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15:37:10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脂肪肝

睡眠不足恐患脂肪肝 增加45%風險!5大習慣最傷肝

【星岛都市网】睡眠不足会导致脂肪肝形成?有营养师表示,有5种都市人常见的行为,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导致脂肪肝、肝功能受损等问题。她又提出改善方法,摆脱伤肝坏习惯,减少患上脂肪肝的风险。 5大习惯最伤肝 睡眠不足增脂肪肝风险45% 营养师程涵宇在其个人网站撰文,讲解5大伤肝的不良生活习惯。她表示这些坏习惯对于都市人相当普遍,却会导致脂肪肝、肝功能受损等严重健康问题。 什么是脂肪肝?可导致什么严重疾病?根据香港衞生署资料,非酒精性脂肪肝(简称脂肪肝)是指一系列肝脏疾病,特性如下: 非酒精性脂肪肝 由肝脏细胞积聚过多脂肪有关的疾病 积聚脂肪的成因与饮酒或其他继发性因素无关 非酒精性脂肪肝演变过程 病情较轻的单纯脂肪积聚 肝脏发炎+结疤 肝脏出现纤维化 肝硬化 肝癌 哪些行为会导致脂肪肝?程涵宇列出5种伤肝坏习惯,并一一提出改善建议。 5大伤肝习惯 1. 睡眠不足 研究指出睡眠时间与脂肪肝有莫大关联 只睡6小时,相比睡了9小时,出现肝功异常及脂肪肝的机率分别提升24%及33% 睡不多于5小时,肝功能异常机率增加35%,脂肪肝机率大增45%,肥胖跟糖尿病机会亦会上升。 理想睡眠时间为7-9小时 伤肝习惯1:睡眠不足 程涵宇引述了美国史丹福大学于2018年公布的一项研究,指出睡眠时间与脂肪肝有莫大关联。该研究分析17245名美国人的睡眠习惯,以每天睡满9小时的人士为标准,结果以下: 只睡6小时,肝功异常及脂肪肝的风险分别提升24%及33%。 睡眠少于5小时,肝功能异常机率增加35%,脂肪肝机率增加45%,肥胖及患糖尿病风险也会上升。 对此,她建议每日睡觉不应少于7小时,而理想睡眠时长应为7至9小时。 办公室工作易伤肝? 2大特征增肝病风险 程涵宇又指,一般在办公室工作的人士会有2大特征,导致患上肝病的风险增加。 2. 肥胖且久坐不动 习惯久坐及BMI指数,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恶化 其他影响因素 建议:不要坐着不动,至少多走动或站着 能去运动就最好 3. 很少晒太阳 血清维他命D的浓度,与脂肪肝变性、坏死、炎症损伤有关系。 建议每天晒太阳至少半小时至1小时 要正中午晒太阳最有效率 伤肝习惯2:肥胖且久坐不动 在办公室工作的人经常久坐,以及缺乏运动导致BMI指数过高,而这2大因素都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原因之一。 建议:不要坐着不动,至少多走动或站着,最好就是去运动。 伤肝习惯3:少晒太阳 程涵宇引述研究表示,如果体内的血清维他命D浓度低,就会导致脂肪肝变性、坏死或炎症。 建议:每日晒太阳至少半小时至1小时,正中午晒太阳最有效率。 2习惯增肝脏负担 可致中毒患癌? 程涵宇提醒,有2大习惯会导致摄取有害物质,令肝脏增加不必要的负担,甚至有致癌危机,因此都应该戒掉。 4. 吸烟 可干扰身体机能 可干扰免疫反应 可导致肝癌 有慢性肝病者更高危 建议戒烟 5. 乱吃来路不明的药物或偏方 不论吃中药、西药、草药、补药、偏方或保健品,都要经过肝脏代谢。 一旦该药物有肝毒性,或是服用过量,反而对肝脏造成更大伤害。 伤肝习惯4:吸烟 程涵宇提醒,吸烟不只直接影响呼吸道的健康,甚至会引致肝癌、胃溃疡、胰脏癌、克隆氏症(发炎性肠炎)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此外,吸烟也会对肝脏造成以下影响: 导致红血球的带氧能力、人体新陈代谢、血液中氧、铁离子等的运输等机能,受到严重干扰,引致肝脏健康受损。 烟草令免疫细胞中细胞激素产生改变,干扰免疫反应,进一步对肝脏造成伤害。 吸烟与肝癌的病发有关,对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慢性肝病的患者,影响更甚。有吸烟习惯的慢性肝病患者,未来演变成肝癌的机会,比不吸烟的患者高出1.2至2倍。 她建议,为了自己健康着想,也为了令家人不会吸到二手烟,或接触到家中家私的三手烟,最好戒烟。而患有慢性肝脏疾病的患者,更应该戒烟。 伤肝习惯5:乱吃来路不明的药物或偏方 想保护肝脏,首要是不要伤肝,千万不要为了补身而乱吃东西。绝大多数的药物,不论是中药、西药、草药、补药、偏方,乃至保健品,服用后都要经过肝脏代谢。一旦该药物有肝毒性,或是服用过量,补肝不成反而对肝脏造成更大伤害。 建议:不可胡乱吃药补身,应注意服用剂量。 延伸阅读:脂肪肝症状不明显 腹部1位置不适要注意 脂肪肝症状及检查方法 脂肪肝症状及检查方法 症状通常不明显 食欲不振 恶心 呕吐 右上腹不适 疲劳 严重可致肝脏发大     延伸阅读:脂肪肝8大高危因素 注意饮食为上 脂肪肝成因 饮酒过量 摄取过多碳水化合物 摄取过多脂肪 家族遗传 二型糖尿病 高血压 高血脂 超重   延伸阅读:6招预防脂肪肝 不超重是关键 预防脂肪肝方法 维持体重和腰围适中 体重和腰围适中指标 男性和女性维持体重和腰围适中标准 减轻体重有助减少脂肪在肝脏积聚 保持均衡饮食 每日进食水果蔬菜鱼类 避免高油高糖高盐饮食 高蔗糖或果糖与脂肪肝有关 多进行体能活动 恒常运动 成人每星期应进行最少150分钟(2小时30分钟)中等强度的带氧体能活动。 儿童及青少年活动量 避免饮酒 酒精易致脂肪的原因 90%酗酒人士会患有脂肪肝 不吸烟 吸烟引发脂肪肝的原因 吸烟和过重拹同效应 维持适中的血糖、血脂和血压水平 成人维持适中的血糖、血脂和血压水平的建议 空腹血糖水平建议 延伸阅读:5种食物饮品逆转脂肪肝 推荐四种鱼类改善脂肪肝 有助于减少肝脏脂肪堆积 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和肝酵素水平 鳕鱼 三文鱼 鲭鱼 黄花鱼 喝茶逆转脂肪肝 营养师指喝绿茶有效 有日本研究证实有改善功效 喝多少才有效? 每天喝一杯吗? 研究指,每天应喝5杯以上   T03

中學生肝指數超標2倍 揭患脂肪肝高血脂 2個飲食習慣惹禍!

【加拿大都市网】年轻人也可能患有脂肪肝!台湾一名中学生早前被发现血脂过高、肝功能异常,进一步检查后发现其肝功能指数超标2倍,且患有脂肪肝。经询问后得知,原来该名中学生一直维持2大错误饮食习惯,最终导致年纪轻轻就患上脂肪肝。医生又提醒,一旦发现临床上发现脂肪肝的症状时,情况一般已较为严重,因此平日应注意饮食,避免脂肪肝。 中学生患脂肪肝高血脂 2饮食习惯惹祸 综合台媒报道,当地一名中学生早前进行学校健康检查时,发现其肝功能异常,而且BMI指数约30,超出正常体重水平(正常水平为18.5至24)。该学生后来被转至肝胆肠胃科接受详细检查,结果发现其肝功能指数高达80U/L,超出正常水平2倍,且患有初期脂肪肝及高血脂。 肝胆肠胃科医生张琮承表示,该名学生平日热爱吃油炸食物和喝含糖饮品,导致身型肥胖,而肥胖是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最常见原因。张医生又指,该学生没有遗传性疾病及服用药物的习惯,不过有家族肥胖史,因此建议对方改善饮食习惯,以及要多做运动,如果效果不明显就可能要改用药物辅助。 【同场加映】非酒精性脂肪肝可演变肝癌 脂肪肝可演变成肝硬化癌症 出现症状已高危 张琮承医生提醒,初期脂肪肝没有即时性危险,但如果情况长期没有改善,就可能会演变为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患上肝癌,并会并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内分泌失调、睡眠窒息症等严重疾病。当临床上发现症状时,病情往往已经较为严重,因为应及早留意身体情况。 延伸阅读:全港逾100万人有脂肪肝 根据香港卫生署资料,非酒精性脂肪肝(简称脂肪肝)是指一系列肝脏疾病,由肝脏细胞积聚过多脂肪,以至肝脏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等,而积聚脂肪的成因与饮酒或其他继发性因素无关。 预防脂肪肝6大方法 卫生署指,要维持肝脏健康及减低患上脂肪肝的风险,可注意以下6点: ...

