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夫婦鬼斧神工「起樓」無數 但也感慨買不起樓
【星岛都市网】温哥华的杨氏夫妇堪称建筑界的翘楚,他们建造的名厦遍布全球,不计其数。如果你没听过他们的名字,可能因为他们所属的行业是微型建筑界,兴建的都是巧夺天工的模型建筑,只可观赏不可居住。
现年67岁的杨明(Ming Yang,译音)与妻子经营的AB Scale Models公司是温市少数专门制作这类模型的企业之一,客户来自世界各地,包括纽约、上海和杜拜等地产市道火热的大城市。
据《温哥华太阳报》(Vancouver Sun)报道,早几年新冠疫情不但影响了楼市,也导致发展商得以简化部分程序,不再需要大量的实体模型。包括温哥华在内的多个城市开始准许发展商以3D数码图像取代实体模型,作为提交当局审批的标准程序,现在只有大型重建项目才需用上实体模型。
杨太表示:“我们以往会有70到80个项目在同时制作中,现在只有30或40个。”她指出生意减少也与通胀高企有关,有些发展商因应市况把模型交货的期限延长至几个月,投资地产的人少了。
在马来西亚长大的杨明在16岁时经朋友介绍接触到模型制作这门手艺,那时的建筑模型多用钉书钉和纸板等材料制作。
1986年,温哥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很成功,带动了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杨明在温市找到了工作,1989年,他在本地历史悠久的模型公司B+B Models认识了一名在中国长大的女同事,她就是现在的杨太。
两人相恋然后结婚,1991年在耶鲁镇(Yaletown)的地库办公室开办了自己的模型公司,创业之初,他们只能以简单英语招揽客户,拓展业务相当吃力。
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现在拥有一家有30名员工的公司,占地两层的办公大楼设于西第五大道(West 5th Avenue)夹安大略街(Ontario Street),与许多大型发展商、建筑师、市场营销人员和工程师有业务往来。公司制作的模型包括了重建中的橡树岭购物中心( Oakridge Centre)、温哥华市中心Leonard Street 56号的60层大楼,以及奢华的香格里拉阁楼(Shangri-La Penthouse)等。其中一个制作中的项目是素里市的曼克顿大楼( The Manhattan),跟将来的实物建筑一样,模型工匠要一丝不苟地按比例完成500多个单位和地面商场。
最近二十年来,他们引入了3D打印和激光切割等新兴技术,大大缩减了制作模型所需的时间和成本,但很多细部仍需以人手使用镊子、锉刀、和油漆扫等工具来处理。一幢塑胶造的模型大楼约需4星期时间来完成,视乎制作规模,一些完成品的售价可高达数十万元。
对于本地的住房问题,曾经“建屋”无数的杨明也不无慨叹地说:“我们也知道,很多这类大楼的住宅都并非一般年轻夫妇可以负担得来的。我们的两个孩子都是收入不错的医生,但现在也买不起这样的一个单位。”
图:IG/AB Scale Models
V20
加國夫婦譽台灣為亞洲最佳移居地 一原因決定迴流
【星岛都市网】一对曾两度移居台湾的加拿大夫妇表示,台湾是亚洲最理想的移居地,因为当地生活成本低之余,工资相对较高,医疗也很完善。
45岁的Becky Martin现为加拿大基秦拿(Kitchener)一家窗户清洁公司的东主,他和丈夫Craig Schmidt曾在台湾居住了十年,回流加国也接近七年了,但他们仍十分怀缅在当地度过的美好日子。
早在大学毕业时,Becky为了偿还学费贷款,接受了到台湾嘉义当英语教师的工作,仅花一年就清还了4万元贷款。
在当地居住两年半后,两人回到加拿大结婚和生活,曾迁居安省多处,开设了一家日托中心,至2009年遇上经济不景,生意债台高筑,于是萌生回台的念头,而这次更计划留在当地长住。
他们最初在中坜区居住,半年后回到熟悉的嘉义,在那里住了七年。他们在回台一年半后,便清还了4.5万元债项。
对于这对加拿大人来说,台湾的一切都有别于“加乡”,包括天气、气息、食物、语言、教育、音乐和文化等。“那是令人难以抵挡而又兴奋的,每踏出家门就是一次历奇。”
生活成本是最让他们开怀的部分,每月只需350加元,他们就能租到一个有4房2浴室的单位,俯瞰湖光山色和树林。每月水电煤等杂费只需约100加元,他们以绵羊仔电单车代步,每周电油费只需3加元。
Becky指出,“相对于外籍人士所获得的薪酬,台湾的生活实在很便宜。”
她说那里大多数人的家中都没有焗炉,因为很多人都不煮饭,每餐都在外面吃,一天只花数加元,太便宜了。
她还说,相比起台湾,加拿大的全民保健实在令人感到“尴尬”。“当地的医疗保健非常好,我真的很想念。只要你有工作,医疗、牙科、处方药物,一切都包,每个街角都有医生和牙医,候诊时间只几分钟。如果要看专科医生,几天内就可以看到。”
Becky认为,台湾是亚洲少数同时拥有低生活成本和相对较高薪酬的地方。“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大城市的生活费都非常高昂,赚得多但付出的也更多。菲律宾、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都是令人兴奋而且美丽的地方,但薪酬却不高。”
对于外籍人士来说,在台湾生活也会遇上不少挑战,例如来往加台两地的机票价格高昂,要为新居添置家具,还要经常到香港和泰国办领工作签证。
尽管他们不懂国语也能轻松生活,但语言上的障碍对了解当地人民和文化形成隔阂,把他们的社交生活局限在外国人的圈子中。
而且当日子渐长,显得最重要的是对家人的思念。
Becky说:“我们对是否回流加拿大挣扎了很多年,因为当与台湾相比时,加拿大的生活成本真的令人难以接受,但无论如何,与家人相处的价值,最终还是胜过金钱。”
Becky表示事业发展也是一个难题,她在台湾除了当英语教师外,几乎别无选择,但在回流加国后,至今已做过7份不同的工作。
即使她暂时无意再移民,但称以往经验改变了她,遇过的挑战也让自己成长起来。
她鼓励一些对往外闯感到胆怯的人说:“我知道很多人都宁可过些简单的日子,这样的生活是舒适、可预期和熟悉的,人们总是喜欢可以预期的事物。然而如果愿意冒险和克服困难,无论结果是怎样,你都能证明给自己看,原来你比你想像的要强得多,这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一课。”
图:Becky Martin via Business Insider
V20
揭開加拿大殯儀業神秘面紗 安省護士轉行制殮化妝師
安省全牌制殓化妆师黄健仪Nancy
【星岛都市网】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人死后究竟何去何从,世人无法查证,但亡者亲人可以做的是为死者好好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越南华侨黄健仪(Nancy)入行全牌制殓化妆师前是一名注册护士,只因自己本来喜欢化妆,抱着“帮他们打扮得靓靓哋走最后一程”的心态,决定转行。
护士转行殡仪 一见遗体化妆品就爱上
行业生涯第24 个年头,她持制殓师Class 1 牌照,可为遗体作防腐工作及化妆,她进入殡仪行业前是一名注册护士,当时因父亲生病,为更有效地与医护人员沟通,便决定修读护士课程,她坦言“系为咗爸爸而选择嘅职业”。
而进入殡仪行业,Nancy 认为是“为自己而选择”。在大学修读第心理学的第4 个学年,老师带领学生到殡仪馆,学习如何调解死者家属的情绪。在参观期间,Nancy 一见到遗体化妆品便即刻爱上,心想:“若有朝一日转行的话,不如做殡仪行业”,她感慨指“而家睇嚟系上天应咗我嘅想法,其后就读书然后入行”。
Nancy 提到,要成为制殓师需要修读两年的课程,第一年修读八个月的理论课,第二年则要到殡仪馆进行为期十二个月的实习,实习期内仍须递交实习报告、考试,其间要完成五十个遗体处理工作,包括为遗体作防腐工作,最终须在考官面前完成一次尸体防腐工作。Nancy 笑言,曾遇过有恒心的学员考核数次才成功;透露有不少人认为工作不适合自己后决定转行。
