质,且饱和脂肪比例较低,对心血管健康更为友好。 但用白肉替代红肉比较明显的一个问题是,白肉中的铁含量和吸收利用率都会略低一些。 担心缺铁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多吃一些维生素C,促进蔬菜、蛋类、谷物中非血色素性铁的吸收。通过焯水去掉蔬菜中的草酸,也有利于蔬菜中铁的吸收。 如果本身没有缺铁性贫血的问题,禽肉、鱼肉和蔬菜吃得也比较均衡,基本上也可以从食物中获得足量的铁。像是普通成年男性,每天铁的推荐摄入量也只有12mg。 贫血还是吃红肉 而相比之下女性由于每月的月经失血,对铁的需要量则更高一些,建议每天摄入20mg。很多肉吃得少的女性,容易感到乏力、畏寒、注意力不集中,这都可能是缺铁性贫血的表现。 这种情况下,最好还是尽量保证每周有红肉、血制品的摄入,一个月还可以吃两次动物肝脏,来摄入充足的铁元素。 比肉的种类更值得关注的是? 加工方式 与其纠结于肉的品种,不如注意一下肉的加工方式。比起没有加工的红肉,培根、香肠、熏肉等加工肉制品,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更为显著。 甚至本来是白肉的鱼,被腌制成“中式咸鱼”之后,也因为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硝胺」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了“有充足证据支持”会对人体致癌的1类致癌物。 在处理肉的时候,有下面几点可以注意一下: 1. 尽量吃新鲜的肉,少吃腌制肉和火腿腊肠等加工肉制品。 2. 尽量选择蒸、煮、炒等加热方式,可以把加热温度控制在200℃以下。 3. 避免直接在明火或热的金属表面去烤制肉类。 4. 如果一定要吃烤肉,可以先把肉放在微波炉里加热一下,中间已有部分熟了之后再去烤制,也可以显著的减少这些有害物质的生成。 5. 注意烹调时经常给肉类翻面,避免吃烧焦、烧糊的部分。 6. 某些肉类加热过程中滴下来的油脂直接丢弃即可,不要想方法收集起来再吃。 饱和脂肪 上文已经提到,导致红肉更不健康的原因之一是其中的饱和脂肪。比如每100g生的五花肉中,就有接近20g饱和脂肪酸。 20g是什么概念呢?我们通常建议将饱和脂肪的摄入限制在每天能量供应的10%之内,如果每天摄入2100kcal热量,饱和脂肪的摄入就要控制在23g以内。 100g五花肉20g饱和脂肪,加上炒菜用的油里面的饱和脂肪,就超出了每天限制的量,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比肥肉和内脏,瘦肉中的饱和脂肪会相对少一些,所以吃肉的时候尽量选择瘦肉,带皮的肉也尽量少吃。 比起能提供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肉类,更应该避免的是奶油、黄油这些含大量动物性脂肪而营养价值极低的食物,减少整体饮食中的饱和脂肪含量。 比如糕点、油炸食物,这些能不吃就不吃。 饮食搭配 比起规避某一种食物,我们一直更倡导的都是增加健康食物的摄入,实现更均衡、多样的饮食结构。 用豆制品、 蛋、奶来替代一部分肉是可以考虑的,同时别忘了蔬菜水果和全谷物也是饮食中重要的部分。 均衡的饮食不仅能丰富食物的口味,还能降低患慢性疾病和癌症的风险。(图片来源pixabay)

张文宏告诉你免疫力为何如此重要!

  现在新冠肺炎疫情趋于好转,很多地方已经陆续复工复产。有人说,在研发出有效疫苗和药物前,免疫力是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唯一“武器”。在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免疫力为何如此重要?   新发传染病通常有一个特点,即身体没有针对性的抗体。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有人提出了“群体免疫”策略。群体免疫是指某个人群集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但前提是此类人群先感染上病毒,这种做法的代价太高。   人体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免疫或固有免疫,是指机体先天具有的正常的生理防御功能,对各种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和异物的入侵都能作出相应的免疫应答。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简而言之,就是没患病产生的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是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简而言之,就是患病后产生的免疫。   当抗原物质入侵机体以后,首先发挥作用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而后产生特异性免疫。人体内免疫系统有很多的“哨兵”,当病毒入侵后,免疫系统首先对病毒进行攻击、吞噬和识别,然后把识别信息通过细胞发送给后方“工厂”,最后由“工厂”产生大量抗体和攻击性T细胞,接着融合并消灭病毒。对于特别小的病原体,抗体特别重要。对于那些抗体不能完全“剿灭”的病毒,T细胞就会特异性的对病毒进行攻击。   春节期间,张文宏提出让民众居家不出门把“病毒闷死”的倡议,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为了切断传染链条;第二是为了让感染的患者在医院里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这个抗体在四周能够达到高峰,如果患者病情没有恶化,那基本就可以慢慢康复了。   关于如何提高心理免疫力,医学上有一个“社会—心理—躯体”模式,指的是社会上很多因素会影响心理变化,从而刺激身体产生相应的激素。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适量的身体和心理刺激对于提升免疫力是有利的,但是极大的压力会对身体造成恶劣影响,比如迅速生长的白发。对于这种情况,找朋友聊天、提高自己心理承受能力、换一个环境、间接性身体锻炼、读读古代哲学书籍都能够缓解。   免疫力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保证营养丰富的饮食、积极的心理状态、适当的身体锻炼,就能提升免疫力。   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感到心慌、心跳加速?别让这些坏习惯伤害你!

我们在体检的时候会有看到,心电图的那一栏,写着心律不齐,可能我们会有点恐慌。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有心律失常的几率会越来越高,这本身就是心脏病的下属分支之一。生活中有多种因素会诱发心律失常,比如情绪波动大、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作息等,根据这些情况,我们看看需要做哪些事情。一起看看怎么做。 个人生活 其实正常人也可出现心律失常的状况,若过度疲劳,或饮浓茶,或手烟酒刺激,或情绪波动较大等身体或精神上的刺激都可造成心律失常。一般情况下,这种心律失常无危险,但仍应引起注意,避免过分伤害心脏。 酸碱失衡 若体内电解质或酸碱平衡失调,也可造成心律失常的状况。严重低血钾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心室颤动。严重酸中毒、严重高血压、低血钙,可直接抑制心肌而使收缩无力,甚至会导致心脏骤停。 药物作用 某些药物的服用,可影响心脏收缩而导致心律失常。另外,安眠药中毒等也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这是引发心律失常的原因。 平时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身体更好? 1、多注意休息 心律失常患者应该多注意休息,避免做剧烈运动,也不能让身体过多劳累。没有器质性的心脏病或者偶尔发生的心律失常,并不需要严格的卧床休息,患者只需要多注意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即可。若是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所引起的轻度心律失常必须卧床休息,等病情好转之后再慢慢的进行缓和运动。 2、多转转眼球 突然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可以做做转动眼球的运动,这样能让迷走神经得到刺激,从而缓解了心动过速的问题。具体的方法是患者需要端坐在凳子上,保持上半身的挺直状态,颈部不动,眼球尽最大限度向左向右转动,转动的速度要快,每分钟转到30次以上。然后再让眼球按照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各转动30次,最后双眼睛凝视鼻尖一分钟左右。 3、做好饮食上的护理 患者饮食方面要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注意营养上的均衡以及多样化,饮食要做到清洁以及卫生,采取少量多餐的原则。控制盐的摄入量,减少脂肪以及胆固醇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以及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夏季不能贪凉,不能喝冰镇饮料或者吃冰激凌,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吃饭时细嚼慢咽。除此之外心律失常患者也不能喝浓茶、浓咖啡和酒,戒掉吸烟喝酒的坏习惯。 4、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患者需要调节好心态,当过度焦虑紧张忧虑或者恐惧状态时会对患者带来刺激,从而加重了其症状。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一切,不能因为小事而斤斤计较。平时可以多看书或者听听听音乐的方式来缓解心里的压力。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吃一些辛辣、刺激性以及油腻的食物,保证有充足睡眠。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多做一些缓和的运动,比如散步或者打太极拳等,能够让全身的静脉气血变得更加通畅。避免让精神受到刺激,保持稳定的情绪,要远离噪音以及环境比较嘈杂的地方。 来源: 养生宗医师

【视频】教你几招 让你能控制自己的梦!

清醒梦境,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梦境体验,在清醒梦境里,做梦者可以拥有清醒时的思考和记忆能力,还能控制自己的梦境,就像现实版的“盗梦空间”,而且不需要造梦师和复杂的外界设备的帮助,就可以自行“造梦”。 其实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短暂的清醒梦境,但如果不懂得控制,往往只能经历几秒就会继续沉睡或由于过于清醒而醒过来。 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你进入清醒梦境: 1.记录下每天做的梦:通过记录自己的梦来锻炼出良好的梦境回顾能力,能使人对于他们的梦境更加警觉,从而更容易知道梦里的自己在做梦。 2.自我暗示:睡前不断暗示自己接下来会做一个清醒梦,你所想的会很容易变成你接下来所做的。 3.记忆推导法:睡前可以重复这句话:“下次我在做梦的时候,我一定要记得我在做梦”,提醒自己记得认清自己正在造梦。 4.醒过来再入睡:让自己睡几个小时后在深夜醒来,然后在短时间内保持清醒,再重新回到睡眠状态,可以更快速地进入快速眼动期,从而更容易做梦。 5.现实测试:梦里尝试检查你周边的环境,比如看看手表,紧记当时时间,望向别处再次望向手表,你会发现,手表的时间在睡梦中会突然转变,这不符合逻辑,那么你就知道自己在梦里。 6.借助外部刺激:利用一些外部的设备帮助自己进入清醒梦境。比如特制的眼罩,它可以在你快速眼动期时发出一束光,在梦里看见这束光时你就知道自己在做梦,从而引导出清醒状态。(奇怪喵 微博)

为什么同样是压力大的两个人,一个会得抑郁,一个没事?