小心!脂肪肝別陷入六個誤區

 “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于工作,急于应酬,却忽略了身体健康这块风水宝地。其实,平时稍加注意,提早预防,健康就在我们身边。人民健康网推出《“健”识早知道》专栏,专为你收集整理平时忽略的健康知识,做您的健康智库,同您一起将健康进行到底! 脂肪肝,别陷入六个误区 误区一:脂肪肝不痛不痒,就不用管。 脂肪肝主要分两大类: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这个疾病看似简单,实际发病率不断提高,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 轻度脂肪肝并不是指程度“轻”,而是比较容易治愈的阶段。理论上,单纯性脂肪肝去除病因后,可完全恢复正常,即使到了脂肪性肝炎阶段,病变肝脏也能通过积极治疗得到完全逆转。但如果不予重视,当出现肝区疼痛、恶心呕吐时,脂肪肝已相当严重,比如肝硬化阶段。此时,病变肝脏再也不能恢复正常。 因此,发现脂肪肝后应尽早进行治疗,切不可掉以轻心。长期忽视治疗,到最后不仅会引发肝硬化,还会引起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诱发脂肪性肝纤维化等,甚至出现肝细胞癌。 脂肪肝患者如果合理饮食、运动、作息,可以治愈单纯性脂肪肝。对于较为严重的,合理的生活习惯也能够帮助减轻症状。 误区二:脂肪肝和糖尿病没有关系。 脂肪肝常常“串通”糖尿病,危害健康。脂肪肝使肝脏功能发生异常,影响身体正常的糖代谢,不能将过高的血糖转化为肝糖原储存起来,使血糖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导致胰岛素抵抗、糖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的肝脏脂肪化后,降糖药对血糖的控制能力将减弱,易出现脂代谢异常而形成脂肪肝,脂肪肝又反过来影响血糖控制,造成恶性循环。 误区三:脂肪肝是吃出来的,控制饮食就可以了。 轻度脂肪肝一般不需药物治疗,但若程度较重,就不能单以控制饮食来进行治疗了。平常生活中,脂肪肝患者除了控制饮食,还需注意3点: 1.戒烟、戒酒、戒糖。脂肪肝患者坚决不能碰酒。因为肝脏受损,酒精无法被完全分解,长期存在身体里,不仅破坏肝细胞,还会降低肝脏对脂肪的分解效率,加快脂肪肝的进展。油炸食品含有很多胆固醇,进入身体后会生成脂肪。长期服用这类食品会加重脂肪肝;另一方面,摄入过多糖分,会对肝脏的代谢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多余的糖分会转化为脂肪。 2.多吃蔬菜。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成分,对脂肪肝患者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例如,多吃些苦瓜可以促进肝脏对脂肪类物质的分解、代谢和转运,从而保证肝脏内的脂肪能够处于正常范围。 3.注意运动。正如“生命在于运动”,规律运动是脂肪肝极为重要的治疗方式,可增加人体对多余脂肪的消耗,提高身体免疫力。工作日的下午或晚上,大家可以抽出30分钟去跑步或慢跑。平时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做家务也是运动,有助于减少肝脏脂肪。周末,患者可以增大运动量。起床后,可以到附近的公园或绿地跑跑步。 误区四:瘦人不会得脂肪肝。 正常人的肝组织含有少量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其重量约为肝重量的3%~5%,如果超过5%或50%以上,肝细胞有脂肪变性时,就可称为脂肪肝。既然叫脂肪肝,不少人觉得瘦人离脂肪肝很遥远。但很多20多岁的瘦人体检后发现,自己已是轻度或中度脂肪肝了。 《中国脂肪肝治疗指南(科普版)》显示,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经达到12.5%~35.4%,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人患脂肪肝,其发病率已经排到肝病的第一位。 肥胖与脂肪肝潜在的因果关联早已为人熟知。但不少医生发现,很多西方人看着胖,但并没有脂肪肝;而不少中国人看着瘦,肝脏却已被脂肪包围。原因可能是,西方人多为全身性肥胖,胖得“明显”,而中国人胖得“含蓄”,多为臀腹部肥胖,也称中心型肥胖,是内脏脂肪过多的表现。中国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就可判断为中心型肥胖,尤其应警惕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可能。 门诊中,不少脂肪肝患者的年龄还不到20岁,这与大鱼大肉的饮食、过量饮酒、不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误区五:有了脂肪肝就得服用降血脂药物。 生病就要吃药,好像是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其实,有些疾病只需要人们平时生活中多加注意,就可有效治愈。脂肪肝就是其中之一。只要肝功能正常、各项指标达到标准水平,轻度脂肪肝患者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患者只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营养治疗也是治愈脂肪肝的关键,可以将身体内脂类物质控制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同时纠正营养不良等问题。 此外,保持情绪稳定。中医上讲,肝主疏泄,好情绪能保证肝脏的气血畅通。对于脂肪肝患者而言,想要尽快治愈,需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肝气郁结,造成二次伤害。 误区六:肥胖型脂肪肝患者吃水果,多多益善。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主要是肥胖,肥胖也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型脂肪肝患者本身血糖控制可能不甚理想,加上肝脏有问题,更加影响正常糖代谢。新鲜水果富含水分、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经常食用有益于健康,但并非越多越好。水果含有一定的糖类,长期摄入过多可导致血糖、血脂升高,加重肥胖。对素食者而言,蛋白质摄入量不足,易导致脂蛋白合成减少,肝细胞脂肪转运障碍,反而诱发或加重脂肪肝。 即使吃水果,最好选用苹果、梨等含糖量低的水果,且摄入量不能太多,必要时以萝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代替;尽量在餐前或两餐之间饥饿时进食水果,以减少正餐。同理,适量饮用富含蛋白质和钙的牛奶有益健康,但是睡前一杯牛奶易导致热量过剩,不适合肥胖型脂肪肝患者。 需要提醒的是,上班族和经常应酬、熬夜的人最好每年做个体检,注重肝功能检查和B超检查。肝功能检查对于肝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包括血清酶、血清胆红素以及血清胆碱酶等,主要是判断脂肪肝的发展程度。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B超、CT、磁共振成像,检查脂肪肝患者的肝脏是否发生变化。其中,B超检查经济、准确、无创伤、迅速,对脂肪肝患者的诊断率达95%。 (来源:人民健康网)

