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布殊曾駐京 騎車了解民情

加拿大都市网

老布殊出任駐北京聯絡處主任時,與妻子騎單車了解民情(左圖)﹔老布殊就職總統後曾出訪中國(右圖)。網上圖片

 

本報訊

94歲的美國前總統老布殊當地時間12月1日去世。老布殊與中國的關係奠基於中美建交之前,在1970年代成為美國駐北京聯絡處第二任主任。他曾說,選擇去中國是因為「我預見中國會崛起」。當時他騎單車穿梭北京的大街小巷,被稱為「騎單車的大使」。在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老布殊對制裁中國保持克制。
 

在1974年,老布殊得到出任美國駐英國或法國大使的機會,這兩個職銜當時被認為是美政府內最具吸引力的優差,但他卻出人意表提出要去當時仍未與美國建交的中國,遂於1974至1975年出任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老布殊曾表示,選擇去中國是因為當時感到中國對美國與世界的未來至關重要,說過「我預見中國會崛起,希望能成為中國『未來』的一部分。」

被譽為「單車大使 」
老布殊當年一到北京,就展現擅於交際的作風,更因為他與夫人芭芭拉經常騎單車穿梭在北京大街小巷,了解中國社會和民情,被譽為「騎單車的大使」。

期間他曾陪同時任美國總統福特與毛澤東會面。到1989年2月,老布殊就職總統後第二個月就出訪中國,與鄧小平及總理李鵬見面。他曾在回憶錄表示鄧小平把他形容為老朋友。

同年爆發六四事件,美國輿論掀起反華浪潮。老布殊宣布暫停中美一切軍售和商業性武器出口及軍事領導人互訪、高級官員互訪。不過,他仍指派國家安全顧問史考克羅等官員前往北京,與中方領袖討論局勢。

老布殊在回憶錄里寫道:「我絕對不想做的,就是徹底摧毀自1972年以來雙方好不容易才建立起的關係。若我們還想保有影響力,努力爭取與對方合作的籌碼,就必須保持與中國政府往來;講狠話可以暫時滿足部分人,但長期來看,那將嚴重傷害我們的努力。」

「對華友好數一數二」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袁征表示,在歷屆美國總統中,老布殊對中國的友好是數一數二。

作為政治家,在任期內,他洞察出了前蘇聯和中國的不同,因而對當時的中國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態度——雖然中美關係在此期間不無波折,可是仍沒有偏離合作的主流。老布殊能夠認識到,中國的生命力決定了美國用對付蘇聯那一套「一視同仁」是不可能奏效的,而從軍事上壓垮中國更是近乎空想,如果美國將冷戰的對象由「蘇」轉「中」,那麼其自身也必陷入災難性境地。

分析普遍認為,繼任的克林頓雖來自民主黨,但就任後在對華關係上經過短暫的調整和試探、吃過苦頭之後,還是基本繼承了老布殊留下的對華接觸與合作戰略。

可以說也是基於這套源起老布殊的、對華策略的助益,中美關係經過短暫磨合而轉入穩定的1990年代、新千年初期,既是中國迅速發展的時期,也是美國經濟在二戰後最為繁榮的時期,某些年份甚至超過了曾經的「黃金時代」——1960年代。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范冰冰香港半山豪宅曝光!尽览180度维港景色

巴黎奥运|法国警拘捕18岁车臣男子 图恐袭奥运足球赛事

加拿大这几个城市最适合步行

美国狗狗大历险 10天跋涉170公里进入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