从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一下。 首先,每个人的基因对环境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以为,一种特定的基因就会表达出特定的特征。实际上,同一种基因会根据外界环境表达出不同的特征。 以 5-HTT 基因为例。如图所示,LL 对环境不敏感,在大多数环境下都不会发展成抑郁;而 ss 对环境特别敏感,随着环境的恶化,得抑郁的概率飙升。所以同样是在中等虐待的环境,基因型为 ss 的人就比 LL 的人更容易抑郁。 2. 除了基因本身,每个人的人生起跑线也千差万别。这条起跑线不仅仅是童年,而可能是从胚胎发育时期就开始了。 心理学家 Mary Schneider 早在 1993 年就在怀孕的母猴子上做过相关的实验。从孕期 5 周开始,她就把实验组母猴暴露在无规律的噪音中,目的是让母猴子时常受到轻微的惊吓。 结果发现,后来实验组的母猴子生下的小猴子,与对照组生下的小猴子有明显的行为区别。在独处时(非社交环境),实验组的小猴子倾向于待在原地,且会有一些重复行为,比如啃手指、反复扭动身体等。相对应的,对照组的猴子表现出较少的重复行为,而且愿意去探索周围的环境。 在社交环境中,实验组的小猴子会更频繁地躲在母猴子后面,而且会自然地保持与其他猴子的身体距离,避免频繁的身体接触。当然对照组的猴子也有会这些本能行为,但总体比例明显更低。 后来的心理学实验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的生理原理。长时间处于压力环境的母猴子, 会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频繁分泌皮质醇(cortisol),而皮质醇会通过胎盘被胎儿吸收,于是造成了实验组小猴子特定的行为模式。Mary Schneider 后来做过另一个实验来确认这个原理。还是两组孕期的母猴子,这次给实验组母猴子直接注射下丘脑(Hypothalamus)分泌的 CRH (如图中所示)。最后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出生的小猴子和 1993...

知道到底什么是垃圾食品吗?

什么是垃圾食品?汉堡薯条炸鸡腿,辣条甜筒快乐水……任何人都能举出几种明星垃圾食品来。 按照刻板印象,垃圾食品就是连锁快餐店提供的速食品,和专门吸引儿童的薯片、辣条等刺激食品。它们的共同点是五高:在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高简单糖、高盐五大指标中,垃圾食品往往占据两高以上的席位。 · 一包常见辣条具备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高盐等四高,可谓垃圾食品中的战斗机 人们吃食物,无非是为了四个目的:维持温饱,增加快乐,保有健康,提升战斗力。工业革命前,世界上大部分人仍在温饱线上徘徊,食物的快乐、健康、提神等功能仍是稀有的奢侈品,普通人只能在逢年过节时偶尔尝尝,无法日常享受。 垃圾食品的商业普及,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罐头、快餐等垃圾食品的出现,意味着让人快乐的食物第一次普及,普通人从此能天天享受到便捷廉价的美味。 进入21世纪,人们的饮食方式和选择变得相当多样。此时,到底什么食品属于垃圾食品,实际上取决于你的固有饮食习惯是什么样。一个人固有饮食习惯中特别糟糕的那一部分,才是对这个人伤害最严重、最持久的垃圾食品。 而当代人的饮食习惯,基本可以分成四个流派:吃饭派、吃肉派、吃草派和均衡派。无论在哪个流派中走火入魔,都会陷入垃圾食品的伤害诅咒。 ·在餐盘上画一个十字分成四个象限,将你一天的吃食按粮薯(白)、肉蛋鱼(红),蔬菜(绿),水果(橙)均匀摆盘后,可以显示出你到底属于吃饭派、吃肉派、吃草派还是均衡派 吃饭派:一份盖饭= 两个巨无霸 按照这个划分,大部分中国人毫无疑问属于吃饭派嗜咸门。十个字可以概括本门派的原罪:「一顿吃一斤,咸得齁死人」。 中式快餐厅售卖的盖饭、炒面、炒饭,在热量、碳水和盐分方面远超麦当劳巨无霸。平均来说,一份单点中式快餐相当于两个巨无霸。 · 巨无霸和蜜汁鸡腿满碗饭数据来自麦当劳官网。其他四种饭数据来自香港政府食品安全中心,并按照与蜜汁鸡腿饭相等的重量(564克)折算。大陆地区因为更嗜盐,每份饭的钠含量可能比表中更高 · 世界各国每日钠摄入量分布。中式快餐最可怕之处是太咸 很多人可能会对这些数据感到难以置信,「我一顿饭明明只吃二两饭、三两饭,怎么可能一顿吃一斤(564g)?这么可能有这么多热量?」 这种误解大概来自买饭时的交易习惯: 中国的学校食堂和街头小店售卖米饭馒头时,会问顾客要几两。但此处的「两」是指干米重量,而熟米饭重量是干米的2.5倍,二三两干米相当于半斤八两米饭,再加上配饭肉蔬油汁,一般都超过一斤。馒头、面条等面食,也存在类似膨胀。 吃饭派的朋友不用怀疑了,你一顿确实能吃一斤。 如果是体能消耗大的运动员、快递员,三餐每顿吃一斤并不算多。但对于大部分在车间、办公室工位上长时间坐姿工作的劳动者来说,一顿吃一斤,吃进去的部分米面,最后大概都用来长肥肉和培育心脑血管疾病了。 因此,对吃饭派人士来说,真正的垃圾食品是太多的饭和太多的盐。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曾是农业社会的节俭美德;但在当代社会,成年人「尽量少盛饭、吃不完倒掉」恐怕才是为自己省药费、为社会省医保的真美德 吃饭派的许多信徒还喜欢喝粥。许多中国人相信,喝大米粥、小米粥可以养胃补气;北方人还喜欢把喝粥当作正餐之后的汤饮环节,饭后不喝粥,肚里空得荒。 然而,粥经过比干饭更彻底的熬煮之后,其热量更容易吸收,升糖指数更高,大碗喝粥比吃干饭馒头更容易长胖。 对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人士来说,真正垃圾食品就是稠粥、大碗粥、餐后粥。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喝粥过多会快速升糖,危险难控,最好戒粥。 针对吃饭派的这些顽疾,吃肉派人士认为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吃肉革命:人不应该吃饭,应该吃肉。 吃肉派:为了吃肉不要命 肉为主食的传统古已有之,主要流行于畜牧文明。历史上以畜牧为主业的民族,也进化出了更适合吃肉的基因。 例如研究者发现,部分哈萨克族人拥有LIMA1基因突变,使得小肠胆固醇吸收效率下降、血液LDL-C水平降低,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哈萨克族人虽然吃牛羊肉较多,但心脑血管患病率却低于汉族人群。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时,容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 二战后,各种高脂低碳食谱的发明,令吃肉文化在全球流行开来。特别是21世纪初,肉食为主的阿特金斯食谱的流行,直接导致了美国意面、稻米和多纳圈销售的大滑坡。吃肉派相信,吃肉比吃谷物更健康。 然而,现代吃肉派从诞生起就饱受质疑:天生缺乏畜牧民族后裔的克肉基因,你抗得住肉之腥腻吗?你不怕吃肉吃出高血压、心梗、脑梗吗? ·阿特金斯食谱的发明人罗伯特·阿特金斯为事业献出了生命,医检显示他长年患有高血压和心肌梗塞,最终死于一场失败的脑梗取栓手术 多项研究发现,将日常饮食中红肉等饱和脂肪来源替换为植物油等多不饱和脂肪来源后,心脑血管发病率可降低30%。不过吃肉派的人会反驳说,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多吃肉对心脑血管疾病无影响、甚至有好处。 吃肉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到底如何?目前尚不彻底明晰。不过能够确定的是,对于农业文明后裔,以肉为粮相当危险。2010年对12万人20多年的追踪研究表明,高脂肪低碳水饮食者的全因死亡率、心脑血管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均升高。2018年对1.5万人长达25年的调查表明,高脂低碳水饮食者(碳水热量贡献少于30%者)比正常碳水饮食者减寿四年。 ·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过低或过高,都会增加死亡风险 不过,阿特金斯饮食、生酮饮食等吃肉食谱仍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减肥。 研究者对各种减肥方案进行过综合比较,发现低脂和低碳方案的减肥效率差不多。但吃肉减肥方案仍然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更吻合人的天生欲望,执行起来比较不痛苦:烹饪后的肉类自带动物脂肪香气,令大部分人感到肉比饭好吃。与其他斋戒减肥方案相比,多肉少粮方案的心理痛苦负担要小很多。 但归根结底,不管是吃饭太猛,还是吃肉太猛,过多的摄入都会变成体内的有害垃圾。不过,面对「你吃得太垃圾」的斥责,一些吃饭派和吃肉派的大胃王会搬出垃圾食品爱好者沃伦·巴菲特来挡箭。 巴菲特能大吃垃圾食品,凭什么我不能? 亿万富豪巴菲特的日常饮食经常是汉堡薯条可乐圣代等高热高脂高碳水,极少吃蔬菜。但巴菲特不是照样活过了89岁高龄,仍然活蹦乱跳? 没错,巴菲特的日常饮食充斥着高热量垃圾食物,但巴菲特天生有一副好基因,他母亲就活了93岁;他坚持高强度体育运动(乒乓球,跑步)和脑力运动(每天读500页文献),经常体检且指标优良。况且,与其1.78米的身高相比,巴菲特每日摄入的两千多大卡总热量并不算高。 换句话说,巴菲特能大吃垃圾食品,是因为他同时具备优异基因、运动习惯、定期医疗监控和合理热量控制。对于所有想效仿巴菲特吃垃圾食品的人,都需要自问这四个问题: 你基因优异吗?你天天运动了吗?你定期体检了吗?你控制总热量了吗? 如果你在这几方面做得很好,饮食方面你可以像巴菲特一样放松一下自己;人类毕竟是食谱弹性很大的杂食动物,一个人即使比较偏食,其他方面的健康习惯常常可以抵消偏食的坏处。 不过,如果你在这几个方面并不完美,你可能需要投奔均衡派。 均衡派的饮食主张,可以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膳食「四象限」盘子来表达:每日饮食中,全谷物、肉蛋、蔬果的比例应在1:1:2。这可能是当代最益寿的食谱。 ·与精制米面相比,糙米、全麦粉、燕麦片等全谷物含有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多种癌症、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也有益于稳定血糖和情绪的波动 有人会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问题来了:在面对高强度、高难度的任务挑战时,应该吃什么? 为赢而吃 人类活动的种类千差万别,相扑手和T台模特的备战食谱不可能相同。不过,我们仍可大致选出最能代表人类巅峰竞技状态的两类标准化运动:最流行的身体竞技足球、篮球,和最流行的智力竞技国际象棋。 梅西与C·罗纳尔多争霸多年,他们的食谱却十分相似,可以总结为三吃三不吃:不吃糖果,不吃油炸,几乎不吃红肉;吃鸡鱼等白肉,吃全谷物,吃蔬菜水果。二人的日常饮食结构相当符合均衡饮食四象限的要求。 ·C罗与梅西 ·球星鲁尼吃糖。一些人认为,吃糖喝酒、饮食控制不严是鲁尼巅峰期短于同龄人梅西、C罗的原因之一 · 梅西的公开食谱 篮球巨星勒布朗·詹姆斯的食谱也有相当类似之处,在不同状态时期,在吃肉、吃粮和吃杂之间做相应的切换。 · 勒布朗·詹姆斯的部分食谱 · 正常勒布朗,待减肥勒布朗和战时勒布朗 不过在当代社会,如足球、篮球运动员一般的体力挑战毕竟有限,更为常见的是脑力挑战——临近重大考试或是繁重脑力工作的deadline,又该怎么办? 国际象棋是静坐不动的竞技,但象棋大师的食谱结构与球星的相当相似:平时通常是均衡饮食,战前数小时则改为水果、谷物棒,椒盐卷饼、曲奇、低脂谷物酸奶等碳水饮食。 这是因为,这些碳水食物的消化吸收顺畅,一方面消化过程较少占用体能,另一方面能快速释放能量,实现体力和脑力的爆发,但又不会像糖果一样引起血糖剧烈波动。 因此,在其他时候被视为「垃圾食品」的高碳水饮食,也许是最好的备考食谱参考。就此而言,「到底什么是垃圾食品」这样的问题,最终还是要看你的活动情境来决定。 文|朱不换 大象公会|知识、见识、见闻,最好的饭桌谈资,知道分子的进修基地。微信搜索「大象公会」(idxgh2013),接收更多好玩内容。