由于曾经修读护士,内容与部分殡仪课程相似,因此Nancy 在修读殡仪课程时相对容易。问到入行原因,Nancy 直言“因为钟意化妆”,当时对殡仪行业完全不认识,只是以“帮佢哋(亡者)打扮到好靓咁离开”的心态入行,她认为帮助亡者“靓靓哋走最后一程”是给予他们最后的尊重。问到为遗体化妆时会否恐惧,Nancy 坦言“始终细个睇电视剧或恐怖片,脑中自然有画面”,直言“惊就一定会㗎啦,话唔惊都系呃人”,但认为只要问心无愧,就不需要担心。
平时看电视剧都会留意到制殓师在处理尸体前会先与亡者“沟通”,Nancy 亦有分享自己的做法,如果需要为遗体化妆,她第一时间会先向亡者鞠躬,不论男女老幼,然后会向遗体说:“我现在要为你化妆了”,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Nancy 强调这只是本人习惯,与其他人无关,“讲咗会心安理得啲,唔知系咪因为有通知佢哋(亡者),一落手觉得会好畅顺”。
制殓化妆师的工作
处理遗体的工作繁复,亦充满危险性,Nancy提到遗体的防腐工作,都需要视乎遗体的状况而决定,以自然死亡的老人家为例,一般遗体会比较完整;如果是一个吊了数星期盐水,或患癌症、体内有很多药物的死者,尸体腐坏的程度就会较快。制殓师要视乎遗体状况调校药水,以及配合遗体逗留在殡仪馆的日数,尽量减慢遗体腐烂的时间,让遗体可以摆放较长时间,以进行仪式。
人死后不会再有血液循环,遗体会呈灰黑色,殡仪馆有专门为遗体使用的化妆品,化妆品颜色会较深。Nancy 透露,平时为死者化妆时会轻轻地化,若家属认为妆容不够浓,可以更容易加重颜色,若然一下子化得太重,就难以卸走化妆品。不禁令人有疑问“如果真的太重颜色,要如何卸走?”Nancy 指出,会有专门的药水抹走化妆品,但认为会浪费化妆品材料及增加工作量。
不少人日常有自己常用的化妆品,Nancy 忆述有时死者家属会带同死者生前常用的唇膏,期望制殓师用于为死者化妆,她表示一般都会答允,但有时尸体的状况不容许时,制殓师亦会如实相告。为保护自己及尊重死者,制殓师在处理尸体时须穿上保护衣物,虽然制殓师会知道死因,但不知道遗体内会有哪种细菌,为免接触到尸体内的体液,制殓师都会穿上保护衣,以免细菌感染。另外尸体防腐所使用的防腐剂,很刺眼及会产生致癌物并在空气挥发,对肺部造成损害,以制殓师在工作时会戴上口罩及眼罩。
工作离不开死亡 情绪难免失控
Nancy 成为制殓师已第24 年,经常面对生死之事,但情绪有时难免失控,Nancy 忆述2015 年为朋友兼同事筹办葬礼,“唔单只系朋友咁简单,仲系我带佢入行,同佢一齐做嘢”,在朋友去世两天前,Nancy 仍然与他见面。朋友过身时年纪不算大,“突然之间收到佢过身嘅消息,真系好难接受”,与亡者有深厚感情的Nancy...
多倫多華裔IB滿分狀元 哈佛畢業後闖百老匯尋找自己的舞台!
【星岛都市网】离开家人和朋友,多伦多中学毕业生Ian只身到波士顿哈佛大学求学,总有困难之处,也有思念家人的时候。但Ian很庆幸大学生活中遇到很多好同学,可以成为好朋友,大家想法很接近,他觉得在朋辈身上学到的知识比课堂更多。
实际上波士顿和多伦多很接近,只有约90分钟机程,即使其他美国城市可能会有其独特的风格,但Ian觉得波士顿的文化和多伦多很相近。
文:薛梅
图:被访者提供
Ian觉得在哈佛求学期间从朋辈身上学到的知识比课堂更多。
2018 年的学霸
2018 年 Ian Chan 以满分 100 分成绩毕业于烈治文山市 Bayview Secondary School IB 学制(国际文凭课程),及后入读美国哈佛大学,五年内(一年的 Gap year 休学年)完成了语言系荣誉学士学位及数学学士学位,和语言系硕士学位。在大学生涯中还得到六个奖项,包括 Louis Sudler Prize in the Arts、Bohemian Prize、John Green...
視頻:記者實測約克區「特別警員」體測 運動健兒竟然失敗?
【星岛都市网】约克区警员分别有正式警员及特别警员岗位,两者的工作内容不同,因此在体能测试部分,特别警员会比正式警员简单,STMG记者Lily及Mario为大家实测约克区特别警员的体能测试,即刻去片!
特别警员的体能测试分五个部分,包括来回跑、掌上压、平板支撑、坐地前伸及手握力,来回跑要达到第5.5级才算合格,而其余四项就按年龄计算标准。
来回跑测试的跑道长20米,特别警员的标准需要达到5.5级,每一级的速度会递增,要在“咇”声期间跑到两边最远雪糕筒,踏一只脚到两边终点,然后就可以回头跑。
相关阅读:记者试考约克区“正式警员”体测 现职华警分享锻炼技巧!
掌上压计分标准:
平板支撑计分标准:
坐地前伸计分标准:
手握力计分标准:
如果平时没有做运动,有一个项目不合格都不需担心,因为特别警员体能考核会计算综合成绩,来回跑一定要达标,其他几项如果一项不合格,其他项目成绩都达标的话,都有kene可以加入警队!
记者:Lily、Mario
制作:CCUE
T11
視頻:記者試考約克區「正式警員」體測 現職華警分享鍛煉技巧!
【星岛都市网】想加入成为警察一分子,良好的体能不可或缺,而约克区警队的体能测试非常严格。投考正式警员的考生需要负重18磅在2分37秒内完成整个测试,包括爬1.9米高墙、跨过1.2米矮墙及拖行一个重170磅的假人行15米等等。到底两位记者Lily和Mario表现如何?快来看看吧!
约克区现职警员Ng向记者分享,其最佳成绩为1分钟25秒,认为最难的部分为拖行假人及推拉机械,他建议考生应多锻炼心肺,因拖行假人为最后一部分,之前的项目会消耗不少体能,部分考生到最后会无力拖行。Eng又提议考生,在拖行假人项目中,可用一只手拉着身后假人向前行,他指如果双手拉假人向后行的话,或会令背部受伤。
Ng又建议想投考警队的考生,可报名参加“体能测试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会更了解自己不足之处,从而加以锻炼。
记者:Lily、Mario
制作:CCUE
T11
華人講述《我妻之死》引爆網絡!加拿大醫療體系被大量網友質疑!
【星岛都市网】2024年4月9日,来自加拿大温尼伯的华裔乔嘉兰发表了一片长文《我妻之死》引爆了网络。文章讲述了自己37岁的妻子从生病到去世的痛苦经历。
《我妻之死》原文可按此阅读
作者在文章中讲述了妻子在加拿大温尼伯“健康科学中心”HSC住院的经历。37岁的张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平时也并没有特殊的身体不适。但从2023年10月开始感到恶心反胃还有咳嗽、睡眠极差。
夫妻两人都以为这是一个小问题,因为他们在9月刚刚看过家庭医生。而家庭医生认为张敏的身体良好,但两个半月后张敏就因为晚期肺癌去世。
而在此之前的8月底,张敏还做过一个下颚手术,当时也进行了全面的体检,包括呼吸系统都显示正常。
2023年11月7日,张敏的妇科医生称她的血检中发现癌症筛查异常。
11月9日,第一次去看急诊,医生初步诊断是肺结核或急性肺炎。
11月10日,忐忑不安的张敏又去看了急诊,医生说最大的可能是肺结核、真菌感染或者癌症。护士把张敏作为肺结核病人收治住院。
11月17日,张敏确诊为肺癌晚期。
11月20日,病情急剧恶化。主治医生对张敏进行了基因检测,希望能进行靶向治疗,并提前安排了一个最有可能的靶向药让张敏服用。之后张敏的情况一路恶化。
11月28日,医生建议张敏放弃治疗,接受临终关怀,有尊严的离开。而同时,张敏吃了8天的靶向药,在检测结果出来之后证实是错的。
作者希望医生换药,但医生跟他说很不幸没有相关的药。同时问无比虚弱的张敏,是否愿意放弃治疗。
据作者说,妻子张敏一直交代丈夫要坚持,感觉到医生要放弃。但这一刻基因检测的结果似乎把张敏的心理防线摧毁,同意了放弃治疗。
11月29日,作者通过网络查到了有两种专门针对的靶向药,但医生表示其中一种药疗效一般,而另一种在加拿大没有被批准使用。
11月30日,张敏去世。
文章发出后引发了网友们热议。大量的网友在文章底下评论,质疑加拿大的医疗体系。
“我母亲是EGFR肺腺癌21-858,你妻子这种情况如果在中国肯定会第一时间抢救,会在等待检测基因这一周起码给上化疗啊,气胸是他们手术操作过程中的误伤导致的。加拿大医生水平经验确实不行,这么年轻肺腺癌存活率是高于小细胞癌的,怎么会这么快人就走了,真是太遗憾了!”
