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22:50:36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大城小事

温市特色屋规划 将举行三场公众咨询

■ 近年温市不少特色屋被拆毁,许多市民表示担心。网络图片 温哥华市政府就最新起草的特色屋(character home)规划激励方案和指南,举行公众咨询。市民可以在本周六,下周二和周三前往咨询地点就草案提问,并给予反馈。 特色屋是1940年以前兴建的,符合兴建时的整合及原始特色,未登记为温哥华祖裔的房屋。特色屋规划的目的是找到最佳办法,对独立屋规划区(RS)的特色屋进行保护。   草案包括:对特色房屋增加建筑面积,引进新的房屋户型(例如在住宅区之间的空地盖房,建造可多样转换住宅等),房屋分层,以及相关的宽松条件。草案目前未对新房屋的建设规范提出改变。 3场咨询会搜集民意 公众咨询定于: 5月27日上午11时至下午2时,在渥列治商场礼堂(Oakridge Centre Auditorium); 5月30日下午5时至8时,在鳟鱼湖社区中心(Trout Lake Community Centre)格兰尤室(Grandview Room); 5月31日下午5时至8时,在登巴社区中心(Dunbar Community Centre)112室举行。 民众欲了解更多相关的讯息,可登入网站vancouver.ca/characterhome-review浏览。本报记者

温市府提供8幅地盘 拟兴建1350全新廉租屋

■ 罗品信、哈里森及罗姆,介绍温市廉租房屋兴建计划。 图文:本报记者李群 温哥华市政府周四宣布,提供8处市府拥有的地盘兴建约1,350个全新廉租房屋单位。市府承诺这些住房建成后,将以低于市场价格出租给中低收入人士,但就未有明确具体租金价格。温哥华市长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指出,今夏将对承建这些工程的发展商进行招标,届时可帮助确定各类房屋租金范围。他同时呼吁联邦及省府出资,帮助降低廉租单位租金。                                      这8处地盘位于温市不同地区(附表),总值7,250万元。周四上午,罗品信与温哥华可负担房屋机构(The Vancouver Affordable Housing...

关慧贞促温市伙联邦收购 华埠奇化街105号地皮

■ 关慧贞要求市府与联邦合作,考虑购入奇化街105号地皮,或采换地方式,以保留华埠文化遗址。 图文:本报记者张文慈 温哥华市政府周二就备受争议的华埠高厦发展项目「105 Keefer」举行公听会,部分华裔居民到场抗议反对,更有高达180人登记发言。温东国会议员关慧贞在会上激烈反对兴建柏文计划,并要求市府与联邦合作,考虑购入该项目地皮,或采换地方式,以保留华埠文化遗址。由于发言人数太多,公听会将在周四继续进行。 公听会晚上6时举行,但唐人街关注组率先5时在市府外举行集会反对发展项目。为维持现场秩序,保安人员要求到处旁听市民需登记,才能登上市府三楼会议厅发言。发言者最多发言5分钟,市府提供翻译服务。公厅会由温市长罗品信主持,全体市议员均出席。 「高楼淹没文化遗址和华社精神标志」 关慧贞首先表明,她反对奇化街105号的土地用途更改申请,强调今年适逢纪念加拿大150周年国庆,华裔先祖对开拓加拿大贡献很大,却被歧视排斥,如今建商竟然选择在竖立着为纪念中国铁路华工和二战退伍华裔军人纪念碑旁,兴建楼高达118呎的建筑物,几乎淹没重要文化遗址和华社精神标志,令人非常痛心。 关慧贞表示:「如果市府一旦通过土地用途更改申请,将永远改变华埠,同时也将终结华埠。」她强调,希望市府带头,与联邦政府合作,购入该项目地皮或换地,以保留华埠文化遗址,并将项目百分百用来兴建低收入长者住房。                                            ...