吃完午饭就想睡觉是怎么回事?如何避免?

很多朋友吃完午饭后半小时就开始困了,包括我本人,如果不小憩一会,跟领导一起开会都可以睡着,使劲瞪着眼睛,连天的呵欠伴着困倦的眼泪,想睡却不能睡,那特困生的滋味,实在太遭罪。 饭后犯困,有个专门的词,叫做“食困”,英文叫“food coma”,更专业一点的称为“ postprandial sleep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吃了大量的碳水类食物? 有一种观点是由于很多人中午吃的最多,尤其是主食吃得多,摄入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之后,引起血液中色氨酸水平上升,色氨酸进入大脑之后,转化为 5- 羟色胺(又称为血清素),它是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对食欲、睡眠、情绪的控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大脑中 5- 羟色胺的水平处于比较高的时候,我们会更放松、心情更好、也更容易困。 尤其是血糖生成指数(GI)较高的食物,比如白米饭、白面条、高糖的水果、奶茶等,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让那些与色氨酸竞争,试图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的其它氨基酸离开血液进入肌肉细胞,从而让血液中的色氨酸浓度增加,导致大脑中 5- 羟色胺增多,它可以制造褪黑素,让人产生浓浓的困意。 在美国,感恩节当天人们会吃很多火鸡,之后困意连连,被称为“the post-Thanksgiving dinner nap”,火鸡肉中也含有相对丰富的色氨酸(含量为 315mg/100g),所以有些美国人民认为火鸡是可以助眠的。但是实际上光吃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是无法让大脑中色氨酸水平升高的,搭配不超过 30g 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加色氨酸水平。 对于偶尔睡眠不好的朋友,可以尝试在睡前 4 小时吃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花豆、豆腐皮等),搭配一些碳水类的食物,比如小米粥、面条等,也许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入眠。所以,睡眠不好的朋友,晚餐更不能不吃主食哦。 为何是睡前 4 小时效果最好? 有一项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小龙虾:这些关于我的传言都是假的!

  小龙虾作为夜宵文化的重要“代表”,几乎是夏夜啤酒、三两好友的最佳标配。能在食客心中霸占一席之地的小龙虾靠的当然不仅仅是美味,还有它丰富的营养价值。小龙虾蛋白质含量高,易消化,虾肉内还富含镁、锌、碘、硒等矿物元素,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但是,有传闻说小龙虾喜爱臭水沟里的腐食、小龙虾吃多了体内会长寄生虫。这让爱吃小龙虾的食客们捏了一把汗。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小龙虾真的“无脏不欢”吗?   小龙虾耐富营养化的水体能力较强,即便生活在污染的水环境中也能生存。因此,人们误认为小龙虾喜爱在污水中生活,喜食臭水沟里的腐食。   事实上,小龙虾喜欢生活在水质比较干净的环境,在清水环境中的小龙虾存活率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小龙虾基本为人工养殖,养殖户为了提高产量会根据气温等因素调整虾塘中的水质,只有这样小龙虾才会活得更欢脱,产量更高。并且,小龙虾真正喜欢的食物主要是小鱼、虾、浮游生物等。传言中为了加快小龙虾生长速度,人为地向小龙虾生长的水域投放金属油、生活垃圾的说法并不属实。   小龙虾体内重金属超标?寄生虫多?   小龙虾体内重金属超标不能吃是真的吗?水产品相对于粮食蔬菜,其重金属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包括贝类、鱼类等,这些都有可能存在重金属污染。如果因此而不能吃小龙虾,那其他水产品也都不能吃了。再者,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愈来愈强,相关标准也日益完善。部分省市的市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市售的小龙虾中的铅汞砷等重金属、农兽药残留含量均在安全范围内。如果还是担心,建议不要吃虾头和虾黄,小龙虾体内的重金属大多集中在鳃和内脏中,而鳃和内脏主要集中在头部,如果我们只吃尾部,并不会影响健康。   坊间传言,小龙虾携带肺吸虫,易造成横纹肌溶解症。小龙虾的确可能携带寄生虫,但目前还没有科学依据证明小龙虾跟横纹肌溶解症有关。实际上,就算小龙虾携带寄生虫,绝大多数寄生虫和寄生虫卵在经过高温烹制后都能被杀死。只要不生吃小龙虾,不吃虾头,烹饪小龙虾时用100度高温烧煮10分钟以上,基本上就可以有效预防寄生虫疾病。   一定要记住的小龙虾食用法则   高温烹制和不吃虾头是为了预防寄生虫疾病。那么,除了清洗干净、去除虾线,我们在食用小龙虾时还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首先,死掉的小龙虾尽量不要吃。小龙虾体内蛋白质构成中含有大量组氨酸,小龙虾死后,组氨酸会迅速转化成有毒物质组胺,烧熟后也很难消除,对人体有较大危害。其次,既往对虾过敏或患有其他过敏性疾病的人群,如婴幼儿、痛风发作期的患者等,也不建议食用小龙虾。   根据中国营养协会推荐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天不要食用超过100克的水产品。小龙虾味虽美,但也不宜过量食用,饮食上我们应该少量、多样化地摄取食物,这样才能降低风险。因此,吃小龙虾建议以尝鲜为主,并搭配其他美味菜肴一起食用。   本文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阮光锋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专家教你如何远离过敏?

  高考在即,很多家长格外重视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想让孩子提高自身免疫力。但纵使大家千防万防,有时候也防不过突如其来的过敏。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如果不幸过敏怎么办?   1、远离过敏原   常见的过敏原主要分为吸入物、食物、药物和接触物四大类。吸入过敏原有花粉、螨虫、动物毛等;食物过敏原有鸡蛋、牛奶等;药物过敏原有青霉素等;接触物过敏原有化妆品、染发剂等。过敏之后,要查清自身的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也要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口罩,除此之外,减少电脑、手机等辐射产品的使用。   2、多吃水果和蔬菜   过敏后要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持血管的通透性。同时避免饮酒,少吃海鲜、辛辣以及刺激性食物。   3、忌用过热的水洗脸   过敏后,过热的水会使得脸部血管扩张,损伤角质层,使原本过敏的皮肤变得更加脆弱。建议用20℃左右的温水洁面,洁面后做好皮肤的基础保湿工作即可,过敏期间避免化妆。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做好个人卫生,外出后要勤洗手,保证皮肤干净卫生;避免使用带香味的洗发水、沐浴露、香皂等;注意家庭卫生,勤除尘及晾晒衣被,减少感染因素。   5、注意正常的作息   目前青少年的过敏现象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和学生的学习压力有一定关系,过度疲劳、精神紧张都可能是过敏的诱发因素。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才能使我们的体力和精力得以恢复,降低过敏风险。   6、适当的运动   通过适当的运动加速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促进新陈代谢,也是过敏康复的重要因素。   本文由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闽南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林小清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惊! 新冠在空气中最远可传播10米 数百科学家上书WHO求宣传!