“免费医疗,总体倾向给你用最省事的治疗,鼓励你放弃治疗,美其名曰有尊严地离开。记得前几年看到过英国有条法规,在执行的过程中,实际上意味着诱导、甚至强制病人安乐死。”
“我在肿瘤科20多年了,跟你一样,虽然患者描述上来讲是一家之言,但是无基础疾病的肺腺癌患者,这样走了,在大陆也是比较少见的,我从医20多年,从来也没有让患者这样离开过,就是自己不休息,也是要送她平安后再放手,除非真到最后,不然从不言放弃。”
“作为医生,我只能遗憾地说一句:尊夫人是不幸的,遇到了加拿大的医疗制度和医生,更是雪上加霜啊!节哀顺变!”
“加拿大的公费医疗全民医保近似于joke.(开玩笑)治病就像修车 修不修怎么修(治不治,怎么治)基本取决于车(人)的维修后的价值(愈后价值)。加拿大医疗经费和资源都有限,有限的资源要优先存活率高,治愈率高,愈后能继续创造价值而不是继续消耗医疗资源的病人。很残酷但就是这么简单。加拿大有钱人基本上都是大病去美国看病回加拿大养病。只有自费医疗才能真正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病情自己做主。”
网友提出:“在我家地下室每周一次六个小时的小学生奥数和中英文的教学活动”,也许地下室的氡是可能因素之一?
作者回复称“出事以后,也有怀疑,专门买了氡气测试仪。经过这将近半年的测量,发现我们家地下室,绝大多数时间是绿灯,冬天封闭时间长了会变黄,稍一开窗双变回绿灯,都属于健康状态。”
还有网友表示:“急诊的效率和十年前比已经提高了不少!无论是等候时间还是验血出报告的时间长短,都有改进!但家庭医生的医术还是一样的烂。”
“这正是加拿大医疗系统造成的。这个系统低效,垄断,缺乏竞争,摆烂是必然的。”
加拿大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肺癌是加拿大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大约四分之一因癌症死亡的患者死于肺癌。除了烟草之外,其他可增加患肺癌风险的因素包括氡气、石棉和空气污染。
在文章中,医生也跟作者谈到说每年都有很多的年轻华裔女子,从不抽烟却被诊断出四期的肺癌。
一项全球性研究发现,30 年来,“早发”癌症(在 50 岁以下人群中诊断出的癌症)增加了 79%,死于这些癌症的人数增加了 28%。
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加拿大在2022年报告了大约30万个癌症新病例,与癌症相关的死亡人数超过10万。
乳腺癌是加拿大最主要的癌症形式,新增病例32,080例,占新增病例总数的11%。
其次是肺癌,占所有病例的10.7%,前列腺癌占8.8%。
据加拿大癌症协会估计,2023年将有23.91万加拿大人被诊断出患有癌症,8.67万人死于癌症。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直肠癌几乎占所有新诊断癌症的一半。
言西早、Y 图片:pixabay
他在史丹利公園露宿34年 來自安省曾入讀滑鐵盧大學
【星岛都市网】隐藏在史丹利公园(Stanley Park)的森林中,距离步道不远,有一个露营地。从外面看,它看起来只是不多的几块绿色防水布,人们往往很容易错过它,这个地点属于一位选择史丹利公园安家30多年的人。
据Global News报道,这位史丹利公园居住时间最长的居民名字叫克里斯滕森贝利(Christenson Bailey)。
这是3月初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气温徘徊在两度左右,贝利穿着羽绒服,戴着balaclava帽,他周围是他的艺术品、绘画用品、乐器和鲜花的收藏——他将这种布置描述为“纯粹的幸福”。
贝利露营地的一切都简单又实用,大部分是用附近码头废弃的旧渔网和绳索建造的。防水布层层防水,还有一个小木箱,里面有手电筒、面包和手机充电包等必需品。
为了抵御恶劣天气,他准备了一条毯子和4个睡袋——适合“20岁以下”,他说。最令人惊讶的是它是如此之小,临时帐篷内没有足够的空间站立,而且营地占用的空间比露营拖车还小。
贝利说,他的存在始终是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欣赏它、研究它,并将它作为他艺术表达的缪斯。
在最初的17年里,他唯一的光源是蜡烛。不过,如今,他可以用退休金购买手电筒和电池。
刚搬到公园时,贝利一直保持低调,但他的存在并不是秘密。
公园管理员和温哥华警察局骑警从一开始就知道他的营地。
由于各种原因,他被允许留下来,但这一切即将结束,公园因为遭遇虫害导致区内数千棵树被砍伐,留下了大片空地。
贝利现在也74岁了。他带着30年来的艺术、音乐、经历和故事离开了公园,这些故事来自他选择独自生活在森林里的经历。
公园前的生活
贝利于1949年出生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Saint Louis, Mo.)。
高中毕业时他的数学成绩名列前10%,这使他在滑铁卢大学学习工程。他于17岁时结婚。
他曾在安省汉密尔顿的Stelco工作,然后在蒙特利尔银行工作,分析商业银行业务的运作。
然后他在蒙特利尔第一次发现艺术。
贝利离开大学,进入艺术学院。他也曾在欧洲生活过一段时间。
海洋和森林的结合激发了向西迁移的愿望,1981年,他从多伦多搭便车首次来到温哥华,在杰里科海滩(Jericho Beach)附近露营,然后在史丹利公园第一次尝试露营。
1990年,贝利回到史丹利公园,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他记得“可能”是在那年春天的某个时候进去的。
他没想到自己会在森林里一住就是30年。40岁的时候,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自我发展。
经受岁月洗礼
在户外生活外面充满挑战。贝利的第一个重大天气事件是1996年的“世纪风暴”,当时温哥华降雪约80厘米,其中一半是在一天内降下的。
贝利回忆起他蹲在营地的大雪里,“我的计划没有考虑到这种程度的天气。”
至于2021年的“热盖现象”(heat dome),因为树下凉风习习,他几乎没有留意到。
然而,2006年的暴风雨却是一段令人伤痕累累的记忆,他回忆道,“树木从高度落下是可怕的——你知道,那是粉碎、撞击、撕裂,从树上撕下来。”
那一次,飓风席卷了史丹利公园,夷平了41公顷的森林,贝利躲在一根木头下,周围的树木倒塌了。他说,风听起来像货运火车。
“地貌发生了变化。我哪里也去不了。我无法将单车移出我所在的地方。”
官方默许
警察和公园管理员与贝利有着长期的关系。他会确保在暴风雨过后与他们联系,让他们知道他是安全的,否则他们会去检查他。
现已退休的温市警员凯勒(Mike Keller)经公园管理员介绍,于2003年首次见到贝利。
“(一开始)他不太确定我的存在。这始终是关于信任并确保我们意见一致,”凯勒告诉Global News,“他似乎为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非常自给自足。”