加拿大利率如果上升 70%的业主承认无力供楼

■ 调查发现,45%千禧代业主首置时,要靠家人馈赠或借钱方式资助。资料图片 加拿大有24%业主在过去12个月曾经无法支付汽车或家电维修等突如其来的开支。宏利银行(Manulife Bank of Canada)最近的调查发现,有70%屋主承认,一旦利率上升令供款额增加10%将无力供楼。 宏利银行总裁兼行政总裁Rick Lunny表示,国民的平均房屋贷款上升11%至201,000元,但很多人没有能力应付加息、突然的开支或收入变化。当中尤其令人忧虑的是,有51%业主只有5,000元以下的贮备金,更有20%更是没有其他积蓄。屋主没有意识到利率如果上升1%,房屋贷款的供款额便可能增加10%。 调查发现,千禧世代(18至34岁)的业主财政最不稳。他们首次置业时有45%要靠家人以馈赠或借钱的方式资助,但贷款额也最高,平均达223,000元。他们在过去1年曾有32%入不敷出,比例较婴儿潮多出近一倍。当中有45%承认,如果家庭主要收入的人失业,3个月内便会出现供屋困难的情况。 作为千禧世代父母的婴儿潮(55岁以上)一代,有39%仍然背负房屋贷款,当中部分是为了帮助子女置业。宏利银行指出,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房屋占资产比例太高,有41%人住屋占资产超过60%,更有21%人占超过80%,因此他们可能要卖屋或大屋换细屋才能应付退休后的生活。 Lunny说,无论是业主或一般家庭,要有足以应付3至6个月开支的贮备金。现时屋价上升,贷款额也更高,因此选择适当的房屋贷款极为重要,一个有弹性的房贷方式,可以让屋主改变供款额或暂时延迟供款,甚至遇到有需要时可以提取金钱,以应付突如其来的财政困难。本报记者

板上钉钉 列治文农地建房屋有限制条例了

■ 列市市议会通过附例,限制农地上兴建房屋面积。 CBC 电视图片 经过激烈辩论后,列治文市议会周三晚上正式通过附例,限制农地上兴建房屋的面积上限。列市议会周三晚上以七对一,投票通过动议,限制在面积不足半英亩的农地上,建屋面积最大不能够超过5,382平方呎。 至于半英亩或以上农地,建屋面积上限则为10,764平方呎。市府职员原先建议面积上限为5,382平方呎。在周三晚的表决中,市议员戴嘉露(Carol Day)投以反对票,曾表态反对的史蒂夫斯(Harold Steves),则在投票前离开会议厅。 根据列市市府资料显示,自从2017年年初开始,在接获的房屋建筑批文申请中,占65%的房屋面积超过一万平方呎。本报记者

楼价居高不下 如今流行速配买屋

■ 20多名潜在买家日前参加物业速配约会,商谈可否合资买房。星报资料图片 大多区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 日益高涨房价和紧缩的贷款政策,让「上车族」入市变得愈来愈难。 《星报》日前一则用「速配约会」(speed dating)方式,结识陌生人共同买房的新闻引起关注。 20多名潜在买家彼此见面述说需求,商谈可否合资买房。过去亲戚朋友合伙早已存在,如今陌生人合伙买房趋流行。本报记者文琪 组织该次物业速配约会的地产经纪Lesli Gaynor(图)接受《都市地产》专访时表示,她不仅想以此帮助难以置业的人共同对抗高房价、为部分人未来退​​休做投资计划,更想普及一种「社区(community)的概念,让兴趣相投的人能够生活在一起,彼此帮助,完成拥有房产的心愿。 「那怕是租房,很多情况下也是和陌生人同住同一屋檐下。和陌生人共同置业也不应算奇怪的事。 」                                ...

高院驳回温市府申请拆帐篷城禁令

■ 法庭驳回温哥华市府,就缅街帐篷城所提出的禁制令申请。 CBC电视图片 温哥华市政府较早时向卑诗最高法院申请禁制令,要求法官批准把位于缅街(Main Street)的无家可归者帐篷城拆除,不过申请被法官驳回。该幅土地由温哥华市府拥有,空置了近20年。近年,无家可归者在该处搭起帐篷居住。 代表温市府的律师在庭上表示,市府有计划在该处兴建26个社区房屋(social housing),故此有需要拆除帐篷城,否则市府的社区房屋计划无法进行。 无家可归者权益倡议团体指出,假如帐篷城内的无家可归者被迫离开,他们会无处可去,无处容身。 法官:市府未证会受「不可弥补伤害」该团体又称,供低收入人士居住的房间租金昂贵,倚靠福利金过活者在支付租金后,实在所余无几,同时市府的社区房屋兴建不足,庇护中心的床位也供不应求,无家可归者别无选择,只有栖身帐篷城。 经过审理, 最高法院法官沙马( Neena Sharma)周三认为,市府未能证明,倘若法庭不批出禁制令,市府会受到「不可弥补的伤害」。现时帐篷城住有大约50个无家可归者,预料会有越来越多人加入。 温市府就该项裁决发表声明,表示希望能和平解决问题,从而可以开展社区房屋计划,而外展职员正与卑诗房屋局合作,为帐篷城内的无家可归者安排栖身之所。本报记者