護肝從飲食開始 預防脂肪肝要怎麼吃

肝脏积聚过多脂肪,是都市近年普遍的健康问题,严重的脂肪肝可演变成为肝硬化。不良饮食习惯是脂肪肝主要成因,嗜饮用含酒精、含糖饮料,爱吃甜食,令糖分摄取过量,均属肝脏大忌。营养师强调护肝应从饮食开始,今日起便按专家指引,营吃助降肝脏脂肪膳食。  文:曾蔚淇  忌过量酒精、糖分 不少人饮食多油多盐多糖,容易使肝脏负荷超标,家营营养中心营养师陈筠霖(Krista,左图)说:“脂肪肝是脂肪聚积于肝脏细胞的一种现象,一般没明显症状,即使有的话,都是较不明显,例如食欲不振、感到恶心、呕吐、右上腹不适等,临床特征则包括肝脏发大等。大部分脂肪肝人士,都是例行体检时通过血液测试,发现肝酵素上升,再由医生作进一步的肝脏超声波扫描才确诊。” 脂肪肝与饮食习惯有重大关系,无关年龄大小,Krista指,人体摄取过量酒精,会令肝脏“解毒功能”减弱,影响代谢脂肪效率,使脂肪积聚在肝脏细胞内,形成脂肪肝。另如饮食上长期摄取过量的脂肪及果糖,亦可形成脂肪肝。 “含糖饮料、食用糖、甜品、牛奶朱古力等均含有果糖,果糖较易被肝脏转化为三酸甘油脂,并积聚于肝脏。经常外出饮食、大鱼大肉、直接食用糖分及长期饮酒,均属高风险因素。” 配合进行带氧运动 Krista建议, 平日可多进食对肝脏有益的蔬果,包括抱子甘蓝(即小椰菜)、鲭鱼、鸡蛋黄、杏仁和红菜头等益肝食材,“有外国研究显示,抱子甘蓝有助改善肝酶水平,降低氧化压力,能维持肝脏健康。鲭鱼含丰富奥米加三脂肪酸,奥米加三脂肪酸可对抗不同种类的炎症,预防肝脏细胞出现发炎情况。鸡蛋黄所含的卵磷脂,属天然乳化剂,有助促进脂肪分解,有利肝脏不会积存过多脂肪。” “杏仁含丰富维他命E和不饱和脂肪酸,维他命E能抗氧化,并维持皮肤及各组织健康。红菜头含天然抗氧化物'甜菜红素',有研究指它具抗发炎和降低细胞氧化压力的功效,能保护肝脏。” Krista强调,脂肪肝会破坏肝脏组织,肝脏因长期发炎,会令肝细胞逐渐纤维化。 若长远下去饮食习惯没改变,最后会出现肝硬化而致命。除了改善饮食,多进行带氧运动,亦有助预防脂肪肝。

萬萬沒想到 女子減肥減出脂肪肝

“吃饱有劲好减肥。”别以为这是一句戏言,要减肥减重,还真得科学合理安排好膳食。禁食、过分节食等一些快速减肥、快速降重的做法,或许会导致脂肪肝。 减肥减出脂肪肝 生下孩子8个月后,李女士为了快速恢复原先姣好的身材,上网搜罗后给自己制定了一套快速减肥方案:清汤寡水,拒绝主食,晚餐禁食。对自己“残酷无情”3个多月后,李女士不但体形恢复到怀孕前的样子,体重也降了15斤。然而,几个月后的一次例行体检,身体偏瘦的李女士却被查出了脂肪肝。 “胖子专利”的脂肪肝,怎么会降临到偏瘦的李女士身上?明明在减脂,脂肪肝为何反而上身?医生告诉李女士,脂肪肝不仅与胖瘦有关,也与代谢紊乱密不可分,脂肪肝形成的8种因素中,快速减肥就是其中之一。 当身体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时,身体无法获得必需的能量和脂肪燃烧时所需要的活性氧化酶,身体就会自动调节,调动其他地方的脂肪、蛋白到肝脏转化成能量来补充。大量的脂肪酸进入肝脏,加之机体缺少必要的酶和维生素,导致脂肪在肝脏内滞留,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脂肪肝。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女性的脂肪肝发病率近年来呈快速增长态势,或许是因为女性追求“骨感美”,对减肥降重的期望值过高,对自己更“狠”、更“野蛮”——只素不荤,减餐减量,疯狂运动。需要告诫的是,这种过快过急的减肥降重危险程度很高。 脂肪肝危害被低估 说起脂肪肝,很多人会不以为然,不就是肝里多了点油水么。是的,正常人肝脏内只含有少量的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其重量为肝重量的3%~5%。当超过5%肝细胞有脂肪变性时,就称为脂肪肝。脂肪肝作为第二大肝病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发病率不断升高,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 脂肪肝并不仅仅是肝里面有点油水那么简单,临床上将脂肪肝的病程发展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说白了,脂肪肝就是肝硬化、肝癌的前世今生。 研究证实,放任脂肪肝不管,10~15年内就能发展到不可逆的纤维化,约25%的单纯性脂肪肝可导致脂肪性肝炎,25%~50%的脂肪性肝炎可导致肝纤维化,15%~30%肝纤维化可导致肝硬化,20%~30%脂肪性肝硬化可进展为肝癌,导致肝病残疾和死亡。 科学减肥才是王道 拒绝“蛮干”,用科学的方法减肥,才能既甩掉身上多余的脂肪和赘肉,又防止引发脂肪肝。 合理减重。按照体重的总重量,半年内减重5%~10%为有效减重。每周减重不应超过1.6千克,如果超过,即属于减肥过度。 合理膳食。科学安排一日三餐,控制膳食热卡总量,减少能量摄入,饮食每日减少500~1000大卡热量。采用低糖低脂的平衡膳食,减少淀粉和含糖食物、饱和脂肪(动物脂肪和棕榈油等)、反式脂肪(油炸食品)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豆类、玉米、蔬菜和水果等)含量,饮食定时定量摄入。 合理运动。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可以促进能量的消耗,避免机体能量过剩而转化为脂肪积聚,同时也可以使机体已积聚的脂肪得以分解,是最有效、最健康的减肥方法。运动宜循序渐进,避免疯狂运动对身体造成伤害。每周进行4~5次、每次半小时以上的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游泳、快走、爬山、健身操等,累计时间150~250分钟。每周进行2次阻抗运动,如举哑铃、俯卧撑等。 减肥既是意志力的考验,也是智慧的考验,效果可能会因人而异。减肥也需要科学合理,拒绝旁门左道,而不该减了肥胖丢了健康。

當心!千萬別讓你的脂肪肝「升級」為肝癌!

▲专家称,脂肪肝一旦形成,脂肪可以损害肝细胞,使肝脏正常功能受损,长此以往会导致肝脏发生纤维化,可诱发肝细胞癌变。网上图片 如今脂肪肝已经十分普遍。由于没有任何症状,很多人认为脂肪肝不是什么大问题。然而,近日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接连收治了两例肝占位患者,无明显疾病诱因,也没有肝炎、肝硬化病史,最终诊断为肝癌,医生考虑其为长期脂肪肝所致。 一、连两位脂肪肝患者确诊肝癌 69岁的陆大爷除了比较胖,患有脂肪肝外,平素身体不错,一年难得感冒一回。生活方式也很健康,不抽烟喝酒,平时和朋友一起钓钓鱼、打打牌,老年生活十分惬意。 然而上个月的一次体检,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体检意外查出他的肝脏有3公分左右的肿块。陆大爷顿时不淡定了,在当地医院进一步检查,CT、核磁、病毒检测……然而一番肝癌的常规检查下来,并未发现异常,医生建议定期复查。陆大爷和家人放心不下,决定到省城大医院看看。 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说:“患者肝脏肿块虽然影像等检查不能明确定性,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来看,肝脏实性肿块恶性居多,良性的不到20%,并且患者年龄超过60岁,良性可能性很小。” 于是主任医师决定手术切除肝脏肿块,术后病理果然证实为原发性肝癌。 主任医师说:“无独有偶,不久前我们还收治了一名61岁脂肪肝患者,情况大致相同。” 据了解,这名61岁的患者没有病毒感染史和肝炎、肝硬化病史,平常身体不错,在最近的一次检查中,突然查出肝脏长有肿块,由于肿块位置特殊,位于肝脏中段,且有4公分大小,当地医院无法手术,后转到省中医院,手术切除后病理明确为原发性肝癌。 二、脂肪肝能直接进展为肝癌 脂肪肝可能会导致肝癌是临床的普遍共识,但通常需要经过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个阶段,而且这个过程非常缓慢,一般要十几年的时间。 主任医师说:“然而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发现有极少数脂肪肝患者,没有感染过乙肝、丙肝等肝炎,也没有饮酒抽烟等不良嗜好,在检查中突然发现其肝脏长出肿块,再经过检查确诊为肝癌。他们没有经历肝炎、肝硬化这两个阶段,直接从脂肪肝进展到肝癌。”正如上述的两名肝癌患者,该主任医师怀疑其与长期患有脂肪肝有关,“脂肪肝一旦形成,脂肪可以损害肝细胞,使肝脏正常功能受损,长此以往会导致肝脏发生纤维化,诱发肝细胞变性。” 三、发​​现肝脏肿块要当心 肝癌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肿瘤病程的早晚。医学上将直径在3厘米左右的肝癌称为小肝癌,大于5厘米的肝癌称为大肝癌,另外对于直径在2厘米以内的肝癌称为微小肝癌。 小肝癌的手术切除率及治疗效果比大肝癌要好得多,其中微小肝癌的5年存活率达到80%以上,而大肝癌多会发生肝内转移,5年存活率不到30%,所以早发现、早处理对于肝癌的治疗十分重要。 专家提醒:由于肝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即使没有乙肝、丙肝、肝硬化病史、不抽烟不喝酒等肝癌高危因素的人群也要定期体检。一旦发现肝脏肿块,无论大小或是良恶性,都要积极处理,必要时手术切除。

你的肝臟屬於「易胖體質」 幾招教你給它刮油減肥!