数百名科学家警告说,疏远社交距离和频繁洗手不足以完全防止新型冠状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空气传播的危险性被大大低估。 数百名科学家在一份新的医学评论中认为,携带病毒的微粒所构成的危险要比目前所宣传的要大得多,如果通风不良,会加重病毒传播。   该评论已被发表在《临床传染病》杂志上。根据昆士兰科技大学(QUT)在澳大利亚的一份声明,该协议由来自32个国家和广泛的科学与工程学科的239名科学家签署。 主要作者,昆士兰理工大学空气质量专家利迪娅·莫拉夫斯卡(Lidia Morawska)在声明中说:“我们担心人们可能会认为遵循当前的建议可以完全保护他们,但实际上,还需要采取其他空气传播预防措施,以进一步减少病毒的传播。” 。 COVID-19的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这一点没有争议。这就是为什么社交距离疏远是阻止病毒传播的最早的措施之一,因为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使病毒微粒掉落到地面上,而不是在另一个人身上。   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也是正常的。例如,麻疹的空中传播途径比迄今在COVID-19中发现的传播途径构成的危险要大得多。 安大略省密西沙加市的传染病医生苏蒙·查克拉巴蒂博士周一在CTV新闻频道说:“如果我得了麻疹,在一个房间里待一会儿,然后离开,几小时后有人进入这个房间,他们就会有得麻疹的风险。” WHO曾表示,携带SARS-CoV-2的飞沫可通过咳嗽,打喷嚏和说话等动作传播,建议每个人与他人保持一米的距离。包括加拿大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实行了两米的社交距离。 但是,有迹象表明,最小的微粒可以超过两米的极限。一项美国研究发现,它们可以在12秒内移动三米,而在空中停留一分钟则可以移动第四米。有大量证据表明微滴可以传播更远的距离,进入数十米,尤其是在室内。而且它在空气中可以存活的时间也长。 科学家说:“签名人和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毫无疑问地证明了病毒是通过微粒呼出的,这些微粒足够小,可以在空中高空停留,并有被感染者暴露于两米之外的危险。” “洗手和疏远社交距离是适当的,但是……不足以提供保护,防止感染者向空中释放携带病毒的呼吸微粒。” Morawska说,有效的通风系统是减少微粒扩散的最佳方法。她说,有效的系统通过从室外引入尽可能多的清洁空气来最大程度地减少再循环空气的使用,即使打开门窗也可以带来很大的不同。 通过使用空气过滤和排气装置以及杀死细菌的紫外线(UV),可以增强这些通风技术。降低微粒传播风险的另一种方法是避免过度拥挤的情况,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和公共建筑内部。 在空气过滤系统中使用UV灯的建议也收到认可,因为这种光可以有效地抵抗病毒,而物理过滤器则无法做到。 “我认为我们可能会在空气循环系统中看到使用紫外线的兴起,因为紫外线会杀死病毒,病毒的大小到底有多大无关紧要。” 也有科学家认为,口罩在防止微粒中起不了很大作用,因为这些微粒是如此之小,可以穿过大多数口罩的孔。   参考来源:https://www.ctvnews.ca/health/coronavirus/scientists-warn-of-overlooked-danger-from-coronavirus-spreading-airborne-microdroplets-1.5012340   编辑:言西早 小星

高血压患者饮食需注意,牢记以下四点!

你身边有患有三高的人吗?你觉得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吗?对于这些人来说,平时他们的饮食需要有什么注意呢?吃一些什么才能缓解他们的疾病症状呢? 一般来说,身体出现血压升高,我们的第一反应基本上都是头晕,而且还会伴有一些沉闷不适的感觉,这样都会影响到我们工作中的思考,会导致对周边的事物不感兴趣,有些人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喘不上气。 1、如果你是本身血压偏高的人,平时吃饭就需要你注意高盐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会导致你的血压升高,而且经常这种饮食习惯会加重你的病情。 2、得了高血压,你就要跟油腻的食物说再见了,平时吃饭一日三餐都要以清淡的食物为主,而且还要减少脂肪多的食物的摄入,这样才能够稳定自己的病情,如果你想让自己病情得到稳定的话,就要克制自己。 3、高血压的朋友,辣椒类的食物与你已经没有缘分了,因为辣椒会导致便秘,如果你呆在厕所的时间过长,会让你的血压不断地升高,从而引发生命危险,同时酒也是辛辣的食物,也不能喝了。 4、对于平时喜欢吃肥肉的人,一旦血压高,这种食物也不能吃了,尤其是你们最爱的红烧肉,就要跟你说再见了。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有患三高的人,那么,就把这些注意事项告诉他们吧!

为何南亚各国新冠的发病率如此低?

南亚有19.4亿人口,几乎是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该地区有8个国家——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不丹,马尔代夫,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尼泊尔——贫困,人口稠密且在地理上靠近东亚。原本人们预计COVID-19将为该地区带来可怕灾难。但是,截至6月22日,南亚仅报告了765082例确诊病例和19431例死亡,仅占全球感染率的8.5%和世界死亡人数的4.1%,尽管一些南亚国家的发病率还在急剧上升。 人们想要知道南亚较低病毒感染率的原因:热带气候?一种名为卡介苗的结核病疫苗(BCG)提供了保护?长时间暴露于疟疾以及变异出了毒性较弱的印度大陆次生病毒?全球卫生和传染病专家、研究人员和流行病学家,所有这些人都警告说,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来支持上述主张。 法国艾滋病毒和传染病转化研究实验室和地理空间信息公司Geomatys的传染病和流行病学研究顾问、杰西·阿贝特(Jessie Abbate)表示:“目前尚无数据表明南亚人群具有更好的免疫力,没有理由相信在人群高密度的情况下,炎热潮湿的天气会有丝毫益处。没有证据表明存在弱化毒性的菌株,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BCG疫苗接种与COVID-19易感性之间没有相关性。” 3月24日,阿富汗的卫生部长悲观的预测,在这个饱受战争磨难的国家里,有80%的人口会在5个月内感染COVID-19,最终有超2500万的病例,可能造成110000人死亡。这还是乐观的估计,仅仅采用了0.4%的死亡率,大大低于在纽约市的1.4%的死亡率。但是,截至6月22日,仅报告了29143例确诊和598例死亡。 专家们说,当前数字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尼古拉斯·毕晓普(Nicholas Bishop)是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IOM)驻喀布尔的应急专员,他说,根据检测数据的估算,阿富汗的COVID-19真实病例应以百万计,“在所有34个省中,都要纳入考量。”测试率低,医疗基础设施不足和暴力冲突等因素掩盖了疫情的严重程度。 专家称,由于流行病学数据不足,南亚似乎成了全球疫情中的反常区域。 假说 最流行的解释可能是该地区温暖潮湿的气候。例如,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了一项新研究的结果,称新型冠状病毒会随着日光、热量和湿度的增加而失去活力。但是,专家认为,这是没有一厢情愿的关联。世界卫生组织还警告说,高温不能预防COVID-19疾病。 另一个假设涉及BCG疫苗,一种针对结核病的疫苗;已有百年历史,据说可以击破新型冠状病毒的“防弹衣”和“改变游戏规则”。在南亚国家,这种疫苗已被广泛使用了数十年。 在四月份的证据审查中,世卫组织审查了3项仍在进行同行审议的研究,其中作者观察到,常规使用卡介苗的国家中COVID-19的发病率较低。但世卫组织得出结论,“这种生态学研究容易引起许多混杂因素的严重偏见”,包括国家人口统计学差异,COVID-19感染的检测率以及各个国家所处的疫情流行阶段。 世卫组织马尔代夫代表Arvind Mathur指出,这项科学审查及其结论表明,没有证据表明该疫苗在疫情中提供了保护作用。他说:“目前,在没有任何此类证据的情况下,世卫组织不建议接种BCG疫苗预防COVID-19。” 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病学和医学教授,ICAP主任Wafaa El-Sadr表示同意。她说:“这只是一个假设,尚未得到证实。” 3月24日,著名的印度国会议员Subramanian Swamy在推特上写道,他听说印度的COVID-19毒株是“毒性较小的变异种”,可以通过“我们身体的自然防御机制抵抗”。其他人提出了类似的断言,随后病毒学家认为所有这些言论都是胡扯。 哥伦比亚数字基因组计划主任劳尔·拉巴丹(Raul Rabadan)说,这种病毒正在发生变异,且确实出现了局部变异。他说:“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差异中是否具有功能性,或者仅仅是病毒携带的一种无关突变。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突变与传播力或致死性相关。” 拉巴丹还驳斥了这样一种主张,即南亚病例相对较少的原因可以归因于其很大一部分人口接触了抗疟疾药物,特别是羟氯喹药物。特朗普总统在4月初与冠状病毒的斗争中宣称该药是“改变游戏规则的物资”,但在6月15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撤销了其紧急使用许可。根据对住院患者进行的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FDA表示,抗疟药“对降低死亡或加快康复的可能性没有任何提升”。 更合理的解释 帕特尔(Patel)在《柳叶刀》(The Lancet)上与人合著的最新论文显示,截至5月初,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占所有报告中的COVID-19死亡人口的90%以上。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人口统计数据表明,年龄是该疾病的最大危险因素之一。在美国,65岁及以上的患者占新型冠状病毒死亡的80%。同时,印度次大陆人口相对年轻,平均年龄为27.6岁。专家们说,这是对南亚COVID-19感染和死亡人数相对较低的更合理。 但是,南亚各当局并不能掉以轻心。截至6月22日,全世界报告了超过900万例COVID-19感染,无论寒冷、高温、潮湿或其他什么天气状况,已有200多个国家/地区的469000多人死亡。“我可以自信地说,任何年龄,任何基因组成,种族,宗教或种族的人都可以感染这种病毒。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在大多数南亚国家,病毒传播的加速趋势尤其令人担忧,因为那里的公共卫生支出非常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7年孟加拉国在公共卫生上的支出仅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27%,而美国为17.6%,奥地利为10.4%,意大利为8.84%,巴西为9.47%。对于印度次大陆的其他大多数国家来说,这一数字同样令人震惊:巴基斯坦为2.9%,不丹为3.19%,印度为3.53%。马尔代夫和阿富汗的情况更好,分别为9.03%和11.78%。 但是,这些数字还未能反映出日益严重的危机。2018年,整个南亚的人均GDP仅为1900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欧盟的人均GDP为35600美元,美国的人均GDP为62900美元。 专家警告说,由于医疗支出有限,大多数南亚国家的医疗基础设施正在崩溃。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阿富汗每千人甚至没有一张病床,而在马尔代夫,每千人只有4.3张病床,斯里兰卡每千人有3.6张病床,不丹每千人有1.7张病床。现有医生的数量更甚: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每千人有一名医生,马尔代夫有四名医生。其余五个国家每千人中甚至没有一个医师。 随着南亚国家放宽封锁限制,许多国家COVID-19感染人数的急剧增加。 专家警告说,南亚可能会沿着与其他国家类似的轨迹发展。亚伯拉罕说,南亚病毒传播的速度可能有所滞后,但是在三到四年内,“我们会发现疫情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完美的一致性。” 卡纳尔说:“随着COVID-19感染和死亡人数的增加,南亚应将重点放在卫生系统的准备上,以预防,控制和管理COVID感染,因为这种疾病对各国的社会经济将是致命的。” 为此,专家说,还需要更好的流行病学数据,“我们不仅需要霍乱时期的爱情,还需要数据。”(煎蛋,图片来源图库)

吃烧烤会致癌?还能不能愉快地撸串?