限制农地建豪宅 列治文举行公听会

■ 列市议会昨晚继续就农地建屋面积问题,举行公听会。 列治文市议会周三就限制在农地兴建大屋的议题,举行公听会,讨论是否把面积小于半英亩农地的维持建屋上限5,382呎;超过半英亩的农地,最大房屋面积则为10,764呎。截止本报昨晚截稿时,市议会仍未作出最后表决。 市议会早在周一就该议题举行过一次公听会,由于发表意见人数众多,会议持续至第二日凌晨1时才结束。当时,市议员史蒂夫斯(Harold Steves)和戴嘉露(Carol Day)对建议中的建屋面积上限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建屋面积上限应该更低。 市议会周三继续讨论, 同样有不少市民到场发声。主张限制建大屋的民众多以保护农地为由,认为农地愈来愈少,如果建大屋,农地实际使用面积就会减少。还有人指,加强限制力度,就可避免有些人利用农地进行「地产炒卖」。 不过,也有人认为,没有限制的必要。有居民表示,理解市府限制大屋是让农地成为真正用于耕种的农地,而非让某些投机者,利用大屋来推高农地价格。但他们也指出,市府不应该通过限制房屋的办法鼓励农耕,相关部门应该为农民提供先进的耕种技术,从而让更多农民赚取更多利润。 周三的市议会讨论至晚上10时,仍未就议题作出表决。列市府年初就有规管农地兴建大型房屋问题的想法;市议会已在3月暂停市内所有农业保留地建筑房屋的申请。据资料显示,过去市府每年平均收到15间农地建屋申请,但今年首3个月已有45个申请。平均房屋面积是1.2万平方呎,最大有2.24万呎。图文:本报记者张誉

团体抗议枫树岭市府拆除帐篷城

■ 枫树岭市府上周清拆部分「帐篷城」。CBC电视图片 一批不满卑诗枫树岭(Maple Ridge)市府清拆的市民,上周六到市府大楼示威,要求市府停止行动,并保障露宿者的生命安全。关注露宿者的组织,联同多名露宿者在市府大楼外集会,发起人指责市府,上周四违法驱赶住在「帐篷城」的露宿者,并且将「营地」用围栏封锁,担心万一营内发生事故,紧急人员将无法进入救人。 枫树岭「帐篷城」的发起人表示,「帐篷城」能够暂时为露宿者提供住宿地方,同时也能解决他们没有固定住址的问题。其中一名示威者表示,已经对市府声言会协助露宿者的说法感到厌倦,又指当局没有考虑过他们提出的建议,是因为市府看不起露宿者。本报记者

业主受惠新政 高贵林两栋老旧公寓火速出售

■ 资料图片 对于高贵林两幢楼龄较高的柏文业主来说,早前修订的《40号法案》(Bill 40),让他们更容易把整幢柏文出售及获利,感觉就好像「中了彩票」一样。 据《温哥华商业》(Business Vancouver)杂志报道,该项于去年7月引入的《分契物业修订法》,容许分契物业业主较易解散业主立案法团,然后出售整幢物业及土地予发展商。 该两幢低层木结构柏文皆位于高贵林北路(North Rd.),靠近高贵林天车站(Burquitlam Skytrain Station),交通方便。由于该两幢柏文的业主都是全体投票赞成出售,即是毋须要法庭批准,所以在业主投票赞成出售后仅6个月,就成功售出。其中拥有36个单位的柏文以1,400万元售出,平均每个单位售价388,888元,另一幢48个单位柏文则以2,000万元售出,每个单位平均售价416,666元。 地产公司表示,该两幢柏文分别在1960年代及1970年代建成,楼龄分别大约是50年及40年,维修费高昂,而现在业主既可以「套现」,也可避免面对昂贵维修费的烦恼。本报记者