肝脏属于“易胖体质”,不关你事胖子还是瘦子,它都可能脂肪超标 《中国中脂肪肝治疗指南》显示,中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经达到12.5%~35.4%,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个脂肪肝。 肝脏通常胖的悄无声息,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硬化甚至癌变了。《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届时肝脏是怎样“长胖的”,教你给它刮油减肥!   来源:生命时报

防三高降血糖 養生不妨多給家人吃它們

图片来源:Pixabay 多吃绿叶菜,少得脂肪肝 众所周知,多吃果蔬,特别是绿叶蔬菜有益健康。《美国科学院院报》刊登瑞典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多吃绿叶蔬菜对预防脂肪肝至关重要。 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研究员马蒂亚斯·卡尔斯特罗姆博士及其研究小组给一组小鼠喂食高脂肪高糖食物,使其脂肪肝风险增大。之后给部分小鼠补充硝酸盐(绿叶蔬菜中含有大量硝酸盐),结果发现,这些小鼠发生脂肪肝的风险显著降低。研究人员还对两种不同人体肝脏细胞展开了培养研究,验证了小鼠实验的结果。此外,研究者还发现,补充硝酸盐后,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压降低,胰岛素水平改善。之前有研究显示,来自蔬菜的硝酸盐有助改善线粒体功能,提高身体耐力。 研究者表示,体重超标和饮酒过量是导致脂肪肝的两大主因,治疗脂肪肝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这项新研究表明,多吃绿叶蔬菜,增加硝酸盐的摄入,有助于减少肝脏中的脂肪堆积,可降低脂肪肝、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疾病风险。 喝橙汁有助改善记忆力 英国科学家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喝橙汁可以使老年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记忆力、语言流畅性和大脑反应时间提高近10%。 研究小组要求37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每天喝500毫升(约两杯)橙汁,持续8周。参与者(年龄在60岁~81岁之间)的脑功能明显改善。科学家将这一结果归功于被称为类黄酮的化学物质,认为其有助于阿尔茨海默症的辅助治疗。 研究发现,食物中的类黄酮可以保护脆弱的神经元,增强现有神经元功能和促进神经再生,从而改善或扭转与衰老有关的记忆障碍,提高动物和人记忆、学习和一般认知能力。有文献报道,研究者对2574位中年人随访研究13年发现,高黄酮摄入量可提高记忆力,特别是情景记忆。进一步的实验证实,纯化物黄芩素有改善记忆力的作用,而柚苷素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长期记忆水平。它们通过调节涉及记忆过程的细胞和分子结构对记忆发挥重要作用。 每天一两麦片粥,预防糖尿病 瑞典查尔默斯科技大学和丹麦癌症协会的一项联合新研究称,每天食用50克全谷物(黑麦、燕麦、小麦等谷粒的胚乳、胚芽和麸皮)能起到预防2型糖尿病的作用。 研究人员选取5.5万名丹麦人的健康数据资料。研究开始时,这些人的年龄在50~65岁之间,在随后15年的调查期内,超过7000人患上了2型糖尿病。研究人员首先统计参试者每日全谷物总摄入量及全谷物食品类型(黑麦面包、燕麦粥、什锦粥等),然后将数据与丹麦国家糖尿病登记簿的统计资料结合,做梳理分析。结果发现,全谷物食用量最高的人群(每天至少摄入50克全谷物,相当于一小碗燕麦粥或一片黑麦面包),患上2型糖尿病的比例最低,食用量越少,患病比例越高。具体来说,每天吃一两以上全谷物的男性患病风险比完全不吃的人低34%,女性低22%。 研究人员表示,多吃一些全谷物是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最有效的饮食方法之一。另外,喝咖啡、少吃红肉也同样可以起到作用。 三高人群多吃萝卜皮 “冬吃萝卜赛人参”,萝卜又成了大家餐桌上的常客。然而,对于萝卜皮,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难吃,从而将其丢掉。我想提醒大家,萝卜皮营养丰富,尤其适合三高人群食用。 除了维生素和矿物质,萝卜皮还富含果胶、槲皮素、异硫氰酸酯类等活性物质,一定程度上有助调控血脂、血糖和血压,是三高人群的理想食品。此外,异硫氰酸酯类还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萝卜皮最好生吃, 能留住更多的活性成分,比如凉拌萝卜皮、腌萝卜皮、糖醋萝卜皮等。 萝卜皮做菜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打算做凉拌萝卜皮,就把皮削得厚一些,上面带一层萝卜肉,拌出来的菜好看也好吃;第二,凉拌前,把萝卜皮放入冰水中浸泡30分钟,有助去除异味,使其口感更脆,如果没有冰,直接放清水也可以,效果稍差些;第三,用盐提前把萝卜皮腌制一会儿,口感更好;第四,萝卜皮最好一次吃完,吃不完的一定要用密封的盒子盛装后放入冰箱,以免给冰箱带来难闻的气味。 每天一把南瓜子,护牙又护脑 南瓜子又名白瓜子,是一种常见的种子类坚果,营养丰富,还有很高的食疗价值,每天吃一把南瓜子,对健康有多种好处。 预防牙龈萎缩。人上了年纪,牙龈容易萎缩,这与牙龈中磷的流失有关。中国注册营养师于仁文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南瓜子富含磷和维生素E等对牙龈健康有益的营养成分,常吃可预防和改善这一现象。 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脑血管。南瓜子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植物甾醇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维生素E能减少脂质氧化、避免胆固醇附着于血管上,使血液畅通;泛酸、烟酸能帮助脂质代谢、促进血液循环,降低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 降血压、稳定情绪。南瓜子富含泛酸、烟酸、钾元素,可缓解心绞痛、辅助降低血压。此外,所含维生素B1和维生素E也可以稳定情绪、缓解失眠。研究发现,南瓜子是能让人心情舒畅的食物之一。有些人心情不好时热衷于吃甜品,这只能起到短暂的效果,而吃南瓜子有助于对抗压力和消除低落情绪。 南瓜子虽好,但不宜过量食用,每天一小把为宜。因其脂肪含量较高,热量易超标。胃肠不好、容易胀气的人食用过多会引起消化不良、腹部闷胀等肠胃不适症状。需要提醒,虽有研究发现南瓜子有一定降血糖的作用,但仍不建议糖友大量食用,因其脂肪含量高,食用过量会增加热量和脂肪摄入,不利于血糖和血脂的控制。 饮茶可降低骨折住院风险 2万余人骨密度数据研究发现,有长期饮茶习惯的女性骨密度更高。同时,根据45万余人的长期随访数据发现,每日饮茶能降低因任意骨折导致住院的风险,饮绿茶者以及饮茶超过30年的个体发生髋骨骨折的风险也降低。这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团队近期分别在《Nutrients》(《营养素》)和《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国际骨质疏松症》)上发表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最新科研成果。该研究为中英合作开展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系列研究之一。 论文责任作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吕筠教授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骼健康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学问题之一。既往研究提示,在绝经女性中,饮茶对骨密度有保护作用,但缺乏男性的相关证据。同时,既往研究提示饮茶能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仍缺乏中国人群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的证据。 研究人员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资助,利用项目,在重复调查的20643名中国成年人的跟骨骨密度数据发现,在女性中,与从不饮茶者相比,有长期饮茶习惯的女性的骨密度更高。进一步分析茶叶冲泡量与骨密度的关系,每天茶叶冲泡量<6g者的骨密度高于从不饮茶者,但喜饮浓茶者(茶叶量≥6g/天)的骨密度与从不饮茶者没有差别。人们担心茶叶中的咖啡因会增加尿钙流失,导致骨质疏松。但是在当前这个女性人群中,研究人员并未观察到饮浓茶者的骨密度低于从不饮茶者。在男性人群中也暂未发现饮茶与骨密度存在关联。 另外,研究人员分析“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募集的453625名成年人平均随访10年的数据发现,与从不饮茶者相比,每日饮茶者因任意骨折住院的风险降低12%;对于髋骨骨折住院,饮绿茶者的风险降低了20%,饮茶超过30年者的风险降低了32%。饮茶对骨折入院风险的保护作用在男性和女性中基本一致。随每天茶叶冲泡量的增加,未见骨折住院风险有进一步的降低;但也未观察到喜饮浓茶者有增加的骨折住院风险。 吕筠认为,该研究结果除了提示长期饮茶对骨密度的可能影响外,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性,即饮茶可能改善个体一天的注意力和警觉性,从而降低发生严重伤害的风险。 果干加坚果,有助降血糖 很多人认为,水果干和坚果不适合当零食,尤其是对想控制血糖以及能量摄入的人来说,把水果做成水果干后,糖分大大提高,甜味变得浓郁,果干太甜,坚果油脂多,大家望而却步。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营养与分析实验室进行了相关试验,探究水果干升糖指数;并探究将部分米饭替换成水果干以及水果干搭配坚果后对餐后血糖的影响。 试验方法:研究者招募11名符合要求的健康受试者,给他们吃3类测试餐,每次试验测试一类测试餐的一种,每两次试验之间相隔至少一天,直到吃完所有搭配。其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完全一样,3类测试餐如下: (1)分别摄入葡萄干、苹果干、枣干、杏干和米饭。碳水化合物均为50克。 (2)将一半米饭换成含等量(25克)碳水化合物的葡萄干、苹果干、枣干、杏干。 (3)在(2)的基础上,每种果干加米饭的测试餐再加30克巴旦木。 每次受试者食用完后测其空腹及餐后4个小时的血糖水平。 试验结果:1.水果干的升糖指数没有米饭高:4种水果干的升糖指数分别为56,43,55和56,米饭是81。 2.将一半米饭换成含有等量碳水化合物的果干,升糖指数分别为77,65,77和75仍没有米饭高。 3.将部分米饭换成果干后,再多吃一把巴旦木,不仅升糖指数均有明显降低,分别为54,60,52和64,而且餐后4个小时的血糖波动幅度也变小了。 结论:1.食物的升糖指数与其本身的甜味并无必然联系。2.为改善一餐饭的口味,少吃几口米饭,换成两口水果干,不会引起血糖上升。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一把巴旦木,还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分析:果干糖分虽然浓缩,但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抗氧化物等也同步浓缩,坚果富含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植物甾醇和多酚等,对于保护血管和调节血脂有一定作用。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三招助你甩掉脂肪肝 別陷入這六個誤區!