  正值盛夏,滋滋冒油的肉串、外焦里嫩的鸡翅,啤酒加烧烤几乎成为当季标配。但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4年公布的致癌食物中就包含了烧烤类食品。那么,在撸串季,如何既能满足口舌之欲又能保持健康呢?   木炭和烟是致癌的源头   高温下,烧烤中的油脂混合着丰富的香料滴入木炭,形成了独特的烟熏香。这恐怕正是烧烤令人神往的原因,但也是其致癌的源头。将肉类(牛肉、猪肉、鱼肉或家禽等)煎炸或置于明火上烧烤,会使其在高温烹制过程产生两种致癌物质:杂环胺和多环芳烃。   70年代末,人们从烤鱼、烤牛肉炭化表层中提取出一种具有致突变性的化合物,这类物质主要由杂环胺类化合物组成。热反应让肉类食品的氨基酸和葡萄糖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杂环胺。温度达到200℃以上时,烤肉中的杂环胺含量更是比在150℃时高十倍。   多环芳烃的来源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人为源主要是各种矿物燃料、木材、纸以及其他含碳氢化合物在不完全燃烧或还原条件下热解形成的,具有毒性,会致癌。烧烤一旦烤得过焦、肉类油脂滴到炭火时,产生的多环芳烃会随烟挥发并附着在食物上,进而增大致癌风险。   安心撸串要做好这几点   尽管炭火烧烤口感绝佳,但其极易产生致癌物质,相比之下,电烤的方式则更为安全健康。   在烤制前,对食物进行处理可以抑制致癌物质生成。一方面,可以先加热肉类(微波炉等),减少肉类在高温下的烹制时间,降低杂环胺水平;另一方面,可用洋葱、大蒜、柠檬汁等腌制食物。酚类、维生素等物质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抑制致癌物的生成。   除此之外,在烤制的过程中勤翻动,让肉和高温的接触时间变少,也能减少致癌物质的生成。同时,也应注意饮食的多样性。撸串时最好搭配新鲜果蔬食用。果蔬中的膳食纤维会对肠道起到一定的清理作用,有助于缓解吃烤肉对身体带来的危害。    本文由国家注册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宋兵兵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这些关于防蚊的谣言是不是你都听过?

  被蚊子叮咬几乎是每个人在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这种叮咬不仅带来皮肤的不适,还会传播疾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关于防蚊的谣言,很容易陷入误区,影响诊治。下面这些防蚊信息你有没有“踩雷”?   O型血的人更容易招蚊子吗?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蚊子是通过人体散发的一些气味(如汗味)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来进行定位的,与血型无直接关系。基础代谢率不同,体表皮肤的发散状况也不同,因此,基础代谢率高的人可能比低的人更招蚊子。   此外,蚊子对颜色也比较敏感。蚊子一般喜欢深色,所以衣着颜色的差异也会对蚊子选择的叮咬对象产生影响。   一滴香油就可驱除蚊子吗?   香油自身某种气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掩盖人体气味的作用,但一滴香油无法实现对全身的覆盖和保护,也没有研究证明香油的气味有明确的驱蚊效果。另外,使用香油后会在身体表面会形成一层油状膜,虽具有一定的防蚊效果,但一滴香油形成的油膜面积有限,身体表面粘附油膜层也十分不舒适,并不是一个有效防蚊的选择。   当前市面上售卖的正规厂家生产的花露水、驱蚊液等都在说明书规定使用的剂量内,不仅安全,且有较好的防蚊效果。   驱蚊贴、驱蚊手环、驱蚊扣的功效真的绝佳吗?   驱蚊贴与驱蚊扣的原理是通过气味的散发达到驱蚊的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比较小,很难达到全身驱蚊的功效。部分驱蚊扣与驱蚊手环均为通过模拟雄蚊飞行时波长震动来达到干扰雌蚊叮咬的效果,这种驱蚊方式较为新颖,但仍面临两个问题:首先, 波长赫兹比较有限,很难对不同种类的蚊子产生干扰,会影响防蚊的效果;其次,声波覆盖范围有限,很难对成人身高范围做到全覆盖。   因此,此类产品受其作用方式和作用范围影响,功效并不一定优于传统驱蚊产品。   受访专家: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特邀专家张正良(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新冠诱发健康人患上糖尿病?来看看你是不是高危人群

  近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一封信中,一个由17名研究糖尿病的专家组成的国际团队称,新冠肺炎可能导致健康人群罹患糖尿病,并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几天前,全球20位顶级糖尿病及内分泌领域专家组成的国际专家组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称,患有新冠肺炎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于该疾病的风险更高。同时,新冠病毒实际上可能促使正常人成为新发糖尿病患者。   这一项研究对新冠肺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发出警示,也给普通糖尿病患者、甚至健康大众敲响了警钟。那么,哪些人容易罹患糖尿病呢?   专家表示,在成年人之中,如果有以下任何一项或以上的条件,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第一,年龄≥40岁;   第二,有糖尿病前期病史的人;   第三,超重(BMI≥24kg/m2)、肥胖(BMI≥28kg/m2),或者是中心性肥胖。其中,中心性肥胖,指的是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第四,静坐生活方式的人;   第五,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第六,分娩过巨大儿(胎儿出生体重≥4kg)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妇女;   第七,高血压患者;   第八,高脂血症患者;   第九,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   第十,有一过性类固醇性糖尿病病史的患者;   第十一,多囊卵巢综合征或伴有胰岛素抵抗相关表现的病人;   第十二,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或者抗抑郁药物的患者。   如果你满足上述一项以上的条件,日常生活中请千万注意,不要暴饮暴食、不要熬夜、坚持体育运动,不然糖尿病可能会找上你哟。   受访专家: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史双伟   本文由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主任医师张磊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破纪录:阴茎被切断23小时后成功续接

英国外科医生成功地为一个男人重新接上了生殖器——在被切断一天之后,打破了之前断肢再续的时间记录。断落的器官一直没有血液供应,但手术却十分地成功。 术后6个星期,这名年轻人的尿道不仅可以正常工作,而且他的阴茎也有了正常的感觉。由于大夫仔细地连接了动脉和静脉,患者能够完全地勃起。 “此病例的成功,可以鼓励外科医生多为患者选择阴茎再植,哪怕缺血时间延长。毕竟,成功的手术可以为患者带来不一样的人生。”伯明翰大学医院的外科医生写道。 阴茎再植是罕见的手术——医学文献中仅记录了一百起左右。但是,发生断肢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迅速行动,以使重新植入的组织具有最佳的生存机会。 成功地重新连接需要复杂的显微外科手术流程,并应由泌尿外科和整形外科医生提供专家意见。 不幸的是,由于只有很少的外科医生熟悉这类手术,而且文献中也没有很好的细节指导,因此治疗通常会被延误。 20多年前曾有报道,一位4岁儿童的阴茎在意外切断18小时被成功再植。通常,12小时后肢体再植的成功率就非常之低。 伯明翰的病人是一名34岁的男性,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曾在精神病发作期间试图自宫。 15小时后被人发现,他立即被送往医院。大夫很快识别出沿着阴茎顶部的主要血管,并发现它们处于正常状态;为了连接静脉,他们从患者手臂上截下一段静脉作为移植物。不幸的是,一条主要神经因为断开太久已过度萎缩,无法重连,但是重新连接的血管却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了组织的血液循环。 病例报告说:“由于病人附带伤害和失血,入院后先用了8个小时建立了动脉血流,因此使断肢组织整个缺血时间达到了23个小时。” 过去,面对阴茎全截肢术的外科医生会在不修复血管或背神经的情况下重新缝合结构。然而,今天,我们知道这可能会导致感觉缺失和尿道瘢痕形成。 显微外科手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许多患者可以再次勃起,但是我们还有更多可供改进的问题,甚至不仅仅是外科手术。 鉴于绝大部分的生殖器自残的病例里,患者都有再次自残的倾向,因此后续护理非常重要。 2013年有研究者总结说:“这些报告指出,需要进行长期随访,不仅要评估再植的结果,而且还要确定那些易再次自残的患者。” 2015年发表的另一项长期研究主张“泌尿科,整形外科,内分泌学和精神病学的跨学科方法”。 作者建议,应将自残患者转移到专门的有相关资质的特殊治疗中心。幸运的是,最新病例中的年轻人正是被送往了这样一家医院。 该研究发表在《BMJ病例报告》上。(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睡足8小时仍然困倦?做到这几点才能睡得更好

  明明睡够了8小时,但起床后还是浑身酸痛无精打采。难道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8小时的睡眠时间还不够吗?   其实,好的睡眠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睡眠时间,还需要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合理的睡姿与睡前饮食和心理状况等。   通常情况下,健康睡眠时间为6~8小时。成年人6~8小时是其所需的标准睡眠时间。老年人为5~6小时,青少年为9小时左右。睡眠时间多少最健康,还需要依据自身的情况来确定。判断自己的健康睡眠时间的标准,应该以第2天起床后不会感到身体疲乏、感觉精力充沛来判定。   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对于维持睡眠健康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制造良好的睡眠氛围,让自己有意识地入睡。枕头和床是保证睡眠的重要条件,为了预防失眠,最好选择木板床;枕头的高度要适中,科学的枕头高度应为6~9cm;另外,卧室里也不要摆放嘀嗒作响的闹钟,可选择电子钟替代。   同时,采用合理的睡姿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休息。人最好的睡眠姿势为侧睡,不良睡姿会造成骨骼变形、肌肉紧张、血液循环不畅。   除此之外,睡前饮食也要注意。晚餐不要吃得太饱,或空腹睡觉;临睡前吃点奶制品或喝一杯牛奶有助于睡眠;睡前忌饮大量含酒精的饮料,包括啤酒及其他酒类;不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茶、可乐饮料及巧克力等能产生兴奋作用的饮品;多吃促进睡眠的食物,如核桃、葵花子、莲子、百合、黄花菜、莴苣、大枣等。   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睡眠对健康固然重要,但也要适当放松自己,不要太计较睡眠的量,避免过度焦虑得不偿失。   资料来源: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文由西安交通大学卫生发展与改革中心主任王明旭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炒菜喜欢放辣椒, 但有些食物不能同辣椒一起放!

