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可歸青少年85%患精神困擾 哪些人群最容易露宿街頭?

加拿大都市网

无家可归者
■■一項研究發現,無家可歸者當中高達85%曾有過精神困擾危機。星報資料圖片

星島日報記者報道

約克大學聯同加國無家可歸者觀察組織,就加國青少年無家可歸者最新概況展開分析研究,發現曾有過露宿街頭經驗的青年,竟有約40%早在16歲以前首次無家可歸;無家可歸者當中高達85%曾有過精神困擾危機;63%露宿青年在兒童時期,曾遭虐待或創傷。該研究報告敦促政府,需正視青少年貧窮與精神問題。

撰寫該份有關本國青少年無家可歸情況報告的約大學者,與本國無家可歸者觀察,收集及依據本國關注無家可歸青年狀況團體的數據,揭示本國無家可歸青少年景況堪虞程度,遠超過國民想像,18歲以下青少年露宿實況,多為大眾所忽略。

該份名為《防止青年無家可歸者路線圖》的研究報告坦言,近年本國青少年經歷無家可歸情況,完全沒有改善過,25歲以下青年甚至未成年露宿者,較其他年齡露宿者在街上面對的暴力、歧視及精神困擾,以及營養不良情況更嚴重。

報告發現,曾經歷露宿街頭的青年,約40%在16歲或之前已嘗試過無家可歸,有76%這類青年有多次露宿街頭的經驗,其中37%青年形容自己有超過5次或以上露宿街頭。

逾4成青少年露宿者想過自殺

研究顯示高達85.4%本國無家可歸青年,飽受精神及情緒困擾,當中更有42%青年坦言,曾絕望到試過至少一次或以上自殺。

有38%無家可歸的女性青年及青少年,坦言在露宿街頭期間遭到不同程度的性侵犯。

研究同時發現,年輕一輩的露宿者,接近58%童年出身於曾領取兒童福利的家庭;此外,長大後成為露宿者當中,約有63%表示他們在童年時曾遭受嚴重創傷或虐待。

新移民原住民同性戀露宿比例最高

另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是本國新移民、原住民、跨性別與同性戀青年,是露宿者比例最高的一群。本身是加國無家可歸者觀察組織主席的約大教育學院教授格耶茨(Stephen Gaetz)認為,本國青年露宿者情況一直被政府與社會無視。他指出,從青少年時期已有無家可歸經歷的青年,他們將來流落街頭的機率及時間,會較其他族群多及長。

青少年時期已有露宿經歷的人士,他們的精神健康及情緒狀況,以至健康都會較差。

格耶茨形容三級政府為無家可歸者提供的緊急支援服務,主要是等候無家可歸者問題出現後,才予以支援及協助。他指出,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他認為各級政府應該在問題出現前,儘早以不同方式幫助邊緣青少年及他們的家庭,在他們流落街頭之前採取防禦措施,避免他們成為露宿者。

該報告亦提出建議方案,包括多興建可負擔房屋單位,讓更多低收入家庭可入住,減少他們要舉家露宿的風險;報告又建議制訂針對青少年族群的扶貧計劃,且多推出關注青少年精神與情緒健康的外展工作,協助青少年建立自信與健康心靈,減少他們離家出走及露宿街頭的情況。

未成年露宿街頭 或與家人鬧矛盾

家和專業輔導中心總幹事黃曉瑩博士指出,無家可歸者這個社會問題,其複雜原因往往超過一般華裔社區所理解,無家可歸者問題一般與癖癮有着緊密關係。

■家和專業輔導中心總幹事黃曉瑩博士

她又表示,收留無家可歸青少年的庇護宿位遠遠不足,她亦期望三級政府採取行動,能走前一步主動應對,協助潛在的無家可歸者成為社會動力,而非包袱。

約大研究報告指出,本國青少年流落街頭情況一直被低估,黃曉瑩博士表示無家可歸者與精神及情緒困擾,與癖癮問題往往有着緊密聯繫。

年齡25歲或以下青年以至未成年人士成為無家可歸者,除有可能是他們本身出現精神困擾或癖癮外,亦可能因感到家人不明白自己,與家人出現矛盾選擇「有家不歸」。

無家可歸包括住庇護宿位及中途宿舍

她指出,華人社區一般以為睡在街頭人士,才稱為無家可歸者,其實無家可歸者定義也包括一些居住在庇護宿位或中途宿舍人士,他們都沒有固定居所。

黃曉瑩表示,需要庇護宿位者愈來愈多,但政府在這方面資源遠遠追不上需求,即使有些志願團體向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宿位,但也相當有限;在現今租金愈來愈貴下,年輕無家可歸者即使欲租住小單位,也難以如願。

報告敦促三級政府在處理無家可歸者問題時,應以如何預防為重點,並非待問題出現後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黃曉瑩認同此建議,認為政府應多撥資源在青少年心理治療,以及教育公眾如何正視青少年及年輕人精神困擾與情緒問題,冀於青少年露宿街頭之前,作出適當堵截行動。

另外,政府若能提供更多可負擔房屋予低收入青年,以及協助新移民與LGBTQ社區青年,明白他們所需,幫助他們融入社會,減少歧見,把他們變成社會新動力,對他們的生活及社會發展締造雙贏局面。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加航道歉!因为机组人员拿走原住民领袖的头饰

可充电数字厨房秤 打折特价17.99

性能强大!家用空气净化器 打6折到手仅119.99

吃1种碳水化合物 有效减内脏脂肪+降血糖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