警方对贝利进行了犯罪背景及历史进行了调查,但没有发现任何令人担忧的事情。“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吸毒成瘾、酗酒成瘾、参与犯罪、可能利用公园作为藏身之处甚至犯罪的人,”他说。
贝利并不是唯一一个住在史丹利公园的人。
大约有二三十人在森林的不同区域生活了不同的时间,但贝利是迄今为止住最久的,约
34年,多个组织和城市部门正在参与制定他的下一步安排。
几乎一无所有的贝利于1990年开始在史丹利公园(Stanley Park)露营。
在过去的30年里,他搬进了森林深处的一个小露营地进行艺术创作。
一开始,贝利靠着运用自己的艺术技能,在城中各处刷大字赚取收入,每年仅靠300元维持生计。
在最初的17年里,他只靠烛光过活。他没有惹麻烦,并与公园管理员保持联系。为了获取食物,他自学如何捕捉大雁和鸭子。
他微笑着回忆起那段遥远的时光,从日落到清晨,第三海滩(Third Beach)几乎没有人。
“生活和安息的模式基本上都是我能想到的,”他说。“那段时期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之一。”
森林里的生活
这是贝利喜欢的方式。
他可以连续几个星期不跟别人说话,把时间花在冥想、研究森林和创作艺术。
晚年的贝利也不忘与新科技时代并进,他会骑单车到卑诗大学(UBC),每周花20小时在电脑图书馆建立网站。
他骑着脚踏车到处去。他会去租赁店和修理店索取单车轮胎上的旧内胎,他发现这些内胎非常适合将袋子绑在前后,这样他就可以携带东西了。
温哥华警察局骑警队警员夏普(Susan Sharp)的马厩位于史丹利公园,她表示,贝利决心自给自足。
“他收到了很多衣服或食品券,”她说。“他从未从我们这里拿走任何东西。有一次,我给他买了一双鞋,因为他的鞋太湿了,他非常感激。”
在某种程度上,贝利利用安静的森林重新设定了自己的生活。这让他摆脱了所有外部责任和承诺,这样他就可以过著谦卑的生活。
贝利在这里汲取艺术创作灵感,他带着他的素描本在森林里走来走去,看看能创造出甚么。
“你在这个地方……你不是在学习一本说要这样做的书……,”他说,“这是你和自然世界之间的事。”
25多年来,贝利一直坚持这种生活方式。
2017年,事情开始改变。
领取退休金使他“一夜暴富”
贝利经常在他露营地附近的一条小溪洗澡,他认为水污染导致自己出现了皮肤病,不得不去诊所寻求治疗。
由于他没有身份证明,他被转介给加拿大心理健康协会,并与一名个案工作人员配对——对于一名街友来说,这是一个例行程序。
“从一开始,(案件工作者)就安排了法律表格让我签字,以宣誓我就是我所说的那个人。”
已经在外展和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工作了10年的社工博德纳拉克(Geoff Bodnerak)遇见了贝利时。
博德纳拉克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喜欢与(贝利)交谈,听他的故事以及他的成长经历。我记得他拿出了他的素描本,并对他的素描本感到非常自豪。”
透过他的关系,博德纳拉克在没有政府身份的情况下为贝利提供了一个银行账户,并启动了领取退休金的程序。
几个月之内,贝利的年薪从300元增加到每月600元。
图:Global News
V6
為何一個五星級酒店主廚 願意在快餐店工作?
【星岛都市网】苏瑞 (Karan Suri) 原是在五星级高档酒店工作的厨师,如今他在 A&W 连锁餐厅工作,而且乐此不疲。
CBC 报道,苏瑞担任 A&W 菜单开发总监,他喜欢挑战,最近刚掀起了一股速食快餐店的新战争。
这场战争起源于他在刷社交媒体的时候,看到了可爱的 3 岁女孩对醃制黄瓜的热爱。于是,他心生一计,决定开发一款新的醃黄瓜为基底的酱料,大约 5 星期后,确定食谱就出炉了,这创了一个纪录,因为有时候一个新菜单研发可能要耗上几年时间。
因为竞争激烈,对于价值 426 亿元的快餐业来说,不断创新非常重要。
A&W 研发厨房里有异常丰富的设备,空间非常干净。
苏瑞曾在印度、肯亚和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的高档酒店工作,如今他虽然在速食餐厅工作,却依然是一门科学又是艺术的工作。
A&W 从其消费者、专家和供应商那里获得了大量数据,以了解哪些口味现在流行,哪些口味预计在未来几年流行。
因为加拿大人口结构的变化,民众吃速食的口味也有了新趋势。有速食特许经营店主注意到,南亚社区的顾客正在购买汉堡,但他们会选用薯饼来代替牛肉饼。
苏瑞说:“很多新移民,他们现在是你的客人,他们有自己的口味、文化和美食。”
Circana Canada 食品服务业分析师斯加贝隆 (Vince Sgabellone) 表示,传统汉堡连锁店发现自己正在与更多具有全球风味美食的快餐企业竞争,例如 Osmow's Shawarma、Thai...
從中國流行到加拿大 不少人開始「出租自己」!
【星岛都市网】中国大陆曾流行出租男女朋友,现在新的流行是“出租自己”!这种风气已传到了加拿大,在华语为主的社交平台上,可以发现“出租自己”的广告,出租自己的时间,为有需要的人提供陪伴服务。
《环球邮报》报道,21 岁的多伦多大学应届毕业生李海伦(Helen Li, 音译)主修统计学和心理学,她想投入这种被中国称为“陪伴经济”的工作。
8月初,她在小红书上发布了第一篇寻找客户的帖子,几天之内,她遇到了第一位客户 - 一位受伤的女子,她因搬家而需要人来帮忙整理行李。
李海伦后来发现这位当事人由于脊椎受伤和分手而情绪低落,她陪伴这位女子一起度过了 2 天,帮助她布置了新的住所,也陪她去最喜欢的餐馆、陪她去散步。否则这名女子几乎都是单独过生活。
李海伦说:“当时她最大的需求其实就是有人能倾听她的心声。”
到目前为止,李海伦已经见过 60 多位客户,她认为第一次是最难忘的经验。“我能够参与她的生活……她几乎分享了过去几年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知道有人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让你看到弱点。”
光是去年 8 月份,她就有约 20 名客户。在过去的 5 个月里,她陪同人们去预约手术,与有社交焦虑的客户一起参加活动,并与一个人徒步旅行 12 公里。其他情况下,她只是和他们一起吃饭或交谈。
她每小时收取 20 至 30 元的费用,具体取决于请求的类型。
她说,一些客户一直处于完全社交孤立状态。有一次,她被要求为一名一年都没有与任何人交往的客户分类邮件。
李海伦形容她的许多客户都敏感、焦虑或容易想太多。
她认为对客户来说,找她和找朋友交流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和朋友一起,就需要考虑朋友的感受,不能要求太多。但找陌生人陪伴,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建立新的关系即可获得情感支持。 ……他们只需付款即可解决问题。”
李海伦的客户大多是 25...
斷舍離!維尼狂粉清理加拿大舊居 千件藏品贈與世界紀錄保持者!