图片来源:健康体检网 “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于工作,急于应酬,却忽略了身体健康这块风水宝地。其实,平时稍加注意,提早预防,健康就在我们身边。人民健康网推出《“健”识早知道》专栏,专为你收集整理平时忽略的健康知识,做您的健康智库,同您一起将健康进行到底! 脂肪肝,别陷入六个误区 众所周知,脂肪肝是一种非常普遍、威胁人体健康的慢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有脂肪肝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在脂肪肝的认识、治疗及预防上,不少人存在一些误区,最主要有6个。 误区一:脂肪肝不痛不痒,就不用管。 脂肪肝主要分两大类: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这个疾病看似简单,实际发病率不断提高,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 轻度脂肪肝并不是指程度“轻”,而是比较容易治愈的阶段。理论上,单纯性脂肪肝去除病因后,可完全恢复正常,即使到了脂肪性肝炎阶段,病变肝脏也能通过积极治疗得到完全逆转。但如果不予重视,当出现肝区疼痛、恶心呕吐时,脂肪肝已相当严重,比如肝硬化阶段。此时,病变肝脏再也不能恢复正常。 因此,发现脂肪肝后应尽早进行治疗,切不可掉以轻心。长期忽视治疗,到最后不仅会引发肝硬化,还会引起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诱发脂肪性肝纤维化等,甚至出现肝细胞癌。 脂肪肝患者如果合理饮食、运动、作息,可以治愈单纯性脂肪肝。对于较为严重的,合理的生活习惯也能够帮助减轻症状。 误区二:脂肪肝和糖尿病没有关系。 脂肪肝常常“串通”糖尿病,危害健康。脂肪肝使肝脏功能发生异常,影响身体正常的糖代谢,不能将过高的血糖转化为肝糖原储存起来,使血糖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导致胰岛素抵抗、糖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的肝脏脂肪化后,降糖药对血糖的控制能力将减弱,易出现脂代谢异常而形成脂肪肝,脂肪肝又反过来影响血糖控制,造成恶性循环。 误区三:脂肪肝是吃出来的,控制饮食就可以了。 轻度脂肪肝一般不需药物治疗,但若程度较重,就不能单以控制饮食来进行治疗了。平常生活中,脂肪肝患者除了控制饮食,还需注意3点: 1.戒烟、戒酒、戒糖。脂肪肝患者坚决不能碰酒。因为肝脏受损,酒精无法被完全分解,长期存在身体里,不仅破坏肝细胞,还会降低肝脏对脂肪的分解效率,加快脂肪肝的进展。油炸食品含有很多胆固醇,进入身体后会生成脂肪。长期服用这类食品会加重脂肪肝;另一方面,摄入过多糖分,会对肝脏的代谢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多余的糖分会转化为脂肪。 2.多吃蔬菜。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成分,对脂肪肝患者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例如,多吃些苦瓜可以促进肝脏对脂肪类物质的分解、代谢和转运,从而保证肝脏内的脂肪能够处于正常范围。 3.注意运动。正如“生命在于运动”,规律运动是脂肪肝极为重要的治疗方式,可增加人体对多余脂肪的消耗,提高身体免疫力。工作日的下午或晚上,大家可以抽出30分钟去跑步或慢跑。平时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做家务也是运动,有助于减少肝脏脂肪。周末,患者可以增大运动量。起床后,可以到附近的公园或绿地跑跑步。  六诱因惹脂肪肝 三招助你甩掉它 六大“坑”你踩中几个? 1.膳食结构不合理 越来越多人每天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明显增加,而且来自饱和脂肪、单糖、双糖的热量上升(包括果糖饮料),这些对于脂肪肝的“茁壮成长”简直太有利了! 2.饮食习惯不健康 现在物质条件好,很多人觉得“能吃是福”,每餐吃得太饱、荤食太多,餐后零食、特别是甜食吃得太多,加上熬夜经常吃夜宵、早上起不来不吃早餐……这些任性的饮食习惯,都给脂肪肝和肥胖症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3.多坐少动 我们身体里的多余热量,主要是通过体力活动来消耗的。当人体习惯久坐、不参加体育运动时,没有被消耗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 很多人平日都喜欢“多坐少动”,多余的热量未及时消耗掉,脂肪就聚集到皮下、肝脏,哪怕外表看着不胖甚至偏瘦,但发展成腰围增粗的内脏型肥胖就更危险了。 4.酒喝太多 一般来说,一个人平均每天摄入酒精量大于40克、持续5年以上,易发生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如果不加以遏制,进一步发展下去,脂肪肝就会变成更加凶恶的肝硬化、肝癌。脂肪肝也会发生在短期、反复、大量饮酒的人身上,如果你在两个星期内每天摄入的酒精量大于80克,脂肪肝同样会迅速“傍上你”。 5.遗传易感性 脂肪肝跟遗传还有一定关系,有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以及有脂肪肝家族史的人,相对更易患上脂肪肝。特别是父母都患有上述这些疾病的人,比别人更易被脂肪肝“盯上”。 6.减肥过急 如果减肥速度超过1.5千克/周,反而有利于脂肪肝的成长。建议减肥的速度控制在每周1斤到1公斤之间。 三大“克星”能对付脂肪肝 生活方式干预 如果我们能改变吸烟好酒、熬夜工作、暴饮暴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并以不暴怒、少气恼的态度为人处世,脂肪肝就很难在人体里存活下去了。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脂肪肝,戒酒后几个星期内,肝脏的脂肪就有可能逐渐消退,即使是多年“酒精考验”、有肝硬化倾向,如果能坚持戒酒,还是可以减缓进展速度,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机会。 饮食调整 一日三餐要规律,注意三大营养素的合理搭配,增加蛋白质摄入,重视脂肪的质和量,适量控制糖类。脂肪的摄入建议以植物脂肪为主,限制动物内脏、脑髓、蛋黄等高胆固醇类食物;增加瘦肉、鱼类、蛋清及新鲜蔬菜等富含亲脂性物质的膳食,有助于促进肝内脂肪消退。特别是高纤维类食物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及控制血糖和血脂,对于营养过剩性脂肪肝尤其重要。 运动疗法 多做各类有氧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可选择慢跑、中快速步行、打羽毛球、踢毽子、跳舞、跳绳、游泳、打太极拳等。 留神!一半脂肪肝患者是糖尿病前期 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50%的患者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和糖尿病前期表现,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曲伸强调,若能早期引起重视,有60%~80%的患者可以从危险的边缘挽救回来,免受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困扰。 因此,预防糖尿病,就需要早发现、早控制脂肪肝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发现自己近期有体重增加、饭后头昏、精力不集中、动则疲劳、腹部隐痛、饱胀不适等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临床征象,就需要尽快做脂肪肝的筛查。 在临床上,脂肪肝合并糖尿病有时很难早期发现,因为脂肪肝患者空腹血糖可以是正常的,早期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脂肪肝患者在发病机理上不仅仅是肝脏的脂肪病变,更重要的是肝脏作为体内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脂质的过度沉积可导致脂质的代谢异常,从而将影响糖、脂代谢,进而易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和普通人相比,脂肪肝患者更要定期筛查糖尿病及糖代谢异常,同时测定胰岛素水平,评估胰岛素抵抗(IR)状态,以便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饥一顿饱一顿,惹来脂肪肝 目前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健康,并已经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还是导致肝硬化的常见原因。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习惯很容易导致脂肪肝。人体为了维持生命代谢的需要,糖、蛋白及脂肪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在饥饿的状态下,为了维持血糖的水平,机体就会分解脂肪,导致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增高,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导致肝脏脂肪堆积。而暴饮暴食最易导致肝脏脂肪储备能力上升,也会导致营养过剩,在肝脏以甘油三酯形式储存起来,形成脂肪肝。 其次,常熬夜、饮食营养不均衡、烟酒过多等都容易导致脂肪肝。一般上班族都是晚餐吃得晚,吃完直接睡,能量消耗少,长此以往易导致脂肪积聚。此外,这样饮食不规律的人往往高脂肪、高糖分的零食摄取过多,易产生肥胖问题,导致脂肪肝。 预防脂肪肝首先应注意饮食健康,忌暴饮暴食,尽可能避免动物内脏的摄入,晚餐最好早点吃。食物品种不要太单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比例搭配要合适,以低糖、低脂肪饮食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如果已得了脂肪肝,建议患者多吃有助于降低血脂、促进肝内脂肪代谢的食物,如燕麦、玉米、海带、瘦肉、鱼类、蛋清等。此外,还应少熬夜,以保护肝脏的排毒功能;多运动,促进体内脂肪的消耗。 脂肪肝患者这几样东西吃不得 1.坚果属于高热量的食物,脂肪肝患者要控制摄入量,不要多吃。 2.脂肪肝患者要吃低脂肪、高蛋白的肉类,比如牛羊肉、鱼肉。牛肉中牛腩脂肪含量较高,脂肪肝患者必须限制食用。 3.动物内脏一定要少吃,胆固醇含量很高。 4.要减少精致淀粉类食物的摄入。 5.油炸食物要少吃。每人每天平均吃油量不超过25克~30克。橄榄油、山茶油都比较健康。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摄入过多可能会促进肝脏氧化损伤,所以建议少吃。 6.不要饮酒。戒酒是防治酒精性肝病最有效的措施,非酒精性脂肪肝最好也不要喝酒。总之,日常生活中营养摄入要均衡,蛋白质、淀粉、水果、蔬菜都要吃,但不能过量。要坚持中等量有氧运动,每周4次以上,累计锻炼时间150分钟。 来源:人民健康网