辣椒的禁忌是什么?这种常见的食物可以说是我们每天都会吃的,辣椒的好处有很多,但是禁忌也不能忘记。有一些人是不建议吃辣椒的,否则会影响健康。辣椒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如果想了解更多,就请看下文! 辣椒的禁忌 1、肠胃功能差的朋友们不建议吃辣椒,比如说患有胃溃疡、胃炎的时候情况下吃辣椒,会让病情变得更加严重。或者是经常会消化不良、腹胀的人,也应该少吃辣椒,因为辣椒是具有一定的刺激性的,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的。 2.如果患有高血压,那么不建议吃辣椒,应该吃点清淡的食物。因为辣椒这样的食物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刺激,从而影响到血压。高血压患者除了辣椒不能吃之外,太咸的以及油脂太多的食物,也应该要少吃。 3.患有痔疮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吃辣椒,辣椒会让我们的火气变大,从而导致痔疮加重。痔疮患者应该在平时多吃蔬菜和水果,保持口味清淡。辣椒不能吃,而且咖喱和大蒜、生姜等辣味的食物,都应该要避免食用。 4.患有胆囊炎和胰腺炎的患者不宜食用辣椒,因为辣椒中辣椒素的刺激,会刺激胃部分泌大量的胃酸,而胃酸的增多则会饮食胆囊的收缩,使胆汁不易被排出,所以患有胆囊炎和胰腺炎的患者不宜食用辣椒。 5.如果眼部有问题,那么也是不建议吃辣椒的。比如说患有结膜炎、干眼病,这种情况下吃辣椒会使得病情加重。因为辣椒是属于辛辣、刺激的食物,而患有眼病的时候应该要吃的尽量清淡。 6.肾脏不好的人也不宜食用辣椒,因为辣椒中的辣椒素需要通过肾脏排泄出去,所以肾脏不好的人不宜食用辣椒。 7.孕妇和产妇也不宜食用辣椒,因为辣椒性热,食用过后易上火,而孕妇大部分都会阴虚内热,不宜食用性热的食物,会加剧上火,可能会便秘。而产妇在哺乳期也不宜食用辣椒,因为通过哺乳,会使婴儿也出现上火的症状。 辣椒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不可以和黄瓜一起吃 辣椒中有很多的维生素C,比很多我们都知道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的含量还要高,对于我们的人体是很有好处的。然而黄瓜里面却有维生素分解酶,搭配起来吃就会使得维生素C被白白浪费了。 不可以和南瓜一起吃 青椒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而南瓜中含有分解维生素c的酶类物质,所以他们写出的话会破坏维生素c,不利于人体对维生素c的营养,的吸收,还会降低青椒的营养价值,所以他们好不要在一起使用。 来源:光明网  

夫妻同床共枕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对大多数夫妻而言,有一条不言而喻的事实,即某人的床在某个时刻将成为共同财产。 尽管这种做法很普遍,但我们仍然不确定相拥而眠是否会影响睡眠质量。下面的研究可以一劳永逸地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部分人来说是如此。 并不是没人调查过这个问题。至少在一对一的异性情侣间,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 问题是结论彼此冲突,某些人发现同睡会导致更多的睡眠障碍,其他人则发现男人比女性睡得更香。一团糟! 来自德国,丹麦和美国的科学家竭尽全力,提供了同床共枕对睡眠质量影响的详细描述。 综合精神病学中心的精神病学家亨宁·约翰内斯·德鲁斯(Henning Johannes Drews)表示,他们的“非常精确,详尽而全面的方法可以评估出多个程度的睡眠”,结果表明同睡确实可以使人得到良好的休息。 在连续两周中的四个晚上,有十二对年龄在18至29岁之间的健康异性恋情侣与伴侣同床或分别独自入睡。 志愿者们在上床之前填写了涉及彼此关系的问卷,包括一项评估他们对伴侣情谊的测试。 然后关掉灯,整整整整一个晚上,同时测量脑电波、心脏活动、运动和肌肉张力。 所有数据加起来,得到显著的结论:一起睡时,快速眼动(REM)睡眠周期增加了10%。 快速眼动睡眠期 又叫做异相睡眠, 也有人把它叫做积极睡眠 (active sleep),是指在睡眠过程中有一段时间,脑电波频率变快, 振幅变低, 同时还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松弛、阴茎勃起, 最奇怪的是眼球不停地左右摆动。通常会出现在您入睡约一个半小时后,并伴有梦。这种睡眠是巩固记忆的营养品,同时增强了情绪的调节力。 换句话说,小憩可能会让您感到精力充沛,但充足的REM睡眠对于保持大脑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至关重要。 他们还发现,夫妻俩的睡眠周期会同步。对于那些被评估为爱意满满的情侣,尤其是如此。 睡在一起似乎确实使彼此被踢了好几脚,但是运动的增加似乎并没有以任何明显的方式干扰睡眠质量。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信号,对于许多夫妇来说,同床共枕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当然,在邮购一张双人大床之前,有大量注意事项。 该研究仅有24人样本,这些年轻人既年轻又健康,没有睡眠呼吸暂停或其他睡眠问题。他们排除了喜欢独自睡的人。 在专门设计的实验室中研究睡眠模式也可能会引入混淆因素,这使得难以用更“自然”的环境解释结果。 最后,事实是样本仅代表一种关系。 因此,如果您年轻,健康,喜欢异性且乐于共享床——同时能够找到愿意和你共享的人——您的大脑可能会感谢您在意乱情迷后、流连忘返时,怀里还有一个充满爱意的伴侣。 对于我们其他人,至少还有沙发。 这项研究发表在《精神病学前沿》上。(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最新研究:这种常用食品添加剂或有害健康

有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最近在法国被禁止使用,但在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还合法;根据最新的研究,它会显著改变小鼠的肠道菌群,引起结肠发炎和肝脏蛋白质表达的变化。 “我认为我们的结果对食品工业以及人类健康和营养的实践有颇多影响,”主要作者、食品科学克莱德斯代尔教授Hang Xiao说,“这项研究证实,食源性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2NPs)与不良健康影响之间存在牢固联系。” Xiao与UMass Amherst以及中国的同事一起,在Small共同发表了关于这项研究的论文。Small是每周一次,经过同行评审的跨学科期刊,内容涉及纳米技术。 肠道菌群是指肠道中具备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微生物物种,它们在人类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衡与一系列健康问题有关,包括炎症性肠病,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 人体接触食源性TiO2NP的主要途径是被称为E171的食品添加剂——由不同尺寸的TiO2颗粒组成,其中包括三分之一或更多的纳米级颗粒。E171使食品看起来更白、更不透明,可用在甜点,糖果,饮料和口香糖等食物中。Xiao指出,一项美国研究发现,美国儿童的E171暴露量比成人高2-4倍。 小于100纳米的食源性纳米级颗粒可能引起独特的生理后果。Xiao说:“较大颗粒不易被吸收,但是较小的可能会进入组织并积聚在某处。” 在他们的研究中,Xiao的团队将E171或TiO 2 NP 投喂给两组老鼠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其中一组享用高脂饮食,与许多现代美国人相似。另一组小鼠接受低脂饮食。饲喂高脂饮食的小鼠最终变得肥胖,而低脂饮食的小鼠则没有。 “在非肥胖和肥胖小鼠中,肠道菌群都受到E171和TiO 2NP的干扰。纳米颗粒引起了更多的负面变化。” 此外,肥胖小鼠更易受到TiO2NPs 的不利影响,它们受到的损害更大。 研究人员发现TiO2NPs减少了盲肠脂肪酸的水平,而盲肠脂肪酸又对结肠健康至关重要;增加了结肠中促炎性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制造了炎症。 为了评估被TiO2NP 破坏的肠道菌群在正常肠道中的助益,Xiao和同事进行了粪便移植研究。他们给小鼠注射抗生素以清除其原始肠道菌群,然后将粪便细菌从TiO2NP处理的小鼠移植到经抗生素处理的小鼠体内。“ 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设,即饮食中包含TiO2NP会破坏肠道菌群的稳态,这反过来会导致小鼠结肠发炎。” 该研究还检测了人类粪便样品中的TiO2的含量,发现范围很广。Xiao说,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长期(如终身和多代)接触TiO2NP对健康的影响。(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食品行业频频感染 新冠会影响食品安全吗?

  从“三文鱼案板上发现新冠病毒”、“豆制品销售区域样品阳性”再到“百事工作人员确诊”,仿佛什么食物都会被拉进黑名单,成为新冠病毒的传染中介。每当新冠病毒与食品联系在一起时,总会变得人心惶惶。有关食品安全与病毒,急需专业解答。   食品是如何沾染病毒的?   一直以来,微生物都是食品安全中一类主要的污染因子,主要存在三种情况:①存在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②存在病毒,如禽流感病毒、猪瘟病毒、甲乙型肝炎病毒等,以及新型冠状病毒;③存在可以产生真菌毒素的真菌类微生物,如曲霉菌。   这些微生物一部分是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是在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贮藏过程中产生的,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等;还有一部分是在食品加工过程、运输贮存过程中由于环境和个人不卫生产生的,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另外,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也有因操作人员自身疾病导致的病毒污染食品事件,如甲乙型肝炎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这些污染都会造成食品的不安全。   病毒真的会在一切表面存在和传播吗?   病毒的生存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一些病毒对环境的耐受比较高,生存能力比较强,如肝炎病毒。而另一些病毒对环境的耐受能力比较低,生存能力比较差,如新冠病毒。但是,一些食品是适合病毒生存的,如水产品、畜产品和一些水分多的食品。在食用这类食品时,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厨房卫生、生食或冲洗不充分都会有感染的风险。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带包装的食品感染病毒的风险也是存在的,一是食品加工时可能被感染,这就需要对食品加工企业加强监管,做好食品原料、加工环境的食品安全,消费者也要将这类食品加热后再食用;二是包装材料在运输过程中被污染,这就需要经常对运输工具进行消毒,对运输人员进行每日体温检测和定期核酸检测,消费者也要及时处理外包装,并对食品加热后食用。   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应该怎么处理?   发现食品生产存在安全问题的,不仅要将该阶段生产的食品做封存处理,还要将已经进入市场的食品做下架和召回处理。对于已经销售的受到污染的食品,消费者应该不再食用。   另外,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食品也是病毒传播的良好载体。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接触食品时应该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对于鲜食的水果要用可以洗水果的洗洁精清洗干净,尽量少食或不食未经加热处理的凉拌类蔬菜,食品要充分加热后食用,菜板和刀具要清洗干净,并保持干燥,防止新冠病毒通过食物传播。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受访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黄昆仑)