【星岛都市网】不知大家会否有一门“收藏瘾”?有人会收藏玩偶、模型、手袋、球鞋⋯⋯可你的着迷、沉迷、疯狂程度又有多少?今次故事的主人翁Danielle对小熊维尼情有独钟,自从三十年前拥有人生中第一只小熊维尼玩偶,自此“泥足深陷”,成为小熊维尼狂热粉丝,于三十年间搜罗了超2,000件小熊维尼收藏品!可惜已回流香港约十年的Danielle因为要清理加拿大旧居进行断舍离,把超2,000件收藏品捐赠出去;而接收对象居然是来自美国,拥有最多小熊维尼收藏品的健力士世界纪录保持者——Deb Hoffmann。
1994年情定迪士尼 我爱故我爱
Danielle与小熊维尼没有梦幻般的邂逅故事,可有什么令她如此着迷?Danielle至今依然清晰记得,那只令她一见钟情的毛公仔,就藏在30年前的记忆深处。1994年在美国迪士尼世界,年轻的Danielle买了人生第一只日本制小熊维尼公仔,自始她犹如成瘾般,到处搜罗它的产品。最先由手上的日本版维尼公仔系列开始收藏,搜寻它不同大小的版本;后来渐渐了解小熊维尼的故事背景及变奏过程,于是爱上整个系列。踏上收藏的路上,才知道收藏品分为复古版、经典版、现代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认为喜欢一样事物不需要什么理由,那一种我看到它的喜悦是由心而发的。以恋爱作比喻,就是纯粹的喜欢,是无法言喻的。”
收藏超2,000件小熊维尼产品的Danielle指每一件都得来不易。当年互联网流通并没有今天的发达,要靠一本“天书”,书内记录了不同的复古收藏品,每天早上校好闹钟,准时在eBay斗快买回来。其中一件的Danielle会留下的收藏品正是最深刻兼最难储,小熊维尼一整套木制的扯线公仔。Danielle要逐只搜罗损耗最少的扯线公仔外,盛载公仔们的木制小型剧场盒她也费尽心思寻觅,务求收集到最完美的收藏品。
30年心血一晚断舍离 小熊维尼梦幻大迁徙
三十年心血为何一夜之间决定舍弃?“其实很久以前我都会思考日后如何处理这庞大数量的收藏品。我从来没有打算要卖掉,因为这些收藏品并不是金钱可以计算,里面盛载我的回忆及对小熊维尼的喜爱。”于2023年末,Danielle回加清理旧居,突然觉得是时候为收藏品“找个好人家”。起初她打算把收藏品捐赠到加拿大的博物馆,却发现自己的收藏数量太多,博物馆空间根本无法容纳。忽发奇想下,尝试联络全球拥有最多小熊维尼收藏品的健力士世界纪录保持者——Deb Hoffmann。岂料Deb爽快地一口答应,立即决定动身由美国沃基肖(Waukesha County),驾驶货车远赴加拿大多伦多接收收藏品。
由联络到落实行动,仅花了一个晚上。为了接收Danielle所有收藏品,Deb与丈夫租了一个小货柜,由美国开车逾十个小时到加拿大。交收日终于来临,为了带给Deb一个惊喜,Danielle花了一整个晚上把所有收藏品排列好,按著小熊维尼各系列分门别类地展示,犹如一个小型博物馆。直到最后一刻Danielle依然细心整理,等待了一整天,Deb终于在下午5时到达。她甫进屋内即被排山倒海的收藏品吓倒,Danielle亦向她娓娓道来每一件收藏品的故事。有趣的是,Danielle拥有很多这位世界纪录保持者都未曾见过或拥有的收藏品,两位收藏家扎进小熊维尼丛里,诉说只有她们才听得懂的语言。收拾过程中,Deb一直展露著最纯真的笑容,这正正是Danielle所指,看到小熊维尼由心而发的那份愉悦,或许正是两人对小熊维尼都怀着这般纯粹的爱,才能促成这次都“大迁徙”行动。
兜兜转转回到起点 “这正正是我所希望的结果”
作为这些小熊维尼的主人,Danielle最在意的是对方如何处理她的宝贝。Deb说:“我相当理解作为收藏家对物品的爱惜,很荣幸接收这些伴随回忆的收藏品,我会好好照料它们。”原来Deb于美国有两个收藏馆,她会集中把Danielle的收藏品放置在其中一处,好让她可以随时探望它们;如果有重复的收藏品,Deb会把自己拥有的捐赠到加拿大的小熊维尼博物馆;再有重复的收藏品便会卖出,收益用作每年8月19日小熊维尼节的活动资金。Danielle指“我觉得很神奇,因为兜兜转转还是去了原本想捐赠的地方,这正正是我所希望的结果,收藏品得到妥善处置之外,又可以把对小熊维尼的热爱延续下去,把这份热血传递给其他人。”除此以外,Deb更透露她正在着手撰写新的自传,其中一个章节会记录她与Danielle之间的经历,更盼望Danielle未来到美国探访她的收藏馆,为故事写上延续。
花了三十年光阴收集的小熊维尼收藏品只用了两小时整理完,安放在踏上前往美国的货柜内。相比不舍,Danielle反而有更大的期盼,“整个过程犹如梦一般发生,对它们(收藏品)的不舍或多或少都会有,但因为我知道Deb会好好照料它们,我也可以随时探访,这个结局已经很完美。人生很多事物,总会有失去的时候,但它们的价值不会消失,最重要是存在我们心里。”没有浪漫的邂逅,但迎来最梦幻的结局,这段经历也许是每个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童话故事。
后记:小熊维尼与加拿大
或许大家都对小熊维尼不陌生,可是你又知道牠与大家身处的地方——加拿大有莫大渊源吗?现实中的小熊维尼其实是一只宠物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一位加拿大士兵兼兽医哈利科尔布恩(Harry Colebourn)所饲养。由于哈利住在温尼伯(Winnipeg),于是取其简写,把小熊名为Winnie(维尼)。
哈利所属的军团一路往欧洲进发,由加拿大到英国的遥远路程,哈利对维尼一直不离不弃。可惜到最后,哈利被派到法国作战,无奈之下唯有把维尼留在伦敦动物园。后来,故事书《小熊维尼》的作者——A.A. Milne以儿子Christopher Robin对维尼的喜爱作为灵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当年维尼千里迢迢由加拿大走到英国,今日Danielle身后的2,000多只小熊维尼就由加拿大走到美国。
人越大往往越容易忘记如何保持快乐。这次亲眼目睹了两位小熊维尼收藏家的相遇,看到她们因为看见自己喜爱的事物而展现出纯真的笑容,那份忠于内心热爱的纯真实在难能可贵。而且“放手”说起来容易,更何况Danielle花了三十年的心血得来的收藏品,将其慷慨地让给别人,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将对物质的执著转化为心灵层面的意义,也是人生中的一堂重要课程。
记者:Monie
摄影、剪接:Jeff
制作:CCUE
華人價值$3千新電單車被盜 靠自己追查到底!
【星岛都市网】特约记者陈龙超报道,另一名事主Michael(化名),买了一辆原价3,400 加元电动单车(Cargo E-Bike)代步上班,却在短短“落地”几个月后被贼人偷走。
相关阅读:汽车盗窃:华人车辆光天化日遭爆窃 视频拍到贼人但…
有省府补助 电动单车抵买
卑诗省府去年6 月推出补助电动单车计划后,Michael 原本已拥有一辆二手汽车,为了节省汽油和保费,决定购买一辆原价3,400 加元,减价后2,700 加元的电动单车(省府规定,电动单车售价需在2,000 加元或以上,衡量申请人年收入后,最高可获补助1,400加元,名额6,000 个)。
Michael 表示,购买前已做资料搜集,电动单车市场蓬勃,二手市场有价有市,即使用后两年才放售,至少可打和(计算补助后),Michael 便大胆去买车。
下重本投资双重保护 可惜魔高一丈
Michael 表示,知道世界各地偷车情况猖獗,他又再购买了防盗设备,加强保障。他最后买了一个售价300 加元、重7 公斤的大铁链锁,又买了一个定位装置(AirTag),就算被窃,也可通过智能手机即时追踪位置。
似乎机关算尽,可惜他买了仅仅几个月,电动单车便在家中前园被人偷去了。
去年11 月初一个早上,Michael 收到房东来电,指泊在前园的电动单车不翼而飞。他随即使用定位装置,锁定电动单车在列治文货仓式零售连锁店附近。当赶至现场,却未见疑犯或单车踪影。他估计,涉事人士已发现定位装置及关掉功能,Michael 遂打911求助,要求骑警到现场协助,骑警在半小时后到达。
他形容,骑警表现颇尽责,特意陪他到住所视察,他发现前园原本绑着电动单车的篱笆铁枝整条被松开,贼人连车带锁一并偷走,警员接着询问几户邻居后,向Michael 提供了报案编号。
事主独自侦查 发现偷窃非“偶然”
报案后, 因没有任何跟进调查寻回失物。Michael 选择继续独自侦查,逐户拍门询问可有事发监控视频片段,从影像发现,有一男一女在凌晨接近4...
移民故事:兩位新移民選擇兩條不同路 各有原因!