三年不吃肉,得了脂肪肝:這些奇葩養生方法,專坑中國人

作者:国馆 如今,中国人生活水平上去了,不愁吃穿,更不愁营养不良,闲暇时光也有了,那干嘛呢,自然而然,就开始注重养生了。 饭菜要吃养生食品,酒得喝养生酒,运动得养生运动。 只可惜,太多的养生方法,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荒唐至极。不仅不能养生,反而对身体有害。正如古代的达官贵人,为了长生不老,服用仙丹,反而会中毒一样。 但遗憾的是,这些荒唐的养生知识,被很多人当成养生秘笈,还在生活中亲自实践,闹了不少笑话,甚至酿成了悲剧。 有人吃素养生,三年不吃肉,结果得了脂肪肝;有人辟谷养生,导致截肢;有人暴走养生,结果猝死…… 可以说,你所知道的大部分养生秘法,都是坑人的。 躺60℃的地面上进行石疗,当心中暑 养生知识哪家强?当然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大叔大妈。 中国的大叔大妈们,读过朋友圈里流传的养生谣言文,听过“养生专家”的信口胡诌,再结合阴阳五行的传统智慧,以及民间科学家的拍脑袋研究,可谓已经打通任督二脉,养生知识水平,比欧美日韩各国,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 要说他们不懂养生,恐怕地球上没人敢说自己懂。至于效果怎么样嘛,咳咳,还真不好说。 今年7月份,洛阳某公园内,正是三伏高温天,一群大妈来到公园内,躺在地上、石雕上,说是在进行“石疗”养生。 路过的年轻人心想,要不我也试试,刚躺下立马就弹了起来,为啥?实在是受不了。地面温度高达五六十度。 这么热,大妈怎么受得了?人家大妈说了:不热。 至于石疗的原理是啥,大妈也解释了:“我阳虚、虚寒,太阳晒过以后石头是热的,石头属于至阳之物,它身上有能量,我跟它接触以后,它的能量我能吸走。”听起来很玄虚。 问大妈是听谁说的。大妈说:专家。 全国各地不少大叔大妈,似乎都对这种“石疗”法,深信不疑。北京、西安、济南各大城市,到处都有大叔大妈,照搬这套理论,亲自实践养生。 然而很可惜,这套方法不靠谱。 中医专家(真的是专家)陶国水就出来说了:“吸热,不等于吸阳。”看来,哪怕按照中医的理论,这种石疗法也属于白费劲。 而中山大学附属六院中医康复专科主任林景琳也表示:“中老年人适当晒晒太阳没错,能够促进钙吸收、防骨质疏松,但做这样的石疗,不仅不能治病养生,反而可能引病上身。” 高温下躺在石头上,很容易造成中暑、皮肤烫伤、横纹肌溶解等多种损害,得不偿失。(来源:梨视频、南方都市报、无锡日报等) 拍打养生,致6岁男童死亡 这年头养生专家层出不穷,拍脑袋想出来的各种养生秘法,也是五花八门。除了石疗以外,拍打、暴走、喝各种神奇的养生汤,都在国内十分流行。 青岛的李先生,六十来岁,血糖有点高,一直在用药控制。接触了所谓“拍打疗法”以后,药也不用了,每天拿手拍打自己身体很长时间,坚信凭这套方法,就能控制血糖。 结果这么坚持下去以后,越来越觉得不对劲,身体不舒服,还关节疼。 去医院检查,一测血糖,血糖仪都爆表了,直接冲过最高值。看来这个拍打养生治疗法,一点效果都没有。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中医科主任马群说:“在我看来,拍打损伤不仅会加重肾脏负担,如果拍打太用力,还会伤及一些离体表比较浅的器官。”(来源:半岛都市报) 实际上,“拍打疗法”的创始人萧宏慈,原本是搞金融的,和医学一点都不沾边,到处宣传拍打治百病,顺带售卖自己的养生书和养生产品,大赚了一笔。 萧宏慈骗人还骗出了国门,甚至在澳大利亚也开设拍打课程。 2015年,一位6岁澳大利亚男童,患有糖尿病,被父母带着参加萧宏慈的拍打课程,期间不准吃东西,不准服用胰岛素,只能用拍打疗法,结果导致男童死亡。 而萧宏慈本人也因为涉嫌“过失杀人罪”,被英国警方逮捕,并引渡回澳大利亚,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二十多年的牢狱之灾。(来源:华西都市报) 可见,别再听信拍打能养生治病的谣言了,恐怕把自己打得遍体鳞伤,浑身淤血,也不管用。毕竟这套养生法的祖师爷,都已经被抓了。 中年男子暴走途中,突然心肌梗死 近些年来,暴走这项锻炼的方式,在中国各地越来越流行。 这种运动,是沿着一条选定的路线徒步,往往还一群人扎堆行动,运动强度很高。本来只是外国流行的新运动方式,传到中国来,有不少人却赋予了养生的色彩。 有民间的养生专家甚至宣称:“暴走可以包治百病。”简直把暴走抬上神坛,结果就是,很多人不考虑自身的身体状况,强行跟团暴走,把自己坑害得不轻。 2014年某晚,徐州一支暴走团正在暴走,突然之间,团内一名50岁左右的男子,倒地不醒。 等他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瞳孔放大,心电图成直线,没有了任何生命特征。医院急救中心的鹿医生解释说:“诊断的结果是男子因剧烈运动诱发了心肌梗死,导致猝死。” 鹿医生怀疑这名男子出事以前,已经有冠心病等症状,只是没有做过心脏检查,没有发现而已。 而鹿医生同时也表示:“我不赞成中老年人暴走。暴走运动,步伐非常快,年轻人都很难赶上,这种强度的锻炼,是绝对不适合中老年人的。” 再加上中老年人,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高发群体,如果有这方面的疾病而不自知,剧烈运动很容易诱发脑出血等严重后果。对身体有益的是慢走散步,而不是暴走。(来源:徐州都市晨报) 此外,暴走也非常损伤膝盖,容易导致膝关节滑膜炎。 杭州的余先生,去香港的时候,计划暴走4天,顺便把香港给逛遍。他每天用上全力去拼微信步数,步数都在25000到26000步,在朋友圈排第一。 结果4天后,膝盖已经吃不消,腿一弯就疼。去医院检查,原来是得了滑膜炎,这种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的话还可以致残。(来源:天气网、杭州24小时) 看来暴走锻炼养生,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伤身。 辟谷养生,导致肠胃被饿坏,甚至截肢 所谓辟谷养生法,要连续断食数日。据说此法源自中国古代,很多得道高人,都是靠辟谷修炼成仙的。这显然都是传说而已,不能当真。 辟谷法传到今天,功效被某些无良商人添油加醋,夸张为能治疗失眠,能减肥,还能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癌症,被吹成了万能的养生秘法。 