重返年轻不是梦 只要给血液「兑点水」

  吸血鬼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美丽优雅,通过吸食或沐浴血液永葆青春,令人惊骇的同时,也让人对血液的实际力量产生好奇。   过去人们发现,年老小鼠和年轻小鼠共享血液后,细胞组织恢复了活力——血浆交换确实能逆转机体的衰老,并推断年轻个体的血浆才有这种效果。   但最近科学家们发现,关键可能并不在于补充了某些“青春物质”,而是稀释了一些原血浆中与衰老和疾病相关的有害物质(Aging,2020)。   他们是怎样论证这一点的呢?难道,给血液“兑点水”就可以变年轻了?   血浆:承载生命的“黄河”   血液由细胞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和血浆组成。正常情况下,血液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凝固,在其中加入抗凝剂后,便能在体外将血液中的细胞和血浆分离开来。   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它像河流一样运载着血细胞,输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质,当然也包括代谢废物和致病因子。   分离细胞成分后的血浆,实际上呈淡黄色 |作者供图   血浆稀释:不只是加水这么简单   研究人员用生理盐水和5%的白蛋白配成了一种“中性血浆”,用它替换小鼠体内一半的血浆,发现不仅能有效修复高龄小鼠的肌肉劳损,还可减轻脂肪肝和肝脏纤维化。   这些小鼠的修复活力不输年轻小鼠、甚至更高。由于中性血浆成分很单一,因此研究人员考虑,是血浆的稀释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什么要用白蛋白溶液来做这项研究,而不干脆只用水?   因为真实血浆中除水分以外,还含有氯化钠等无机盐,以及5%左右的白蛋白。无机盐构成血液的晶体渗透压,浓度过高会引起血细胞脱水死亡,过低则吸水后膨胀破裂。而白蛋白这类大分子物质,则对构成血液的胶体渗透压、留住血管内的水分起着重要作用。   白蛋白主要在肝脏产生,因此有些肝功能衰竭的患者,由于无法合成足够的白蛋白,血液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和无机盐等就更容易离开血管进入腹腔,形成腹水。   正常情况下,白蛋白的浓度随年龄的变化不大,所以输入含5%白蛋白的生理盐水,是为了补齐被替换掉的血浆中遗失的白蛋白,同时减少血液渗透压的波动,这样才能观察到更接近生理状态下的“血浆稀释”相效果。   血浆“兑水”,机体和大脑活力都增强了   研究发现,被中性血浆置换后,机体自我修复的能力变强了。   研究人员将18月龄的老年小鼠(相当于人类56岁)分成两组,把小鼠体内一半容量的血浆,一组替换成其他老年小鼠(同龄小鼠)的血浆,另一组替换为中性血浆。第二天,在小鼠的腿部局部注射有肌肉溶解作用的药物(破坏肌肉)。   5天后,取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进行血浆稀释后的小鼠肌肉恢复能力更强,细胞里合成了更多肌肉新生期的蛋白。   肌肉细胞受损5天后,血浆被稀释的小鼠(右)自我修复更迅速;图中红色为肌细胞新生标志物,蓝色为细胞核 | 作者注释   除此之外,血浆稀释还能刺激大脑神经元新生。   哺乳动物的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一个特定的脑区),分布着具备自我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神经前体细胞,此处产生的新生神经元决定学习和记忆能力,以及参与情绪调控。而这方面的机能通常随年龄增长逐步衰退。   研究发现,部分中性血浆替换组的年轻小鼠,神经元新生数量是同龄血浆替换组的10倍。而即使在老年小鼠中,血浆稀释后也能观察到更活跃的神经细胞增殖。   血浆被稀释的小鼠(右)神经元新生更活跃;图中红色为细胞增殖标志物,蓝色为细胞核)| 作者注释   此外,研究还发现,中性血浆置换能有效降低在衰老相关疾病(如慢性炎症)中推波助澜的促炎蛋白的浓度。   通过对比血浆稀释组小鼠,和接受血浆置换治疗后人类血浆中的蛋白质变化,研究人员还发现,随着因衰老而在体内堆积的抑制性物质被稀释,机体对细胞分裂、免疫反应的调控宛如重启,机体似乎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妙的是,由于生理功能的调节常常是上下调控,横向关联,这些变化像波浪一样逐渐扩散到更多脏器,并且能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   为延缓衰老、抵抗疾病提供新思路   其实血浆置换技术早已应用于临床治疗。   一些患者免疫功能异常,体内生成大量有害抗体,攻击健康组织;又如家族遗传性的高脂血症,患者胆固醇代谢功能受损,小小年纪血管就被大量的胆固醇淤积,早发心脑血管疾病。   对这些棘手的疾病,在药物疗效不佳的情况下,血浆置换可能延缓病情。   从技术上看,也不复杂。通常从患者的颈部或大腿处,取较粗的静脉置入采血管,将血液导出至已加有抗凝剂的机器中,再将血细胞和血浆分离,滤除患者血浆中无法代谢掉的有害物质,补充正常人捐献的血浆或白蛋白,再输回人体。   一般每次需要数小时,可置换血浆2~3升。   血浆体外过滤 | 摄图网   血浆置换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就是异体血液制品带来的过敏和感染风险。   因此,如果年轻血浆不再是必须,只用血浆稀释的思路就能改善人体机能、抵抗和年龄相关的疾病,不仅能减少血液制品的使用和风险,对理解衰老机制、提高人类寿命都有重要意义。   不过对于这一点,科学家们还需要积累更多证据。   眼下,比起期待来场“大换血”,还是先做到每天多喝水,勤锻炼,力所能及地维护自己的健康吧。   参考资料   1. Conboy I M,Conboy M J, Kiprov D, et al. Rejuvenation of three germ layers tissues byexchanging old...

27岁男子节食54天身亡!为什么节食也会致死?

新京报6月21日报道,27岁的男子在节食54天后身亡,但他却不是因为减肥节食! 黑龙江铁力,27岁男子在康养中心身亡,父亲讲述最后一次见到儿子瘦了很多,曾30天瘦40斤。中心老师和妻子都说在排毒,马上就全好了。他说,中心的老师还曾让他也加入练功,他受不了就放弃了,目前孩子已进行尸检。 该男子因情绪不稳定经多地治疗无效,接受了某中心“大师”推荐的节食70天的治疗方案,但在54天后就不幸身亡。 这节食也能致人死地吗?我们有这个疑问是,最近很多概念流行,比如最常见也就是“辟谷喝风”、“节食灵修”等等概念,居然会危及生命,简单了解下,这不当的节食有多危险? 什么是辟谷? 辟谷的大意就是吸食空气”,是属于禁食的一种方法,这是教中的道士用饮食来修身的一种方法,通常在辟谷期间,不吃任何食物、只喝水!不过据维基介绍,还需配合太极、瑜伽或者禅定,除了道教外,还有还有藏传佛教、印度教也有相似的方法! 并且后遗症还挺严重,恢复饮食后经常便秘,三四天都拉不出来一次,而且这个后遗症还持续了两个月,大神以亲身体验告诉大家,这普通人瞎折腾可不是闹着玩的,轻者低血糖昏迷,重者心脏骤停危及生命! 节食也会致人死地? 不吃东西会死人,大家都明白,那么节食也会吗?人只要活着就每时每刻都在消耗能量,这个消耗大约为: 女: BMR = 655 + ( 9.6×体重kg ) + ( 1.8×身高cm ) - ( 4.7×年龄years ) 男: BMR = 66 + ( 13.7×体重kg ) +...

超实用!食用调和油这么选,你学会了吗?

来源:新华社 近年来,调和油以其特有的营养搭配理念,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那么,到底什么是调和油呢?吃调和油真的更健康吗?我们应该如何挑选优质的调和油呢? 调和油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品油按照营养和风味的需要,按一定比例科学调配制成的食用油,这样的油不仅脂肪酸组成的平衡性好于单一食用油,还含有多样营养成分。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马冠生表示,食用油是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但食用油只提供了人体所需约50%的脂肪酸。通常,食用油中含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即必需脂肪酸),这三种脂肪酸对人体各有益处,缺一不可。饱和脂肪酸为人体提供能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正如食物要合理搭配吃才健康一样,食用油同样也应多样化并合理搭配。所以,要想科学健康地吃油,调和油就是一个很好的实现方法。 基于调和油的健康营养,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类型的调和油,那么面对琳琅满目的调和油,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据中国消费网报道,消费者挑选食用调和油时要注意几点: 1.看标签。食用油的等级从一级到四级,级别越高,油品质量越好; 2.看配料表。配料表中所列各种原料按照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某种成分排名越靠前,表明食品中含此成分越多; 3.看工艺。首选物理压榨的,因为物理压榨无化学残留,目前来说相对安全性较高; 4.看品牌。建议到正规渠道购买,择优大众认可的、市场销售量较大的品牌食用调和油,挑选出产日期较新的。 此外,挑选调和油时还要看各种脂肪酸的配比。食用调和油营养价值高低,主要看各种脂肪酸的比例是否接近人体需求。质量好的油,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正规厂家一般会在食用油的外包装上标示这三种脂肪酸的含量和比例,消费者在购买时可留意。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 喜欢吃肉 低芥酸菜籽油、玉米胚芽油、葵花油或橄榄油; 肥肉富含饱和脂肪酸,爱吃肉的你应选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低芥酸菜油、玉米胚芽油、葵花油或橄榄油为食用油。 偏爱吃素 花生油、棉籽油、棕榈油; 喜欢吃素的人就要选用一些富含饱和脂肪酸的花生油、棉籽油、棕榈油等食用油。 孕妇 橄榄油、核桃油、亚麻籽油、豆油等食用油; a-亚麻酸(n-3)被人体吸收后,在体内能生成EPA和DHA。这两种物质在视网膜和大脑的结构膜中起重要作用,对胎儿的神经系统、脑和视网膜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肥胖人群 少吃油; 肥胖人的膳食建议用油应以植物油为主,少含饱和脂肪酸,控制食用油的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即每天食用油量控制在25g左右为好。