【星岛都市网】星岛特约记者黄楚竣报道,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近年来,随着加拿大友善的移民政策,许多港人将其视为首选的移民目的地,甚至不惜放弃香港的高薪工作赴加定居,希望为子女或自己寻求更自由,更适合的生活;不过,也有获得公民身份后的中国大陆移民选择离开,称加拿大物价太高,收入无法负担日常基本生活,父母也无法适应加拿大生活,希望赴港寻求更多机会。
来自香港的曾邦彦(Dennis Tsang)一家四口在2021年12月选择定居温哥华,Dennis表示,自己两个小朋友当时分别一个9岁,一个10岁,但孩子在加拿大读书比香港轻松,更能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都比较适应外国生活。Dennis虽然并未在加拿大从事老本行IT工作,但现时自己重拾摄影师副业,形容移民加拿大有利有弊,以过来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并教大家如何少走弯路。
Dennis的两个孩子赴加后很快就适应加拿大生活,形容孩子来到加拿大后更加开心,生活上更加多乐趣,“其实他们一阵就适应加拿大生活,但是英文好似有少少吃力,例如香港三年级的英文,相等于温哥华这边一年级程度,当然像数学就会比香港简单。英文大概需要半年时间去练习磨合,小朋友处于语言学习天分年龄,所以现在都没有太大障碍,更认识很多不同地方的朋友,适应时间大概半年左右。”
孩子到加拿大后半年已适应
Dennis分享道,相较于香港,其孩子在温哥华的学习压力较少,“在香港,孩子们经常需要熬夜到11至12点才完成功课温习。但在温哥华,放学后他们有更多自由时间,开心。他们平日参与更多课外活动,探索自己的兴趣,减轻许多在香港的默书、测验压力。”
Dennis说,打算移民的港人要做好心理准备。他说,香港收入和加拿大有较大差距,他在香港从事IT高薪行业,现在加拿大重拾摄影,也有开设网站接工作。太太则在加拿大从事行政类工作,与香港工作类型相似,收入有所减少。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他们在移民前已经有所心理准备,“我明白这里的收入约为香港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虽然收入是减少,但我们没有后悔,早在移民前就详细了解亲朋好友的经验,所以移民前做足功课很重要。”
Dennis的孩子们都在公立小学读书,他认为不一定需要读私校,因为公校也有不少学生考上名牌大学。与此同时,他建议新移民在来加拿大前学会开车,因为在加拿大没有车,会让生活变得不便利。
此外,他强调要明确知道,住所将会决定公立学校分配,大温的公立学校水平普遍不错,“如果在10年级之前移民,孩子们更容易适应;但若在10年级之后或中学阶段移民,英文压力可能会稍大,香港的孩子来到加拿大后需要参加英文测试,像小学就要参加EEL分班考试,未达标准的话就必须修读数门英文科目,这可能会限制其他科目的选择。”
移加前应在港先考取车牌
最后,曾先生建议避免在冬天前往温哥华,因为冬季天色较早变暗,天气寒冷会影响外出的便利性,也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他指,许多香港新移民没有开车经验,所以计划移民前两年,要在香港先学好开车,在加拿大不会开车,会相当痛苦,“在香港的时候,可能有很多人说,香港是右舵车,去到加拿大不一样,去到再学都未迟,但实际上不是,因为在香港考车牌前两年会是P牌,来到卑诗省就要从最基本考7级车牌笔试考起,再等一年才能考路试,但香港P牌两年后,在卑诗省可以直接考5级路试,这样省了很多时间。我当时(未有车牌)没有车出门,基本上要靠亲戚朋友接载。”
大陆移民入籍后 赴港觅机会
另一位新移民、获得加拿大公民身份的大陆移民雷惠雯(Vicky Lei)则走在另一条移民路上,她指出,在加的父母难以适应加拿大的生活;加上自己在温哥华生活不易,就业环境竞争激烈,生活消费水平高。相反地,Vicky认为去香港发展更有利,并已开始申请2024年秋季的香港硕士课程。
Vicky说,现今香港有多所高校提供中文授课的课程,她自己毕业多年后也不必担心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例如珠海学院及香港都会大学,毋须担心自己重返校园不适应,相反有更多时间体验香港的生活。尽管Vicky来自大陆,但从小受香港文化熏陶,也是一名骨灰级“镜粉”,赴港生活工作不仅是对家人和子女日后好的选择,也符合其个人规划和生活期望。
Vicky在2015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在温哥华担任行政助理,不久后获得了永久居民身份,现在已入籍数年。当Vicky获得枫叶卡后,起初对未来充满信心,希望申请父母到加国与她共度晚年,但很快发现一切变得困难重重。
加国职扬竞争烈 生活水平高
Vicky表示:“我父母根本无法适应加拿大的生活,他们抱怨这里没有朋友,而且他们也不会开车。他们感到每天的生活两点一线很单调,即往返列治文华人超市、住处之间来回。而在国内,他们经常与一班退休工人聚会,每天在广场跳舞,耍太极,过得非常悠闲愉快 ...... 因此,我已经做好准备离开这个奋斗了十多年的地方。 ”
她续指,温哥华的物价和楼价已经无法与她的薪水相匹配。她的薪水根本无法支付基本生活成本,使她无奈地成为“啃老族”。因此,她已计划在今年秋季申请香港的硕士课程,毕业后能够透过港府的政策在香港就业,并与男朋友一同重新选择生活的地方。
当被问及是否会再次返回加拿大时,她笑着回答:“我肯定会回来,但可能要等到40岁之后,也许在那时我已经有了孩子,当孩子读中学的时候,在我有一定足够‘弹药’,够负担温哥华生活,到那时我回来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星岛特约记者黄楚竣报道
加拿大冬季駕駛必備保命法寶大盤點 雪地被困隨時救你一命!
【星岛都市网】在严寒的冬季里,积雪使行车变得困难,也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因此,安全驾驶是每位司机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除了定期更换雪胎及使用防冻型玻璃水外,车主亦须确保车上备有紧急求生工具。 记者草步子分别突击三位同事的后备箱,看看车上是否备有充足的“保命法宝”及考验一下他们的安全意识,去片!
1. 保暖衣物
如果车子在路上无法行驶或不幸被困车内时,保暖措施是至关重要。建议在车上准备毛毡、外套、手套等,而应急保温锡纸和暖包等都是方便之选。
2. 食物和水
储备一些不易腐坏的食物或能量零食,如燕麦棒,还有足够的水以备不时之需。
3. 除雪工具
雪刷、冰刮、铁铲、轮胎牵引垫等工具都有助清理积雪,下雪天驾驶必备!
4. 盐/防冻玻璃水
在车后备箱放适量的道路用盐和防冻玻璃水,可在陷入雪堆时大派用场。
5. 行动电源/充电器
行动电源可确保手机有电,随时联系紧急救援或亲友。
6. 电池跨接线/搭电启动装置
电池跨接线(俗称“过江龙”)能从另一辆车提供电力来启动发动机使车辆重新运转。 在没有其他车辆协助的情况下,搭电启动装置(jump starter)更能发挥作用。
7. 其他应急用品
急救箱、三角形反光架、反光衣、电筒、地图、灭火筒等,皆可作为应急。
记者:草步子
制作:CCUE
T10
移民故事:66歲華裔屢摘國際比賽獎牌 秘訣是…
【星岛都市网】记者陈仪芬报道:卑诗省华裔运动员陈暹卿(Stephanie Chan)上周六在泛美残奥运动会(Parapan American Games)上为加拿大赢得乒乓球比赛铜牌。66岁的她在智利赛场上接受星岛记者采访,称今年得奖感到意外又兴奋,因为她心脏有严重问题,即将开刀做手术,能在手术前再奋力一搏,格外有成就感。
加拿大男女乒乓球队只有陈暹卿获得铜牌,她是加拿大代表团中年纪最大的球员。活到老、拼到老的精神,是许多年轻球员效法的榜样,但陈暹卿谦虚地说:“我努力之外,当然也多幸运之神眷顾。”
其实这次比赛前并没有太多幸运,一是她去年打了新冠疫苗之后,心脏就出现问题,丈夫也因病过世,身心俱疲下,她一度很忧郁,但之后再度靠着球拍找到快乐和希望,才能重回赛场。不过这次到智利比赛的旅途也多所颠簸,因为航空公司将她的行李和行动辅助椅弄丢了,原飞抵美国圣地牙哥的她,又转机到欧洲,然后才到南美智利,整整2天旅行非常疲倦。
陈暹卿总是能在困境中安慰自己、激励自己。说起成功秘诀,她说:“几个很老套的词汇牢牢记住并身体力行,就一定有收获。”
那就是:坚持“三心三力”(信心、决心、恒心,努力、毅力、韧力),一定能够达成愿望。一如这一次,在赛场上一度身体也不太舒服,但她仍挺住,如愿抢下一枚奖牌。
1957年于香港出生的陈暹卿,4岁时因发烧导致小儿麻痺,双脚无力。母亲带她看跌打医生,不幸把她的脚踝扭断,需穿特制鞋才能走路。不过,自幼就喜欢运动的陈暹卿没有被身体的伤障所困扰,她在街上看到其他人丢弃乒乓球,就捡回家坐在地上对着墙练习。
1997年,40岁的陈暹卿从香港移民至加拿大,从此开启了她的乒乓球之路。44岁时她在朋友介绍下,到青年会(YMCA)打球。
2005年,陈暹卿参加了一个加拿大伤障人士乒乓球赛,没想到却赢得冠军,得以代表加拿大赴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国际比赛。虽然比赛并未获奖,却为她打开了一个通向世界比赛的大门。2007年,她自费参加巴西举行的泛美运动会并一举夺得银牌。
在此之前,从未有任何加拿大女子选手,在国际乒乓球比赛上赢过奖牌。
陈暹卿现在是泛美运动会6枚奖牌得主,其中包括1枚金牌、2枚银牌和3枚铜牌。
2016她在巴西里约残奥会上获得第4名,也是首位登上列治文“体育名人堂”的华裔运动员。