仁人家园列市建廉屋惠及12家庭

■ 仁人家园将在列市兴建廉价房屋,为12 个低收入家庭提供安居之所。仁人家园图片 宗教慈善团体仁人家园(Habitat for Humanity)大温区分会表示,计划建造的低收入家庭房屋中,位于列治文的6幢独立屋定于本月稍后动工兴建,预计一年后竣工,将可容纳12个家庭。 同时,该非牟利组织表示,面对炽热的楼市,廉价房屋需求越来越庞大。 共接获900份申请 仁人家园总干事库茨(Dennis Coutts)透露,他们接获的申请数量,较过往大幅增加。他补充说,自从去年6月份开始至今,仁人家园接获共900份申请。本月稍后,仁人家园将会在列市开始兴建6幢独立屋,每幢设有第二套间,可供12个家庭居住,包括劳工家庭、单身母亲家庭,以及一个育有3个子女的单身 父亲家庭。 该团体又表示,他们约于3年前从卑诗房屋局(BC Housing)以40万元购入土地,并且开始申请建筑及更改土地用途等批文。 仁人家园是个基督教慈善组织,致力为未能符合按揭申请的低收入家庭,兴建成本较低廉的住房。申请人必须符合低收入、家庭人口,或急需改善现有居住环境等条件。 寻找土地成最大问题 申请者毋须缴付首期及按揭利息,但须缴付相等于总收入三成的按揭,并且履行500小时的义工建屋工作。库茨表示,他们计划在大温区提供31个廉价房屋单位。不过,他指出,土地仍然是一大问题。他们正在通过多个创新途径解决,包括寻找善长捐出物业,以及要求城镇政府给予土地购买优惠等。本报记者

高楼价高生活费 令年轻家庭不得不离开温哥华

■ 不少育有子女的年轻家庭,因生活成本昂贵而选择撤离温市。 Metro图片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Statistics Canada)提供的最新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温哥华楼价及生活开支高昂,令到不少育有子女的家庭选择撤走;但对20余岁年轻人来说,温市仍不失为一个追求理想工作或学习机会 的好地方。 由2006至2016年期间,在温哥华25至34岁居民增加了21%,15岁或以下儿童人数减少4%,而35至44岁的居民则下调了9%。 20余岁青年乐于温市读书就业 西门菲沙大学(SFU)城市项目主任甄瑞谦(Andy Yan)指出,尽管不少35至44岁年龄层人士,因感到生活吃力而离开温市,但同时也有一批20余岁的年轻人,为了学业或开展事业而被吸引到该市居住。 卑诗大学(UBC)社会学系教授劳斯特尔(Nathanael Lauster)分析,若以温市及四周近郊地区整体计算,大温区仍然能够吸引年轻家庭选择作为安居乐业之处。 温市政府承认,育有子女家庭减少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受到温市住房问题的影响。因此,市府正在把房屋政策焦点,放在家庭和低至中收入居民。本报记者 【加拿大都市网专供稿件,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省选专题 | 可负担房屋成省选焦点 自由党及NDP隔空交火

■ 房屋问题是今次省选的一大议题,自由党的高利民与新民主党的尹大卫隔空交火。  资料图片 随着5月9日省选投票日临近,卑诗自由党及新民主党(NDP)继续就房屋议题隔空交火。副省长兼天然气发展厅长兼专责房屋厅长高利民(Rich Coleman),指NDP提出的10年内兴建11.4万个房屋单位的计划不可行,难题之一是不知如何获得兴建这些房屋的土地。 NDP房屋事务发言人尹大卫(David Eby)反驳称,NDP的计划完全具可操作性,目前大温有很多空置地盘可供开发,关键是政府的理念及做法。本报记者李群 ■ 高利民 李群摄 NDP党领贺谨(John Horgan)上星期曾在本拿比宣布,NDP若执政将实施10年内兴建11.4万个房屋单位的计划,房屋种类包括合作房屋(Co-op House)、可供出租房屋、非牟利住房及商品住房等。 尹大卫称新加坡经验值得借鉴 高利民周二在三角洲出席一个社区活动时,《星岛日报》记者询问他对NDP房屋政纲的看法。他说:「他们(NDP)并无详细的计划,我不知道他们从哪里获得如此多地盘兴建这些房屋。 」高利民指出,自由党的计划是4年内帮助4万个首次置业者购房,目前已有超过千人透过省府的这项计划成功购房。另外,亟需住房者中多达省选传真9成是希望租住,目前卑诗有3万多长者在廉租屋系统中,省府每月都查看给予租客补贴的廉租系统,希望帮助更多人。 ■ 尹大卫  资料图片 尹大卫周二指出,温市小山区( Little Mountain)及杰里科区(Jericho)等地都有长期空置未开发地盘,问题是执政者是否有兴建可负担房屋的理念。他说:「新加坡居民拥有房屋比例高达90%,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关键是政府能否同相关方合作,更聪明利用土地。 」 他举例说,温市西端(West End)就有政府以政策鼓励开发商转去兴建出租房屋的先例。此外,卑诗专上院校被禁止贷款为学生兴建住房的政策,也需要改变。 尹大卫也反驳NDP计划将耗资多达270亿元的说法,他说:「如果我们兴建11.4万个房屋单位用作免费居住的房屋,当然会耗费巨资,不过这不是我们的计划。人们仍要购买或支付租金,关键是如何聪明运用资源。 」【独家稿件,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建屋意外凿穿含水层 业主要为过千万维修费买单