有记者进行调查,发现辟谷班收费昂贵,多达数千元,号称能通过辟谷,让学员“吸取宇宙能量排出体内浊气”,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结果参加辟谷的学员,一天下来被饿得头晕脑胀,还没啥功效,纷纷大喊上当受骗。(来源:39健康网) 如果只是被骗点钱,那还算幸运的;有的坚持辟谷,甚至把自己身体给搞坏了。 河南鹤壁的梁女士,因为长期失眠,想要调理一下身体。上网一查,某些来源不明的资料,说她这种症状,是长期积累毒素造成的,得通过辟谷来调理排毒。 于是,她按照网上流传的辟谷法,准备七天不吃饭,只能喝点水、吃点水果。但到了第二天,她就饿得浑身发慌,还腿软。 到了第三天,她再也撑不住,赶紧吃了一碗米饭。没想到吃完之后,就开始呕吐,连喝水也吐。去医院一看,医生告诉她,因为突然节食,她已经把胃饿坏了。(来源:鹤壁新闻网) 另外一位马女士的表哥,患有高血糖,瞒着家人去参加辟谷冬令营,一番折腾之后,血糖没降下来,却引发并发症,导致脚拇指坏死,只有截掉才保住性命。(来源:中国青年网) 针对辟谷法的广泛流行,科普作家方玄昌就曾撰文表示:“辟谷养生,毫无科学道理。” 短时间辟谷,或许还只是把胃饿坏;长期辟谷,营养摄入不足,所谓的“宇宙能量”根本派不上用场,倒很有可能先把自己饿死。 长期吃素养生,竟然吃出了脂肪肝 这年头,大概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人都吃得起肉了。结果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素食养生”的概念,鼓吹少吃肉、甚至不吃肉,说能减轻肝肾负担、减少患癌几率,等等。 那么,吃素真的有这么好? 连云港的陈先生,43岁,怕和同龄人一样大腹便便,变成油腻的中年男人,他一日三餐都吃素养生,一坚持,就坚持了整整三年。 结果去体检,拿到检查报告傻眼了,陈先生竟然患上了“脂肪肝”。陈先生找到医生:“我又不吃肉,天天吃素,怎么可能有脂肪肝,医院是不是搞错了?” 但,还真不是医院弄错了。 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的刘晓光医生解释说:“人体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纯素食者需要分解脂肪组织来维持营养均衡。大量脂肪酸从脂肪组织中释放进入肝脏,而这种脂肪在肝脏中不易被分解,如果不能及时排出,肝脏中的脂肪堆积过多,长此以往,就形成脂肪肝。”(来源:现代快报、宁波广电网) 而长期素食养生,营养摄入不均衡,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奥地利的研究人员,曾经对素食主义者进行调查,发现相比于荤素搭配着吃的杂食者,素食主义者的健康状况较差,身体易于患病,且受慢性疾病和心血管病困扰的可能更高。 此外,相比于杂食组,素食组有过敏反应、患有癌症、以及出现精神疾病如焦虑症和抑郁的比例,也都更高些。(来源:果壳网) 养生大师给学员喝养生汤, 造成学员死亡 在这个养生产品、养生手段花样辈出的年代,各种平常食物,都被吹嘘成有养生功效,比如莲藕能抗癌、核桃能补脑、黑芝麻能乌发,黑木耳甚至能包治百病,虽然都没有科学依据。 当然,正常食物虽然不至于那么神奇,好歹还算有营养,也吃不死人;但如果你要去吃“养生大师”给你开的所谓养生秘方,那么搞不好,连命也送掉。 著名“神医”胡万林,曾经设计过一套“吐故纳新”的养生秘法。他用咖啡、白糖、盐、生抽(酱油)、陈醋兑水,调和成所谓“五味汤”,让他的学员喝下。 喝完之后,他接着让学员喝自来水,喝到腹胀,接着再把喝到腹内的水吐出来。据说如此反复,就能把人体内的病毒排出体外,再补充点清水,就能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结果他的一名学员云某某,照做之后,出现呕吐、抽搐的症状,胡万林等人还不停手,继续给他灌水、往身上浇水。 然后,就玩脱了,云某某抢救无效死亡,死于“机体脱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急性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来源:大河报、中国新闻周刊) 云某某是名大学生,才22岁年纪,大好年华,就因为信了胡万林这种神棍,白白丢掉了性命。 看来某些所谓“养生大师”,不是在养生,而是在杀生。 如何防止被不靠谱的养生知识欺骗? 说这么多,千万不要一笑了之,觉得这些荒谬的养生方法,离自己很远。 事实上,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科学家发现,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层退化,会导致他们更容易上当受骗。无怪乎,中老年群体是各种奇葩养生方法的主要受害群体。 那么怎样避免被不靠谱的养生大师和养生秘法忽悠? 第一,凡是自称“养生大师”“神医”的人说的话,都要留个心眼。 哪怕科学这么进步了,医学和生理学里面,还有很多未解的谜题。很多“养生大师”“神医”,把自己包装得万能,一招方法,包治百病,显然很值得怀疑。 而且,哪怕他们出过书,也未必靠谱。这年头出书门槛低,拿点钱到三流出版社自费出书,也非常容易,真不要以为出了书的养生专家都一定是高人。 第二,不要被玄虚的养生名词忽悠。 养生秘法里面,往往会整出很多玄虚笼统的养生名词,比如“宇宙能量”“体内病毒”之类,会吹养生法能吸收宇宙能量,排除体内病毒。 但这些名词,往往和科学名词挂不上边,他们也说不清“宇宙能量”是什么能量,怎样存在?吸收的具体生化机理是什么?也说不清“体内病毒”是什么病毒,致病机理是什么? 都是整一些大而化之但又很模糊的名词,来唬人而已。 第三,号称简便又万能的养生法门,不要信。很多养生秘法,能够流行,恰恰利用了人们喜欢走捷径的心理,主要吃某种食物就可以养生,躺石板上就能吸收“阳气”。说实在,哪有那么多方便法门。 如果真有这么多方便法门,世界上很多顽疾,恐怕早就治愈了,发明这些方便简单的养生方法的人,恐怕早就获奖无数。 要保持身体健康,要养生,没有捷径可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不挑食、适量运动才是真理。 来源:新浪育儿