周二即将回到卑诗省的陈暹卿说,要先好好休息一下。接着12月初会看心脏专科医生,马上将安排手术时间。对于未来打球计划,她说:“只要体力好,依然会保持天天练球的习惯,其中也包括每星期有3天当义工教人打球。当然,只要身体健康没有问题,还是希望继续参加国际型乒乓球赛。”
她也想告诉所有人,忘记年龄,因为无论甚么年纪,都可以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華裔藉「醜陋」塑膠雜燴 勇奪廚師大獎
【星岛都市网】温哥华年度厨艺大赛,12名温哥华厨师争夺杂烩浓汤冠军头衔,华裔青年大厨卢威尔(Will Lew,译音)的团队,凭借一道别具创意的“丑陋”微塑胶主题杂烩,为列治文厨师夺得第二名。
据Richmond News报道,在大温地区一年一度的“海洋智慧杂烩浓汤”(Ocean Wise Chowder Chowdown)活动中,列治文Versante Hotel的主厨卢威尔和他的团队将传统的杂烩菜改造成一款丑陋的菜肴,引起人们对海洋中微塑胶污染的关注。
卢主厨的杂烩汤是以多层陶罐的形式呈现,每层代表着海洋的不同深度。他说,塑胶垃圾的密度取决于海洋的深度。
这道菜包括可食用的玻璃纸海带、假聚苯乙烯泡沫塑胶,以及任何在海洋中“你看起来认为不自然”的东西。
为了增强展示效果,这道菜被装在“最丑陋的容器”——塑胶容器中——以更加凸显其所要传达的讯息。
“虽然我们努力在烹饪中实现永续发展,但我们还远远没有完全实现这一目标,”卢说。
他表示,他们的创意旨在呼吁所有人关注,包括他们自己在内,仍在大量使用塑胶壶和所有塑胶衍生材料(例如我们的衣服)。
今年在卑诗大学(UBC)举行的杂烩浓汤年度大赛,是在疫情中断两年后复办,卢威尔团队的作品赢得了第二名。
此外,卢也获得了杂烩汤和啤酒搭配奖。
该项比赛不仅是厨师们争夺杂烩冠军头衔,也是为了分享保持海洋清洁和健康的重要性。
卢威尔对自己能与其他11名温哥华厨师一起获奖感到惊喜。
他说,“我参赛时原本以为自己不会得到任何东西(奖项),因为它(塑胶浓汤)会吓坏人们,让人们感到有点内疚。”
他对自己的用心获得认可并获得第二名备感欣慰,“知道人们正在倾听甚至更多,这让我们感到安心。那是最大的胜利。”
据Vancouver Foodster报道,卢威尔是靠勤工俭学完成大学学业,从洗碗工做起,最后一步步成功登上酒店主厨位置的。
报道指,卢威尔于2005年在Glowbal洗碗开始了他的餐饮业职业生涯。当时,这位UBC动物生物学学生穿着他最好的西装,进去投递简历,厨师问他是否可以立即开始工作,于是他在那里洗了两年盘子,同时完成了大学学位。
此后多年,他先后在费尔蒙环太平洋酒店(Fairmont Pacific Rim Hotel)担任副主厨,然后在温哥华费尔蒙酒店Notch8担任主厨。在成为Ocean Wise的行政主厨之前,他曾担任Black & Blue的主厨。
卢威尔表示,从事餐饮职业,使他重新认识中国菜和自己的文化。他透露,在成长过程中对中国菜或自己的文化并未十分重视,因为这些早已习以为常,以至于忘记了这些传统食物有多美味。
卢威尔的成长经历,也是华裔青年在加拿大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励志故事。
图:Richmond News/Vancouver Foodster
V6
心酸!亞裔碩士申請了100個職位,仍然無法找到專業工作!
【星岛都市网】冈萨雷斯(Rex Gonzales)在菲律宾担任工业工程师和项目经理 16 年。但搬到加拿大一年多,尽管他申请了近 100 个工作,但他一直很难在自己的领域找到工作。
“不幸的是,直到现在,在申请工作两三个月后,我还没有接到任何面试电话,”他告诉《时事报》的客座主持人邓肯·麦库。
冈萨雷斯2022 年 7 月与妻子和年幼的女儿搬到温哥华。为了增加在加拿大就业市场的机会,他在完成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同时担任熟食店店员。他还获得了项目管理认证。
他目前在一家水果和蔬菜零售商担任轮班主管,他称这是一份“生存工作”。
他说:“考虑到温哥华的住房状况,当然还有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每一天都在造成经济损失。”
上个月,BC省政府推出了一项立法,旨在帮助拥有外国资格的移民在29个职业中恢复职业生涯,包括工程师、律师、教师和社会工作者。
第 38 号法案《国际证书认可法案》将消除多余的语言测试等障碍,以及要求工人在加拿大获得专业经验的要求。许多移民很难在自己的领域获得加拿大的工作经验,正是因为他们尚未获得工作许可。
David Lee 是 MOSAIC 的就业、语言和社会企业总监,该公司帮助移民和难民在加拿大定居。上个月,他告诉加拿大广播公司新闻,在某些情况下,移民离开加拿大是因为在自己的领域找不到工作。
“这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他说。“我们需要人们在这些领域工作,我们知道他们接受过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培训。” 如果该立法获得通过,预计将于 2024 年夏季生效。
漫长的过程
Wasseem Makhoul 在祖国叙利亚和阿联酋担任工程师,2015 年移居加拿大。他于 2016 年申请了工程证书,一切工作在 2020...
太難!為什麼這麼多新移民最終會離開加拿大?三大原因夢想破碎
【星岛都市网】根据加拿大公民研究所和加拿大咨议局进行的一项研究,2017年和2019年离开加拿大的移民人数比全国平均水平上升了31%。
移民离开加拿大寻找其他机会的现象为什么越来越多?根据研究,影响移民继续迁移的因素包括经济融合、归属感、种族主义、房屋拥有或不拥有以及其他国家的经济机会。
移民部长马克·米勒于11月1日宣布,联邦政府打算在2026年保持每年接纳50万名新永久居民的目标。自宣布以来的几天里,数十名作为移民来到加拿大的人已经联系CTVNews,解释为什么他们放弃了在这里建立生活的努力,或者即将这样做。
工作少房价贵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以及工作竞争和高房价使他们不得不寻求加拿大以外的更好前景。
朱利安·克里斯坦乔(Julian Cristancho)于2019年从哥伦比亚移民到加拿大,此前曾考虑过前往美国,并在完成安大略省的人力资源学位后开始了一份初级人力资源工作。当时,这份工作每小时支付17加元,在安大略省的大多数城市中都不能维持生活,根据安大略省生活工资网络的数据。两年后,他辞去了这份工作,以申请更好的工作。
他在给CTVNews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我花了无数小时来制作简历和求职信,大约50次申请才获得了三次初步面试的机会,而且没有从那些公司那里听到回音。”克里斯坦乔表示,在他的经验中,加拿大的移民体系在欢迎移民进入这个国家方面表现得不错,但并不擅长为新移民创造成功机会。
来自印度的埃米尔森·约瑟(Emilson Jose)在加拿大生活了10年,发现许多加拿大人负担不起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这意味着他们每月要花几十个小时通勤。
他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CTVNews:“所以你实际上会花费大部分时间在路上,这是本来可以与家人度过的时间。”从托儿所到住房再到日常家庭开支,约瑟发现加拿大的生活成本很容易超过一个家庭的收入。他担心未来数十年他的孩子将更难拥有房屋。
他说:“无论你挣多少钱,你的实际收入都无法跟上开支。家庭勉强维持生计。”“经历了10年的困难后,我现在是一个自豪的加拿大公民,但我不想再在加拿大生活了。”
赛克兰·叶拉乌拉(Saikiran Yellavula)2019年与家人一起来到安大略省学习,此前在印度从事牙科工作了两年。叶拉乌拉在Conestoga学院学习卫生保健管理的同时在零售业找到了工作,并于2021年与家人成为永久居民。在过去的16个月里,叶拉乌拉一直在努力寻找与他的教育和培训更相称的工作,但没有成功。
他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CTVNews.ca:“我申请了大约2000个多伦多的工作,但只获得了一个面试机会。” 高昂的生活成本,特别是食品杂货的价格飙升,再加上目前的通货膨胀,使得难以维持生计。
寒冷天气的困扰
除了在一个以高生活费用而闻名的城市里艰难度日外,叶拉乌拉和他的家人还发现加拿大寒冷的气候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困扰。
他说:“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一种非常沮丧的经历,不仅对我们而言如此,对许多面临类似情况的移民而言也是如此。”“遗憾的是,这些挑战已经迫使我们以及一些朋友考虑永远离开加拿大。我们的痛苦在于考虑离开最初出于希望和乐观选择的国家。”
Shahrukh Al Islam 来自孟加拉国,自 2011 年起就来到加拿大,18 岁时搬到这里上学。 他在阿尔伯塔大学表现出色,并获得多项学术奖学金。 毕业后,我在温哥华的亚马逊找到了一份工作。 然而,加拿大对阿尔·伊斯兰的吸引力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他正准备南迁,他相信在那里他会赚更多的钱,并享有更多的消费能力。
“(我)很快就会离开温哥华前往西雅图,” 他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 CTVNews。 “技术人员的工资更高,税收更低,房屋更便宜,美元更坚挺。”
伯纳德·德瓦尔 (Bernard De Vaal) 和他的妻子于 2018 年从南非搬到加拿大,并花了五年时间尝试在这里建立生活。 德瓦尔完成了新闻学研究生课程,夫妻俩生了孩子。...