图中建筑地盘, 工人施工时意外凿穿含水层,温市府预料修理费接近1,000万元。 温哥华市政府称, 在大约两年前,有业主聘请承包商为他在克里斯戴尔社区(Kerrisdale)拥有的土地上兴建新屋时,承包商在工程期间凿穿了含水层,导致大量水和沉积物从地下流出,迄今仍未修理好,预料修理费近1,000万元,目前这笔费用已经超过了该处物业的价值。 本报记者报道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在2015年9月,男子刘风林(Feng Lin Liu,译音)在他位于温哥华榉木街(Beechwood St.)7000号路段的一幅土地上兴建新屋,承包商为新屋装设地热换热系统(geothermal heat exchange)期间,意外弄穿物业底下的含水层,导致水和沉积物不断地涌出。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市府仍在进行修理,但已花了790万元,相信可能仍要多花200万元,即是总费用高达990万元才可修复问题。 副市政经理莫克里(Paul Mochrie)表示,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他又称,一俟修理工作完成,市府准备向刘风林取回修理费用。 修理费超过屋价 市府向业主追数 莫克里补充道,根据当局向刘风林发出的清除滋扰令,市府可以透过当作税项来取回该笔修理费。由于修理费用现时已经超过了该物业的价值,所以假如市府无法收回该笔费用,该物业可能会被出售,以支付费用。莫克里称,事件对邻居造成十分大的影响,暂时未确定修理工作何时才能完成。 【独家稿件,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华裔女子花54万买个烂摊子,半年后让邻居大吃一惊!

台湾女子刘力嘉(Lichia Liu)与丈夫嘉斯(Christopher Guest) 在多伦多买符合自己想像的新家不容易。本来心仪的房子就不多,好不容易相中一个,抢offer又抢不过... 但最近一对在多伦多楼市竞价战中屡战屡败的夫妇,就另辟蹊径。成功用比叫价还低11万的价格,买到了东约克(East York)一幢荒废了18个月的百年历史两层高建筑物。然后亲自动手改建,将这间原本油腻肮脏的破产餐厅,打造成了一个让邻居羡慕不已的安乐窝。 台湾女子刘力嘉(Lichia Liu)与现任丈夫嘉斯(Christopher Guest)2015年夏天订婚后,开始在多伦多物色可供二人展开新生活的新居。由于刘力嘉希望能在家里开设文具和礼品公司,因此夫妻两人一直想要一栋一楼能开店,二楼能居住的房子。但没想到在多伦多找房太难,就算后来退而求其次,想要买一栋只用来居住的房子也不容易。 在某一次抢offer的竞价战中以30万元差额败北后,夫妻两人终于“面对现实”,想起了之前曾看过、位于Woodbine Ave.与Mortimer Ave.交界的一幢废弃的小楼。    这幢建筑物楼高两层,二楼是三间廉租睡房,而一楼以前是一间餐厅,破产后一直没有人接手,所有做饭的设备和厨房装修仍在,但积满了厚厚的油垢。    烂摊子 → 梦想中的新家 由于这栋楼实在太过脏乱,二人第一次看过之后完全没有打算要买。然而在抢offer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他们开始认为这个物业也不算太坏。 这栋小楼最初开价65万,但刘力嘉发现这幢物业放盘18个月仍未能售出,决定还价至50万元,最终以54万元成交。    之后两人正式成为业主,接手这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不仅要把商业厨房设备拆除,还得重铺屋顶和巩固地基,以及清理水渍等。建筑物荒废后一直无人打扫,他们修理期间更曾发现两只死老鼠。    二人原本打算用10万元翻新地下和一楼,但至今已用了15万元,除一般装修工程外,也包括将昂贵的天然气暖气改为电力暖气、清理地库的石棉、拆除烟囱和增建屋顶等,装修工程由2015年12月收屋后开始进行,直至去年6月接近完工。 由于二人都有设计的经验,所以他们自己扛起全屋的设计,包括在地面工作室中以砖头铺砌特色墙,把锡面天花板漆上白色油漆,再加上别具一格的悬挂灯具,为室内营造温暖氛围。全屋总共安装了43盏LED射灯。    二楼也进行了大翻新,3间小睡房打通成一间宽敞的主人房,有一边窗子俯瞰活拜大道。睡房和浴室开辟了横梁窗和两只天窗,务求加强采光。二楼还加建了现代化厨房并且开了3个新的窗户增加采光。 整项工程由嘉斯负责物色翻新师傅,刘力嘉在工作稍为空闲时也会披甲上阵。为了寻找旧木门,他们曾6次到二手店寻宝。    翻新工程完成后,不少邻居上门向二人道谢,感激他们为建筑物注入生气。他们更于去年9月邀请了60名亲友到工作室参加小型结婚派对。    如今夫妇两过着梦想中的生活,在新家里迎接预产期在加拿大日的女儿出生。而对于这个一手改造的新家,他们还有新的想法,有意再加建一层,划出3个房间,为未来的家庭成员开辟更多空间。   