要身心健康 须七情调和 百病生于气

  所谓情志,即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又称为七情。中医认为,七情的情志表现无不与脏腑功能息息相关。《黄帝内经》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不同的情志变化伤及不同的脏腑。   怒伤肝,指大怒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故伤肝。常见的症状包括面赤、气逆,头痛、眩晕,甚则吐血或昏厥卒倒等。   喜伤心,指喜乐过极而损伤心神。其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前人认为心藏神,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悦,心气舒畅。若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   恐伤肾,大恐则损伤于肾,可出现骨痿、精滑、小便失禁等。因恐的情志为肾所主,恐则气下,耗及肾气之故。   思伤脾,思虑过度,脾气郁结,久则伤正,运化失常,出现食少纳呆、胸脘痞满、腹胀便溏等症。   忧伤肺,指过度忧虑易损伤肺脏。人在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出现感冒、咳嗽、哮喘及其他慢性肺系疾病。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所以悲忧伤肺,还可表现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肤病上。情绪抑郁、忧愁悲伤可以导致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   七情是对情感活动的总结,七情调和,则身心健康;七情太过,乃致病之源。《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只有注重修心养性,淡泊处世,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敲黑板!教你正确使用口罩与手套

【星岛综合报道】越来越多人开始戴口罩和手套,但你知道如何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PPE)吗? 加拿大公共卫生局(PHAC)强烈建议民众在无法与人保持2米距离时戴上口罩,首席医学官谭咏诗4月时曾表示,没有症状的人在公共场所若戴着非医用口罩,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方法之一。 ●如何戴好口罩以发挥效果呢? 传染病流行病学家Jeff Kwong表示,无论是医用或是非医用口罩,都要记得覆蓋口和鼻才会有效。谭咏诗亦曾提醒,戴口罩时,不要触摸脸部。 戴非医用口罩或面罩应该: 1.  保持呼吸顺畅和舒适度 2.  用领带或耳圈牢固地固定在头部上 3.  洗涤和干燥后保持其形状 4.  如果潮湿或脏污,请尽快更换 5.  由至少两层紧密编织的材料制成的织物(例如棉或亚麻) 6.  足够大,可以完全舒适地遮盖鼻子和嘴巴而不会张开 戴非医用口罩或面罩要避免: 1.  与他人分享 2.  损害视力或干扰工作 3.  戴在两岁以下的孩子身上 4.  由塑料或其他不透气的材料制成 5.  用胶带或其他不适当的材料固定 6.  仅由容易散开的材料(例如纸巾)制成 7.  放在无法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将其移除或呼吸困难的任何人身上 多伦多约克大学微生物感染分子细胞和化学生物学教授寇卓(Dasantila Golemi-Kotra)说,无论使用的是医用口罩还是自制口罩,都需要确保将其取下并安全放回去。,否则可能会使自己暴露在更多的污染物中。他说:“如果将它取下来放在桌子上,但是桌子不干净,你可能会受到污染。” 当你要取下口罩时,请小心操作,避免碰到脸。考虑将面罩包裹在纸巾中或放入塑料袋中,以使其远离其他污染物。 ●如何正确戴面罩? 塑料面罩(face shield)通常用于医疗机构中以保护医护人员,但现在已在许多服务行业中被使用,包括餐厅、美容场所和杂货店内的一线工作人员都常戴面罩。 病毒会通过打喷嚏或咳嗽而排出的小滴而传播,塑料面罩可遮盖眼睛、鼻子和嘴巴,对预防病毒起到一定效果。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到:“塑料面罩穿戴舒适,可保护病毒进入口鼻,防止佩戴者接触其面部,故可减少被病毒传染的可能性。”文中说:“戴着医用口罩的人们常常必须摘下口罩才能与周围的其他人交流,使用面罩则不需要。” 医生说,塑料面罩“应该从下巴下方向前延伸,横向延伸到耳朵,且额头和护罩的头罩之间不应有裸露的间隙。” ●如何戴好手套? 医疗人员在工作时常会戴手套,但加拿大大多数公共卫生机构不建议一般公众戴手套。 亚省卫生厅曾发声明表示:“日常活动中,例如在杂货店购物时,普通市民无需戴手套。如果不正确使用和处置,戴上手套可能会为病毒提供另一个生存表面,从而可能促进病毒传播。” 对于选择在公共场所戴手套的人,亚省卫生厅建议: 1.  在戴手套之前和脱下手套后,应始终洗手和/或消毒双手 2.  手套弄脏或撕裂时应更换 3.  如果戴手套时碰到脸⁠ –眼睛,鼻子或嘴巴⁠,或者在戴手套时用手咳嗽或打喷嚏,请更换手套 4.  一次性手套应扔掉,一旦摘下就不要再使用 5.  每次使用后必须对可重复使用的手套进行清洁和消毒 ●消毒湿巾和洗手液 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钟是防止新冠病毒传播的最佳方法。 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请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消毒剂擦拭布,它们是有效的暂时替代物。但是,两种产品都需要足够高的酒精含量(至少60%或更多)才能有效杀死病毒。 商店出售的大多数婴儿湿巾的确含有酒精(主要的杀菌成分),但其含量远低于杀死新型冠状病毒所需的酒精含量。 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感染控制专家费斯曼(Alon Vaisman)表示,有些人会DIY洗手液,虽然这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但前提是必须正确制作,可惜,多数人们会做出无效的配方。 网上图片   v01

夏季养生记住这三点:防暑、防晒、切忌贪凉

  进入盛夏,暑热较盛,日晒较强,日间外出劳作活动容易中暑晒伤。同时,天气越热,人们就越爱趋凉避暑,而贪凉过度又易损伤人体阳气,引发感冒、咳嗽、胃肠不适、关节疼痛等疾病。   因此,这段时期,调理养生的重点是防暑降温,护肤防晒,同时避免过度寒凉,以防寒证丛生。   高温防中暑   中暑的主要诱因是外界的高温环境。   常见的中暑症状:头晕、恶心、胸闷、心慌、口渴、乏力、四肢发麻等;如未得到及时处理,则会进一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重症;严重者还可出现高热、意识恍惚、休克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   安排室外工作或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特别是中午时分暑热更重,应尽量避免外出,以防高温中暑。   户外工作者尤其注意防暑降温,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可采取以下措施:   1.迅速撤离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   2.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头部冰敷,全身用湿凉毛巾擦拭,或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   3.及时补充水分,可适量饮用淡盐水及其他清凉饮料。   4.服用治疗中暑的药物,如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水等。   5.如果出现虚脱、意识障碍等中暑重症,应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穿衣巧防晒   盛夏时节,光照强烈,紫外线容易损伤人体皮肤,引起皮肤灼伤、色斑、红疹等病变,过度照射还会引发皮肤癌,因此夏日外出要格外注意护肤防晒。   外出防晒的常用措施:使用遮阳伞、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   在衣服的材质方面,亚麻、大麻等麻质衣物的防晒效果最好,可作为防晒衣着的首选。涤纶化纤的衣服防晒效果也好,但皮肤的舒适度较差。而人们平时常穿的棉质衣服,在防紫外线方面则略逊一筹。不过棉质衣服在吸汗透气、干爽舒适方面存在优势,只要尺寸宽松,仍可作为夏季防晒衣物的选择之一。   饮食祛暑热   夏日阳盛,暑热较重,出汗较多,日常饮食可适当进食清凉瓜果、汤水、凉茶以消暑清热,解渴除烦。   在夏季众多的时令瓜果中,西瓜是首选的消暑水果。   西瓜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通利小便功效。其瓜皮又名西瓜翠衣,性味甘凉,煎水煲汤饮用,可治暑热烦渴、水肿湿困。   冬瓜也是夏季消暑的常吃瓜果。冬瓜味甘淡,性微寒,有除烦止渴、祛湿解暑功效。其瓜皮也能利水,瓜仁清热化痰,均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用冬瓜、薏仁、扁豆煲汤是夏日消暑利湿的常用汤水。   另外,绿豆汤也是人们夏日消暑的喜爱饮品。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消暑、利水、解毒功效,尤其清热解毒之力较强,对热毒内阻,疮疡痈肿效果较好。   至于凉茶方面,推荐广东人常饮的五花茶。五花茶是广东传统凉茶之一,由金银花、菊花、槐花、木棉花、鸡蛋花组成。此五花药性寒凉,合而煎服有清热解毒、消暑去湿功效,其清热下火之力较绿豆汤更强,不适宜长期饮用。   其实,大多数的瓜果及绿色蔬菜性质都偏寒凉,如黄瓜、丝瓜、苦瓜、香蕉、苹果、梨、甘蔗、西红柿、莴苣、茄子、菠菜、苋菜、芹菜、空心菜等,在暑热天气经常食用均有清热祛暑效果。但荔枝、龙眼、榴莲、樱桃等热性水果则应少吃,以免助热生火,加重暑热困阻。   护阳防寒伤   气候炎热,阳盛于外,人体阳气走于肌表,人们常感身热难耐。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时养生就应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一旦阳气受损,阳虚生寒,则会引发各种寒证、痛证。   养阳需谨遵“三忌”?   第一,忌夜卧贪凉。夜卧吹冷风,尤其头部受风邪,极易导致阳气折损。   第二,忌冷水洗浴。夏季人的汗孔多处于开泄状态,冷水洗浴使外来寒气极易侵入人体,久之会出现手足畏寒、小腿抽筋、后背发凉等症状。老人和小儿尤其应重视。   第三,忌肆食生冷。夏日常食冷饮冰品等,容易引起脾胃虚寒证,可表现为胃痛、腹泻、完谷不化等;女性则可出现痛经、经期紊乱、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等。   养阳避寒有三招   1.防腹中寒。睡觉时一定要盖“肚子”,尽量进食温热饮食,不贪吃冷饮、冷食。   2.防躯体寒。防止头、脚、躯体受寒,主要是正确使用电扇和空调,不宜夜晚露宿,更不宜运动后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   3.适当吃点生姜温通阳气。正如民间所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作者:彭康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