萬聖節造型不撞衫!低成本超簡單製作子女裝扮
【星岛都市网】每年到了10月中下旬,不少加国家长就开始烦恼,到底要如何为子女打扮万圣节的造型呢?除了万圣节当天要带小孩外出逐家逐户“trick or treat”,据知部分学校更会要求家长亲手DIY孩子的万圣节服饰,务求令节庆更有纪念性,增加亲子互动。小编来教大家,既不用花大钱又能迅速完成的万圣节装扮,几招解决家长的烦恼!
DIY 动物服饰
综合众多网上教学,DIY 动物服饰是最容易制作,只要选好一款动物及其相应的主题颜色,购买几项便宜的素材,左拼右贴,便能完成。一般素材包括绒布、毛毛球、毛线、绳子、绒条等,当作动物的毛发或花纹特征,剪剪贴贴,即使不擅手工,也可轻易做到。
善用家中资源发挥创意
万圣节装扮目的不是令家长多一个负担去和其他小朋友争艳斗丽,家长可以考虑用低成本制作,简单得来又带点滑稽。有网友家长利用家中的“垃圾”或已有物资,例如用绷带包住小朋友扮木乃伊、用一块白布由头盖到落脚扮鬼魂、邮包不用的纸皮盒扮卖外速递员,只要发挥创意,纸皮、胶袋、不合穿的衣物也可以变成最佳 DIY 材料。
妈妈推荐网购服饰
当然,最简单是直接“氪金”购买万圣节服饰,其中公主裙一定是长青款式。记者建议,家长不妨多花心思,细心选购性价比最高,而且高质舒适的“公主裙”,除了万圣节,一年 365 日都大派用场。有网友妈妈 Julie 在亲子网志提醒,最重要看衣物质料是否透气、不易致敏和痕痒;饰物如闪石、腰带等配件的洗衣保养,以及存放的方便程度、天气考虑,而且要看实物图片尺寸和评价,务求抵买又安心。她推荐以下几个放心之选。
1. 高质迪士尼公主礼服 Trish Sully
大部分为较隆重礼服,但几十元有交易又不易撞款。童装尺寸范围为6 至 12 个月 到...
社區農場:植物殺手變身小農夫!拒絕「買貴菜」 蔬菜自己種
【星岛都市网】特约记者陈龙超报道,日用食品价格飞涨,有民众善用社区农场耕种,自给自足家庭日常需要,降低生活成本,拒绝“买贵菜”。
温哥华一个关注食物安全供应的组织,鼓励民众多储存种子,实践自己蔬果自己种,可以补足家庭所需的食物。可以更清楚自己的食物来源,又可以确保农作物的安全,记者找来在列治文市居住的Diana,分享她在社区农场耕种的经验,即使家中没有前后园,也可享受耕种乐。
Diana是列治文市花园城市社区农场(GardenCity Land Community Farm)的一位租户,她之前没有任何种植经验,她形容,自己以前是植物杀手,种什么就死什么。但自从她去年获批成为租户后,从零开始,在自己的小田里学种不同植物,除了上网或在工作坊吸收种植知识,农场内不同租户之间分享种植心得,也令她获益良多。
帮补高贵的食材费用
访问当天,Diana 特意带了她的收成前来,是一个刚收割重量超过 3 磅的翠肉瓜,在她的田里,还种有 3 款不同的番茄、草莓、蓝莓、迷迭香和不同花卉等,面积不算很大,却呈现丰富生物多样性,也很难想像两年前,她对种植原来是一名门外汉。
她表示,最近每天她都收割一些番茄回家享用,她指出,有一些租户单纯享受种植过程,农作物都是转送给朋友,另一些租户的收成是自家享用,帮补日渐昂贵的食材费用。当问及可担心劳碌出来的收成会被人偷走,Diana 坦言,时有听闻身边租户的蔬果不翼而飞,特别贴近路边位置的租户,因为农场对外开放,偷窃行为很难杜绝,只能在小田加多一些小型设施如小网防盗,或尽快把农产品收割,以免引人犯罪。
建立“农友”社交群组
Diana 带着记者参观社区农场,刚见面,她已很热心介绍农场内租户种植的不同花卉、蔬果,如紫天椒、茄子等。有趣的是,经过每幅小田地,她都能记得其他租户的名字,闲聊几句有,其中听得最多就是,她对租户田里“成果”发出由衷的赞美。即使记者对种植零认知,也被她对大自然、种植的热情所感动。
她表示,对租户名字熟稔,皆因她和几位租户早前成立一个社交群组,把租户连系起来,她说:“起初成立的原因,是因为想找人,在她未能前来的时候,帮忙浇水;后来陆续有不同租户加入,人数渐渐大起来,成为一个彼此分享种植心得的平台。”
她指,租户会在群组中,会推荐哪里买肥料较便宜,或其他农作工具可在哪里购买等。又有位租户对肥料成分较有认识,就在群组分享,植物的不同阶段要配合不同肥料成分的组合,例如想叶开多一点,就要氮多一些;想花开得灿烂,则要磷多一点等。
凝聚社区 大开眼界
Diana 也说,植物要种得美,除了用心浇灌,也要运用知识。种植让她眼界大开,看着花卉,她比以前更开朗、更活跃,会主动跟不同种族的租户聊天。
她认为,社区农场真的可以起联系社交的功能,每逢晚饭后,阳光开始不太猛烈,不同租户便陆续前来浇灌、除草,大家以种植为题,开始聊天,由陌生变成熟络。加上在群组大家不时沟通,Diana 表示,跟几位租户已成了朋友,平日也会相约出外聚聚。
除了租户聊天,Diana 和几位租户更希望能够扩大社区农场凝聚的功能,向列治文市政府支援邻里计划申请拨款,成功在 8 月中旬举办一个“田园聚会庆丰收”的户外派对,租户报名后,可邀约朋友一同出席,让他们一同欣赏农场之美。她表示,当日出席人数有 120 人,来自不同种族,包括大人和小孩,她更邀请了团体,在当天表演夏威夷草裙舞,增加派对气氛。
后记
访问期间,Diana 带着记者到不同租户的小田参观,同时结识了其他租户,他们彼此都非常友善,乐意分享种植心得,还赠送了青瓜和水瓜作见面礼,她们强调,新鲜摘下来的蔬果,味道是截然不同的,离开时,Diana 还在跟其他租户继续交流;她虽等了 4 年才成为租户,然而,看她在田园间展示愉快的神情,等待似乎是值得的。
摄影:特约记者陈龙超
V09