图书馆楼上建廉租屋 设施齐备惠及21个单亲妈妈家庭

■ 廉租柏文共3 层,拥有21 个单位。 图文:本报记者熊维瑛 温哥华东区新建成的公共图书馆周三亮相。图书馆楼上为新建的3层可负担柏文单位,提供给21个温市低收入单身母亲家庭,入住家庭每月只需支付约占月入30%的租金。 周三上午,包括温市市长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在内近百人参加新图书馆落成典礼。新图书馆位于喜士定东街(E.Hastings St.)夹希特利街(Heatley St.),该图书馆是温市第一个以原住民名字命名的公共建筑。 ■罗品信表示,市府将提供更多土地兴建可负担住房。 该可负担住房项目由大温女青年会(YWCA Metro Vancouver)耗资1,002万元,在市府土地上建成。罗品信说:「温哥华现在亟需可负担住房,市府将继续敦促省府拨款,并动用市府可用的土地,为市民提供更多可负担房屋。」 租金为月入30% 191人轮候 新建柏文共3层,总面积为4,500平方呎,其中两卧房及三卧房的单位各10个,另有一个4卧房单位。 ■柏文单位设施齐全,配有公共休闲室。 柏文环境佳,部分房间为海景房,大楼配有公共洗衣房、室内公共休闲室、儿童玩乐区和一个户外花园。据大温女青年会住房服务及暴力预防副主席鲁伯特(Lisa Rupert)介绍,该柏文面向温市低收入单身母亲家庭,尤其侧重于原住民和伤障人士家庭,孩子需未满19岁,或者是24岁以下的大学生。 ■新建柏文还设有儿童玩乐区及户外花园。 租金因不同家庭而异,对于有收入且不需要接受福利援助的家庭,租金为收入的30%;对于接受收入援助的家庭,租金将为援助中的住所费用部分。 有需要的家庭可以通过大温女青年会申请入住。优良的环境和低廉的租金让该柏文单位供不应求,现有的21个单位已经全部租出,预计所有租客将在本月底入住,还有191人在轮候名单上。 大温女青年会还将为住户提供早期及法律教育,以及暴力预防和托儿等方面的服务和资讯。鲁伯特说:「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需求量太大而房源太少,我们正努力建造更多的可负担住房以满足有需要的家庭,帮助他们的子女走向成功,不再重蹈贫穷的覆辙。」

多伦多夫妇买房奇遇记:花$100做明信片,结果省了$100000!

多伦多房价越涨越高,买不起房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不少颇有创意的人选择了出奇招买房....有些时候,成效还真的不错。      多伦多一对名叫名叫Dan Jacob和Jessica Weisz的年轻夫妇就想出了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买房招数:仅花$100印制明信片广为张贴,最后真的私买成功,估计比加入抢offer之战省下了$100,000! 这对夫妇表示他们一直想要一间有挑高屋顶和工业设计感的Loft公寓,但在买房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多伦多房市的疯狂,屡遭挫折之后突发奇想,夫妇两人于是想出打感情牌的招数,花$100印了700张明信片,把它们贴到12栋公寓楼每一个单元的门上。明信片不仅表示了他们有多喜欢这个公寓,还说如果有意卖房,请一起到咖啡店坐坐,好好聊一聊...   几周之后,他们收到了一些回复。Dan Jacob说,其中一名屋主是位年龄较大的妇女,当他们夫妇邀请她喝咖啡时,她坦言,虽然她一直在考虑,但并不是很想出售这个单元。 好在聊来聊去,他们夫妇和这位房主越聊越投机,这位房主表示她很喜欢他们夫妻,也喜欢他们讲的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于是做出卖房的决定。    谈到这些打感情牌的故事,地产经纪Andrew Ipekian说他深有感触,曾经有一个卖家寄来一张全家福照片里面还有家中的狗狗,虽然这并不会影响销量,但是当两个买家价格相差不多的时候,卖家更倾向于将房子卖给一个良好的家庭。 而且许多卖家出于隐私考虑,不喜欢房屋公开日(Open House),不喜欢五十多个人来到他们的房子随意参观。一些买家也不想清空他们的房子再花钱做Stage。 不过地产经纪Andrew Ipekian提醒大家,私下买卖虽然可以帮助买家节省钱,但是在法律和技术方面缺乏专家指点需要更加谨慎。

心酸故事:多伦多华裔老移民老屋增值百万,子女争夺房产大打出手!