吃素一年竟把輕度脂肪肝吃成中度!這些吃法都不對

网上图片 据浙江在线报道,杭州张女士去年体检时查出“轻度脂肪肝”。她上网查了很多资料,说这病多数是营养过剩吃出来的。 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从此开始“清淡饮食”,只吃素不吃肉。 但在她苦苦坚持一年之后,本是信心满满可摘去脂肪肝这顶帽子,再去体检时结果却“扎心”了!脂肪肝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不少,从轻度变成了中度。 不少人也许都会遇到张女士这样的问题,毕竟脂肪肝是越来越常见了。 网上图片 现在生活比10年前好了,大家都吃得好了,动得少了,抛不掉的酒桌文化,年轻人又喜欢熬夜……种种原因促成了肝脏脂肪堆积。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发布的2018版最新指南指出,“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中,脂肪肝患者比例从10年前10%上升到了现如今的31%,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查体肝酶异常的首要原因”。 得了脂肪肝,即使是轻度的,也一定要重视!饮食要调整,但别有张女士这样的错误吃法! 医生:为啥常吃素加重脂肪肝? 武汉某医院曾给30个常年吃素的人做体检,结果有将近一半的人查出脂肪肝。这些人的问题就在于主食摄入量过大。主食中的淀粉和糖在满足机体代谢需求后,多余的就会转化成脂肪,若体内合成脂肪太多,就会跑到肝脏里。 而张女士这一年来虽在吃素,可饭量真不是一般的好。早餐一碗粥、两个包子、一杯豆奶,中餐和晚餐三碗米饭和蔬菜,平时稍微吃点水果。几乎是成年人每天推荐摄入量的三倍。因此,出现如今的这个结果便不以为奇了。 网上图片 得了脂肪肝,别有这7种错误吃法! 1. 只吃素,一点肉都不吃 有研究发现,适当摄入优质蛋白,反而更有利于脂肪肝的恢复。因为这些蛋白质可以增加载脂蛋白,帮助肝脏运出脂肪,减轻脂肪肝。蛋白质摄入不足,反而会导致肝脏内部的脂肪沉滞,加重脂肪肝的病情。 优质蛋白质食物:瘦猪肉、牛肉、鱼肉、蛋白、牛奶等。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需要72-90克蛋白质。 2. 主食吃太多 有些人减少了油脂的摄入,但主食还是吃得很多,结果也会转变为脂肪,导致肥胖,促使脂肪肝的形成。 平时的精米白面,可以换成一部分谷薯类食物加一些粗杂粮,能增加饱腹感。 网上图片 3. 吃饭太快 胖子普遍食欲好,进食速度快,大多数情况下,食物没有得到充分的咀嚼,没有形成足够的食糜贴附于胃壁,所以虽然已经吃了较多食物,但仍有饥饿感,反而容易吃多。 有研究证实,同样数量的食物,嚼得少、吃得快,就会更容易饥饿。所以,吃饭最好细嚼慢咽,这也是控制食量的小策略之一。 网上图片 4. 不吃早餐 不吃早餐绝对是个坏习惯,它会使机体对热量更加渴求,于是把热量储备起来以备急用。时间长了,就会引起热量代谢紊乱,加重脂肪肝。 5. 晚餐吃太晚 晚上吃太晚,吃得过多,然后就睡觉了。时间久了,体内脂肪越积越多,同时容易早餐没有食欲和出现肥胖等症状。所以,“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的说法是值得提倡的。 晚餐时间不宜过晚,最好在晚8点以前,便于食物的消化,还有利于预防脂肪肝、尿路结石等疾病,身体也比较舒坦。 6. 饿着不吃 有的体型较胖的人查出了脂肪肝,觉得自己应该快点减肥,然后就采取“饥饿疗法”,饿着。虽然体重在短期内迅速下降,但会使脂肪酸大量释放,反而会沉积在肝脏,加重肝脏炎症。 7. 过量吃水果 不少人减肥时什么饭都不吃,只吃水果。一般我们都认为吃水果健康,但其实也要说多少,每天半斤水果就够了。 水果中含有葡萄糖、果糖,99%的果糖可以在肝脏内直接转化成甘油三酯,吃得过量,葡萄糖和果糖的过量摄入对脂肪肝的形成也是一个较大的危险因素。 网上图片 远离脂肪肝,饮食4提醒 1. 控制总能量 对于体重正常、从事轻度身体活动的人,每天的能量摄入应该控制在每公斤体重30千卡,以避免加重脂肪堆积。例如,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每天需要摄入1800千卡的总能量。 肥胖或体重超重者,需要逐步减轻体重,每天每公斤体重的能量摄入应该控制在20-25千卡。 2. 细嚼慢咽、少食多餐 吃得慢一点,让身体有时间体会到“饱”的感觉,能有助于减少进食量。同时,三餐可以吃少一点,感到饥饿时可以中间加餐,有利于帮助缩小胃容量。 3. 饭前喝口汤 吃饭前先喝半小碗汤,不至于稀释胃液,有助于减少热量摄入。国外有研究显示,餐前喝汤能够减少用餐时15%左右的食物摄入量,而且胃里提前先有些水分,食物到了胃里会膨胀,饱胀的感觉更不容易让人吃过量。 广东人、福建人就是饭前喝汤苗条健康的典型例子,而北方人饭后喝汤,肥胖者也明显增多。 不过,对于胃下垂和胃动力不足的人来说,不管饭前饭后,汤都要少喝。 4. 少油少糖 烹调少用油,每人每天用油量约为两调羹。同时,减少精制糖类、高油脂含量食物的摄入,比如甜饮料、甜点、果汁、果酱、蜜饯等各类加工食品。 来源:健康时报

有高油型脂肪肝 患胰臟癌增2.63倍!

■爱吃高油高脂食物的民众,患脂肪肝比例高。 互联网 综合报道 胰脏癌因为死亡率极高,因此堪称为“癌中之王”。但根据台湾三军总医院最新研究发现,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人,罹患胰脏癌(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的机率增加2.63倍,这研究也显示护肝的重要。 据报道,脂肪肝分为酒精性与非酒精性,前者属于饮酒过量引起,后者则因饮食高油导致。据台湾三总胃肠肝胆科主治医师表示,研究团队蒐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143起胰脏癌病例,随机挑选414名非胰脏癌患者,透过腹部电脑断层扫描观察,比较身体BMI、有无慢性病等资料。上述研究发现,有脂肪肝的病人罹患胰脏癌风险增加2.63倍,普通胰脏癌患者平均存活率仅11至12个月,假如有脂肪肝又罹患胰脏癌的病人,存活率更降至5至6个月。 胰脏癌发生率在各种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上升,一般45岁以前较少发生,在45岁后期发生率急增。男性罹病率较女性高。 另外,医疗水平较高的地区或国家,因诊断技术较佳,其发生率也有明显上升。胰脏癌的初发征状,往往与胃肠癌、肝胆癌征状类似。由于胰脏癌早期征状不明显,缺乏特异性的表现和敏感的诊断指标,早期诊断极为困难,治疗效果也不佳。一年存活率为24%,而5年存活率约5%。 胰脏同时具有内分泌腺以及外分泌腺的细胞。胰脏癌是常见消化系统肿瘤,主要指胰腺外分泌腺肿瘤,约占消化系统恶性癌的10%。近年各地胰脏癌发病率都有上升趋势。在2008年,美国死于胰脏癌的人数约为34,290人,为美国癌症死亡率第四位。而在台湾、中国大陆都会区和日本,发生率也增加数倍之多。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发现,吸烟是患胰脏癌的独立因素。研究显示,与非吸烟者比较,相对风险为1.5倍。且随吸烟量增加,风险就愈大;即使戒烟后,胰脏癌的风险仍需15年才会渐趋非吸烟者。在环境因素中,第二重要的是饮食。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胰脏癌的发生率,与饮食中的动物性脂肪有关。高三酸甘油脂或高胆固醇、低纤维饮食会助长胰脏癌发生。日本研究指,欧化的饮食习惯使日本胰脏癌发生率增加4倍。某些亚硝胺类化合物也增加胰脏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