大多伦多及邻近地区近年房价一直飙升,一连串社会问题也浮现出来。很多老移民所住的独立屋成为了一笔可观的财产,因此引起子女垂涎,要求分享,造成一些年老父母有很大的压力,有时处理不好,或子女不肖,更会引起亲子间反目成仇的情况。 有一些于30多年前移居加拿大的华裔移民,抵加后勤奋工作,而当时大多市及邻近地区的房价十分低,他们找到工作后,首要是购买一间房屋,安置全家。 由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父母都会尽力为子女提供良好教育,希望他们能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达到他们养儿防老的愿望。上一代移民经过几十年后奋斗,儿女成才投身社会,并且成家立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由于子女在加拿大受西方教育,思想西化,作为父母辛苦一辈子,眼见子女成才,虽然子女有自己的家后,比较少照顾父母,但两老能够一起生活,亦自得其乐。    华裔子女争夺父母房产 出人意料之外的是近年房屋价格上升,居然造成华裔社区内,一些父母与子女相处的问题,有时更可能引发父子反目成仇及争产等事件。老人家几十年前购买的独立屋,居住了一辈子,从来没有留意到其房屋的价值,而时至今日,突然发现其所住的“砖头”已经价值过百万元以上。同样,他们的子女亦发现本来没有太多身家,靠少量积蓄、退休金及养老金过活的父母,原来是住在一个“金矿”中。    有些心地不良的子女开始打父母的主意,特别是当双亲中有一人离世,或父母再没有体力打理独立屋所带来的清洁、扫雪和剪草等工作,要将独立房屋出售搬到大厦单位居住时,子女知道父母能够套现一笔达到接近百万元的现金,于是就会千方百计地希望能够分享这些金钱。 有时更会用威逼或讹骗的方法,蒙骗父母获利,如果不得所需,往往会与父母反目。本来关系融洽的家庭起了阴影,间接为年事已高的老人造成生理及心理的压力及影响。而这种社会畸风亦会随着本地房地产市场房屋售价不断上升,水涨船高地增加。    移民老李的故事:房子全被儿女分掉 华裔李先生于70年代移民多市,育有一女一子,到多市后从事装修行业,由于勤劳努力及有诚信,得到各乡亲及朋友信赖,生意做得不错,并在多伦多大学附近购入一间古老大宅,除一家居住外,还可以分租给学生居住,租金不但可以作房屋按揭供款,并有余款作为生活费及养育子女之用。经过一段时间后,子女都成家立业,父亲更协助他们购买了自己的房屋。同时李生手上有余款,在市区多购买了一间独立屋作收租之用。    本来是一家人生活融洽,但近年李氏夫妇因年龄渐长,加上手上两间房屋价值飙升,而子女亦不时以需要金钱支持其经营的事业,希望父母资助或分产,在这压力下,李先生决定将手上已值300多万元的大宅转名给儿子,但条件是儿子一家与自己同住,并负责生养死葬。李先生想这样便有人照顾自己晚年,以及可以天天见到孙儿及孙女。最后经律师安排,将大宅产权转给了儿子,并搬在一起居住。 女儿知道事件后,找父亲理论,认为豪宅给了儿子十分不公平,在女儿压力下,李老答应将另一间独立屋出售,于两个月后给了女儿50万元现金。产业风波才平息。    岂料一波未停,一波又起,李老为了能够等待一个好价才放手出售物业,一直等了半年才碰上一个肯出令他满意价钱的买家,而在房屋放盘期间,女儿不时找李老吵闹,一定要他立刻将承诺的金钱给她,李老手上亦没有这样多的现金,所以亦无从兑现其承诺,只能表示等独立屋出售,收到屋款就会立刻给她钱。 最后该栋独立屋终于成交和收到屋款,谁料女儿又对父亲表示,他延期4个月付钱,所以他要补付50万元本金的4个月利息。这要求令李生十分生气及痛心,但最后在爱儿心切之下,满足了女儿的要求,但结果是女儿从此与父母成为陌路人。 华裔经纪亲睹:争房产大打出手 地产经纪黎宇昌表示,多伦多市独立屋房价的增幅是一般人无法想像的,他找到两个最近在士嘉堡区成交的例子证明。    黎宇昌称,第一间是位于Warden夹Huntingwood附近的Nortonville Dr.的一间独立屋,屋主于1977年以11万元购入,到最近以144万多元售出,升值12倍。同样在士嘉堡区的Batterswood Dr.的一间独立屋,屋主于1971年以37,000元购入,最近叫价94万元,并且正在抢offer状况中,估计最后应以超过100万元成交。 “楼价高仍有人入市” 黎宇昌指出,这两个例子显示,市民于40年前买入一间独立屋,无论房屋现时状况如何,其升值已经令到他成为一个百万富翁。所以其成年子女开始关注或要求分产的例子一定会不断涌现。 另外一个证明是屋价升,仍可入市,因为屋价上升不绝,水涨船高。上述两间屋购入相差7年,虽然当时入价相差接近4倍,但时至今天大家都涨至超过100万元。这亦证明为什么屋价高企仍有人入市。 他强调,自己在房屋交易多年,而近年在交易谈判,业主的非业权拥有的家庭成员及子女出面阻碍情况愈来愈多,有些不只争吵,更出现过大打出手。

多伦多最后一名农夫:士嘉堡的家族农场已有136年,占地350英亩!

多伦多不断城市化,农地逐渐消失。士嘉堡的利沙(Dale Reesor)自称是多市最后一名农夫,家族务农已200多年,到他这一代仍然经营家族农场,子女也有意把农场传承下去。  利沙的家族农场在士嘉堡北面Steeles Ave. E.以南,已有136年历史,祖先在1804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迁居多伦多,辗转买入这个现时名为Sweet Ridge Farms的农场,占地350英亩,主要种植粟米,另加大豆和小麦,由利沙与妻子和5名子女一同打理。    利沙表示,自从事农夫的邻居去年12月过世后,他便自称是市内唯一仍然种植农作物作商业用途的农夫。除士嘉堡的农场外,现时他们也有在皮克灵和万锦市租用农地耕作,并用货车运载农作物在士嘉堡多个地点出售。利沙的农场并无停运迹象,3名较年长子女都表示有兴趣传承家族农场。    他忆述,年少时农场有生产牛奶和牛肉,但在1970年代转为耕种为主。与该地区其他居民一样,利沙家族不再拥有自己的土地,当地大部分土地在过去30年被征地或出售,目前利沙每年要向多伦多及周边地区环保局(Toronto and Region Conservation Authority)续租土地。    二次大战后,多市农业活动开始减少,安省农业联盟总裁Keith Currie说,随城市发展,农夫要面对交通挤塞、被投诉滋扰等问题,难以务农。他指出,市内可能仍有其他农夫在温室或小片农地耕作,但不可能有像Sweet Ridge Farms的规模。

安省退休男子房市淘到宝:花15万买下15间房!面积1,200平方米,还有大后院!

多伦多房价今年持续上涨,2月份各类房屋的均价达到创历史的$875,983,独立屋则超过了$150万大关;GTA其它地区独立屋均价也超过百万,从1月份的$999,102升至$$111万,一年涨幅更达35.4%。 而安省一名50岁的铁路退休职工斯蒂尔(Bill Steele)却在如此高的房价中淘到了宝,只用15万就买到了一栋有两层楼高和大后院的“豪宅”。 这个物业并不在GTA,也不在安省,而是在新省(New Brunswick)的Dorchester。这幢“豪宅”是一栋两层楼的旧监狱,面积约1,200平方米,其中有15个曾经作为囚室的单间,1个健身房,还有1个主人住的单元。 斯蒂尔说他对这幢楼“一见钟情”,一眼就看中了它,立即拍板买下,交接日是今年6月1日,价格$159,900。    斯蒂尔自言喜欢收集古董和古灵精怪的东西,因此想打破传统,而且在接近他父亲成长的地方终老:“大家都选择住在一间小屋,我却厌倦了这种玩法。” 斯蒂尔买的这座监狱历史悠久,1936年曾经以绞刑处决一对恶名昭彰的杀人兄弟,分别为时年20岁青年班尼斯特(Daniel Bannister)和他19岁弟弟阿瑟(Arthur Bannister),两人被指掳走一名女婴,并且杀死女婴30岁的父亲。根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形容,两兄弟当年行刑时背靠背,狱卒将他们绞死后放入一个灵柩,然后安葬在监狱的花园。    斯蒂尔计划买入这座前监狱后,将部分空间改建为博物馆,并且找回班尼斯特兄弟的安葬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